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伤科手法流派与名家选介
中医伤科渊源流长,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名家,其治伤手法各具特点。本章就近代一些较有影响的伤科手法流派及名家进行选介,限于认识水平及缺乏较全面系统的资料,文中片面误讹之处、敬请同道指教。
王子平治伤手法简介
王子平(1889 一1973 ) ,河北沧州人,回族,是伤科专家,又是著名武术家,他的伤科学术属于武术伤科的一种学派。他著有《 祛病延年二十势》和《 拳术二十法》 等,在医务界和体育界受到高度重视,不仅在国内流行,而且还在日本、美国等地被译成日文、英文版本,影响深远。
王氏伤科手法与练功的特点有十:
1 .手法与练功相结合。
2 ,推拿按摩与正骨相结合。
3 .重视经穴,注意点面线三者结合。
4 .理顺筋络、舒筋活血。
5 .用力恰当,循序渐进。
6 .转摇松肩是肩部手法的关腱。
7 .背托拔伸是腰部手法的重点。
8 .推崇练功疗法。
9 .重视综合治疗。
10 .练功与自我按摩、手法治疗相结合。
刘秉夫伤科手法简介
刘秉夫(1916 一)江苏省无锡市人。幼时随父刘济川学习中医伤科。1939 年在其父诊所任伤科医师,1954 年与无锡市中医界知名人士创办无锡市第一联合中医医院,1956 年至今任无锡市中医医院伤骨科主任医师。著有10 万余字的《实用伤科学》 。刘氏将古代传统正骨八法分为正骨复位手法和按摩理筋手法。他自幼练功,每日以双手的3 指指尖按擦钢板,抓砂袋锻炼指力与腕力,以达到运用婉转、用力持久的目的。他认为骨折脱臼、软组织损伤,凡欲达到正骨、理筋、行气活血、通经络、利关节等治疗目的,均可运用手法。“三指按摩”是刘氏伤科特长,该手法分为按擦法、揉摩法、点压法,具有运用灵活、力量集中、感受灵敏等特点。
刘氏认为,骨折均有软组织损伤,局部气血癖滞。故复位前后,固定期及固定解除后均可运用3 指按摩,做到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对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要求做到着手轻,固定稳,牵引长,方向准。复位时运用拔伸、挤捺、旋屈等方法。铅丝纸夹板外固定,乃刘氏祖传并有所发展之固定法。夹板根据肢体形态随时制作,具有足够的硬度,并便于塑形利于调整。铅丝纸夹板外固定可使骨折断端稳定又服贴。在固定中,刘氏强调随患端肿胀程度的变化而修改夹板,调整绑带的松紧,以利于纠正畸形,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后遗症。
刘寿山治伤手法简介
刘寿山(1904 一1980 ) ,字泉,北京人,19 岁师从文佩亭。刘寿山习武健身,对文老先生的正骨经验心领神会,学识很深。经整理出版的著作有《 中医简明伤科学》、《 刘寿山正骨经验》 等。刘寿山之独特治伤手法有六:
1 .提端旋转捻散法,用于颈部损伤。
2 .提端旋转推按法,用于胸壁扭挫及岔气。
3 .八面缝手法,用于腕部损伤。
4 .晃拔戳按法,用于躁部伤筋。
5 .提带垂上骸法,用于肩关节脱位。
6 .拽挺摘复位法,用于髓关节脱位。
除以上之独特手法外,刘寿山还严格遵循准备、治疗和结束三个阶段的治疗过程与每个阶段的正确指导思想与方法。准备阶段:多采用点穴、按揉、捻散、拔伸、试动等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散疲舒筋止痛之功效。
治疗阶段:“治筋喜柔不喜刚”、“肝主筋”、“肝主疏泄”,以柔而条达为顺,筋以柔韧为常。在施治中必须顺其生理,以柔治刚,切不可盲目粗暴,强拉硬扳,加重病情或造成再度损伤。总之,刘寿山的治疗手法特点是:轻巧稳妥,合乎机理;以柔治刚,刚柔相济;轻重兼施,因病而异;内功外力,活血行气;治得其所,疗效满意。
石氏理伤手法
