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十四本 实用颈腰背痛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七章 颈腰背痛的预防
内容开始

步态不正常时,即不能保持姿态平衡,导致身体过度摆动,步态不稳,被行原因主要有.
1
.肌肉神经系疾患所致
主要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疾病。
( 1
)誉大肌麻痹时(常常和股四头肌同时麻痹):当患者健侧下肢向前跨步时,其身休向后倾斜以代偿该肌功能不足,或以手压住患侧臀部稳定骨盆,然后摇摆前进。一193 ?

( 2 )番中肌麻痹时:当健侧下肢向前跨步时,其身休向外侧倾斜以稳定骨盆,如是摇摆前进。
( 3
)股四头肌麻痹时(往往与臀肌同时赚痹),有下列三种步态:① 患者用手按压患侧大腿前方跨步前进,② 步行时将患肢尽里作外旋位,以固定膝部于伸直位步行,⑧ 若两侧股四头肌均麻痹时,患者将身体向前屈曲,以保持两膝伸直位,以维持步行。( 4 )胫前肌群麻痹时.产生足下垂,步行时,患膝及足抬得很高,使足尖离地后,才向前跨步。
( 5
)脊皿捞共济失调性步态.由于脊皿后索病变,失去深感觉而致步态异常,因此患者只能用眼睛来代替一部感觉功能,即跨步很大,举步很高,将足用力触碰地面进前。在夜间则步行困难。
( 6
)剪步:多见于大脑瘫后,步行时两下肢呈内收交叉状,步态短促而缓慢,常须扶杖。
( 7
)小脑疾患时步态:特点为显著不稳定及不规则之步态。常因昏晕,有突然向患侧倾倒的趋势。
2
。骨关节疾患所致
( 1
)鸭步:见于两侧先天性魏关节脱位及臂肌失效的患者。左右摇摆前进。( 2 )掂步.多见于两锁关节已强硬患者(如强直性脊柱及髓关节炎后),两价不能前屈跨步,只能用两躁膝屈动作,将前足掂起,交替换步前进。
( 3
)半圈形步:见于单侧髓关节强硬时,患侧臀部后突,腰部前凸。步行时,患肢与躯千作半圈形旋转,向前破行。
( 4
)波浪式步态.见于两下肢不等长时、步行时,体重落于患侧,身体低下,落于健侧时则升起,呈高低不等波浪式步态。
( 5
)跳跃式步态:一侧肢体关我等有炎症时,持重时即感疼痛,即迅速将休重移向健侧,此时停留时间可稍延长,这样就出现了快慢不均长短不一的跳跃式步态。( 6 )膝关节强硬步态.患者先将患肢挥出,或利用耸肩动作,提起患肢迈步。当上楼梯时,患肢后上,下楼梯时,患肢先下,坐位时,患肢向前完全伸出,穿鞋、袜均感不便。(了)蹂关节强硬步态:踩关节在起步时缺乏原有的弹性路屈动作,因此,当健腿向前落地时,患侧膝关节必须保持伸直,同时将腰前屈,以代偿患躁之背屈。此外,上坡及蹲下时,只能用患足前方之璐趾关节负重,下坡时,患睬向前举步,只能以足跟落地。长期破行步态,常能千扰腰部的平衡与稳定,而发生姿势性腰痛。
(三)妇女的姿势与体位
妇女腰背痛的发生率比男性多3 ? 4 倍。除导致男性腰背痛的各种因素妇女均可同样存在外,其他还有妇女特有的生理心理因素。在姿势与体位的特有变化方面,一般可分为外在与内在的特殊性来阐述。
1
.外在特殊性
女性青春期发育比男性稍快,且婚后、怀孕、产后、绝经期等各期身体变化显著,外在姿势与体位的改变明显。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若不能与生活、生理等因素协调,往往容易引起姿态性变化。此外,月经周期引起的情绪不安定以及性交姿势不良等,均使妇女易致搜背痛。
2
。内在特殊性
( l
)子宫或附件等位置不正,引起自律神经及脊神经的刺激,导致腰痛。· ( 2 )女性身体结构如肌肉、韧带等的强度比男性差,再加月经、妊振、怀孕等生理因

素,易使骨盆关节松弛,尤其是经产妇,其子宫支持带,如能骨子宫韧带呈扇状扩展于骨盆侧壁,任何牵扯、松弛均可引起腰痛。
( 3
)骨盆内血管及淋巴分布丰富,如子宫、阴遣静脉丛、膀睐腔静脉丛、卵巢静脉丛

