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六本 颈腰及关节疼痛注射疗法 目录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十一章 踝关节及足部疼痛
内容开始
SPAN>

第二节临床概要

引起踩关节及足部的疼痛疾患范围较广,除局部疾患外,还包括全身性疾患及发育性障碍。兹就常见的临床现象,概.要叙述。

一、踩关节疼痛疾患
1
.踩关节扭伤与骨折各种姿势下发生的暴力损伤,常可致踩部韧带或骨折损伤。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损伤,但临床中往往会相互混淆,以致误诊。其主要鉴别方法为:( 1 )外表观察跟部骨折,常立即发生肿胀、畸形,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出现溢血斑、水泡;踩关节扭伤的肿胀,往往在次日较为严重,除严重病例外,一般无溢血斑或水泡。( 2 )活动与疼痛的关系:踩关节骨折后,关节活动越多越痛;而扭伤则在开始活动时疼痛,持续活动后即反觉疼痛减轻,但一经休息再行活动,则又复疼痛。
( 3
)振痛与压痛:在远离骨折的骨远端,叩打或挤压骨部,常因振动传导或挤压摩擦,而致骨折处发生疼痛。局部压痛点的测定:踩部骨折后,其压痛一般在内踩或外踩骨折处,而踩关节扭伤后,其压痛点则在内踩或外踩尖端的下方,也就是韧带的附着部及其分布区,而不在骨质处,尤其常见踩前方的距膝前韧带处有明显压痛。此外,往往还并有第5 踌骨基底韧带撕裂伤或骨折,必须检查,防止遗漏。( 4 )被动活动跟扭伤后,若将踩关节自患侧分开,使韧带呈伸长状态时,立即发生疼痛;反之,则疼痛轻。若为踩部骨折,则向各方向活动都发生疼痛。
( 5
)穿刺:骨折后穿刺抽出液常为血液,有时可见脂肪滴:扭伤后也可抽出血液,但量少,轻度时则无。扭伤后的积血必须早期抽出,对防止局部肿胀,加速恢复有很大帮助。( 6 ) X 线摄片检查:骨折可以被发现。
2
.踩关节关节炎
( D
类风湿性关节炎较为常见,并为双侧对称性,其他如手指等周围关节也同时发病。关节肿胀,活动时疼痛。除关节肿胀外,跟腿两侧正常凹陷消失,并有压痛。
( 2
)退行性关节炎:与外伤、劳损及职业有关。

( 3 )结核性关节炎:常为单侧性。晚期窦道形成。3 .踩关节周围腿鞘炎可由于外伤、足部畸形、感染及痛风等不同原因所致。常见的有胫后肌肌腿、膝骨肌腿及跟腿炎。外观为一条长形肿胀,压痛明显;足踩活动时,有时有摩擦音,走路疼痛;作抗阻力性肌肉自动收缩或反向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
( 1
)胫后肌腿鞘炎:位于内眼后下缘,呈一条弧形肿胀区,近端可高达踩关节,远端可延及足底内侧。有压痛。( 2 洲滑肌腿鞘炎:位于外踩后下缘,沿小腿后方均有压痛,远端可至足底。
( 3
)跟腿腿鞘炎:沿肌腿肿胀。压痛点起自跟腿的跟骨抵止点上方1 Zcm 处,向近端至小腿后下方。临床上应与跟腿断裂相鉴别。
4
.弹响踩常见于膝骨肌腿脱位。由于外踩后部包绕膝骨肌腿的支持带松弛或断裂所致。该肌腿可向前滑脱至外踩前外方,可在皮下看到肌腿滑动,尤其在足背伸并同时外翻时,更易滑脱若将足作踌屈及内翻时,肌腿即自行复位,并发出弹响,常觉疼痛。其他足部小关节的肌腿、韧带、支持带断裂及关节面摩擦,在特定的习惯动作下,也可发生弹响或摩擦声。

二、足部疼痛疾患(一)跟骨痛
1
.跟骨骨折足跟增宽,足底平坦。在跟骨两侧,用两个手指向骨中心加压时,节活动度减少,走路疼痛。
2
.肠筋膜炎疼痛由于杯筋膜壹粒、

跟骨底叩痛。尤其即有明显疼痛。关撕伤、炎症及痕痕所致。有时晚期可发生骨刺。
3
.跟骨部滑囊炎与外伤、炎症等疾患有关。( 1 )跟骨下滑囊炎:位于跟骨下持重部,往往同时并发局部骨膜炎或跟骨刺。站立工作者如哨兵、工人、医务工作者多见。跟骨骨刺一般无临床体征,也非疼痛主因,很多检查中发现跟骨骨刺者并无跟骨痛。
( 2
)跟骨后滑囊炎:有深、浅部两个不同的滑囊部位。前者位于跟骨与跟腿之间,后者在跟腿与皮肤之间。此时应与跟腿腿鞘炎区别:
① 跟骨后滑囊炎压痛点,是紧接着跟骨的后缘处,跟腿腿鞘炎压痛点在其稍上方。
② 足部活动时,跟骨后滑囊炎无摩擦音,而跟腿腿鞘炎时常有摩擦音。
4
.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跟骨骨炎往往为全身性风湿痛、类风湿性关节疾患的某一局部症状表现。突出地集中在跟骨部疼痛,且以两侧为主,并可轻重不同地交替发作。有的X 线照片示跟骨骨质粗糙,沿跟腿处有骨质增生现象。5 .跟骨骨髓炎
6
.跟骨骨髓炎多见于5 15 岁儿童,常与外伤有关。走路时足跟疼痛,并有压痛。X 线摄片检查可证实。7 .跟骨高压症往往在坐、卧休息时,疼痛明显;若由于外伤所致的跟骨痛,则在负重活动时,疼痛明显。8 .跟骨疲劳骨折
,
.平足症早期此乃由于长期站立所致,多见于青年工人。除跟骨痛外,并牵涉及踩前或足底痛。
10
· 足跟脂肪垫炎
11
.跟骨周围某些副骨所发生的疼痛例如载距小骨。

