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六本 颈腰及关节疼痛注射疗法 目录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十一章 踝关节及足部疼痛
内容开始
 

第十一章  踝关节及足部疼痛.

第一节临床解剖简要

一、表面标志

1 .踩关节的内踩、外踩及膝骨下1 / 3 处,皆在皮下,甚易摸到。外踩较小,低于内踩约0 . SCm ,且在其后约Zcm 左右。内踩较大,紧靠内踩前部所摸到的骨性部分,相当于距骨颈或距骨头的内侧面。在内踩下1 指宽处的骨隆起,即为跟骨载距突。它的位置与外踩尖同在一个水平面。在内踩前方3cm 处,可摸到一骨隆起,乃是足舟骨结节。舟骨的前方为第1 楔骨,再前为第1 环骨基底部。这些骨性解剖部位均可在皮下清楚摸到。
2
.在内踩、外踩的前方及跟腿的两旁,各有沟状凹陷处。当踩关节积液肿胀时,这些凹陷均行消失。
3
.自外踩尖到第5 肠骨基底粗隆间,划一连线,其中点正相当于跟骸关节。
4
.站立时,在足背的外侧、外踩的前方,可见一圆形的肌肉隆起,宛如半个核桃。于足趾背伸时,尤其明显突出,此乃

趾短伸肌肌腹。常有人误诊为异常的肿块或肿瘤而行手术者有之,应引起警惕。
5
,在内躁前方行走的静脉为大隐静脉;在外躁后方行走的静脉为小隐静脉。手术时不要误伤。
6
.自两踩的中点处至第卜第2 足趾之间的连线,相当于足背动脉的行程,可以摸到足背动脉的搏动。同样,自内躁尖至跟骨内结节连线之中点稍前方处,可以摸到胫后动脉的搏动。7 .足底部,可见足内侧有一纵形宵状弧,称纵足弓;足底前部足趾近端有一横形宵状弧,称横足弓。

二、踩关节及足部关节的结构

1 .踩关节为屈戌关节。由胫骨膝骨下端内、外踩关节面及距骨合适地相嵌而成。由于外躁较长,因此,它可以完全遮盖住距骨之外侧面;而内躁则较短,仅遮盖住距骨内侧面的上l / 4 部。
2
.躁关节的重要韧带
( l
内侧三角韧带:分深、浅两部。自内躁分别至足舟骨、距骨及跟骨,扇形分出呈尖端在上的“三角形状“,故称三角韧带,甚坚强。
( 2
)外侧的韧带共分3 束,即距膝前韧带、距膝后韧带及中间的跟排韧带。此韧带不如内侧三角韧带坚强,较薄弱,容易引起损伤。
( 3
笼排横韧带:在胫排骨下端的后部。
( 4
麒前、后的韧带:为关节囊的前、后加强部分。小腿前下端与躁部交界处的十字韧带,连同下面的跄骨形成管腔,即成前跄管。
3
.距骨下关节由距骨及跟骨间组成,其中包括前、中、

3 个关节面,在中、后关节间形成距骨下窦。重要的韧带有:距跟骨之间的骨间韧带及舟骨与载距突之间的弹力韧带。4 .距舟(距舟跟)关节为球形凹型关节,由距骨前部与足舟骨组成。
5
.跟骸关节由跟骨前部与骸骨组成。距舟与跟骸关节的重要韧带有:
(
”弹力韧带;
( 2
)分歧韧带:起自跟骨上前部,分别至舟、般二骨,成为两束,即跟舟束及跟般束。
( 3
)跻长、短韧带:分布于跟骸关节的下面。6 ,其他小关节为舟般楔关节、般踌关节、楔踌关节、踌骨基底间关节、趾踌及趾间关节。

三、踩关节及足部关节的特点

1 ,踩关节外踩的位置低于内踩,因此,它们远端的骨髓线也就高低不等,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排骨远端外躁的骨髓线,相当于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平面,故一旦该处患有结核或其他感染性疾患时,就较容易侵入躁关节内。
2
.距骨上面的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置中立位时,距骨与胫排骨下端之关节面正合适相嵌;但当足呈踌屈时,例如穿超高跟鞋足向下坡走路时或跳芭蕾舞蹈时,距骨上面关节的前宽部即行滑出关节之外,关节的后窄部入关节内,这时,关节不稳,甚易扭伤。当足呈背伸时,胫排远端关节则微微分开,以容纳距骨关节前宽部分,进入关节。
3
.临床上,躁关节容易遭致扭伤,有以下一些因素:日)躁关节为人体最基层关节,要分担全身的体重。( 2 )内、外躁关节结构力量不匀,内侧副韧带坚强,外侧副

韧带薄弱;足内翻背伸力量强,外翻踌屈力量弱。
( 3
)足踌屈时,距骨前部滑出关节外,关节不稳。4 .初生儿的足,一般均呈内翻位,并有足弓饱满及平足现象。在开始负重、练习步行后,此现象即渐渐消失。5 .足部的关节很多,但各有其主要的功能:踩关节主要为足的背伸及踌屈活动;距下关节为足内翻和外翻活动;距舟、跟般关节为足内收、外展及内、外翻联合动作。事实上,距下、距舟、跟般及足前部诸关节的活动是统一而协调的,不能分开,如在内翻动作时,必有内收;同理外翻也必有外展;内翻与内收明显时相当于旋后动作;外翻与外展明显时,为旋前动作。
( 1
)纵足弓
内侧足弓:由跟骨内侧部、距骨、舟骨及第1 2 3 楔骨、踌骨所构成。距骨头与舟骨为弓顶,下方有弹力韧带及胫后肌腿所支托,保护足弓。内弓较高,亦较活动,但易塌陷。外侧足弓:由跟骨外侧部、般骨及第4 5 踌骨构成。以骸骨为弓之中央。下方有脉骨长、短肌及踌长、短韧带支托。外弓低,与地面平行,活动较少。
( 2
)横足弓:由附骨、踌骨之踌面所构成之横行陷窝。若以两足并立时,两横足弓合成一完整的桥形弧弓。足组织构成的足弓,全靠强有力的肌肉、韧带所支托,尤其以肌肉更为重要。因此,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爱好者,其维持足弓的肌肉应该是较发达的。
7
.足底支重的着力区有3 部,即足跟、第5 肠骨头及第1 拓骨头(2 个子骨区)。仔细分析足踌面着地的重力点分布次序为:每次足举步着地的第l 点即为足跟区;以后足渐偏向外侧足跟、外足纵弓,然后再完全转移到第5 踌骨头区;最后落向内侧第1 拓骨头区。因此,步行时每步足的着地动向是由后而前、由外而内的。试观察足底部增厚皮肤的分布及鞋底摩擦痕迹的形态,也足以证实上述重力区的负重规律。8 .踩关节或足部损伤后,应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以下一些情况须注意预防:
( 1
)踩关节或足部损伤后容易发生水肿。一旦发生,必须立即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否则继而发生纤维化、关节僵硬及疼痛,致使患者不敢活动而致局部慢性血液循环不良,进一步加重水肿,形成恶性循环。至此,治疗十分困难。( 2 解关节或足部损伤的疗效应予重视。由于这些部位皆在皮下,骨折后对位对线不好或遗留足踩疼痛,都使功能或外观受到严重影响,包括心理和精神创伤。
( 3
)踩关节及足部是整个体重的载力点,细小的创伤或疼痛,都能影响全身关节的协调与灵活性,使步态失衡。( 4 )踩关节骨折后,往往能引起重视,疗效好;踩关节扭伤后,往往认为是小病不重要,疏忽治疗,疗效反而不佳。结果导致长期疼痛,应引起注意。

