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五本 脊柱相关疾病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一章 颈椎病
内容开始
 

第一章  颈推病

第一节概述

国内对颈椎病的认识起自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此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颈椎病的认识并不充分,甚至有个别学者采取否定的态度,基本上不承认有颈椎病一说。但随着临床医学的进展,不仅是骨科医师.而且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中医科、针灸科、普通内科以及理疗科医师们均发现颈椎病十分多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及诊断技术的提高,此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颈椎病已成为当前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颈推病虽属于以退行性变为主的疾患,但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应该了解颈椎的解剖具有特殊性,在脊椎中体积最小,却最为灵活。体积最大的腰椎仅有3 个功能单位,即2 个关节突关节和1 个椎间盘;但小小的颈椎却有5 个关节,即5 个功能单位。除了和腰椎相同的2 个关节突关节和1 个椎间盘外,还另有一对钩突关节。颈椎关节突关节相对水平,并呈首尾方向排列。颈椎间盘前凸的曲线允许颈椎的伸屈与侧弯,钩突关节和椎间盘与两侧发出的神经根切线排列对临床症状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由于这种特殊的解剖关系,以致病情错综复杂,加之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极易与其他疾患,尤其是易与邻近组织病变所造成相似症状的疾患相混淆。此外,椎动脉及其通道位于颈椎侧块上的横突孔,加上椎动脉四周丰富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及其随着病变而出现各种奇特的症状就更增加了颐椎病的神秘色彩,常使临床医生,不仅仅脊柱粗关疾病是初学者,甚至工作多年的医生也会感到概念不清。可以确信本病主要起源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单纯性退变的本身就有可能由于椎节的变性及不稳而出现各种症状与体征。本病更多见于伴有颈椎推管狭窄症者,椎管较宽的个体少见。更为多发的是在颈推原发性椎管狭窄基础上接踵而来的生理性退行性变,再加上外伤、咽喉部炎症等所致的各种继发性改变。此种情况下,既有动力性异常(退变椎节的失稳、松动与错位等),也有器质性改变(原发性椎管狭窄、髓核突出与脱出、韧带骨膜下血肿、骨刺形成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等)。这些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异常现象,构成了颈椎病的实质,也就是它全部内在的涵义,并也同时限定了其与各相似病患之间的根本区别。
这里所提的定义,高度概括了各种复杂颈椎病类型的实质,也将那些早期、轻型,甚至过去不被某些学者承认的类型包括进来,这样既加深了对本病的理解与认识,也有利于对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也为今后对其做更深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当然,从治疗学的观点出发,任何疗法,包括非手术疗法及手术疗法,在正式开始之前均应对颈椎病的实质及其与之有关的间题详细了解,如此方可避免将治疗引向歧途,并使患者获得最大疗效。

第二节发病机制

一、中医病因病机

(一)康次病因
本病的病因,其本在肾,乃为肾气不足,肾精亏虚,骨髓失养,颈推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所致。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生理性退变。从生理上讲,椎间盘的营养10 岁前多来自血管,10 岁以后软骨板上的血管封闭,由于髓核与椎间盘的小孔很小(< 1 . 5 m ) ,血管不能进人,水与营养主要来自椎体的吸人作用。这种作用来自日常动作给予推体间的应力改变,其中电解质的吸收30 %来自软骨板,70 %来自纤维环,而非电解质的吸收则正相反,70 %来自软骨板,而30 %来自纤维环,因此其营养极为有限.从而极易退变。推间盘的发育以20 岁为发育高峰,20 岁后椎间盘就开始发生退行性变,20 30 岁有的就有明显的退变,如纤维环出现裂隙等。30 40 岁的椎间盘蛋白多糖减少,髓核趋向胶原化,失去弹性及膨胀性能。椎间盘的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椎间盘的退变基本上是一种规律性的生理性改变。中医学早期的经典著作《素间· 上古天真论》 就指出.在女子“三七”( 21 岁)、男子“三八”( 24 岁)时,身体就“长极”,即发育到了极限.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堕齿稿”,而“齿为骨之余”,即是说骨结构逐渐发生生理性退变。人在20 岁以后椎间盘虽然开始发生退变,但此时由于正处于“肾气平均抽骨劲”, “肌肉满壮”的发育期的极点,脊柱的内外稳定结构能够对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不稳作出相应的代偿,以维持脊柱的稳定。但到了40 岁以后,人体由于生理的自然衰变,开始“肾气衰”,筋骨失去了濡养,脊柱的内外稳定结构也逐渐失去了代偿能力,脊柱的稳定受到破坏,颈椎间盘进行性退变就会使颈椎从根本上失去稳定的基础,加之椎体其他骨关节、韧带等随年龄亦发生退变,脊柱的整体退变过程就会加剧,并引发症状。从资料上可以看出,颈椎病大多数发生在40 岁以后,50 岁以后占人口的25 %左右,60 岁就可高达50 % ,而70 岁后几乎达到100 %。这与中医学肾气随年龄而发生生理性自然虚衰是一致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说:“阴痹者,腰脊头项痛,时眩… … 病本于肾。”不仅准确地描述了颈椎病的临床主症,同时也指出了脊柱的病变,其本在肾。清代医学家程杏轩在总结了《 素问》 有关论述后,认为:“病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医述· 卷十一肩背臂痛》 )特别强调了颈椎的病变,其本在肾。即是说肾气虚损,筋骨失养而退变是造成颈椎病的根本原因。除了因年龄而导致肾气渐衰的生理性退变外,人体内、外致病因素可以加剧这一生理性肾衰的退变过程,其主要原因有:1 .正气虚衰
造成正气虚衰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肾气本虚,筋骨失于正常精血的濡养,骨髓不充,故发育不良,如颈椎管先天性发育性狭窄、先天性椎体融合棘突畸形等。尤其是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当椎间盘开始发生退变,椎体失稳,或出现轻度的膨出、突出则极易产生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刺激而出现症状。
久病气血亏损。骨髓一方面由肾之精气濡养,亦受后天气血的充养。由于后天的各种疾病失治、误治,久病之后,气血亏虚,‘肾精与骨髓失去了后天气血的充养和培育,从而加剧了颈椎间盘及椎体、韧带的退变过程,而导致本病。
久病及肾。久病气血亏损,元气耗伤,致使肾气渐损。肾藏真阴真阳,真阴虚损则骨髓失于濡养而退变,真阳虚损则骨髓失于温煦而功能渐衰,皆可加剧颈椎间盘的退变而导致本病。
劳倦内伤。所谓劳倦是指烦劳过度。古人对虚劳提出了“五劳”、“六极”之说,其中“筋极”、“骨极”、“精极”皆属’‘肾劳”。造成肾劳的原因,一是劳力所致,所谓“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种劳损还包括工作姿势的不良、睡眠姿势不良、不良的生活习惯及不适当的体育锻炼等。如各种伏案低头工作的人,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压力大大高于正常体位,从而加速颈椎间盘的退变和颈部软组织的劳损;枕头过高,导致椎间盘内部受力不均,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加速退变过程:此外如长时间看电视、打麻将,一些不适当的头颈部的体育运动等皆可造成颈椎内外平衡系统的失调而加速颈椎的退变。二是房劳,所谓“色欲过度”。总之,上述各种原因皆可导致肾精肝血的亏耗,筋骨失养而加剧了外邪系由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颈部肌肉、筋骨发生酸痛、麻木、重着、活动不利。外邪的侵袭,主要是因正气不足,内因是发生外邪侵袭的基础。
由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原因,致使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行于经络,留于颈椎关节,气血痹阻,不仅颈部经脉、肌肉受累而发生痹痛,同时血气痹阻一方面加剧了颈椎的退变,一方面进一步影响了颈椎的稳定平衡而诱发本病。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偏盛之不同,颈椎病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风气盛者,以风性善行数变,故疼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盛者,使气血凝滞不通、疼痛剧烈而发为痛痹;湿气盛者,因湿性戮滞重着,故使肌肉关节麻木、重着而成着痹。其中尤以寒湿之邪最为多见。.故《素间· 至真要大论》 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指出本病外邪侵袭的基本病机。
此外,寒湿之邪滞留于经络关节,久则郁而化热,而成湿热,此亦与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湿邪侵袭,易从热化有关。
3
,跌仆损伤
与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的是头颈部的外伤,约有半数以上的颈椎病病例与外伤有着直接关系。如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生活或工作中的意外事故等,致使头颈部受到过度的前屈、后伸或侧弯等损伤,同时应当注意的是,某些不正确的推拿手法以及不得当的牵引等对颈推造成的损伤。跌仆损伤作为本病的病因,造成的后果与损伤的轻重及病人的体质状况有关。一种可能是当时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即造成颈椎病,只是造成椎体周围肌肉、韧带的损伤,造成颈椎不稳并加重了颈椎的退变,为今后颈椎病的发生留下了隐患。另一种可能是造成颈椎病的发生。外伤造成颈椎病的发生应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肾气本虚,颈椎已有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性退变,在跌仆损伤的作用下,致使颈椎内外平衡遭受破坏,如肌肉、筋膜、韧带、关节等进一步损伤,致使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而发为本病;二是曾有颈部的损伤,因失治、误治,寮血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骨失于濡养,加剧了颈椎的退变和内外稳定的失衡,在再次或反复多次的外力损伤后而造成颈椎间盘的突出或脱出而发为本病。此时气血癖阻和肾虚并存,痕血为标,而肾虚为本。上述在跌仆损伤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病理机制和结果也证实了为什么有些剧烈的颈部外伤并未造成严重后果,而一些虽不强烈的损伤,却意外地引起了例如瘫痪等严重的后果。

(二)越发病因
1
。按血
寮血形成的原因有三:一是正气虚衰,气虚运血无力,血脉痰滞;二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痰,或肝火内郁,灼伤津液,血液翁稠,滞而不畅,而为血痰;三是跌仆损伤,齐血留滞经络。
痰血作为病理产物和继发病因,阻滞经络气血,筋骨失于正常气血的濡养,进一步导致颈椎(椎间盘、韧带、小关节)的退变。此外,颈椎手术之后,亦可导致气滞血癖,络脉阻塞,余邪留滞。致使颈推病原发病因未尽而盛血又生.造成久病不去。
2
.痰湿
人到中年之后,由于精血的损耗,各脏腑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减。若脾胃失于健运,水湿内停,聚而为痰湿,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肾气虚损,气化失职,津液输布不能,关门不利,津液代谢失常,内停而化为痰饮;若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阳亢化热,亦可炼液为痰;肝失疏泄.津液代谢失常,停聚体内而化生痰湿。
痰湿留滞经络,血流受阻,而生血痕;疲血留滞经络,遏阻气机,津液失于输布,则聚生痰湿。痰疲乃成互结交阻之势,相兼为

第一草颈椎病,了患,致使病情十分复杂。若气滞化火,与痰湿相结,则化生痰火、湿热;若肝阳化风夹痰湿上行,则风痰上逆。
痰湿阻滞气血,则筋骨、肌肉失于濡养而加剧颈椎的退变;痰湿留滞肌肉、筋骨间,阻滞气血的濡养,可见四肢、颈部的麻木、强直、沉重乏力;痰湿上行于头部则蒙蔽清窍而成眩晕、头痛等;若湿热遏阻阳明,或灼伤肺气,则可成痪证;若风痰上逆,可成头痛、眩晕,甚则晕厥、昏仆。

(三)主姿病乓的病因病机

1 。疼痛
疼痛是颈椎病常见的症状之一。颈椎病人90 %以上出现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疼痛。疼痛的病因无非是因经脉气血失畅所致,所谓“不通则痛”。
从病因的为度讲,造成经脉气血失畅的原因有虚实之不同:虚证可因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血运失畅;或气虚,元气虚衰,血运无力而失杨;或因肝肾不足,经脉骨髓失于温煦、滋养,气血不畅。实证可因外邪侵袭,风寒湿三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或寒湿化热,湿热遏阻气机,气血运行受阻;或跌仆损伤,气血疲阻经络;或肝失疏泄,气滞血寮;或痰湿内生,遏阻气机,痹阻经脉;或痰察相结,气血失畅。
从病位上讲,颈椎病的疼痛有头痛、颈项痛及上肢疼痛3 类。这3 类疼痛可以单独出现,亦可相兼出现,因而其病因病机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
( 1
)头痛:头痛可见于各型颈椎病中。其主要病因病机:虚证可因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扰清空;或肾精亏损,或享赋不足,脑髓失养;或久病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髓。实证可因跌仆损伤或久病,经络癖阻;或痰湿内生,遏阻清阳。
( 2
)颈项痛:颈项痛可见于颈推病各型中。单纯的颈项痛,多见于颈型颈椎病。颈椎病初起时,多因风寒之邪侵袭足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或肾阳不足,督脉虚寒,经输不利;或跌仆损伤,气滞血痪所致。中期多因久病癖血人络,或痕痰交阻经脉。晚期多因肝肾阴虚或气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
( 3
)肩及四肢疼痛: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亦可见于与脊髓型的混合型中。肩部为手足三阳经交会之所,上肢为手三阴、三阳经循行之处。肩及四肢的疼痛与这些经络的分布区域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外邪侵袭,痹阻经脉;或痰湿流注四肢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跌仆损伤,气滞血痪;或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筋骨失养等,皆可致使肩及四肢的部位发生疼痛。
2
.疾证
颈椎病中疾证的出现,多与(素问· 疾论篇》 所提到的“筋痪”、“肉疾”、’‘骨痰”有关。病变多累及脾胃、肝肾。
( 1
)湿热浸淫:外感寒湿之邪,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却濡养,弛纵不收而发为疾证。( 2 )肝肾亏损:肝阴素虚,或烦劳过度,或久病及肾,精血亏虚,水亏火旺.筋脉失养;或精血不足,虚火上扰,灼伤肺金,肺失治节,不能通调水道以溉五脏、肢体而为痰。
{ 3
)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加之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运行气血,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削瘦,肢体疾废不用。若已成疾证,经久不愈,亦可导致脾胃更虚,则痪证更加严重。3 .眩晕
颈椎病中眩晕的产生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证可因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致脑髓失养;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风阳上扰。实证可因痰浊蒙蔽清阳等。
( 1
)气血亏虚:颈椎病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患者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或素体气血亏虚者,致清阳不振,脑失所养,皆可发生眩晕。
( 2
)肾精不足:“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因后天久病、房劳,肾精耗伤,或老年肾气虚衰.肾精虚竭,皆可造成骨髓失养,脑海不充,上下俱虚,而发为眩晕。( 3 )肝肾阴虚:久病肾阴亏损,或素察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上亢而发为眩晕。甚者肝阳化风,风阳上冒,则可出现突然晕厥而跌仆。
( 4
)疚浊:颈椎病之痰浊内生,多因年老后天失健.水谷不化,聚湿生痰;或痰血阻滞经络,气机失畅,津液输布失常,内聚而生痰湿。痰湿遏阻中焦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痰湿随风阳上逆,风痰上扰,或痰湿郁久化热,痰与火结,痰火上扰,皆可发为眩晕。故《丹溪心法· 头眩》 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的命题,得到了后世医学家的认可。

二、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1 .颐椎的退行性变
这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有人将本病称为颈椎间盘病,可见其重要性。在颈椎椎节诸结构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常被视为“罪魁祸首”,并从椎间盘退变开始演变出一系列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现将颈椎退变的诸因素分述于后。( l )椎间盘变性:由髓核,纤维环和椎体上、下软骨板三者构成的椎间盘为一个完整的解剖形态,使上、下两节椎体紧密相连结,在维持颈椎正常解剖状态的前提下,保证颈椎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如其一旦开始出现变性,由于形态的改变而失去正常的功能,以致最终影响或破坏了颈椎骨性结构的内在平衡,并直接涉及椎骨本身的力学结构。因此将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视为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 纤维环:此种环状纤维最早出现变性。大多于20 岁前后开始。早期为纤维组织的透明变性、纤维增粗和排列紊乱,渐而出现裂纹甚至完全断裂形成肉眼可见的裂隙。其病变程度和纤维断裂的方向与深度常和髓核的变性程度与压力的方向及强度相一致。② 髓核:此种富有水分与弹性的猫蛋白组织多在前者变性的基础上而继发变性。一般多在24 岁以后出现,亦有早发者。由于钻蛋白减少和椎间盘内水分含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以致引起水分脱失和吸水功能减退,并使其体积相应减少,渐而正常组织为纤维组织所取代,此时髓核变得僵硬,并进一步导致其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在局部负荷大、外伤多和易劳损的情况下,由于椎间掉内压力的增高而使其变性速度加快。
③ 软骨板退变:出现较晚。在变性早期先引起功能改变,以致作为体液营养物交换的半透明膜作用减少。当软骨板变薄已形成明显变性时,其滋养作用则进一步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如此则加剧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与老化。
以上三者为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病理过程,当病变进入到一定阶段,则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而不利于本病的恢复。( 2 )韧带一推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这一过程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病至关重要,也是其从颈椎间盘症进人到骨源性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事实上,在颈椎病的早期阶段,由于椎间盘的变性,不仅使失水与硬化的髓核逐渐向椎节的后方或前方位移,最后突向韧带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压力增高的同时引起韧带连同骨膜与椎体周边皮质骨间的分离,而且椎间盘变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体间关节的松动和异常活动,从而更加使韧带与骨膜的撕裂加剧以至加速了韧带一椎间盘间隙的形成。
( 3
)椎体边缘骨刺形成:随着韧带下间隙的血肿形成,纤维母细胞即开始活跃,并逐渐长入血肿内,渐而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如在此间隙处不断有新的撕裂及新的血肿形成,则在同一椎节可显示新、老各种病变并存的镜下观。
随着血肿的机化、老化和钙盐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体前缘的骨赘(或称之骨刺)。此骨赘可因局部反复外伤,周围韧带持续牵拉和其他因素,并不断通过出血、机化、骨化或钙化而逐渐增大,质地也愈变愈硬。因此,晚期病例骨赘十分坚硬,尤其是多次外伤者,可如象牙般硬,从而为手术切除增加了困难,当然也加大了风险。
骨赘的形成可见于任何椎节,但以颈5 *、颈6 一和颈3 闪最为多见。从同一推节来看,以钩突处先发居多,次为椎体后缘及椎体前缘。
( 4
)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颈椎的退变并不局限于椎间盘以及相邻近的椎体边缘和钩椎关节,尚应包括以下组织结构的变化:① 小关节多在椎间盘变性后造成椎体间关节失稳和异常活动后出现变性。早期为软骨浅层,渐而波及深层及软骨下,最终形成损伤性关节炎。最后由于局部的变性及其他继发的关节间隙狭窄和骨刺形成而致使椎间孔的前后径及上下径变窄,以致容易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并影响根部血管的血流及脑脊膜返回神经支,从而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症状。
② 黄韧带多在前两者退变基础上开始退变。其早期表现为韧带松弛,渐而增生、肥厚,并向椎管内突入。后期则可能出现钙化或骨化。
③ 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的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韧带本身的纤维增生与硬化,后期则形成钙化或骨化,并与病变椎节相一致。不妨将其视为人体的自然保护作用。由于韧带硬化与钙化后可直接起到局部制动作用,从而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减缓了颈椎病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恶化。
( s
)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由于前述之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其中以髓核后突、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内陷、钩椎关节和小关节松动及增生为主,这些后天继发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的同时,也使椎骨矢状径减少,从而构成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的直接原因之一。此时如再有其他局限性致病因素。例如髓核脱出、椎节的外伤性位移、骨刺形成及其他占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经受累症状。
2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 1
)概述:颈椎病与颈椎椎管狭窄症实质上是一对孪生兄弟。近年来大家已公认,伴有临床症状的颈椎椎管狭窄为一独立性疾患,在其已经成为或尚未构成独立疾患的同时,大量临床材料表明颈椎管的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和预后判定等均有着十分密切的直接关系。
( 2
)椎管矢状径的临床意义:椎管矢状径大小除了与颈椎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关系密切外,其在其他方面亦有重要意义,现分述于后。
① 与头颈部外伤后果的关系:常见的头颈部外伤,包括在高速行驶中的急刹车,对一般人可能影响不大,但同样的外力,如果是作用于一位椎管狭小者的颈部时,不仅可能引起颈部软组织受损,更易使椎管内的脊髓神经受到挤压,这主要是在椎节伸屈一瞬间,由于上下椎体的位移(并迅速回复原位)所致。临床上可以发现脊髓刺激或受压症状,甚至引起完全性瘫痪,此类不幸事情并非鲜见。而大椎管者不仅不易发病,即使是明显外伤,其临床症状也大多较轻。因此,凡是发现颈椎椎管狭窄者,均应向其发出“注意防止头颈部外伤”的忠告。
② 与诊断、鉴别诊断之关系:这是每一位临床医师都必须注意的问题。首先是在诊断上,对于一个不伴有颈椎椎管狭窄的病人,当做出颈椎病诊断时必须再次进行核实,并按神经定位加以判定,凡是颈髓受压症状明显而椎管矢状径超过正常值者一般多系其他病因所致,即便X 线上有骨刺可见,也应作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行CT 扫描、磁共振或脊髓造影。必须除外临床上并非少见的脊髓肿瘤、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或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等疾患。
③ 与手术选择的关系:对伴有发育性推管狭窄之颈椎病患者,当非手术疗法无效时,应及早手术治疗,尤其是椎管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2 ~者,往往需要施以减压术。但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则要依据其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以何者为主来决定。凡是椎管狭窄明显,且起病于感觉障碍者,则应先行后路手术;反之,以运动障碍为主者,则需先行前路减压术。
④ 与预后的关系:大推管者不仅对各种非手术疗法收效快、手术率低,且预后佳、复发率低。而小椎管者不仅本身预后差,而且由于治疗复杂,手术难度大,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从而更增加了预后不佳的各种诱因。这种情况应及时向患者家属(或病人本人)表明。
3
.慢性劳损
( 1
)概述:所谓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事实上,其是构成颈椎骨关节退变最为主要的因素,并与颈推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
( 2
)慢性劳损的起因: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3 种情况。
① 不良的睡眠体位:人的一生有1 乃一1 / 4 的时间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② 不当的工作姿势:大量统计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
③ 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例如美式足球(用头顶球),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当然,此时如一旦失手造成头颈部外伤则后果更为严重。此外某些民间的头颈部练功法,例如当前流行的练功十八法等,对颈椎已有退变者不应提倡。否则,不仅可加重颈推的退行性变,甚至可发生意外,尤其是脊髓已有受压症状者,应完全禁止任何增加头颈部活动盘及频率的锻炼活动,以防引起无法挽回的后果。
4
.头颐部外伤
( 1
)概述:全身各种外伤对颈推局部当然有所影响,但与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是头颈部外伤。临床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中约有半数病例与外伤有直接关系。Jack n 在(颈椎综合征》 一书中曾统计了80 (刃例颈椎病患者,其中高达90 %的病例与外伤有关,尤以车祸居多。
( 2
)外伤的种类
① 交通意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高速发展,其所引起的创伤与日俱增。在头颈部,除车祸所造成颈椎骨折脱位外,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高速行驶的车辆突然刹车所造成的颈椎损伤。此种损伤程度与车速、患者所站(坐)位置、有无系安全带、患者头颈所朝向的方向及车辆本身状态等均有关。
② 运动性损伤:除双人或多人直接对抗状态下的损伤外,大多系由于高速或过大负荷对颈椎所造成的损伤。因此,有经验的教练员总是严格要求每位运动员在竞技前做充分的热身活动,使其适应竟技中所要求的速度与强度,否则极易造成损伤。

③ 生活与工作中的意外: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常可遇到各种意外情况而引起损伤,尤其在公共场所或居住条件拥挤的情况下,头颈部被碰撞,或过度的前屈、后伸及侧弯等,均可能造成颈部损伤。尽管此种损伤程度多较前两者轻微,但仍应注意预防。④ 医源性意外:主要指非适应证的手法,不得要领的推拿、过度牵引、粗暴不良的手法操作,此外.尚应注意全麻插管时头颈过度仰伸及其他非生理性操作引起的伤害。
⑤ 灾害意外: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龙卷风、海啸等所造成的各种意外,均应设法力争避免或减轻损伤程度。
( 3
)外伤的后果:视外伤的轻重和人体状态等不同,其后果并不一致,一般将其分为严重型损伤与非严重型损伤两类。① 严重型损伤多系强烈暴力所致。视外力的方向与人体在受伤时的状态不同,可以引起颈椎过屈性或是过伸性损伤。由于其主要表现为骨折与脱位〔伴有或不伴有脊健损伤)等严重后果需按创伤病例另作处理,非本章讨论内容。
② 非严重型损伤指按常规临床检查尚未发现颈椎骨关节有明显骨折脱位性改变的损伤。事实上,某些虽不强烈的损伤,却可以引起诸如四肢瘫痪的后果,而某些剧烈的外伤却并不一定出现严重症状,此除与患者本身的状态有关外,尚与其他多种因素有关。5 .咽喉部炎症
过去对咽喉部炎症与颈椎病变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多,但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当咽喉及颈部有急性或慢性感染时,甚易诱发颈椎病的症状出现,或使病情加重。其对上颈椎影响更多,尤其是儿童中绝大多数自发性颈1 2 脱位者,都与咽喉部及颈部的炎症有关。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处的炎性改变,包括炎症反应本身及其分泌之因素和代谢产物等,均可直接刺激邻近的肌肉、韧带.或是通过丰富的淋巴系统使炎症在局部扩散,造成颈椎局部,特别是咽喉后方的颈1 、:处肌张力降低,并引起韧带松弛和椎节内外平衡失调,从而破坏了局部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并成为引起颈椎病变的又一因素。
6
,颈椎的先天性暗形
( l
)概述:临床工作者在对正常人颈椎进行健康检查或做对比研究性摄片时,常可发现颈椎段有各种异常表现,其中骨骼明显畸形约占5 %。但与颈椎病患者对比,后者颈椎的畸形数约为正常人的1 倍以上。说明骨骼的变异与颈椎病的发生有二定关系。( 2 )临床上常见的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与颈椎病发病相关性较大的畸形主要有以下5 种:
① 先天性椎体融合:以颈2 弓和颈3 ,最为多见,其次为颈4 5 , 多为双节融为一体,三节融合者罕见,间隔一节或二节形成双节双融合者亦少见。
② 颈1 发育不全或伴颅底凹陷症:虽较少见,但在临床上易引起上颈椎不稳或影响椎动脉第三段血供而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此类病例大多就医较早。其中有部分病例可波及下颈椎,或与颈稚病伴发,此时需视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
③ 颈椎韧带钙化:多在成年后出现,其与先天因素有无关系尚无结论。临床上多见,颈部各组韧带加在一起其钙化发生率可达巧%以上,尤以与颈椎病伴发之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性钙化最多。此也可视为人体防御机制的产物。
④ 棘突畸形:此种畸形虽不少见,但如对x 线片不注意观察,则不易发现。此种畸形主要是影响颈椎外在结构的稳定性,因而间接地构成颈椎病发病的因素之一。
⑤ 颈肋与第7 颈椎横突肥大:此种解剖异常与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诊断上必须注意鉴别。尤其是两者伴发时,因为颈肋或第7 颈稚横突肥大可以刺激臂丛神经下干,并出现颈部与上肢症状,表现出与颈椎病十分相似的症状与体征,应加以鉴别,否则将会延误治疗。

(二)发病机制

1 .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试图对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作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但由于人类机体的特殊性和明显的个体差异,当前尚难以达到目的。笔者近ro 余年来曾设计了两种实验模型,一种是以家兔为实验对象,通过椎节前方将生理盐水注人椎间隙内,结果诱发了与人类颈椎病相类似的病理改变,表明椎节内压升高与椎间盘退变及骨刺形成直接相关。另一组实验模型是将犬的颈前肌从前方做缩短缝合,结果亦出现了与前者相似的病理解剖所见,说明长期屈颈可以通过椎间隙内压升高,椎间盘变性及髓核后移而引起构成颈椎病主要病理解部所见的椎管后方骨赘形成。此两组实验也仅仅是说明部分问题,今后尚需继续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求能够完全阐述这一课题。
2
.发病主要因素
目前公认颈椎病为一退变性疾患,因此退变本身及其诸多相关因素,当然就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当人体停止生长后,随即开始了退行性变,这也就意味着机体从发育到成熟,再由成熟走向衰老这一进程。颈椎病源于椎间盘退变,因此当这一退变过程一旦开始,即便是在早期病变十分轻微,甚至仅仅是局部的脱水,也有可能引起椎节的失稳,此时如再附加条件即可出现症状。当然,严重的颈椎退行性变,也可以无其他附加条件而出现颈椎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因此可以认为:颈椎病的发生,起根本作用的是颈椎间盘的退变,而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则是其附加条件,对发病时机及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还有其他次要因素。
3
.诱发颈椎病的主要附加困素及次要(诱发)因素前面已提及先天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是颈椎病发生及今后发展的主要附加条件。因为在临床上还有许多病例在X 线平片上显示有明显的骨刺,但却不发病,也就是说是否发病取决于附加因索,也可视为第二个主要因素― 椎管的状态。一个明显的发育性椎管狭窄者,即使退变的髓核略突人椎管,由于破坏了椎节局部维持多年的原有平衡,致使局部的窦一椎神经遭受刺激,也会立即出现症状。反之一个大椎管者因为有充分的缓冲,多种致病因素的演变,例如突出的髓核空间,当然就不易发病。其后的过程,则为椎体间关节及后方小关节逐渐失稳造成松动、变位及继发性椎管狭窄,后纵韧带下的血肿,血肿的纤维化、骨化并形成骨赘以及黄韧带肥厚。头颈部的劳损、局部的畸形等起加速作用,而外伤及咽喉部炎症则可随时诱发症状出现。当这一演变过程在某一阶段突然超过了椎管内的平衡,症状也随之出现。