12 .足畸形如马蹄足、仰趾足、弓形足等足跟部持重点不匀所发生的疼痛。
13
.鞋源性由于不适当鞋子压迫所致。如长期穿高跟鞋后,拓筋膜紧张,小腿肌肉代偿失调,发生疼痛。这是由于长期足跟抬高拓屈,使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骨盆前倾,腰椎前弯弧度增加,小腿肌肉则逐渐缩短,足前部压力加重,终于引起上述小腿肌肉代偿失调,除导致足痛外,最后还出现膝痛及腰痛。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患者仅突出跟骨痛。(二)足及足弓痛
1
.平足症可由于创伤、负重过度、小儿麻痹症、足关节病及畸形等所致。初期仅觉工作疲劳后,足底发热、胀感,休息后恢复。以后可发展为痉挛性足外翻姿势,有膝骨肌痉挛现象,关节僵硬,并有踩关节前疼痛。长期不予治疗,可导致结构性强硬改变,足内侧韧带、肌腿拉长,外侧挛缩,跟骨内旋、外翻,距骨、舟骨内倾,足弓下陷,继而发生骨性关节炎。最后疼痛可影响及膝髓和腰部。儿童可因营养不足、睡眠不够或过度站立负重,使足弓软弱。往往夜间哭诉小腿肌腹疼痛,此时即应引起警惕。早期可有足舟骨结节处压痛,足弓在不持重时仍存在,晚期平足畸形。
2
.足背腿鞘囊肿。
3
.足舟骨骨软骨炎kohler )发生于10 岁以下儿童,足呈内翻位走路,并有疼痛,足舟骨处压痛。x 线照片示舟骨压缩变薄,骨密度增加,侧位片如硬币侧面,关节间隙正常。4 .足部畸形弓形足、外翻足、内翻足等。
5
.行军骨折多见于第2 3 环骨远端。因过度步行所致。局部肿胀、疼痛、压痛。

6 ,横足弓塌陷踌骨头下沉,并可见脐眠形成。将足左右两侧向踌骨头横向挤压时无痛。
,
.踩前附管综合征本症由Marinacci ( 1968 )首次命名。见于踩前下方十字韧带下形成的骨纤维管道受嵌压所致。管道中主要有姆长伸肌腿、趾长伸肌腿、血管及膝深神经支。嵌压后,可发生一系列足背麻木疼痛等症状,往往误认为足关节炎、风湿病或其他损伤。
发病原因足附骨(如距骨、足舟骨等)陈旧性骨折、赘骨增生、肿瘤、腿鞘囊肿、弓形足畸形、足部挫伤、疲痕粘连或过紧的鞋袜约束等,此外舞蹈演员或老年人足弓塌陷、骨性关节炎、甚至某些代谢性疾患,均可引发本症。
主要症状及体征:患侧足背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过敏为主。一般不影响短程走路与站立,活动时症状减轻(疲劳时则否),休息时反而加重,夜间更加明显;踩背伸时疼痛减轻,踌屈时加重,姆趾背伸无力在第1 2 趾趾蹼及其邻近皮肤感觉麻木;用手指扣击踩前下方时,疼痛可传导至第1 2 趾处。治疗:分析病因,尽力解除。抬高患肢,穿宽松鞋袜。局部进行药液注射治疗,较为见效,每周1 次,约3 4 次。少数患者须手术松解、减压,方能奏效。
8
.踩内侧附管综合征由于踩内侧的附管受嵌压或炎症所致。管内含有通至足底部的肌腿外,还有血管和神经,尤其是胫后神经受压后,可致内踩及足底部麻痛,严重时,走路受到影响。治疗以保守疗法为主,局部注射治疗较为有效。(三)足趾痛
1
.踌痛病由于足底趾神经的神经瘤或创伤而引起。足痛一般发生在第2 3 4 环骨间,并常传导至足尖部。检查者如能压迫到致病的神经瘤时,即有明显压痛。最好的方法

是将足踌骨头的左右两边型的足趾放射样疼痛(图11 1 )。
2
.踌骨头骨软骨炎( Freiber 云多见于10 15 岁儿童。以第2 踌骨头为主。足趾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并有活动幅度减低。X 线摄片检查可证实诊断。至成人期患趾除有踌骨头扁平增宽外,还有骨性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