第二节临床概要

引起踩关节及足部的疼痛疾患范围较广,除局部疾患外,还包括全身性疾患及发育性障碍。兹就常见的临床现象,概.要叙述。

一、踩关节疼痛疾患
1
.踩关节扭伤与骨折各种姿势下发生的暴力损伤,常可致踩部韧带或骨折损伤。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损伤,但临床中往往会相互混淆,以致误诊。其主要鉴别方法为:( 1 )外表观察跟部骨折,常立即发生肿胀、畸形,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出现溢血斑、水泡;踩关节扭伤的肿胀,往往在次日较为严重,除严重病例外,一般无溢血斑或水泡。( 2 )活动与疼痛的关系:踩关节骨折后,关节活动越多越痛;而扭伤则在开始活动时疼痛,持续活动后即反觉疼痛减轻,但一经休息再行活动,则又复疼痛。
( 3
)振痛与压痛:在远离骨折的骨远端,叩打或挤压骨部,常因振动传导或挤压摩擦,而致骨折处发生疼痛。局部压痛点的测定:踩部骨折后,其压痛一般在内踩或外踩骨折处,而踩关节扭伤后,其压痛点则在内踩或外踩尖端的下方,也就是韧带的附着部及其分布区,而不在骨质处,尤其常见踩前方的距膝前韧带处有明显压痛。此外,往往还并有第5 踌骨基底韧带撕裂伤或骨折,必须检查,防止遗漏。( 4 )被动活动跟扭伤后,若将踩关节自患侧分开,使韧带呈伸长状态时,立即发生疼痛;反之,则疼痛轻。若为踩部骨折,则向各方向活动都发生疼痛。
( 5
)穿刺:骨折后穿刺抽出液常为血液,有时可见脂肪滴:扭伤后也可抽出血液,但量少,轻度时则无。扭伤后的积血必须早期抽出,对防止局部肿胀,加速恢复有很大帮助。( 6 ) X 线摄片检查:骨折可以被发现。
2
.踩关节关节炎
( D
类风湿性关节炎较为常见,并为双侧对称性,其他如手指等周围关节也同时发病。关节肿胀,活动时疼痛。除关节肿胀外,跟腿两侧正常凹陷消失,并有压痛。
( 2
)退行性关节炎:与外伤、劳损及职业有关。

( 3 )结核性关节炎:常为单侧性。晚期窦道形成。3 .踩关节周围腿鞘炎可由于外伤、足部畸形、感染及痛风等不同原因所致。常见的有胫后肌肌腿、膝骨肌腿及跟腿炎。外观为一条长形肿胀,压痛明显;足踩活动时,有时有摩擦音,走路疼痛;作抗阻力性肌肉自动收缩或反向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
( 1
)胫后肌腿鞘炎:位于内眼后下缘,呈一条弧形肿胀区,近端可高达踩关节,远端可延及足底内侧。有压痛。( 2 洲滑肌腿鞘炎:位于外踩后下缘,沿小腿后方均有压痛,远端可至足底。
( 3
)跟腿腿鞘炎:沿肌腿肿胀。压痛点起自跟腿的跟骨抵止点上方1 Zcm 处,向近端至小腿后下方。临床上应与跟腿断裂相鉴别。
4
.弹响踩常见于膝骨肌腿脱位。由于外踩后部包绕膝骨肌腿的支持带松弛或断裂所致。该肌腿可向前滑脱至外踩前外方,可在皮下看到肌腿滑动,尤其在足背伸并同时外翻时,更易滑脱若将足作踌屈及内翻时,肌腿即自行复位,并发出弹响,常觉疼痛。其他足部小关节的肌腿、韧带、支持带断裂及关节面摩擦,在特定的习惯动作下,也可发生弹响或摩擦声。

二、足部疼痛疾患(一)跟骨痛
1
.跟骨骨折足跟增宽,足底平坦。在跟骨两侧,用两个手指向骨中心加压时,节活动度减少,走路疼痛。
2
.肠筋膜炎疼痛由于杯筋膜壹粒、

跟骨底叩痛。尤其即有明显疼痛。关撕伤、炎症及痕痕所致。有时晚期可发生骨刺。
3
.跟骨部滑囊炎与外伤、炎症等疾患有关。( 1 )跟骨下滑囊炎:位于跟骨下持重部,往往同时并发局部骨膜炎或跟骨刺。站立工作者如哨兵、工人、医务工作者多见。跟骨骨刺一般无临床体征,也非疼痛主因,很多检查中发现跟骨骨刺者并无跟骨痛。
( 2
)跟骨后滑囊炎:有深、浅部两个不同的滑囊部位。前者位于跟骨与跟腿之间,后者在跟腿与皮肤之间。此时应与跟腿腿鞘炎区别:
① 跟骨后滑囊炎压痛点,是紧接着跟骨的后缘处,跟腿腿鞘炎压痛点在其稍上方。
② 足部活动时,跟骨后滑囊炎无摩擦音,而跟腿腿鞘炎时常有摩擦音。
4
.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跟骨骨炎往往为全身性风湿痛、类风湿性关节疾患的某一局部症状表现。突出地集中在跟骨部疼痛,且以两侧为主,并可轻重不同地交替发作。有的X 线照片示跟骨骨质粗糙,沿跟腿处有骨质增生现象。5 .跟骨骨髓炎
6
.跟骨骨髓炎多见于5 15 岁儿童,常与外伤有关。走路时足跟疼痛,并有压痛。X 线摄片检查可证实。7 .跟骨高压症往往在坐、卧休息时,疼痛明显;若由于外伤所致的跟骨痛,则在负重活动时,疼痛明显。8 .跟骨疲劳骨折
,
.平足症早期此乃由于长期站立所致,多见于青年工人。除跟骨痛外,并牵涉及踩前或足底痛。
10
· 足跟脂肪垫炎
11
.跟骨周围某些副骨所发生的疼痛例如载距小骨。

