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四本 慢性胸腰背疼痛治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8 章 胸腹部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
内容开始
 

8   胸腹部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

第一节病因

带状疤疹的存在历史己很久远,不论中国的传统医学史或是西方医学的资料均有记载。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列人“丹门”,其疹走如蛇,亦称“蛇丹”,俗称“蜘蛛疮”。《外科正宗》认为本病的发生属“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发于肌肤。”早期入们并不知道带状疤疹是怎么一回事,直到19 世纪后叶医学界才弄清楚它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现在我们己经知道带状疤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疤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瘤疹性皮肤病,此病毒呈砖型,直径为15 。一20onm ,核酸为DNA ,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该病毒不耐热,对乙醚敏感,在热或胰蛋白酶的作用下易失去感染力。水痘一带状疮疹病毒感染后,因患者免疫力的不同而引起两种不同的疾病,在儿童初次感染此病毒,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不发生临床症状成为隐性感染。感染后病毒进人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神经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平时不发生症状,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在某些诱因下,此种潜伏的病毒可再次活动,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或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再活动的病毒可从神经节沿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传播到皮肤,引起复发感染,在皮肤上发生带状疤疹特有的节段性水疙。偶尔,病毒播散到脊髓前角细胞及运动神经根,引起肌无力或相应部位的皮肤产生麻痹。
激发带状抱疹的原因,目前尚未弄清楚,但可能与免疫复合物和特异性细胞免疫抑制有关.有入发现病毒潜伏期间患者特异性抗体持续低水平。随着带状疤疹的发生,正常肌体的特异性lgG ,工gM 和馆A 迅速增高。此外,带状疤疹的发生常可找到诱发因素,带状疤疹发病中有诱发因素的占79 . 2 师,其中恶性肿瘤占17 . 7 环,上呼道感染占52 师。已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的带状疤疹发病率明显升高,恶性淋巴瘤病人的带状疙疹的发病率约9 纬,白血病约2 纬.其他恶性肿瘤约0 . 46 % ,而非肿瘤住院病人的发病率仅为。.咒月。大剂量化疗和放疗的骨髓移植受者的带状疙疹发病率高达50 %以上,而使用皮质激紊治疗及细胞毒制剂治疗的患者其带状疤疹发生率也大大增加。· 此- 73 · 一侧旨慢性胸雳背疼痛治疗学外,外伤、过劳、各种感染、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应用砷、锑重金属药物等也叮诱发带状拘疹。
本病无周期性流行现象,常成散发性,好发于春秋季竹,成世界性流行,由于该病的发病率各地统计资料不准确,故无法进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病率比较。美国1972 年报道的年发病率为盯.7 / 10 万二本病未见有明显种族和性别差异,也未见有该病与职业相关的研究报道。男女之比约1 . 48 · 1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对劝一6 。年代近24 万人的初诊患者统计,发病年龄最小12 岁,最大断岁,3 仍岁以卜占68 % ,胡岁以上仅占6 线,5 岁以下占13 ' 9 % ,多见于青壮年人,JL 童也可发病。但近10 年文献不断有发病年龄的报道.发现本病加岁以上者发病率已达6 ] % , 6 ( )以上超过51 洲.而青壮年人的发病率却有听下降,各个年龄段的发病率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这与国外报道的7D 线超过50 岁,60 岁以上超过30 写基本相同。另外根据带状疙疹的好发部位,其发生比例分别为三头面部为巧洲,颈项部为12 % ,胸背部为55 线,腰腹部为议写,髓尾部为3 % ,全身性为1 %。本病传染性很小,带状疮疹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潜伏期为抓一24 天,平均1 它一17 天,传染期为出疹前1 2 天。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破裂的水疤疹而感染,日常生活中接触虽有可能传播,但因水痘一带状疮疹病毒在外界抵抗力较弱,敌意义不大。部分病人于发病前有本病或水痘接触史,有报道祖孙三人同患带状疤疹和水痘.人对水痘一带状疮疹病毒普遍易感,但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一般不会发生再感染。

