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七本 疼痛诊断治疗手册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14章 腹部疼痛
内容开始
PAN>)针刺疗法选穴肾俞、膀胧俞、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中、强刺激,留针15 30min ,亦可于上穴加电刺激( 3 )耳针取穴交感、‘肾、输尿管区或耳壳r 探测敏感区。( 4 )指压疗法病人取侧卧位(痛侧向上),在相当于肾俞、气海俞、志室等穴位范围,用拇指端加压移动,找到压痛最明显处,以拇指端向深处按压,持续1 mill :
( 5
)局部热敷。
2
.非手术治疗适合于直径<1 . 0cm ,表面光滑末引起明显梗阻和感染症状之结石者。有代表性的方案为总攻疗法(表12 l ) :
3
.控制泌尿系感染叮选用复方新诺明、毗呱酸及氨节青霉素等。
4
.手术治疗‘〕 同上
中药(尿路排石汤)一剂Zoolnl 日服双氢克尿塞50 mg 或速尿叼mg 日服电针〔 断续波30n , in )
阿托品0 ' 5 mg 皮下注射局部热敷和理疗
起床活动、跳跃

9 节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虽多发生在四肢,但亦可发生在腹壁浅静脉。【诊断依据】
1
.腹壁皮下痛性纵行的条索状物,持续性疼痛或活动时牵拉痛,病初常为一小条索,可逐渐延长。
2
,查体腹壁痛处皮肤触及痛性条索,无明显红肿,用手指将索条两端拉紧,有时皮肤上可见明显的凹沟_,
3
.病程较长,一般历时数月:
[治疗方法】 叮采用理疗、湿敷或外敷消炎祛淤中草药,必要时服用止痛药对症处理;如长期不消退且症状明显者,可选用手术切除。

10 节腹壁肌筋膜综合征

腹壁肌筋膜综合征系指腹壁肌肉、肌键、韧带软组织的尤菌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连造成疼痛_
【 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l 矛在劳累、损伤或受凉后发生的局部腹壁疼痛,不伴有个身症状,活动时疼痛明显,静止时减轻,以休J 息较久后再开始活动时疼痛最重;② 杳体见痛点固定,压痛表浅,范围局限,推移腹壁按压原部位无压痛,挤压患部腹壁时痛加重。病人平卧抬头使腹肌收缩局部压痛无减轻-
2
.实验室检查常无异常。
【 治疗方法]
1
.理疗针灸:
2
.日服消炎痛、维生素F 、扑尔敏等、
3
.痛点强的松龙注射,每周1 次,根据病情可重复注射一,4 .镇痛液痛点及相应脊神经节背部注射,隔日一次,5 6 次为一疗程。

11 节腹外斜肌损伤

腹外斜肌损伤多是由于突然行回旋动作或过度回旋动作损伤,以往多将此病诊为肋痛或腰肌劳损。
【 应用解剖1 腹外斜肌居腹肌最浅层。起自下8 个肋骨外面,与前锯肌、背阔肌肌齿相交错。纤维向前下方,后部肌束止于骼岭,其余移行为腿膜,此肌收缩可使肋骨下降,躯体旋转。【诊断依据1
1
.起点损伤多诉肋痛,止点损伤多诉一侧腰痛。弯腰旋转时疼痛加重,严重者呼吸均感疼痛〕
2
.腰部向患侧屈,并稍前凸位姿势。
3
,在下8 肋腹外斜肌起点处压痛,或在骼峙前部压痛‘〕 4 .痛点阻滞后,症状消失者即可诊断』
【 治疗方法】
1
.阻滞疗法取侧卧位,患侧在上:用左手拇指压向下8 肋压痛点。在指尖处垂直进针,深度达肋骨,注人镇痛液lml ,稍退针,针尖斜向指腹下刺人达肋后,注人镇痛液Zml
止.点疼痛者,以h 体位不变,左手拇指压痛点,针体45 。在指尖部进针,刺向指腹卜深度抵骼骨,稍退钊注人镇痛液snll 。如无完全好转,7 天后可重复1 次。
2
.小针刀疗法对于行阻滞疗法不佳,或反复发作长期疼痛病人可加用小针刀疗法效果甚好。
( l
)在起点取侧卧,于压痛点进刀,刀口线平行于腹外斜肌纤维。进刀深度达肋骨面先纵行剥离,后横行剥离。
( 2
)在止点J 飞压痛点进刀,刀口线平行于腹外斜肌,针一体同人体纵轴呈45 、,角刺人,深度0 . 5 0 .孔角,分别纵行、横行剥离二三刀。

12 节神经官能性腹痛

任何不良或过度的精神刺激,导致大脑皮质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其中以严重腹痛为突出表现者,称为神经官能性腹痛。其临床特点为自觉腹痛剧烈,但缺乏应有的痛苦表情和腹痛体征,常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鼓肠、暖气等症状。【诊断依据】
1
.病人情绪波动,异常恐惧、忧虑和精神过度紧张。2 .腹痛无明显诱因可查,且缺乏应有的痛苦表情和腹部体征。
3
.腹痛发作时反复进行有关检查,无阳性所见。
4
.自觉症状重于客观体征又难以用其他疾病解释者。5 ,既往无腹部器质性疾病病史:
6
.经较长时间的严密观察,无器质性疾病证据发现者。 7 .暗示疗法有时奏效。〕
【 鉴别诊断]神经官能性腹痛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必须全面而又认真分析大量临床资料后,经过严密而又细致的临床观察,逐一排除器质性疾病方能做出诊断:
【 治疗方法】
以精神治疗为主,要善于抓住精神过度紧张或创伤的诱因,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以解除思想顾虑,提高治疗信心。强调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及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药物,如安定、佳乐定及谷维素等。亦可用中医疗法,如针灸、耳针及中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