(三)病理基础
1
.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特点
尽管颈椎病的出现时机难以具体确定,正如前面所阐述的,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作为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仍是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因此,仍应依据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及其以后的发展,从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的角度加以探讨。一般情况下,可以按时间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或初期)与后期(或晚期),现分述于后。
( l
)早期(或初期)― 椎间盘变性及椎节位移阶段:从生长停止,变性即随之开始。纤维环变性所造成的推节不稳是引起与加速髓核退变的主要因素。由于椎间盘本身的抗压力与抗牵拉力性能降低,使原来处于饱和、稳定,并能承受数倍以上头颈重量的椎间盘失去原来的生理解剖状态。与此同时该节周围的各主要韧带(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等)也随之出现退行性变,以致整个椎体间关节处于松动状态。在这种不稳定状态下,由于椎间隙内压升高和分布不均匀,而使髓核很容易向四周移位。在前纵韧带强大而后纵韧带薄弱的前提下,最易突向后方形成髓核突出,一旦突出的髓核穿过中央有裂隙的后纵韧带,使髓核组织进入推管内,则形成髓核脱出。无论是突出或脱出,在椎管狭窄的情况下,首先刺激椎节局部的窦椎神经,渐而则有可能压迫脊髓,也可以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或椎管内的血管。究竟何者受累,取决于髓核变位的方向与程度。在无椎管狭窄的情况下,也可能仅仅由于推管内的窦椎神经末梢受刺激而出现颈部症状。当然椎节松动、不稳的本身也可以引起与髓核变位相似的症状。
髓核的突出与脱出、椎节的松动与不稳均可使韧带和骨膜撕裂而形成韧带一推间盘间隙及局部的创伤性反应(包括血肿形成), 从而构成向下一期病理变化的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基础。( 2 )后期(或晚期)― 骨刺形成(骨质增生)阶段:此期是前者的延续,实质上可以将其视为突(脱)出的髓核,及其引起的骨膜下血肿通过骨化的形式形成骨赘(骨刺),并将其持续化的阶段。骨刺来源于韧带一椎间盘间隙血肿的机化、骨化或钙化。但如果在机化期以前采取有效措施,仍不失使其吸收并向回逆转。而一旦形成骨刺,虽然某些药物(例如硫酸软骨素等)有可能使其停止进展,并对早期骨刺有吸收作用,但较大的或是病程较久的骨刺仍无特效药使其自然消退,除非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措施。突向椎管内的骨刺是否引起症状,正如髓核突出一样,是由椎管矢状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其发病因素与前者基本相似。从人体的防御功能角度来考虑,骨刺也可看作机体的保护性自卫措施。椎节不稳的情况当然不利于病情的稳定,一旦周围的韧带硬化并有骨刺形成时,尽管此种骨刺并非生理性产物,但患节却得到了稳定,对局部的反应性、创伤性炎症起到相应的消退作用。
根据骨刺生长的时间不同,不仅其体积大小有所差异,且其坚硬度随着时间的延长、钙盐的不断沉积而可变得似象牙样坚硬。骨刺的早发部位多见于两侧钩突,其次为椎体后上缘,但至后期几乎每个骨缘均可出现。在节段上,由于生物力学的特点,以颈沁最多、最早,次为颈曰和颈洲。鉴于胸椎稳定,且活动度较小,因此颈7 一胸;之骨刺较为少见。
侧方的骨刺主要刺激根袖而出现根性症状,而引起椎动脉受压者则相对少见。研究证明,在椎动脉受压的情况下,椎间孔的横径较之矢状径更为重要,因此在实行减压术时应着眼于扩大横径,而仅仅将横突孔前壁切除难以获得持久的疗效。
突向后方的骨刺除对窦一椎神经激惹引起颈部症状外,主要是对脊髓本身及其伴行血管造成威胁,而对于一个宽椎管者,即便是较大的骨刺,只要其长度未超过推管内的有效间隙的临界点,一般不易发病。但要注意预防各种诱发因素,尤其是外伤及劳损。当骨刺突向前方,由于食管后间隙较宽难以引起症状,只有当其十分巨大,或是食管本身有炎症的情况下,方易造成食道痉挛或机械性阻塞,这一现象在临床上并非罕见。
总之,骨刺的形成是椎间盘退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表明颈椎的退变已经达到难以逆转的阶段。无症状者应注意预防各种可以增加退变及诱使其发病的各种因素,有症状者则必须设法积极治疗,以使其停止进展及消除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与刺激。外科手术仅仅可以切除骨刺以促使局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但不能彻底改变患节退变所造成的病理结果。

第三节  临床表现

一、主诉
颈椎病症状错综复杂.主要症状是颈肩痛,放射至头枕部和上

第一章颈椎病· 肛肢,少数有眩晕、摔倒,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严重者双下肢活动受影响,甚至截瘫。具体来说,病人可以有脖子发僵、发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里握物有时不自觉地落下等表现;有些病人出现下肢僵凝,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等异常感觉;更有少数病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当然不是所有的表现都会在每一个颈椎病病人身上表现出来,往往是仅仅出现部分症状,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现轻微,病程也比较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闻颈椎病而色变,更不要随意对号入座。各型颈椎病一般主诉如下:
1
。颈型
特征是颈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动不灵活,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
.神经根型
病人的双手感觉不适,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 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握力减弱,有时连拿杯子都觉得没有力,病情严重的话,整晚疼痛而难于人睡。急性期会出现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颈部体位改变可以诱发或加重症状。3 .椎动脉型
病人的症状是一侧偏头痛、头晕,或者胸闷、胸痛。同时,每次病情发作都和颈项转动有关。甚至曾有葬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4
.脊髓型
主要的征状是;病人双脚或是双手没有力,走路瞒珊,也就是拖步走。同时,不能提起脚,容易跌倒,身体有如被捆住的感觉。这种类型的病人,在早期都不容易发现病情,除非有颈部和手臂剧烈疼痛,才会去求医。

5 ,交感神经型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病人有眼球胀痛、怕光,耳鸣,喉部有异物感等五官症状,另外还会出现偏头痛、面部灼热,身体手脚发凉、多汗,或者半边身体流汗。
二、常见症状和体征
不同组织受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通常把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与混合型。这种分类方法已应用多年,对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将依据临床表现划分的类型简述如下。(一)领裂领推病
这是最多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其病理阶段相当于椎间盘变性和椎间不稳定的早期。变性膨出或轻微突出的推间盘,椎间隙松动与不稳引起的异常活动,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神经根袖处的窦推神经末梢,并引起颈肌防御性痉挛,出现症状。发病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部不适,出现酸、痛、胀、麻等异常感觉。晨起时颈部常有僵硬感,有时伴有后枕部不适。通常无上肢症状,个别病例可因反射作用出现短暂的肩、臂、手麻木与不适。体征不多,患椎棘突间及棘突旁可有轻微压痛,但颈部运动不受限,颅顶叩击征与臂丛牵拉征均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二)神扮很裂领推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仅次于颈型,而高居第二位。其病理基础是髓核变性较重,已形成突出或脱出,椎间不稳定已继发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的变形、增生,椎体缘已有骨刺生成,韧带也出现变性、增生。突向椎间孔的髓核组织,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关节突关节的增生与神经根袖处的炎症反应与粘连、颈椎不稳定引起的异常活动,均对脊神经根造成压迫、牵拉和反应性水肿。因为脊神经前根与后根共处于一个狭小的神经根管内,因而几乎同时受压;加之受压后局部血管的癖血与充血,前根、后根同时受累就更难避免。
发病多见于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多有外伤史,单侧发病居多,亦可为双侧。主要表现为根性痛与根性肌力障碍。以根性痛最为多见,可伴有头皮痛、耳鸣、头晕、颈痛和颈部僵硬感,病人常自述经常有“落枕”样感觉。根痛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沿神经根支配区放散至上臂、前臂和手部;有时亦可反射至肩脚部与胸背部。神经根压迫较重时,仰头、咳嗽、喷嚏等动作,可使根痛加剧。伴随根痛可出现该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障碍,其中以麻木为多见,亦可出现感觉过敏。高位神经根受刺激时能引发斜方肌痉挛、压迫臂丛内侧束,出现尺神经受累症状。此时,临床表现与病变椎节不完全一致,神经根支配区的解剖与生理变异,也能使临床表现与病变椎节不完全一致,这一点应予注意。还要注意一点:要把颈椎病的根性痛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丛性痛、干性痛区别开来。丛性痛是指颈丛、臂丛、腋丛部位病变引起的神经痛;干性痛是指挠神经干、尺神经干与正中神经干部位病变引起的神经痛。除根痛外,脊神根前根受压还会出现根性肌力障碍。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便出现了肌力减弱,患肢有沉重感,手握力减退、持物不牢或持物坠落,晚期出现肌萎缩,偶有肌束震颤。手肿胀亦可见到,这是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的结果b
体格检查:颈僵直,活动受限,后伸受限居多。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脚内上角、肩脚内缘肌肉附着点处,斜方肌、三角肌以及其他受累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有时胸大肌处亦有压痛。棘突旁椎间孔部压痛并向上肢放散,使上肢疼痛加重,这只见于椎间盘突出或脱出者,且有定位诊断意义。颅顶叩击试验、压头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可出现阳性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可有痛觉过敏,痛觉减弱;大鱼际肌、小鱼际肌、骨间肌及其他相关肌肉肌萎缩、肌束震颤,手握力减弱,精细动作不灵敏;上肢腿反射增强或减弱。感觉、肌力和胜反射检查对确定病变节段有一定帮助,现分述如下:
5 神经根受累:疼痛在颈部、肩脾骨内缘。肩部、上臂外侧,很少到前臂;上臂外侧可有麻木及感觉减退区,三角肌,胧二头肌,冈上、冈下肌肌力减弱:肪二头肌键反射减弱。
6 神经根受累:疼痛在颈部、肩脚骨内缘、肩部、前胸部、上臂外侧及前臂挠侧;拇指麻木并感觉减退,食指亦可麻木但轻微;肚二头肌、肪挠肌及腕伸肌肌力减弱,脸挠肌腔反射减弱或消失。颈:神经根受累:疼痛部位同颈6 神经根,前臂疼痛在背侧,手指麻木并感觉减退,中指麻木轻微、肪三头肌,挠侧腕肌及指伸肌肌力减弱,胜三头肌健反射减弱或消失。
8 神经根受累:疼痛在颈部、肩部、肩脾骨内缘、前胸部、上臂尺侧和前臂尺侧,小指及环指麻木,有时中指轻微麻木,肪三头肌、尺神经支配的屈指肌、尺侧屈腕肌、手内在肌肌力减弱,手及腕的功能障碍较轻,一般无健反射改变,偶见肪三头肌臆反射减弱。(三)脊陡型领推病
发病率虽然低于颈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却远远超过上述两种类型。该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脊髓损害、椎间盘变性后的髓核突出与脱出;颈椎不稳定,异常活动的前后“嵌夹”作用;椎体缘牵张性骨刺,关节突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黄韧带肥厚、钙化;以及炎症性增生物等病变造成的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可对脊髓产生直接压迫损害,或使脊髓营养血管受压、痉挛,血栓形成,引起脊髓缺血性损害;伴有先天性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高于颈椎管矢状径正常或颈椎管径宽阔者。
脊髓型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脊髓损害的表现虽然依其损害部位不同而各异,但都可能在感觉、运动、反射及二便括约肌功能诸方面出现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麻木,也有的表现为发紧、灼痛或束带感,麻木可始于颈部、上肢,亦可始于下肢,这与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顺序有关:颈和上肢纤维排列在内,下肢纤维排列在外,(若脊髓损害始自脊髓丘脑束表层,则下肢先发生麻木;若脊髓损害始自脊髓丘脑束深层,则上肢先发生麻木)。麻木可为单侧或双侧,逐渐演变,最终上下肢都可能出现麻木,而麻木最重的仍然是最先受损的部位。因为在脊髓丘脑束内痛、温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受压程度不同,有时会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减退,而触觉正常。
运动障碍表现为锥体束征。锥体束纤维的排列也是自内向外,先上肢、胸、腰,后下肢及骸部。近中央管处损害、运动障碍先以上肢为主,以后逐渐波及下肢;锥体束表面的损害,运动障碍先以下肢为主,以后波及上肢;亦可以上下肢同时出现运动障碍。最初的症状是肌肉无力,握力减退,持物易坠落,或下肢无力,双腿发紧,步履沉重感,僵硬感,行走困难,痉挛性步态,最终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排尿排便障碍多发生于后期,表现为便秘、尿储留或大小便失禁。
临床检查:可查到痛温觉、触觉减退,或两者分离,感觉障碍的分布区域不规则。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腹壁反射、提翠反射、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上下肢键反射活跃或亢进,出现骸阵挛、躁阵挛。Hoff 功~征、R ? 11 ~征、E binski 征阳性。
总之,脊髓型颈椎病下肢表现为痉挛性瘫,上肢则病变节段表现为弛缓性麻痹,病变节段以下表现为痉挛性麻痹。除脊髓损害外,脊髓型颈椎病也可伴有神经根损害的表现。

(四)推动脉裂顺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较低,其病理基础是椎动脉迂曲、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引起椎动脉迂曲、狭窄的有血管外因素,也有血管本身的因素。血管外因素包括动力性因素与静力性因素两类。动力性因素是指椎间不稳定带来的影响。病变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对走行在横突孔中的椎动脉造成压迫。静力性因素是指在椎间不稳定的基础上出现钩椎关节创伤性反应,关节滑膜与关节囊充血、水肿、增生、肥厚,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骨质增生,从椎动脉的后内侧对椎动脉造成持久性压迫。椎动脉壁周围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椎动脉痉挛。髓核组织虽然因受钩椎关节的阻挡,不能从该处突向椎动脉,但髓核组织若在椎间孔处脱出,则亦可能对椎动脉造成静力性压迫。椎间隙变窄,迫使椎动脉迂曲,也是一种静力性压迫因素。血管本身的因素是指椎动脉因走行于没有伸缩余地的横突孔中,随颈部年长日久的屈、伸、旋转活动,不断被拉、伸,较之其他部位的血管更易发生变性;加之全身性动脉硬化的波及,使椎动脉在外来因素的压迫下,管腔容易变得狭窄。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数具有颈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少数还可能兼有脊髓损害的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特殊的临床表现是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多的症状,表现为;① 偏头痛;② 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内耳动脉供血不全的迷路症状);③ 眩晕(前庭症状);④ 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健忘;⑤ 视力障碍,发音障碍;⑥ 粹倒。上述症状的发生常因头颈部的突然旋转而诱发。正常情况下,头颈向一侧扭转时,扭转侧椎动脉受挤压,对侧椎动脉受牵张,

第一章颈椎病· 吕宁· 椎动脉血流暂时性减少,但不引起缺血症状。患椎动脉型颈椎病时,转颈运动使原来本已受压变窄的椎动脉缺血加剧,于是诱发上述缺血症状,其中碎倒是最典型的缺血症状,它是由于锥体交叉处缺血所致。碎倒多突然发作,发作前无先兆。当患者转颈时,突感头昏,双下肢软弱无力,随即跌倒。发作时无意识障碍,颈部位置改善后,症状消失,病人随即自行爬起。有些病人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头颈部外伤致钩椎关节创伤反应引起椎动脉痉挛,出现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者,称为创伤后颈脑综合征,或外伤性钩椎关节病,或外伤性椎动脉型颈椎病。这种情况与上述椎动脉性颈椎病有所不同,应注意识别。

(五)交感神经型成瓦翔兔病

单纯的交感神经型顽椎病是很少见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在上述各型颈椎病中都可出现。对于以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病,称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颈交感神经来自于胸1 一脊髓灰质侧角内,通过灰交通支与颈神经相连。进入脊神经的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随着神经分布到邻近器官,也随着脊脑膜返支进人椎管,分布至椎管内的血管上,椎动脉壁周围就有许多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包绕。这些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通过脊髓反射或脑一脊髓反射可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复杂,可分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与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两大类。症状的发生与转颈的关系不确定。交感神经兴奋症状① 头部症状:头痛或偏头痛,头昏;② 眼部症状:眼后部胀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出现刊必mer 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③ 心脏症状: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痛;④ 周围血管症状:表现为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肢体发凉,肢体遇冷刺激后痒痛、红肿,可有血压升高;⑤ 其他症状: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头颈及四肢多汗。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迷走神经兴奋):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胀气。
有些椎动脉型颈椎病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经手术解除椎动脉压迫后,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与交感神经症状同时消失。故有学者认为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是椎动脉受压的伴随现象,不构成独立的临床类别。这种认识尚未取得共识。

(六)浪合裂领推病
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广泛,临床上有两种以上类型表现者,称为混合型,常常以某一种类型的表现为主。
少数颈椎病病人,颈体前方骨赞体积较大,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称为“食管压迫型颈椎病”、病人除吞咽困难外,还并存颈椎病的其他表现。
各种类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都是缓慢发生的慢性过程,病程中可有症状缓解期,也可有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多有诱因,诱因多数为劳累、外伤、寒冷。当然,病变严重时症状体征持续存在。上述依据不同受压组织与不同临床表现加以分型的方法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易于掌握,对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判定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因此目前仍被广泛采用。但这种分型方法未能确切地反映出颈椎病病理变化的实际状况,对致压物的部位、性质、程度等因素未予阐明,这是它的不足之处。已知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最早期阶段,系早期椎间盘变性与推节松动刺激窦椎神经,而引起颈痛。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的致压物则均可以来自椎间盘突出、脱出,钩椎关节增生,后方关节突关节增生,椎体正中后缘、侧后缘骨刺增生,后纵韧带、黄韧带增生、骨化,以及炎症反应性增生物等。压迫可以来自脊髓腹侧、背侧或腹背侧,可以来自脊神经根前内侧(钩椎关节),亦可来自脊神经根后外侧(后方关节突关节),可以来自椎动脉后内侧(钩椎关节).亦可以来自椎动脉的后外侧(后方关节突关节)。压迫究竟来自哪里?是软性的髓核组织压迫还是骨刺的骨性压迫?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对这些问题,上述分型未予阐明。实际上,同一类型的颈椎病病人,虽然受压组织相同,临床表现类似,但病理变化并不雷同,有很大差异。搞清这些病理变化上的差异,有助于更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更确切地作出预后判断。很显然,对因钩椎关节增生引起的脊神经根受压、颈前路前方减压术,效果不如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效果好;对来自脊髓腹侧的压迫,采用后路减压的手术方法,不如前路减压更直接、更彻底。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对每一类型的颈椎病病人都应依据X 线片、CT 片、入{Rl 片以及必要的脊髓造影片,仔细分析其病理变化,找出致压物的确切部位,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三、中医辨证分型

(一)病因辫证

颈椎病的辨证,除根据各种临床症状表现的不同,辨别致病之因以外,尤应对颈椎病出现的3 大主症,即疼痛、眩晕和痪证详加辨证以求因。并根据颈椎病发展的早、中、晚期的临床表现,以辨别疾病的虚实,并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1
.主症辨证
( 1
)疼痛辨证:颈椎病的疼痛在部位上有头痛、颈项痛、上肢痛或可出现其中两种或三种兼有。
单纯颈项部强痛者,多属足太阳膀胧经或督脉的经输不利。病在太阳者,多为风邪或风寒之邪所侵袭,痛在颈椎两侧,而难以确定具体位置,同时伴有恶风或恶寒,其脉浮缓或浮紧;病在督脉

· 砚诊· 脊柱相关疾病
者,为肾阳不足,督脉失于温养,痛在脊中,颈项僵直,活动不利,疼痛难有确定的位置,其脉沉迟无力。若与其他部位疼痛相兼者,当参其他部位之疼痛辨证。
头痛有虚实之分及外感内伤之别。外感所致者,疾病初起,头项强痛,恶风寒。如疼痛部位游走不定,为风邪所致;疼痛部位固定,疼痛较剧,得温则舒,遇寒则重者,为寒邪所致;头重如裹,肢体沉重,则为湿邪所致。内伤头痛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痰、癖阻滞经脉,虚证多为肝肾不足或气血亏虚,脑髓失养。痰湿阻滞者,头痛昏蒙,兼有眩晕,胸闷院痞,恶心欲吐,舌苔滑腻,脉滑或濡;疲血滞留经络者,为刺痛,痛处固定,夜间尤重,可见面色无华或黯,舌质青紫,或有窟斑、疲点,脉细涩、弦细或弦涩;偏头痛多为肝阳上亢,少阳经脉不利,多兼眩晕;头痛兼目痛眩晕,胸满吐逆者,多为风痰上扰,其脉浮滑或弦滑;气血不足而头痛者,头痛绵绵,遇劳加重,两太阳穴痛甚,或自太阳穴处上冲攻痛,可见倦怠乏力、气短徽言、面色苍白、头晕、目视昏花、耳鸣、自汗等,舌淡嫩,脉虚弱无力;肝肾不足而头痛者,头痛眩晕,耳鸣沉闷,腰膝酸软,沉重无力,甚或赓废不用;若为肝肾阴虚者,可见头痛下午或夜间加重,眼目干涩,烦热,潮热颧红,口千,心慌,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脉沉细数;若为命门火衰、元阳虚损者,则头痛如破,眼如锥刺,畏寒肢冷,可见小便雇闭或失禁,男子阳赓等。
肩部及上肢疼痛.实证多为外邪侵袭,痹阻经脉气血或痰浊、癖血阻滞经络;虚证多为气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外邪所致者,当按痹证辨证,可参上文。若痰湿流注,则“臂连肩背酸痛,两手软痹”。或“流注走痛,似觉酸冷,抓搔不着难受”。同时可见项背肩臂沉重无力,舌苔白腻,脉滑;若癖血阻滞经络者,项痛牵及肩臂,臂痛不能举物,常为刺痛或触电样或放射样疼痛,可见舌青紫、痕斑,脉细涩或弦细涩;若痰湿痪血交阻经络,除上述二证互见外,尚可见手指、肩臂麻木、无力随疼痛加剧而加重。久病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气虚血痕。此外由于手三阴三阳经循行于上肢,上肢的疼痛与这些经脉的循行部位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参下文“经络辨证”一节。
( 2
)痰证辨证:实证的出现多与脊髓型颈椎病有关,亦可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混合出现,为突出或脱出的髓核压迫脊髓所致。颈椎病赓证的出现,可因湿热浸淫、脾胃虚弱及肝肾亏损所致。
若为湿热浸淫而致者,上肢或四肢可出现疾软无力,身体困重或麻木、微肿.胸肮痞闷,小便短赤,或有尿急、尿频,尿意不尽之感,舌苔黄腻,脉细数或濡细数。此类赓证多出现在颈椎病的初、中期,初期多实,中期则夹虚、夹疲。若四肤肿甚者,为湿盛;若兼心烦、失眠、舌红少津或舌苔中剥、脉细数者,为热邪偏盛而伤阴;若兼上肢疼痛,为刺痛.臂痛不能举物,舌青紫者,为湿热夹窟。若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能濡养筋脉所致者,上肢或四肢痰软无力,呈进行性加重,上肢可见握力明显减弱、麻木,下肢可出现无力或忽然跪倒,尚可见倦怠乏力,气短徽言,饮食减少,头晕,目视昏花,便澹,舌淡体胖有齿痕,脉虚弱无力。若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成气虚血寮,尚可见上肢疼痛,或刺痛,或麻痛,活动后或夜间加重,舌质青紫,脉沉细涩;若气虚无力推动津液输布、排泄,则水液停聚体内化为痰湿。此时下肢之疹软可重于上肢,沉重而难行动,痰湿遏阻胸阳,则出现胸部痞闷而紧,有如束胸,其沉重束缚感从上向下发展,乃痰湿向下流注所致。若兼阳虚而成寒痰、寒湿,则四肢呈拘挛性瘫痪。
若肝肾亏损,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而渐成痰证者,多为颈椎病的后期,可见下肢痰软无力,甚则步履全废,四肢肌肉渐脱;若为肝肾阴虚者,可见眩晕耳鸣、发落咽干、心烦失眠,男子可见遗精、遗尿,女子可见月经失调、月经前期,色鲜红而量少;久病阴损及阳,气化失职者,则可见小便不利,或成疙闭,或肾气失固,二便失禁。

脊柱相关疾病一般地说,实在上肢者,痰寮交阻者为多,痛重者为癖重于痰湿,疾重痛轻者为痰湿重于痪血;蜜在四肢,且以下肢为主者,属痰湿遏阻,气血运行失畅;亦可夹痪,单侧痪软无力者,乃气虚血痰;双侧成赓者,非湿即虚。
( 3
)眩晕辨证:眩晕可见于各型颈椎病中,单纯眩晕而无头痛者,主要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但在颈椎病中眩晕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一般地说,眩晕在颈椎病中,虚者多,实者少,纯虚者少,虚中夹实者多。初、中期有眩晕者,多为本虚标实、后期则以虚为主,但亦可有痰湿、痕血等余邪滞留。
因虚而致眩晕者,病情较久,或反复发作,静则稍安,动易加重,劳则加剧或诱发。气血不足者,有心脾两虚之证,倦怠乏力,气短徽言,心悸少寐,食少便澹,面色毓白,唇甲不华,舌淡,脉细弱;因肾精不足者,则可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此外,阴虚则易生热,或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可见偏头痛或头胀痛,口渴、心烦,易怒;阳虚则气化失职,而痰湿内生,成阳虚夹痰之证,可见头重如蒙,肢体困重,胸腹满闷,恶心欲呕,苔白腻,脉沉滑。
上述诸症中,上肢的疼痛与赓证常可相伴而生,一般地说,疼痛以实为主.痰证以虚为主.痛而兼痪者亦有虚实之分。大体上,急性发作者多实,缓慢渐发者多虚,虚有夹痰、夹湿、夹窟之分,而实有兼气血不足或肝肾亏损之别。头痛与眩晕亦常互见,以头痛为主者,当从头痛辨证,实多虚少;以眩晕为主者,可依眩晕辨证,又虚多实少,临床还当详辨。
2
,分期辨证
' ( 1
)早期
① 太阳经输不利:头项强痛,恶风或恶寒,或兼身痛、上肢痛或

第一章硕椎病· 吕吕· 手指屈伸不利。若汗出恶风、肌肤麻木不仁、脉浮缓者,为风邪侵袭太阳经脉和肌揍;若无汗恶寒、肢体疼痛较重、脉浮紧者,为寒邪郁于经脉,卫阳被遏。
② 督脉经输不利:督主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属肾络脑,若督脉因肾气虚损,失于温煦,则经气不利,而见颈项强直疼痛,牵及肩背,头部转侧不利,项背腰民脊酸软无力,头晕,舌淡,脉沉迟缓或沉迟无力。
( 2
)中期
① 外邪侵袭:颈项及上肢以疼痛、麻木为主,或见关节手指屈伸不利,握物不牢,或头痛、身痛沉重。以风邪为主者,疼痛呈游走而无定处,或自汗出,苔薄,脉浮缓;若以寒邪为主者,则疼痛麻木较剧,得温则舒,遇寒加重,或四肢发凉、畏寒,指端色青,舌淡苔白润,脉弦紧;若以湿邪为主者,则可见头身困重,四肢赓软无力,肮腹痞满,但按之濡软,或有恶心欲呕,或见患侧上肢肿胀、沉重.大便常诸泄或不爽,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濡细。
风寒湿邪久郁体内,痹阻经脉,遏阻气血,则多夹痕,可见痛处固定不移,面色无华或薰黑,甚则肌肤粗糙、甲错,舌质紫暗,脉弦细或细涩。
② 气滞血癖:颈项、肩、上肢疼痛、麻木,多为刺痛或触电样或放射样疼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痛处拒按,或伴头痛,亦多刺痛,或见指端麻木紫缉,指甲凹陷少华,皮肤枯燥发痒,甚则肌肤甲错,面色熬黑,或见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女子可见经来乳房胀痛或痛经,经来不定期,或月经后期,经色黯黑,或有血块,甚则闭经,舌质青紫,或有痕斑、痕点,脉弦细或弦细涩。
若气滞血窟郁久化热,热伤阴分,则可见心烦,失眠,颧红,盗汗,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脉沉细数;若原为气虚之体,或气滞血癖遏阻气机,久之导致气虚,则可见倦怠乏力,气短徽言,面色皖白,食少便塘,舌淡,脉缓,若上肢拘挛难伸,乃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生。

脊柱相关疾病

③ 痰湿困阻:头重如裹,身重乏力,上肢(一侧或两侧)沉重疼痛,或肿胀、麻木、赓软无力,眩晕,胸闷,心悸,或有束胸感,或有咳痰,院腹满闷,食少纳呆,恶心呕吐,便塘或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濡细滑。
痰湿困阻中焦,因人的体质差异而转化:若素体阳盛,或平素嗜食辛辣或嗜酒,痰湿从阳热化,而成痰热之证,可见烦热口干,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塘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湿热流注下焦,则可见下肢疾软无力,或下肢重于上肢;若痰与火结,痰火上扰,则见头痛为闷痛或太阳穴处跳痛,眩晕,耳鸣。若素体阳虚,或平素嗜食生冷,脾阳受损,则痰湿易从寒化,而成寒痰、寒湿,- 可见肢体沉重、拘急疼痛,畏寒。
④ 痰疲交阻:本证是血痰与痰湿共见。但临床上有痰重于癖者,或疲重于痰者,亦有痰癖交阻,郁结日久而化热者,当参考上述血癖和痰湿证,临证详分细辨。
( 3
)晚期
① 肝肾阴虚:头痛为空痛或胀痛,眩晕,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无力,甚则渗废不用,心烦失眠,口苦咽干,遗精带下,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若阳亢风动,可见筋惕肉娴,肢体麻木,受阻拘挛,甚则碎倒,若肝阳化风夹痰,风痰上扰,则伴见头痛,眩晕,头重如蒙,或如坐舟船,或咽喉不利,如物梗阻,或咳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细数。若肾阳虚,则可伴见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② 气血不足:头、颈项、上肢酸痛隐隐,按揉则舒,喜温恶寒,头晕如飘,目视昏花,头痛、眩晕动则加重,一侧或两侧肢体软弱无力,甚则赓废不用,面色苍白,唇口麻木,色白无华,心慌、心悸,失眠,征忡,健忘,倦怠乏力,气短徽言,食少便塘,或可见手足蠕动,自汗、盗汗等,舌淡,脉细弱无力。

(二)经络辫证

经络内系脏腑、外络肢体,通过经络辨证可以判断疾病发生的经络、脏腑及病因、病性、虚实之所在,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颈椎病虽病在颈椎,但牵及到头、肩背、上肢以及下肢,尤其疼痛的特点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颈椎病局限于颈部或颈背部症状者,主要与督脉、足太阳经有关;肩部症状者,与手三阳经关系密切;若颈、肩、上肢同时出现症状者,则与督脉、足太阳膀耽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皆关系密切;若出现头部症状,由于“头为诸阳之会”,足厥阴肝经上达于巅顶,故头部症状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关系密切。
1
.督脉
循行部位;“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人循普络肾。”
主要病症:“督之为病,脊强反折”及项背强痛。
2
。足太阳膀肤经
循行部位:“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人循普,络肾,属膀胧。”
主要病症:头顶及后枕部疼痛、项背强痛。“是主筋所生病者… … 项背腰民胭瑞脚皆痛,小指不用。”
3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部位:“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人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人肘外廉,上孺外前廉,上肩,出器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 其支者,从缺盆上预贯颊,人下齿中。”
主要病症:“肩前濡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上肢症状以外侧前廉为主。
4
.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部位:“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躁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孺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脾,交肩上… …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毗,却人耳中。”主要病症:“是动则病溢痛领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蠕似折… … 颈额肩蠕肘臂外后廉痛。”
5
.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部位:“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 … 上贯肘,循脯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 其支者,从脑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出耳上角。”
主要病症;“颊痛,耳后肩蠕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项背痛,耳鸣耳聋。
6
.手太阴肺经
循行部位:“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糯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主要病症:“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督,此为臂厥”,项背部寒冷疼痛。
7
.手少阴心经
循行部位:“下出腋下,下循糯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主要病症:'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项背痛,心悸失眠。8 .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部位:“上抵腋,下循孺内,行太阴少阴之间,人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 主要病症:“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项背疼痛,心悸心痛。
头为诸阳之会,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顶及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簸顶,或连于目系。
颈椎病中,头部症状除疼痛外,尚有眩晕、目视昏花、耳鸣耳聋、昏仆、晕厥等,还须和颈项、上肢等病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方能全面掌握其病症部位的本质所在,疾病的病因、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服务。

第四节常用检查方法

一、体格检查

除按正规要求的一般体格检查外,对颈椎病患者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压痛点
( 1
)棘突间压痛:此对颈椎病的定位关系密切,尤其是病变早期,压痛点的位置一般均与受累的椎节相一致。但对后期病例,由于椎间关节周围韧带已硬化或骨化以及骨赘形成,则压痛点反而不明显。
( 2
)椎旁压痛:沿棘突两侧由上而下、由内及外按顺序进行检查有无压痛。常见的压痛以下颈椎横突,肩脚骨内侧及第1 、第2 颈椎旁为多。基本上沿斜方肌走行。
( 3
)注意其他部位的压痛:例如肩周炎的压痛多位于肩部附近,包括冈上肌。前斜角肌综合征者压痛点位于锁骨上窝,而在乳突和枢椎棘突之间的压痛多提示枕神经受累。

