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十六本 当代各家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荟萃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七章 头颈部软组织损伤
内容开始
第七章 头颈部软组织损伤
第一节 顳颌关节紊乱症
【 概述】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亦称下颌关节弹痛症、或颞下关节痛。多由于嚼咀硬物张口过大或直接外力碰撞等原因,致关节囊、关节盘、韧带和咀嚼肌等软组织损伤或关节错位而引起。采用按摩疗法,有显著效果。
【 症状与诊断】
临床主要表现为颞颌关节疼痛,运动弹响;张口时有不同程度的受限,或见异常的侧向活动;下领关节处常可触及痛点。少数患者可有听力障碍、眩晕、头痛,口干等症状。X 线摄片可有颞颌关节间隙前后宽窄不一致的显像。
【 手法荟萃】
1 .准备手法
( 1 )患者坐位,以左侧为例。术者右手掌面放于关节周围处,旋转按揉,直致面部发热为止。
( 2 )术者右手四指放于枕后侧,拇指放于骸状突前侧,颧骨弓下的凹陷部下关穴,向内向后按压半分钟。颞颌关节周围有酸胀感。
2 .治疗手法
( 1 )术者两手四指放于两侧下领,稍用力向前拉。两手拇指分别用消毒纱布包裹嘱患者张口至最大限度,双拇指呈水平位沿两侧上下齿列之间隙逐渐伸入,要求尽可能地使拇指端达到两注下颌支前缘,尽量扩大上下齿列的间隙。术者把伸入齿列间隙中的拇指做90 。内旋,使双手掌心朝外,拇指的横径竖起,使口列开至最大,最后将拇指自口内退出。
( 2 )术者左手扶住头顶,用右手掌大鱼际部在关节周围旋转按揉,反复数次。每日1 次,禁食硬物,按摩前后可热敷。
沈跃生手法
1 .下领关节点按摩法患者坐位,头部靠于椅背。术者站在患者一侧,用拇指或小鱼际肌按揉下领关节痛处,然后令患者张口以拇指按揉颖部之咬肌处及下领关节痛点区。以使肌肉解除痉挛,咬肌松弛。
2 .下领关节运动法令患者张口,术者双手拇指裹消毒纱布后,以双手四指托住下领,双手拇指伸入口内置于牙床上。双手配合,适当用力,使下领骨做一上一下运动,而后再向左右运动。每次治疗,上下左右运动8 一12 次。
3 .按完骨法术者双手拇指掌侧置枕后侧,自完骨穴向耳后之豁风穴处分推,局部按摩约半分钟。
4 .枕后分推法病人俯卧,两肘屈曲,双手握拳置其锁骨下方。术者以双手拇指掌侧对置于枕后风府穴处,向两侧分推,至风池、完骨、鬓风穴处,再转向耳后,由上向下沿耳后经督脉、颅息、角孙至耳门穴上。反复推动1 ? 2 分钟,结束。
手法治疗后,可配合超短波理疗。疼痛特别严重者,可用1 % 普鲁卡因5 毫升加氟美松1 毫升~2 毫升行下领关节痛点封闭;3 一6 天1 次。
李昌仪手法
1 .术者先用一手固定病人健侧下领部,一手拇指在患侧颖下领关节外施理筋推拿法。可由上向下连续推揉数次。隔5 天再重复1 次。直至颖下领关节钝厚、肿胀消失,患者感到酸痛减轻、开口顺利为止。
2 .经上述手法治疗后,如口仍不能张大,术者可与病人对坐,用双拇指伸入其口腔内,放在两侧最后一个臼齿处,左右晃按3 ? 4 次,口腔可逐渐张大,同时用热醋或热水外敷几天,疗效更好。
颜成朴手法
先按揉患侧腕骨穴5 分钟,再掐患侧少泽穴3 分钟(须掐至痛为度,然后放松片刻,再用力掐至痛,反复3 次)。久病者先于患侧下领关节部与咬肌处用揉法、切法、推法(理顺)施术5 一10 分钟,然后同时按揉患侧腕骨穴与通里穴5 分钟,再掐少泽穴3 分钟。
陈平等手法