12 .足畸形如马蹄足、仰趾足、弓形足等足跟部持重点不匀所发生的疼痛。
13
.鞋源性由于不适当鞋子压迫所致。如长期穿高跟鞋后,拓筋膜紧张,小腿肌肉代偿失调,发生疼痛。这是由于长期足跟抬高拓屈,使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骨盆前倾,腰椎前弯弧度增加,小腿肌肉则逐渐缩短,足前部压力加重,终于引起上述小腿肌肉代偿失调,除导致足痛外,最后还出现膝痛及腰痛。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患者仅突出跟骨痛。(二)足及足弓痛
1
.平足症可由于创伤、负重过度、小儿麻痹症、足关节病及畸形等所致。初期仅觉工作疲劳后,足底发热、胀感,休息后恢复。以后可发展为痉挛性足外翻姿势,有膝骨肌痉挛现象,关节僵硬,并有踩关节前疼痛。长期不予治疗,可导致结构性强硬改变,足内侧韧带、肌腿拉长,外侧挛缩,跟骨内旋、外翻,距骨、舟骨内倾,足弓下陷,继而发生骨性关节炎。最后疼痛可影响及膝髓和腰部。儿童可因营养不足、睡眠不够或过度站立负重,使足弓软弱。往往夜间哭诉小腿肌腹疼痛,此时即应引起警惕。早期可有足舟骨结节处压痛,足弓在不持重时仍存在,晚期平足畸形。
2
.足背腿鞘囊肿。
3
.足舟骨骨软骨炎kohler )发生于10 岁以下儿童,足呈内翻位走路,并有疼痛,足舟骨处压痛。x 线照片示舟骨压缩变薄,骨密度增加,侧位片如硬币侧面,关节间隙正常。4 .足部畸形弓形足、外翻足、内翻足等。
5
.行军骨折多见于第2 3 环骨远端。因过度步行所致。局部肿胀、疼痛、压痛。

6 ,横足弓塌陷踌骨头下沉,并可见脐眠形成。将足左右两侧向踌骨头横向挤压时无痛。
,
.踩前附管综合征本症由Marinacci ( 1968 )首次命名。见于踩前下方十字韧带下形成的骨纤维管道受嵌压所致。管道中主要有姆长伸肌腿、趾长伸肌腿、血管及膝深神经支。嵌压后,可发生一系列足背麻木疼痛等症状,往往误认为足关节炎、风湿病或其他损伤。
发病原因足附骨(如距骨、足舟骨等)陈旧性骨折、赘骨增生、肿瘤、腿鞘囊肿、弓形足畸形、足部挫伤、疲痕粘连或过紧的鞋袜约束等,此外舞蹈演员或老年人足弓塌陷、骨性关节炎、甚至某些代谢性疾患,均可引发本症。
主要症状及体征:患侧足背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过敏为主。一般不影响短程走路与站立,活动时症状减轻(疲劳时则否),休息时反而加重,夜间更加明显;踩背伸时疼痛减轻,踌屈时加重,姆趾背伸无力在第1 2 趾趾蹼及其邻近皮肤感觉麻木;用手指扣击踩前下方时,疼痛可传导至第1 2 趾处。治疗:分析病因,尽力解除。抬高患肢,穿宽松鞋袜。局部进行药液注射治疗,较为见效,每周1 次,约3 4 次。少数患者须手术松解、减压,方能奏效。
8
.踩内侧附管综合征由于踩内侧的附管受嵌压或炎症所致。管内含有通至足底部的肌腿外,还有血管和神经,尤其是胫后神经受压后,可致内踩及足底部麻痛,严重时,走路受到影响。治疗以保守疗法为主,局部注射治疗较为有效。(三)足趾痛
1
.踌痛病由于足底趾神经的神经瘤或创伤而引起。足痛一般发生在第2 3 4 环骨间,并常传导至足尖部。检查者如能压迫到致病的神经瘤时,即有明显压痛。最好的方法

是将足踌骨头的左右两边型的足趾放射样疼痛(图11 1 )。
2
.踌骨头骨软骨炎( Freiber 云多见于10 15 岁儿童。以第2 踌骨头为主。足趾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并有活动幅度减低。X 线摄片检查可证实诊断。至成人期患趾除有踌骨头扁平增宽外,还有骨性关节炎形成。3 .代谢病所致足趾痛( 1 )痛风性姆趾炎:95 %为男性,女性仅占5 % ? 6 . 6 %本症与尿酸代

11 1 试验踌痛病的方法

谢失调有关。起病突然发生关节痛。多数(83 . 7 写)在夜间发作,以姆趾被侵犯最为多见(95 % )。多年痛风病患者,其脊柱、骸骼关节也可被侵犯。患者常有高尿酸血症。必须指出:尚有许多其他疾患也可有高尿酸血症,例如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肾功能衰竭、铅中毒、子病、骨髓瘤、饥饿及感染等,除前4 者偶可发生类似痛风关节炎外,其他则否,应予鉴别。( 2 )糖尿病性足趾麻木疼痛:常为双侧性。血糖增高。平时容易感到疲乏无力,饮食增多反而消瘦、手抖、心慌、冷汗等不舒适反应;行走困难、疼痛;反复泌尿系感染或皮肤疖肿等,则应提高警惕。
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包括心脑肝肾及脊柱等疾患,并与

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较常见的并发症有:
① 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② 慢性并发症见于微血管病变,血流量减少、缺氧及血栓等(视网膜病变、失明、肾病、尿毒症)汰血管病变(心脏及下肢血管硬化);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病变(肢体麻痛、蚁走感、烧灼感等感觉异常、多汗及排尿困难等)。③ 感染(疖、痈等)。
4
.血管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足趾疼痛或坏死。5 .鞋源因素所致的足趾痛多由于鞋子太紧挤压所致。常见如锤状趾、跟外翻、姆趾或小趾滑囊炎等。

第三节踩关节及足部注射治疗操作方法

一、内躁后方注射点
1
.适应证躁内侧附管综合征、胫后肌肌腿腿鞘炎内踩后方痛、跟骨内侧痛。
2
.体位仰卧,患肢膝关节屈曲、髓外旋位。3 .表面标志内踩、胫骨下端、跟骨、跟腿。4 .操作方法内踩后方有一组肌腿神经血管束,它们被一骨纤维管包绕,称附管,管内容物前后依次为胫后肌、趾长屈肌腿、胫后血管、胫后神经及姆长屈肌腿。选用“5 ”号细针,自内踩附管后上方进针,针可直接按解剖排列位置,向前找到肌腿后(此时应避免刺入血管),回抽针筒无回血,也无闪电感后,即可进行药物注射。然后将针尖移至管外,作四周软组织浸润(图11 2 )。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5 10ml

11 ? 2 躁及足部注射点
( l
}内躁后方注射点;( 2 )外躁后方注射点;( 3 )躁内侧三角韧带注射点;( 4 )躁外侧韧带注射点;( 5 )躁前注射点;( 6 )躁后注射点;( 7 )下胫膝关节注射点;( 8 )跟腿止点前注射点;( 9 )跟骨注射点;( 10 )距下窦注射点;( 11 )足舟骨结节下注射点;( 12 )踌骨头注射点