第二节病理生理

主要变化见于神经及皮肤,以细胞变性为主。本病的神经损害在背神经节或脑神经节中由严重的炎症性浸润开始,扩展至相应的感觉性的脊神经或脑神经,炎症导致受累神经节内神经细胞的破坏。变性的改变可以从受累的神经节沿感觉神经扩展到皮肤.水疮疤液的涂片中可见有多核气球状细胞。水疮处棘层细胞有气球状变性,即棘层细胞变大,内含嗜酸性包涵体,其形成网状的倾向较小。皮肤深部毛囊的表皮细胞亦有气球状变性与皮疹相应的神经节内亦有炎症反应1 4 关才逐渐明显。。皮疹处真皮内感觉神经纤维之变性要在皮疹出现后在本病中,在不同的器官可发现含核内嗜伊红包含体在血管内皮中所见的核内嗜伊红包含体可作为血行播散的的灶性坏死区域。在血管内皮甲价见阴俄肖唱伊牡色己冷曰什刀皿.」。.oJ 证据。本病受累神经节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查或用猴肾细胞培养己证明含有核内嗜伊红包含体。有关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改变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带状炮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虽然与带状疮疹相关,但究竟单纯是带状疤疹时间上的延续或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疼痛仍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它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疼痛,有资料表明带状疽疹后遗神经痛病人受感染的一侧背角萎缩及感觉神经节发生病变,带状疙疹病人则无这类变化。国外曾有人报道,认为患带状疤疹后遗神经痛病人的神经系统受到水痘一带状疤疹病毒广泛而严重的损害,不仅有后根神经节的脱水、W , llerian 退变、明显的囊性变和神经节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和外周神经,尤其是有髓鞘的粗神经纤维轴突减少及胶原化,而且后根神经节内也可以发现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此外,他们认为带状疤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还涉及中枢性机制、椎间孔和椎旁间隙区域。

第三节临床特征

本病多见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一般在典型症状发生之前先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在将要发疹部位,往往先有神经痛、痒感、或皮肤感觉异常,而以神经痛最为突出,约占蛇%以上,· 般于神经痛后1 一雌天发出皮疹。但少数患者亦可不发生前驱症状而直接出现皮疹。在发病后1 3 天延神经分布区域出现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密集成簇的丘疤疹,粟粒至绿豆大小,迅速变成水疮,疤液透明清澈,疤壁紧张。此后2 5 天内新皮疹陆续出现,疤液由透明变成浑浊.逐渐吸收,干涸结痴脱落.或部分破溃形成糜烂面,最后干燥结痴,痴皮脱落后,遗留一时性的色素沉着或淡红斑,若无细菌感染,愈后不留斑痕。少数病例有时也可不发生水疙,仅出现红斑丘疹,称为钝挫性带状疤疹。另外,还可出现血性、大疤性、坏疽性及泛发性带状疤疹。病程,儿童及青年人约为2 3 周,老年人约为3 ? 4 周。
带状疽疹的皮疹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发生的部位以胸、腹、腰、背多见,四肢亦可发生,也有侵及颜面的上额部者口但损害以肋间神经较多占沁%, 腰散神经占11 % ,颈部神经占2 。师,三义神经占1 , %。皮疹往往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不超过中线,有时在中线的对侧,可有少数皮疹,这是由于横过对侧的神经小分支受累所致。民l 可传说双侧性带状疙疹常引起死亡,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当膝状神经节受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受影响,产生而瘫、耳痛、外耳道疤疹三联症,称为R 。二say Hun ,综合征口
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约有叻%以上的病人会有疼痛,而且与其他类型的疼痛相比更具程度剧烈的临床特件。大多数病人为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伴随持续性烧灼痛,也可仅有发作性痛;部分病人可表现为针刺样痛或持续性烧灼痛,病人的日常生活明显受影响,尤其夜间睡眠障碍,虽然病人疼痛程度可有差异但多数病人均苦不堪言。极个别病人仅有持续性酸痛而缺乏典型的神经痛.神经痛程度轻重不等,与年龄有关,与皮疹严重程度无一定关系。通常儿童带状疤疹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很轻,老年患者常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可整夜不能入眠,有时皮疹已完全消退而疼痛仍可持续3 个月,此时称带状疮疹后遗神经痛。有文献报道可长达竹年。一般情况下9o 写以上的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均在3 个月以上,偶有超过1 年的。有入通过对朋例老年带状疤疹患者的分析显示,均出现神经痛.76 . 8 %感觉疼痛剧烈,47 . 8 %有后遗神经痛,7 . 1 纬疼痛持续时间在6 。天以上。老年人的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可能是由于老年入的神经组织修复过程较慢,因此疼痛也较持久。国外亦统计过一组病例,显示带状疤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在10 19 岁为4 % , 20 29 岁为2 片.30 39 岁为15 % ,搜。一49 岁为33 纬,50 一”岁为49 写,6 。一69 岁为65 % . 7 。一7 ,岁为74 师,疼痛时间随年龄的增大而延长。因胸、腹、腰、背最常受累,所以胸腹部带状疽疹后遗神经痛经常发生。极少数患者在胸部带状疙疹后,每逢冬季或阴雨天气在原皮损处皮肤有痛痒或轻微疼痛。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皮疹为红斑基础上的集簇水疤,沿神经途径排列呈带状,单侧分布及常有疼痛与触痛、神经痛,多见于成人等特点,故诊断不难,半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在5 又飞。,/ L 以下,白细胞偏低的患者在好转或痊愈后可以恢复。脑脊液检查少数患者可有蛋白增高及白细胞增多发生在胸部的带状疮疹患者宜作X 线透视或摄片,因为3 。%以上病例可发现结核等肺部病变少数病例可结合组织病理以明确诊断。有时需与单纯疙疹鉴别,交界处,多见于发热性疾病的过程中,常反复发作。单纯疙疹好发于皮肤勃膜当水疙出现之前或钝挫型病人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头部毛囊炎、落枕、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牙眼炎、青光眼等。胸腹部带状疙疹应与肋间神经痛、溃疡病、胆道或肾绞痛、肋软骨炎、阑尾炎鉴别。心纹痛、肩周炎、

