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十五本 颈椎病的诊断与非手术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九章 针灸疗法
内容开始
 

第九章 针灸疗法

 

第一节针灸疗法的作用

1 止痛镇静现代研究证实,针刺一方面能使致痛物质如血浆游离5 一经色胺的含量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可激发机体产生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面参与镇痛。另外,华佗夹脊穴偷穴层次解剖显示,每穴下均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分布,因此,针刺华佗夹脊穴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神经周围,调整神经功能,从而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
2
.抗炎消肿针灸能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和淋巴提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同时抑制炎症灶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减轻炎症水肿。另外,针刺不仅可以控制炎症灶区的坏死面积,还能延缓其发生发展,限制炎症灶区肉芽组织的生长,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突出髓核的自身免疫刺激。故针灸能减轻或消除炎症对神经根和脊髓硬脊膜的化学刺激,减轻神经根粘连。
3
.调整肌肉、韧带状态针灸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在颈椎病的急性期,针灸能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相对松弛或增宽椎间隙,从而减轻其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在颈椎病主缓解期,针灸能提高弛缓的韧带、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其修复能力,尤其可促使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后纵韧带等紧张度的提高,避免脊柱过度前屈,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使椎管相应扩大,减轻神经根受压症状。

第二节针灸疗法的适应证

针灸疗法适用于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等各型颈椎病。

第三节针刺体位选择

针刺时患者体位是否适当,对腑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留针的时间,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患者,采用坐位,易使患者感到疲劳,往往易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患者常因体位改变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体位的选择以既有利于愉穴的止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引起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经常选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儿种。1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脑穴和上、下肢的部分愉穴(图9 1 )。

3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颈、脊背、腰民部脸穴和下肢后侧及上肢部分输穴

4 .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脸穴(图9 4 )。
5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后部和项、背部的腑穴(图9 5 )。6 .例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腑穴(图9 6 )。
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腑穴则应根据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同时也应注意根据所取腑穴的位置,尽可能选用一种体位。如确因治疗需要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第四节取穴与刺法

1 颈型颐稚病
取穴举例:风池、大椎、玉枕、大柱、大抒、支正等穴。刺法:针刺补法。
取穴举例:肩井,天宗、手三里、合谷、列缺等穴.刺法:针刺泻法.
2
.神经根型颐椎病
取穴举例:风池、大椎、阳陵泉、大杆、肩贞、肩外俞、肩中俞、后溪、列缺等穴。
刺法:针刺补法。
取穴举例:合谷、手一里、秉风、天容、支正、小海、腕骨、长强、委中等穴。
刺法:针刺泻法。
3
.脊髓型颈推病
取穴举例:绝骨、百会、风府、后顶、攒竹、大椎、长强、阳陵泉、肢中、月两俞等穴.
刺法:针刺补法。
取穴举例、后懊、附分、秉风、次骼、殷门、委中、风市,涌泉等

刺法:针刺泻法。
4
.推动脉型颈稚病
取穴举例:太渊、大杆、睛明、眉冲风池、大椎、承光、通天、足三里等穴。
刺法:针刺补法。
取穴举例:涌泉太冲、玉枕、天容、肩外俞、蠕俞、丰隆、合谷、石关等穴。
刺法:针刺泻法.
5
.交感神经型须推病
取穴举例:风池、风府、脑户、后溪、神门、神庭、内关、列缺、脑空、完骨等穴。
刺法:针刺补法。
取穴举例:消冻、天移中冲、小海、迎香、大椎、廉泉、期门、日月、合谷、绝骨、肩中俞等穴.
刺法:针刺泻法。
以上穴位,每一病症用一组穴位,每次可取4-6 穴,针刺补、泻兼施,留针20-30min ,中间行牛11 次,ld l 次,lod l 个疗程,隔Zd 3d 可进行下1 个疗程,病情重者可连续治疗2 个疗程,或加用低频电疗法.