6 .注意事项
(
”注射前先温习局部解剖,使注射达到有的放矢。( 2 )防止针尖偏下,而伤及神经或误注入血管内。( 3 )注射后患肢抬高40 。左右。

二、外躁后方注射点

1 .适应证膝骨肌腿鞘炎、膝骨肌腿滑动移位、外踩后方痛、用卜距后韧带损伤。
2
.体位健侧卧位。
3
.表面标志外踩、膝骨下端、跟骨、跟腿。4 .操作方法自外踩后上方皮肤进针,沿外踩后将针刺入膝骨肌腿周围,沿腿鞘边抽吸针筒(无回血时)、边注射药液。最后将外踩与跟腿间软组织及膝距后韧带,一并充分浸润(图11 2 )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5 10ml
6
.注意事项
( 1
病止误刺入血管内。
( 2
壮射后抬高患肢。

三、踩内侧三角韧带注射点

1 .适应证踩内侧三角韧带撕裂伤、踩内前方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2
.体位患侧卧位。
3
.表面标志内躁、跟骨内侧、载距突、足舟骨结节。4 .操作方法将针自内踩下端0 . scm 处刺入皮肤,稍作浅层皮下组织浸润后,逐渐深刺直到骨前方,抽吸针筒无回血,即可注入药液。然后再将针作扇形方向,向前后方作深、

浅层韧带组织浸润。拔针前,试作外翻动作,对疼痛区可补充注射(图11 2 )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5 10ml
6
.注意事项
( 1
)注意勿刺及神经及血管组织。
( 2
)勿深刺入关节腔内。
( 3
)注射完毕后,在未拔出针前,再作躁内、外翻活动,若发现躁内侧仍有疼痛处,表示注射不完全,应再在疼痛区补足药液注射量。
四、踩外侧韧带注射点
1
.适应证踩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外踩前软组织损伤、痉挛性平足症。
2
,体位健侧卧位。
3
.表面标志外踩、跟骨外侧、跟腿、距下窦、距骨。4 .操作方法认清踩外前方有一凹陷区为距骨窦,在距骨与外踩前方斜线上,相当于距膝前韧带处(韧带前束),该韧带在踩关节外侧扭伤时,甚易波及,如暴力继续,还可伤及跟膝韧带(中束)及距膝后韧带(后束)。因此,应注意抽出血肿后,再行注射治疗,先注距膝前韧带、再注射中束(后束注射时,可选用外踩后方注射点)(图11 2 )。最后,还要检查第5 踌骨基底有否压痛,因为较重的踩关节外侧的韧带扭伤时,由于膝骨肌的牵拉,往往可导致第5 拓骨基底撕裂伤,该处有膝骨短肌附着。根据诊断,再作第5 拓骨基底部及其周围注射治疗。
若为痉挛性平足症,还须增加注射“距下窦”(后述)及小腿上1 / 3 外侧膝骨肌肌腹。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10 ? 15ml
'
.注意事项
( l
)注意检查全面,防止遗漏,尤其存在第5 拓骨基底部撕裂伤时。
( 2
)注射后抬高患肢。
( 3
)在未拔针前,试作关节活动,以备补充注射遗留的疼痛区。
( 4
)对急性扭伤注射前,应先将血肿抽净,甚至仅lml ,对加速疗效有很大作用。

五、踩前注射点

1 .适应证踩前方疼痛、平足症、踩关节退行性关节炎腿鞘囊肿、前附管综合征。
2
.体位仰卧,足底平置床面。
3
.表面标志内踩、外踩、足背动月永胫前肌、姆长屈肌腿、趾长屈肌腿、距下窦。
4
.操作方法选择胫距关节线前下方皮肤进针,避开足背动、静脉及大隐静脉,在胫前肌内侧或胫前肌与姆长伸肌间逐渐深刺,在关节囊前方,回吸针筒无回血后,可进行注射治疗。若关节内有积液,可刺入关节,用空针抽液,必要时可注入治疗药液(不用激素)。最后,在踩前十字韧带等浅部软组织浸润后,拔出穿刺针(图1 2 )。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10 15ml 。必要时关节内注入0 . 25 %普鲁卡因液5ml
6
.注意事项
( l
准意穿刺针勿伤及血管、神经。
( 2
挡无指征时,勿穿入关节内以免伤及关节软骨。

六、躁后注射点

1 .适应证踩关节扭伤、踩后方疼痛、距骨后缘或三角小骨损伤(足球运动员或芭蕾舞蹈演员)。
2
.体位俯卧或侧卧。
3
,表面标志胫骨后躁、跟骨后方、跟腿、内躁、外躁。4 .操作方法穿刺针自跟腿内侧、内躁上方之间刺入,稍浸润后,即继续刺入,直至胫骨下后方及距骨后缘,回抽无血后,即可进行后躁、后关节囊及邻近软组织注射治疗(图11 2 )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10 ? 15ml
6
.注意事项
( l
舫止药液注入血管或关节内。
( 2
壮意勿伤及神经。

七、下胫膝关节注射点

1 .适应证下胫膝关节损伤、踩关节扭伤、踩关节骨折。2 .体位仰卧。
3
.表面标志内踩、外踩、下胫膝关节,距骨头、胫距关节线。
4
.操作方法胫距关节线外侧上方、内外踩交接处,相当于下胫膝韧带及关节处。穿刺针进入皮肤,至骨关节、韧带浅面及骨间韧带进行药液注射(图11 2 ) ,待四周韧带组织浸润后,再作踩前关节囊浅面注射,最后拔出穿刺针。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 1 ml
6
.注意事项
( 1
)防止注射针刺入血管内。

( 2 )注射部位皆在皮下骨面,故操作要慢,避免增加疼痛。

八、跟腿止点前注射点

1 .适应证类风湿性跟骨炎、跟腿炎、跟腿前脂肪组织感染或炎症、跟腿滑囊炎。
2
.体位患侧卧位。
3
.表面标志内躁、外躁、跟腿、跟骨。
4
.操作方法在内躁与跟腿间沿跟腿前方跟骨止点上方2 3cm 处进针。首先将针刺至跟腿跟骨止点前方,抽无回血,即可进行药液浸润。然后再将针移至跟腿前、胫骨后躁之间及跟腿近端软组织内(包括跟骨后滑囊),进行逐一注射治疗。最后针可刺及对侧,在跟腿与外躁之间进行注射(图11 2 )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10 15ml
6
.注意事项防止误刺入血管内或伤及神经。