第一步,患者坐凳上,术者站患者前面,两手拇指成双八字或单拇指的挠侧贴于咬肌的疼痛处,先行分筋手法;即沿颖领关节及咬肌走行左右弹拨。然后用一拇指沿咬肌走行由上而下顺压。最后再用一拇指在疼痛处按压半分钟,并加按摩即可。有的患者经此手法后,张口就可恢复至正常大小。
第二步,经第一步手法后,张口虽较前增大,但仍不能恢复正常大小者,可行第二步手法。即用颖领关节脱位的手法。先让患者坐凳上,后头部顶于墙上,然后让患者张口,术者两拇指伸入口内压于两侧臼齿上,向下压按,双手3 、4 、5 指托下领向上,可反复2 ? 3 次。然后用拇指按揉颖领关节及咬肌处。此时患者可感到张口松快,较前增大或恢复正常,疼痛大减,但弹响有时难以消除。每月治疗1 次。
徐一家
用滚法在患侧痛点治疗约3 分钟,继则用一指推法在下关、上关、颊车、颧谬及疼痛点进行操作约3 分钟。在操作过程中令病人做张口闭嘴运动;用揉法在压痛点及有关穴位上进行揉按约3 分钟。然后用纱布缠包两手大拇指,再把两大拇指伸入病人口腔,扣住下领骨,其余四指在外托住下领骨,带住下领骨做下压和摇晃手法,最后拿双侧合谷结束治疗。
王小马手法
1 .擦法以手掌部从上而下来回反复按擦下领关节部位,使有微热感为宜,约10 分钟。本法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解除痉挛,改善面部组织营养作用。
2 .摩法食指指端用适当压力着附于颗下领关节部位及周围肌群痛点,以手腕为主做环形按摩,并诱导患者做主动张闭口运动,有利于张口度增大。本法有疏经滑利关节作用,并可增加肌肉、韧带活动能力。
3 .点按法用中指指尖用力点按上关、下关、听宫、颊车、黯风、合谷,点而留之,使之有酸、胀、麻感为宜。本法起诱导止痛作用。
4 .指推复位法用大拇指指腹挠侧以腕关节之摆动和拇指关节屈伸活动,依次进行扳、按、摸、弹等手法。此法用于髁状突位置改变的患者。
以上手法每日1 次,12 次为1 疗程,中间休息1 周,续做下一个疗程。
第二节落枕
【 概述】
落枕,又名失颈、失枕,为急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多因睡觉姿势不当、肩部感受风寒、颈肌愣性劳损、活动姿势不当等引起,是颈部常见的疾患。推拿治疗效果显著。
【 症状与诊断】
本病多在酣睡起床后发生,觉颈部肌肉痉挛,疼痛,僵硬,有板紧牵拉感,俯仰及转侧困难,头常向一侧倾斜。若是胸锁乳突肌痉挛时,头及手一点也不能旋转,常须与躯干一同旋转。若是斜方肌痉挛时,头尚有30 度左右的旋转范围;颈后部肌肉痉挛时,则低头困难,受累的肌肉有明显的压痛点,或可摸及条索、硬节
李墨林手法
1 .准备手法患者坐位,按压合谷、阳溪、阳谷、曲池、小海、中府、极泉穴。
2 .治疗手法
( 1 )按压天鼎、缺盆、肩井,颈根至肩井中内、中外1 / 3 点,每穴各按半分钟。
( 2 )术者左手放于头顶,使头向患侧倾斜。右手拇指由耳下沿胸锁乳突肌向下滑行至颈根部,向内下横压,同时头逐渐向患侧倾斜,按压1 分钟。起手时,拇指向后推滚。
( 3 )术者立于患者背侧,用两手托住头部两侧,向前上方牵引颈椎。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旋转至45 度,再转回中立位,头前屈后伸,然后再稍前屈位左右旋转各1 次,再慢慢放松牵引力量。
( 4 )术者立于患者健侧后外方,左手扶于患者头顶推向患侧,右手扶住健侧肩顶上部,两手向相反方向分离,以牵拉其左侧颈部。同法施于患侧。
( 5 )术者仍在背侧,以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旋转滚揉患侧颈后部,然后再以右手大鱼际肌搓揉肩根部。也可双手同时使用。
每日1 次,1 一2 次即可治愈。
沈跃生等手法