第五节穴位配伍原则

穴位配伍原则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配伍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瑜穴以增强疗效。配穴是选穴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脑穴。
1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经脉及隶属该脏腑之经脉的脑穴组成处方。《 灵枢· 厥病》 载:“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即属于本经配穴法的具体运用。
2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的。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的脑穴组成处方施治。在临床!常取相表里经的愉穴配合应用。《灵枢· 五邪》 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 取之涌泉(‘肾经穴)、昆仑(膀肤经穴)。”这就是表里经配合应用。特定穴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3
,上下配穴法将腰部以上愉穴和腰部以下愉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临床上应用广泛。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即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4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愉穴配合应用。《 灵枢,官针》 所指“偶刺”法和俞募配穴法,均属本法范畴。
5
.左右配穴法取肢体左右两侧榆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侧穴位同时取用,以加强协同作用。

第六节 毫针的选择

选择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圆而不钝,呈松针形的毫针。目前多用不锈钢针,因其针质的弹性、韧性优于金、银质的毫针。临床上还根据疾病的表里,以及针刺部位的不同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如体壮肥胖、病位深、脯穴所在部位皮厚肉多者,一般选用稍长、稍粗的毫针。反之,形体瘦弱、病位浅、偷穴所在部位皮薄肉少者,选用稍短、稍细的毫针。

第七节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否则,可能导致局部感染。消毒包括针具的消毒、喻穴部位的消毒和医生手指的消毒.1 .针具消毒用高压蒸汽消毒法:将所用的针刺用具,分别用纱布包好,置于高压蒸汽锅内消毒,在巧磅气压、120 高温下1 min ,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2
.偷穴部位的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喻穴部位消毒时,可用75 肠乙醇(酒精)棉球擦拭即可.在擦拭时应由渝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绕圈擦拭,或先用2 . 5 %碘酒棉球擦拭,然后再用75 肠酒精棉球涂擦消毒。脑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3
.医生手指的消毒在针刺前,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晾干后再用75 %酒精棉球擦拭即可。

第八节进针操作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双手协同操作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
拇、示、中三指夹持针柄,状如
握笔,故右手又称为“刺手”
(图9 7 )。左手抓切按压所刺
部位或辅助针身,故左手又称
为“押手”。具体的进针方法,、~J 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瑜穴位置
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圈紧密配合.临床,一,持针姿势

拇指指甲面,右手将针下)‘同时加以旋转,将针刺人愉穴内(医9 8 )。木法适宜于短针进针或在血管及重要器官旁的进针。

2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偷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脯穴内(图9 9 )。此法适宜于长针的进针或肌肉丰厚处的进针。

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示二指的中间刺人(图9 1 的。此法适宜于皮肤松弛或皱褶较多部位的榆穴进针。

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愉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入(图9 1 王)。此法适宜于皮肉浅薄部腑穴的进针。

第九节针刺的深度、角度及其补泻

1 针刺的角度与深度针刺的角度应根据腑穴所在部位、肌肉丰厚程度与针刺的深浅决定,通常有9 。。角垂直刺人、45 角倾斜刺入与15 角沿皮刺人三种(图g 12 )。针刺的深度应根据刺人愉穴的深浅决定,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内在重要脏器为宜,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针刺部位、病情而定。一般年老体弱者宜浅刺,形体瘦小者宜浅刺,头及胸背部宜浅刺,阳证、表证,新病宜浅刺、快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探刺。

 2 .针刺得气进针后患者自觉在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医生自感针下有沉、紧、滞的感觉,称之为得气、亦称针感。临床试验证明,针感的有无与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为了促使针刺得气,医生往往配合提插法、捻转法、刮针柄法和弹针柄法等辅助手法。
3
.针刺补泻针刺补泻的原理来自《 灵枢· 经脉》 ,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针法的施治原则。凡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针法为补法;凡能疏泄病邪,使功能亢进的状态恢复

第九节 针灸疗法

正常的针法为泻法.临床上常用的补泻针法有以下几种

(的捻转补泻法: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者为补法;反之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重者为泻法。( 2 )提插补泻法:针刺得气后,在穴位上将针上下提插,重插疾进,轻提徐退,提插幅度小、频率慢者为补法;反之,轻插徐进,重提疾退,提插幅度大、频率快者为泻法。
3 )疾徐补泻法:进针慢,捻转少.出针快者为补法;反之,进针快,捻转多,出针慢者为泻法。
( 4
)迎随补泻法:针刺进入时针尖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而刺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为泻法。
( 5
)呼吸补泻法: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 6
)开阖补泻法:出针后按揉针孔者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者为泻法。
( 7
)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而后出针为平补平泻法。
( 8
)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法:将应刺深度分为三层,从浅层到深层,每层捻转得气(即三进),再退至浅层(一退),反复三次,称之为烧山火,为大补法;反之,将针刺深度分为士、中、下二部,先直刺下部,捻转得气,再依次到中部、上部(即三退),再插人下部(一进),如此反复三次,称为透天凉,是为泻法。