九、跟骨注射点
l
,适应证跟骨痛、跟骨滑囊炎、跟骨踌筋膜炎。2 ,体位仰卧,足外旋外翻位。
3
.表面标志内踩、跟骨内侧结节、足内侧厚薄皮肤交接处。
4
.操作方法首先认清足跟底部疼痛及压痛点,位于偏内侧还是偏外侧处(一般位于偏内侧)。用内侧面进针法,即在内踩尖下前方1 . 0 ? 1 . scm 、足内侧厚薄皮交接处进针。针尖刺入方向与足纵轴垂直,至近跟骨内侧边时,注入少量药液,再继续刺至跟骨踌面内前方、踌筋膜附着处,即有硬(骨)软(踌筋膜)双重针感,将针刺入骨与筋膜之间,进针0 . 5 1 . 5 m ,回吸针筒无回血后,即可进行药物注射;然后再将针尖移至筋膜浅面与脂肪垫之间,再作补充注射:最后将针退至软组织内,改变穿刺方向,向内踩尖与跟骨内结节连线之中点处穿刺,该处即为内侧跟骨(神经)支分布区,进行药物注射(图11 2 )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10 15ml
6
.注意事项
( 1
胶上述操作药物注射要全面,对环筋膜跟骨附着处、跟骨下滑囊炎及内侧跟骨神经支支配区,都能达到浸润注射治疗。
( 2
魁针深度应与足跟底部压痛区相互符合。( 3 )防止自足跟厚皮处直接穿刺,这样不仅难以刺入,而且非常疼痛,易招至感染,且拔针后尚遗留步行时针眼疼痛。自足内侧侧面进针就无上述缺点。
( 4
拄意足部皮肤清洗与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5 )回吸针筒无回血后,才能进行注射。

+、距下窦注射点

1 .适应证踩关节扭像距下关节炎平足症足内翻或外翻畸形、跟骨痛、跟骨陈旧性骨折。
2
.体位仰卧,足底与床面平行。
3
.表面标志外踩、跟骸关节(相当于外踩尖与第5 踌骨基底连线的中点处)、外踩下前方凹陷处。
4
.操作方法距骨与跟骨间,即距下关节的前、中关节与后关节之间,有一骨沟,即为距下窦,自外前方向内后方斜行,邻近及骨间有很多韧带分布,如距跟外侧韧带、距跟前韧带、骨间韧带及分叉韧带等。在外踩前下方凹陷处进针,按距

下窦行走方向,将针自外前至内后斜行,边进边注射,全部针体可进入距下窦内(图11 2 )拄射后,再将针移向距膝前韧带作浸润注射;跟殷关节浸润注射;最后在外踩尖至跟骨外结节连线中点处,作外侧跟骨(神经)支分布区药物注射。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10 15 , nl
'
.注意事项
( 1
感悉距下窦解剖位置和走向,防止硬性蛮干,将针曲折或曲断。
( 2
拄射时要缓慢,并有耐性。因为距下窦内较为饱满,还有骨间韧带,这时应稍增加药液浓度。

十一、足舟骨结节下注射点

1 .适应证平足症、外翻足、弓形足、纵足弓疼痛。2 .体位仰卧或侧卧位。
3
.表面标志足舟骨结节、胫后肌、内踩、跟骨、跟腿。4 .操作方法足舟骨结节处有胫后肌腿附着,下方还有跟舟肠侧韧带(弹力韧带)支托,这些都对维持足弓、步行起重要保护作用。如果发生平足症,纵足弓塌陷,足舟骨内倾下陷,月圣后肌腿失去支持力量,则足舟骨直接压迫跟舟韧带,发生疼痛。可自足舟骨结节下进针,先在结节外方作少量药液注射,然后再将针刺向该结节下方韧带内,进行较多药液注射,使其内外前后方向达到完全浸润为止(图11 2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5 10ml
'
.注意事项
( 1
肪止穿刺针刺入邻近的足底内、外侧动脉和静脉。( 2 )注射后仍需练习小腿肌肉以加强支托足弓的力量。

+二、踌骨头注射点

1 .适应证横足弓塌陷性足痛、踌骨头下陷脐眠形成、第2 踌骨头骨软骨炎、足趾痛、踌痛病、趾神经瘤。2 .体位仰卧。
3
.表面标志各趾踌趾关节、踌骨头、足底脐服。4 .操作方法定出患侧踌趾关节的踌骨头后,穿刺针自该足背侧踌骨头一侧进针,稍作药液浸润,然后将针垂直刺至足底皮下,回吸注射针筒无回血后,进行药物注射,使药液充满于足底皮层的皮下组织及踌趾关节周围(图11 2 )。5 .药液注入“配制药液”5 ? 10ml
'
.注意事项
( 1
)防止穿刺针刺过对侧足底皮肤,引起污染。( 2 舫止误刺入血管内。

第四节运动辅助疗法

踩关节及足部运动辅助疗法的主要过程是踩关节起主导地位。因为踩关节一旦发生活动困难、疼痛或关节僵硬,则必然牵动足部诸关节,可能导致有碍观瞻的跋行步态。例如踩关节僵硬,在每次走路起步时,踩关节就缺乏足够的踌屈及背伸弹性动作,去推动身体向前。因此,当健侧足踩向前落地时,患侧膝关节必须伸直、腰部弯向前方,才能代偿患侧踩关节已失去的背伸功能,结果步行时,身体呈前后摇摆式的跋行步态。尤其在上坡及蹲下时,更加困难。因此,对恢复踩关节及足部运动的正常功能,运动辅助疗法默默地发挥巨大的潜在促进作用。踩关节运动主要分背伸、踌屈、内翻和外翻4 个主要动作。由于练习中踩关节的背伸和踌屈动作,往往容易被膝关节运动所替代洞样,其内、外翻运动,亦容易被髓关节的运动所替代。因此,许多训练踩关节的设计工具,常收不到确切的效果。为此,特介绍以下踩关节的练习方法,弥补以上的不足。1 .踩背伸运动练习法(即后背靠墙运动)患者背部倚墙而立,要求足跟必须离墙有一定的距离(可自离墙15 ? Zocm 开始,以后逐渐增加);然后自动使身体向前恢复直立姿势,这样,可使踩关节得到背伸幅度的练习。
2
.踩踌屈运动练习法患者站立面向墙壁,要求足尖离墙一定的距离(随练习而逐渐增加距离),先以手指抵住墙壁,身体斜向墙面;然后自动将身体尽量向后,再恢复直立姿势,这样,使踩关节得到踌屈幅度的练习。另有一法即用足尖起立、后跟提起运动,也达到踌屈的练习作用。
3
.踩外翻运动练习法患者一足站立,另足提起,尽量使身体不偏出于站立足之外侧,为了维持平衡,这时膝骨肌甚为紧张,达到外翻运动练习的目的。
4
.踩内翻〕 运动练习法同上法一足站立,尽量使身体偏出站立足外侧,这时为了平衡身体,内翻运动不断得到练习。5 .坐位足底滚木练习法患者坐位,以圆柱木棍置两足底,不断来回滚动木棍。这样踩背伸和踌屈运动可同时得到练习。
6
.磁疗练习期间可同时应用。

