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头颈部软组织损伤
第一节 顳颌关节紊乱症
【 概述】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亦称下颌关节弹痛症、或颞下关节痛。多由于嚼咀硬物张口过大或直接外力碰撞等原因,致关节囊、关节盘、韧带和咀嚼肌等软组织损伤或关节错位而引起。采用按摩疗法,有显著效果。
【 症状与诊断】
临床主要表现为颞颌关节疼痛,运动弹响;张口时有不同程度的受限,或见异常的侧向活动;下领关节处常可触及痛点。少数患者可有听力障碍、眩晕、头痛,口干等症状。X 线摄片可有颞颌关节间隙前后宽窄不一致的显像。
【 手法荟萃】
1 .准备手法
( 1 )患者坐位,以左侧为例。术者右手掌面放于关节周围处,旋转按揉,直致面部发热为止。
( 2 )术者右手四指放于枕后侧,拇指放于骸状突前侧,颧骨弓下的凹陷部下关穴,向内向后按压半分钟。颞颌关节周围有酸胀感。
2 .治疗手法
( 1 )术者两手四指放于两侧下领,稍用力向前拉。两手拇指分别用消毒纱布包裹嘱患者张口至最大限度,双拇指呈水平位沿两侧上下齿列之间隙逐渐伸入,要求尽可能地使拇指端达到两注下颌支前缘,尽量扩大上下齿列的间隙。术者把伸入齿列间隙中的拇指做90 。内旋,使双手掌心朝外,拇指的横径竖起,使口列开至最大,最后将拇指自口内退出。
( 2 )术者左手扶住头顶,用右手掌大鱼际部在关节周围旋转按揉,反复数次。每日1 次,禁食硬物,按摩前后可热敷。
沈跃生手法
1 .下领关节点按摩法患者坐位,头部靠于椅背。术者站在患者一侧,用拇指或小鱼际肌按揉下领关节痛处,然后令患者张口以拇指按揉颖部之咬肌处及下领关节痛点区。以使肌肉解除痉挛,咬肌松弛。
2 .下领关节运动法令患者张口,术者双手拇指裹消毒纱布后,以双手四指托住下领,双手拇指伸入口内置于牙床上。双手配合,适当用力,使下领骨做一上一下运动,而后再向左右运动。每次治疗,上下左右运动8 一12 次。
3 .按完骨法术者双手拇指掌侧置枕后侧,自完骨穴向耳后之豁风穴处分推,局部按摩约半分钟。
4 .枕后分推法病人俯卧,两肘屈曲,双手握拳置其锁骨下方。术者以双手拇指掌侧对置于枕后风府穴处,向两侧分推,至风池、完骨、鬓风穴处,再转向耳后,由上向下沿耳后经督脉、颅息、角孙至耳门穴上。反复推动1 ? 2 分钟,结束。
手法治疗后,可配合超短波理疗。疼痛特别严重者,可用1 % 普鲁卡因5 毫升加氟美松1 毫升~2 毫升行下领关节痛点封闭;3 一6 天1 次。
李昌仪手法
1 .术者先用一手固定病人健侧下领部,一手拇指在患侧颖下领关节外施理筋推拿法。可由上向下连续推揉数次。隔5 天再重复1 次。直至颖下领关节钝厚、肿胀消失,患者感到酸痛减轻、开口顺利为止。
2 .经上述手法治疗后,如口仍不能张大,术者可与病人对坐,用双拇指伸入其口腔内,放在两侧最后一个臼齿处,左右晃按3 ? 4 次,口腔可逐渐张大,同时用热醋或热水外敷几天,疗效更好。
颜成朴手法
先按揉患侧腕骨穴5 分钟,再掐患侧少泽穴3 分钟(须掐至痛为度,然后放松片刻,再用力掐至痛,反复3 次)。久病者先于患侧下领关节部与咬肌处用揉法、切法、推法(理顺)施术5 一10 分钟,然后同时按揉患侧腕骨穴与通里穴5 分钟,再掐少泽穴3 分钟。
陈平等手法
第一步,患者坐凳上,术者站患者前面,两手拇指成双八字或单拇指的挠侧贴于咬肌的疼痛处,先行分筋手法;即沿颖领关节及咬肌走行左右弹拨。然后用一拇指沿咬肌走行由上而下顺压。最后再用一拇指在疼痛处按压半分钟,并加按摩即可。有的患者经此手法后,张口就可恢复至正常大小。
