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顾名思义,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可归结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主要是腰椎间盘本身的退变。外在因素主要是外伤、劳损等。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环的破裂和髓核突出产生的刺激和压迫。因此,从是否能确切地反映病理变化的角度来说,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并非十分确切。但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使用较久,并沿司至今,人们已十分习惯如此称呼,所以,我们也沿用此名。
腰椎间盘突出症脱出的髓校一般以向椎管方向(即向后方)脱出较多,而向椎体方向(即向上或向下)脱出较为少见。脱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突出”,而穿过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的,称为“脱出”。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可分为:①单侧型,一般仅产生一侧下肢症状。②双侧型,则产生双侧下肢症状。③中央型,可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会阴部麻痹及大小便障碍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后,可以继发地产生脊柱生理前凸变直或侧凸、脊神经根受损、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关节退变和椎管狭窄等一系列改变,从而导致许多病人的症状迁延和反复。
一般来说,突出的髓核早期可还纳或部分还纳,这在椎间盘弹性较好的年轻患者中有较大的可能性。但较多的患者则进一步表现为髓核纤维化或萎缩等机体自愈性的防御反应;不过,也有可能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骨化,甚至导致椎体边缘骨赘形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但由于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椎管管径、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差异。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此症状。患者自觉腰部持续性钝痛,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一般情况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适度活动或慢步行走,另一种为突发的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需卧床位息,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2)下肢放射痛:80%患者出现此症,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重者可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可行走,呈跛行状态;重者需卧床休息,喜欢屈腰、屈髋、屈膝位。
(3)下肢麻木、冷感及间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多与疼痛伴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麻木,有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冷、发凉。主要是因为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至。间歇性跛行的产生机理及临床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相似,主要是由于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症状。
(4)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中央型髓核脱出症,临床上较少见。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萎。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原因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1)内在因素: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直接内在因素。腰椎间盘经常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更易造成椎间盘较大的挤压和磨损,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退行性变。
(2)外在因素:突然的负重;腰部外伤;腹压增高;外受寒湿;妊娠产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前有哪些征兆?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前的症状往往被忽视,只是在腰椎间盘突出发病后才想起这些表现。家庭中有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青壮年、长期从事坐位工作、产妇等是易发患者群,在出现下列表现时应引起注意,应及时预防和治疗:(1)容易腰扭伤;(2)慢性腰痛;(3)发作性腰痛;(4)脊柱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哪些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好发人群如下:
(1)在职业上:重体力劳动者的发病率比轻体力劳动者高;纯脑力劳动者比体力、脑力混合型的劳动者高;这与工作过程中腰肌的紧张度有关。另外,与工作时的姿势也很有关系。
(2)在年龄上:本病一般发生于20岁—40岁的青壮年,约占整个发病人数的75%左右。
(3)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要多一些。
(4)在体型上:一般过于肥胖的或过于瘦弱的人都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5在工作环境上:寒冷潮湿的工作、生活环境易导致腰部肌肉的炎症、水肿,影响腰椎的功能,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6)在遗传上:家庭中有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发病率比家庭中没有该病的人发病率高几倍。
(7)在身体素质上:在临床实践中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有的是平时身体素质比较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