第五节典型病例报告集例1

1 ,临床资料
病史:患者梁丫又,男性,38 岁。右侧足跟痛已有1 年余。疼痛症状以右足跟底偏内侧为主,严重时,足跟不能完全落地,影响步行。左侧足跟从未疼痛。其他部位也无疼痛。检查:患足足弓良好,外形正常,无足跟部肿胀,但有压痛,以足跟内侧为主。鞋子大小合适,鞋底平坦柔软。x 线照片:跟骨正常。
诊断泥跟痛,右(踌筋膜炎)。
2
.处理经过
( 1
)理疗未见效果。
( 2
)采用注射治疗(跟骨注射点),每周1 次,共4 次。( 3 )运动辅助治疗:以坐位足底滚木练习为主。穿宽大软底鞋。
( 4
)磁疗。
最后完全治愈。
3
.讨论
( l
)足跟痛原因较多。有时治疗非常见效,有时却非常困难,说明病因复杂,因人而异。本例疼痛和压痛部位与踌筋膜跟骨附着点完全相符。治疗中,单纯一个部位注射后(即跟骨与肠筋膜间隙处),疗效即十分显著。由于踌筋膜炎而致足跟痛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病因并不完全相同,单为踌筋膜炎,也有外伤性、瘤痕性、风湿性、感染性、代谢性等不同原因之分。因此要分别对待。
( 2
)足跟痛也与年龄、性别有一定关系。例如幼年期可由于足跟骨髓疾患所致;青年期可由于足跟骨折、感染所致;中年后可因内分泌紊乱、风湿病、类风湿病、滑囊炎及代谢性改变为主;老年期以骨质疏松、肥胖病多见。尤其双侧性同时发

病的,应与风湿、类风湿病、糖尿病及反应性关节病等相鉴别。( 3 )注射治疗较为有效,除跟骨拓筋膜注射点外,根据需要,还可扩大采用“距下窦注射点”、“跟腿止点前注射点”及“足舟骨结节下注射点”等配合治疗,辅加磁疗等综合方法。( 4 )由于陈旧性肠筋膜炎及损伤所致者,还可加用局部松解,行之有效。
2
1
.临床资料
病史:患者胡只,女性,刘岁。左足急性疼痛2 小时。缘于2 小时前,着高跟鞋下楼时,足失步而致踩内翻损伤。当时尚可继续下楼,但感到非常疼痛,并有足肿胀,以足外侧为主。检查:左足外侧肿胀,皮肤正常。外踩前下方有压痛,将足作内翻动作时,疼痛更加剧烈。足的自动活动幅度减少,足背动脉搏动正常。X 线照片示:左踩及足部骨骼无异常。诊断:左踩关节急性扭伤。
2
.处理经过
( l
)抬高患肢。
( 2
)左足外侧作穿刺抽液,抽出血样液体Zml ( 3 )同时作“踩外侧韧带注射点”、“距下窦注射点”及“第5 踌骨基底部”注射治疗。
( 4
)注射后压力绷带包扎,冷敷,抬高患肢。( 5 )不穿高跟鞋防止再发。
( 6
)在不痛的情况下,作踩部抬高位自动活动。经上述治疗3 周后,完全恢复。
3
.讨论足踩部扭伤应注重早期穿刺抽去积血、注射治疗等一系列急症措施,并要很好休息及早期不负重自动活动。合理及时的处理后,效果一般均较满意。

急性踩关节扭伤在治疗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 从为是小病,无须治疗即可痊愈。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对足踩扭伤的及时处理,应当比足踩骨折更应重视,因为骨折容易引起认真对待,且又有一定的愈合期,愈合后可渐渐恢复至完全正常。但扭伤往往不能引起足够重视,韧带等软组织伤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和愈合,使局部瘫痕化、脆弱化,以至不能适应负重活动,长期疼痛且经久不愈。因此,有人这样说了足踩部扭伤所遗留的疼痛常比骨折更严重”,不无一定的道理。
( 2
)急性扭伤后,往往有出血。若能及时抽出,哪怕是lml ,也是有利的。对预后及恢复均有较好帮助。( 3 )不负重自动活动可早期开始,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预防水肿,活动关节及加速愈合等。
( 4
)一般以距膝前韧带损伤机会较多。
3
1
.临床资料
病史患者魏XX ,男性,41 岁。右足内侧痛8 个月。疼痛以足踩部内侧为主,轻度肿胀,走路多时,可有肿胀及疼痛加剧。不能作足内翻内收活动。
检查:右足内踩后方有一索条样肿胀区,原正常的内踩凹陷区消失。内踩后方有压痛。嘱患者作足内收或抗阻力内收活动时,均有疼痛。x 线照片:足躁部诸骨无异常。诊断右踩内侧跄管综合征。
2
.处理经过
( l
)足中立位休息,抬高患肢。
( 2
泳用“内踩后方注射点”进行注射治疗。( 3 )局部磁疗。

3 .讨论
( 1
)踩内侧附管综合征的疼痛、肿胀表现在内踩后方。由于肌腿、神经血管束均集中在一根骨纤管道内,容易因外伤、摩擦过多而压力增高;又内踩末端肌腿等行走方向几乎呈90 “急剧弯曲角,踩背伸时,转角更小于900 ,这样肌腿、血管等过度活动后,容易引起炎症、水肿和疼痛,是可以理解的。( 2 )病症轻时,经及时休息、注射治疗等措施,效果较好。但延误治疗则效差,有时甚至须用手术治疗。
4
1
.临床资料
病史:患者汪XX ,女性,21 岁。主诉双足疼痛不能走长路已有4 个多月。每天下班时,足部疼痛和肿胀加重,左足走路困难,并呈跋行。对工作及生活带来很多困扰。检查双足肿胀,左足姆趾内侧及小趾外侧有炎性肿块,右足姆趾内侧肿胀,压痛明显。检查所穿皮鞋甚紧,患者每次穿鞋,勉强将双足穿纳鞋内。X 线照片:足部未见异常。诊断姆趾、小趾滑囊炎、双足(鞋源性)。
2
.处理经过
( 1
)改穿大鞋,防止压迫。
( 2
踩用滑囊部注射治疗。
( 3
)热水足浴,按摩。
3
.讨论
( l
)由于穿不合适的鞋子或高跟鞋等,都可导致足痛病,而且在临床上屡屡发生,甚至很长时间,找不出致痛原因,应引起警惕。
( 2
)女性发病较多,可能与追求时髦鞋式,勉强穿不合适鞋子有关。