第二步,经第一步手法后,张口虽较前增大,但仍不能恢复正常大小者,可行第二步手法。即用颖领关节脱位的手法。先让患者坐凳上,后头部顶于墙上,然后让患者张口,术者两拇指伸入口内压于两侧臼齿上,向下压按,双手3 、4 、5 指托下领向上,可反复2 ? 3 次。然后用拇指按揉颖领关节及咬肌处。此时患者可感到张口松快,较前增大或恢复正常,疼痛大减,但弹响有时难以消除。每月治疗1 次。
徐一家
用滚法在患侧痛点治疗约3 分钟,继则用一指推法在下关、上关、颊车、颧谬及疼痛点进行操作约3 分钟。在操作过程中令病人做张口闭嘴运动;用揉法在压痛点及有关穴位上进行揉按约3 分钟。然后用纱布缠包两手大拇指,再把两大拇指伸入病人口腔,扣住下领骨,其余四指在外托住下领骨,带住下领骨做下压和摇晃手法,最后拿双侧合谷结束治疗。
王小马手法
1 .擦法以手掌部从上而下来回反复按擦下领关节部位,使有微热感为宜,约10 分钟。本法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解除痉挛,改善面部组织营养作用。
2 .摩法食指指端用适当压力着附于颗下领关节部位及周围肌群痛点,以手腕为主做环形按摩,并诱导患者做主动张闭口运动,有利于张口度增大。本法有疏经滑利关节作用,并可增加肌肉、韧带活动能力。
3 .点按法用中指指尖用力点按上关、下关、听宫、颊车、黯风、合谷,点而留之,使之有酸、胀、麻感为宜。本法起诱导止痛作用。
4 .指推复位法用大拇指指腹挠侧以腕关节之摆动和拇指关节屈伸活动,依次进行扳、按、摸、弹等手法。此法用于髁状突位置改变的患者。
以上手法每日1 次,12 次为1 疗程,中间休息1 周,续做下一个疗程。
第二节落枕
【 概述】
落枕,又名失颈、失枕,为急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多因睡觉姿势不当、肩部感受风寒、颈肌愣性劳损、活动姿势不当等引起,是颈部常见的疾患。推拿治疗效果显著。
【 症状与诊断】
本病多在酣睡起床后发生,觉颈部肌肉痉挛,疼痛,僵硬,有板紧牵拉感,俯仰及转侧困难,头常向一侧倾斜。若是胸锁乳突肌痉挛时,头及手一点也不能旋转,常须与躯干一同旋转。若是斜方肌痉挛时,头尚有30 度左右的旋转范围;颈后部肌肉痉挛时,则低头困难,受累的肌肉有明显的压痛点,或可摸及条索、硬节
李墨林手法
1 .准备手法患者坐位,按压合谷、阳溪、阳谷、曲池、小海、中府、极泉穴。
2 .治疗手法
( 1 )按压天鼎、缺盆、肩井,颈根至肩井中内、中外1 / 3 点,每穴各按半分钟。
( 2 )术者左手放于头顶,使头向患侧倾斜。右手拇指由耳下沿胸锁乳突肌向下滑行至颈根部,向内下横压,同时头逐渐向患侧倾斜,按压1 分钟。起手时,拇指向后推滚。
( 3 )术者立于患者背侧,用两手托住头部两侧,向前上方牵引颈椎。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旋转至45 度,再转回中立位,头前屈后伸,然后再稍前屈位左右旋转各1 次,再慢慢放松牵引力量。
( 4 )术者立于患者健侧后外方,左手扶于患者头顶推向患侧,右手扶住健侧肩顶上部,两手向相反方向分离,以牵拉其左侧颈部。同法施于患侧。
( 5 )术者仍在背侧,以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旋转滚揉患侧颈后部,然后再以右手大鱼际肌搓揉肩根部。也可双手同时使用。
每日1 次,1 一2 次即可治愈。
沈跃生等手法
1 .揉摩法患者端坐,双手背后交叉,两眼平视前方。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小鱼际肌在患者颈部及肩部肌肉上依次揉摩10 一15 次。