石氏理伤,是石筱山(1904 一1964 )、幼山(1910 一1981 )在兰亭先生创始之后的发扬光大。石氏注重内外兼顾,整体调治,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箭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服方药。石筱山强调手法治疗是伤科特点,说:“手法是医者用双手诊断和治疗损伤的一种方法”。手法首先应用临证的是诊断手法,即比摸患处以了解伤情,获得诊断。历代文献都提到摸法,石氏注意在摸的过程中还要比,与健侧比,这样才能有成效地摸,有些在早期X 线上难以发现的骨折,通过细微的比摸就可以诊断。在诊断以后,就要以“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的手法施以治疗。石氏一般以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栩、端、
提、按、揉、摇、抖(“抖”也可作“转,' )。拔伸捺正主要用于正骨,最早的骨折专著《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所提到的就是这四种手法。拽栩端提则主要用于上骸。这四法应用时往往两手并用,左右分工,互相配合。按揉摇抖多用于理筋,《 伤科大成》 用治伤筋说:“轻轻揉捏”、“摇动伸舒”。另外,抖,用手抖动,也
有舒筋的作用。
对于以上十二法,石氏有特别指出的四点应引起注意。一是“这十二法在应用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无论正骨、入箭、理筋,, 随着需要,可以互相换用”,因此,不应机械地划分这是正骨手法或那是理筋手法;二是理筋手法不独用于伤筋,“接骨前后亦须注意理筋,使之活动顺和”, “骨折接续后期,亦应以理筋为辅助手法”。这一点,石氏在临证时极为重视。三是“手法的使用,因传授不同,各家是有区别的气四是“各家所施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其理一致”。大的原则上各家学派是一致的而细节上各有特长。这以上四点我们后学者应予以注意及用心领会。
吉林石氏伤科手法简介
石春荣(1892 一),山东省人。石氏接骨,迄今已传四世。石氏为第二代传人,幼承庭训,立志习医。26 岁,先以内科悬壶,后系统学得伤科家传,遂专执伤科。伤科医术精湛,于吉林市行医65 载,医名远播。其子,系石氏第三代传人― 石正声,现为吉林市昌邑区骨科医院院长,行医28 载,继承祖业以来,深受患者欢迎。
石氏伤科手法特点有四:
1 .理伤续断,内外合一,调血益精,攻补有序。石氏尝谓:“血宜调而精唯补。血伤有疲滞,有虚损,血癖宜攻,血虚宜补。临证以疲血为多,或血虚挟癖,故血宜调之也。而精伤必致骨断不易续,骨续不能坚,自当填补精髓以壮筋骨耳。”又认为:“骨伤初期,血气逆乱,癖滞为患,活血化疲、攻散之法为治疗之首务也,但对气虚血弱之人必补而行之。损伤中期,疲滞渐消而虚象已显,自当攻补兼施,可化癖生新、续筋接骨。损伤后期,虚象已著,唯有益精填髓始能强筋壮骨。”
2 .石氏强调,整复务必明确移位形象,唯心明方能手灵。临床须审明伤情,以指细细循摸伤位,识其体相,据对损伤部位、癖肿、变形的触摸,明确移位之现象、肌肉之丰薄。悉心揣摩,骨伤错落可明矣。石氏于前贤总结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牵拉、捺正”等正骨手法中,尤重牵、捺:旋转诸法。3 .石氏选用固定器材,适用于肩、肘、腕、躁关节部位的损伤。由于成人的髓、膝关节肌肉丰厚,故石氏常用剪形夹板及超关节托,便于临床检查和用药,器体轻,患肢痛苦小,静中寓动,符合生理要求。固定准确,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石膏固定,且固定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使用方法简便。
4 .石氏擅用虫蚁诸虫类药以化疲生新。益精健骨,最宜血肉有情峻补。石氏汲取“少林金刀散”、“十三太保丸”、“边臣十八味”等武林治伤秘方之精髓,融汇家传经验及个人心得,治伤选药颇有独到之处。’
许柜材伤科简介
许矩材(1908 一),字栋臣,江苏泰县人。出生于中医骨伤科世家,至许氏已祖传8 代。现任高邮县中医院副院长,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是江苏省评定的名老中医。
许氏自幼立志学医,15 岁时,随师钱少宾学习,遍读中医经典名著,尤其深谙《 医宗金鉴》 、《 外科正宗》意旨。学成后回乡,悉心专研骨伤专科,并得到家传《 许氏骨伤经验》 1 册。许氏在近60 年的医疗生涯中,博采众长,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许氏伤科”在淮扬一带,享有盛名。
