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六本 颈腰及关节疼痛注射疗法 目录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六章 胸背痛
内容开始
.0gd; mso-para-margin-bottom: 5.0pt; mso-para-margin-left: 4.0gd; mso-char-indent-count: 2.0">一侧根部,回吸针筒无血液等抽出液,进行注射;然后再稍稍拔出注射针作椎旁肌肉内注射,并边拔出边注射,直至筋膜及筋膜下层。若须同时注射邻近节段椎旁肌时,针尖不要完全拔出,即可分别斜刺上下邻近的棘突根部及其椎旁肌。注射完毕后,拔出注射针,再作另一侧椎旁肌注射,方法相同。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15 3oml 。根据所须注射节段范围增减注射药量。
6
.注意事项防止在穿刺中误刺入脊柱管腔、胸腔或血管内。采用边抽边注射进针的方法。遇到索条状软组织肿块时,即要将药液注入肿块内及其四周,并观察其注射后的变化。

七、肋间神经注射点
1
.适应证由于肋间神经痛大多为继发性,因此在注射疼痛的肋间神经外,还应检查和诊断原发灶来源,在可能范围内,同时注射其原病灶处。如来自强直性脊椎炎的肋间神经痛,则也应注射明显痛的胸椎节段。如来自感染所致的肋间神经痛,应同时抗感染治疗。
乞体位根据注射部位不同,一般可采用健侧卧位或俯卧位。3 .表面标志棘突、横突及相关肋骨、肋骨角。4 .操作方法根据肋间神经疼痛范围,选择近端或肋骨角处作进针点,也可根据局部疼痛或压痛最明显处作进针点。由于肋间神经及伴行血管束均在肋骨下缘,因此穿刺针首先刺及肋骨后下缘骨面,浸润少许药液,然后再将针尖向下方达肋骨下缘软组织处,进针少许(约。.20 一。,30cm ) ,回吸针筒无血或气体时,即可进行注射治疗。根据需要,可进行邻近上下两处肋间神经同时注射(图6 5 )。
5
.药液每处可注入0 . 25 叭~1 . 0 叼普鲁卡因或1 %利多卡因配制药液5 . 0 10ml
6
.注意事项由于肋间血管神经束位于肋骨下方,因此,穿刺时一定要先将针触及肋骨下1 / 4 部骨面,然后再浸润少许药物,使软组织分开,再慢慢将针尖朝下方,滑至肋骨下方软组织即可,进针要慢而稳。只要在肋骨下缘下方即可进行抽吸,观察针尖位置是否正确。绝对避免针尖进入胸腔或肋间血管内。
肋骨角处进针时,要注意防止穿刺过深,因为此处软组织较薄,容易误刺入胸腔内或血管内。

九、胸上端肋软骨注射点

1 .适应证前胸肋软骨炎(Tietze )、胸肋软骨损伤或骨折、胸肋软骨增生。
2
,体位仰卧。

3 .表面标志胸骨柄、第2 肋骨、第3 肋骨、胸骨。

4 .操作方法首先确定疼痛或损伤区,作好标志。用细注射针(5 号针)斜刺入皮肤至肋软骨面,针尖触及软骨面后,即行固定不动,防止滑入肋间或任何空隙处,回抽无血无气后,即行局部注射药液(图6 6 )。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5 sml
6
.注意事项认真确定注射部位;斜刺法触及肋软骨面画抽针筒绝对防止误插入肋间或穿过肋软骨面。

十、胸下端肋骨末端注射点
1
.适应证胸下端诸肋骨末端综合征、肋骨末端损伤或骨折、肋骨末端软骨增生。
2
.体位仰卧。
3
.表面标志胸骨、肋软骨弓、季肋缘、剑突、肋末端软骨(第7 s 9 10 )、肋剑突角。
4
.操作方法将胸下端的肋骨末端软骨疼痛或损伤区标志清楚后,将5 号细针斜刺入皮肤,待针尖触及肋末端骨软骨,抽吸无血无气后,沿肋剑突角轮廓的外侧方为导向,进行肋末端软骨面的斜刺潜行注射(图6 6 )。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10 ? 15ml
6
.注意事项注射前应确定注射范围,防止注射针穿过骨末端软骨或肋间隙。由于胸前方肋骨8 、,、10 11 肋肋间及肋骨末端,已不在肋膜腔范围内,针尖虽不穿入胸膜腔,但可穿入肋间肌、横隔并进入腹膜腔。
注射前一定要注意采用斜刺法及在肋骨末端软骨,以肋剑突角轮廓为导向进行注射。

第四节运动辅助疗法

运动辅助疗法是胸背痛治疗中及治疗后的辅助措施,对增进治疗效果、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及胸背部保健有重要意义。
介绍以下10 个有效的运动操作:
1
.托掌挺胸双手对掌并将手指对插后翻掌向上,上举双臂,然后翻掌托天挺举并挺胸。
2
.托掌旋身同上姿势挺胸后,原地不动,将躯干和双臂一起作左右交替旋转活动。
3
.托掌后伸同上姿势旋转后,再将躯干和上举双臂一

起做轻度后伸动作,重复若干次。
4
.伸臂悬体即将双手抓住单杠,双膝稍屈曲,使双足离地,以悬吊脊椎,使胸肋牵张。
5
.双臂后旋双手握住身体两侧的假想轮子把手柄,将轮子自前向后倒转具体过程俩手先向前,再向上,然后经过腋下,再向后下旋转至上前方。如是来回重复,使肩胸前挺。6 .扩胸分胸双臂外展平举屈肘,不断向后作扩胸动作数十次;然后用力伸肘,将手及前臂尽力向左右两侧扩伸,好像将胸分开。
7
.后伸摩背双手背向后作摩背动作,先举到最高背部位置按摩,再依次向下按摩背部。
8
.后伸挤背同法将手捏背皮,自上而下地按次揉捏。9 .肩上挤背将手经过对侧肩上,另手握住该肘肘后上托,以协助该手尽量增加伸向背后的幅度,这时手指揉捏上背部皮肤;然后同法作对侧上背揉捏动作。
(注火的背部皮下有大量免疫细胞,挤捏背部皮肤,刺激了静止状态的免疫细胞,并激活了它们的功能,流向身体各部,以达到提高免疫功能的目的。古代民间有“刮背”疗法,可以治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不要忘记不常触及的人体背部的“宝藏”。)
10
.屈肢滚背患者将四肢屈曲抱膝,背屈成圆球状,将圆背在床褥上作前后、左右或旋转滚动。站立时,再作原地下肢跳动或抖动,这样不仅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曲张或血栓形成,而且还可使内脏颤动,增加胃肠蠕动及呼吸运动。

第五节典型病例报告集



       下一条:第七章 腰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