2 .提拿法体位同上。术者站在患者右侧,用拇指和食指提拿颈部患处。提拿时手指与肌腹垂直,双手交替进行,一提一松。一般感到患处酸胀、微痛为宜。根据不同部位可采取三指拿法、五指拿法。重复8 一12 次。
3 .双手端颈旋转法患者端坐,双手交叉背后,两眼平视前方,自然放松颈部邓肉。术者立患者背后,双手持续托起下领,用力上提,同时缓慢地左右旋转和侧屈各8 ? 15 次。但左右旋转不得超过40 度,左右侧屈不得超过30 度。
4 .指压穴位术者以右手拇指轻揉风池、肩井、肩中俞、后溪、悬钟、落枕等穴位。各穴压半分钟。有酸、胀、麻感为度。以上手法按摩每日或隔日1 次。
杨希贤手法
手法I
1 .患者坐位,术者双手拇指分别点按患侧后溪穴和曲池穴1 一2 分钟,继而点健侧后溪穴和曲池穴1 一2 分钟。在点按时,嘱患者主动徐徐转动头颈部。此时,患者顿感颈项部疼痛减轻,头颈部转动稍为轻松。
2 .按摩双侧天宗穴,捏拿风府和痛点各1 分钟,双手拿双侧肩井穴5 一6 下。
3 .在患侧颈、肩、背部施以滚法。
4 .一手扶住枕部,一手托住下领部,逐渐转动头部。手法l
1 .拔伸颈肌。以左侧为例,患者坐位,术者站前侧,以左手压住颖部,右手握患者左手,并将其屈时,右肘后顶住患者肘窝,然后双手相向下用力分离,牵拉其颈部,以使其痉挛的颈肌得以拔伸舒展。
2 .在患部压痛点处肌肉上沿肌纤维垂直方向施以拨法;自患侧颈部开始向颈、肩、背部施以滚法;提拿双侧肩井穴7 ? 8 下。
3 .以拇指自枕骨开始向下理顺项韧带,继而沿受累颈肌的起止方向理顺该肌。
4 .一手林作枕部.一手托住领部,缓缓转动头颈部。一69 一
林如高手法
1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在伤侧颈部皮肤涂擦舒筋止痛水后,术者双手掌根部在患者两侧颈项部揉筋,并从耳根部向肩部平推。
2 .术者叠手按压患侧筋部,并用拇指指腹在双侧颈根部按压。3 .术者一手按住额顶部,另手进行拿拨筋手法。4 .术者一手按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领部,然后将颈部徐徐摇转,从左向右,从右向左,再逐渐将颈部极度后伸,然后扶正。
杜自明手法
1 .点穴按摩找出最疼点,以拇指按压摩擦,局部有筋结节,则以拇指甲部点于其上而按摩,这叫分筋法。有筋硬化者,除用按摩外,还可用拨络法。若大片筋肉有僵化现象者,则以拇指掌面作按摩理顺。
在治疗时,令患者自动转摇,右颈左转作痛,则术者一手使其头颈后转,一手按摩痛点,右侧同理。这叫“以通定痛”无眯。2 .弹筋用拇指和食指将相应侧的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提起,快放,借以弹动经络,使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弹筋的部位有颈筋、项筋、横梁筋、背筋等处,一般各弹2 - 3 下。3 .理筋在上述弹筋部位,紧接着施以理筋,自上而下,平稳施压。
以上手法做过之后,让患者活动颈部,体会是否疼痛或转动受限。疼痛减轻不显著者,可重复手法1 次。一般每日1 次,2 - 3 次即可愈。
魏指薪手法
1 .患者取坐位,医者站立患者背后,先拿肩井和椎点,揉肩中俞5 一10 次。而后“压掌掏肩”,以放松项肌筋、枕骨筋,改善或解除这些部分的肌肉痉挛。
2 .双手拇指揉按枕下粗隆下方(风池),逆顺时针方向各10 次,然后拇指沿项肌及斜方肌向下按揉,反复进行3 遍。
