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五本 脊柱相关疾病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一章 颈椎病
内容开始
高分辨力,因此,对该处病变的定位,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总之,在同一病例可酌情从不同角度对两者加以选择或并用。
( 2
)对四肢软组织伤患的诊断:根据各种组织之间的几汀t 比值差异不同而可较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形态及范围等,尤其对新生物的判定,对软组织外伤病例的诊断等较为精确。CT 扫描则无法完成。
( 3
)对内脏器官早期缺血性坏死的判定:无论是动物实验或临床均能显示脑、心、肾、肝等脏器出现缺血性坏死,一般于Zh 左右即可被检出,而Cr 扫描则需在12h 以后。此不仅有利于获得早期诊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争取到治疗的最早时机。
( 4
)对病变性质的判定:除根据几与Tl 之比值来判定病变的性质外,毛值本身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以炎症及肿瘤情况下,Tl 值则升高。例如正常时,胰腺与周围组织之间毛值相似,均为180 200ms 。当发生胰腺炎时,可达200 275ms 。而如果是胰腺癌时则更高,275 一叨C 二。其他部位软组织的肿瘤、炎症等亦然。
( 5
)其他:此外.核磁共振尚可用于对肿瘤组织的普查,另外对与血供及血流有关某些疾患的判定具有其自身特点。
3
.核磁共振对颐椎病诊断的临床愈义
有人对Nh 皿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在传统观念上,各种疾病均是以病理解剖术语来考虑间题的,而核磁共振图像却显示它可以进一步采用化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考虑间题了。因为化学和生理学的变化先于病理解剖改变,如此当然有利于对患者的早期诊断。N 州眼图像与Cr 扫描一样,可以获得颈椎的三维结构,因此不仅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观察颈稚管内外的解剖状态有无变异,诸如判别椎管的矢径、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髓核的突出与脱出以及局部有无炎症或肿瘤等,犹如一幅“活的解剖图谱”。更有意义的是此种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脊髓组织本身的病理及生化改变。这主要是由于灰质中的氢几乎都存在于水中,而在蛋白质内却有相当数量的氢包含在脂质内,根据此种差异,当脊髓本身发生病变时很容易被N 入司R 检查出来。此非其他任何诊断技术所能够取代。此外,对脑脊液的改变,以及有无蛛网膜粘连及其粘连程度等均可直接测定。因此,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颈椎病的诊治技术,同时也为鉴别诊断和各种疗法(包含手术疗法)的疗效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机电。
1
。临床惫义
肌电图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检查之一,用其观察并记录肌肉在静止状态、主动收缩和刺激周围神经时的电活动,同时也可用其测量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故有助于对神经肌肉疾患和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疗效判定,亦有助于对上神经元或下神经元病变的鉴别诊断。
2
.正常肌电图
( 1
)电静息:当正常肌肉完全松弛时,无电位出现。
( 2
)运动单位作电位:肌肉开始轻微收缩时,可呈现单相、双相或三相的动作电位。电压500 3 000 八,时间3 10 . ,频率5 30 次八。
( 3
)干扰相:肌肉强力收缩时,可有多数电位相继发生.频率高达150 次/s0
3
。病理肌电图
( 1
)展颇电位① 波型特点:呈正相或双相,电压很低,为10 10 衅,时间1 Zms ,频率2 30 次/s 。② 临床意义:此种失神经肌肉纤维的非自由性、阵发性收缩,证明下神经元损害。