( 3 )由于着鞋不适当所致的鞋源性足痛病,首先应了解选鞋方法。一双合乎自己足型的鞋,必须注意以下5 点:① 足够的鞋子宽度:应在穿鞋后,可容纳自己的食指从足背插入至足趾近端,否则鞋宽过小。
② 足够的鞋子长度:应在穿鞋后,可在后跟处容纳自己的食指,从足跟后方插入至鞋底,否则鞋长不够。
注意在试穿新鞋时,并不是可以容纳自己的足,即便是合适的鞋子,也要有宽松余地,以利走路时足在鞋内来回摩动,避免压迫。
③ 合适的鞋跟高度:以2 , ocm 左右高度即可。④ 要求鞋底有足弓支托。
⑤ 要求合适的柔软度。
( 4
)姆趾滑囊炎:多见于鞋过紧及姆外翻者,也可见于痛风患者。对年逾30 岁,且屡有不明原因的姆趾滑囊炎发作时,应疑此病。
( 5
)小趾滑囊炎多见于坐位工作时,两足常呈交叉位,小趾外侧受长期压迫所致。
5
1
.临床资料
病史患者黄火又,女性,21 岁。两足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过久已有2 年余。患者自幼务农,长期从事挑担等负重农活。足痛在休息后即行消失。平时无足肿胀,一旦走路较多时,尤其是站立工作时,疼痛即可出现。
检查:行走较慢,足外观呈外翻姿势,关节活动有限制。小腿外侧肌肉(膝长肌)有痉挛,触之明显坚硬突出。从后面观察其鞋跟内侧摩损较多(一般为外侧摩损)。
诊断平足症(痉挛性),双侧。

2 .处理经过
( 1
)麻醉下适当手法按摩,并加平时温水浴按摩。( 2 )注射治疗采用“距下窦注射点,' . “小腿上外侧膝骨肌注射点”及“踩外侧韧带注射点”为主,每周1 次,共5 次。( 3 )足内翻位活动练习和内翻位步态练习。
( 4
)磁疗。
3
.讨论
( 1
)平足症应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否则对工作和生活将带来莫大的困扰。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往往被人误为“人正常,骄气多”。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并纠正误区。
( 2
)本例平足症可能与早期(未成年)过度负重、营养不良及身体发育较差有关。开始仅为姿态性平足,工作容易疲劳或足痛,休息后即消失。该疼痛常见位于踩关节前周围及足内侧,舟骨结节处有压痛。在舟骨下陷、足弓改变时,直接压迫神经丰富的弹力韧带。练习足内翻位走路,除可以增强足部和小腿肌力外,还可使弹力韧带刺激减少,减少疼痛。( 3 深用注射疗法时,除在舟骨结节下、弹力韧带等组织注射药液外,还应解除足邻近关节的炎症及小腿部的膝骨肌痉挛。因此,还应同时作“距下窦注射点”、“踩外侧韧带注射点”及“小腿上外侧膝骨肌肌腹”注射治疗。使病灶处及其周围反应性组织,得到全面彻底的治疗。
( 4
)平足症还常与足外翻畸形及先天性足骨骼畸形有一定关系。骨骼畸形包括舟骨结节肥大、副舟骨、舟骨结节骨髓分离、跟距骨桥及跟舟骨桥等。
6
1
.临床资料
病史患者马只,女性,67 岁。右足背麻痛已有6 个月。

走路时疼痛明显,但坚持走时,疼痛反而略有减轻,有时不活动也会疼痛。主要疼痛范围限于自踩前下方至足背部,夜间痛比白天加重。踩关节及趾间关节活动均不受影响。有糖尿病史,较轻.并已完全控制,血糖正常。
检查:足部无肿胀,足部关节自动或被动活动时无疼痛,踩前下方与足背移行部有压痛,叩击有疼痛外,还向足背远端传导。姆趾与第2 趾趾蹼处皮肤感觉减退。足弓背侧略有高起。足部X 线照片示距舟关节骨质增生。
诊断跟前附管综合征,右。
2
.处理经过
( 1
)抬高患肢。
( 2
)采用“踩前注射点”注射治疗,每周1 次,共4 次。由于患者有糖尿病史,故注射药液中避免有醋酸确炎舒松一A ( 3 )换穿浅螃鞋,避免穿过紧的鞋袜,尤其不宜穿高跟鞋。( 4 )鼓励做踩关节及足部不持重的自动活动,足部热疗。( 5 )必要时可配制鞋垫,支托足弓。
经上述治疗后,完全痊愈。随访3 年,未见复发。3 .讨论
( 1
)踩内侧附管综合征已为人所共知,但对踩前方附管综合征则比较生疏。
( 2
)踩前附管综合征见于踩关节前下方,相当于足十字韧带下方所约束的肌腿、血管神经管,当该管受嵌压时,则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常见为足背麻木、疼痛、足背皮肤感觉减退,尤其是姆趾与第2 趾间趾蹼麻木更加明显,并还有皮肤感觉敏感。
( 3
)关于治疗问题:一般延误治疗而痛苦的原因是诊断问题,一旦确诊,则治疗可有的放矢,效果比较确切。治疗中以

保守疗法为主,对局部注射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当然还须一系列辅助措施,如自动活动、穿鞋及足垫等。只有顽固不愈的病例,须进行手术探查及松解治疗,解除嵌压原因,如赘骨管腔内较大范围的狭窄及粘连等。
7
1
.临床资料
病史患者杨x 丫,男性,20 岁,右足内侧麻痛已有2 年。疼痛在平时并不明显,只有在走路过多、站立过久或穿不适宜鞋袜后,疼痛十分明显。不痛时,走路步态正常,但当足底触及石子时,疼痛可传至整个足底部。幼年时,发现患足内侧有一硬骨隆起,无任何痛苦,也未见继续增大。
检查:步态正常,也无足部肿胀,足弓存在,负重时消失。足内躁下后方有一小骨隆起(躁后方呈饱满状),大小约Zcm X 1 . scmX Icm ,无压痛,基底固定不动,与皮肤无粘连,足内收内翻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X 线摄片检查:患踩正面位及45 。斜位,可见一小三角形骨块位于载距突后上方(图113 ) ; 侧面位未见小骨。对侧足正常。
诊断:右足载距小骨、平足症。
2
.处理经过
( 1
)小腿肌及股四头肌练习;站立蹄足运动。( 2 )换穿宽松皮鞋,并配足弓鞋垫。
( 3
)磁疗(躁及足底部)。
( 4
疼痛明显时,作“足舟骨结节下注射点“、“躁内侧三角韧带注射点“、“内躁后方注射点“及“距下窦注射点“注射治疗,交替进行,每周1 次,共4 次。疼痛控制并逐渐消失。( 5 )患者要求作小骨摘除手术,因手术效果并不确切,故劝说后未予采用。

3 .讨论
( 1
)平足症在外形上有两种:一是足弓完全消失,足底呈平坦状,足稍有外翻及不同程度的强硬;另为外观正常足弓存在,但在站立持重时,足弓消失。
( 2
)引起平足症及疼痛的因素很多,大多与劳动负重、肌