第五节治疗

〔 一)药物治疗1 .杭病毒药

本类药物是针对病因应用,能不同程度抑制病毒的繁殖,促进皮损的愈合并缓解疼痛,及时、足量的用药能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西药常用新一代核昔类抗病毒剂.如阿昔洛韦,每次20omg ,每日5 次,10 天为1 个疗程二泛昔洛韦,每次25 。二g 500mg ,每日3 次,7 天为1 个疗程药可明显减轻带状疮疹急性疼痛,尤其减低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这类药物临床上使用常规剂量,不良反应很少,疗效肯定剂量早期应用可作为高危病人活动性感染的辅助治疗。。另外.干扰素的高阿糖腺昔、无环鸟昔

8 章胸腹部带扮茗疹后遗神经痛创泌

的早期应用亦可减少急性痛和后遗神经痛。中药以湿热内蕴,感受毒邪为病机特点.加以辨证施治,中西医相结合更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二
2
.辅助药物辅助药物若应用正确可明显控制病情的发展。如在应用抗病毒药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轻炎症,阻止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急性期应用可以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但免疫功能差的病人不能应用,一般用量为泼尼松每口3 。。g , 1 个疗程10 天.带状疙疹的发生和预后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免疫调节剂治疗应是方向之一,临床常用的有聚肌胞、神经生长因子、胸腺素(胸腺肤)、核昔酸等。若继发细菌感染可给子抗生素治疗。此外,一些对神经修复有橇的维生素类药如维生素B .、维生素氏、维生素BLZ 等也可应用。
3
,止痛药对于带状疙疹的疼痛,许多常用的IF -痛药如颅痛定、安乃近、阿司匹林等就能起到良好的止痛效果。但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对约物的反应性在临床上与带状疙疹有所不同,一此常用的止痛药物疗效不佳,临床上常用麻醉性镇痛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激素类药物联合治疗,对部分病人有缓解疼痛的作用。麻醉性镇痛药是一类能够选择性地限断外周神经末梢与神经干冲动发牛和传导的药物,但此类药物对于带状疤疹后遗神经痛病人的镇痛效果不如在其他领域的镇痛疗效,目前国外仍有临床尝试.但由干带状泡疹后遗神经痛的确切机制仍不明,因此临床卜还需进· 步研究。抗抑郁药具有催眠镇静等作用.对于带状疤疹后遗神经痛病人的镇痛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常用的有多虑平每日25 1 mg ,阿米替林睡前顿服12 . 5mg ,每2 sd 递增12 . 5 g ,可作常规使用,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并注意不良反应。抗惊厥药临床常用的有卡马西平每日2 。。一300mg 和苯妥英钠每日20 。一沁。mg .这类药物一般不单独应用,多与抗抑郁药联合应用,使用中应注意肝肾功能.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减轻炎症.小剂量应用能减轻疼痛感口
斗.外用药局部外用药以抗病毒、止痛为原则‘常用的有无环鸟普霜、3 %酞丁胺霜和。.02 二%辣椒素霜直接外擦于疼痛部位,每日往次,可有效地缓解带状疮疹后遗神经痛,但部分患者局部有轻度灼热皮肤潮红,但很快消失,可继续应用。
(二)物理方法治疗
1
.光能治疗光能对人体产生许多有益的作用.对一些疾病有治疗的作用.临床常用的有红外线、紫外线、激光,如光量子氧透射治疗仪就是应用紫外线负离子照射病变部位.每日1 次,每次3omi 。。还有低能量HoN 。激光血管内照射,每日1 次,每次劝。讯,它们均是通过光化学作用和热能的形式来治疗疾病的,光疗中使细胞吸收光能并在局部产热,使患只血供增加,促迸细胞的代谢,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微波做定向照射治疗.微波功率1 W , 频率24 弓。MH : .治疗时微波探头对准受损神经根部并沿神经走向移动.时间喇盼慢性胸腰背疼痛治疗学20 3omin .距离0 . sm ,每日1 次,连用侧,可消炎止痛,缩短疗程。2 .冷冻治疗冷冻也具有II - -痛的作用.有关冷冻止痛方面的研究早在20 世纪3 。年代就已开始.确切地说,冷冻镇痛只是“暂时”中断或减弱有关疼痛信息的传导,并依靠外周神经自身的再生能力最终又可以恢复其固有的传达信息功能.这些特点正是冷冻既能镇痛,而又不影响外周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物质基础。目前还未有许多关于冷冻用于带状痕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的资料,只有利用液态氮局部冷冻治疗带状疤疹的报道,但是可以预计只要准确掌握方法,冷冻镇痛会在带状疮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3 一电生理治疗电生理治疗用于带状疤疹后遗神经痛止痛在国外较为普遍,如经皮肤、经脊髓、经卜丘脑电刺激止痛等均为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基于中医针刺止痛的传统方法,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的仪器投人临床使用,由于带状痕疹后遗神经痛属于一类特殊的疼痛,在运用电生理治疗过程中应当做到有序和持久.启动内源性的镇痛系统方能达到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三)神经阻滞治疗
1
.硬膜外隙注药治疗硬膜外隙是介于黄韧带和硬脊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充满了结缔组织有满意的止痛效果,、血管、神经根和脂肪。硬膜外隙注药对带状疤疹病人具并能缩短病程,但用于带状痕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其效果不确切.临床许多病人仅能暂时缓解,其机制不详。但国内有人报道,采用.治疗带状疤疹后遗神经痛,有效率达92 编.因乙