2 .颐椎活动范围检查
对一般病例仅令患者作颈部前屈、后伸、旋转与侧屈活动,并与正常加以比较即可。但对严重病例或施行手术与随访观察者,则需采用半圆尺或头颈活动测童器加以测量,并予以记录。在正常情况下,除瘦体形者活动度较大和胖体形者活动略小外,一般无明显受限。而在根型及颈型颈椎病者,其对颈椎屈伸影响较多,推动脉型者则可能影响颈部放置活动,其他类型一般多无影响。
3
.颐椎的试验检查
( 1
)前屈旋项试验(Fenz 征):先令患者头颈部前屈,之后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即属阳性。提示颈椎骨关节病,表明颈椎小关节多有退行性变。
( 2
)椎间孔挤压试验:又称击顶(或压顶)试验或匆urli 鳍试验。先令患者将头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击手背部,使力量向下传递。如有根性损害,则由于椎间孔的狭小而出现肢体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等感觉,此即属阳性。对根性疼痛剧烈者,检查者仅用双手益放于患者头顶向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者,则称为Jack n 压头试验阳性。
( 3
)推间孔分离试验:又称颈试验。与前者相反,对疑有根性痛者,让其端坐,检查者双手分别托住患者下领并以胸或腹部抵住病人枕部,逐渐向上行颈椎牵引,以逐渐扩大椎间孔。如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减轻或有颈部松快感,则为阳性,此多系根型颈椎病患者。
( 4
)颈脊神经根张力试验:因同时检查臂丛神经,故又称为丛牵拉试验。患者取坐位(站位亦可),头稍低并转向健侧。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抵于颜顶部,并将其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部将其牵向相反方向,如患者肢体出身麻木或放射痛时,则为阳性。但在判断上应注意,除根型者可为阳性外,臂丛损伤、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均可呈现阳性结果。本试验又称为Eaten 试验,如再迫使上肢内旋,则为F en 加强试验。
( 5
)颈静脉加压试验:又称压颈试验。检者双手压于颈静脉处,使其颅内压增高而诱发或加重根性痛。阳性者除可见于根型颈椎病,亦可见于颈髓硬膜下肿瘤患者,故又可称为脑脊液冲动症。
( 6
)上胶后伸试验:患者取坐、立位均可。检查者立于其身后,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向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脊神经根或臂丛神经的牵拉。阳性者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脊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情况。( 7 )前斜角肌加压试验:检查者双手拇指在锁骨上窝偏内.相当于前斜角肌走行部加压。阳性者则上肢出现放射痛与麻木感。下颈段颈椎病与前斜角肌综合征患者均可出现阳性。
( 8
)旋颈试验:主要判定椎动脉状态,故又可称为椎动脉扭曲试验。患者头部略向上仰,嘱患者自主作向左、右旋颈动作,如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征时,即属阳性。因此试验可引起呕吐或碎倒,检查者应密切观察以防意外。除椎动脉型颈椎病外,血管疾病患者亦可出现阳性。
4
.感觉障礴
对颈推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定位均有重要意义,应仔细检查。除按一般体检要求外,尤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手部及上肢的感觉障碍分布区;其与受损椎节定位有直接关系,且较为准确。
( 2
)准确判定其程度:检查者可用针尖在正常与异常感觉交界处来回划动,以使患者分辨出正常、感觉迟钝、过敏与消失等。( 3 )左右对比:对躯于及上下肢的感觉障碍除应准确判定其性质与分界线外,尚应左右加以对比,以判断脊髓受累两侧平面是否一致及其程度有无差异。
( 4
)其他感觉:除痛觉外,尚应酌情检查温觉、触觉及深感觉等。后者包括位置觉及深压觉等。
5
.运动障碍
酌情对全身或部分肌肉的肌张力、肌力、步态、姿势、肢体运动及有无肌萎缩等有步骤地进行检查。
( 1
)肌张力:即当肌肉松弛时在被动运动中所遇到的阻力。一般应在温暖的房间中进行,并嘱患者切勿紧张,肌肉尽量放松。在颈椎病范围内常作的检查有以下2 种。
① 肢体下坠试验:患者仰卧、闭目,检查者举起一个肢体后突然放开,肌张力高时坠速缓慢,减退得则快,左右对比之。② 上肢伸举试验:患者闭目、双臂平伸。有锥体束张力痉挛或小舞蹈症者,前臂渐趋内旋;有锥外强直者,患肢向中线偏移;有小脑疾病患者则向外偏斜;轻瘫者,患肢逐渐下沉;严重深感觉障碍者则手指呈不自主蠕动。
( 2
)肌力:即病人在主动动作时所表现的肌肉收缩力,其测定评级标准如下。
O
级肌肉毫无收缩。
1
级仅可触及轻微收缩,不产生动作。
2
级肌肉有收缩,关节可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3 级能在地引力相反方向动作,但不能对抗阻力。4 级能对抗一般阻力,但力量较弱。
5
级肌力正常。
全身骨骼肌甚多,并非每块肌肉均需检查,现仅选其中临床意义较大者列举如下。对手部肌力最好使用握力计测定之,既较精确,又便于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
① 胸锁乳突肌:为第2 、第3 颈脊神经支配,因其表浅易于检查。如有受累则应多考虑颈椎病以外疾患,例如脊髓侧索硬化症、

第一章颈椎病· 红· 高位颈段肿瘤等。
② 斜方肌:为颈3 其脊神经所支配,其意义同前。检查时可嘱患者向上提肩,检查者给予阻力并以此判定其肌力。
③ 服肌:由颈3 5 脊神经支配。检查时嘱患者仰卧于床上作深呼吸,检查者触摸腹壁的紧张度,并以此判定其肌力。可见于颈椎病后期或颈推管严重狭窄者,更多见于脊髓本身疾患或颈髓部肿瘤。
④ 三角肌;由颈5 脊神经(腋神经)所支配。分为3 部:前部收缩时提臂向前,中部收缩时则使臂外展至水平位,后部收缩时引臂向后。检查时可依此予以阻力判定之。
⑤ 脸二头肌:为发自颈5 6 的肌皮神经所支配.具有使前臂屈曲和前臂旋后的作用。测定时可让患者前臂旋后、屈肘,再于腕部予以对抗阻力。
⑥ 胶三头肌:为来自颈7 8 的挠神经所支配,起伸臂作用。侧定时检查者托住患者上臂以消除前臂重力的影响,此后嘱病人在对抗阻力情况下伸直前臂,即可触及该肌的收缩。
⑦ 大鱼际肌:由颈6 7 发出之正中神经支配。主要观察有无萎缩及其程度。
⑧ 小鱼际肌:为颈8 一胸1 发出的尺神经所支配。易判定之。( 3 )步态:是判定神经系统及肌肉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对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上对颈椎病有鉴别意义的步态主要如下。
① 痉挛步态:主要因痉挛性瘫痪所致,单侧轻瘫者,患肢可因挛缩而显得较长,且伴屈曲困难,故步行时需将骨盆提起,下肢向外作半圆形旋转动作。双下肢痉挛者除上述情况外,尚伴有股内肌收缩而呈交叉样步态,形成“剪刀型”步态。此主要见于脊髓受压之早期病例。
② 共济失调步态:患者步行时两腿呈分开状之“阔底步态”,严重者似醉汉,易于判定。主要见于小脑病变者。
③ 垂足步态:当胖总神经麻痹时,由于足下垂而形成拖足行走样外观,或是将患肢的膝部提起较高,之后足尖再着地行走。此更多见于下腰椎及排总神经本身病变者。
④ 基底节病变步态:即在震颤麻痹者由于其起步和停步均感到困难,形成前冲后厥样步态。
6
.反射
对颈椎病的诊断与定位亦有重要价值。
( 1
)深反射:指通过叩击肌健或骨膜等较深在组织引起肌肉牵伸反射者。常用的如下。
① 脸二头肌反射:反射中心位于第洲颈髓段,由肌皮神经传导,主要在颈5 病变时出现异常。
② 肪三头肌反射:反射中心位于现嘴段,通过挠神经传导,以颈7 受累时为明显。
③ 脸挠肌反射:反射中枢位于颈5 *等段,但与下颈髓诸节均有关连;通过挠神经传导,以颈6 病变时反射异常最为明显。④ 膝反射:反射中心在腰、段,由股神经传导。
⑤ 躁反射:反射中心位于骸1 一段,胫神经传导。
( 2
)浅反射:指通过刺激皮肤或豁膜引起的反射。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者提示病变位于上神经元。在颈椎病时常用的如下。① 腹壁反射:反射中心位于胸7 - - , 2 段,通过肋间神经传导。产妇及肥胖者在正常情况下也可能引不出。
② 提皋反射:反射中心在腰1 一段落,经骼腹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传导。老年者可引不出。
③ 拓反射:反射中心位于能1 一段,胫神经传导。
④ 肛门反射:反射中心位于器,处,下肢神经传导。
( 3
)病理反射:指由于上神经元受损后使节段性反射亢进.甚至原来已被抑制的反射再现。常用的如下。

第一章颈椎病· 弓昌,① 日b m 习抽征:又称弹指征。患者腕部略伸,手指自然微屈。检查者以左手托住病人腕部,用右手指夹住其中指,快速地用拇指向常侧弹拨其指甲,以使其中指远端指节屈曲。阳性者,患者拇指与其他手指同时向掌侧屈曲。因少数正常人可出现阳性,故明显阳性或双侧不对称时方具有临床意义。
② 掌颊反射:其意义同前,少数F fmann 征阴性者,本征可能出现阳性而具有诊断意义。检查者一手持住患手,使其呈自然伸展状,另手用棉签的尾端自手掌中部斜向虎口处划动,与此同时观察同侧下领须肌。阳性者可见该肌有收缩动作。
E binski 征:俗称划足底征或拓反射伸直反应,检查方法同肠反射。阳性者,趾向背侧方向伸展,并伴有其他足趾外展如扇状及踩部背屈。阳性者表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但在以下情况亦可呈现阳性;大脑智能发育不全浮岁以下小儿;深睡或昏迷;中毒、全身严重感染及足趾屈肌健瘫痪者等。个别正常人亦可能出现阳性,因此需综合加以评定。
④ 即钾血dm 征:又名压胫征。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背侧在胫骨前、内侧处由上而下划过,阳性者为趾背屈。
Ch dock 征:又称足边征。用木签等划外躁下部和足背外侧皮肤,阳性者同前。
R ? limQ 征:又称弹趾(指)征。检者用手指将病人诸趾(或指)尖一齐向上弹拔。阳性者可为足趾肠屈。
C don 征:又称排肠肌挤压征。阳性者当捏压排肠肌肌腹时,出现趾背屈反应。
以上3 大类反射虽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在具体病人应酌情选择,并非每例均需全部进行。
7
.其他检查
( l
)自主神经检查:用于椎动脉型、混合型及其他某些需鉴别的疾患。主要是观察皮肤的色泽、粗糙程度、汗液分泌情况,有无营养性溃疡、脱屑以及括约肌功能情况和性功能状态等。并可作皮肤划纹试验观察皮肤的血管反射。
( 2 ) Horner
综合征:亦属于自主神经检查之一,指患侧眼裂变狭、眼球内陷、瞳孔缩小、两侧面部和汗腺分泌不对称等。此乃由于颈,和胸;脊髓或上颈椎旁星状神经节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所致,因此可见于颈椎病、颈段肿痛或前斜角肌综合征。( 3 )颅神经检查:酌情对12 对颅神经全部或部分加以测试。多用于对严重病例的鉴别诊断。
( 4
)视力测定:主要用于椎动脉型者。
( 5
)共济失调之判定
① 指鼻试验:令患者上肢外展,先在睁眼状态,此后改为闭眼状态,让其用自己的食指快速反应并触及鼻尖.左右分别测之。以闭目时为准,找不到鼻尖者为阳性,表明其共济运动障碍。② 闭目站立试验:又名Rom rg 征,即让患者站立后双目闭合,阳性者不能站立。此时如将患者双上肢平举也会上下摆动。多见于脊髓结核、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及小脑病变者。
③ 跟膝试验:即让患者足跟置于对侧膝部,沿胫骨前方向足面处滑动,如出现摇摆不稳为阳性,见于小脑及后索病变者。

二、放射学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

(一)X 线平片检查
X
线平片仍为颈椎检查的最基本手段,它可确定或除外颈部骨关节的器质性病变,如肿瘤、增生、狭窄、畸形等,作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依据。拍片的申请单应详细写明病人年龄、性别、地址、症状、体征,初步诊断印象,拍照部位和要求,填写详尽,则可供放射科医生作为较正确的判断。凡颈椎病患者均应常规拍摄正侧位、双斜位、张口位和动力性侧位片。平片观察与描述在肯定所摄平片拍摄质量及冲洗质量的前提下,除应注意有无其他病变,如肿瘤、外伤、结核等外,对每一平片均应加以仔细观察与描述。
1
.正位片
主要注意:双侧钩突有无增生及其他异常;推间隙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的程度;棘突是否居中,排列有无异常或侧弯;第7 颈推双侧横突是否过长,有无颈肋形成;各椎体有无先天融合、半锥体等畸形。摄开口位时尚应注意环枢关节之咬合、对位,边缘骨质有无增生及偏斜。并注意观察齿状突有无骨折、变位或缺如。2 .自然侧位片
指让患者采取自然体位拍摄之侧位片。主要观察如下内容。( 1 )颈椎曲线之改变:可出现生理前凸消失或向后方隆凸。此多见于颈型或根型颈椎病、尤其见于急性期。同时应注意由于椎体间关节松动所致的椎体间变位。
( 2
)椎体前阴影:在正常情况下,椎体前缘与咽喉及食道后壁之间形成的椎体前间隙在侧位片上清晰可见。在颈叭5 以上推体前阴影矢状径不超过4 ? ,颈5 以下则不超过13 ~。但当患者发生颈椎骨折、脱位等摄伤时,此阴影则明显增宽。尤其是某些颈椎骨骼上无异常所见的过伸性损伤,此阴影增宽有助于诊断。( 3 )骨关节畸形:以椎体先天性融合为多见,其与颈椎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并注意枕颈部,该处如有畸形,则易引起上颈椎不稳及加重颈椎病症状。
( 4
)椎间隙改变:在正常情况下,椎体前缘椎间隙平均为(3 . 8 0 . 5 ) ? ,后缘间距为(1 . 9 0 . 28 ) ~。于髓核退变早期,由于韧带松动可显示椎间隙前方反而增宽,但此后即变狭,并随着病变的进展而日益明显。椎间隙愈窄,则根管也随之狭窄。
( 5
)骨赘:推间隙前后缘处均可出现骨赘,以颈5 场、现书和颈6 - - 7 为多发。在推骨处于同一矢径情况下,骨赘之大小与病情轻重呈正比。骨赘之形态各异,但以唇状为多。注意与后纵韧带钙化相区别,两者亦可相延续。
( 6
)测量椎体与椎管矢状径:分别测量椎体与椎管之矢状径,并判定有无椎管狭窄。
① 椎体矢状径:自椎体前缘中点至椎体后缘连线的垂直线。其数据视椎节不同而异。正常人在颈。段为18 22 ~。② 椎管矢状径:为椎体后缘中点到椎板连线中点的最短距离。正常人澎毛一7 15 18 ? ,而颈.刁明显为宽,为17 22 ~。③ 计算两者比值:判定椎管狭窄与否可采用绝对值法,即小于10 ~者为绝对狭窄,1O , 1 12 ~者为相对狭窄,12 . 1 14 ? 为临界推管,大于14 ~属正常范围。但由于人体身材之差异和X 线片放大系数不一而欠理想,故亦可采取比值法,公式如下:两者正常之比值应在0 , 75 以上,低于0 . 75 者则为椎管狭窄。此法简便易行。
( 7
)其他:除上述内容外,尚应注意项韧带和后纵带有无钙化及其钙化特点,推体有无特发性、弥漫性骨质肥大改变等。3 。动力性侧位片
应提倡以此种侧位片来取代前者,患者在自主地过屈与过伸状态下所摄之侧位片不仅可完全取代前者,且尚有以下特点。( 1 )可观测颈椎之活动情况与活动度:在急性根性及须型者,由于局部肌肉痉挛患节活动度明显降低,此有助于临床诊断。( 2 )有利于椎节不稳的判定:如前所述,颈椎的屈伸活动是上一椎体的下面在下一椎体的上面前后滑动,并受前纵韧带、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制约而呈均匀协调一致之运动。但如因椎间盘变性造成椎间隙松动时,则当颈椎前屈时可使上一推体的前下缘超过下一椎体的前上缘,而仰伸时则出现相反结果。此种现象称为“梯形变”或“假性半脱位”等。一般向前滑动者为多,向后滑动者较少。出现此种现象的椎节则表明该节不稳,并可因此而引起症状。但随着病变的进展,当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及韧带硬化达一定程度时,则此种不稳现象反而消失。因此,椎体间关节的梯形主要用于对颈椎早、中期退变的判定。由于颈椎有多节,病变进程及顺序不一,因此在同一病例,上述两种情况可同时并存。
( 3
)有利于对上颈椎不稳的判定:已往在临床上对上颈椎不稳认识不够,笔者发现此种病例并非少见,由于可引起椎动脉第三段供血受阻而易与椎动脉型颈推病相混淆。在动力性侧位片上可明显地显示出环椎的异常活动,必要时加摄开口位片则更有利于确认。
4
.斜位片
左右分别拍摄,主要用以观测椎间孔的矢径、高度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正常人现叼椎间孔和矢径平均为〔 6 . 5 1 . 0 ) ~。当钩椎关节处有骨质增生时则此孔变窄。

(二)CT 扫抽

1972 年设计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其原理是使用多个或单个X 线束带源,对受检部位进行断层扫描,根据其穿透人体不同组织后的X 线强度不同,再经过转换装置和电子计算机处理而呈现出特殊的断层图像。1 。对颐椎病使用的临床意义
( 1
)可以确切地判定椎体与推管矢径的大小。
( 2
)有利于判定骨刺的大小与部位。
( 3
)可观测后纵韧带钙化的范围(长度与宽度)。
( 4
)可以观测脊髓在椎管内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尤其是致压物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如同时配合脊髓造影则更为清晰。( 5 )可除外及判定骨质本身的破坏性病变。
2
.方式
单纯CT 扫描较常用;脊髓造影之同时进行Cr 扫描(一般选用刺激性较小的Amipaque 等),仅用少量造影剂即可显影.且持续时间长,主要用于观察椎管内状态、有无新生物及脊髓的全貌。3 ,读片时的注意点
( 1
)注意误差:国外有人统计,100 CT 扫描片由3 位专科医师阅读,仅有20 %的片子取得一致意见,由此可见其差异较大。( 2 )必须结合临床:CT 扫描也仅仅是临床上的一种辅助性检查,尽管其具有许多优点,但仍不能代替临床。读片结果与临床结果矛盾时,以临床为主。
( 3
)不可取代平片或脊髓造影:由于CT 扫描片的反差欠佳,因此对骨骼上之一般病变不如X 线平片清晰。普通脊髓造影由于可同时透视观察并获取连贯性图像,对大多数病例来说,较之CT 扫描的诊断意义为大。
( 4
)防止“断面观”CT :扫描仅仅代表一个断层的断面,两个断面之间的病变则易被遗漏,除非采取交叉式断切。此种检查虽可以为三维式,但实际使用仅一维,在判断时应注意。
( 5
)注意倾斜所引起的假象:由于脊柱本身的正常曲度与病理畸形,当对其横切时如果不是与椎体方向完全平行时,则可在同一张扫描片上显示一椎体的左(或右)侧下缘或下一椎体右(或左)侧上缘(或是两个椎节的前后缘等),以致中央出现一个裂隙而易被误诊为“骨折”、“畸形”等。
总之,CT 扫描是一种最新诊断技术,但在确定其诊断价值时,应该遵从临床、X 平片、脊髓造影、Cr 扫描这一先后顺序。

(三)核嗽共振

核磁共振全名为核磁共振显像系统,又称为N 人叼民显像系统。其对CT 扫描和超声检验系统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新的技术。CT 扫描是应用X 线穿过各组织后不同衰减度所造成的密度差,以判定其属于正常或异常;而核磁共振则是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

第一章颈椎病· 4 沙· 侧定各组织中运动质子的密度差加以判定,较前者更为先进,且图像十分清晰,甚至被誉为活的解剖图谱。
1
.原理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如’H 、’gK 31P 等具有自转运动,类似一个小磁棒。此时如外加磁场,该原子核的自旋则受其影响而重新排列,再接触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后,可吸收一定能量并出现共振现象,此即为磁场共振。NMR 光谱学就是在这一大批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种显像是对共振效应在空间上定位以使其产生影像。也就是说,当无线波停止发射后,已经激化的原子核则又重新返回到在磁场中的自然排列状态,与此同时将所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井根据此种信号之间的差异进行空间分辨,如此即可获得一个运动中的原子核分布图像,IH (即质子)在人体内分布广泛,且其信号较强,故目前多用其作为NMR 图像。信号的强弱除与原子核本身的特性有关外,尚取决于3 个与其相关的参数,即Tl 、几和P Tl 表示原子核将能量传递给周围原子核所需时间;爪则为自旋一自旋或横向恢复时间汾为身体局部相关原子核NMR 的显像效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取决于Tl 、毛和P 。其技术因素相当复杂,当采取不同技术处理时,可获得不同的图像。人体内一般体液或水分,爪和几几乎相似,几汀t 接近1 ,因而所得信号也最强,在图像上呈白色。而诸如骨质等固体组织,则几明显小于Tl 。飞汀:趋向于零,因而信号极弱,图像则呈黑色。肌肉、韧带、内脏等软组织则介于体液与骨骼之间。流动中的体液,例如脑脊液及血管中血流难以测出信号,故多呈黑色。根据此种图像差异可用于临床诊断。
2
.临床应用
目前处于不断变化研究阶段,较为成熟的主要为以下几点。( 1 )与Cr 扫描配合使用:CT 扫描已较广泛用于临床,其与N 人旧R 相比各有优缺点,因此两者可互为补充。对骨组织,CT 扫描所获影像较佳。而软组织,尤其是脊髓以及脑组织中的灰质与白质、肾脏的皮质与髓质等具有高分辨力,因此,对该处病变的定位,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总之,在同一病例可酌情从不同角度对两者加以选择或并用。
( 2
)对四肢软组织伤患的诊断:根据各种组织之间的几汀t 比值差异不同而可较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形态及范围等,尤其对新生物的判定,对软组织外伤病例的诊断等较为精确。CT 扫描则无法完成。
( 3
)对内脏器官早期缺血性坏死的判定:无论是动物实验或临床均能显示脑、心、肾、肝等脏器出现缺血性坏死,一般于Zh 左右即可被检出,而Cr 扫描则需在12h 以后。此不仅有利于获得早期诊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争取到治疗的最早时机。
( 4
)对病变性质的判定:除根据几与Tl 之比值来判定病变的性质外,毛值本身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以炎症及肿瘤情况下,Tl 值则升高。例如正常时,胰腺与周围组织之间毛值相似,均为180 200ms 。当发生胰腺炎时,可达200 275ms 。而如果是胰腺癌时则更高,275 一叨C 二。其他部位软组织的肿瘤、炎症等亦然。
( 5
)其他:此外.核磁共振尚可用于对肿瘤组织的普查,另外对与血供及血流有关某些疾患的判定具有其自身特点。
3
.核磁共振对颐椎病诊断的临床愈义
有人对Nh 皿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在传统观念上,各种疾病均是以病理解剖术语来考虑间题的,而核磁共振图像却显示它可以进一步采用化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考虑间题了。因为化学和生理学的变化先于病理解剖改变,如此当然有利于对患者的早期诊断。N 州眼图像与Cr 扫描一样,可以获得颈椎的三维结构,因此不仅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观察颈稚管内外的解剖状态有无变异,诸如判别椎管的矢径、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髓核的突出与脱出以及局部有无炎症或肿瘤等,犹如一幅“活的解剖图谱”。更有意义的是此种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脊髓组织本身的病理及生化改变。这主要是由于灰质中的氢几乎都存在于水中,而在蛋白质内却有相当数量的氢包含在脂质内,根据此种差异,当脊髓本身发生病变时很容易被N 入司R 检查出来。此非其他任何诊断技术所能够取代。此外,对脑脊液的改变,以及有无蛛网膜粘连及其粘连程度等均可直接测定。因此,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颈椎病的诊治技术,同时也为鉴别诊断和各种疗法(包含手术疗法)的疗效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机电。
1
。临床惫义
肌电图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检查之一,用其观察并记录肌肉在静止状态、主动收缩和刺激周围神经时的电活动,同时也可用其测量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故有助于对神经肌肉疾患和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疗效判定,亦有助于对上神经元或下神经元病变的鉴别诊断。
2
.正常肌电图
( 1
)电静息:当正常肌肉完全松弛时,无电位出现。
( 2
)运动单位作电位:肌肉开始轻微收缩时,可呈现单相、双相或三相的动作电位。电压500 3 000 八,时间3 10 . ,频率5 30 次八。
( 3
)干扰相:肌肉强力收缩时,可有多数电位相继发生.频率高达150 次/s0
3
。病理肌电图
( 1
)展颇电位① 波型特点:呈正相或双相,电压很低,为10 10 衅,时间1 Zms ,频率2 30 次/s 。② 临床意义:此种失神经肌肉纤维的非自由性、阵发性收缩,证明下神经元损害。

 ( 2 )肌萎缩电位① 波型特点:呈现多相的小电位,电压50 300 V ,时间5 205 ,频率10 40 次/s 。② 临床意义:为各种原发性肌萎缩性疾患或继发性(外伤性及病理性)肌萎缩(废用性)特征。
( 3
)丛形电位① 波型特点:当肌肉收缩时出现近似正常的动作电位,电压100 2 000 户厂,时间5 155 ,频率1 50 次/s 。② 临床意义:表明为神经部分损伤,或神经损伤之恢复期。( 4 )多相运动单位电位① 波型特点:为复波型,电压100 1 000 v ,时间5 20 ? ,频率2 20 次/s 。② 临床意义:当神经部分损伤,肌肉在收缩时各肌纤维出现不同步活动之故。( 5 )单纯相① 波型特点:为多相孤立电位,中间断断续续。② 临床意义:由于神经损伤,当肌肉收缩时所动员的肌肉有限而不能形成正常活动之故。
4
.肌电图检查在颈椎病时的应用
( l
)判定概括性损害:当骨赘或椎间盘、粘连性束带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后,早期为部分性损害,此时可出现多种电位。当肌肉松弛时可出现震颤电位;肌肉收缩时多为正常动作电位,但多是低电压;当肌肉强烈收缩时,可出现单纯相或干扰相;当神经根长期受压,致使所支配肌肉完全失去控制,则可能出现各种异常电位,甚至电静息状态。因此其既可判定脊神经根是否受损,又可判定其受损程度。
( 2
)判定神经恢复情况:通过治疗前后肌电图波型的对比,以判定所支配的脊神经根恢复情况,并结合临床检查(肌力、感觉等)综合判定,则更为可靠。
( 3
)有助于与其他疾患鉴别:根据波形改变不仅可区别肌源性萎缩与神经源性萎缩,而且可根据其用力收缩时电位波幅的高低,及是否有肌肉不同点动作电位的同时性,来判定是属于周围神经性(其波幅正常或减低,动作电位的同时性少见)或中枢性(波幅增高,常出现动作电位的同时性)。此外尚可根据根性损害的范围推断是单纯根性或包括多节神经根的脊髓段性损害,前者波及范围多为单根,而后者则为多节段。

(五)超声显像诊断
超声显像通名伽PPler ,是近年迅速发展的诊断技术,从只听声,到显影像,到彩色超声,逐渐发展。因其为非侵人性,检查简便,在今天医学诊断领域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外从1978 F ter 开始报道用B 超测定椎管斜矢径,国内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已陆续有报道利用B 超做椎间盘突出之诊断,与椎管造影、CT 及手术探查相结合.符合率达90 %以上。傅源曾将小骨块置放于标本的后纵韧带前方或后方,以模拟椎间盘突出、超声检查结果与椎间盘突出图像类似。在椎动脉缺血或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上,B 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颈椎管B 超显像
( 1
)病人取俯卧位,颈前屈,使颈部伸直变平。
( 2
)探测方法
纵切探头置颈中线旁Icllk ,向中线斜15 ' ,朝向椎管中央探查。
横切在椎板间隙处,将头斜向头端经椎间隙对准椎管探查。纵切时,可见棘突基底呈峰状影像,在椎板间可见两条增强光带为黄韧带及后纵韧带,中间区为椎管,可测量其间距。横切时见椎管暗区呈三角形,两侧回声区为椎板横突。( 3 )病理影像:颈椎间盘突出时,在椎管前壁,可见回声增强的光团,颈椎狭窄时,可见椎管暗区间距窄,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时,在椎管前壁出现回声增强光团,黄韧带回声超过4 ~时为肥厚。2 .椎动脉超声显像
( l
)病人取仰卧位,颈部略垫高,头部偏向对侧,探头在气管两侧探查。先找到颈椎椎体及椎管,再向外偏,找到横突回声,在两个横突之间可找到椎动脉回声。
( 2
)椎动脉正常声像:正常椎动脉被纵切时可见两条平行较强的回声,可见管壁有节律的搏动,彩色多普勒可见管内血流方向、管腔大小,可计算出血流速度及流量。据钱蕴秋报道,正常椎动脉内径为(3 .肠士0 . 44 ) ? ,峰值血流速度为(45 . 7 8 .巧)cm 八,血流t 为(173 . 4 74 . 6 ) ml ’勺心n
( 3
)椎动脉异常声像:可显示椎动脉狭窄,内腔不光滑示椎动脉硬化,但多数狭窄为痉挛性。
3
.经颅彩色多普勒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 )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可作为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手段之

( l )途径:经颗窗探查时,病人取仰卧位。经枕窗探查时,取坐位,两手放在前面检查台上,颈部取自然低头位。
( 2
)正常图像:青岛医学院潘旭东等对30 ‘例健康查体正常人椎动脉侧量,测得左椎动脉平均流速为(36 , 2 10 6 )而/s ,右侧为( 34 . 4 9 , 2 )间/s ,基底动脉为(36 . 2 6 . 7 ) ml / s
( 3
)利用上述材料对490 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推病)病人探查,结果发现70 %的病人双侧推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异常,血流速度升高或降低者,左椎动脉为16 例,右椎动脉为12 例.基底动脉为28 例,从而为椎一基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客观依据,但造成供血不足的因素很多,尚孺进一步探索。

第五节临床诊段

 

一、诊断要点

(一)神经根裂领推病
1
.症状
颈、肩、背、上肢某处定位痛与放射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酸痛,时有烧灼样、针刺样或触电样疼痛,可沿神经根分布区放射至手部,疼痛和麻木有明显的定位体征。颈部及上肢的关节运动障碍。背部或上臂肌肉跳动、麻木或肌萎缩。
2
.体征
查体时,受累颈神经根之神经分布区有压痛,以棘突旁明显。压头试验或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颈神经根受刺激时,其神经分布区感觉过敏。胶二头肌或肚三头肌肌膛反射减退或消失。
3 . X
线检查
照颈椎X 线正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性前凸变小、消失或成反张曲线,椎间隙变窄,前、后或前后同时有骨刺形成。常表现为颈椎不稳,椎体有滑移现象。
(二)务她裂领推病
1
.症状
单侧或双侧下肢步态笨拙,迈步发紧,脚尖不能离地,发麻、乏力、颇抖、步态不稳、行走困难,行步时双腿有踏在棉花上样的感觉;躯干症状有第2 肋或第4 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或骨盆区发紧,医学上名“束带感”。晚期可出现括约肌松弛,大、小便失禁,重者完全瘫痪。
2
.体征
脊髓长传导束受压表现有不完全的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膛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阳性(如Hoffman 征、Babioki 征),重者可引出同侧的蹂阵挛或骼阵挛。可有痛温觉障碍及深感觉消失。
3
.辅助检查
颈椎X 线检查:正侧位片可见颈椎多节段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颈椎变直或成角;颈椎失稳;推体后缘骨赘。可测量椎管的矢状径,判定是否有发育性小椎管。
颈椎CT 检查:对病变节段行断层CT 扫描,可检查椎体后缘的骨刺、后纵韧带的骨化、黄韧带的钙化、椎管的大小、椎间盘突出程度等,了解脊髓压迫的程度,确定压迫的部位。
颈椎M I 检查:MRI 不仅能显示脊髓受压的原因,如椎间盘的突出、脱出,骨刺,黄韧带肥厚,还能显示脊髓变性的间接征象,如软化灶、囊变与萎缩。对帮助诊断和判断预后,优于Cr