杜自明理筋正骨基础手法简介
杜自明正骨手法系世代家传。杜老先生从小随父亲练习武术,并学到一般伤科治疗知识,并于1902 年开始行医,至今已近80 年。杜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并将正骨理筋手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作为的骨伤科医生。现整理出版的《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一书,不仅介绍了杜老的主要学术思想,而且还记载了杜老丰富的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倍受读者们的欢迎。
杜自明理筋基础手法
1 .分筋理筋分筋理筋意义不同,分筋是重强刺激,属于破坏性手法;理筋是弱刺激,属于安抚性手法。二法先后应用于肌肉间隙与肌束的病变部位,常在治疗筋络伤患过程中应用。( l )分筋:是借助手指的操作以分离变硬、僵化、粘连的组织,其操作过程中纵行移动宜缓宜稳,横向剥动不宜过猛,以免再次损伤。操作要领如下:
用拇指指尖之挠侧面,或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仅用无名指指尖尺侧面在病变部位由上而下,循肌肉、肌腱之走向,施以压力,徐徐移行。在移行过程中,指尖与病变局部组织垂直,并横向左右移动,宛如蛇行状。
( 2 )理筋:是弱刺激手法之一,是轻按摩的直线移动法,仅作用于肌肉的病变部位而已,为强刺激手法后的安抚性手法之一。根据病变部位及深浅程度,选用拇指、三指并列或掌根、鱼际作为施用接触面。操作要领如下:
选择施力接触面,由上而下沿肌肉走向,在肌腹部分直线拉动移行(与推法的推动相反),用力均匀平稳,徐徐进行,反复多次。
2 .弹筋拨络属于强刺激手法。两种手法各用于不同部位,实际上是按组织结构的弹性张力不同而分为弹筋与拨络两种手法。
( 1 )弹筋:是拿法的衍化法,它着力的范围小而力量强大,受拿捏、伸拉与弹动三种力量的作用形成重强刺激。操作要领如下:与拿捏手形相同,拿住肌肉的一束,用力提起,使之保持一定张力后,作瞬间弹放,让肌束迅速从拿捏的指间滑出而弹动,如拉弓放弦状,可反复2 一3 次。
( 2 )拨络:具有分筋和弹筋的复合作用,是一种小范围的破坏性手法。操作要领如下:
用拇指指尖腹部着力于关节部位的肌腿、韧带边缘部分进行拨动。如弹拨琴弦状,一般可连续拨动3 -5 次,间隔少许时间后再拨动。
3 .滚摇升降是强力的姿势性运动,是通过关节部位的屈伸、旋转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手法。
( 1 )滚法:以病变关节为中心,以关节运端之肢体为力臂,使之屈、伸、旋转作圆周运动。根据关节的病变部位的不同要求,分为外磨滚法和内磨滚法两种,外磨滚法以解除关节周围粘连,内
何竹林治伤手法简介
何竹林(1882 一1972 ) , 8 岁起随少林派老和尚习武学医,后又外出博采众方,行程逾万里,历时3 年。于1904 年在广州市长寿路开设医馆。解放后,受聘任广州中医学院骨伤科主任。主编广州中医学院教材《 中医骨伤科学》 。
何竹林非常重视基本功训练,他认为中医治疗骨伤科疾患的特色之一就是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内科医师的基本功同样也是骨伤科医师的基本功。如果只重视复位手法和夹缚固定操作,而忽视理论学习,就会成为一个仅懂得操作的“工匠”,遇到危重证候便束手无策。
中医骨伤科和武术关系极为密切。何竹林的武术渊源来自河南篙山少林寺,并集南派洪、刘、蔡、李、莫五大名家之长,然后又把武术与医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何竹林对手法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以精确的手法和独特有效的固定技术著称于世。他说:“不通晓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就不是中医师。”他又说:“骨伤科手法要眼到、心到。手到,’懂得借助自身的体重、腰力、腿力、手力并用。拔伸牵引的主要力量来源于腰腿,推迫捺正的力量来自手指。南拳北腿,搏击擒拿,可以锻炼人的灵巧和力量,太极气功可以锻炼人的柔韧和气质。此外,还要推杠铃,以练腰腿功,举石锁以练臂力,插沙袋、捏钢球以练指力。”“无论理伤手法和夹缚固定皆讲究力学,所以,学习骨伤科也要学一点力学原理,要向建筑工人、木匠学习。”