醇能达到化学切断神经的目的,从而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但这类药物有很强的.腐蚀性和刺激性,应用不当易造成组织毁损反而致痛或运动障碍,故临床上无水乙醇做硬膜外腔注药不作为首选治疗为法。
2
.经胸推旁阿霉素背根节阻滞目前治疗带状疤疹后神经痛的较好办,应首先推荐阿霉素椎旁脊神经背根节阻滞。由于带状泡疹病毒主要集中于背根节内,阻滞背根节的感觉传导功能是治疗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有研究证实,给大鼠静脉注射IOmg / kg 12 大均出现严重后肢运动障碍,不久后前肢也剂量阿霉素,注射后的第11 和出现较弱运动障碍。光学显微镜检查显示外周神经系统脊神经节细胞变性在脊髓,脊椎旁和二叉神经资中神经元坏死.根神经节功能丧失和神经鞘细胞明显增生。,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减少。继发轻度琳巴细胞浸润,最终背电子显微镜显示:在受影响的背根神经节细胞体中,神经教数目增加和膜性池出现。阿霉素虽然属于抗癌药物,合理应用其对神经毒性作用特性,选择性地损毁脊神经背根节可以达到疼痛治疗作用。阿霉索不但对感觉神经元具有坏死作用,致死性退行性轴质转运,使运动神经元通路坏死。因此也对运动神经元具有,应用该药物作背根神经节损毁性治疗带状疤疹时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其作用机制是刘“仁r 一‘转录因f 快速、长期持续的抑制的结果,导致感觉和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共同反第8 章胸腹部带状落疹后遗神经痛创泌应。国内曾有报道,应用维生素B ,、维生素Bl ,注射到脊柱旁推孔部位的神经根周围,用于带状疤疹和带状疮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也有一定疗效。本法技术操作要求难度较高,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但只要穿刺技术规范、准确,可以避免并发症发生。因此.未经规范训练的医生却忌盲目操作,以策安全。(四》针灸治疗
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对带状瘤疹的疼痛和带状疙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较明显的止痛作用。
1
.体针疗法
( 1
)毫针治疗;
主穴:同侧相应夹脊穴,皮损局部。
配穴:肝胆风火证配阳陵泉、曲泉、行间、侠溪、曲池、血海、太冲,脾经湿热证配足三里、阴陵泉、只阴交、血海、内关;血癣气滞证配隔俞、肾俞、期门、血海。另外还要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配用不同穴位,病变在头部加合谷、风池、太阳、四白、颊车;病变在胸胁加支沟1 太冲、阳陵泉、合谷;病变在腰腹部加太冲、侠溪、足三里。
方法:取相应部位夹脊穴,根据病证和皮损所在位置配用相关穴位,均用泻法治疗。局部病灶采用围刺法.围刺多少以病损大小决定,离疙疹边缘。.scm 沿皮刺人均用泻法,强刺激,出针后稍加挤压,会稍出血。同时可配合应用艾灸法,拔罐法和梅花针法等,
( 2
)围刺治疗:在疽疹连续成片的周围,进行皮肤常规消毒,用l 1 . 5 寸长毫针,沿皮刺入皮损中央.每针相距1 2 寸,留针30 60oin ,用泻法,轻者每日1 次,重者侮日2 次,针后稍加挤压,会出血少许为佳。
( 3
)放血疗法:用碘酒消毒患处,然后用酒精脱碘(以防继发感染),用三棱针点刺患处,使水疙破溃、使出血或黄水为度.外用消炎抗病毒药,或直接用无菌纱布覆盖,也可配合拔罐疗法。
( 4
)皮肤针治疗:皮肤常规消毒,用梅花针叩打与皮疹相应的夹脊穴,根据辨证和皮疹发病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选穴参考毫针治疗)用中等度叩击,速度为7 。一80 次/min ,同时沿皮疹边缘的正常皮肤_l 二环状叩击,叩至皮肤红润,稍出血为止,每日l 次。
(劝水针治疗:取双侧曲池穴.皮肤常规消毒,用5 号牙科长针垂直刺人穴位,得气后每穴各注人维生素BL 空肋夕g ,每日1 次。
2
.灸疗法
( l
)艾条灸。将艾条.点燃,在疤疹和其周围的皮肤上做广泛性温和灸,皮疹相应的夹脊穴用雀啄法重点灸,至局部皮肤渐红,疼痒消失或明显减轻为度,一般需30 40mm ,每日1 次,围灸后疤疹水疙逐渐吸收结痴而愈。本法尤为适用于怕针刺病人和儿童。
79