(三三)期队动脉裂领椎病
1
。症状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或体位性摔倒;耳聋、耳鸣、视觉障碍;有时表现为延髓麻痹症状,如讲话含糊不清,舌活动障碍,喝水反呛,吞咽困难,软鳄麻痹等;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轻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症状的出现与颈推活动有密切关系,可于转头时突然发作,而恢复颈部位置后,症状随之消失。2 .体征
病人大多有颈部阳性体征。颈椎后伸、侧屈至一定程度.头晕加重甚至粹倒,压头试验常为阳性。注意本病与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躯体疾病引起的眩晕以及神经官能症引起的眩晕相鉴别。
3
.辅助检查
( 1 ) X
线诊断:颈椎正位片主要观察钩椎关节有无骨赘的纵向或横向增生,从而了解与椎骨、椎动脉的关系。斜位X 线片,可见钩椎关节处骨赘,向侧方突出。
( 2
)椎动脉造影:椎骨部椎动脉的正常形态呈直线走向.遇钩椎关节骨赘横向增生压迫时,椎动脉被挤压、向外扭曲、造影剂不通等。
( 3
)进行眼科、耳科、神经科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四)文残型顺推病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临床表现复杂,明确诊断较困难,大多采取非手术试验性治疗。应结合X 线及其他影像学检查,颈部局部体征、神经病学特殊检查,是否合并有其他类型颈推病,排除全身疾病以明确诊断。
( 1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眼目干涩,眼底胀痛,视力下降;心悸,心律不齐,血压升高;肢体发凉怕冷,一侧肢体或局部多汗;耳鸣,失音,失听,发音不清等。( 2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是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或暖气等。
(五)混合型硕推病
参考上述各型。
二、鉴别诊断
颈椎病的根性损害、脊髓损害、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亦见于其他多种疾病,常易混淆,需加以区别。拟行手术者更需明确诊断,否则诊断失误.带来治疗失误,后果不良。

(一)硕部扭份(落枕)

颈部扭伤多因睡眠中颈部体位不良使颈部肌肉扭伤所致,以颈痛为主要症状,须与颈型颈椎病相鉴别,颈型颈椎病颈痛较轻,无颈部肌肉痉挛.颈部运不受限,压痛在棘突间.程度轻微,作提头试验时颈痛减轻,局部普鲁卡因封闭无效。颈部扭伤颈痛较重,有颈部肌肉痉挛,颈部运动受限,常偏向一侧,呈强迫位,压痛点在扭伤的肌肉处,且较重,牵拉头颈部时颈痛加剧,肌肉痛点普鲁卡因封闭后颈痛减轻或消失。

(二)肩关节周围大

肩关节周围炎是5o 岁前后中年人的常见病,有颈肩痛.须与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
鉴别要点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的疼痛主要在肩部,而非颈部;无神经根性疼痛与麻木,亦无相应体征;肩部活动受限,以梳头动作受限尤甚(肩关节前屈、外展,内外旋转的复合动作);压痛点在肩关节周围,肩周痛点封闭有效,病程较久者,肩关节正位片可见到骨质疏松。
某些颈稚病病人合并肩关节周围炎,这种病人同时具备颈椎病与肩关节周围炎两方面的临床表现。

(三)声几渔性从纤维织大
有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史,症状发作与风寒有关,除颈肩痛外,常伴其他关节、肌肉酸痛,颈肩部疼痛范围广,压痛点不恒定,颈肩部轻叩或按摩有舒适感。有些病人可能有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抗“a ,测定值增高等实验室改变。

(四)正中神经、尺神经、桂神分病交正中、尺、挠神经炎或卡压易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混淆,鉴别要点是:神经炎或卡压症感觉与运动障碍(包括肌萎缩)按神经分布,而非按神经根分布,脸二头肌反射、脑三头肌反射无改变。

(五)胸腔出口扁良谁卜征

胸腔出口综合征包括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肋锁综合征和咏突胸小肌综合征4 种病症,发病机制均为臂丛下干(严重者上中下千均可受累)与锁骨下动、静脉受压,出现臂丛损害表现和血管症状,须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
鉴别要点为:上肢上举时,神经痛减轻,上肢下垂时,神经痛加重。锁骨上凹可触及条索状挛缩的前斜角肌(见于前斜角肌综合征),或骨性突起(见于颈肋)。锁骨上凹加压引起局部疼痛,并向上肢放散。咏突下胸小肌加压,引起局部疼痛与上肢放散痛(见于嚎突、胸小肌综合征)。挺胸深吸气或颈部过伸,同时肩关节后伸,可诱发上肢疼痛与麻木,或使之加重(见于前斜角肌与肋锁综合征),有锁骨下血管受压的表现。动脉受压:上肢出现缺血性疼痛,皮肤苍白、发凉,挠动脉搏动减弱;静脉受压时,手与前臂肿胀、紫钳。手上举、肩关节过度外展时,上肢疼痛与麻木加重,挠动脉搏动减弱(见于嚎突胸小肌综合征)。Ad ~征阳性。X 线片可发现颈肋、锁骨与第1 肋骨间隙狭窄。

(六)J 电坎痛
7 颈神经根受压引起胸大肌痉挛,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均可出现胸前区疼痛(假性心绞痛),须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性心纹痛鉴别〔假性心纹痛胸大肌有压痛点,局封后疼痛消失,心电图无改变。真性心绞痛无神经根症状,心电图有异常改变,局封无效,口服硝酸甘油类血管扩张剂有效。
(七)周,神经病
周围神经病由中毒、感染、营养缺乏、代谢障碍、血管炎、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出现神经轴突变性、脱髓鞘等改变,包括多发性神经病、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等多种疾病。鉴别要点是:① 四肢对称性手套一袜套式感觉障碍;② 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③ 对称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是一组主要侵犯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的慢性变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到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以及脊髓前角细胞,感觉系统不受侵犯。根据病变的侵犯部位和临床表现,分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球)麻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4 种类型,以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最为常见。
本病主要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和锥体束征(原发性侧索硬化一般无肌萎缩,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锥体束征阴性)。本病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为:① 对称性发病;② 肌萎缩程度重,范围广泛,肌力减弱,手部肌肉尤著,可表现为“爪形手”;肌萎缩可从手部上延波及到前臂、上臂和肩颈部,后期胸锁乳突肌受累,萎缩无力,以致不能抬头,而颈椎病累及肌肉极少超过肩部以上;③ 少数病例早期感觉手指麻木、疼痛,很快消失,病程中基本无感觉障碍;④ 病变波及延髓运动神经元或者皮质延髓束时(真性或假性球麻痹), 出现咽喉部肌肉瘫痪和舌肌萎缩,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咽下困难,咀嚼无力;⑤ 腰穿椎管无梗阻,脑脊液生化检查正常;⑥ 脊髓造影阴性;⑦ X 线片与cr 片可能有退行性改变,但MRI 无脊髓受压表现。

(九)脊版克洞定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的脊髓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脊髓中央部形成空洞及胶质增生。空洞最常见于颈膨大,常向胸髓扩展,腰髓较少受侵,少数空洞发生在延髓,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肌肉萎缩,肌力减弱,锥体束征与神经营养障碍,易与脊髓型颈椎病混淆。
鉴别要点为;① 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障碍,触觉及深感觉正常。因空洞最常起自一侧颈膨大后角基底部,故早期感觉障碍为一侧性:当空洞向灰质前连合扩展时,则发展为双侧性;② 营养障碍皮肤营养障碍,青紫、过度角化,皮肤增厚,顽固性溃疡,甚至指、趾末端发生无痛性坏死、脱失(称为Morvan 病);关节过度增生、肿大,关节面磨损,关节超常活动,伴有响声,但无疼痛(称为Charcot 关节);③ 延迟脊髓CT 扫描(DMCT )可显示脊髓内有高密度空洞影像;④ MRI 可在纵切面与横切面上清楚显示髓内空洞,有确诊意义。
(十)务位亚忽性联合交性
这是一种因维生素残2 缺乏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变在脊髓后索与侧索,须与脊髓型颈椎病鉴别。本病特点为:① 中年发病,亚急性或或慢性病程;② 深感觉丧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③ 巨细胞性高色素性贫血,注射维生素残2 后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④ 血清中维生素场2 降低,Schilling 试验显示维生素B12 吸收缺陷。
(十一)乡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多灶性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脱髓鞘斑里有星形神经胶质增生和肥大。临床表现可出现感觉障碍与锥体束征,须与脊髓型颈推病鉴别。
本病特点为:① 起病年龄为10 50 岁;② 缓解与复发加剧交替发生,逐渐恶化;或缓慢进展;③ 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多灶损害的表现,包括脑和脊髓损害,如视力减退,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智能、情绪改变,感觉异体束征,核间性眼肌麻痹,旋转性眼球震颤等。

(十二)推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以脊髓外硬膜内居多,约半数为神经鞘瘤,其次为脊膜瘤;脊髓外硬膜外肿瘤多为转移瘤。脊髓内肿瘤较少,主要为神经胶质瘤(室管膜瘤、星型细胞瘤等)。
椎管内肿瘤缓慢进行性发展。髓外肿瘤早期表现为根性痛,以后出现脊髓损害,感觉丧失始自足趾,逐渐向上呈向心性发展;痉挛性瘫出现较早,下肢重于上肢,肌萎缩不明显;下肢病理征较早出现;膀肮功能障碍出现较晚。髓内肿瘤则相反,多半无根性痛,感觉障碍从上肢开始,逐渐向下肢蔓延,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早期表现为上肢肌肉瘫痪(弛缓性或痉挛性),晚期才出现下肢痉挛性瘫,上肢多半有肌萎缩,下肢病理征出现较晚,膀胧功能障碍较早出现。
椎管内肿瘤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依靠脊髓造影,CT 与入恨互脊髓造影选用碘油(如碘苯脂)或碘水造影剂(Am aque QlliniPaq , ) .从腰段穿刺或从小脑延髓池穿刺注药,分别显示肿瘤下界或上界。脊髓外硬膜内肿瘤造影剂于非椎间盘水平在正位像上变细窄、变淡或近于中断;在侧位像上表现为杯口状缺损或阻塞。脊髓外硬膜外肿瘤造影剂表现为毛刷状中断。髓内肿瘤造影剂在肿瘤所在节段表现为梭形膨大。CT 特别是CTM 能较好地显示肿瘤。MRI 可三维观察脊髓,直接把脊髓组织显示出来,可区别髓内肿瘤与髓外肿瘤、硬膜内与硬膜外肿瘤,准确定位。入田Rl 优于CT CTM 与脊髓造影,又是非创伤性.是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
(十三)硕推后纵杨带骨化旋
颈推后纵韧带骨化症可分为孤立型、连续型、间断型、混合型4 种类型,引起椎管狭窄,出现脊髓压迫或神经根压迫症状。鉴别依靠X 线片、CT 。侧位X 线片显示椎体后缘有线状或点线状骨化影,Cr 可清晰显示骨化灶情况及颈椎管狭窄程度。入IRI 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十四)领推黄初带骨化斌
颈椎黄韧带骨化灶从背侧对颈髓造成压迫。鉴别依靠X 线片、CT 片。侧位与斜位X 线片可显示骨化的黄韧带,CT 对骨化灶显示更清楚。h Rl 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十五)项底凹陷演
颅底凹陷症属于先天性畸性,是指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向上方凹陷,陷进颅腔,寰枢推、齿状突升高。可引起脑干或脊髓受损。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是:① 低发际,斜颈或短颈畸形外观;② 颈髓损害部位高,表现为四肢疼挛性瘫痪;③ 可伴有小脑、脑干及颅神经损害的表现;④ X 线测量标志异常,如颅底角、硬愕一枕大孔线(chamberlain 线)等;⑤ CT CTM MRI 可进一步观察颅底结构的情况,及脊髓、脑干受压的部位与程度。

<个七)硕推过伸性报伤

颈椎过伸性损伤又称挥鞭性损伤或脊髓中央管综合征,须与颈椎病病变基础上颈部过屈损伤造成的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鉴别。
鉴别要点为:① 损伤机制不同,颈椎过伸位损伤是头顶遭受突然过伸暴力所致,颈髓嵌夹于向前内陷突出的黄韧带与椎体骨性后壁之间,造成脊髓中央管周围损害。而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是头颈遭受突然过屈暴力所致,脊髓腹侧受到椎体后缘骨赘挤压,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痉挛与狭窄,造成脊髓缺血性损伤;② 过伸性损伤先出现上肢瘫,后出现下肢瘫,上肢瘫重于下肢瘫;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则下肢瘫重于上肢瘫;③ 过伸性损伤感觉障碍较重,可出现感觉分离现象;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感觉障碍较轻;④ X 线表现不同,过伸性损伤在侧位x 线片上显示患椎间隙前方增宽,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无上述X 线表现,但有颈椎退变、骨刺生成与颈椎管狭窄表现。

(十,、)倾推向盘臾出应

影像学显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但无退行性骨改变与韧带改变,亦无骨折脱位,临床出现相应的颈神经根或颈髓损害表现者,称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分为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与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两类。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轻重不等的外伤史。对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学者们倾向于列为独立的临床疾病,对慢性颈推间盘突出症,则意见未统一。一部分人认为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实质上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应归人颈椎病,而不应列为独立疾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别于颈椎病,例如:

第一章颈椎病· 6 苗· 发病年龄较轻,病情发展较迅速,病变范围小,仅1 2 个椎间隙,影像学检查无骨关节退行性改变等,因而主张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一起,列为独立疾病。笔者认为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应划人颈椎病,但因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针有别于合并退行性骨改变者,故建议对这类病人的诊断采用下列方式:颈推病(椎间盘突出期)。这样一来,既明确了诊断,又为治疗明确了目标。当否,有待商榷。

(十九)发育性颐推管狭窄定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先天因素导致颈推椎管管径狭窄(主要是矢状径狭窄).引起颈神经根、颈髓受压或受刺激;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X 线平片矢状径测量以颈5 6 椎节为标准,若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2 mm ,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小于1 :。.75 者,则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若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0 ? ,比值小于1 : 0 , 5 者,则属于绝对狭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是否引起颈神经根与颈髓受压,不仅取决于颈椎管矢状径大小,还取决于颈椎管管径与其内容物的相互关系(即容纳空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其内含颈神经根,颈髓往往也发育较小,仍有一定的容纳空间,并不一定引起压迫,只有当容纳空间进一步变狭窄时,才可能引起压迫,出现临床症状。颈椎病的各种病理变化都可造成颈椎骨继发性狭窄,使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的容纳空间变得更小,于是发生压迫。单纯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引起压迫的发生率并不高,凡引起压迫者,绝大多数都有继发狭窄的因素存在,使本来就处于临界状态的容纳空间变得更小,结果不可避免地发生脊髓压迫。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常规作颈椎管矢状径测量,以便发现并存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使治疗方法的选择更加得当。

(二十)锁骨下功脉缺血娘合征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出现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表现,与稚动脉型颈推病人的鉴别要点为:患侧锁骨下动脉区有血管杂音,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上肢血压低于健侧,血管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第一部狭窄或闭塞。
(二十一)耳派性睐桑
耳源性眩晕又称Meni ,征,与推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为:① 眩晕为发作性,多与情绪变化有关,与转颈无关;发作时有水平性眼震颇;② 耳鸣较重;③ 有感应性进行性耳聋;神经系统无异常。
(二十二)眼派性睑草
眼源性眩晕多因眼肌麻痹或屈光不正引起,眩晕发作与转颈无关,闭目时眩晕消失,有眼肌麻痹或屈光不正的表现。(二十三)烦内肿瘤
颅内肿瘤压迫前庭神经或其中枢,以及颅内压升高,均可引发眩晕,并同时伴有头痛、呕吐、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Cr 片或M I 片可资区别。
(二十四)动脉硬化疲
动脉硬化症波及椎动脉时出现眩晕,转颈时可使眩晕加重,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其他部位功脉硬化的表现可提供线索。确诊依靠椎动脉造影。

(二十五)药物中毒性盼象

药物中毒性眩晕多见于应用链霉素之后,系内耳前庭损害所致,伴有平衡失调、口周及肢端麻木等症状,亦可出现耳聋。

(二十六)食管店

食管癌与推体前方较大骨刺压迫食骨均可引起吞咽困难,钡餐透视可以区别。

(二十七)神经官能定

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与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某些症状相类似,区别不难。神经官能症主诉症状繁多,但缺乏体征,或体征多变而不恒定,症状的波动性较大,与情绪变化有关X 线片颈椎退行性变可有可无,且与临床表现不吻合。

第六节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上、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经络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内来选取一定的腑穴,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其“疏通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从而排除致病因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脉气血周流全身,濡养脏腑肢节。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脉不通,脏腑肢节失却温煦濡养,气血为之闭阻,则会疾病丛生。故经络通畅,营运有度,是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前提条件。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保持阴阳相对的平衡状态。如果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七情,以及跌仆闪挫等因素,就会使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人体便会发生疾病。针灸调理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脑穴配伍和针刺手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来完成的。例如,由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治当育阴潜阳,可选用足少阴经穴位太溪,针刺用补法,以滋养肾阴;再配现足厥阴肝经穴位太冲,针刺用泻法,以平肝潜阳。肾水能涵养肝木,则眩晕可愈。针灸治疗疾病,就是通过在一定穴位上刺激,发挥其扶助人体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一般是通过针灸处方、选穴和施术方法来实现的。例如,针刺的补法和艾灸法都具有扶助正气的作用;反之,针刺的泻法和刺血疗法,则具有祛除邪气的作用。在临床具体应用时,还要结合脑穴的特殊性来考虑。
二、针灸疗法
1
.毫针法
处方一:风池、肩井、天柱、肩骼、外关、曲池、颈夹脊。操作:患者正坐,上肢曲肘置于桌上。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 . 5 30 号毫针进针,施以泻法,得气留针20 分钟。针刺颈部穴位时,在上肢施揉、拿、搓等手法;针刺上肢穴位时,在颈部施攘、拿、揉、按等手法。
处方二:颈夹脊、养老。
操作:根据症状,判定受累神经根的节段选穴,一般取颈5 、颈6 夹脊。患者正坐,微低头,医者以30 1 . 5 2 寸毫针以75 喇入,或旁开央脊穴0 . 5 寸处以45 .刺人。有抵触感后,针尖向外退出0 . 3 寸,有沉紧感后进行调气,施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项、肩、臂传导。针养老时,令患者手向胸,针向内关方向刺人,得气后使针感向腕与肩肘方向扩散。留针2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处方三:中平穴(足三里穴下1 寸,偏于膝侧)。
操作:患者取坐位,用2S 3 寸毫针行直刺法,左肩针刺右下肢中平穴,右肩针刺左下肢中平穴,双肩针双下肢中平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泻法。每次留针30 分钟,5 10 分钟行针1 次,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处方四:① 阿是穴。② 太溪、太冲、复溜。
操作:实证取第一组穴。进针后提插捻转2 分钟,施以泻法不留针;虚证取第二组穴位,施以补法,留针2O 分钟、、每5 分钟行针1 次。本法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2
.电针法
处方一:天柱、曲垣,头痛者加风池,手臂发麻者加扶突。操作;天柱取2 寸毫针,针尖沿颈椎斜向下方分刺,使针感传至肩部。曲垣用1 . 5 寸毫针,针尖向肩脚冈侧端斜刺使针感向周围扩散。进针得气后,将2 穴接通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留针20 分钟。针风池时,针尖斜向内上方,使针感传至前额,留针20 分钟。刺扶突时,针尖向臂丛方向,当针感传至手指之后,轻轻雀啄3 5 次,随即出针。隔日治疗1 次,本法除对脊髓型颈推病无效外,对其他各型有良好效果。
处方二:双侧颈夹脊,一7 ,神经根型配外关、曲池;颈动脉型配风池、风府。
操作:进针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20 分钟,隔日1 次,5 次为1 疗程。
3
.温针法
处方:主穴① 天柱、百劳、大抒;② 相应颈椎夹脊穴、大椎。配穴合并肩周炎者加肩三针、肩井;头晕、头痛者加风池、四· 神聪;放射性上肢麻痛、握物无力者加天宗、曲池、三阳络;久病不愈者加百会、服俞;腰痛者加肝俞、肾俞。
操作:用2 寸毫针针刺各穴,得气后在针尾置上1 , scm 艾条,用火点燃,施灸。四神聪、百会只针不灸。隔日治疗1 次,6 次为1 疗程。
4
.穴位注射法
处方一:肩中俞、颈部夹脊。头痛、头昏者配风池、百会、太阳;恶心、呕吐者配风池、内关、丰隆:肩脚、上臂、肘臂疼痛者配肩外俞、天宗、肩贞、糯俞、曲池;上肢及手指麻木者配肩贞、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麻木、行走困难者加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操作:用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骨宁注射液、察香注射液各等量,注人所选穴位,每穴注人1 间,隔日注射1 次。
处方二:颈夹脊、风池、大椎、天宗、臂糯、风池、内关、阿是穴。操作: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吸人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25mg ,维生素场loomg ,维生素残2250 g , 1 %普鲁卡因溶液10 翻,山莫若碱注射液10mg 混合均匀,然后注人所选穴位,每穴位1 . 5 2 耐。每周1 次,5 次为1 疗程。
处方三:颈6 一颈,棘突间、颈7 一胸1 棘突间。
操作:吸取醋酸强的松龙4ml 2 %普鲁卡因4 . 5 而混合,在上述部位做封闭。7 天封闭1 次,3 次为1 疗程。本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的治疗。
5
.头针法
处方:主穴取顶中线由前向后刺。颈肩部疼痛者配以络却向百会透刺;颈性眩晕者配额中线由上往下刺;四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者配病位对侧顶颖前斜线或顶颖后斜线。
操作:选用30 3O ~特制平柄毫针,与头面呈15 300 角快速进针,针尖达到健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缓插25 ~左右,然后用力向外速提,提时针身不弯曲,行针2 3 分钟,留针时间随病情而定,可稍长,但不宜超过24 小时。
6
.穴位挑刺法
处方:颈、背部的’‘党参花样”皮损变部位。
操作:先用2 %的奴夫卡因0 . 2 耐注射在花斑中央成一皮丘,然后常规消毒后挑破表皮,用特制挑刺针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挑纤维丝时,针尖横贴皮肤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动,再将针轻轻上抬,把纤维丝挑起拨断,并把这个点的纤维丝挑净。每次选挑3 4 个花斑,其中1 个须选择在颈椎体上。每隔5 天挑治1 次。7 。穴位埋线法
处方:双侧夹脊颈。
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局部常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选用0 号络刺羊肠线3cr ' n ,穿人9 号腰椎穿刺管中,快速垂直进针,针尖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立即将针以巧”角向枕部透刺,产生较强针感后按常规将羊肠线埋人出针后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埋1 次即为1 疗程。15 日后再行第二次埋线。
8
.耳压法
处方:① 大椎、神门、肾、内分泌、肝、枕小神经。神经根型手臂麻木时,应加指、腕、肘等穴,颈动脉型伴有眩晕、恶心时加枕、额、皮质下、脑干等穴。治疗前先用75 %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耳穴皮肤,将6 ? x6 ~带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压在耳穴上,每周2 次。双侧耳压,并嘱患者每日按压3 次,每次5 分钟左右,2 个月为1
个疗程。② 取穴肝、颈、肾、脾、肺、心。仍采用小块胶布和王不留行籽,取一侧耳穴,每隔2 日换1 次,8 10 次为1 个疗程,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各穴,每次1 2 分钟,每日8 10 次。9 .火针法
处方:大椎、阿是穴,相应夹脊穴。肩周及_仁臂疼痛加肩骼、曲池;前臂痛或手指麻木加手三里、外关、合谷。
操作:将所选穴位作好标记,消毒后,将6 9 号缝衣针用止血钳夹持,于酒精灯上将针尾部分烧红,然后快速点刺,出针后即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阿是穴可每处刺2 4 针,针距O , 2 寸,深度以0 . 2 0 . 5 寸为宜,每次点刺不宜超过12 针。本法适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10 .磁圆针法
处方:① 素穆沿督脉至命门;② 攒竹向后沿膀胧经第1 侧线至,肾俞,再从攒竹膀胧经第2 侧线至志室;③ 瞳子穆沿头部胆经路线至肩井;④ 伴有手臂麻木、疼痛者,肩臂部诸经由上向下叩击。操作:以磁圆针循经叩打,头部轻叩,颈、手臂、肩背重叩。每条线路叩击5 7 遍,最后重叩颈部双侧臂丛2 下,叩击时手臂就出现麻感。
11
.小针刀
( l
)操作方法:本病多于患者的枕外隆突、项韧带、肩脚骨内上角等处有明显压痛点,尤其是可触及硬结、筋结、条索之处,或者选取风池、肩井、天柱、扶突、新设、百劳等穴位之有明显压痛者,取2 3 穴。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坐位低头,双手搭于椅背,使肩、颈部放松。
( 2
)针刀的运用:操作的最重要步骤在针刀刺人皮肤后的手法治疗。根据进针的具体部位.其进针深度可达枕骨平面、棘突尖,或棘突两侧,沿骨面或肌肉分向做先纵后横剥离数次,即可出针。对于棘突、棘间压痛明显,肌肉痉挛较甚或形成条索者,可行棘间韧带和头尖肌松解。对于颈椎小关节处压痛剧烈、活动受限者,可行关节囊切开及周围松解,可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行手法治疗或牵引颈部,使颈部椎间孔加大,促使椎体复位。如痛点在肩脚内上角则施术时刀口线和提肩脚肌走向平行刺人肩脚骨内上角,作纵向剥离数次,然后针体倾斜做横向铲剥数次后快速出针,并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可在相应棘间松解黄韧带。
施术时患者的正常针感为酸、胀或向上肢、脊柱两侧或经头部两侧循太阳经脉向前额及两颖侧放散感。
以上治疗一次未愈,可间隔1 周至2 周后再做一次,一般做2 3 次。

 ( 3 )适应证:本疗法适用于一切颈椎及附近软组织(如颈部肌键、筋膜、韧带及关节囊等)的急、慢性劳损造成的病理改变,尤其适宜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临床上亦多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推病的早期治疗。该疗法可以作为颈椎病治疗的主要疗法或重要的辅助疗法。目前尚未见到用小针刀对颈椎的骨赘直接进行铲、刮治疗的报告。
( 4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禁忌证:① 颈部结核、肿瘤所造成的颈部症状;② 表现于颈部的风湿、类风湿性疾病的急性期;③ 施术局部皮肤有感染或深部有脓肿者;④ 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急性期,伴有血象异常或发热者;⑤ 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瘫患者;⑥ 糖尿病患者血糖未控制者;⑦ 年老体弱和高血压患者要慎用。
注意事项:
① 小针刀治疗属侵人性治疗,且颈部生理位置重要,血管、神经也极为丰富。因此,颈部针刀操作危险性较大,病人的反应也较强。施术者应熟悉颈部解剖及各种刀法的实施要领,明确病变部位及层次,对患者病情及全身情况有正确的估计。操作要熟练,掌握好进针剥离的深度和层次,不可过多广泛的剥离。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并做好意外情况的抢救准备。
② 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由于颈部生理位置重要,小针刀治疗的部位有时较深或邻近关节,加之有的治疗常辅以激素封闭,容易发生感染,一旦感染后果将很严重。临床曾有关于小针刀消毒不严或操作失当导致施术部位深部脓肿的报道。因此,除严格无菌操作外,要控制激素的使用剂量,治疗后要注意多观察,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及早处理。
③ 要求诊断明确、正确掌握适应证。适宜以小针刀疗法做辅助治疗,就不要做主要治疗。另外,对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对慢性损伤性患者的治疗次数也不宜太多太频,二次间隔时间至少1 周至2 周以上。
④ 操作手法要轻柔、快捷、准确。不要用力过猛或强力旋转针体,以免进针过深或刀针断折体内。术前应仔细检查刀体质量,定期更换。

第七节推拿治疗

 

一、概述

1 .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机制
颈椎病多属中医的“痹证”。痹者,闭阻不通也,乃因感受风寒湿邪气,而使局部经络气血流通受阻。《 素问· 异法方宜论》 认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疾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推拿可以调整阴阳,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舒筋止痛,补虚场痹。
现代研究认为推拿可纵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EAS ) ,促进内啡吹(素)的释放,促进致痛、致炎物质的分解、转换和排泄;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血管、增快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过对脊柱外周软组织的作用以调节脊柱外在平衡条件;脊柱推拿手法用以调整椎间盘内压力,扩大椎间隙,调整突出物和神经根之间的空间位置,松解神经根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调整椎体后关节的受力情况,恢复脊柱内在平衡,是对颈稚病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2 .推拿手法及操作
在手法治疗颈椎病时必须注意:① 颈椎病从根本上说是颈椎生物力学异常改变的结果,矫正椎体的病理性解剖位置.恢复脊柱的内平衡尤为重要,重视正骨推拿手法的运用,是推拿疗效的关键。② 颈椎病的发生和经筋关系密切,经筋具有“起、结、聚、布”的特点,且循行和本经路线一致,和运动系统病症密切相关,故在临

第一章颈椎病· 路· 床施治时应注重在头颈部循行诸经之经筋,因此软组织推拿手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是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推拿为一系统操作,切不可因强调正骨推拿手法而忽视软组织推拿手法。

二、推拿疗法
1
.常规操作
( 1
)一指禅推颈项部:自头颈交界处后侧、后外侧开始沿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脱经循行从上向下,往返移动,重点在风池穴和病变节段,先推健侧后推患侧,时间为5 10 分钟。
衍变:① 蝴蝶双飞双大拇指挠侧偏峰端着力于两侧风池穴处.手腕自然伸展,双手同时做一指禅推法的摆动操作,形象地称为“蝴蝶双飞”。② 屈指推本法压力较大,刺激较强,对改善项肌强硬、颈项部酸痛效果较好。③ 单手交叉扶持推四指伸直,虎口张开,以一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患者颈椎侧缘、四指扶持于颈外侧以稳定操作,然后做一指禅推法摆动,沿颈椎一侧推移,该法稳定性较好。④ 双手交叉扶持推为双手同时做单手扶持推法,工作效率较单手扶持推法为高。
( 2
)攘颈项肩背部:在一手做攘法同时,另一手配合做颈椎的被动屈伸、侧屈、旋转活动,操作5 分钟。颈部被动运动幅度应由小逐渐增大,至患者颈项部有弹性限制时,再做一轻巧、短促而有控制的扳动。
( 3
)弹拨按揉颈项部: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其背后,以一手大拇指指腹着力于颈椎一侧,虎口张开,像拨琴弦样自外向内弹拨揉按病变节段上下棘突旁。0 . 5 1 寸处约1 分钟,手法要深沉缓和,力量透达深层,以患者有较强烈的酸胀感为佳。如患者颈项肌强硬,肌张力较高,可适当延长本法操作时间。
( 4
)弹拨按揉肩部:在肩脚内上角附近寻找敏感压痛点,指下可有条索或结节状反应物,在其上施加弹拨按揉手法约1 分钟。