等,相互密集吻合,容易引起充血、炎症、肿胀等刺激,而致腰痛。

第二节运动和银炼

一、脊柱运动的特点
脊柱是人体重要的负重部。脊推骨有软组织连结,依靠深在的韧带和推间盘联系而维持脊柱的稳定,称内在稳定因素。‘依靠外在肌肉联系的称外在稳定因素。脊往在平衡、稚定的情况下,有利于脊柱的各种活动,并保证骨关节及推管不受损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功能上是互为相补,内在因紊的不足之处,外在因素可以代偿补充,如由于韧带松弛、损伤、推间盘退行性变、而引起的生理障碍,可导致外周腰背肌肉痉挛,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在外在因素遭致病变障碍时,也容易影响内在因素,临床大经常见到由于腰肌、腹肌萎缩,使深部韧带等组织过度负重,导致腰背失稳而产生腰痛。因此,内外因素经常失调易导致脊柱的损害。在颈肩腰部各种复杂的功能活动中,除由内部韧带、骨骼支撑外,还需依靠外周附着的肌肉群来完成。肌肉不仅要维持平时河、肩、腰静止时的姿态,还要在活动中适应各种动力学的变化(如拉力、压力、剪力、切力、推力等),因此,肌肉要有充分的贮备力全,否则容易引起外伤、劳损、炎症及其他病理变化。在肌肉活动过程中,要始终维护相互乎衡与协调,尤其在颈肩部,其活动灵活度较大,关节结构稳定性差,因此更要依靠强有力的肌肉保护。此外,颈肩部肌肉纵横交错,深浅重盈,在活动中要始终伸缩有序,相互协调。仅肩脚骨就有17 块肌肉附着,有些肌肉如斜方肌、提肩脚肌、大小菱形肌等,与颈部活动有密切联系,一旦由于负重外伤、姿势不当、体位失调、肌肉萎缩或肩脚骨下垂等因素发生间题,就可牵涉到各组肌肉之间的平衡。提肩脚肌在肩脚骨内上角止点处,应力较大,颇易引起劳损,产生肌痉挛、疼痛,逐渐影响到斜方肌等其他肌肉的协调,使活动受到限制。此外,还可由于颈神经刺激引起颈部肌肉疼痛。这种错缘复杂的因素,还可使疼痛扩散,由此再继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如代谢产物积聚、水肿、粘连、炎性产物等),形成新的疼痛兴奋灶。由此可见,了解“肌力强度、平衡协调,等基本概念,不仅对维护脊柱正常功能与姿态,而且对临床诊断和锻炼防治,也有十分重要意义。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并间接和直接地与上、下肢相连系,这样在活动时有助于保持全身的平衡,例如手提或肩抬重物,主要就是依靠脊柱的灵活调节来取得平衡,维持其稳定性。因此,在任何劳动中,保持脊柱的平衡性、稳定性及灵活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脊椎关节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四种活动,若将各个活动方向连合起来,即为环行活动。颈推除上述活动外,还可有点头、摇头两个动作,发生于裹枕和寰枢关节,胸推以侧屈和旋转活动为主,伸、屈活动较少,腰推则以伸、屈活动为主,也可有侧屈,但几乎没有旋转活动。脊柱的活动范围,以颈推及上腰推最大,尤其在颈胸交界及胸腰段交界处,因此,外伤性骨折最多也发生于此处。脊柱的各种活动幅度以腰推的前屈度最大,脚推最小,侧屈以颈推最大。正常腰前屈时,腰推和骨盆应同时屈曲,看起来曲度很柔和而回滑,无住直,若腰推有疾患时,腰部即不敢活动,只能依靠骨盆旋前、髓关节及胸推屈曲来代偿腰部屈曲,因此背部僵硬如板。若张骼关节有疾患,则骨盆不敢旋前,只能依靠腰推使躯千向前半屈,姿态很特殊,应注意观察和区别。
了解脊往各段运动的特点,有助于在平时尽力进免不合乎脊柱生理的活动,并对如何开展合适的防治镶炼,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运劫和报炼的作用
1
.增进脊柱周围肌肉的外在活力,从而加强对内在因素(深部韧带、推间盘等)及脊柱骨关节的稳定性。
2
.防止和纠正不良姿势和体位,不仅有助于外观健康体形的发育,而且在工作中可减少疲劳,提高工作效益。
3