第十节针刺注意事项

1 .患者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初次针灸者应尽量选用卧位。
2
.怀孕3 个月的妇女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瑜穴。怀孕3 个月以上者,腹部、腰散部脑穴也不宜针刺。对三阴交、合谷等一些通经活血作用较强的脑穴,孕期均应禁刺。如遇行经时,不宜应用针刺之法。
3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4 .皮肤有感染、溃疡、瘫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5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脑穴,不宜直刺、深刺,对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对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脑穴,若针刺过深,有伤及肺脏,导致创伤性气胸的可能。因此,医生在进行针刺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和方向,以防发生意外。
6
.在眼区和项部的风府、风池等穴以及脊椎部的瑜穴针刺时,要注意针刺的角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宫,产生不良后果。

第十一节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针刺脑穴得气后,在毫针t 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加强对穴位的刺激,产生调节作用,从而达戮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其优点是能代替人工做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人力,并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临床上可用于各种类型的颈椎病.
1
.操作方法电针疗法取穴原则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只是选择两个以上的穴位。在针刺得气后,将电针仪的输出电位调至零位,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然后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形,慢慢调节至所需输出电流量,通电时间一般15 20Inin 。若需集中刺激某穴,增强其感应,则只取一个穴位,可把一根导线接在针柄上,另一根导线接在一块约25 mZ 大小的薄铝板上,外包几层湿纱布,平放在离钊稍远的皮肤上,用带子固定。2 .电针的作用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

毫针刺法相同。电针疗法根据电流的波形、频率小同,作用也不尽一致。
( l
)密波:频率在5 。~100 次,ls 为密波(高频),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可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常用于I [ . 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及针刺麻醉等。
( 2
)疏波:频率在2 5 次/s 为疏波(低频),其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对感觉和运动神经的抑制较慢。常用于治疗疾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键的损伤等。
( 3
)疏密波:是疏波、密波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的时间各约1 . 55 ,能克服单一波形易产生耐受的缺点,治疗时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机体内的物质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况,消除炎性水肿.常用于各种出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气血运行障碍、神经痛、面瘫、肌无力等的治疗。
( 4
)断续波:电流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波形。断时,在1 . 55 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是密波连续工作15 。。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痰证、瘫痪等。
( 5
)锯齿波:脉冲波波幅按锯齿形自动改变的起伏波,每分钟16-20 次或20-25 次,其频率接近人体的呼吸频率,故可用于刺激幅神经做人工电动呼吸,抢救呼吸衰竭者,并有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调整经络、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3
.注意事项
( 1
)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使用电针治疗。( 2 )针刺颈部、背部、眼区等处的脆穴,一定要掌握好进针的角度与深度,以免误伤延髓及眼球。
( 3
)电针机的性能应保持良好,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lmA 以内,且调节电流时,应渐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琢动肌肉强烈收缩,给患者增加痛苦,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以)对心脏病患者,电流回路避免经过心脏。延髓、脊髓附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
( 5
)毫针的钊柄如经过温针灸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宜使

第十二节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在耳穴使用针刺、按压、贴压药物等刺激防治疾病的方法。耳穴疗法治疗颈椎病也有一定的疗效,且操作简便.【 一)耳穴
治疗颈椎病的耳部主穴为:颈、颈椎、神门、肾。神经根型者加用枕、肩、内分泌、肾上腺;椎动脉型者加用心、脑、交感;交感神经型者加用交感,兼有外伤血痕者加耳中、痕血相应部位。(二)操作方法
一般采用毫针刺法或耳压法。
1
.毫针刺法
( l
)定穴和消毒:诊断明确后,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将所测得的敏感点或耳穴作为针刺点。针刺之前耳穴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 . 5 %碘酒消毒,再用75 %的乙醇脱碘,待乙醇干后针刺。( 2 )体位和进针: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情较重或梢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6-30 号粗细的0 . 3-0 . 5 寸的不锈钢针。进针时,医生左手拇、示二指固定耳廓,中指托住针刺部的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减轻针刺时的疼痛。然后用右手拇示二指持针,用速刺法或慢刺法进针。刺人深度应视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刺人皮肤2-3 分,刺达耳软骨,以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进针后,如局部针感强烈,患者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之感,如局部无针感,则应调

 ( 3 )留针和出针: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min ,慢性病、疼痛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强度和手法根据患者的病体质、证型、耐受程度等综合考虑。

性疾病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儿童及老年患者不宜多留针。

提高疗效,留针期间可每隔10m 汤运针1 次.出针时医生左手托住耳廓,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