( 5 )拿颈项部:自上而下,从风池穴开始而下,动作连绵不断,力量由轻到重、由重到轻,一直到颈肩交界处,共3 遍。
( 6
)拿肩井:拿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的肩井穴1 分钟,以患者有酸胀感为佳。若患者肩部肌肉紧张、酸痛明显,可延长本法操作时间。
( 7
)摇颈椎: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其侧后方,一手托患者下领部,另一手扶持其头顶部后侧,两手协同将头摇转,顺逆时针各5 7 次,注意摇颈时应缓慢柔和,转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切忌暴力,同时头颈部不宜过度后伸。
( 8
)颈椎斜扳法:注意切不可使用暴力,扳动要“轻巧、短促、随发随收”,关节弹响虽常标志手法复位成功,但不可追求弹响。本法虽常用,但定位性较差,有一定风险性,应注意。
( 9
)颈椎旋转定位扳法:若欲调整特定节段棘突偏歪,可采用本法。本法定位较准确,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2
.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不同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落枕型(颈型)、痹痛型(神经根型,即颈臂综合征)、疾废型(脊髓型)、晕厥型(椎动脉型)、五官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辨证施治。
( 1
)落枕型
l
)症状:颈部疼痛,其疼痛常在清晨睡醒后出现。一般均呈持续性疼痛或钝痛,可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头颈部活动时加剧。疼痛常伴有颈部僵硬。病程长者,头部转动时,可闻及异常声,或伴有眩晕、偏头痛。检查可见头部向患侧倾斜,颈椎生理前凸变直,颈肌紧张及活动受限,患部常有一些明显压痛点,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2
)治法:舒筋活血,散寒止痛。
3
)取穴及部位: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肩贞、颈后两侧、肩背部等。

4 )手法:按揉、捏拿、推按。
5
)操作
① 按揉法:患者取坐位,放松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拇指、中指同时按揉两侧风池、内府、哑门、天柱、大椎、肩贞及颈后两侧肌肉、肩背部的压痛点。按揉以酸胀感为佳。
② 捏拿法:患者取坐位,放松头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用拇、食、中指或其他四指,在患者颈部两侧做捏拿,从枕部风池捏拿至大椎,从上往下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反复3 5 次。再用双手拇指或掌侧小鱼际部置于颈后两侧,着力均匀,上下来回揉捏10 20 次。
③ 推按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用一手按扶患者头部,另一只手的掌根按压在枕后患侧至肩部,由上而下,用力由轻而重,反复推按3 5 次。
除手法治疗外,还可配合药物治疗,方选桂枝葛根汤或瑙痹汤加减。
2 )痹痛型
1
)症状:颈背、肩臂酸胀疼痛.时有阵发性剧烈疼痛,沿颈椎神经节段走行方向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昼轻夜重,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的患麻感,颈部肌筋僵硬,活动受限,头的后枕部疼痛或有麻木感,一侧或两侧上肢可感觉发沉、无力、握力下降,持物失手,大小鱼际肌肉萎缩松弛,臂外侧、胸前部、肩脚骨内上角、棘突旁等部位有压痛,其压痛可向远端放射,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患侧肢体受压后。即出现麻木、酸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2
)治法:舒筋通络,理气止痛,松解压迫。
3
)取穴及部位:风池、哑门、天柱、缺盆、大椎、极泉、肩骼、肩耀、曲池、手三里、合谷、颈后两侧、肩脚骨内上角、患侧上肢内外肌肉。

4 )手法:按、揉、捏拿、端提、旋转、理筋、拔伸。
5
)操作
① 按揉法:患者取坐位,放松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拇指,、中指同时按揉两侧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肩贞、缺盆、颈后两侧、肩脚骨内上角。以有酸胀感为佳。
② 捏拿法:患者取端坐位,挺胸并将头颈及双肩肌肉放松,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沿颈椎棘突两旁约1 , 5 寸的能棘肌处,从风池至大椎穴由上向下、由内向外进行按揉3 5 次。③ 端提法:患者取端坐位,坐在木凳上,头、颈及肩部肌肉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用两手拇指压住患者枕骨粗隆,其余四指端住患者的下领,轻轻向上端提其头颅约半分钟,然后缓慢轻轻地放下。
④ 旋转法:患者仍取端坐位,医者在做完端提法之后,手不要松开,将一侧前臂压在患者同侧肩上与另一手做对抗牵引约半分钟,然后向患者对侧肩方向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医者用适当力量使头部继续向该侧旋转,此时即可听到弹响声。然后两手位置交换,向对侧依前法再旋转1 次。
⑤ 理筋法: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站在患者患肢外侧或坐在凳子上,用双手拇指指腹从肩峰沿上肢内外侧肌肉至腕关节的筋脉进行分理和拨离,并对肩儡、肩修、曲池、手三里、合谷、肘修等穴进行按揉。
⑥ 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将头颈部放在床头上方,双手拽住床的两旁。医者坐在患者头前,用一手掌托住患者下领,将另一手臂放置在患者枕骨后下方,用力与手掌按压固定,然后徐徐用力向患者头部后上方轻轻地左右旋转,进行拔伸约半分钟,最后再缓缓地拔伸放松,以达到疏通气血、加大椎间隙的目的,缓解对颈神经的压迫。
除上述手法治疗外,还可配合药物治疗:方选桂枝葛根汤或姗痹汤加减。
( 3
)疾废型
l
)症状:颈部不适,头痛眩晕或头皮痛,肩、背及上肢麻木、酸胀、发抖、烧灼样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无力、步履艰难,行走时脚不能离地,步态不稳,最后无力行走,肢冷不温,肌肉萎缩。严重时,发病后即有昏迷、尿频、尿急、二便失调,甚至瘫痪重症。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2
)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3
)取穴及部位: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缺盆、肩贞、极泉、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昆仑、颈后两侧、肩部、背部、上肢内外侧肌肉。
4
)手法:按、揉、捏拿、端提、拔伸、旋转、疏通。
5
)操作:先对患者采用“按揉法”、“端提法”、’‘旋转法”、“拔伸法”,然后再对患者采用以下手法治疗。
① 捏拿法:患者仰卧位。将双下肢自然放松。医者用一手在患者大腿近端向下至躁关节做捏拿手法,由轻而重3 5 遍。② 疏通法: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并放松肌肉。医者坐在患者下肢外侧木凳上,用双手拇指在患下肢的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等穴位上进行按、点手法。使患者感到轻微的酸、麻、胀为度。
③ 指揉法:做完“疏通法”之后,在原穴位上进行“指揉法”,即医者用大拇指指腹在穴位上进行按揉。
除上述手法治疗外,还应配合益气活血药物治疗,方用补阳还五汤口
( 4
)晕厥型
l
)症状:眩晕头痛,面色无华,复视,急躁易怒。走路欠稳,颈、肩或颈枕部疼痛,与痹痛型颈椎病大体相似。头部取过伸位,或者转到某一方位时引起眩晕、碎倒、恶心、呕吐,甚至耳鸣或失聪。当头部脱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严重者可出现肢体麻木,持物坠地,失音,声音嘶哑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2 )治法:通经活络,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3
)取穴及部位: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缺盆、肩贞、头维、四白、印堂、攒竹、丝竹空、太阳、胳中、中院、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太溪、涌泉、颈后两侧、肩部。
4
)手法:按、揉、捏拿、端提、旋转、拔伸。
5
)操作:先对患者采用按揉法、捏拿法、端提法、旋转法、拔伸法,再配合按压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在患者外侧木凳上,用拇指按压头维、隐白、印堂、攒竹、丝竹空、太阳,然后配合指揉法,从印堂至丝竹空穴,揉3 5 遍,以发热为度。最后再用中指指腹或拇指指腹按压腹中、中院、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溪、涌泉穴.以酸胀为度。
( 5
)五官型
l
)症状:头痛或偏头痛或后头痛,眩晕,眼胀痛,眼睑下垂,眼裂增大,视物模糊,耳鸣,听力下降,易恶心,心悸不安,肢体欠温,肿胀,皮肤多汗或少汗,舌淡苔薄,脉沉细。
2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补益脑髓。
3
)取穴及部位:太阳、印堂、攒竹、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缺盆、肩贞、擅中、中院、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太溪、涌泉、颈后两侧。
4
)手法:按揉、捏拿、端提、旋转、拔伸、按压。
5
)操作
① 按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太阳、印堂、攒竹,以酸胀为度。② 按揉法、捏拿法、端提法、旋转法、拔伸法:同前。
( 6
)混合型
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舌苔、脉象不一,治疗可参照有关证型。

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 1
)推拿手法一定轻柔,切忌暴力。
( 2
)颈推扳法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时务必稳、准、干脆,切忌追求关节复位时弹响,以免发生意外。
( 3
)脊髓型颈椎病慎用推拿,轻型可做局部软组织推拿手法,禁止做颈椎摇法、扳法和拔伸手法。
( 4
)推拿治疗为保守疗法首选,对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最好,椎动脉型次之。在采用推拿治疗的同时,可配合牵引、针灸、理疗等以加强疗效。
( 5
)在推拿过程中,颈项部注意保暖。另外,本病还应配合以下治法:① 枕领带牵引此法又称颈牵引。患者坐位或卧位,头部略向前倾,牵引重量为3 5 掩,每次牵引时间约为3 分钟,每日1 2 次。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流通气血,缓解症状。牵引重量和时间长短,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② 固定颈椎病患者一般不需要固定,但在颈椎病急性发作期可适当固定颈部,这样可限制颈椎活动和保护颈推,减少神经根的磨损,减少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常用的颈部固定工具是围领和颈托,它们可用纸板、皮革和石膏制作。一般固定于颈椎中立位,硬纸板围领可连续应用1 2 周。如佩戴时间较长,可以引起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以及对围领的依赖性,并且在突然解除后往往症状加重。而石膏围领主要用于手术治疗后的患者。③ 穴位封闭根据病症辨证选穴和经络触诊查出阳性反应的穴位进行注射,也可寻找准确的压痛点后,进行痛点注射。常用的穴位有颈椎夹脊穴、风池、曲池、合谷等。常用的药物有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察香注射液,以及5 %葡萄糖液,每次1 2 穴,隔日1 次,15 次为1 疗程。④ 手术对反复发作、症状严重、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拟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术、植骨术。

第八节物理治疗

一、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疗法是应用红外线辐射作用于人体部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方法。
1
.药物
多使用羌活、红花、威灵仙、白芍、荆芥、防风、葛根、桂枝、元胡、松节、秦芫、木瓜等。
2
,方法
将以上药物经反复煎煮浓缩,再以1 : 1 浓度加人米醋贮存备用。用时将该药液直接涂抹于颈部。将红外线灯对着颈部照射。灯距一般为30 50 m ,可根据灯的功率大小与治疗局部情况,随时调整灯距。治疗剂量可根据病人感觉而定。一般以局部有舒适的热感、皮肤出现均匀的桃红色红斑、皮温不超过45 为宜,每次照射时间为15 30 分钟。
3
.注盒事项
( 1
)注意防止过热烫伤,对皮肤知觉瘴碍、瘫痕,血循环障碍者进行治疗时须特别注意。
( 2
治疗前嘱患者不要移动肢体,避免碰触灯具而发生烫伤。( 3 )避免直接照射眼睛,对出血倾向、高热者应禁用。

二、离子透入疗法
离子透人疗法是促使离子进人皮肤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用直流或感应电配合离子液机械地作用于皮肤,促进对机体有利的离子进人机体,从而调整机体内环境,达到活血通络、消炎止痛的目的。临床上对各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尤其是对神经根型即可,通电25 分钟,每日1 次,巧天为1 个疗程。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 5
)取药桃仁、红花、川芍、威灵仙各509 ,川乌、草乌各309 , 白芥子209 ,王不留行209 ,羌活309 。将上药加水2 000 司文火煎30 40 分钟,滤出药液约1 000ml 备用。使用前将药液加温至40 ,用备好的以8 层纱布缝制的纱布块2 块,大小约6 X sctn ,置药液内浸泡后略拧干,浸药纱布置于颈椎病变或增生部位,将铝板电极置于纱布上,分别连接正负极,外加压薄沙袋,用GE - IA 颈椎增生治疗机治疗30 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对有效者可连续治疗2 3 个疗程。( 6 )取药葛根、地龙、骨碎补、木瓜各309 ,当归、羌活、红花、乳香、没药、姜黄各2 呢。将上药加水适量浸泡1 小时后文火煎煮,浓煎取汁过滤后装瓶备用。治疗采用上海产Ll 型音频电疗机,选合适电极,衬垫加温后均匀洒上中药汁置于颈部,以感觉舒适为闭值,每日1 次、15 次为1 个疗程,效果尚可者可连续治疗2 3 个疗程。

三、磁疗
经络磁场疗法是用磁场作为经络穴位的一种刺激能,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对颈椎病伴有肌肉劳损、肌肉筋膜炎的病例和少数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较明显的病例进行治疗,其在减轻疼痛方面确有一定效果。所采用的磁性材料有:金市一钻一铜一铁合金或衫一钻合金等。治疗方法可将磁石体直接贴敷于患处或穴位上,也可应用磁疗机治疗。

四、超声疗法

超声是指频率在20 kHz 以_L 、不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将超声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物理疗法,称超声疗法。
1
.操作方法
( 1
)直接治疗法:即将声头直接压贴在颈肩部进行治疗,皮肤与声头之间应加接触剂,通常是先在治疗部涂上石蜡油或石蜡油膏等,然后将声头压贴其上。这种直接治疗法可分为移动法和固定法,移动法是声头轻压紧贴皮肤,在颈部作往返或圆圈移动,移动速度以每秒3 6 cm 为宜。固定法是用支架将声头固定压贴在颈部进行治疗。临床多采用此法.颈肩部只须涂布制备好的药液即可。
( 2
)间接治疗法:常用水下辐射法,即将声头与肢体浸人温开水中,声头距治疗部位2 3 咖,作缓慢移动,沿着颈肩部进行治疗。还可用反射器、水枕、水漏斗等辅助装置进行治疗。超声治疗机有连续输出及脉冲输出两档,可根据治疗需要选用。
( 3
)治疗剂量;连续输出的超声治疗剂量可分为小剂量(0 . 5 IW mZ ) ,中等量(1 Zw / c 衬)及大剂量(2 3w / c 衬),常用中、小剂量。脉冲输出及水下辐射法的剂量可大些。固定法的剂量应较小,一般0 . 4 0 . sw 左衬。
( 4
)超声药物透入法
① 常用药物:川苟109 ,乳香109 ,没药109 ,川乌69 ,延胡索159 ,丹参309 ,红花69 ,郁金159 ,当归159 ,杜仲159 ,葛根159 ,桂枝159
② 将透入的药物按其特性分别加人相应的接触剂中,搅拌均匀即可应用,中药一般制成浸液或煎剂即可。
2
,注意事项
( 1
)首先要针对病情及药物特性恰当选择:① 超声治疗剂量下不会被破坏的药物。② 容易进人体内且和超声产生协同作用的药物。纯度高,有效成分含量高,勃度小且渗透性较强的药物。
( 2
)强烈的皮肤刺激药及对患者会引起过敏的药物禁用。( 3 )声透疗法前,预先作某些治疗(如短时间直流电疗),可增强透人区皮肤的通透性。
五、激光疗法
应用激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激光疗法,现代也常用激光照射治疗颈椎病,并配合其他疗法,效果佳。它具有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对减轻或缓解和组织退行变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1
.治疗方法
( 1
)氦氖激光:治疗时患者取坐位,用氦一氖激光照射器,距离3o 70cm 光纤末端紧贴皮肤,光束应垂直于颈部,取夹脊穴,若头痛加风池穴,头晕加百会穴,上肢麻木加肩修穴,每穴照射5 8 分钟,每日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间隔3 5 天可进行第二疗程。临床上应用较广泛。
( 2
)二氧化碳激光:患者也取坐位,用二氧化碳激光照射器照射,距离一般为100 一巧0 。,以局部有舒适的热感为度,每次治疗10 一巧分钟。治疗中注意切勿过热,以免烫伤皮肤。2 .氮分子激光
患者取坐位,玖氮分子激光照射器照射颈肩部,功率约为10 mV 左右,每次照射10 一巧分钟。
3
.注意事项
进行激光照射治疗时,病人及工作人员均须戴上防护眼镜。六、泉浴疗法
泉浴疗法历史悠久,《 山海经》 中就有了关于温泉的记载,《 本草纲目· 水部》 说“盖水为万化之源”, “其体纯阴,其用纯阳”,故曰“水去则营竭”,可见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赖水以濡润,气血津液赖水以滋荣。冷泉调和脾胃,滋阴津而清热,煮沸用又有温阳除寒之功。温泉多是性味辛热有微毒,外浴有温通经络、活畅气血、化密舒筋、增强体质等作用,因此可以防治颈椎病。
1
.治疗方法
( 1
)短浴法:在水温38 39 之中,一次人浴10 2O 分钟,或在水温42 45 ,人浴几分钟旋即出浴,休息片刻,再入浴,反复二三次。
( 2
)长浴法:在水温35 37 中,浸浴时间长达1 6 小时不等,一般以汗出为度,用于体质较强者。
( 3
)敷浴法:用纸或布于矿泉中浸湿,贴敷于颈肩部。( 4 )喷浴法:用特制水管将水温37 42 的泉水喷射在颈肩部。
2
.注意事项
( 1
)到矿泉疗养地后,应适当休息几天,再开始治疗。忌空腹’入浴。
( 2
)用棉球塞住外耳道,以防浴水进人耳道引起中耳炎。( 3 )年老或心血管患者,应先进行部分浴,再作全身浴,以免发生意外。因为一下子将全身浸人浴池,会使心脏负担突然加重或血压急骤升高。
( 4
)高血压患者浴疗时当用冷毛巾包裹头部,以防意外。( 5 )浴中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现象,应缓慢出浴,静卧休息片刻。
七、中药电熨法
中药电熨法是将中药敷熨与直流电疗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具有中药热熨的活血化癖、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和低频直流电疗的镇痛、消肿、改善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及对神经肌肉的刺激等综合作用,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1 .治疗方法’
( l
)必备物品:直流、感应电疗机(输出电压80 100w ,电流O 50 爪入),导线,接线夹,铅板电极(面积20cm 10 m ,厚度0 . 25 0 . 5 mm ) ,白色粗布袋<面积24 cm 16 cm ) ,举屉蒸锅,加热设备,塑料布,绷带,沙袋等物。
( 2
)熨药处方:当归、川芍、桂枝、白芍、天麻、杜仲各159 ,伸筋草、木瓜、羌活、葛根、川椒各209 ,醋适量。
( 3
)施治方法:将上药粉碎,混合装入布袋(每包药量200 2509 ) ,然后缝好布袋口。治疗前把中药袋加热备用,裸露颈肩部,取蒸透温热的中药袋2 个,作电极的衬垫置于颈肩部,在药袋上依次放上电极板、塑料布,再用沙袋固定,选好电流连接导线,接通电源和机器开关,缓慢调节输出电量(以患者有感觉、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 25 分钟,每日或隔日1 次,15 20 次为1 个疗程。
2
.注意事项
感应电熨不分阴阳极.但直流电应分阴阳极,最后治疗部分极性不变,每次治疗应注意患者的皮肤反应,中药袋用时蒸透,温度要适中,药袋每天用后晾于通风处阴干,每袋药可连用50 次左右。

生物全息疗法

生物全息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源于近年出现的生物全息胚学说,该学说认为:生物上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全息胚,即包容着整体上的全部信息,也即生物体的全部信息,都可按照整体排布规律显现在每一相对独立的局部,或说在局部形成一个小的机体缩影。如人的第二掌骨侧、耳郭、足底等处都缩影着整个机体,当人体某一部位或器官有病变时,在第二掌骨侧等处相对应的全息部位(也称全息点或全息穴)就出现压痛反应,而刺激该反应点就可以通过反射及交叉免疫机制相对应地治疗这一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对颈椎病患者采用生物全息疗法可以改善颈部患处的微循环,减轻化学炎症反应,促进受累神经及血管生理功能恢复。1 .全息穴位取穴
以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为例。全息胚的穴位群沿第二掌骨侧的体表顺序排列。其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依次有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诸穴,恰像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如此众多的穴位分布在scm 左右的体表面积上,而且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面积,似无必要以尺寸度量,可采取折量法。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心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心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之间分为3 等份,中间2 个穴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中间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 等份,中间依次为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颈椎病患者取颈穴、上肢穴、’肾穴,以患者右手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而坐,测试者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半握拳,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相距约3cm ,如果揉压某穴时患者感到酸、麻、胀痛,则此穴为压痛点。
2
.全息穴位治疗颈椎病
在选好全息穴位的基础上,就可以用针刺或按摩或电磁刺激等法进行治疗。
按摩法的优点是不用针,不需要皮肤消毒,可在家庭、野外、旅途、工作场所随时互相或自我治疗,也可用于惧针的患者,但按摩法的疗效不如针刺或电磁刺激法的疗效高。
( l
)按摩法:找到明确的压痛点后,用拇指尖以穴位为圆心,轻轻揉按并作圆周运动,或在压痛点处置一粒“王不留行”中药,上盖胶布进行按压,以加强压力。按压时要用力在深层组织有较强的麻、酸、胀、痛感觉为度,注意勿损伤局部皮肤,一般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 次左右,持续5 10 分钟。

 ( 2 )针刺法:在压痛点用70 %酒精消毒后进针。患者的手要自然放松,将针垂直刺人穴位直至产生胀、麻、重、酸感,留针时间通常在45 分钟左右,每隔5 10 分钟略转动或提插几下针,以重新探寻到针感最强点,如针感始终很强,留针期间不必再行针。( 3 )电磁刺激:可采用阜新彼乐康复技术研究所产BL 型彼乐康复治疗仪治疗。其方法如下:① 用足部电极对足底行全息反射治疗20 分钟。② 用手柄电极分别于双风池穴一哑门一大椎穴固定治疗5 10 分钟,再用移行法(一电极固定于风池穴,另一电极沿颈椎两侧向肩井穴缓缓滑动〕,每天治疗1 次,12 次为1 个疗程,治疗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限。

第九节特色疗法

一、挑治

挑针疗法是在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给予挑治、挑针刺,将白色的皮下纤维组织挑断以治疗顽固性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是古代“锋针疗法”和“半刺”的综合发展。《内经》指出:“病在经络痛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 ' ‘半刺者,浅内而疾出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现代应用挑治治疗颈推病疗效较好。采用挑针疗法治疗。取穴:① 百劳(双)、大椎、肩井(双);② 新设(双)、大抒(双)。2 组穴位交替使用。方法:将选定的穴位充分暴露,常规消毒.每个穴位皮下注人0 . 1 ml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然后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消毒钩状挑治针对准穴位刺人0 . 1 寸,纵行挑破皮肤0 . Zcm ,然后将针深表皮下挑,针尖由深到浅牵拉皮下纤维组织,做左右摇摆旋转牵拉动作12 次,尽数挑断皮下纤维组织,埋好针口,将挑断的纤维剪断或放人创口内。碘酒消毒,盖上消毒纱块,胶布固定。

二、刮痞
颈椎病中医称为“骨痹”,痹者乃风寒湿气杂至而成,痹者又为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多种原因都会造成颈部血液循环不畅。刮痞疗法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疗法,在诸多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能够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不同的疾病,则会出现不同的疹色和痞形的改变,在颈部刮痞后出现疲斑,多为病理性结节和椎体病理性改变之处。
刮痞疗法:患者取端坐位,头略前倾,颈部伸展暴露,选颈部正中线的督脉经和膀胧经,然后在每条经脉线上涂搽刮疹油,在涂抹的皮肤上,刮疹板以45 的倾斜角度,平面朝下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刮摩:一般由上而下、由内及外依次顺刮,其刮面沿颈部尽量拉长,刮至皮肤充血发红,出现紫红色的斑点或斑块。每个部位一般刮拭1 2 分钟,次数30 40 次。

三、壮医药线灸

药线灸是传统灸法之一,它能通过对患部及经脉循行的部位进行快速灼灸使局部皮肤的血管毛孔扩张,从而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及剂量。药线经中草药浸泡后点灸穴位及局部软组织,对机体的功能活动进行整体调节,从而达到局部治疗的作用。由于药线受治疗时接触面积小、时间短,病人痛苦少;并且取穴分布广、疗效确切,临床易于掌握,可推广使用。
具体操作:以壮医药线点灸,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选择适合的中药浸泡而制成的药线点灸颈部阿是穴、风池、肩井、天柱、肩骼、外关、曲池、颈夹脊等穴位,每穴灸2 3 壮,隔2 天灸1 次,巧夭为1 疗程。治疗当天不让灸处沾水,保持灸痕清洁。

第十节预防保健


要防止颈椎病的发生,除了要纠正不良姿势,注意防潮、防冷外,还应积极加强锻炼,经常活动颈部。

一、颈椎保健操

1 .前俯后仰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两肩平行,然后双手叉腰。动作时先抬头后仰,同时吸气,双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后缓慢向前胸部位低头,同时呼气,双眼看地。做此动作时,要闭口,使下领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后,再上下反复做4 次。动作要旨是;舒展、轻松、缓慢,以不感到难受为宜。
2
.举臂转身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先举右臂,手掌向下,抬头目视手心,身体慢慢转向左侧,停留片刻。在转身时,要注意脚跟转动45 , ,身体重心向前倾,然后再转向右后侧,旋转时要慢慢吸气,回转时慢慢呼气,整个动作要缓慢、协调。转动颈、腰部时,要尽量转到不能转为止,停留片刻,回到自然式后,再换左臂。而换左臂时,放下的手要沿耳根慢慢压下,换好手臂后同样再做,来回反复做2 次。3 .左右旋转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叉腰。动作时先将头部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吸气于胸,让右侧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再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呼气,让左边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这样反复交替做4 次。要注意的是,整套动作要轻松、舒展,以不感到头晕为宜。

4 .提肩缩颐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双肩慢慢提起,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地放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注意在缩伸颈的同时要慢慢吸气,停留时要憋气,松肩时要尽量使肩、颈部放松。回到自然式后,再反复做4 次。
5
.左右摆动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叉腰。动作时头部缓缓向左侧倾斜,使左耳贴于左肩,停留片刻后,头部返回中位;然后再向右肩倾斜,同样右耳要贴近右肩,停留片刻后,再回到中位。这样左右摆动反复做4 次,在头部摆动时需吸气,回到中位时慢慢呼气,做操时双肩、颈部要尽量放松,动作以慢而稳为佳。
6
.波浪屈伸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腿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下领往下前方波浪式屈伸,在做该动作时,下领尽量贴近前胸,双肩扛起,下领慢慢屈起,胸部前挺,双肩往后上下慢慢运动。下领屈伸时要慢慢吸气,抬头还原时慢慢呼气,双肩放松,做两次停留片刻;然后再倒过来做下领伸屈运动,由上往下时吸气,还原时呼气,做两次,正反各练两次。
7
.颈项牵拉
先做立正姿势,两脚稍分开,两手撑腰。练习时头、颈向右转,双目向右后方看;还原至预备姿势;低头看地,以下领能触及胸骨柄为佳;还原。动作宜缓慢进行,以呼吸一次做一个动作为宜。左右交替运动。
8
.往后观看
先做立正姿势,两脚稍分开,两手撑腰。练习时:头颈向右转,

,口嘟· 脊柱相关疾病
双目向右后方看;还原至预备姿势;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左后方看;还原。动作要配合呼吸,缓慢进行。
9
.回头望月
先做立正姿势,两脚稍分开,两手撑腰。练习时: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转,上身也随同略向右转,双目转视右后上方,仰望天空;还原至预备姿势;头颈向左后上方尽力转,上身也随同略向左转,双目转视左后上方,仰望天空;还原。呼吸一次做一个动作。

二、颈椎康复操
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乎视,均匀呼吸,站坐均可。
1
.双掌擦颈
十指交叉贴于后颈部,左右来回摩擦100 次。
2
.左顾右盼
头先向左后向有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30 次。3 .前后点头
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 次。
4
.旋肩舒颈
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 30 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 3O 次。
5
.颈项争力
两手紧贴大腿两侧,两腿不动,头转向左侧时,上身旋向右侧,头转向右侧时,上身旋向左侧,10 次。
6
.摇头晃脑
头向左一前一右一后旋转5 次,再反方向旋转5 次。

7 ,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 次。

8 .翘首望月
头用力左旋,并尽量后仰,眼看左上方5 秒钟,复原后,再旋向右,看右上方5 秒钟。
,
.双手托天
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 秒钟。
10
.放眼观景
手收回胸前,右手在外,劳宫穴相叠,虚按脑中,眼看前方,5 秒钟,收操。

第十一节注意事项

 

一、未病先防

由于颈椎病是以机体退变为主要原因引起的疾病,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难以根除,尤其是随着入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因此如能重视颈椎病的预防工作,则可使其发病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预防颈椎病其主要措施如下。
( 1
)广泛开展科普教育:使群众对颈椎病有一较为全面了解,有利于颈椎病的预防及早期就医、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2 )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防止慢性损伤: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对预防颈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3
)合理用枕:枕头是颈推的保护工具,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有1 / 4 ? 1 乃的时间用于睡眠,所以,枕头一定要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后,颈肩部肌肉完全放松,只靠椎间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束维护椎间结构的正常关系。如果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使颈椎某处屈曲过度,就会将此处的韧带、关节囊牵长并损伤,从而导致颈椎失稳,发生关节错位,进而发展成颈椎病。( 4 )预防慢性劳损:由于某些工作需要特殊姿势或在强迫体位下工作较长时间,如果不予重视,很容易发生慢性劳损,并逐渐导致颈椎病。预防慢性劳损,除工间或业余时间作平衡运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体质条件,选择一定的运动项目,进行增强肌力和增强体质的锻炼,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 5
)避免头颈部外伤:外伤与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设法避免各种工伤、生活意外伤、交通事故伤及运动损伤,并力求减少外伤的强度,而头颈部外伤后,应及时去医院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6
)积极治疗咽喉部炎症及其他疾患:咽喉部炎症是颈椎病的诱发因紊之一,故对咽喉部各种急、慢性炎症如咽炎、扁桃腺炎、淋巴腺炎等感染均应采取积极治疗态度。此外,各种全身性疾患如高血压、内分泌紊乱、更年期综合征、各种中毒等,积极给于治疗,对颈椎疾患的防治均有重要意义。
( 7
)加强体育锻炼:通过医疗体育、保健操等手段,加强对颈部肌肉的强化练习,增强其功能运动,以保持颈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二、注意头颈部外伤,外伤后及早诊治

年轻患者的颈椎病常常是由于头颈部外伤后造成的,外伤与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必须设法避免各种运动损伤、工伤、生活意外伤、交通事故等多种损伤。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各种运动项目均有其相应的要求,包括大运动量开始前的准备动作,均应遵照执行,尤其在比赛前与比赛中,切忌冲动行事,不按规定要求进行,任何超限的负荷与活动范围均将构成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应努力避免或减少头颈部的运动损伤。
应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的宣传,只有全民安全意识普遍提高,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及交通法规,才有可能降低工伤事故、交通意外的发生率。虽然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强度的外伤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可以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想方设法降低外伤的强度。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在驾车或乘车时,除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外,还应按规定用安全带将自己固定在座位上,以防止或降低因突然刹车或撞车时由于惯性作用使人体产生豹向前冲力所造成的损伤,当然也可减轻头颈部外伤的机会与程度。乘车时面向侧方的坐姿,由于颈椎侧方肌肉强大及颈椎骨关节与韧带结构特点,一旦发生急刹车,常可大大降低颈椎(尤其是椎管内外结构)出现过伸性损伤等严重后果的机会。
头颈部外伤而不足以引起骨关节损伤者,常可能导致局部软组织包括韧带的不全损伤,若不及早诊治,容易使其局部愈合与修复不佳,导致颈椎失稳,加速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颈椎病。对颈部损伤不十分严重的伤员,其颈椎椎旁肌的压痛情况,可反映有无颈椎韧带损伤,常常是韧带损伤的主要症状之一。对颈椎X 线片除注意观察骨关节改变外,尤其应仔细观察椎体前阴影有无增宽现象。因颈部创伤反应可以迟发,对外伤当时不能确定者,应在伤后3 5 日进行重复检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观察。
外伤后早期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既是创伤本身的要求,也是预防引起或加重颈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较轻的病人可用颈托制动,而对病情较重的病人则需住院行牵引治疗,必要时行颅骨牵引,这种强制性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将颈椎受损局部的创伤反应程度降低到最低水平,也是保证其局部愈合与修复的基本条件。同
时,对外伤涉及椎管内并有可能引起水肿、充血及渗出反应时,均需应用脱水剂治疗,如利尿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类固醇皮质激素等,对减轻神经受损程度及骨赘形成速度具有直接作用。

