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五本 脊柱相关疾病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一章 颈椎病
内容开始
a-margin-top: 5.0pt; mso-para-margin-right: 4.0gd; mso-para-margin-bottom: 5.0pt; mso-para-margin-left: 4.0gd; mso-char-indent-count: 2.0">第三节  临床表现

一、主诉
颈椎病症状错综复杂.主要症状是颈肩痛,放射至头枕部和上

第一章颈椎病· 肛肢,少数有眩晕、摔倒,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严重者双下肢活动受影响,甚至截瘫。具体来说,病人可以有脖子发僵、发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里握物有时不自觉地落下等表现;有些病人出现下肢僵凝,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更有少数病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当然不是所有的表现都会在每一个颈椎病病人身上表现出来,往往是仅仅出现部分症状,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现轻微,病程也比较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闻颈椎病而色变,更不要随意对号入座。各型颈椎病一般主诉如下:
1
。颈型
特征是颈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动不灵活,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
.神经根型
病人的双手感觉不适,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 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握力减弱,有时连拿杯子都觉得没有力,病情严重的话,整晚疼痛而难于人睡。急性期会出现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颈部体位改变可以诱发或加重症状。3 .椎动脉型
病人的症状是一侧偏头痛、头晕,或者胸闷、胸痛。同时,每次病情发作都和颈项转动有关。甚至曾有葬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4
.脊髓型
主要的征状是;病人双脚或是双手没有力,走路瞒珊,也就是拖步走。同时,不能提起脚,容易跌倒,身体有如被捆住的感觉。这种类型的病人,在早期都不容易发现病情,除非有颈部和手臂剧烈疼痛,才会去求医。

5 ,交感神经型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病人有眼球胀痛、怕光,耳鸣,喉部有异物感等五官症状,另外还会出现偏头痛、面部灼热,身体手脚发凉、多汗,或者半边身体流汗。
二、常见症状和体征
不同组织受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通常把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与混合型。这种分类方法已应用多年,对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将依据临床表现划分的类型简述如下。(一)领裂领推病
这是最多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其病理阶段相当于椎间盘变性和椎间不稳定的早期。变性膨出或轻微突出的推间盘,椎间隙松动与不稳引起的异常活动,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神经根袖处的窦推神经末梢,并引起颈肌防御性痉挛,出现症状。发病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部不适,出现酸、痛、胀、麻等异常感觉。晨起时颈部常有僵硬感,有时伴有后枕部不适。通常无上肢症状,个别病例可因反射作用出现短暂的肩、臂、手麻木与不适。体征不多,患椎棘突间及棘突旁可有轻微压痛,但颈部运动不受限,颅顶叩击征与臂丛牵拉征均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二)神扮很裂领推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仅次于颈型,而高居第二位。其病理基础是髓核变性较重,已形成突出或脱出,椎间不稳定已继发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的变形、增生,椎体缘已有骨刺生成,韧带也出现变性、增生。突向椎间孔的髓核组织,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关节突关节的增生与神经根袖处的炎症反应与粘连、颈椎不稳定引起的异常活动,均对脊神经根造成压迫、牵拉和反应性水肿。因为脊神经前根与后根共处于一个狭小的神经根管内,因而几乎同时受压;加之受压后局部血管的癖血与充血,前根、后根同时受累就更难避免。
发病多见于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多有外伤史,单侧发病居多,亦可为双侧。主要表现为根性痛与根性肌力障碍。以根性痛最为多见,可伴有头皮痛、耳鸣、头晕、颈痛和颈部僵硬感,病人常自述经常有“落枕”样感觉。根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沿神经根支配区放散至上臂、前臂和手部;有时亦可反射至肩脚部与胸背部。神经根压迫较重时,仰头、咳嗽、喷嚏等动作,可使根痛加剧。伴随根痛可出现该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为多见,亦可出现感觉过敏。高位神经根受刺激时能引发斜方肌痉挛、压迫臂丛内侧束,出现尺神经受累症状。此时,临床表现与病变椎节不完全一致,神经根支配区的解剖与生理变异,也能使临床表现与病变椎节不完全一致,这一点应予注意。还要注意一点:要把颈椎病的根性痛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丛性痛、干性痛区别开来。丛性痛是指颈丛、臂丛、腋丛部位病变引起的神经痛;干性痛是指挠神经干、尺神经干与正中神经干部位病变引起的神经痛。除根痛外,脊神根前根受压还会出现根性肌力障碍。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便出现了肌力减弱,患肢有沉重感,手握力减退、持物不牢或持物坠落,晚期出现肌萎缩,偶有肌束震颤。手肿胀亦可见到,这是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的结果b
体格检查:颈僵直,活动受限,后伸受限居多。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脚内上角、肩脚内缘肌肉附着点处,斜方肌、三角肌以及其他受累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有时胸大肌处亦有压痛。棘突旁椎间孔部压痛并向上肢放散,使上肢疼痛加重,这只见于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者,且有定位诊断意义。颅顶叩击试验、压头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可出现阳性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可有痛觉过敏,痛觉减弱;大鱼际肌、小鱼际肌、骨间肌及其他相关肌肉肌萎缩、肌束震颤,手握力减弱,精细动作不灵敏;上肢腿反射增强或减弱。感觉、肌力和胜反射检查对确定病变节段有一定帮助,现分述如下:
5 神经根受累:疼痛在颈部、肩脾骨内缘。肩部、上臂外侧,很少到前臂;上臂外侧可有麻木及感觉减退区,三角肌,胧二头肌,冈上、冈下肌肌力减弱:肪二头肌键反射减弱。
6 神经根受累:疼痛在颈部、肩脚骨内缘、肩部、前胸部、上臂外侧及前臂挠侧;拇指麻木并感觉减退,食指亦可麻木但轻微;肚二头肌、肪挠肌及腕伸肌肌力减弱,脸挠肌腔反射减弱或消失。颈:神经根受累:疼痛部位同颈6 神经根,前臂疼痛在背侧,手指麻木并感觉减退,中指麻木轻微、肪三头肌,挠侧腕肌及指伸肌肌力减弱,胜三头肌健反射减弱或消失。
8 神经根受累:疼痛在颈部、肩部、肩脾骨内缘、前胸部、上臂尺侧和前臂尺侧,小指及环指麻木,有时中指轻微麻木,肪三头肌、尺神经支配的屈指肌、尺侧屈腕肌、手内在肌肌力减弱,手及腕的功能障碍较轻,一般无健反射改变,偶见肪三头肌臆反射减弱。(三)脊陡型领推病
发病率虽然低于颈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却远远超过上述两种类型。该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脊髓损害、椎间盘变性后的髓核突出与脱出;颈椎不稳定,异常活动的前后“嵌夹”作用;椎体缘牵张性骨刺,关节突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黄韧带肥厚、钙化;以及炎症性增生物等病变造成的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可对脊髓产生直接压迫损害,或使脊髓营养血管受压、痉挛,血栓形成,引起脊髓缺血性损害;伴有先天性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高于颈椎管矢状径正常或颈椎管径宽阔者。
脊髓型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脊髓损害的表现虽然依其损害部位不同而各异,但都可能在感觉、运动、反射及二便括约肌功能诸方面出现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麻木,也有的表现为发紧、灼痛或束带感,麻木可始于颈部、上肢,亦可始于下肢,这与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顺序有关:颈和上肢纤维排列在内,下肢纤维排列在外,(若脊髓损害始自脊髓丘脑束表层,则下肢先发生麻木;若脊髓损害始自脊髓丘脑束深层,则上肢先发生麻木)。麻木可为单侧或双侧,逐渐演变,最终上下肢都可能出现麻木,而麻木最重的仍然是最先受损的部位。因为在脊髓丘脑束内痛、温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受压程度不同,有时会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减退,而触觉正常。
运动障碍表现为锥体束征。锥体束纤维的排列也是自内向外,先上肢、胸、腰,后下肢及骸部。近中央管处损害、运动障碍先以上肢为主,以后逐渐波及下肢;锥体束表面的损害,运动障碍先以下肢为主,以后波及上肢;亦可以上下肢同时出现运动障碍。最初的症状是肌肉无力,握力减退,持物易坠落,或下肢无力,双腿发紧,步履沉重感,僵硬感,行走困难,痉挛性步态,最终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排尿排便障碍多发生于后期,表现为便秘、尿储留或大小便失禁。
临床检查:可查到痛温觉、触觉减退,或两者分离,感觉障碍的分布区域不规则。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腹壁反射、提翠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上下肢键反射活跃或亢进,出现骸阵挛、躁阵挛。Hoff 功~征、R ? 11 ~征、E binski 征阳性。
总之,脊髓型颈椎病下肢表现为痉挛性瘫,上肢则病变节段表现为弛缓性麻痹,病变节段以下表现为痉挛性麻痹。除脊髓损害外,脊髓型颈椎病也可伴有神经根损害的表现。

