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十六本 当代各家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荟萃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六章 伤科手法流派与名家选介
内容开始
第六章 伤科手法流派与名家选介
中医伤科渊源流长,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名家,其治伤手法各具特点。本章就近代一些较有影响的伤科手法流派及名家进行选介,限于认识水平及缺乏较全面系统的资料,文中片面误讹之处、敬请同道指教。
王子平治伤手法简介
王子平(1889 一1973 ) ,河北沧州人,回族,是伤科专家,又是著名武术家,他的伤科学术属于武术伤科的一种学派。他著有《 祛病延年二十势》和《 拳术二十法》 等,在医务界和体育界受到高度重视,不仅在国内流行,而且还在日本、美国等地被译成日文、英文版本,影响深远。
王氏伤科手法与练功的特点有十:
1 .手法与练功相结合。
2 ,推拿按摩与正骨相结合。
3 .重视经穴,注意点面线三者结合。
4 .理顺筋络、舒筋活血。
5 .用力恰当,循序渐进。
6 .转摇松肩是肩部手法的关腱。
7 .背托拔伸是腰部手法的重点。
8 .推崇练功疗法。
9 .重视综合治疗。
10 .练功与自我按摩、手法治疗相结合。
刘秉夫伤科手法简介
刘秉夫(1916 一)江苏省无锡市人。幼时随父刘济川学习中医伤科。1939 年在其父诊所任伤科医师,1954 年与无锡市中医界知名人士创办无锡市第一联合中医医院,1956 年至今任无锡市中医医院伤骨科主任医师。著有10 万余字的《实用伤科学》 。刘氏将古代传统正骨八法分为正骨复位手法和按摩理筋手法。他自幼练功,每日以双手的3 指指尖按擦钢板,抓砂袋锻炼指力与腕力,以达到运用婉转、用力持久的目的。他认为骨折脱臼、软组织损伤,凡欲达到正骨、理筋、行气活血、通经络、利关节等治疗目的,均可运用手法。“三指按摩”是刘氏伤科特长,该手法分为按擦法、揉摩法、点压法,具有运用灵活、力量集中、感受灵敏等特点。
刘氏认为,骨折均有软组织损伤,局部气血癖滞。故复位前后,固定期及固定解除后均可运用3 指按摩,做到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对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要求做到着手轻,固定稳,牵引长,方向准。复位时运用拔伸、挤捺、旋屈等方法。铅丝纸夹板外固定,乃刘氏祖传并有所发展之固定法。夹板根据肢体形态随时制作,具有足够的硬度,并便于塑形利于调整。铅丝纸夹板外固定可使骨折断端稳定又服贴。在固定中,刘氏强调随患端肿胀程度的变化而修改夹板,调整绑带的松紧,以利于纠正畸形,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后遗症。
 
刘寿山治伤手法简介
刘寿山(1904 一1980 ) ,字泉,北京人,19 岁师从文佩亭。刘寿山习武健身,对文老先生的正骨经验心领神会,学识很深。经整理出版的著作有《 中医简明伤科学》、《 刘寿山正骨经验》 等。刘寿山之独特治伤手法有六:
1 .提端旋转捻散法,用于颈部损伤。
2 .提端旋转推按法,用于胸壁扭挫及岔气。
3 .八面缝手法,用于腕部损伤。
4 .晃拔戳按法,用于躁部伤筋。
5 .提带垂上骸法,用于肩关节脱位。
6 .拽挺摘复位法,用于髓关节脱位。
除以上之独特手法外,刘寿山还严格遵循准备、治疗和结束三个阶段的治疗过程与每个阶段的正确指导思想与方法。准备阶段:多采用点穴、按揉、捻散、拔伸、试动等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散疲舒筋止痛之功效。
治疗阶段:“治筋喜柔不喜刚”、“肝主筋”、“肝主疏泄”,以柔而条达为顺,筋以柔韧为常。在施治中必须顺其生理,以柔治刚,切不可盲目粗暴,强拉硬扳,加重病情或造成再度损伤。总之,刘寿山的治疗手法特点是:轻巧稳妥,合乎机理;以柔治刚,刚柔相济;轻重兼施,因病而异;内功外力,活血行气;治得其所,疗效满意。
石氏理伤手法