除以上论述,何竹林对肌肉发达青壮年长骨干骨折而缩短明显者,喜用反折手法加以复位。
郑怀贤正骨手法简介
郑怀贤(1897 一1981 ) ,河北新安县人,幼读私塾,14 习武8 年,功兼习伤科22 岁后拜北平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为师,岁拜师深造武8 年。1936 年在11 届奥运会作武术表演。1937 年迁成都,从武授徒,挂牌行医。郑氏主要著作有《 正骨学》 、《 伤科诊疗》 、《 伤抖按摩术》 、《 运动创伤学》、《 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 等;参加编写《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运动医学》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骨伤科学》 部分条目并任编委。郑氏正骨手法特点如下。1 .整复骨折口诀郑氏正骨十二法,摸捏按提推拉挂,再加扳摇端送顶,理通一法变多法。摸时先轻后深重,分筋摸骨指下察,其他部位全摸到,防止漏诊第一法。重叠移位方可拉,成角移位用按法,折端分离推送顶,断端嵌插骨愈佳。断面不合背对背,逆向推转路线明,折面相对方牵引,按捏平正不费神。前后移位可提按,左右移位推拉明,脱位拉推送摇挂,配刽
力。一2 .尺挠骨折患者仰卧或坐位,肩外展70 。一90 ,
助手拉肘臂处,另一助手分别握拇指和其余四指,术者摸.、感知折断处形态并定点,捏住折处,行以下手法:
( 1 )有重叠者,两助手以拉法拉3 一5 分钟。
( 2 )折端向尺挠骨间隙靠拢移位者,以拇指和食中环乙掌背骨间隙中拿捏折端,向外提拉,以夹挤法分出向骨间队的折端。
( 3 )若背掌侧移位,用提按法,即一手或两手拇指按压· 远端,四指抱提骨折另一端,两手配合,一按一提,使骨折气‘归位。
( 4 )若断面旋转移位者,以旋转法整复,即捺捏复位时,-端配合作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旋转动作,或远近端同时对向旋转,卫为以子寻母,或母子互寻之法。_
( 5 )若一折端围绕另一端环绕180 ,造成断面不吻合的背向移位者,以推转法回绕。
3 .肩关节脱位
( l )抬肩法:主要用于盂下脱位。
操作方法如下:以右肩为例,坐位或站立位,术者立患侧,左手前臂从伤肢后面伸入腋下紧贴患臂,并手握伤肢腕部,使伤肢肘屈,肩外展60 " -80 。,右手握肘部向下内方拉按、内收,同时左手前臂向外上抬肩上挂,两手配合,形成以前臂杠抬为支点杠杆力,使肚骨头复位。
( 2 )摇晃旋转复位法:适用于嚎突下,锁骨下脱位。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肢侧前方,一手握肘部、一手握手部,使伤肢外展40 " -60 " ,微旋牵引下,逐渐前举上举伤肢,使伤臂高举,放松牵引,内收内旋伤肢,使上臂从其头面胸腹下垂牵伸伤肢。复位后,作肩关节前后轻微摆动、屈伸肘关节、耸肩等活动,以舒顺关节筋肉。
4 .颈部扭伤、失枕外擦舒活酒,表面抚摩,以指腹、掌根沿颈两侧筋肉作揉、捏达双肩部、背部,先轻后重。提弹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从枕后向下推压摩擦颈背、颈肩部,于风池、风府、肩中俞、自枕部而下行掐、揉手法。行以上手法10 一15 分钟。颈部扭伤者,手法宜轻柔和缓。失枕者,手法宜快,也可配合端法。端法:用于失枕。一手托下领,一手扶头枕部,将头颈行左右前后旋转摇晃,在左右旋转放松筋肉时,骤然向痛处旋转达最大正常活动度,即可听到复位弹响声。然后再向健侧旋转1 次。术毕于颈两侧行揉、推、摩擦手法2 一3 分钟。