1 .揉摩法患者端坐,双手背后交叉,两眼平视前方。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小鱼际肌在患者颈部及肩部肌肉上依次揉摩10 一15 次。
2 .提拿法体位同上。术者站在患者右侧,用拇指和食指提拿颈部患处。提拿时手指与肌腹垂直,双手交替进行,一提一松。一般感到患处酸胀、微痛为宜。根据不同部位可采取三指拿法、五指拿法。重复8 一12 次。
3 .双手端颈旋转法患者端坐,双手交叉背后,两眼平视前方,自然放松颈部邓肉。术者立患者背后,双手持续托起下领,用力上提,同时缓慢地左右旋转和侧屈各8 ? 15 次。但左右旋转不得超过40 度,左右侧屈不得超过30 度。
4 .指压穴位术者以右手拇指轻揉风池、肩井、肩中俞、后溪、悬钟、落枕等穴位。各穴压半分钟。有酸、胀、麻感为度。以上手法按摩每日或隔日1 次。
杨希贤手法
手法I
1 .患者坐位,术者双手拇指分别点按患侧后溪穴和曲池穴1 一2 分钟,继而点健侧后溪穴和曲池穴1 一2 分钟。在点按时,嘱患者主动徐徐转动头颈部。此时,患者顿感颈项部疼痛减轻,头颈部转动稍为轻松。
2 .按摩双侧天宗穴,捏拿风府和痛点各1 分钟,双手拿双侧肩井穴5 一6 下。
3 .在患侧颈、肩、背部施以滚法。
4 .一手扶住枕部,一手托住下领部,逐渐转动头部。手法l
1 .拔伸颈肌。以左侧为例,患者坐位,术者站前侧,以左手压住颖部,右手握患者左手,并将其屈时,右肘后顶住患者肘窝,然后双手相向下用力分离,牵拉其颈部,以使其痉挛的颈肌得以拔伸舒展。
2 .在患部压痛点处肌肉上沿肌纤维垂直方向施以拨法;自患侧颈部开始向颈、肩、背部施以滚法;提拿双侧肩井穴7 ? 8 下。
3 .以拇指自枕骨开始向下理顺项韧带,继而沿受累颈肌的起止方向理顺该肌。
4 .一手林作枕部.一手托住领部,缓缓转动头颈部。一69 一
林如高手法
1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在伤侧颈部皮肤涂擦舒筋止痛水后,术者双手掌根部在患者两侧颈项部揉筋,并从耳根部向肩部平推。
2 .术者叠手按压患侧筋部,并用拇指指腹在双侧颈根部按压。3 .术者一手按住额顶部,另手进行拿拨筋手法。4 .术者一手按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领部,然后将颈部徐徐摇转,从左向右,从右向左,再逐渐将颈部极度后伸,然后扶正。
杜自明手法
1 .点穴按摩找出最疼点,以拇指按压摩擦,局部有筋结节,则以拇指甲部点于其上而按摩,这叫分筋法。有筋硬化者,除用按摩外,还可用拨络法。若大片筋肉有僵化现象者,则以拇指掌面作按摩理顺。
在治疗时,令患者自动转摇,右颈左转作痛,则术者一手使其头颈后转,一手按摩痛点,右侧同理。这叫“以通定痛”无眯。2 .弹筋用拇指和食指将相应侧的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提起,快放,借以弹动经络,使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弹筋的部位有颈筋、项筋、横梁筋、背筋等处,一般各弹2 - 3 下。3 .理筋在上述弹筋部位,紧接着施以理筋,自上而下,平稳施压。
以上手法做过之后,让患者活动颈部,体会是否疼痛或转动受限。疼痛减轻不显著者,可重复手法1 次。一般每日1 次,2 - 3 次即可愈。
魏指薪手法
1 .患者取坐位,医者站立患者背后,先拿肩井和椎点,揉肩中俞5 一10 次。而后“压掌掏肩”,以放松项肌筋、枕骨筋,改善或解除这些部分的肌肉痉挛。
2 .双手拇指揉按枕下粗隆下方(风池),逆顺时针方向各10 次,然后拇指沿项肌及斜方肌向下按揉,反复进行3 遍。