石氏理伤,是石筱山(1904 一1964 )、幼山(1910 一1981 )在兰亭先生创始之后的发扬光大。石氏注重内外兼顾,整体调治,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箭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服方药。石筱山强调手法治疗是伤科特点,说:“手法是医者用双手诊断和治疗损伤的一种方法”。手法首先应用临证的是诊断手法,即比摸患处以了解伤情,获得诊断。历代文献都提到摸法,石氏注意在摸的过程中还要比,与健侧比,这样才能有成效地摸,有些在早期X 线上难以发现的骨折,通过细微的比摸就可以诊断。在诊断以后,就要以“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的手法施以治疗。石氏一般以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栩、端、
提、按、揉、摇、抖(“抖”也可作“转,' )。拔伸捺正主要用于正骨,最早的骨折专著《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所提到的就是这四种手法。拽栩端提则主要用于上骸。这四法应用时往往两手并用,左右分工,互相配合。按揉摇抖多用于理筋,《 伤科大成》 用治伤筋说:“轻轻揉捏”、“摇动伸舒”。另外,抖,用手抖动,也
有舒筋的作用。
对于以上十二法,石氏有特别指出的四点应引起注意。一是“这十二法在应用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无论正骨、入箭、理筋,, 随着需要,可以互相换用”,因此,不应机械地划分这是正骨手法或那是理筋手法;二是理筋手法不独用于伤筋,“接骨前后亦须注意理筋,使之活动顺和”, “骨折接续后期,亦应以理筋为辅助手法”。这一点,石氏在临证时极为重视。三是“手法的使用,因传授不同,各家是有区别的气四是“各家所施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其理一致”。大的原则上各家学派是一致的而细节上各有特长。这以上四点我们后学者应予以注意及用心领会。
吉林石氏伤科手法简介
石春荣(1892 一),山东省人。石氏接骨,迄今已传四世。石氏为第二代传人,幼承庭训,立志习医。26 岁,先以内科悬壶,后系统学得伤科家传,遂专执伤科。伤科医术精湛,于吉林市行医65 载,医名远播。其子,系石氏第三代传人― 石正声,现为吉林市昌邑区骨科医院院长,行医28 载,继承祖业以来,深受患者欢迎。
石氏伤科手法特点有四:
1 .理伤续断,内外合一,调血益精,攻补有序。石氏尝谓:“血宜调而精唯补。血伤有疲滞,有虚损,血癖宜攻,血虚宜补。临证以疲血为多,或血虚挟癖,故血宜调之也。而精伤必致骨断不易续,骨续不能坚,自当填补精髓以壮筋骨耳。”又认为:“骨伤初期,血气逆乱,癖滞为患,活血化疲、攻散之法为治疗之首务也,但对气虚血弱之人必补而行之。损伤中期,疲滞渐消而虚象已显,自当攻补兼施,可化癖生新、续筋接骨。损伤后期,虚象已著,唯有益精填髓始能强筋壮骨。”
2 .石氏强调,整复务必明确移位形象,唯心明方能手灵。临床须审明伤情,以指细细循摸伤位,识其体相,据对损伤部位、癖肿、变形的触摸,明确移位之现象、肌肉之丰薄。悉心揣摩,骨伤错落可明矣。石氏于前贤总结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牵拉、捺正”等正骨手法中,尤重牵、捺:旋转诸法。3 .石氏选用固定器材,适用于肩、肘、腕、躁关节部位的损伤。由于成人的髓、膝关节肌肉丰厚,故石氏常用剪形夹板及超关节托,便于临床检查和用药,器体轻,患肢痛苦小,静中寓动,符合生理要求。固定准确,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石膏固定,且固定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使用方法简便。
4 .石氏擅用虫蚁诸虫类药以化疲生新。益精健骨,最宜血肉有情峻补。石氏汲取“少林金刀散”、“十三太保丸”、“边臣十八味”等武林治伤秘方之精髓,融汇家传经验及个人心得,治伤选药颇有独到之处。’