3 . “提阳”即医者双手捧住患者头部,手掌捧枕骨,手指捧下领部,缓缓用力上提,当提到最高限度的位置时须停留约半分钟,而后作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活动各3 次。
4 .一手托住患侧下领关节,拇指食指夹住患侧耳朵,头向健侧旋转,一手握住患侧手腕,先高举过头顶,颈背部须挺直,而后两手做反向牵引,使手臂向外后方放下,此时患者感到颈肩部一侧有较大牵引力量。手臂放下后再用大鱼际按摩颈部痛点。
5 .紧接上述手法后立即做旋转手法。以颈右侧为例,医者左手扶住患者右侧面颊部,右手按住患者左侧头角部,使患者头向前俯,下领向健侧旋转并嘱患者放松,可用适当的力量突然使患者头部向健侧加大幅度旋转一下,这时常可听到“格嗒”响声,如两侧疼痛则左右均做。
6 .用搓法作用于两项筋,一般各搓20 一30 分钟。患者症状一般经按摩l 次即可缓解或基本消失。如经上述手法后效果差,可加用下法:
使患者后仰,按揉项根部疼痛点,头部由后仰转向前屈,叩击大椎及肩中俞和督脉循行部位,可连续叩击5 一10 次;如颈背部有广泛疼痛,可使用扣挤法。
黄乐山手法
肌肉型以揉、弹、点、牵为主,并可用搬法。关节型以牵、搬为主。
1 .揉术者以一手拇指按患者肩脚内上角,余指置于锁骨上窝处,用揉搓法按揉数次,再以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置于颈椎两侧棘肌及胸锁乳突肌,由上而下搓揉数次,缓解肌紧
2 .弹在主要肌痉挛处用双手拇指或食指横向弹提肌囊数次,以缓解肌痉挛。
3 .点点按风池、大推、天宗、曲池、合谷等穴。4 .牵术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托下领,一手托枕部,向上牵引,同时左右旋转头部。也可用一手拇指、食指分别顶住风池二穴,一手托住下领向上牵引,同时使颈部前屈、后伸活动数次。5 .搬姿势同上,在牵引下旋转头部,加大角度至一定程度(约45 度),双手同时交错用力,即可听到响声,然后用同样手法做另侧,最后以搓法疏理患肢。
赵正山手法
1 .用鸭蛋推颈项位置,拿肩中、项后患筋,按落枕穴5 - 10 次。
2 .患者正坐,术者站于其对面位置,以左右两手扶患者头部,轻轻地向左、右转动10 - 20 次,然后出其不意,用力地扶着头部向患侧突然地转过去,随即放手,让患者自己摇头,摆颈。如其痊愈,不必再操作。如未减轻,可重复1 一2 次。
杨景田手法
1 .以右侧为例。患者正坐,术者站其身后,用双手拇指指腹顶在患者枕骨下方风池穴,余四指同时从两侧托住下领部,双前臂尺侧压在患者双肩部。
2 .术者将患者头部向左侧上方提起,同时环转摇晃动,逐渐将头扶正;保持端提的牵引力下,将头前屈、后仰,再转向左侧。3 .术者将左手掌托住下领部,用左侧胸部上方抵住患者枕部、稍力向上方牵引。然后右手拇指按压患侧右颈项肌筋(右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提揉5 遍。同时将患头向右后方旋转。4 .术者用拇指提揉风池穴(双侧)、风府穴、大椎穴、肩井穴(双侧),约3 一5 分钟,以拿、揉、搓、散法结束。
林墨珍手法
1 .摩法患者取坐势,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稍向患侧。先以拇指轻摩两侧肩部患侧,由上而下地反复多次,使患者感到舒适。
2 .揉压法术者以右手着力,从病人后项部风府穴开始向下揉压至大椎穴,再从风池穴向下揉压至肩井穴,再以大拇指在患侧强硬之胸锁乳突肌上揉压2 - 3 分钟,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以舒筋活血、祛邪止痛。