三、既病防变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时确诊并不容易。一旦有了这方面的症状,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帮助确诊,否则延误诊断,耽搁治疗。一旦诊断明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椎间盘的退变、骨刺的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俱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因得过且过的心态而放弃积极治疗。颈椎病的精神康复主要有几方面。
① 消除悲观心理:对颈椎病反复发作者,要让病人了解其发作规律,深信颈椎病所出现的症状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疗是有效的。那些病情较为严重的各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只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可行的治疗方案,治疗及时,持之以恒,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② 避免急躁情绪:颈椎病的发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症状的出现是逐渐形成的,对它的治疗不可能有立竿见影之效,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耐心地始终不断进行颈椎病的预防和保健,尤其对于老年颈椎病患者,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复发或减轻症状,过分急躁的心情,不但不利于治疗,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甚至可能诱发其他疾病。
③ 发挥心理治疗的积极作用:暗示治疗可使颈椎病所出现的』 心慌、胸闷、腹胀、头痛、多汗,甚至上下肢麻木、酸胀及性功能下降等症状得到改善。
( 2
)关于休息: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 3 周。卧床休息在颈部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组织受压水肿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粘连等变化,阻碍颈推病的恢复。所以颈椎病的间歇期和慢性期,应适当参加工作,不需长期休息。( 3 )关于保养:人体尤如一部复杂的机器,时常需要加以保养。尤其是颈椎病,本身就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更要对颈部加以保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无论是睡眠、休息,还是学习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动作,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时刻不忘颈椎的保护。同时加强颈肌的锻炼。
( 4
)关于治疗: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分。绝大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不发。但每一种治疗方法均有其独特的操作、作用和适应证,需要有专科医师指导,而且有一定的疗程。

, T: 12pt; TEXT-ALIGN: justify; mso-para-margin-top: 5.0pt; mso-para-margin-right: 4.0gd; mso-para-margin-bottom: 5.0pt; mso-para-margin-left: 4.0gd; mso-char-indent-count: 2.0">第一章颈椎病· 红· 高位颈段肿瘤等。
② 斜方肌:为颈3 其脊神经所支配,其意义同前。检查时可嘱患者向上提肩,检查者给予阻力并以此判定其肌力。
③ 服肌:由颈3 5 脊神经支配。检查时嘱患者仰卧于床上作深呼吸,检查者触摸腹壁的紧张度,并以此判定其肌力。可见于颈椎病后期或颈推管严重狭窄者,更多见于脊髓本身疾患或颈髓部肿瘤。
④ 三角肌;由颈5 脊神经(腋神经)所支配。分为3 部:前部收缩时提臂向前,中部收缩时则使臂外展至水平位,后部收缩时引臂向后。检查时可依此予以阻力判定之。
⑤ 脸二头肌:为发自颈5 6 的肌皮神经所支配.具有使前臂屈曲和前臂旋后的作用。测定时可让患者前臂旋后、屈肘,再于腕部予以对抗阻力。
⑥ 胶三头肌:为来自颈7 8 的挠神经所支配,起伸臂作用。侧定时检查者托住患者上臂以消除前臂重力的影响,此后嘱病人在对抗阻力情况下伸直前臂,即可触及该肌的收缩。
⑦ 大鱼际肌:由颈6 7 发出之正中神经支配。主要观察有无萎缩及其程度。
⑧ 小鱼际肌:为颈8 一胸1 发出的尺神经所支配。易判定之。( 3 )步态:是判定神经系统及肌肉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对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上对颈椎病有鉴别意义的步态主要如下。
① 痉挛步态:主要因痉挛性瘫痪所致,单侧轻瘫者,患肢可因挛缩而显得较长,且伴屈曲困难,故步行时需将骨盆提起,下肢向外作半圆形旋转动作。双下肢痉挛者除上述情况外,尚伴有股内肌收缩而呈交叉样步态,形成“剪刀型”步态。此主要见于脊髓受压之早期病例。
② 共济失调步态:患者步行时两腿呈分开状之“阔底步态”,严重者似醉汉,易于判定。主要见于小脑病变者。
③ 垂足步态:当胖总神经麻痹时,由于足下垂而形成拖足行走样外观,或是将患肢的膝部提起较高,之后足尖再着地行走。此更多见于下腰椎及排总神经本身病变者。
④ 基底节病变步态:即在震颤麻痹者由于其起步和停步均感到困难,形成前冲后厥样步态。
6
.反射
对颈椎病的诊断与定位亦有重要价值。
( 1
)深反射:指通过叩击肌健或骨膜等较深在组织引起肌肉牵伸反射者。常用的如下。
① 脸二头肌反射:反射中心位于第洲颈髓段,由肌皮神经传导,主要在颈5 病变时出现异常。
② 肪三头肌反射:反射中心位于现嘴段,通过挠神经传导,以颈7 受累时为明显。
③ 脸挠肌反射:反射中枢位于颈5 *等段,但与下颈髓诸节均有关连;通过挠神经传导,以颈6 病变时反射异常最为明显。④ 膝反射:反射中心在腰、段,由股神经传导。
⑤ 躁反射:反射中心位于骸1 一段,胫神经传导。
( 2
)浅反射:指通过刺激皮肤或豁膜引起的反射。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者提示病变位于上神经元。在颈椎病时常用的如下。① 腹壁反射:反射中心位于胸7 - - , 2 段,通过肋间神经传导。产妇及肥胖者在正常情况下也可能引不出。
② 提皋反射:反射中心在腰1 一段落,经骼腹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传导。老年者可引不出。
③ 拓反射:反射中心位于能1 一段,胫神经传导。
④ 肛门反射:反射中心位于器,处,下肢神经传导。
( 3
)病理反射:指由于上神经元受损后使节段性反射亢进.甚至原来已被抑制的反射再现。常用的如下。

第一章颈椎病· 弓昌,① 日b m 习抽征:又称弹指征。患者腕部略伸,手指自然微屈。检查者以左手托住病人腕部,用右手指夹住其中指,快速地用拇指向常侧弹拨其指甲,以使其中指远端指节屈曲。阳性者,患者拇指与其他手指同时向掌侧屈曲。因少数正常人可出现阳性,故明显阳性或双侧不对称时方具有临床意义。
② 掌颊反射:其意义同前,少数F fmann 征阴性者,本征可能出现阳性而具有诊断意义。检查者一手持住患手,使其呈自然伸展状,另手用棉签的尾端自手掌中部斜向虎口处划动,与此同时观察同侧下领须肌。阳性者可见该肌有收缩动作。
E binski 征:俗称划足底征或拓反射伸直反应,检查方法同肠反射。阳性者,趾向背侧方向伸展,并伴有其他足趾外展如扇状及踩部背屈。阳性者表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但在以下情况亦可呈现阳性;大脑智能发育不全浮岁以下小儿;深睡或昏迷;中毒、全身严重感染及足趾屈肌健瘫痪者等。个别正常人亦可能出现阳性,因此需综合加以评定。
④ 即钾血dm 征:又名压胫征。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背侧在胫骨前、内侧处由上而下划过,阳性者为趾背屈。
Ch dock 征:又称足边征。用木签等划外躁下部和足背外侧皮肤,阳性者同前。
R ? limQ 征:又称弹趾(指)征。检者用手指将病人诸趾(或指)尖一齐向上弹拔。阳性者可为足趾肠屈。
C don 征:又称排肠肌挤压征。阳性者当捏压排肠肌肌腹时,出现趾背屈反应。
以上3 大类反射虽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在具体病人应酌情选择,并非每例均需全部进行。
7
.其他检查
( l
)自主神经检查:用于椎动脉型、混合型及其他某些需鉴别的疾患。主要是观察皮肤的色泽、粗糙程度、汗液分泌情况,有无营养性溃疡、脱屑以及括约肌功能情况和性功能状态等。并可作皮肤划纹试验观察皮肤的血管反射。
( 2 ) Horner
综合征:亦属于自主神经检查之一,指患侧眼裂变狭、眼球内陷、瞳孔缩小、两侧面部和汗腺分泌不对称等。此乃由于颈,和胸;脊髓或上颈椎旁星状神经节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所致,因此可见于颈椎病、颈段肿痛或前斜角肌综合征。( 3 )颅神经检查:酌情对12 对颅神经全部或部分加以测试。多用于对严重病例的鉴别诊断。
( 4
)视力测定:主要用于椎动脉型者。
( 5
)共济失调之判定
① 指鼻试验:令患者上肢外展,先在睁眼状态,此后改为闭眼状态,让其用自己的食指快速反应并触及鼻尖.左右分别测之。以闭目时为准,找不到鼻尖者为阳性,表明其共济运动障碍。② 闭目站立试验:又名Rom rg 征,即让患者站立后双目闭合,阳性者不能站立。此时如将患者双上肢平举也会上下摆动。多见于脊髓结核、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及小脑病变者。
③ 跟膝试验:即让患者足跟置于对侧膝部,沿胫骨前方向足面处滑动,如出现摇摆不稳为阳性,见于小脑及后索病变者。

二、放射学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

(一)X 线平片检查
X
线平片仍为颈椎检查的最基本手段,它可确定或除外颈部骨关节的器质性病变,如肿瘤、增生、狭窄、畸形等,作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依据。拍片的申请单应详细写明病人年龄、性别、地址、症状、体征,初步诊断印象,拍照部位和要求,填写详尽,则可供放射科医生作为较正确的判断。凡颈椎病患者均应常规拍摄正侧位、双斜位、张口位和动力性侧位片。平片观察与描述在肯定所摄平片拍摄质量及冲洗质量的前提下,除应注意有无其他病变,如肿瘤、外伤、结核等外,对每一平片均应加以仔细观察与描述。
1
.正位片
主要注意:双侧钩突有无增生及其他异常;推间隙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的程度;棘突是否居中,排列有无异常或侧弯;第7 颈推双侧横突是否过长,有无颈肋形成;各椎体有无先天融合、半锥体等畸形。摄开口位时尚应注意环枢关节之咬合、对位,边缘骨质有无增生及偏斜。并注意观察齿状突有无骨折、变位或缺如。2 .自然侧位片
指让患者采取自然体位拍摄之侧位片。主要观察如下内容。( 1 )颈椎曲线之改变:可出现生理前凸消失或向后方隆凸。此多见于颈型或根型颈椎病、尤其见于急性期。同时应注意由于椎体间关节松动所致的椎体间变位。
( 2
)椎体前阴影:在正常情况下,椎体前缘与咽喉及食道后壁之间形成的椎体前间隙在侧位片上清晰可见。在颈叭5 以上推体前阴影矢状径不超过4 ? ,颈5 以下则不超过13 ~。但当患者发生颈椎骨折、脱位等摄伤时,此阴影则明显增宽。尤其是某些颈椎骨骼上无异常所见的过伸性损伤,此阴影增宽有助于诊断。( 3 )骨关节畸形:以椎体先天性融合为多见,其与颈椎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并注意枕颈部,该处如有畸形,则易引起上颈椎不稳及加重颈椎病症状。
( 4
)椎间隙改变:在正常情况下,椎体前缘椎间隙平均为(3 . 8 0 . 5 ) ? ,后缘间距为(1 . 9 0 . 28 ) ~。于髓核退变早期,由于韧带松动可显示椎间隙前方反而增宽,但此后即变狭,并随着病变的进展而日益明显。椎间隙愈窄,则根管也随之狭窄。
( 5
)骨赘:推间隙前后缘处均可出现骨赘,以颈5 场、现书和颈6 - - 7 为多发。在推骨处于同一矢径情况下,骨赘之大小与病情轻重呈正比。骨赘之形态各异,但以唇状为多。注意与后纵韧带钙化相区别,两者亦可相延续。
( 6
)测量椎体与椎管矢状径:分别测量椎体与椎管之矢状径,并判定有无椎管狭窄。
① 椎体矢状径:自椎体前缘中点至椎体后缘连线的垂直线。其数据视椎节不同而异。正常人在颈。段为18 22 ~。② 椎管矢状径:为椎体后缘中点到椎板连线中点的最短距离。正常人澎毛一7 15 18 ? ,而颈.刁明显为宽,为17 22 ~。③ 计算两者比值:判定椎管狭窄与否可采用绝对值法,即小于10 ~者为绝对狭窄,1O , 1 12 ~者为相对狭窄,12 . 1 14 ? 为临界推管,大于14 ~属正常范围。但由于人体身材之差异和X 线片放大系数不一而欠理想,故亦可采取比值法,公式如下:两者正常之比值应在0 , 75 以上,低于0 . 75 者则为椎管狭窄。此法简便易行。
( 7
)其他:除上述内容外,尚应注意项韧带和后纵带有无钙化及其钙化特点,推体有无特发性、弥漫性骨质肥大改变等。3 。动力性侧位片
应提倡以此种侧位片来取代前者,患者在自主地过屈与过伸状态下所摄之侧位片不仅可完全取代前者,且尚有以下特点。( 1 )可观测颈椎之活动情况与活动度:在急性根性及须型者,由于局部肌肉痉挛患节活动度明显降低,此有助于临床诊断。( 2 )有利于椎节不稳的判定:如前所述,颈椎的屈伸活动是上一椎体的下面在下一椎体的上面前后滑动,并受前纵韧带、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制约而呈均匀协调一致之运动。但如因椎间盘变性造成椎间隙松动时,则当颈椎前屈时可使上一推体的前下缘超过下一椎体的前上缘,而仰伸时则出现相反结果。此种现象称为“梯形变”或“假性半脱位”等。一般向前滑动者为多,向后滑动者较少。出现此种现象的椎节则表明该节不稳,并可因此而引起症状。但随着病变的进展,当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及韧带硬化达一定程度时,则此种不稳现象反而消失。因此,椎体间关节的梯形主要用于对颈椎早、中期退变的判定。由于颈椎有多节,病变进程及顺序不一,因此在同一病例,上述两种情况可同时并存。
( 3
)有利于对上颈椎不稳的判定:已往在临床上对上颈椎不稳认识不够,笔者发现此种病例并非少见,由于可引起椎动脉第三段供血受阻而易与椎动脉型颈推病相混淆。在动力性侧位片上可明显地显示出环椎的异常活动,必要时加摄开口位片则更有利于确认。
4
.斜位片
左右分别拍摄,主要用以观测椎间孔的矢径、高度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正常人现叼椎间孔和矢径平均为〔 6 . 5 1 . 0 ) ~。当钩椎关节处有骨质增生时则此孔变窄。

(二)CT 扫抽

1972 年设计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其原理是使用多个或单个X 线束带源,对受检部位进行断层扫描,根据其穿透人体不同组织后的X 线强度不同,再经过转换装置和电子计算机处理而呈现出特殊的断层图像。1 。对颐椎病使用的临床意义
( 1
)可以确切地判定椎体与推管矢径的大小。
( 2
)有利于判定骨刺的大小与部位。
( 3
)可观测后纵韧带钙化的范围(长度与宽度)。
( 4
)可以观测脊髓在椎管内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尤其是致压物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如同时配合脊髓造影则更为清晰。( 5 )可除外及判定骨质本身的破坏性病变。
2
.方式
单纯CT 扫描较常用;脊髓造影之同时进行Cr 扫描(一般选用刺激性较小的Amipaque 等),仅用少量造影剂即可显影.且持续时间长,主要用于观察椎管内状态、有无新生物及脊髓的全貌。3 ,读片时的注意点
( 1
)注意误差:国外有人统计,100 CT 扫描片由3 位专科医师阅读,仅有20 %的片子取得一致意见,由此可见其差异较大。( 2 )必须结合临床:CT 扫描也仅仅是临床上的一种辅助性检查,尽管其具有许多优点,但仍不能代替临床。读片结果与临床结果矛盾时,以临床为主。
( 3
)不可取代平片或脊髓造影:由于CT 扫描片的反差欠佳,因此对骨骼上之一般病变不如X 线平片清晰。普通脊髓造影由于可同时透视观察并获取连贯性图像,对大多数病例来说,较之CT 扫描的诊断意义为大。
( 4
)防止“断面观”CT :扫描仅仅代表一个断层的断面,两个断面之间的病变则易被遗漏,除非采取交叉式断切。此种检查虽可以为三维式,但实际使用仅一维,在判断时应注意。
( 5
)注意倾斜所引起的假象:由于脊柱本身的正常曲度与病理畸形,当对其横切时如果不是与椎体方向完全平行时,则可在同一张扫描片上显示一椎体的左(或右)侧下缘或下一椎体右(或左)侧上缘(或是两个椎节的前后缘等),以致中央出现一个裂隙而易被误诊为“骨折”、“畸形”等。
总之,CT 扫描是一种最新诊断技术,但在确定其诊断价值时,应该遵从临床、X 平片、脊髓造影、Cr 扫描这一先后顺序。

(三)核嗽共振

核磁共振全名为核磁共振显像系统,又称为N 人叼民显像系统。其对CT 扫描和超声检验系统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新的技术。CT 扫描是应用X 线穿过各组织后不同衰减度所造成的密度差,以判定其属于正常或异常;而核磁共振则是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

第一章颈椎病· 4 沙· 侧定各组织中运动质子的密度差加以判定,较前者更为先进,且图像十分清晰,甚至被誉为活的解剖图谱。
1
.原理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如’H 、’gK 31P 等具有自转运动,类似一个小磁棒。此时如外加磁场,该原子核的自旋则受其影响而重新排列,再接触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后,可吸收一定能量并出现共振现象,此即为磁场共振。NMR 光谱学就是在这一大批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种显像是对共振效应在空间上定位以使其产生影像。也就是说,当无线波停止发射后,已经激化的原子核则又重新返回到在磁场中的自然排列状态,与此同时将所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井根据此种信号之间的差异进行空间分辨,如此即可获得一个运动中的原子核分布图像,IH (即质子)在人体内分布广泛,且其信号较强,故目前多用其作为NMR 图像。信号的强弱除与原子核本身的特性有关外,尚取决于3 个与其相关的参数,即Tl 、几和P Tl 表示原子核将能量传递给周围原子核所需时间;爪则为自旋一自旋或横向恢复时间汾为身体局部相关原子核NMR 的显像效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取决于Tl 、毛和P 。其技术因素相当复杂,当采取不同技术处理时,可获得不同的图像。人体内一般体液或水分,爪和几几乎相似,几汀t 接近1 ,因而所得信号也最强,在图像上呈白色。而诸如骨质等固体组织,则几明显小于Tl 。飞汀:趋向于零,因而信号极弱,图像则呈黑色。肌肉、韧带、内脏等软组织则介于体液与骨骼之间。流动中的体液,例如脑脊液及血管中血流难以测出信号,故多呈黑色。根据此种图像差异可用于临床诊断。
2
.临床应用
目前处于不断变化研究阶段,较为成熟的主要为以下几点。( 1 )与Cr 扫描配合使用:CT 扫描已较广泛用于临床,其与N 人旧R 相比各有优缺点,因此两者可互为补充。对骨组织,CT 扫描所获影像较佳。而软组织,尤其是脊髓以及脑组织中的灰质与白质、肾脏的皮质与髓质等具有高分辨力,因此,对该处病变的定位,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总之,在同一病例可酌情从不同角度对两者加以选择或并用。
( 2
)对四肢软组织伤患的诊断:根据各种组织之间的几汀t 比值差异不同而可较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形态及范围等,尤其对新生物的判定,对软组织外伤病例的诊断等较为精确。CT 扫描则无法完成。
( 3
)对内脏器官早期缺血性坏死的判定:无论是动物实验或临床均能显示脑、心、肾、肝等脏器出现缺血性坏死,一般于Zh 左右即可被检出,而Cr 扫描则需在12h 以后。此不仅有利于获得早期诊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争取到治疗的最早时机。
( 4
)对病变性质的判定:除根据几与Tl 之比值来判定病变的性质外,毛值本身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以炎症及肿瘤情况下,Tl 值则升高。例如正常时,胰腺与周围组织之间毛值相似,均为180 200ms 。当发生胰腺炎时,可达200 275ms 。而如果是胰腺癌时则更高,275 一叨C 二。其他部位软组织的肿瘤、炎症等亦然。
( 5
)其他:此外.核磁共振尚可用于对肿瘤组织的普查,另外对与血供及血流有关某些疾患的判定具有其自身特点。
3
.核磁共振对颐椎病诊断的临床愈义
有人对Nh 皿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在传统观念上,各种疾病均是以病理解剖术语来考虑间题的,而核磁共振图像却显示它可以进一步采用化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考虑间题了。因为化学和生理学的变化先于病理解剖改变,如此当然有利于对患者的早期诊断。N 州眼图像与Cr 扫描一样,可以获得颈椎的三维结构,因此不仅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观察颈稚管内外的解剖状态有无变异,诸如判别椎管的矢径、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髓核的突出与脱出以及局部有无炎症或肿瘤等,犹如一幅“活的解剖图谱”。更有意义的是此种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脊髓组织本身的病理及生化改变。这主要是由于灰质中的氢几乎都存在于水中,而在蛋白质内却有相当数量的氢包含在脂质内,根据此种差异,当脊髓本身发生病变时很容易被N 入司R 检查出来。此非其他任何诊断技术所能够取代。此外,对脑脊液的改变,以及有无蛛网膜粘连及其粘连程度等均可直接测定。因此,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颈椎病的诊治技术,同时也为鉴别诊断和各种疗法(包含手术疗法)的疗效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机电。
1
。临床惫义
肌电图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检查之一,用其观察并记录肌肉在静止状态、主动收缩和刺激周围神经时的电活动,同时也可用其测量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故有助于对神经肌肉疾患和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及疗效判定,亦有助于对上神经元或下神经元病变的鉴别诊断。
2
.正常肌电图
( 1
)电静息:当正常肌肉完全松弛时,无电位出现。
( 2
)运动单位作电位:肌肉开始轻微收缩时,可呈现单相、双相或三相的动作电位。电压500 3 000 八,时间3 10 . ,频率5 30 次八。
( 3
)干扰相:肌肉强力收缩时,可有多数电位相继发生.频率高达150 次/s0
3
。病理肌电图
( 1
)展颇电位① 波型特点:呈正相或双相,电压很低,为10 10 衅,时间1 Zms ,频率2 30 次/s 。② 临床意义:此种失神经肌肉纤维的非自由性、阵发性收缩,证明下神经元损害。

 ( 2 )肌萎缩电位① 波型特点:呈现多相的小电位,电压50 300 V ,时间5 205 ,频率10 40 次/s 。② 临床意义:为各种原发性肌萎缩性疾患或继发性(外伤性及病理性)肌萎缩(废用性)特征。
( 3
)丛形电位① 波型特点:当肌肉收缩时出现近似正常的动作电位,电压100 2 000 户厂,时间5 155 ,频率1 50 次/s 。② 临床意义:表明为神经部分损伤,或神经损伤之恢复期。( 4 )多相运动单位电位① 波型特点:为复波型,电压100 1 000 v ,时间5 20 ? ,频率2 20 次/s 。② 临床意义:当神经部分损伤,肌肉在收缩时各肌纤维出现不同步活动之故。( 5 )单纯相① 波型特点:为多相孤立电位,中间断断续续。② 临床意义:由于神经损伤,当肌肉收缩时所动员的肌肉有限而不能形成正常活动之故。
4
.肌电图检查在颈椎病时的应用
( l
)判定概括性损害:当骨赘或椎间盘、粘连性束带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后,早期为部分性损害,此时可出现多种电位。当肌肉松弛时可出现震颤电位;肌肉收缩时多为正常动作电位,但多是低电压;当肌肉强烈收缩时,可出现单纯相或干扰相;当神经根长期受压,致使所支配肌肉完全失去控制,则可能出现各种异常电位,甚至电静息状态。因此其既可判定脊神经根是否受损,又可判定其受损程度。
( 2
)判定神经恢复情况:通过治疗前后肌电图波型的对比,以判定所支配的脊神经根恢复情况,并结合临床检查(肌力、感觉等)综合判定,则更为可靠。
( 3
)有助于与其他疾患鉴别:根据波形改变不仅可区别肌源性萎缩与神经源性萎缩,而且可根据其用力收缩时电位波幅的高低,及是否有肌肉不同点动作电位的同时性,来判定是属于周围神经性(其波幅正常或减低,动作电位的同时性少见)或中枢性(波幅增高,常出现动作电位的同时性)。此外尚可根据根性损害的范围推断是单纯根性或包括多节神经根的脊髓段性损害,前者波及范围多为单根,而后者则为多节段。

(五)超声显像诊断
超声显像通名伽PPler ,是近年迅速发展的诊断技术,从只听声,到显影像,到彩色超声,逐渐发展。因其为非侵人性,检查简便,在今天医学诊断领域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外从1978 F ter 开始报道用B 超测定椎管斜矢径,国内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已陆续有报道利用B 超做椎间盘突出之诊断,与椎管造影、CT 及手术探查相结合.符合率达90 %以上。傅源曾将小骨块置放于标本的后纵韧带前方或后方,以模拟椎间盘突出、超声检查结果与椎间盘突出图像类似。在椎动脉缺血或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上,B 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颈椎管B 超显像
( 1
)病人取俯卧位,颈前屈,使颈部伸直变平。
( 2
)探测方法
纵切探头置颈中线旁Icllk ,向中线斜15 ' ,朝向椎管中央探查。
横切在椎板间隙处,将头斜向头端经椎间隙对准椎管探查。纵切时,可见棘突基底呈峰状影像,在椎板间可见两条增强光带为黄韧带及后纵韧带,中间区为椎管,可测量其间距。横切时见椎管暗区呈三角形,两侧回声区为椎板横突。( 3 )病理影像:颈椎间盘突出时,在椎管前壁,可见回声增强的光团,颈椎狭窄时,可见椎管暗区间距窄,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时,在椎管前壁出现回声增强光团,黄韧带回声超过4 ~时为肥厚。2 .椎动脉超声显像
( l
)病人取仰卧位,颈部略垫高,头部偏向对侧,探头在气管两侧探查。先找到颈椎椎体及椎管,再向外偏,找到横突回声,在两个横突之间可找到椎动脉回声。
( 2
)椎动脉正常声像:正常椎动脉被纵切时可见两条平行较强的回声,可见管壁有节律的搏动,彩色多普勒可见管内血流方向、管腔大小,可计算出血流速度及流量。据钱蕴秋报道,正常椎动脉内径为(3 .肠士0 . 44 ) ? ,峰值血流速度为(45 . 7 8 .巧)cm 八,血流t 为(173 . 4 74 . 6 ) ml ’勺心n
( 3
)椎动脉异常声像:可显示椎动脉狭窄,内腔不光滑示椎动脉硬化,但多数狭窄为痉挛性。
3
.经颅彩色多普勒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 )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可作为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手段之

( l )途径:经颗窗探查时,病人取仰卧位。经枕窗探查时,取坐位,两手放在前面检查台上,颈部取自然低头位。
( 2
)正常图像:青岛医学院潘旭东等对30 ‘例健康查体正常人椎动脉侧量,测得左椎动脉平均流速为(36 , 2 10 6 )而/s ,右侧为( 34 . 4 9 , 2 )间/s ,基底动脉为(36 . 2 6 . 7 ) ml / s
( 3
)利用上述材料对490 例椎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推病)病人探查,结果发现70 %的病人双侧推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异常,血流速度升高或降低者,左椎动脉为16 例,右椎动脉为12 例.基底动脉为28 例,从而为椎一基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客观依据,但造成供血不足的因素很多,尚孺进一步探索。

第五节临床诊段

 

一、诊断要点

(一)神经根裂领推病
1
.症状
颈、肩、背、上肢某处定位痛与放射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酸痛,时有烧灼样、针刺样或触电样疼痛,可沿神经根分布区放射至手部,疼痛和麻木有明显的定位体征。颈部及上肢的关节运动障碍。背部或上臂肌肉跳动、麻木或肌萎缩。
2
.体征
查体时,受累颈神经根之神经分布区有压痛,以棘突旁明显。压头试验或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颈神经根受刺激时,其神经分布区感觉过敏。胶二头肌或肚三头肌肌膛反射减退或消失。
3 . X
线检查
照颈椎X 线正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性前凸变小、消失或成反张曲线,椎间隙变窄,前、后或前后同时有骨刺形成。常表现为颈椎不稳,椎体有滑移现象。
(二)务她裂领推病
1
.症状
单侧或双侧下肢步态笨拙,迈步发紧,脚尖不能离地,发麻、乏力、颇抖、步态不稳、行走困难,行步时双腿有踏在棉花上样的感觉;躯干症状有第2 肋或第4 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或骨盆区发紧,医学上名“束带感”。晚期可出现括约肌松弛,大、小便失禁,重者完全瘫痪。
2
.体征
脊髓长传导束受压表现有不完全的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膛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阳性(如Hoffman 征、Babioki 征),重者可引出同侧的蹂阵挛或骼阵挛。可有痛温觉障碍及深感觉消失。
3
.辅助检查
颈椎X 线检查:正侧位片可见颈椎多节段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颈椎变直或成角;颈椎失稳;推体后缘骨赘。可测量椎管的矢状径,判定是否有发育性小椎管。
颈椎CT 检查:对病变节段行断层CT 扫描,可检查椎体后缘的骨刺、后纵韧带的骨化、黄韧带的钙化、椎管的大小、椎间盘突出程度等,了解脊髓压迫的程度,确定压迫的部位。
颈椎M I 检查:MRI 不仅能显示脊髓受压的原因,如椎间盘的突出、脱出,骨刺,黄韧带肥厚,还能显示脊髓变性的间接征象,如软化灶、囊变与萎缩。对帮助诊断和判断预后,优于Cr

(三三)期队动脉裂领椎病
1
。症状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或体位性摔倒;耳聋、耳鸣、视觉障碍;有时表现为延髓麻痹症状,如讲话含糊不清,舌活动障碍,喝水反呛,吞咽困难,软鳄麻痹等;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轻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症状的出现与颈推活动有密切关系,可于转头时突然发作,而恢复颈部位置后,症状随之消失。2 .体征
病人大多有颈部阳性体征。颈椎后伸、侧屈至一定程度.头晕加重甚至粹倒,压头试验常为阳性。注意本病与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躯体疾病引起的眩晕以及神经官能症引起的眩晕相鉴别。
3
.辅助检查
( 1 ) X
线诊断:颈椎正位片主要观察钩椎关节有无骨赘的纵向或横向增生,从而了解与椎骨、椎动脉的关系。斜位X 线片,可见钩椎关节处骨赘,向侧方突出。
( 2
)椎动脉造影:椎骨部椎动脉的正常形态呈直线走向.遇钩椎关节骨赘横向增生压迫时,椎动脉被挤压、向外扭曲、造影剂不通等。
( 3
)进行眼科、耳科、神经科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四)文残型顺推病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临床表现复杂,明确诊断较困难,大多采取非手术试验性治疗。应结合X 线及其他影像学检查,颈部局部体征、神经病学特殊检查,是否合并有其他类型颈推病,排除全身疾病以明确诊断。
( 1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眼目干涩,眼底胀痛,视力下降;心悸,心律不齐,血压升高;肢体发凉怕冷,一侧肢体或局部多汗;耳鸣,失音,失听,发音不清等。( 2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是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或暖气等。
(五)混合型硕推病
参考上述各型。
二、鉴别诊断
颈椎病的根性损害、脊髓损害、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亦见于其他多种疾病,常易混淆,需加以区别。拟行手术者更需明确诊断,否则诊断失误.带来治疗失误,后果不良。

(一)硕部扭份(落枕)