许柜材伤科简介
许矩材(1908 一),字栋臣,江苏泰县人。出生于中医骨伤科世家,至许氏已祖传8 代。现任高邮县中医院副院长,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是江苏省评定的名老中医。
许氏自幼立志学医,15 岁时,随师钱少宾学习,遍读中医经典名著,尤其深谙《 医宗金鉴》 、《 外科正宗》意旨。学成后回乡,悉心专研骨伤专科,并得到家传《 许氏骨伤经验》 1 册。许氏在近60 年的医疗生涯中,博采众长,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许氏伤科”在淮扬一带,享有盛名。
杜自明理筋正骨基础手法简介
杜自明正骨手法系世代家传。杜老先生从小随父亲练习武术,并学到一般伤科治疗知识,并于1902 年开始行医,至今已近80 年。杜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并将正骨理筋手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作为的骨伤科医生。现整理出版的《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一书,不仅介绍了杜老的主要学术思想,而且还记载了杜老丰富的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倍受读者们的欢迎。
杜自明理筋基础手法
1 .分筋理筋分筋理筋意义不同,分筋是重强刺激,属于破坏性手法;理筋是弱刺激,属于安抚性手法。二法先后应用于肌肉间隙与肌束的病变部位,常在治疗筋络伤患过程中应用。( l )分筋:是借助手指的操作以分离变硬、僵化、粘连的组织,其操作过程中纵行移动宜缓宜稳,横向剥动不宜过猛,以免再次损伤。操作要领如下:
用拇指指尖之挠侧面,或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仅用无名指指尖尺侧面在病变部位由上而下,循肌肉、肌腱之走向,施以压力,徐徐移行。在移行过程中,指尖与病变局部组织垂直,并横向左右移动,宛如蛇行状。
( 2 )理筋:是弱刺激手法之一,是轻按摩的直线移动法,仅作用于肌肉的病变部位而已,为强刺激手法后的安抚性手法之一。根据病变部位及深浅程度,选用拇指、三指并列或掌根、鱼际作为施用接触面。操作要领如下:
选择施力接触面,由上而下沿肌肉走向,在肌腹部分直线拉动移行(与推法的推动相反),用力均匀平稳,徐徐进行,反复多次。
2 .弹筋拨络属于强刺激手法。两种手法各用于不同部位,实际上是按组织结构的弹性张力不同而分为弹筋与拨络两种手法。
( 1 )弹筋:是拿法的衍化法,它着力的范围小而力量强大,受拿捏、伸拉与弹动三种力量的作用形成重强刺激。操作要领如下:与拿捏手形相同,拿住肌肉的一束,用力提起,使之保持一定张力后,作瞬间弹放,让肌束迅速从拿捏的指间滑出而弹动,如拉弓放弦状,可反复2 一3 次。
( 2 )拨络:具有分筋和弹筋的复合作用,是一种小范围的破坏性手法。操作要领如下:
用拇指指尖腹部着力于关节部位的肌腿、韧带边缘部分进行拨动。如弹拨琴弦状,一般可连续拨动3 -5 次,间隔少许时间后再拨动。
3 .滚摇升降是强力的姿势性运动,是通过关节部位的屈伸、旋转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手法。
( 1 )滚法:以病变关节为中心,以关节运端之肢体为力臂,使之屈、伸、旋转作圆周运动。根据关节的病变部位的不同要求,分为外磨滚法和内磨滚法两种,外磨滚法以解除关节周围粘连,内
何竹林治伤手法简介
何竹林(1882 一1972 ) , 8 岁起随少林派老和尚习武学医,后又外出博采众方,行程逾万里,历时3 年。于1904 年在广州市长寿路开设医馆。解放后,受聘任广州中医学院骨伤科主任。主编广州中医学院教材《 中医骨伤科学》 。
何竹林非常重视基本功训练,他认为中医治疗骨伤科疾患的特色之一就是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内科医师的基本功同样也是骨伤科医师的基本功。如果只重视复位手法和夹缚固定操作,而忽视理论学习,就会成为一个仅懂得操作的“工匠”,遇到危重证候便束手无策。