(四)推动脉裂顺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较低,其病理基础是椎动脉迂曲、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引起椎动脉迂曲、狭窄的有血管外因素,也有血管本身的因素。血管外因素包括动力性因素与静力性因素两类。动力性因素是指椎间不稳定带来的影响。病变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对走行在横突孔中的椎动脉造成压迫。静力性因素是指在椎间不稳定的基础上出现钩椎关节创伤性反应,关节滑膜与关节囊充血、水肿、增生、肥厚,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骨质增生,从椎动脉的后内侧对椎动脉造成持久性压迫。椎动脉壁周围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椎动脉痉挛。髓核组织虽然因受钩椎关节的阻挡,不能从该处突向椎动脉,但髓核组织若在椎间孔处脱出,则亦可能对椎动脉造成静力性压迫。椎间隙变窄,迫使椎动脉迂曲,也是一种静力性压迫因素。血管本身的因素是指椎动脉因走行于没有伸缩余地的横突孔中,随颈部年长日久的屈、伸、旋转活动,不断被拉、伸,较之其他部位的血管更易发生变性;加之全身性动脉硬化的波及,使椎动脉在外来因素的压迫下,管腔容易变得狭窄。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数具有颈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少数还可能兼有脊髓损害的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特殊的临床表现是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多的症状,表现为;① 偏头痛;② 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内耳动脉供血不全的迷路症状);③ 眩晕(前庭症状);④ 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健忘;⑤ 视力障碍,发音障碍;⑥ 粹倒。上述症状的发生常因头颈部的突然旋转而诱发。正常情况下,头颈向一侧扭转时,扭转侧椎动脉受挤压,对侧椎动脉受牵张,

第一章颈椎病· 吕宁· 椎动脉血流暂时性减少,但不引起缺血症状。患椎动脉型颈椎病时,转颈运动使原来本已受压变窄的椎动脉缺血加剧,于是诱发上述缺血症状,其中碎倒是最典型的缺血症状,它是由于锥体交叉处缺血所致。碎倒多突然发作,发作前无先兆。当患者转颈时,突感头昏,双下肢软弱无力,随即跌倒。发作时无意识障碍,颈部位置改善后,症状消失,病人随即自行爬起。有些病人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头颈部外伤致钩椎关节创伤反应引起椎动脉痉挛,出现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者,称为创伤后颈脑综合征,或外伤性钩椎关节病,或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这种情况与上述椎动脉性颈椎病有所不同,应注意识别。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单页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