3 .摇颈法摇时头部向前倾,切忌引起疼痛,幅度宜小,边摇边嘱患者放松颈部,使患者颈部肌群得以放松,摇动没有阻力时,用巧劲拨动颈部,即可听到“咔嚓”之声。若没有听到响声,可重复一次手法,最后在项部新设穴(经外奇穴,在第4 颈椎旁开1 . 5 寸处)揉拿并按摩,滚动天宗穴3 一4 遍结束。
边保龙手法
患者取坐位,由患侧足下向上点按经穴,用力由轻到重,顺序取金门、申脉、昆仑、悬钟等穴。当点按到昆仑、悬钟穴时嘱患者左右转头,向痛的方向稍用力转,此时患者可有热感,症状或疼痛消失。若症状改善不明显,然后再局部施以按摩。
1 .点按风池、大抒、肩中俞穴各1 分钟;
2 .反复拿颈项6 一9 次;
3 .在患部施以滚法,用力适中,每分钟18 。次;4 .患部理筋法6 一9 次,每日1 次。
罗显明手法
将患者分为5 条按摩带:
第一条为通过脊柱正中的矢状带。在左右肩脚骨内缘脊柱间的中心作一纵行按摩带,与第一条平行,上起自第1 胸椎水平,下达骼骨下端平面,作为第二、三条带。即此带包括督脉旁开1 . 5 寸由大抒至白环俞,旁开多寸由附分至秩边穴的足太阳膀胧经上诸穴。第四、五条带由左、右天宗穴连接环中穴。患者取骑马式端坐于靠背椅上,术者站其后,稍偏患侧,掌根操作。先施以抚摩、揉摩约1 ? 3 分钟,进而推压、分筋、理筋。取螺旋形,Z 形,或直线形,渐渐加力,由轻到重,由浅到深。自左右风池穴沿颈椎旁肌而下分两肩,通过肩中俞、肩外俞,并沿上述按摩带下达至第10 胸推水平。接着牵引拨仰头颈约1 ? 2 分钟,滑拿腋后线处背阔肌,脊柱缘(平肩押下角)之斜方肌,肩押间之菱形肌,肩中内缘之肩脚提肌及斜方肌外上缘。使肌肉放松后视病情可摇转头颈,能听到响声,最后施以振颤法放松。每日10 一20 分钟,隔日1 次。
第三节 颈部肌筋膜炎
【 概述】
颈部肌筋膜炎,又称颈部肌纤维痛、颈部纤维组织炎。为颈部软组织的广泛疼痛,主要是指肌腿、韧带、脂肪组织的纤维组织与肌肉、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常因头颈部的姿势性劳损、寒冷、潮湿、外力或精神创伤等因素而造成。
【 症状与诊断1
本病起病可急岛缓,多在晨起或劳累后发现颈肩部疼痛,板紧不舒、发僵,勉强活动后可减轻。温暖可使疼痛减轻,着凉后可加重,较易反复发作。
颈肩部可有明显的压痛点,多在肌腿的起止处,颈部肌肉较硬,主动与被动活动均受影响,少数病人在颈部、上背部可触及痛性结节或筋索。X 光及化验检查一般为阴性,肌电图检查可见局部肌肉较敏感。
【 手法荟萃】
本病尚无具特色的专门手法论述,临床手法可选择落枕及颈椎病的颈肩部手法。具体手法请参照本章第二、七节所述。
第四节 先天性斜颈
【 概述】
先天性斜颈,系指患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对其病因,有的学者认为是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胸锁乳突肌供血,或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伤而致;有的学者认为,是缺少活动,使胎头一旦偏斜,不能及时调正,局部血运不佳而致胸锁乳突肌纤维挛缩变性造成
手法治疗对于肌性斜颈有明显的效果。一般认为年龄小于1 岁的,坚决以手法治疗,效果卓著;1 一3 岁患儿,首选手法,无效者可手术治疗;大于3 岁的,一般选择手术治疗。对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推拿无效。【 症状与诊断】