中医骨伤科和武术关系极为密切。何竹林的武术渊源来自河南篙山少林寺,并集南派洪、刘、蔡、李、莫五大名家之长,然后又把武术与医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何竹林对手法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以精确的手法和独特有效的固定技术著称于世。他说:“不通晓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就不是中医师。”他又说:“骨伤科手法要眼到、心到。手到,’懂得借助自身的体重、腰力、腿力、手力并用。拔伸牵引的主要力量来源于腰腿,推迫捺正的力量来自手指。南拳北腿,搏击擒拿,可以锻炼人的灵巧和力量,太极气功可以锻炼人的柔韧和气质。此外,还要推杠铃,以练腰腿功,举石锁以练臂力,插沙袋、捏钢球以练指力。”“无论理伤手法和夹缚固定皆讲究力学,所以,学习骨伤科也要学一点力学原理,要向建筑工人、木匠学习。”
除以上论述,何竹林对肌肉发达青壮年长骨干骨折而缩短明显者,喜用反折手法加以复位。
郑怀贤正骨手法简介
郑怀贤(1897 一1981 ) ,河北新安县人,幼读私塾,14 习武8 年,功兼习伤科22 岁后拜北平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为师,岁拜师深造武8 年。1936 年在11 届奥运会作武术表演。1937 年迁成都,从武授徒,挂牌行医。郑氏主要著作有《 正骨学》 、《 伤科诊疗》 、《 伤抖按摩术》 、《 运动创伤学》、《 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 等;参加编写《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运动医学》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骨伤科学》 部分条目并任编委。郑氏正骨手法特点如下。1 .整复骨折口诀郑氏正骨十二法,摸捏按提推拉挂,再加扳摇端送顶,理通一法变多法。摸时先轻后深重,分筋摸骨指下察,其他部位全摸到,防止漏诊第一法。重叠移位方可拉,成角移位用按法,折端分离推送顶,断端嵌插骨愈佳。断面不合背对背,逆向推转路线明,折面相对方牵引,按捏平正不费神。前后移位可提按,左右移位推拉明,脱位拉推送摇挂,配刽
力。一2 .尺挠骨折患者仰卧或坐位,肩外展70 。一90 ,
助手拉肘臂处,另一助手分别握拇指和其余四指,术者摸.、感知折断处形态并定点,捏住折处,行以下手法:
( 1 )有重叠者,两助手以拉法拉3 一5 分钟。
( 2 )折端向尺挠骨间隙靠拢移位者,以拇指和食中环乙掌背骨间隙中拿捏折端,向外提拉,以夹挤法分出向骨间队的折端。
( 3 )若背掌侧移位,用提按法,即一手或两手拇指按压· 远端,四指抱提骨折另一端,两手配合,一按一提,使骨折气‘归位。
( 4 )若断面旋转移位者,以旋转法整复,即捺捏复位时,-端配合作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旋转动作,或远近端同时对向旋转,卫为以子寻母,或母子互寻之法。_
( 5 )若一折端围绕另一端环绕180  ,造成断面不吻合的背向移位者,以推转法回绕。
3 .肩关节脱位
( l )抬肩法:主要用于盂下脱位。
操作方法如下:以右肩为例,坐位或站立位,术者立患侧,左手前臂从伤肢后面伸入腋下紧贴患臂,并手握伤肢腕部,使伤肢肘屈,肩外展60 " -80 。,右手握肘部向下内方拉按、内收,同时左手前臂向外上抬肩上挂,两手配合,形成以前臂杠抬为支点杠杆力,使肚骨头复位。
( 2 )摇晃旋转复位法:适用于嚎突下,锁骨下脱位。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肢侧前方,一手握肘部、一手握手部,使伤肢外展40 " -60 " ,微旋牵引下,逐渐前举上举伤肢,使伤臂高举,放松牵引,内收内旋伤肢,使上臂从其头面胸腹下垂牵伸伤肢。复位后,作肩关节前后轻微摆动、屈伸肘关节、耸肩等活动,以舒顺关节筋肉。