孔,以免出血。

2 .电针法

电针法是将毫针刺法与脉冲电流刺激相结合的一种疗法。针刺获得针感后,针柄接电针仪两极,具体操作参照本章第十一节“电针疗法”.电针机旋钮要慢慢旋动,逐步调至所需刺激量,切忌突然增强刺激,以免发生意外。通电时间一般以10-20min 为宜.
3
.埋针法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人耳穴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它可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目的。使用时,左手固定常规消毒后的耳廓,右手用摄子夹住已消毒的皮内针柄,轻用力刺入所选耳穴,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埋患侧耳穴,必要时埋双侧耳穴,一天自行按压3 次,每次留乍l , 3-sd , 5 次为一个疗程。
4
.压籽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籽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具有持久刺激穴位、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的优点,故广泛应用于临床。压籽材料可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绿豆、白芥子等。临床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应用前先用沸水烫洗Zrnin ,晒干装瓶备用。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 . 6cm x 0 . 6cnl 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所选的耳穴上,一天自行按压3-5 次,每次每穴按压30 605 , 3 7d 更换1 次,双耳交替使用。刺激强度依患者情况面定,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宜用轻刺激,急性疼痛者宜用强刺激法。
5
.耳穴注射法将微量药物注人耳穴,通过注射针头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调整人体功能,促进颈椎病的康复。一般使用皮试针头,依病情吸取选用的药物,左手固定耳廓,行常规皮肤消毒,右手持注射器刺人耳穴的皮下,缓慢推人0 . 1 一。.3ml 药液,使皮肤成小皮丘,耳廓即有痛、胀、红、热等反应,注射完毕后用消毒干棉球轻轻压迫针孔,2-3d 注射1 次。【 三}注意事项
1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廓暴露在外,表面凹凸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创面和炎症的耳廓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 . 5 %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
.耳针治疗时宜适当活动颈部,有助于提高疗效。3 .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伴有重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法。
4
,治疗时应防止晕针。

第十三节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将艾绒放置在愉穴的体表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力和药物的穿透力作用于经络、愉穴以防治颈椎病的一种方法。艾灸疗法具有温通颈项经脉、活血止痛的作用。常选的常用穴位:天柱、大椎、风池、大抒、肩骼、肩井、后溪、阿是穴(压痛点)。
配穴:上肢麻木加外关;肩背困痛加天宗、秉风;上臂痛加肩侈;牵臂痛加曲池、尺泽、曲泽、小海、外关、合谷等。一天施灸2 次,每穴灸3-5 壮。
灸法,其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艾灶灸艾拄灸可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l )直接灸:直接灸又有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临床常用的是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在所灸脆穴部位涂上少量凡士林,以粘附艾灶,然后将大小适宜的义灶置于其上点燃.当艾灶燃至患者微感灼痛时.即用镊子易姚再灸。连灸3-7 炸,以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咆为度,
( 2
,间接灸:根据艾蛀与皮肤之间的衬隔物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临床常用的是隔姜灸.其方法是.切取厚约。.2om ,直径2 3L 的生姜1 片.在中心处用针刺数孔.上置艾垃放在膀穴上施灸。当艾烃热尽.再易仕施灸.灸完施灸煌数,以皮肤红润而不起绝为度。

2 。艾条灸艾条灸分为滥和灸和雀啄灸两种。
( 1
)温和灸,温和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2-3 ( ' n1 左右进行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5-7mio .至皮肤红晕为度,
( 2)
雀啄灸:将艾条点姗后.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也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前者多用于疾病恢复期的治疗,后者多用于疾病急性期的治疗

3 .温针灸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治疗方法。操作时将针刺人瑜穴得气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留针时将艾绒置于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1 Zcm 长的艾段施灸(图9 16 )。
4
.温灸筒灸温灸筒是一种特制的金属圆筒灸具,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及药末放人温灸小筒内点燃,置于愉穴或施灸部位上进行熨灸,至皮肤红润为度(图9 17 )。

第十四节 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中医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之一,广泛流传于民间。这种疗法根据疾病的不同,用锋利的三棱针刺人“络脉”(体表浅静脉),使之流出适量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颈椎病时,颈椎间盘的进行性退变及椎骨的增生,压迫并刺激周围组织及神经、血管,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和水肿,出现头晕,颈肩部酸痛,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刺血疗法具有疏通血脉,消除疲滞,解除神经压迫,改善局部物质代谢,缓解麻痛等症状的作用。
常选用的穴位:太阳、尺泽。方法:点刺放血,一周1 2 次。如疗效不显著,患者体质强健的,可适当增加刺血次数(图9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