5 .颈椎病常用手法同颈部扭伤、失枕,以及托顶法。常用手法之后施以托顶法,医者立于患者背侧方,一手托下领,一手托枕部,双手甩力向上拉伸颈节,随呼吸一拉一松,逐步加大上托力量,反复10 -20 次。在向上拉伸颈节的同时,作后仰、左右侧偏,转动头颈各2 -3 次,逐渐放松托顶力量。然后,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托下领,以胸部顶住患者枕部,用力向上托拉颈部,另一手从上向下推、揉颈部肌肉,若有棘突偏歪者,则向外侧反复推揉。
6 .肩周炎操作方法如下。
( 1 )急性疼痛期:患者疼痛明显、肩活动困难者,以解痉止痛为主。患者坐位,外擦舒活酒抚摩肩颈、臂部,轻微揉捏、搓肩部周围筋肉,重拿、掐肩骼、阿是穴,以通郁闭之气。操作5 -10 分钟。
( 2 )冻结期:患肩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明显,以舒筋活络、松解粘连手法为主。患者坐位,托、摩、揉、搓肩部及其周围筋肉,反复数次,推压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小圆肌、肚二头肌、三角肌,力量达深部组织,然后于这些筋肉上行弹拨手法。拿、掐、揉肩外俞、天宗、肩骼、肪二头肌结节间沟、曲池、手三里等穴。接着手掌部快速度搓、揉肩臂部后,行抖动摇晃手法。患者主动作举肩、摸背、双手扣头枕、扩展肩等活动,术者同时于肩部行推揉捏手法,或掐痛点,以上手法,每次巧~25 分钟。
7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关节错缝
( 1 )常用手法:患者俯卧位,外擦舒活酒抚摩,以掌或掌根纵横揉腰背及臀部,从上到下约2 -3 分钟。用拇指腹或掌根推压脊柱两侧夹脊穴和骸棘肌,力达深部,从上到下反复5 一10 次。掐、揉骨盆边缘、臀部肌肉和胭绳肌2 -3 分钟。以双拇指压着棘突旁痛点,向健侧推压、摇晃脊柱,以松解后关节。再弹拨腰背、臀部肌肉痉挛处及胭绳肌;重力掐压痛点,推揉肾俞、大肠俞、八缪、殷门、委中、阳陵泉、拿捏足跟腿,以解痉止痛、舒利筋肉。以上操作巧一20 分钟。
( 2 )按压抖动法:常用手法操作后,以双掌重叠压患椎部,用力向下按压后,迅速放松,使腰部上下振动,医者手部不离开皮肤,连续按压抖动数十次,力量由轻到重,频率由慢到快,协调而有节奏。重者,在按压时一助手在腋部固定,另一助手握双躁向远侧牵引,并将双下肢抬高,抖动或左右摆动。
( 3 )俯卧位扳腿法:俯卧位,术者以掌根或拇指推压患椎棘突部作为支点,另一手抱托痛侧大腿,膝部拔伸,并向正后方或斜后方扳拉或旋转大腿,使腰部受到后伸、旋转应力。扳3 一5 次后,一手仍按压腰部,另一手肘臂部托住患者双大腿,作后伸、左右摇摆、旋转环绕大腿和腰部等动作。
( 4 )摇腰牵抖法:常用手法操作后,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痛侧躁部,一手握胭膝部,逐渐屈膝屈髓屈腰,内收内旋,然后快速牵拉伸直,抖动下肢。反复3 一5 次,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8 .膝关节扭伤包括内外侧副韧带、支持带、关节囊、半月板损伤。患者坐于床上,若伤后肿胀明显者,以局部外擦酒抚摩,并在大小腿处轻度揉捏,掐压伏兔、血海、膝阳关、阳陵泉、委中,以通经止痛消肿。若关节肿胀不明显,伸屈不利,疼痛者,在伤处以抚摩、捏法,并顺侧副韧带推压,关节上下以揉捏、搓法反复数次,掐推鹤顶、风市、阴阳陵泉、膝缝痛点,以舒筋、通顺郁闭之气。最后行左右摇摆,屈伸膝关节至最大活动度。
9 .手法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应用按摩手法和经穴按摩手法,防治运动创伤,增强机体功能,提高运动成绩。( 1 )运动前按摩:下肢以揉捏为主,于各关节肌肉部反复数次,约10 分钟;肩臂部以轻快的揉、搓、抖动、摇晃关节的手法。( 2 )运动后按摩:以揉、捏、推压、摩擦、叩击、振动、抖动手法为主。根据运动员的素质决定用力之大小,每次10 一15 分钟。
梁铁民手法简介