3 . “提阳”即医者双手捧住患者头部,手掌捧枕骨,手指捧下领部,缓缓用力上提,当提到最高限度的位置时须停留约半分钟,而后作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活动各3 次。
4 .一手托住患侧下领关节,拇指食指夹住患侧耳朵,头向健侧旋转,一手握住患侧手腕,先高举过头顶,颈背部须挺直,而后两手做反向牵引,使手臂向外后方放下,此时患者感到颈肩部一侧有较大牵引力量。手臂放下后再用大鱼际按摩颈部痛点。
5 .紧接上述手法后立即做旋转手法。以颈右侧为例,医者左手扶住患者右侧面颊部,右手按住患者左侧头角部,使患者头向前俯,下领向健侧旋转并嘱患者放松,可用适当的力量突然使患者头部向健侧加大幅度旋转一下,这时常可听到“格嗒”响声,如两侧疼痛则左右均做。
6 .用搓法作用于两项筋,一般各搓20 一30 分钟。患者症状一般经按摩l 次即可缓解或基本消失。如经上述手法后效果差,可加用下法:
使患者后仰,按揉项根部疼痛点,头部由后仰转向前屈,叩击大椎及肩中俞和督脉循行部位,可连续叩击5 一10 次;如颈背部有广泛疼痛,可使用扣挤法。
黄乐山手法
肌肉型以揉、弹、点、牵为主,并可用搬法。关节型以牵、搬为主。
1 .揉术者以一手拇指按患者肩脚内上角,余指置于锁骨上窝处,用揉搓法按揉数次,再以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置于颈椎两侧棘肌及胸锁乳突肌,由上而下搓揉数次,缓解肌紧
2 .弹在主要肌痉挛处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横向弹提肌囊数次,以缓解肌痉挛。
3 .点点按风池、大推、天宗、曲池、合谷等穴。4 .牵术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托下领,一手托枕部,向上牵引,同时左右旋转头部。也可用一手拇指、食指分别顶住风池二穴,一手托住下领向上牵引,同时使颈部前屈、后伸活动数次。5 .搬姿势同上,在牵引下旋转头部,加大角度至一定程度(约45 度),双手同时交错用力,即可听到响声,然后用同样手法做另侧,最后以搓法疏理患肢。
赵正山手法
1 .用鸭蛋推颈项位置,拿肩中、项后患筋,按落枕穴5 - 10 次。
2 .患者正坐,术者站于其对面位置,以左右两手扶患者头部,轻轻地向左、右转动10 - 20 次,然后出其不意,用力地扶着头部向患侧突然地转过去,随即放手,让患者自己摇头,摆颈。如其痊愈,不必再操作。如未减轻,可重复1 一2 次。
杨景田手法
1 .以右侧为例。患者正坐,术者站其身后,用双手拇指指腹顶在患者枕骨下方风池穴,余四指同时从两侧托住下领部,双前臂尺侧压在患者双肩部。
2 .术者将患者头部向左侧上方提起,同时环转摇晃动,逐渐将头扶正;保持端提的牵引力下,将头前屈、后仰,再转向左侧。3 .术者将左手掌托住下领部,用左侧胸部上方抵住患者枕部、稍力向上方牵引。然后右手拇指按压患侧右颈项肌筋(右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提揉5 遍。同时将患头向右后方旋转。4 .术者用拇指提揉风池穴(双侧)、风府穴、大椎穴、肩井穴(双侧),约3 一5 分钟,以拿、揉、搓、散法结束。
林墨珍手法
1 .摩法患者取坐势,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稍向患侧。先以拇指轻摩两侧肩部患侧,由上而下地反复多次,使患者感到舒适。