力发育差、足部畸形结构等因素有关,后者见于先天性足骨发育畸形,例如足舟骨肥大、副舟骨、跟距骨桥、跟般骨桥等,本例也属于类似病因。( 3 )载距小骨是为罕见之发育畸形,位于跟骨载距突后上方,属一种稀见的足部副骨之一。患者常因走路时足内侧麻痛,继而发现足有小骨隆起,但也有发现此骨而无疼痛者,可呈单发或双发。多数在足内翻时有酸痛及活动限制。本例为单发,有麻痛并传导至足底部。载距小骨X 线照片表现可归纳为两种情况:① 融合性载距小骨:即小骨和距骨间有副关节形成,另与载距突后部相连合(图11 3 )。

② 独立性载距小骨:小骨位于载距突后上方,为一分离性副骨,不与载距突后部相联合。
( 4
)足部的副骨:较多,应熟悉其部位及名称,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由于这种副骨常与肌腿、韧带联系在骨附着点,故可因肌腿牵拉、外伤撕裂等而发生炎症及疼痛(图11 4 )。此时应与撕脱小骨折相鉴别:副骨常为双侧性,骨折为单侧,且形态不规则、不光滑,有新骨增生或硬化。
( 5
)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马建丽.蓖若类药物用于危重症治疗的进展.人民军医杂志,1994 ; 11 : 61 62
2
郝泽民.神经痛.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 102 103 , 2 16 225
3 KkuchiS . etal . Localigationofthelevelofsymptomaticcervica } degeneratlon . J Bone Jo , nt Surg , 19
1 ; 63 2 ) : 272 273 4 李秀珍,陈沛源颈髓腔侧方穿刺126 例的临床应用.人民军医杂志,19 , 0 ; 8 : 47 48
5
史可任.慢性颈腰痛药液注射疗法及康复颈腰痛杂志,1995 ; 16 ( l ) : 48 49
6 BonicaJJ . Managementofpain . 2nded . Philadephia : IJed & Febi - ger , 1990 : 260
261
7
沈志鹏等.老年骨质疏松的原因、骨折的特点防治方法.颈腰痛杂志,1996 17 ( 4 ) : 229 230
8 GrieveGP . CommonvertebraIJointproblems . Edinburgh : Church - 111 Living Stone , 1981 : 2
7
9
杨克勤,张之虎.颈椎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 65 84 10 史可任.漫谈颈肩痛.颈腰痛杂志,1989 ; 10 ( 3 ) : 4 5 11 陆裕朴等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 : 992 994
12
高贵民等.胸椎管狭窄症.中华骨科杂志,1987 ; 7 ( 3 ) : 166 167 13 Wynne AT , et al . Costo iliac impingement syndrome . J ne Jolnt Surg , 1985 ; 67 ( Brit ) 124 125
14
施桂英.强直性脊柱炎人民军医杂志,1994 ; 11 : 65 66 15 向阳等.骨关节炎人民军医杂志,1995 ; l ; 51 52 16 张蕊芳等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人民里

医杂志,1995 ; 2 : 34 35
17
史可任.椎管内病变与腰腿痛关系.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8 ; 3 ( 3 ) : 1 29 1 30
18 KadishLJ , et al . Anomalies of the lumbarsacral Nerve roots . J BOne Joint Surg , 198466 ( Brit ) : 411
412
1 9 Taylor TKF . Iumbar intervetebral dl
c prolap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 J Bone Joint Surg , 1982 ; 64 ( Brlt ) : 135 136 2 。史可任.月要椎关节突间关节囊剥除及神经支切断术治疗关节增生性腰痛.中华骨科杂志,1982 ; 2 ( 2 ) : 71 72
21
周秉文主编腰背痛.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 261 262 22 史可任.常易漏诊的某些腰腿痛诊断与治疗.人民军医杂志,1990 ; 5 : 59 60
23
史可任.对慢性颈腰痛认识及临床回顾.颈腰痛杂志,1993 ; 14 ( 1 ) , 9 11
24
史可任.良性膝关节疼痛原因探讨.人民军医杂志,1988 ; 6 : 51 52 25 Schepsis AA . Plantar fascitis . clin Orthop , 1981 ; 265 166 167 ZG 谭富生,汪泽宽.根痛症.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5 ; 2 ( 3 ) : 201 202 27 朱明清主编.临床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 310 320
28
薛庆澄主编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 460 470
29
唐竹吾‘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 247 250
30
张培林主编.神经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 411 415 31 蒋明,朱立平,林考义主编.风湿病学(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 995 764 770
32
陈福杨,王庆荣等.距骨尾部骨折及临床意义.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 999 ; 14 ( 6 ) : 381
33
王德强,舒春华等.硬膜外前间隙注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颈腰痛杂志,2000 : 21 ( 2 ) , 139

34 李文凯,王爱华等.脊髓蛛网膜炎.颈腰痛杂志,2000 ; 21 ( 2 ) : 168
35
蒋会平,黄庆华等.脊神经节膨大所致腰腿痛的诊断与治疗痛杂志,1999 ; 20 ( 4 ) : 274 27 )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从事疼痛注射治疗的经验,分n 章介绍了常见的颈项、胸背、腰腿、骨盆、骸尾部、髓部疼痛,以及肩、月寸、月宛、手、髓、膝、踩等四肢关节疼痛的临床解剖特点、症状特征及诊治措施;重点描述了注射疗法的适应证、药物、体位、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同时还收集了部分典型病案。全书资料丰富,方法独特,文图并茂,具有较高的实用参考价值,适于各级骨科和门诊外科医师参阅。
责任编辑靳纯桥

再版前言

《 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一书出版后,蒙广大读者的爱戴与支持,纷纷热情来信来电,给予莫大的激励,有些读者认为本书不仅使其增加了热爱本专业的信心,而且更加迫切要求新的知识,并提出要求创办一个能相互磋砌、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研究班或学习班,以利能较快地掌握更多的理论与技巧,创造条件,提高质量,为患者服务。作者为此得到深刻的教育并深表感谢。
本书自始至终强调奠定宽广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藉以对病情的分析与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有利于各注射点的选择、配合和系列组合,取得优良疗效。具体要通过正确诊断、有效药液和熟练技巧3 个关键性操作过程,缺一而不可。因此,在再版中除保持原有的基础框架外,力求较全面地补充有关的资料与内容。具体包括:注重基础知识、病情解释分析、新增病种、诊断与鉴别诊断、理论与实践并举等实用性课题;注射点的增补与讲解;关键处添加绘图篇幅与数量,以补充文字说明;此外还扩展了“典型病例报告集”的篇幅与内容,增加病例数量及有关统计,包括稀有病、常见病例及理学检查诊断方面讨论。
希望通过再版,能进一步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与鼓励。对各专家、同道及同志们给予的爱戴、建议及意见,努力纠正。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史可任2001 10 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