梁铁民(1915 一1978 ) ,山东聊城人,出生于世医之家,祖传正骨经验。1937 年于山东省国医专科学校。1960 年担任山东中医学院骨科教研组主任,附院骨科主任。梁老从事骨科临床及教学工作达40 ,多年,在长期的实践之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术思想。梁老编著《 整骨学》 一书,主编了《 整骨经验荟萃》 ,他在骨伤科特别在整复手法有其独道之处,对一些高难度的骨折、脱位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1 .对颈椎错位的治疗他把颈椎错位分四种:即一侧错位;两侧错位;不全错位;完全错位。整复方法:伤侧俯卧位,术者两足蹬住患者两肩进行反牵引,术者两手对握头部,顺其伤后姿势向上拔伸牵引,牵引至肌肉拉长时再将头调至中线,一侧错位者,一手食指按定错位下一椎棘突的健侧,另一手食指按错位椎体棘突的伤侧,向中线推之,到复位时;两侧借位者,方法同上,在调线同时,两食指下压凸出的棘突,至上卞棘突平整,即复位。2 .胸腰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有以下三种方法。( 1 )攀索整复法:适用于第8 胸椎以下至腰骸部的错位。患者双手攀绳索或单杠,双足离地,自身下垂,借以拉长背部肌肉或加宽椎骨的间隙,后以手法整之。
( 2 )一人整复法:适用于胸椎下段及腰椎错位。患者正坐,术者在一侧,以肩、臂环抱胸部向上抬,同时另一手向正中推错位的棘突整之,或下压凸出的棘突,同时需令患咳嗽, 以便借其气而将错位前的椎骨鼓出。
( 3 )三人复位法:适用于胸腰椎骨每一错位。患者俯卧,腹部垫以软枕,助手二人行上、下牵引,待牵引到一定程度时,术者以两手拇指向中线推错位的棘突或下压凸起的棘突整之。3 .对肋骨骨折的治疗患者仰卧,背部垫高。一助手用手掌按住患者腹部,术者次手拇指按住高起的骨折端,令患者猛力咳嗽,在咳嗽的同时,助手下压腹位,医者拇指下压骨折端,借助于患者咳嗽时胸腔内压增高,胸壁扩张之力,将塌陷之骨折端向外推顶,使下陷之肋骨复位。
4 .对陈旧性关节脱位的治疗在复位前先服化癖舒筋的中药,外敷化坚膏,以促使局部组织的软化,筋血疏通之后再予以复位,同时在复位前配合局部热敷。
章宝春伤科手法简介
章宝春(1913 一1982 ) ,浙江杭州人。曾任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医师。于1931 年拜河南篙山少林寺“铁鞋和尚”之高徒周荣江为师,习武学医7 年。章氏体魄健壮,气力过人,精通拳脚及刀、枪、棍、棒等,并掌握了治伤的本领及方药。1938 年出师后,参加少林国术团卖艺行医。1940 年离开该团,在漳州、厦门开办伤科诊所。章氏医德高尚,经常赠医济贫,深受劳苦群众称赞。
章氏善于积累和总结临床经验,重视骨伤科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敢于革新。他运用力学观点,改进手法及操作,以治疗四肢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 并对180 例病例进行观察,扩大了中医骨伤科的治疗范围。1982 年4 月《 辽宁中医杂志》 刊登了他的“闭合手法再折治疗陈旧性肪骨躁上骨折50 例”一文。他提出的望眼诊伤方法,经临床验证对伤科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章宝春伤科临床经验》 一书,总结了章氏50 余年的宝贵经验。章氏强调手法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重视手法基本功的训练,他的手法熟练、灵活、稳重、准确、用力适当。熟悉骨与关节的解剖位置和特点,做到了望之能识其大体,摸之能辨其病症。章氏除培养许多大中专院校学生外,还先后带徒50 余人,学生分布省内外及港澳东南亚一带,对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骆氏推拿学派简介
骆氏推拿学派代表人骆竞洪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家学根基较深厚,行医40 余年,曾任中华中医学会顾问、推拿学会顾问等,著有《 实用中医推拿学》 、《 实用推拿治疗挂图》 等,主编《 推拿医学杂志》等。
骆氏推拿学派以中医腹诊诊治各种病症,疗效较著,手法独具一格,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病症的治疗较为突出。骆氏推拿学派在四川省等地有较广泛的影响。曹氏按摩学派简介