 ( 2 )肌萎缩电位① 波型特点:呈现多相的小电位,电压50 300 V ,时间5 205 ,频率10 40 次/s 。② 临床意义:为各种原发性肌萎缩性疾患或继发性(外伤性及病理性)肌萎缩(废用性)特征。
( 3
)丛形电位① 波型特点:当肌肉收缩时出现近似正常的动作电位,电压100 2 000 户厂,时间5 155 ,频率1 50 次/s 。② 临床意义:表明为神经部分损伤,或神经损伤之恢复期。( 4 )多相运动单位电位① 波型特点:为复波型,电压100 1 000 v ,时间5 20 ? ,频率2 20 次/s 。② 临床意义:当神经部分损伤,肌肉在收缩时各肌纤维出现不同步活动之故。( 5 )单纯相① 波型特点:为多相孤立电位,中间断断续续。② 临床意义:由于神经损伤,当肌肉收缩时所动员的肌肉有限而不能形成正常活动之故。
4
.肌电图检查在颈椎病时的应用
( l
)判定概括性损害:当骨赘或椎间盘、粘连性束带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后,早期为部分性损害,此时可出现多种电位。当肌肉松弛时可出现震颤电位;肌肉收缩时多为正常动作电位,但多是低电压;当肌肉强烈收缩时,可出现单纯相或干扰相;当神经根长期受压,致使所支配肌肉完全失去控制,则可能出现各种异常电位,甚至电静息状态。因此其既可判定脊神经根是否受损,又可判定其受损程度。
( 2
)判定神经恢复情况:通过治疗前后肌电图波型的对比,以判定所支配的脊神经根恢复情况,并结合临床检查(肌力、感觉等)综合判定,则更为可靠。
( 3
)有助于与其他疾患鉴别:根据波形改变不仅可区别肌源性萎缩与神经源性萎缩,而且可根据其用力收缩时电位波幅的高低,及是否有肌肉不同点动作电位的同时性,来判定是属于周围神经性(其波幅正常或减低,动作电位的同时性少见)或中枢性(波幅增高,常出现动作电位的同时性)。此外尚可根据根性损害的范围推断是单纯根性或包括多节神经根的脊髓段性损害,前者波及范围多为单根,而后者则为多节段。

(五)超声显像诊断
超声显像通名伽PPler ,是近年迅速发展的诊断技术,从只听声,到显影像,到彩色超声,逐渐发展。因其为非侵人性,检查简便,在今天医学诊断领域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外从1978 F ter 开始报道用B 超测定椎管斜矢径,国内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已陆续有报道利用B 超做椎间盘突出之诊断,与椎管造影、CT 及手术探查相结合.符合率达90 %以上。傅源曾将小骨块置放于标本的后纵韧带前方或后方,以模拟椎间盘突出、超声检查结果与椎间盘突出图像类似。在椎动脉缺血或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上,B 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颈椎管B 超显像
( 1
)病人取俯卧位,颈前屈,使颈部伸直变平。
( 2
)探测方法
纵切探头置颈中线旁Icllk ,向中线斜15 ' ,朝向椎管中央探查。
横切在椎板间隙处,将头斜向头端经椎间隙对准椎管探查。纵切时,可见棘突基底呈峰状影像,在椎板间可见两条增强光带为黄韧带及后纵韧带,中间区为椎管,可测量其间距。横切时见椎管暗区呈三角形,两侧回声区为椎板横突。( 3 )病理影像:颈椎间盘突出时,在椎管前壁,可见回声增强的光团,颈椎狭窄时,可见椎管暗区间距窄,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时,在椎管前壁出现回声增强光团,黄韧带回声超过4 ~时为肥厚。2 .椎动脉超声显像
( l
)病人取仰卧位,颈部略垫高,头部偏向对侧,探头在气管两侧探查。先找到颈椎椎体及椎管,再向外偏,找到横突回声,在两个横突之间可找到椎动脉回声。
( 2
)椎动脉正常声像:正常椎动脉被纵切时可见两条平行较强的回声,可见管壁有节律的搏动,彩色多普勒可见管内血流方向、管腔大小,可计算出血流速度及流量。据钱蕴秋报道,正常椎动脉内径为(3 .肠士0 . 44 ) ? ,峰值血流速度为(45 . 7 8 .巧)cm 八,血流t 为(173 . 4 74 . 6 ) ml ’勺心n
( 3
)椎动脉异常声像:可显示椎动脉狭窄,内腔不光滑示椎动脉硬化,但多数狭窄为痉挛性。
3
.经颅彩色多普勒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 )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可作为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手段之

( l )途径:经颗窗探查时,病人取仰卧位。经枕窗探查时,取坐位,两手放在前面检查台上,颈部取自然低头位。
( 2
)正常图像:青岛医学院潘旭东等对30 ‘例健康查体正常人椎动脉侧量,测得左椎动脉平均流速为(36 , 2 10 6 )而/s ,右侧为( 34 . 4 9 , 2 )间/s ,基底动脉为(36 . 2 6 . 7 ) ml / s
( 3
)利用上述材料对490 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推病)病人探查,结果发现70 %的病人双侧推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异常,血流速度升高或降低者,左椎动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