4 .颈部扭伤、失枕外擦舒活酒,表面抚摩,以指腹、掌根沿颈两侧筋肉作揉、捏达双肩部、背部,先轻后重。提弹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从枕后向下推压摩擦颈背、颈肩部,于风池、风府、肩中俞、自枕部而下行掐、揉手法。行以上手法10 一15 分钟。颈部扭伤者,手法宜轻柔和缓。失枕者,手法宜快,也可配合端法。端法:用于失枕。一手托下领,一手扶头枕部,将头颈行左右前后旋转摇晃,在左右旋转放松筋肉时,骤然向痛处旋转达最大正常活动度,即可听到复位弹响声。然后再向健侧旋转1 次。术毕于颈两侧行揉、推、摩擦手法2 一3 分钟。
5 .颈椎病常用手法同颈部扭伤、失枕,以及托顶法。常用手法之后施以托顶法,医者立于患者背侧方,一手托下领,一手托枕部,双手甩力向上拉伸颈节,随呼吸一拉一松,逐步加大上托力量,反复10 -20 次。在向上拉伸颈节的同时,作后仰、左右侧偏,转动头颈各2 -3 次,逐渐放松托顶力量。然后,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托下领,以胸部顶住患者枕部,用力向上托拉颈部,另一手从上向下推、揉颈部肌肉,若有棘突偏歪者,则向外侧反复推揉。
6 .肩周炎操作方法如下。
( 1 )急性疼痛期:患者疼痛明显、肩活动困难者,以解痉止痛为主。患者坐位,外擦舒活酒抚摩肩颈、臂部,轻微揉捏、搓肩部周围筋肉,重拿、掐肩骼、阿是穴,以通郁闭之气。操作5 -10 分钟。
( 2 )冻结期:患肩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明显,以舒筋活络、松解粘连手法为主。患者坐位,托、摩、揉、搓肩部及其周围筋肉,反复数次,推压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小圆肌、肚二头肌、三角肌,力量达深部组织,然后于这些筋肉上行弹拨手法。拿、掐、揉肩外俞、天宗、肩骼、肪二头肌结节间沟、曲池、手三里等穴。接着手掌部快速度搓、揉肩臂部后,行抖动摇晃手法。患者主动作举肩、摸背、双手扣头枕、扩展肩等活动,术者同时于肩部行推揉捏手法,或掐痛点,以上手法,每次巧~25 分钟。
7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关节错缝
( 1 )常用手法:患者俯卧位,外擦舒活酒抚摩,以掌或掌根纵横揉腰背及臀部,从上到下约2 -3 分钟。用拇指腹或掌根推压脊柱两侧夹脊穴和骸棘肌,力达深部,从上到下反复5 一10 次。掐、揉骨盆边缘、臀部肌肉和胭绳肌2 -3 分钟。以双拇指压着棘突旁痛点,向健侧推压、摇晃脊柱,以松解后关节。再弹拨腰背、臀部肌肉痉挛处及胭绳肌;重力掐压痛点,推揉肾俞、大肠俞、八缪、殷门、委中、阳陵泉、拿捏足跟腿,以解痉止痛、舒利筋肉。以上操作巧一20 分钟。
( 2 )按压抖动法:常用手法操作后,以双掌重叠压患椎部,用力向下按压后,迅速放松,使腰部上下振动,医者手部不离开皮肤,连续按压抖动数十次,力量由轻到重,频率由慢到快,协调而有节奏。重者,在按压时一助手在腋部固定,另一助手握双躁向远侧牵引,并将双下肢抬高,抖动或左右摆动。
( 3 )俯卧位扳腿法:俯卧位,术者以掌根或拇指推压患椎棘突部作为支点,另一手抱托痛侧大腿,膝部拔伸,并向正后方或斜后方扳拉或旋转大腿,使腰部受到后伸、旋转应力。扳3 一5 次后,一手仍按压腰部,另一手肘臂部托住患者双大腿,作后伸、左右摇摆、旋转环绕大腿和腰部等动作。
( 4 )摇腰牵抖法:常用手法操作后,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痛侧躁部,一手握胭膝部,逐渐屈膝屈髓屈腰,内收内旋,然后快速牵拉伸直,抖动下肢。反复3 一5 次,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8 .膝关节扭伤包括内外侧副韧带、支持带、关节囊、半月板损伤。患者坐于床上,若伤后肿胀明显者,以局部外擦酒抚摩,并在大小腿处轻度揉捏,掐压伏兔、血海、膝阳关、阳陵泉、委中,以通经止痛消肿。若关节肿胀不明显,伸屈不利
[第1页] [第2页] [单页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