颈部扭伤多因睡眠中颈部体位不良使颈部肌肉扭伤所致,以颈痛为主要症状,须与颈型颈椎病相鉴别,颈型颈椎病颈痛较轻,无颈部肌肉痉挛.颈部运不受限,压痛在棘突间.程度轻微,作提头试验时颈痛减轻,局部普鲁卡因封闭无效。颈部扭伤颈痛较重,有颈部肌肉痉挛,颈部运动受限,常偏向一侧,呈强迫位,压痛点在扭伤的肌肉处,且较重,牵拉头颈部时颈痛加剧,肌肉痛点普鲁卡因封闭后颈痛减轻或消失。

(二)肩关节周围大

肩关节周围炎是5o 岁前后中年人的常见病,有颈肩痛.须与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
鉴别要点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的疼痛主要在肩部,而非颈部;无神经根性疼痛与麻木,亦无相应体征;肩部活动受限,以梳头动作受限尤甚(肩关节前屈、外展,内外旋转的复合动作);压痛点在肩关节周围,肩周痛点封闭有效,病程较久者,肩关节正位片可见到骨质疏松。
某些颈稚病病人合并肩关节周围炎,这种病人同时具备颈椎病与肩关节周围炎两方面的临床表现。

(三)声几渔性从纤维织大
有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史,症状发作与风寒有关,除颈肩痛外,常伴其他关节、肌肉酸痛,颈肩部疼痛范围广,压痛点不恒定,颈肩部轻叩或按摩有舒适感。有些病人可能有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抗“a ,测定值增高等实验室改变。

(四)正中神经、尺神经、桂神分病交正中、尺、挠神经炎或卡压易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混淆,鉴别要点是:神经炎或卡压症感觉与运动障碍(包括肌萎缩)按神经分布,而非按神经根分布,脸二头肌反射、脑三头肌反射无改变。

(五)胸腔出口扁良谁卜征

胸腔出口综合征包括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肋锁综合征和咏突胸小肌综合征4 种病症,发病机制均为臂丛下干(严重者上中下千均可受累)与锁骨下动、静脉受压,出现臂丛损害表现和血管症状,须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
鉴别要点为:上肢上举时,神经痛减轻,上肢下垂时,神经痛加重。锁骨上凹可触及条索状挛缩的前斜角肌(见于前斜角肌综合征),或骨性突起(见于颈肋)。锁骨上凹加压引起局部疼痛,并向上肢放散。咏突下胸小肌加压,引起局部疼痛与上肢放散痛(见于嚎突、胸小肌综合征)。挺胸深吸气或颈部过伸,同时肩关节后伸,可诱发上肢疼痛与麻木,或使之加重(见于前斜角肌与肋锁综合征),有锁骨下血管受压的表现。动脉受压:上肢出现缺血性疼痛,皮肤苍白、发凉,挠动脉搏动减弱;静脉受压时,手与前臂肿胀、紫钳。手上举、肩关节过度外展时,上肢疼痛与麻木加重,挠动脉搏动减弱(见于嚎突胸小肌综合征)。Ad ~征阳性。X 线片可发现颈肋、锁骨与第1 肋骨间隙狭窄。

(六)J 电坎痛
7 颈神经根受压引起胸大肌痉挛,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均可出现胸前区疼痛(假性心绞痛),须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性心纹痛鉴别〔假性心纹痛胸大肌有压痛点,局封后疼痛消失,心电图无改变。真性心绞痛无神经根症状,心电图有异常改变,局封无效,口服硝酸甘油类血管扩张剂有效。
(七)周,神经病
周围神经病由中毒、感染、营养缺乏、代谢障碍、血管炎、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出现神经轴突变性、脱髓鞘等改变,包括多发性神经病、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等多种疾病。鉴别要点是:① 四肢对称性手套一袜套式感觉障碍;② 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③ 对称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是一组主要侵犯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的慢性变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到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以及脊髓前角细胞,感觉系统不受侵犯。根据病变的侵犯部位和临床表现,分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球)麻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4 种类型,以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最为常见。
本病主要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和锥体束征(原发性侧索硬化一般无肌萎缩,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锥体束征阴性)。本病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为:① 对称性发病;② 肌萎缩程度重,范围广泛,肌力减弱,手部肌肉尤著,可表现为“爪形手”;肌萎缩可从手部上延波及到前臂、上臂和肩颈部,后期胸锁乳突肌受累,萎缩无力,以致不能抬头,而颈椎病累及肌肉极少超过肩部以上;③ 少数病例早期感觉手指麻木、疼痛,很快消失,病程中基本无感觉障碍;④ 病变波及延髓运动神经元或者皮质延髓束时(真性或假性球麻痹), 出现咽喉部肌肉瘫痪和舌肌萎缩,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咽下困难,咀嚼无力;⑤ 腰穿椎管无梗阻,脑脊液生化检查正常;⑥ 脊髓造影阴性;⑦ X 线片与cr 片可能有退行性改变,但MRI 无脊髓受压表现。

(九)脊版克洞定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的脊髓变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脊髓中央部形成空洞及胶质增生。空洞最常见于颈膨大,常向胸髓扩展,腰髓较少受侵,少数空洞发生在延髓,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肌肉萎缩,肌力减弱,锥体束征与神经营养障碍,易与脊髓型颈椎病混淆。
鉴别要点为;① 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障碍,触觉及深感觉正常。因空洞最常起自一侧颈膨大后角基底部,故早期感觉障碍为一侧性:当空洞向灰质前连合扩展时,则发展为双侧性;② 营养障碍皮肤营养障碍,青紫、过度角化,皮肤增厚,顽固性溃疡,甚至指、趾末端发生无痛性坏死、脱失(称为Morvan 病);关节过度增生、肿大,关节面磨损,关节超常活动,伴有响声,但无疼痛(称为Charcot 关节);③ 延迟脊髓CT 扫描(DMCT )可显示脊髓内有高密度空洞影像;④ MRI 可在纵切面与横切面上清楚显示髓内空洞,有确诊意义。
(十)务位亚忽性联合交性
这是一种因维生素残2 缺乏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变在脊髓后索与侧索,须与脊髓型颈椎病鉴别。本病特点为:① 中年发病,亚急性或或慢性病程;② 深感觉丧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③ 巨细胞性高色素性贫血,注射维生素残2 后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④ 血清中维生素场2 降低,Schilling 试验显示维生素B12 吸收缺陷。
(十一)乡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多灶性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脱髓鞘斑里有星形神经胶质增生和肥大。临床表现可出现感觉障碍与锥体束征,须与脊髓型颈推病鉴别。
本病特点为:① 起病年龄为10 50 岁;② 缓解与复发加剧交替发生,逐渐恶化;或缓慢进展;③ 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多灶损害的表现,包括脑和脊髓损害,如视力减退,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智能、情绪改变,感觉异体束征,核间性眼肌麻痹,旋转性眼球震颤等。

(十二)推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以脊髓外硬膜内居多,约半数为神经鞘瘤,其次为脊膜瘤;脊髓外硬膜外肿瘤多为转移瘤。脊髓内肿瘤较少,主要为神经胶质瘤(室管膜瘤、星型细胞瘤等)。
椎管内肿瘤缓慢进行性发展。髓外肿瘤早期表现为根性痛,以后出现脊髓损害,感觉丧失始自足趾,逐渐向上呈向心性发展;痉挛性瘫出现较早,下肢重于上肢,肌萎缩不明显;下肢病理征较早出现;膀肮功能障碍出现较晚。髓内肿瘤则相反,多半无根性痛,感觉障碍从上肢开始,逐渐向下肢蔓延,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早期表现为上肢肌肉瘫痪(弛缓性或痉挛性),晚期才出现下肢痉挛性瘫,上肢多半有肌萎缩,下肢病理征出现较晚,膀胧功能障碍较早出现。
椎管内肿瘤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依靠脊髓造影,CT 与入恨互脊髓造影选用碘油(如碘苯脂)或碘水造影剂(Am aque QlliniPaq , ) .从腰段穿刺或从小脑延髓池穿刺注药,分别显示肿瘤下界或上界。脊髓外硬膜内肿瘤造影剂于非椎间盘水平在正位像上变细窄、变淡或近于中断;在侧位像上表现为杯口状缺损或阻塞。脊髓外硬膜外肿瘤造影剂表现为毛刷状中断。髓内肿瘤造影剂在肿瘤所在节段表现为梭形膨大。CT 特别是CTM 能较好地显示肿瘤。MRI 可三维观察脊髓,直接把脊髓组织显示出来,可区别髓内肿瘤与髓外肿瘤、硬膜内与硬膜外肿瘤,准确定位。入田Rl 优于CT CTM 与脊髓造影,又是非创伤性.是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
(十三)硕推后纵杨带骨化旋
颈推后纵韧带骨化症可分为孤立型、连续型、间断型、混合型4 种类型,引起椎管狭窄,出现脊髓压迫或神经根压迫症状。鉴别依靠X 线片、CT 。侧位X 线片显示椎体后缘有线状或点线状骨化影,Cr 可清晰显示骨化灶情况及颈椎管狭窄程度。入IRI 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十四)领推黄初带骨化斌
颈椎黄韧带骨化灶从背侧对颈髓造成压迫。鉴别依靠X 线片、CT 片。侧位与斜位X 线片可显示骨化的黄韧带,CT 对骨化灶显示更清楚。h Rl 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十五)项底凹陷演
颅底凹陷症属于先天性畸性,是指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向上方凹陷,陷进颅腔,寰枢推、齿状突升高。可引起脑干或脊髓受损。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是:① 低发际,斜颈或短颈畸形外观;② 颈髓损害部位高,表现为四肢疼挛性瘫痪;③ 可伴有小脑、脑干及颅神经损害的表现;④ X 线测量标志异常,如颅底角、硬愕一枕大孔线(chamberlain 线)等;⑤ CT CTM MRI 可进一步观察颅底结构的情况,及脊髓、脑干受压的部位与程度。

<个七)硕推过伸性报伤

颈椎过伸性损伤又称挥鞭性损伤或脊髓中央管综合征,须与颈椎病病变基础上颈部过屈损伤造成的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鉴别。
鉴别要点为:① 损伤机制不同,颈椎过伸位损伤是头顶遭受突然过伸暴力所致,颈髓嵌夹于向前内陷突出的黄韧带与椎体骨性后壁之间,造成脊髓中央管周围损害。而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是头颈遭受突然过屈暴力所致,脊髓腹侧受到椎体后缘骨赘挤压,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痉挛与狭窄,造成脊髓缺血性损伤;② 过伸性损伤先出现上肢瘫,后出现下肢瘫,上肢瘫重于下肢瘫;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则下肢瘫重于上肢瘫;③ 过伸性损伤感觉障碍较重,可出现感觉分离现象;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感觉障碍较轻;④ X 线表现不同,过伸性损伤在侧位x 线片上显示患椎间隙前方增宽,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脊髓前中央动脉综合征无上述X 线表现,但有颈椎退变、骨刺生成与颈椎管狭窄表现。

(十,、)倾推向盘臾出应

影像学显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但无退行性骨改变与韧带改变,亦无骨折脱位,临床出现相应的颈神经根或颈髓损害表现者,称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分为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与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两类。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轻重不等的外伤史。对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学者们倾向于列为独立的临床疾病,对慢性颈推间盘突出症,则意见未统一。一部分人认为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实质上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应归人颈椎病,而不应列为独立疾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别于颈椎病,例如:

第一章颈椎病· 6 苗· 发病年龄较轻,病情发展较迅速,病变范围小,仅1 2 个椎间隙,影像学检查无骨关节退行性改变等,因而主张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一起,列为独立疾病。笔者认为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应划人颈椎病,但因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针有别于合并退行性骨改变者,故建议对这类病人的诊断采用下列方式:颈推病(椎间盘突出期)。这样一来,既明确了诊断,又为治疗明确了目标。当否,有待商榷。

(十九)发育性颐推管狭窄定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先天因素导致颈推椎管管径狭窄(主要是矢状径狭窄).引起颈神经根、颈髓受压或受刺激;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X 线平片矢状径测量以颈5 6 椎节为标准,若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2 mm ,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小于1 :。.75 者,则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若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0 ? ,比值小于1 : 0 , 5 者,则属于绝对狭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是否引起颈神经根与颈髓受压,不仅取决于颈椎管矢状径大小,还取决于颈椎管管径与其内容物的相互关系(即容纳空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其内含颈神经根,颈髓往往也发育较小,仍有一定的容纳空间,并不一定引起压迫,只有当容纳空间进一步变狭窄时,才可能引起压迫,出现临床症状。颈椎病的各种病理变化都可造成颈椎骨继发性狭窄,使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的容纳空间变得更小,于是发生压迫。单纯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引起压迫的发生率并不高,凡引起压迫者,绝大多数都有继发狭窄的因素存在,使本来就处于临界状态的容纳空间变得更小,结果不可避免地发生脊髓压迫。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常规作颈椎管矢状径测量,以便发现并存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使治疗方法的选择更加得当。

(二十)锁骨下功脉缺血娘合征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出现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表现,与稚动脉型颈推病人的鉴别要点为:患侧锁骨下动脉区有血管杂音,挠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上肢血压低于健侧,血管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第一部狭窄或闭塞。
(二十一)耳派性睐桑
耳源性眩晕又称Meni ,征,与推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为:① 眩晕为发作性,多与情绪变化有关,与转颈无关;发作时有水平性眼震颇;② 耳鸣较重;③ 有感应性进行性耳聋;神经系统无异常。
(二十二)眼派性睑草
眼源性眩晕多因眼肌麻痹或屈光不正引起,眩晕发作与转颈无关,闭目时眩晕消失,有眼肌麻痹或屈光不正的表现。(二十三)烦内肿瘤
颅内肿瘤压迫前庭神经或其中枢,以及颅内压升高,均可引发眩晕,并同时伴有头痛、呕吐、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Cr 片或M I 片可资区别。
(二十四)动脉硬化疲
动脉硬化症波及椎动脉时出现眩晕,转颈时可使眩晕加重,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其他部位功脉硬化的表现可提供线索。确诊依靠椎动脉造影。

(二十五)药物中毒性盼象

药物中毒性眩晕多见于应用链霉素之后,系内耳前庭损害所致,伴有平衡失调、口周及肢端麻木等症状,亦可出现耳聋。

(二十六)食管店

食管癌与推体前方较大骨刺压迫食骨均可引起吞咽困难,钡餐透视可以区别。

(二十七)神经官能定

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与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某些症状相类似,区别不难。神经官能症主诉症状繁多,但缺乏体征,或体征多变而不恒定,症状的波动性较大,与情绪变化有关X 线片颈椎退行性变可有可无,且与临床表现不吻合。

第六节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上、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经络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内来选取一定的腑穴,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其“疏通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从而排除致病因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脉气血周流全身,濡养脏腑肢节。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脉不通,脏腑肢节失却温煦濡养,气血为之闭阻,则会疾病丛生。故经络通畅,营运有度,是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前提条件。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保持阴阳相对的平衡状态。如果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七情,以及跌仆闪挫等因素,就会使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人体便会发生疾病。针灸调理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脑穴配伍和针刺手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来完成的。例如,由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治当育阴潜阳,可选用足少阴经穴位太溪,针刺用补法,以滋养肾阴;再配现足厥阴肝经穴位太冲,针刺用泻法,以平肝潜阳。肾水能涵养肝木,则眩晕可愈。针灸治疗疾病,就是通过在一定穴位上刺激,发挥其扶助人体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一般是通过针灸处方、选穴和施术方法来实现的。例如,针刺的补法和艾灸法都具有扶助正气的作用;反之,针刺的泻法和刺血疗法,则具有祛除邪气的作用。在临床具体应用时,还要结合脑穴的特殊性来考虑。
二、针灸疗法
1
.毫针法
处方一:风池、肩井、天柱、肩骼、外关、曲池、颈夹脊。操作:患者正坐,上肢曲肘置于桌上。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 . 5 30 号毫针进针,施以泻法,得气留针20 分钟。针刺颈部穴位时,在上肢施揉、拿、搓等手法;针刺上肢穴位时,在颈部施攘、拿、揉、按等手法。
处方二:颈夹脊、养老。
操作:根据症状,判定受累神经根的节段选穴,一般取颈5 、颈6 夹脊。患者正坐,微低头,医者以30 1 . 5 2 寸毫针以75 喇入,或旁开央脊穴0 . 5 寸处以45 .刺人。有抵触感后,针尖向外退出0 . 3 寸,有沉紧感后进行调气,施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项、肩、臂传导。针养老时,令患者手向胸,针向内关方向刺人,得气后使针感向腕与肩肘方向扩散。留针20 分钟,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处方三:中平穴(足三里穴下1 寸,偏于膝侧)。
操作:患者取坐位,用2S 3 寸毫针行直刺法,左肩针刺右下肢中平穴,右肩针刺左下肢中平穴,双肩针双下肢中平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泻法。每次留针30 分钟,5 10 分钟行针1 次,每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处方四:① 阿是穴。② 太溪、太冲、复溜。
操作:实证取第一组穴。进针后提插捻转2 分钟,施以泻法不留针;虚证取第二组穴位,施以补法,留针2O 分钟、、每5 分钟行针1 次。本法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2
.电针法
处方一:天柱、曲垣,头痛者加风池,手臂发麻者加扶突。操作;天柱取2 寸毫针,针尖沿颈椎斜向下方分刺,使针感传至肩部。曲垣用1 . 5 寸毫针,针尖向肩脚冈侧端斜刺使针感向周围扩散。进针得气后,将2 穴接通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留针20 分钟。针风池时,针尖斜向内上方,使针感传至前额,留针20 分钟。刺扶突时,针尖向臂丛方向,当针感传至手指之后,轻轻雀啄3 5 次,随即出针。隔日治疗1 次,本法除对脊髓型颈推病无效外,对其他各型有良好效果。
处方二:双侧颈夹脊,一7 ,神经根型配外关、曲池;颈动脉型配风池、风府。
操作:进针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20 分钟,隔日1 次,5 次为1 疗程。
3
.温针法
处方:主穴① 天柱、百劳、大抒;② 相应颈椎夹脊穴、大椎。配穴合并肩周炎者加肩三针、肩井;头晕、头痛者加风池、四· 神聪;放射性上肢麻痛、握物无力者加天宗、曲池、三阳络;久病不愈者加百会、服俞;腰痛者加肝俞、肾俞。
操作:用2 寸毫针针刺各穴,得气后在针尾置上1 , scm 艾条,用火点燃,施灸。四神聪、百会只针不灸。隔日治疗1 次,6 次为1 疗程。
4
.穴位注射法
处方一:肩中俞、颈部夹脊。头痛、头昏者配风池、百会、太阳;恶心、呕吐者配风池、内关、丰隆:肩脚、上臂、肘臂疼痛者配肩外俞、天宗、肩贞、糯俞、曲池;上肢及手指麻木者配肩贞、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麻木、行走困难者加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操作:用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骨宁注射液、察香注射液各等量,注人所选穴位,每穴注人1 间,隔日注射1 次。
处方二:颈夹脊、风池、大椎、天宗、臂糯、风池、内关、阿是穴。操作: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吸人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25mg ,维生素场loomg ,维生素残2250 g , 1 %普鲁卡因溶液10 翻,山莫若碱注射液10mg 混合均匀,然后注人所选穴位,每穴位1 . 5 2 耐。每周1 次,5 次为1 疗程。
处方三:颈6 一颈,棘突间、颈7 一胸1 棘突间。
操作:吸取醋酸强的松龙4ml 2 %普鲁卡因4 . 5 而混合,在上述部位做封闭。7 天封闭1 次,3 次为1 疗程。本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的治疗。
5
.头针法
处方:主穴取顶中线由前向后刺。颈肩部疼痛者配以络却向百会透刺;颈性眩晕者配额中线由上往下刺;四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者配病位对侧顶颖前斜线或顶颖后斜线。
操作:选用30 3O ~特制平柄毫针,与头面呈15 300 角快速进针,针尖达到健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缓插25 ~左右,然后用力向外速提,提时针身不弯曲,行针2 3 分钟,留针时间随病情而定,可稍长,但不宜超过24 小时。
6
.穴位挑刺法
处方:颈、背部的’‘党参花样”皮损变部位。
操作:先用2 %的奴夫卡因0 . 2 耐注射在花斑中央成一皮丘,然后常规消毒后挑破表皮,用特制挑刺针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挑纤维丝时,针尖横贴皮肤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动,再将针轻轻上抬,把纤维丝挑起拨断,并把这个点的纤维丝挑净。每次选挑3 4 个花斑,其中1 个须选择在颈椎体上。每隔5 天挑治1 次。7 。穴位埋线法
处方:双侧夹脊颈。
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局部常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选用0 号络刺羊肠线3cr ' n ,穿人9 号腰椎穿刺管中,快速垂直进针,针尖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立即将针以巧”角向枕部透刺,产生较强针感后按常规将羊肠线埋人出针后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埋1 次即为1 疗程。15 日后再行第二次埋线。
8
.耳压法
处方:① 大椎、神门、肾、内分泌、肝、枕小神经。神经根型手臂麻木时,应加指、腕、肘等穴,颈动脉型伴有眩晕、恶心时加枕、额、皮质下、脑干等穴。治疗前先用75 %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耳穴皮肤,将6 ? x6 ~带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压在耳穴上,每周2 次。双侧耳压,并嘱患者每日按压3 次,每次5 分钟左右,2 个月为1
个疗程。② 取穴肝、颈、肾、脾、肺、心。仍采用小块胶布和王不留行籽,取一侧耳穴,每隔2 日换1 次,8 10 次为1 个疗程,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各穴,每次1 2 分钟,每日8 10 次。9 .火针法
处方:大椎、阿是穴,相应夹脊穴。肩周及_仁臂疼痛加肩骼、曲池;前臂痛或手指麻木加手三里、外关、合谷。
操作:将所选穴位作好标记,消毒后,将6 9 号缝衣针用止血钳夹持,于酒精灯上将针尾部分烧红,然后快速点刺,出针后即用消毒棉球压迫针孔。阿是穴可每处刺2 4 针,针距O , 2 寸,深度以0 . 2 0 . 5 寸为宜,每次点刺不宜超过12 针。本法适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10 .磁圆针法
处方:① 素穆沿督脉至命门;② 攒竹向后沿膀胧经第1 侧线至,肾俞,再从攒竹膀胧经第2 侧线至志室;③ 瞳子穆沿头部胆经路线至肩井;④ 伴有手臂麻木、疼痛者,肩臂部诸经由上向下叩击。操作:以磁圆针循经叩打,头部轻叩,颈、手臂、肩背重叩。每条线路叩击5 7 遍,最后重叩颈部双侧臂丛2 下,叩击时手臂就出现麻感。
11
.小针刀
( l
)操作方法:本病多于患者的枕外隆突、项韧带、肩脚骨内上角等处有明显压痛点,尤其是可触及硬结、筋结、条索之处,或者选取风池、肩井、天柱、扶突、新设、百劳等穴位之有明显压痛者,取2 3 穴。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坐位低头,双手搭于椅背,使肩、颈部放松。
( 2
)针刀的运用:操作的最重要步骤在针刀刺人皮肤后的手法治疗。根据进针的具体部位.其进针深度可达枕骨平面、棘突尖,或棘突两侧,沿骨面或肌肉分向做先纵后横剥离数次,即可出针。对于棘突、棘间压痛明显,肌肉痉挛较甚或形成条索者,可行棘间韧带和头尖肌松解。对于颈椎小关节处压痛剧烈、活动受限者,可行关节囊切开及周围松解,可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行手法治疗或牵引颈部,使颈部椎间孔加大,促使椎体复位。如痛点在肩脚内上角则施术时刀口线和提肩脚肌走向平行刺人肩脚骨内上角,作纵向剥离数次,然后针体倾斜做横向铲剥数次后快速出针,并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可在相应棘间松解黄韧带。
施术时患者的正常针感为酸、胀或向上肢、脊柱两侧或经头部两侧循太阳经脉向前额及两颖侧放散感。
以上治疗一次未愈,可间隔1 周至2 周后再做一次,一般做2 3 次。

 ( 3 )适应证:本疗法适用于一切颈椎及附近软组织(如颈部肌键、筋膜、韧带及关节囊等)的急、慢性劳损造成的病理改变,尤其适宜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临床上亦多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推病的早期治疗。该疗法可以作为颈椎病治疗的主要疗法或重要的辅助疗法。目前尚未见到用小针刀对颈椎的骨赘直接进行铲、刮治疗的报告。
( 4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禁忌证:① 颈部结核、肿瘤所造成的颈部症状;② 表现于颈部的风湿、类风湿性疾病的急性期;③ 施术局部皮肤有感染或深部有脓肿者;④ 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急性期,伴有血象异常或发热者;⑤ 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瘫患者;⑥ 糖尿病患者血糖未控制者;⑦ 年老体弱和高血压患者要慎用。
注意事项:
① 小针刀治疗属侵人性治疗,且颈部生理位置重要,血管、神经也极为丰富。因此,颈部针刀操作危险性较大,病人的反应也较强。施术者应熟悉颈部解剖及各种刀法的实施要领,明确病变部位及层次,对患者病情及全身情况有正确的估计。操作要熟练,掌握好进针剥离的深度和层次,不可过多广泛的剥离。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并做好意外情况的抢救准备。
② 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由于颈部生理位置重要,小针刀治疗的部位有时较深或邻近关节,加之有的治疗常辅以激素封闭,容易发生感染,一旦感染后果将很严重。临床曾有关于小针刀消毒不严或操作失当导致施术部位深部脓肿的报道。因此,除严格无菌操作外,要控制激素的使用剂量,治疗后要注意多观察,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及早处理。
③ 要求诊断明确、正确掌握适应证。适宜以小针刀疗法做辅助治疗,就不要做主要治疗。另外,对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对慢性损伤性患者的治疗次数也不宜太多太频,二次间隔时间至少1 周至2 周以上。
④ 操作手法要轻柔、快捷、准确。不要用力过猛或强力旋转针体,以免进针过深或刀针断折体内。术前应仔细检查刀体质量,定期更换。

第七节推拿治疗

 

一、概述

1 .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机制
颈椎病多属中医的“痹证”。痹者,闭阻不通也,乃因感受风寒湿邪气,而使局部经络气血流通受阻。《 素问· 异法方宜论》 认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疾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推拿可以调整阴阳,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舒筋止痛,补虚场痹。
现代研究认为推拿可纵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EAS ) ,促进内啡吹(素)的释放,促进致痛、致炎物质的分解、转换和排泄;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血管、增快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过对脊柱外周软组织的作用以调节脊柱外在平衡条件;脊柱推拿手法用以调整椎间盘内压力,扩大椎间隙,调整突出物和神经根之间的空间位置,松解神经根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调整椎体后关节的受力情况,恢复脊柱内在平衡,是对颈稚病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2 .推拿手法及操作
在手法治疗颈椎病时必须注意:① 颈椎病从根本上说是颈椎生物力学异常改变的结果,矫正椎体的病理性解剖位置.恢复脊柱的内平衡尤为重要,重视正骨推拿手法的运用,是推拿疗效的关键。② 颈椎病的发生和经筋关系密切,经筋具有“起、结、聚、布”的特点,且循行和本经路线一致,和运动系统病症密切相关,故在临

第一章颈椎病· 路· 床施治时应注重在头颈部循行诸经之经筋,因此软组织推拿手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是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推拿为一系统操作,切不可因强调正骨推拿手法而忽视软组织推拿手法。

二、推拿疗法
1
.常规操作
( 1
)一指禅推颈项部:自头颈交界处后侧、后外侧开始沿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脱经循行从上向下,往返移动,重点在风池穴和病变节段,先推健侧后推患侧,时间为5 10 分钟。
衍变:① 蝴蝶双飞双大拇指挠侧偏峰端着力于两侧风池穴处.手腕自然伸展,双手同时做一指禅推法的摆动操作,形象地称为“蝴蝶双飞”。② 屈指推本法压力较大,刺激较强,对改善项肌强硬、颈项部酸痛效果较好。③ 单手交叉扶持推四指伸直,虎口张开,以一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患者颈椎侧缘、四指扶持于颈外侧以稳定操作,然后做一指禅推法摆动,沿颈椎一侧推移,该法稳定性较好。④ 双手交叉扶持推为双手同时做单手扶持推法,工作效率较单手扶持推法为高。
( 2
)攘颈项肩背部:在一手做攘法同时,另一手配合做颈椎的被动屈伸、侧屈、旋转活动,操作5 分钟。颈部被动运动幅度应由小逐渐增大,至患者颈项部有弹性限制时,再做一轻巧、短促而有控制的扳动。
( 3
)弹拨按揉颈项部: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其背后,以一手大拇指指腹着力于颈椎一侧,虎口张开,像拨琴弦样自外向内弹拨揉按病变节段上下棘突旁。0 . 5 1 寸处约1 分钟,手法要深沉缓和,力量透达深层,以患者有较强烈的酸胀感为佳。如患者颈项肌强硬,肌张力较高,可适当延长本法操作时间。
( 4
)弹拨按揉肩部:在肩脚内上角附近寻找敏感压痛点,指下可有条索或结节状反应物,在其上施加弹拨按揉手法约1 分钟。

( 5 )拿颈项部:自上而下,从风池穴开始而下,动作连绵不断,力量由轻到重、由重到轻,一直到颈肩交界处,共3 遍。
( 6
)拿肩井:拿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的肩井穴1 分钟,以患者有酸胀感为佳。若患者肩部肌肉紧张、酸痛明显,可延长本法操作时间。
( 7
)摇颈椎:患者端坐,医生站立其侧后方,一手托患者下领部,另一手扶持其头顶部后侧,两手协同将头摇转,顺逆时针各5 7 次,注意摇颈时应缓慢柔和,转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切忌暴力,同时头颈部不宜过度后伸。
( 8
)颈椎斜扳法:注意切不可使用暴力,扳动要“轻巧、短促、随发随收”,关节弹响虽常标志手法复位成功,但不可追求弹响。本法虽常用,但定位性较差,有一定风险性,应注意。
( 9
)颈椎旋转定位扳法:若欲调整特定节段棘突偏歪,可采用本法。本法定位较准确,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2
.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不同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落枕型(颈型)、痹痛型(神经根型,即颈臂综合征)、疾废型(脊髓型)、晕厥型(椎动脉型)、五官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辨证施治。
( 1
)落枕型
l
)症状:颈部疼痛,其疼痛常在清晨睡醒后出现。一般均呈持续性疼痛或钝痛,可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头颈部活动时加剧。疼痛常伴有颈部僵硬。病程长者,头部转动时,可闻及异常声,或伴有眩晕、偏头痛。检查可见头部向患侧倾斜,颈椎生理前凸变直,颈肌紧张及活动受限,患部常有一些明显压痛点,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2
)治法:舒筋活血,散寒止痛。
3
)取穴及部位: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肩贞、颈后两侧、肩背部等。

4 )手法:按揉、捏拿、推按。
5
)操作
① 按揉法:患者取坐位,放松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拇指、中指同时按揉两侧风池、内府、哑门、天柱、大椎、肩贞及颈后两侧肌肉、肩背部的压痛点。按揉以酸胀感为佳。
② 捏拿法:患者取坐位,放松头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用拇、食、中指或其他四指,在患者颈部两侧做捏拿,从枕部风池捏拿至大椎,从上往下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反复3 5 次。再用双手拇指或掌侧小鱼际部置于颈后两侧,着力均匀,上下来回揉捏10 20 次。
③ 推按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用一手按扶患者头部,另一只手的掌根按压在枕后患侧至肩部,由上而下,用力由轻而重,反复推按3 5 次。
除手法治疗外,还可配合药物治疗,方选桂枝葛根汤或瑙痹汤加减。
2 )痹痛型
1
)症状:颈背、肩臂酸胀疼痛.时有阵发性剧烈疼痛,沿颈椎神经节段走行方向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昼轻夜重,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的患麻感,颈部肌筋僵硬,活动受限,头的后枕部疼痛或有麻木感,一侧或两侧上肢可感觉发沉、无力、握力下降,持物失手,大小鱼际肌肉萎缩松弛,臂外侧、胸前部、肩脚骨内上角、棘突旁等部位有压痛,其压痛可向远端放射,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患侧肢体受压后。即出现麻木、酸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2
)治法:舒筋通络,理气止痛,松解压迫。
3
)取穴及部位:风池、哑门、天柱、缺盆、大椎、极泉、肩骼、肩耀、曲池、手三里、合谷、颈后两侧、肩脚骨内上角、患侧上肢内外肌肉。