曹氏按摩学派代表人曹锡珍(1898 一1978 ) ,字聘忱,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昌黎县。曹氏1916 年起学习按摩推拿,1934 -1938 年任北平华北国医学院按摩教授,并开业行医。其后数十年,曹氏亲验于临床,致力于教学,且勤于著述,先后出版有《中医按摩疗法》 、《 外伤中医按摩疗法》 、《 防治按摩》 等专著。曹氏按摩学派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上以推经络、点穴为主,辅以适当的手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上,手法多种多样,如“整形八法”、“运动八法”、“治筋八法”等,临床上针对不同病症而灵活运用。曹氏按摩学派在北京、河北等地均有较广泛的影响。
魏指薪手法简介
魏指薪(1896 一1984 ) ,山东曹县人,1918 年起在家乡行医,1925 年在上海私人开业。生前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附属瑞金医院伤科、中医教研组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等职。魏氏系数代祖传中医,经过60 多年的临床实践,他既重外治,又重内治;既重手法,又重方药。魏氏对伤科手法更有许多独到之处,形成“魏氏伤科”的学术流派。他编写了《关节复位法》 、《 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 、《 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 等书。
魏氏伤科手法简介
1 .颈部旋转手法患者坐位,先作局部按摩,而后一手托患侧下领关节部,拇食二指夹住患侧耳朵,头向健侧旋转。另一手握住患侧手腕,将患侧手臂上举至超过头顶,再两手作反方向牵引患者颈部,使患侧手臂向外后方放下,此刻患者感到颈肩部一侧有较大的牵引力量;紧接着就用旋转手法,以颈椎右侧落枕为例,术者左手托其右下领部,右手按住其左侧头角部,使患者头前俯20 “一300 ,下领向健侧旋转,嘱患者颈部放松,这时可用适当力量突然使患者头颈部向健侧加大幅度旋转一下,可听到“格嗒”响声,手法结束。若两侧均疼痛则须作左右旋转手法。2 .背部肌肉劳损与扭伤手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体形肥胖者俯卧位,术者用尺骨鹰嘴突对准背部疼痛点点揉拨动,而后用掌根按揉。坐位时,将患侧手背放在对侧肩部,术者一手托住其肘部,尽量内收,使其背部肌肉极度紧张,另一手用大拇指端或食指屈曲中节点揉背部疼痛点,点揉的同时,进行左右拨动,以解除肌肉痉挛。点揉之后再用掌根按揉,扭伤者按揉5 分钟,劳损者需按揉10 分钟或10 分钟以上。
3 .腰部“督脉经”手法用此法治疗急性和慢性腰痛。患者俯卧位,肢体放松;助手二人分别于躁部及腋部对抗牵引;术者用两手拇指置于患者脊柱两侧,自胸1 起依次向下点揉,经过两侧的肾俞、环跳、委中、承山等穴时,须停留片刻,加强点揉力量,使气血运行,经络舒通。然后手再回到腰部按定患处。当手回到腰部后,如伤在右侧,用左手推住患部,右手提拉其右足,伤在左侧则反之。提足之手用“提拉法”尽量向后提拉,使腰部过伸,并轻轻晃动几下,然后用力猛然向后一拉,可听到腰部“格嗒”一声响,即告手法成功。响声之后,即放平下肢,以一手伸平放于腰部,一手握拳频击手背,沿脊柱中线督脉经循行路线自上而下不断扣击,击至相当于腰阳关穴处时,应加重力量连续击3 下,魏氏称之为“震击开泄”。而后用手掌从背后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按推,推至腰部,往返3 次,第4 次可以从肩后沿足太阳膀胧经循行路线推至足跟,两侧相同。以上手法作为1 节,扭伤一般只做1 节,劳损须连续做3 节。
4 .肩周炎手法患者仰卧位,上肢外展,术者双手点揉拨动肚二头肌长头,反复数次。而后侧卧用掌根按揉冈上肌及三角肌下部跄着点,反复数次。最后,一手推住背部肩脚骨,一手握住患者肘部,使肩关节轮转活动,并且逐渐加大幅度,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各转10 一20 次,每周2 -3 次,4 -6 周为1 个疗程。如果由于外伤而致肩关节粘连,亦可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