2 .揉压法术者以右手着力,从病人后项部风府穴开始向下揉压至大椎穴,再从风池穴向下揉压至肩井穴,再以大拇指在患侧强硬之胸锁乳突肌上揉压2 - 3 分钟,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以舒筋活血、祛邪止痛。
3 .摇颈法摇时头部向前倾,切忌引起疼痛,幅度宜小,边摇边嘱患者放松颈部,使患者颈部肌群得以放松,摇动没有阻力时,用巧劲拨动颈部,即可听到“咔嚓”之声。若没有听到响声,可重复一次手法,最后在项部新设穴(经外奇穴,在第4 颈椎旁开1 . 5 寸处)揉拿并按摩,滚动天宗穴3 一4 遍结束。
边保龙手法
患者取坐位,由患侧足下向上点按经穴,用力由轻到重,顺序取金门、申脉、昆仑、悬钟等穴。当点按到昆仑、悬钟穴时嘱患者左右转头,向痛的方向稍用力转,此时患者可有热感,症状或疼痛消失。若症状改善不明显,然后再局部施以按摩。
1 .点按风池、大抒、肩中俞穴各1 分钟;
2 .反复拿颈项6 一9 次;
3 .在患部施以滚法,用力适中,每分钟18 。次;4 .患部理筋法6 一9 次,每日1 次。
罗显明手法
将患者分为5 条按摩带:
第一条为通过脊柱正中的矢状带。在左右肩脚骨内缘脊柱间的中心作一纵行按摩带,与第一条平行,上起自第1 胸椎水平,下达骼骨下端平面,作为第二、三条带。即此带包括督脉旁开1 . 5 寸由大抒至白环俞,旁开多寸由附分至秩边穴的足太阳膀胧经上诸穴。第四、五条带由左、右天宗穴连接环中穴。患者取骑马式端坐于靠背椅上,术者站其后,稍偏患侧,掌根操作。先施以抚摩、揉摩约1 ? 3 分钟,进而推压、分筋、理筋。取螺旋形,Z 形,或直线形,渐渐加力,由轻到重,由浅到深。自左右风池穴沿颈椎旁肌而下分两肩,通过肩中俞、肩外俞,并沿上述按摩带下达至第10 胸推水平。接着牵引拨仰头颈约1 ? 2 分钟,滑拿腋后线处背阔肌,脊柱缘(平肩押下角)之斜方肌,肩押间之菱形肌,肩中内缘之肩脚提肌及斜方肌外上缘。使肌肉放松后视病情可摇转头颈,能听到响声,最后施以振颤法放松。每日10 一20 分钟,隔日1 次。
第三节 颈部肌筋膜炎
【 概述】
颈部肌筋膜炎,又称颈部肌纤维痛、颈部纤维组织炎。为颈部软组织的广泛疼痛,主要是指肌腿、韧带、脂肪组织的纤维组织与肌肉、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常因头颈部的姿势性劳损、寒冷、潮湿、外力或精神创伤等因素而造成。
【 症状与诊断1
本病起病可急岛缓,多在晨起或劳累后发现颈肩部疼痛,板紧不舒、发僵,勉强活动后可减轻。温暖可使疼痛减轻,着凉后可加重,较易反复发作。
颈肩部可有明显的压痛点,多在肌腿的起止处,颈部肌肉较硬,主动与被动活动均受影响,少数病人在颈部、上背部可触及痛性结节或筋索。X 光及化验检查一般为阴性,肌电图检查可见局部肌肉较敏感。
【 手法荟萃】
本病尚无具特色的专门手法论述,临床手法可选择落枕及颈椎病的颈肩部手法。具体手法请参照本章第二、七节所述。
第四节 先天性斜颈
【 概述】
先天性斜颈,系指患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对其病因,有的学者认为是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胸锁乳突肌供血,或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伤而致;有的学者认为,是缺少活动,使胎头一旦偏斜,不能及时调正,局部血运不佳而致胸锁乳突肌纤维挛缩变性造成
手法治疗对于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单页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