4 )手法:按、揉、捏拿、端提、旋转、理筋、拔伸。
5
)操作
① 按揉法:患者取坐位,放松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拇指,、中指同时按揉两侧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肩贞、缺盆、颈后两侧、肩脚骨内上角。以有酸胀感为佳。
② 捏拿法:患者取端坐位,挺胸并将头颈及双肩肌肉放松,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沿颈椎棘突两旁约1 , 5 寸的能棘肌处,从风池至大椎穴由上向下、由内向外进行按揉3 5 次。③ 端提法:患者取端坐位,坐在木凳上,头、颈及肩部肌肉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用两手拇指压住患者枕骨粗隆,其余四指端住患者的下领,轻轻向上端提其头颅约半分钟,然后缓慢轻轻地放下。
④ 旋转法:患者仍取端坐位,医者在做完端提法之后,手不要松开,将一侧前臂压在患者同侧肩上与另一手做对抗牵引约半分钟,然后向患者对侧肩方向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医者用适当力量使头部继续向该侧旋转,此时即可听到弹响声。然后两手位置交换,向对侧依前法再旋转1 次。
⑤ 理筋法: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站在患者患肢外侧或坐在凳子上,用双手拇指指腹从肩峰沿上肢内外侧肌肉至腕关节的筋脉进行分理和拨离,并对肩儡、肩修、曲池、手三里、合谷、肘修等穴进行按揉。
⑥ 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将头颈部放在床头上方,双手拽住床的两旁。医者坐在患者头前,用一手掌托住患者下领,将另一手臂放置在患者枕骨后下方,用力与手掌按压固定,然后徐徐用力向患者头部后上方轻轻地左右旋转,进行拔伸约半分钟,最后再缓缓地拔伸放松,以达到疏通气血、加大椎间隙的目的,缓解对颈神经的压迫。
除上述手法治疗外,还可配合药物治疗:方选桂枝葛根汤或姗痹汤加减。
( 3
)疾废型
l
)症状:颈部不适,头痛眩晕或头皮痛,肩、背及上肢麻木、酸胀、发抖、烧灼样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无力、步履艰难,行走时脚不能离地,步态不稳,最后无力行走,肢冷不温,肌肉萎缩。严重时,发病后即有昏迷、尿频、尿急、二便失调,甚至瘫痪重症。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2
)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3
)取穴及部位: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缺盆、肩贞、极泉、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昆仑、颈后两侧、肩部、背部、上肢内外侧肌肉。
4
)手法:按、揉、捏拿、端提、拔伸、旋转、疏通。
5
)操作:先对患者采用“按揉法”、“端提法”、’‘旋转法”、“拔伸法”,然后再对患者采用以下手法治疗。
① 捏拿法:患者仰卧位。将双下肢自然放松。医者用一手在患者大腿近端向下至躁关节做捏拿手法,由轻而重3 5 遍。② 疏通法: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并放松肌肉。医者坐在患者下肢外侧木凳上,用双手拇指在患下肢的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等穴位上进行按、点手法。使患者感到轻微的酸、麻、胀为度。
③ 指揉法:做完“疏通法”之后,在原穴位上进行“指揉法”,即医者用大拇指指腹在穴位上进行按揉。
除上述手法治疗外,还应配合益气活血药物治疗,方用补阳还五汤口
( 4
)晕厥型
l
)症状:眩晕头痛,面色无华,复视,急躁易怒。走路欠稳,颈、肩或颈枕部疼痛,与痹痛型颈椎病大体相似。头部取过伸位,或者转到某一方位时引起眩晕、碎倒、恶心、呕吐,甚至耳鸣或失聪。当头部脱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严重者可出现肢体麻木,持物坠地,失音,声音嘶哑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2 )治法:通经活络,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3
)取穴及部位: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缺盆、肩贞、头维、四白、印堂、攒竹、丝竹空、太阳、胳中、中院、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太溪、涌泉、颈后两侧、肩部。
4
)手法:按、揉、捏拿、端提、旋转、拔伸。
5
)操作:先对患者采用按揉法、捏拿法、端提法、旋转法、拔伸法,再配合按压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在患者外侧木凳上,用拇指按压头维、隐白、印堂、攒竹、丝竹空、太阳,然后配合指揉法,从印堂至丝竹空穴,揉3 5 遍,以发热为度。最后再用中指指腹或拇指指腹按压腹中、中院、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溪、涌泉穴.以酸胀为度。
( 5
)五官型
l
)症状:头痛或偏头痛或后头痛,眩晕,眼胀痛,眼睑下垂,眼裂增大,视物模糊,耳鸣,听力下降,易恶心,心悸不安,肢体欠温,肿胀,皮肤多汗或少汗,舌淡苔薄,脉沉细。
2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补益脑髓。
3
)取穴及部位:太阳、印堂、攒竹、风池、风府、哑门、天柱、大椎、缺盆、肩贞、擅中、中院、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太溪、涌泉、颈后两侧。
4
)手法:按揉、捏拿、端提、旋转、拔伸、按压。
5
)操作
① 按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太阳、印堂、攒竹,以酸胀为度。② 按揉法、捏拿法、端提法、旋转法、拔伸法:同前。
( 6
)混合型
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舌苔、脉象不一,治疗可参照有关证型。

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 1
)推拿手法一定轻柔,切忌暴力。
( 2
)颈推扳法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时务必稳、准、干脆,切忌追求关节复位时弹响,以免发生意外。
( 3
)脊髓型颈椎病慎用推拿,轻型可做局部软组织推拿手法,禁止做颈椎摇法、扳法和拔伸手法。
( 4
)推拿治疗为保守疗法首选,对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最好,椎动脉型次之。在采用推拿治疗的同时,可配合牵引、针灸、理疗等以加强疗效。
( 5
)在推拿过程中,颈项部注意保暖。另外,本病还应配合以下治法:① 枕领带牵引此法又称颈牵引。患者坐位或卧位,头部略向前倾,牵引重量为3 5 掩,每次牵引时间约为3 分钟,每日1 2 次。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流通气血,缓解症状。牵引重量和时间长短,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② 固定颈椎病患者一般不需要固定,但在颈椎病急性发作期可适当固定颈部,这样可限制颈椎活动和保护颈推,减少神经根的磨损,减少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常用的颈部固定工具是围领和颈托,它们可用纸板、皮革和石膏制作。一般固定于颈椎中立位,硬纸板围领可连续应用1 2 周。如佩戴时间较长,可以引起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以及对围领的依赖性,并且在突然解除后往往症状加重。而石膏围领主要用于手术治疗后的患者。③ 穴位封闭根据病症辨证选穴和经络触诊查出阳性反应的穴位进行注射,也可寻找准确的压痛点后,进行痛点注射。常用的穴位有颈椎夹脊穴、风池、曲池、合谷等。常用的药物有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察香注射液,以及5 %葡萄糖液,每次1 2 穴,隔日1 次,15 次为1 疗程。④ 手术对反复发作、症状严重、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拟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术、植骨术。

第八节物理治疗

一、红外线疗法

红外线疗法是应用红外线辐射作用于人体部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方法。
1
.药物
多使用羌活、红花、威灵仙、白芍、荆芥、防风、葛根、桂枝、元胡、松节、秦芫、木瓜等。
2
,方法
将以上药物经反复煎煮浓缩,再以1 : 1 浓度加人米醋贮存备用。用时将该药液直接涂抹于颈部。将红外线灯对着颈部照射。灯距一般为30 50 m ,可根据灯的功率大小与治疗局部情况,随时调整灯距。治疗剂量可根据病人感觉而定。一般以局部有舒适的热感、皮肤出现均匀的桃红色红斑、皮温不超过45 为宜,每次照射时间为15 30 分钟。
3
.注盒事项
( 1
)注意防止过热烫伤,对皮肤知觉瘴碍、瘫痕,血循环障碍者进行治疗时须特别注意。
( 2
治疗前嘱患者不要移动肢体,避免碰触灯具而发生烫伤。( 3 )避免直接照射眼睛,对出血倾向、高热者应禁用。

二、离子透入疗法
离子透人疗法是促使离子进人皮肤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用直流或感应电配合离子液机械地作用于皮肤,促进对机体有利的离子进人机体,从而调整机体内环境,达到活血通络、消炎止痛的目的。临床上对各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尤其是对神经根型即可,通电25 分钟,每日1 次,巧天为1 个疗程。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 5
)取药桃仁、红花、川芍、威灵仙各509 ,川乌、草乌各309 , 白芥子209 ,王不留行209 ,羌活309 。将上药加水2 000 司文火煎30 40 分钟,滤出药液约1 000ml 备用。使用前将药液加温至40 ,用备好的以8 层纱布缝制的纱布块2 块,大小约6 X sctn ,置药液内浸泡后略拧干,浸药纱布置于颈椎病变或增生部位,将铝板电极置于纱布上,分别连接正负极,外加压薄沙袋,用GE - IA 颈椎增生治疗机治疗30 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对有效者可连续治疗2 3 个疗程。( 6 )取药葛根、地龙、骨碎补、木瓜各309 ,当归、羌活、红花、乳香、没药、姜黄各2 呢。将上药加水适量浸泡1 小时后文火煎煮,浓煎取汁过滤后装瓶备用。治疗采用上海产Ll 型音频电疗机,选合适电极,衬垫加温后均匀洒上中药汁置于颈部,以感觉舒适为闭值,每日1 次、15 次为1 个疗程,效果尚可者可连续治疗2 3 个疗程。

三、磁疗
经络磁场疗法是用磁场作为经络穴位的一种刺激能,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对颈椎病伴有肌肉劳损、肌肉筋膜炎的病例和少数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较明显的病例进行治疗,其在减轻疼痛方面确有一定效果。所采用的磁性材料有:金市一钻一铜一铁合金或衫一钻合金等。治疗方法可将磁石体直接贴敷于患处或穴位上,也可应用磁疗机治疗。

四、超声疗法

超声是指频率在20 kHz 以_L 、不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将超声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物理疗法,称超声疗法。
1
.操作方法
( 1
)直接治疗法:即将声头直接压贴在颈肩部进行治疗,皮肤与声头之间应加接触剂,通常是先在治疗部涂上石蜡油或石蜡油膏等,然后将声头压贴其上。这种直接治疗法可分为移动法和固定法,移动法是声头轻压紧贴皮肤,在颈部作往返或圆圈移动,移动速度以每秒3 6 cm 为宜。固定法是用支架将声头固定压贴在颈部进行治疗。临床多采用此法.颈肩部只须涂布制备好的药液即可。
( 2
)间接治疗法:常用水下辐射法,即将声头与肢体浸人温开水中,声头距治疗部位2 3 咖,作缓慢移动,沿着颈肩部进行治疗。还可用反射器、水枕、水漏斗等辅助装置进行治疗。超声治疗机有连续输出及脉冲输出两档,可根据治疗需要选用。
( 3
)治疗剂量;连续输出的超声治疗剂量可分为小剂量(0 . 5 IW mZ ) ,中等量(1 Zw / c 衬)及大剂量(2 3w / c 衬),常用中、小剂量。脉冲输出及水下辐射法的剂量可大些。固定法的剂量应较小,一般0 . 4 0 . sw 左衬。
( 4
)超声药物透入法
① 常用药物:川苟109 ,乳香109 ,没药109 ,川乌69 ,延胡索159 ,丹参309 ,红花69 ,郁金159 ,当归159 ,杜仲159 ,葛根159 ,桂枝159
② 将透入的药物按其特性分别加人相应的接触剂中,搅拌均匀即可应用,中药一般制成浸液或煎剂即可。
2
,注意事项
( 1
)首先要针对病情及药物特性恰当选择:① 超声治疗剂量下不会被破坏的药物。② 容易进人体内且和超声产生协同作用的药物。纯度高,有效成分含量高,勃度小且渗透性较强的药物。
( 2
)强烈的皮肤刺激药及对患者会引起过敏的药物禁用。( 3 )声透疗法前,预先作某些治疗(如短时间直流电疗),可增强透人区皮肤的通透性。
五、激光疗法
应用激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激光疗法,现代也常用激光照射治疗颈椎病,并配合其他疗法,效果佳。它具有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对减轻或缓解和组织退行变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1
.治疗方法
( 1
)氦氖激光:治疗时患者取坐位,用氦一氖激光照射器,距离3o 70cm 光纤末端紧贴皮肤,光束应垂直于颈部,取夹脊穴,若头痛加风池穴,头晕加百会穴,上肢麻木加肩修穴,每穴照射5 8 分钟,每日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间隔3 5 天可进行第二疗程。临床上应用较广泛。
( 2
)二氧化碳激光:患者也取坐位,用二氧化碳激光照射器照射,距离一般为100 一巧0 。,以局部有舒适的热感为度,每次治疗10 一巧分钟。治疗中注意切勿过热,以免烫伤皮肤。2 .氮分子激光
患者取坐位,玖氮分子激光照射器照射颈肩部,功率约为10 mV 左右,每次照射10 一巧分钟。
3
.注意事项
进行激光照射治疗时,病人及工作人员均须戴上防护眼镜。六、泉浴疗法
泉浴疗法历史悠久,《 山海经》 中就有了关于温泉的记载,《 本草纲目· 水部》 说“盖水为万化之源”, “其体纯阴,其用纯阳”,故曰“水去则营竭”,可见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赖水以濡润,气血津液赖水以滋荣。冷泉调和脾胃,滋阴津而清热,煮沸用又有温阳除寒之功。温泉多是性味辛热有微毒,外浴有温通经络、活畅气血、化密舒筋、增强体质等作用,因此可以防治颈椎病。
1
.治疗方法
( 1
)短浴法:在水温38 39 之中,一次人浴10 2O 分钟,或在水温42 45 ,人浴几分钟旋即出浴,休息片刻,再入浴,反复二三次。
( 2
)长浴法:在水温35 37 中,浸浴时间长达1 6 小时不等,一般以汗出为度,用于体质较强者。
( 3
)敷浴法:用纸或布于矿泉中浸湿,贴敷于颈肩部。( 4 )喷浴法:用特制水管将水温37 42 的泉水喷射在颈肩部。
2
.注意事项
( 1
)到矿泉疗养地后,应适当休息几天,再开始治疗。忌空腹’入浴。
( 2
)用棉球塞住外耳道,以防浴水进人耳道引起中耳炎。( 3 )年老或心血管患者,应先进行部分浴,再作全身浴,以免发生意外。因为一下子将全身浸人浴池,会使心脏负担突然加重或血压急骤升高。
( 4
)高血压患者浴疗时当用冷毛巾包裹头部,以防意外。( 5 )浴中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现象,应缓慢出浴,静卧休息片刻。
七、中药电熨法
中药电熨法是将中药敷熨与直流电疗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具有中药热熨的活血化癖、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和低频直流电疗的镇痛、消肿、改善血液循环、松解粘连及对神经肌肉的刺激等综合作用,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1 .治疗方法’
( l
)必备物品:直流、感应电疗机(输出电压80 100w ,电流O 50 爪入),导线,接线夹,铅板电极(面积20cm 10 m ,厚度0 . 25 0 . 5 mm ) ,白色粗布袋<面积24 cm 16 cm ) ,举屉蒸锅,加热设备,塑料布,绷带,沙袋等物。
( 2
)熨药处方:当归、川芍、桂枝、白芍、天麻、杜仲各159 ,伸筋草、木瓜、羌活、葛根、川椒各209 ,醋适量。
( 3
)施治方法:将上药粉碎,混合装入布袋(每包药量200 2509 ) ,然后缝好布袋口。治疗前把中药袋加热备用,裸露颈肩部,取蒸透温热的中药袋2 个,作电极的衬垫置于颈肩部,在药袋上依次放上电极板、塑料布,再用沙袋固定,选好电流连接导线,接通电源和机器开关,缓慢调节输出电量(以患者有感觉、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 25 分钟,每日或隔日1 次,15 20 次为1 个疗程。
2
.注意事项
感应电熨不分阴阳极.但直流电应分阴阳极,最后治疗部分极性不变,每次治疗应注意患者的皮肤反应,中药袋用时蒸透,温度要适中,药袋每天用后晾于通风处阴干,每袋药可连用50 次左右。

生物全息疗法

生物全息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源于近年出现的生物全息胚学说,该学说认为:生物上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全息胚,即包容着整体上的全部信息,也即生物体的全部信息,都可按照整体排布规律显现在每一相对独立的局部,或说在局部形成一个小的机体缩影。如人的第二掌骨侧、耳郭、足底等处都缩影着整个机体,当人体某一部位或器官有病变时,在第二掌骨侧等处相对应的全息部位(也称全息点或全息穴)就出现压痛反应,而刺激该反应点就可以通过反射及交叉免疫机制相对应地治疗这一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对颈椎病患者采用生物全息疗法可以改善颈部患处的微循环,减轻化学炎症反应,促进受累神经及血管生理功能恢复。1 .全息穴位取穴
以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为例。全息胚的穴位群沿第二掌骨侧的体表顺序排列。其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依次有颈、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诸穴,恰像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小,如此众多的穴位分布在scm 左右的体表面积上,而且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面积,似无必要以尺寸度量,可采取折量法。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心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心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之间分为3 等份,中间2 个穴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中间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6 等份,中间依次为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颈椎病患者取颈穴、上肢穴、’肾穴,以患者右手为例,测试者与患者相对而坐,测试者用右手托着患者右手,患者右手半握拳,肌肉自然放松,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相距约3cm ,如果揉压某穴时患者感到酸、麻、胀痛,则此穴为压痛点。
2
.全息穴位治疗颈椎病
在选好全息穴位的基础上,就可以用针刺或按摩或电磁刺激等法进行治疗。
按摩法的优点是不用针,不需要皮肤消毒,可在家庭、野外、旅途、工作场所随时互相或自我治疗,也可用于惧针的患者,但按摩法的疗效不如针刺或电磁刺激法的疗效高。
( l
)按摩法:找到明确的压痛点后,用拇指尖以穴位为圆心,轻轻揉按并作圆周运动,或在压痛点处置一粒“王不留行”中药,上盖胶布进行按压,以加强压力。按压时要用力在深层组织有较强的麻、酸、胀、痛感觉为度,注意勿损伤局部皮肤,一般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 次左右,持续5 10 分钟。

 ( 2 )针刺法:在压痛点用70 %酒精消毒后进针。患者的手要自然放松,将针垂直刺人穴位直至产生胀、麻、重、酸感,留针时间通常在45 分钟左右,每隔5 10 分钟略转动或提插几下针,以重新探寻到针感最强点,如针感始终很强,留针期间不必再行针。( 3 )电磁刺激:可采用阜新彼乐康复技术研究所产BL 型彼乐康复治疗仪治疗。其方法如下:① 用足部电极对足底行全息反射治疗20 分钟。② 用手柄电极分别于双风池穴一哑门一大椎穴固定治疗5 10 分钟,再用移行法(一电极固定于风池穴,另一电极沿颈椎两侧向肩井穴缓缓滑动〕,每天治疗1 次,12 次为1 个疗程,治疗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限。

第九节特色疗法

一、挑治

挑针疗法是在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给予挑治、挑针刺,将白色的皮下纤维组织挑断以治疗顽固性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是古代“锋针疗法”和“半刺”的综合发展。《内经》指出:“病在经络痛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 ' ‘半刺者,浅内而疾出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现代应用挑治治疗颈推病疗效较好。采用挑针疗法治疗。取穴:① 百劳(双)、大椎、肩井(双);② 新设(双)、大抒(双)。2 组穴位交替使用。方法:将选定的穴位充分暴露,常规消毒.每个穴位皮下注人0 . 1 ml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然后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消毒钩状挑治针对准穴位刺人0 . 1 寸,纵行挑破皮肤0 . Zcm ,然后将针深表皮下挑,针尖由深到浅牵拉皮下纤维组织,做左右摇摆旋转牵拉动作12 次,尽数挑断皮下纤维组织,埋好针口,将挑断的纤维剪断或放人创口内。碘酒消毒,盖上消毒纱块,胶布固定。

二、刮痞
颈椎病中医称为“骨痹”,痹者乃风寒湿气杂至而成,痹者又为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多种原因都会造成颈部血液循环不畅。刮痞疗法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疗法,在诸多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能够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不同的疾病,则会出现不同的疹色和痞形的改变,在颈部刮痞后出现疲斑,多为病理性结节和椎体病理性改变之处。
刮痞疗法:患者取端坐位,头略前倾,颈部伸展暴露,选颈部正中线的督脉经和膀胧经,然后在每条经脉线上涂搽刮疹油,在涂抹的皮肤上,刮疹板以45 的倾斜角度,平面朝下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刮摩:一般由上而下、由内及外依次顺刮,其刮面沿颈部尽量拉长,刮至皮肤充血发红,出现紫红色的斑点或斑块。每个部位一般刮拭1 2 分钟,次数30 40 次。

三、壮医药线灸

药线灸是传统灸法之一,它能通过对患部及经脉循行的部位进行快速灼灸使局部皮肤的血管毛孔扩张,从而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及剂量。药线经中草药浸泡后点灸穴位及局部软组织,对机体的功能活动进行整体调节,从而达到局部治疗的作用。由于药线受治疗时接触面积小、时间短,病人痛苦少;并且取穴分布广、疗效确切,临床易于掌握,可推广使用。
具体操作:以壮医药线点灸,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选择适合的中药浸泡而制成的药线点灸颈部阿是穴、风池、肩井、天柱、肩骼、外关、曲池、颈夹脊等穴位,每穴灸2 3 壮,隔2 天灸1 次,巧夭为1 疗程。治疗当天不让灸处沾水,保持灸痕清洁。

第十节预防保健


要防止颈椎病的发生,除了要纠正不良姿势,注意防潮、防冷外,还应积极加强锻炼,经常活动颈部。

一、颈椎保健操

1 .前俯后仰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两肩平行,然后双手叉腰。动作时先抬头后仰,同时吸气,双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后缓慢向前胸部位低头,同时呼气,双眼看地。做此动作时,要闭口,使下领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后,再上下反复做4 次。动作要旨是;舒展、轻松、缓慢,以不感到难受为宜。
2
.举臂转身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先举右臂,手掌向下,抬头目视手心,身体慢慢转向左侧,停留片刻。在转身时,要注意脚跟转动45 , ,身体重心向前倾,然后再转向右后侧,旋转时要慢慢吸气,回转时慢慢呼气,整个动作要缓慢、协调。转动颈、腰部时,要尽量转到不能转为止,停留片刻,回到自然式后,再换左臂。而换左臂时,放下的手要沿耳根慢慢压下,换好手臂后同样再做,来回反复做2 次。3 .左右旋转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叉腰。动作时先将头部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吸气于胸,让右侧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再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呼气,让左边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这样反复交替做4 次。要注意的是,整套动作要轻松、舒展,以不感到头晕为宜。

4 .提肩缩颐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双肩慢慢提起,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地放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注意在缩伸颈的同时要慢慢吸气,停留时要憋气,松肩时要尽量使肩、颈部放松。回到自然式后,再反复做4 次。
5
.左右摆动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叉腰。动作时头部缓缓向左侧倾斜,使左耳贴于左肩,停留片刻后,头部返回中位;然后再向右肩倾斜,同样右耳要贴近右肩,停留片刻后,再回到中位。这样左右摆动反复做4 次,在头部摆动时需吸气,回到中位时慢慢呼气,做操时双肩、颈部要尽量放松,动作以慢而稳为佳。
6
.波浪屈伸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腿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下领往下前方波浪式屈伸,在做该动作时,下领尽量贴近前胸,双肩扛起,下领慢慢屈起,胸部前挺,双肩往后上下慢慢运动。下领屈伸时要慢慢吸气,抬头还原时慢慢呼气,双肩放松,做两次停留片刻;然后再倒过来做下领伸屈运动,由上往下时吸气,还原时呼气,做两次,正反各练两次。
7
.颈项牵拉
先做立正姿势,两脚稍分开,两手撑腰。练习时头、颈向右转,双目向右后方看;还原至预备姿势;低头看地,以下领能触及胸骨柄为佳;还原。动作宜缓慢进行,以呼吸一次做一个动作为宜。左右交替运动。
8
.往后观看
先做立正姿势,两脚稍分开,两手撑腰。练习时:头颈向右转,

,口嘟· 脊柱相关疾病
双目向右后方看;还原至预备姿势;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左后方看;还原。动作要配合呼吸,缓慢进行。
9
.回头望月
先做立正姿势,两脚稍分开,两手撑腰。练习时: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转,上身也随同略向右转,双目转视右后上方,仰望天空;还原至预备姿势;头颈向左后上方尽力转,上身也随同略向左转,双目转视左后上方,仰望天空;还原。呼吸一次做一个动作。

二、颈椎康复操
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乎视,均匀呼吸,站坐均可。
1
.双掌擦颈
十指交叉贴于后颈部,左右来回摩擦100 次。
2
.左顾右盼
头先向左后向有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30 次。3 .前后点头
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 次。
4
.旋肩舒颈
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 30 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 3O 次。
5
.颈项争力
两手紧贴大腿两侧,两腿不动,头转向左侧时,上身旋向右侧,头转向右侧时,上身旋向左侧,10 次。
6
.摇头晃脑
头向左一前一右一后旋转5 次,再反方向旋转5 次。

7 ,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 次。

8 .翘首望月
头用力左旋,并尽量后仰,眼看左上方5 秒钟,复原后,再旋向右,看右上方5 秒钟。
,
.双手托天
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 秒钟。
10
.放眼观景
手收回胸前,右手在外,劳宫穴相叠,虚按脑中,眼看前方,5 秒钟,收操。

第十一节注意事项

 

一、未病先防

由于颈椎病是以机体退变为主要原因引起的疾病,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难以根除,尤其是随着入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因此如能重视颈椎病的预防工作,则可使其发病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预防颈椎病其主要措施如下。
( 1
)广泛开展科普教育:使群众对颈椎病有一较为全面了解,有利于颈椎病的预防及早期就医、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2 )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防止慢性损伤: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对预防颈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3
)合理用枕:枕头是颈推的保护工具,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有1 / 4 ? 1 乃的时间用于睡眠,所以,枕头一定要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后,颈肩部肌肉完全放松,只靠椎间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束维护椎间结构的正常关系。如果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使颈椎某处屈曲过度,就会将此处的韧带、关节囊牵长并损伤,从而导致颈椎失稳,发生关节错位,进而发展成颈椎病。( 4 )预防慢性劳损:由于某些工作需要特殊姿势或在强迫体位下工作较长时间,如果不予重视,很容易发生慢性劳损,并逐渐导致颈椎病。预防慢性劳损,除工间或业余时间作平衡运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体质条件,选择一定的运动项目,进行增强肌力和增强体质的锻炼,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 5
)避免头颈部外伤:外伤与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设法避免各种工伤、生活意外伤、交通事故伤及运动损伤,并力求减少外伤的强度,而头颈部外伤后,应及时去医院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6
)积极治疗咽喉部炎症及其他疾患:咽喉部炎症是颈椎病的诱发因紊之一,故对咽喉部各种急、慢性炎症如咽炎、扁桃腺炎、淋巴腺炎等感染均应采取积极治疗态度。此外,各种全身性疾患如高血压、内分泌紊乱、更年期综合征、各种中毒等,积极给于治疗,对颈椎疾患的防治均有重要意义。
( 7
)加强体育锻炼:通过医疗体育、保健操等手段,加强对颈部肌肉的强化练习,增强其功能运动,以保持颈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二、注意头颈部外伤,外伤后及早诊治

年轻患者的颈椎病常常是由于头颈部外伤后造成的,外伤与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必须设法避免各种运动损伤、工伤、生活意外伤、交通事故等多种损伤。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各种运动项目均有其相应的要求,包括大运动量开始前的准备动作,均应遵照执行,尤其在比赛前与比赛中,切忌冲动行事,不按规定要求进行,任何超限的负荷与活动范围均将构成颈椎病的发病因素,应努力避免或减少头颈部的运动损伤。
应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的宣传,只有全民安全意识普遍提高,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及交通法规,才有可能降低工伤事故、交通意外的发生率。虽然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强度的外伤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可以通过各种预防措施想方设法降低外伤的强度。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在驾车或乘车时,除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外,还应按规定用安全带将自己固定在座位上,以防止或降低因突然刹车或撞车时由于惯性作用使人体产生豹向前冲力所造成的损伤,当然也可减轻头颈部外伤的机会与程度。乘车时面向侧方的坐姿,由于颈椎侧方肌肉强大及颈椎骨关节与韧带结构特点,一旦发生急刹车,常可大大降低颈椎(尤其是椎管内外结构)出现过伸性损伤等严重后果的机会。
头颈部外伤而不足以引起骨关节损伤者,常可能导致局部软组织包括韧带的不全损伤,若不及早诊治,容易使其局部愈合与修复不佳,导致颈椎失稳,加速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颈椎病。对颈部损伤不十分严重的伤员,其颈椎椎旁肌的压痛情况,可反映有无颈椎韧带损伤,常常是韧带损伤的主要症状之一。对颈椎X 线片除注意观察骨关节改变外,尤其应仔细观察椎体前阴影有无增宽现象。因颈部创伤反应可以迟发,对外伤当时不能确定者,应在伤后3 5 日进行重复检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观察。
外伤后早期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既是创伤本身的要求,也是预防引起或加重颈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较轻的病人可用颈托制动,而对病情较重的病人则需住院行牵引治疗,必要时行颅骨牵引,这种强制性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将颈椎受损局部的创伤反应程度降低到最低水平,也是保证其局部愈合与修复的基本条件。同
时,对外伤涉及椎管内并有可能引起水肿、充血及渗出反应时,均需应用脱水剂治疗,如利尿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类固醇皮质激素等,对减轻神经受损程度及骨赘形成速度具有直接作用。

三、既病防变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时确诊并不容易。一旦有了这方面的症状,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帮助确诊,否则延误诊断,耽搁治疗。一旦诊断明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椎间盘的退变、骨刺的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俱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因得过且过的心态而放弃积极治疗。颈椎病的精神康复主要有几方面。
① 消除悲观心理:对颈椎病反复发作者,要让病人了解其发作规律,深信颈椎病所出现的症状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疗是有效的。那些病情较为严重的各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只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可行的治疗方案,治疗及时,持之以恒,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② 避免急躁情绪:颈椎病的发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症状的出现是逐渐形成的,对它的治疗不可能有立竿见影之效,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耐心地始终不断进行颈椎病的预防和保健,尤其对于老年颈椎病患者,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复发或减轻症状,过分急躁的心情,不但不利于治疗,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甚至可能诱发其他疾病。
③ 发挥心理治疗的积极作用:暗示治疗可使颈椎病所出现的』 心慌、胸闷、腹胀、头痛、多汗,甚至上下肢麻木、酸胀及性功能下降等症状得到改善。
( 2
)关于休息: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 3 周。卧床休息在颈部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组织受压水肿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粘连等变化,阻碍颈推病的恢复。所以颈椎病的间歇期和慢性期,应适当参加工作,不需长期休息。( 3 )关于保养:人体尤如一部复杂的机器,时常需要加以保养。尤其是颈椎病,本身就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更要对颈部加以保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无论是睡眠、休息,还是学习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动作,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时刻不忘颈椎的保护。同时加强颈肌的锻炼。
( 4
)关于治疗: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分。绝大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不发。但每一种治疗方法均有其独特的操作、作用和适应证,需要有专科医师指导,而且有一定的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