.防止肌筋膜挛缩.‘使肌肉活动伸缩有序.尤其对筋膜的损伤和孪缩,往往是使肢体活动降碍和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期如不及时纠正,最后必然影响到关节功能。4 .保证肌肉和脊往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旺盛,有足够的能盆来源和贮备,加速排除肌内积聚的代谢产物。
5
.加大肺活t ,提高血液含氧量,· 促进内脏功能,增进全身体质。
6
.对组织粘连所引起的疼痛因素,通过有序的、适当的锻嫉,往往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里要提出的是,有关硬脊膜粘连、受压所引起的颈腰背痛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固然,推间盘突出、神经根减迫、骨质增生等确是颈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但这些病理基础往往也会伴有硬脊膜刺激因素。将神经根下方突出的推间盘摘除后,若仍移留硬脊膜前方的粘连,效果往往是不满意的,因为硬脊膜的前方(不是后方)是敏感的,再与含有丰富感觉神经的后纵韧带粘连,导致疼痛。此外,硬脊膜还具有一定的活动性。颈部屈曲时,硬脊膜在椎管内的活动度要比颈仰伸时的活动度多3 om ,故颈推屈曲时,硬脊膜就向上移动,如此时其活动度’因某些因素而受限制时,就会使敏感的硬脊膜受刺激而引起疼痛。胸樵或腰推推间盘突出时,也可因颈屈而致到疼痛。直腿抬高动作可使硬脊膜向下移动1 ? 2 Inm ,即使这些轻微限制,也可引起明显的阳性体征。若将颈屈和直腿抬高结合起来,则可加剧疼痛反应。俯卧位屈膝姿势可牵拉第三腰神经根袖及附近的硬脊膜。
硬脊膜痛分布可以是局部性,也可为牵涉性,分散到其他部位,但它并不按照神经的支配区或脊髓节段而分布,疼痛甚至牵涉到脊髓节段以外的区域,并在其分布区外出现局限性压痛点,经活动后可消失。例如在第5 腰推水平处的硬脊膜痛,可牵涉至腹股沟处、腹部或下胸部,如仅有此牵涉痛而无腰痛时,就会被误认为是由于内脏疾患所引起。
通过运动和锻炼(有时加封闭),往往可使这类疼痛短时间内解缓或消失。三、颐离娜疾痛与银炼
人到中年,常见颈肩疼痛、上臂不能抬高及自律神经失调症状(视力模糊、头痛等), 往往诊断不清,误认为官能疾患。这些现象绝大多数是由于长期没有注意颈启部的运动和锻炼,致使后期颈肩功能失调,加剧劳损、退变,甚至结构性改变。多年来的工作姿势,处于前颈屈、两上肢仅活动于肩外展9 。。以下的水平位工作,平时又缺乏抬头、’上肢高举等平衡性体育锻炼。久之(数年至数十年),颈肩部逐渐发生症状。衰枕关节,颈后肌肉、肩脾骨内上角(提肩脾肌止点处)与腋窝缘及脓二头肌健沟处,均有压痛。如不能及时诊断,拖延时日很久。
只要确定诊断,了解病因,处理的方法是很多的,但决不能忽视正确的防治性锻炼,现就“锻炼方法”阐述于后,只要持之以恒,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锻炼操作:整个操作中始终贯穿着“仰头抬臂、协调平衡”的要求。操作t 因人而异。

(一)舒展背从(预备动作)
站立位,两足略分开。两手掌按摩两侧臂部幼次,然后以两手背按靡下腰部50 次,最后以食指指尖尽盆按摩肩背部100 次,越向上端越好。
(二)仰首环天
站立位,两足分开,头及躯千略向后伸,一手支撑腰后方。开始头及躯干转向一侧,远视天际最远处,并以另手手指与视线同时指向远视处,逐渐转腰仰首,与手指一起环视天.空,直至对侧天际处,然后更换另手支撑腰后方,同法操作。如是1 。~20 次。(三)双手托顶
站立位,两足分开,两手手指交叉相插,两上臂与肩平面平举。开始时将掌心尽力向下压,同时屈曲的两肘关节向上抬,形成对抗性活动。此时患者可感觉肩下有牵拉感觉,使筋膜松弛,然后反转交叉指手掌,掌心向上伸直两上肢顶举,同时头后仰,直视手背。如是多次操作10 , 20 次。<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单页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