嗯诊慢性胸腰背落痛治疗学
( 2
)艾灶灸:在先发疤的皮疹上及水疽密集处各放一麦粒大小艾灶,点燃后觉灼痛时吹去未燃尽之艾灶,用此法再在延伸之远端各灸一壮,每日l 次,皮疹面积较大者可适当增加壮数。
3
.其他疗法
l )火针治疗:患者暴露患处,用新洁尔灭棉球消毒,点燃酒精灯,把26 1 . 5 寸毫针放到火焰上烧红.迅速刺人疤疹,井立即拔出,每疮点刺1 针,治疗后外涂紫药水。
( 2
)拔罐治疗:本法多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在夹脊穴处和皮疹处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用闪火法拔罐,每日〕 次,每次10 。谊。
( 3
)激光照射治疗:用小功率氦一氖激光仪穴位或皮损局部照射(选穴参见毫针治疗),每次选穴2 4 个,每穴照射2 smin ,每日照射1 次,照射10 次为1 个疗程。
《 五)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湿热内蕴,感受毒邪为本病病机特点。根据临床特点,一般分为二型辨证治疗。
1
.湿热感毒型证见皮疹潮红,疤壁紧张,密集成片,灼热疼痛,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数。此为肝胆湿热,兼感毒邪。治宜清利湿热,解毒上痛。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加克,桅子10 ,黄答1 。克,生地5 ,大青叶30 ,连翘1 。克,泽泻飞。克,元胡功克,川棣子拍克,车前

15 。年老体虚者加黄蔑,党参,白术,筷菩。2 .脾虚湿盛型皮疹颜色较淡,起黄白水疤,易破裂轻.纳呆腹胀,大便时塘。舌质淡,体胖舌苔白腻,脉沉滑。

,糜烂流水,疼痛略此为脾失健运,蕴

湿不化,兼感毒邪

治以健脾利湿,佐以解毒.予除湿胃等汤加减。白术10

克,获荃l 。克,陈皮蓝根3 (〕 克,黄琴10 3 .气滞血疥型

10 ,积壳拍克,惹米30 ,泽泻1 。克,紫草巧克,板克,元胡切克,川谏子10 ,赤芍15
疮疹基地暗赤,疤液成为血水,疼痛剧烈.亦有疽疹虽已

治当

消退,但局部仍感疼痛难忍

舌暗紫,或有癖斑,此为气滞血癣,阻于脉络。

宜活血破察,熄风止痛。方用活血散痕汤加减。

黄茂15 ,太子参15

10 ,川芍10 ,丹参15 ,红花拍克,元胡,地龙1 仓克.紫草种克,板蓝根30

10 ,川糠子1 。克,全虫6

归克

(李振化李维云郑宝森)

参考文献

临床皮肤病学.第2 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