本病的特点是头向患侧倾斜,面旋向健侧,颈前倾,形成患侧耳朵向下接近胸锁关节,患侧面部相对萎缩。
检查时,可在一侧胸锁乳突肌中摸到肿块,梭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在肌膜中部,或胸锁骨端附着处,或乳突附着处,可随肌肉移动;有的摸不到肿块,可摸到一侧肌肉呈条索状挛缩发硬。
【 手法荟萃】
亲汝爵手法
1 .卧位患儿取仰卧位于床头,以软硬适度枕头垫于肩颈部,头稍垂于床头,面旋向健侧。助手固定患儿双肩,术者坐于患儿床头椅子上,以与病变相同侧的手,拇指在上,余指在下,持于患儿颈部,另手持于颖部后,全手均匀握住头部。
2 .手法
( 1 )术者持患儿颈部的手,拇指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上,手不离开皮肤地推、按、揉,以调和气血、散癖舒筋。
( 2 )待胸锁乳突肌舒缓后,进行矫牵。
弧形纵牵法:本法为矫牵的主体,每个病人必做。术者持患儿颈部的手拇指轻推皮肤,重按揉和向下牵引。食指、中指在颈下用力托住颈部;与此同时,持颖部的手,沿胸锁乳突肌纵轴,呈弧形牵引,使牵引的力完全作用于胸锁乳突肌。牵引、推、揉有机结合,反复操作5 一6 次。
健侧斜扳矫牵法:本法是术者持患儿颈部的手,用拇指横推胸锁乳突肌腱2 一3 次,同时持颖部的手,向健侧边扳边牵引。患侧旋转矫牵法:该法对包块较大的患儿,效果甚佳。术者以持颈部的手拇指用力推扳胸锁乳突肌3 一4 次,同时,持颖部的手,将患儿头部向患侧旋转,并牵引之。
( 3 )矫牵后,局部揉按数次,而后将头轻轻左右摆动2 次结束。
史存娥手法
用手食、中、无名指指腹在患儿患侧肩井穴处按揉20 ? 30 分钟,见肩部微红为度。每日1 次,7 次为1 个疗程。
董好魁手法
1 .重捏法术者取坐位,将患儿面向外横侧卧放在术者大腿上,然后术者将一手或两手大拇指和食中指捏住婴儿胸锁乳突肌挛缩性的硬肿条索块,,用力捏住不动,时间为半分钟。2 .牵引法术者取坐位,让患儿面向正前方,取立式,放在术者两大腿中间,用力将患儿夹住,然后术者一手扶按患儿肩膀,将另一手掌放在患儿患侧边耳稍上处,两手同时用力反向牵引,到一定程度,慢慢将头颈向健侧稍微转动,有时可听到“咯吱”一响,如此反复2 一3 次。
3 .推拿法.姿势同上,术者一手扶患儿肩,一手大拇指放在患儿耳后边的斜方肌处,用力慢慢推过肩井穴,反复推拿数次,再用手指捻转患侧局部皮肤约半分钟。
4 .腹部按摩法再让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右手掌采用逆时针方向揉按腹部1 分钟。
赵蜀璧手法
患儿取仰卧位、半卧位或坐位。
1 .按摩揉搓先用拇指指腹在患儿肩、颈部轻轻按摩2 一3 遍,再交替使用揉捏法各2 一3 遍,以松弛颈肩肌群。
2 .分筋揉拿用拇指指尖深压胸锁乳突肌硬块、条索及周围,分筋3 一4 遍,再揉拿3 ? 4 遍,以松解筋肉粘连。
3 .弹筋拨络在患侧颈部、肩脚内缘、胸锁乳突肌、项肌、斜方肌及菱形肌等处用弹筋拨络手法弹拨2 一3 遍,以通经络、行气血。
4 .矫正(侧、斜扳)侧扳系在家属配合下,术者一手固定患儿肩部,一手扶住头顶骨侧面(着力处在冠状缝与新生儿顶节结之水平线上),然后稍稍用力,使患儿头颈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斜扳是使头颈倾斜至患儿能耐受的极点后,维持1 分钟左右,然后术者一手扶住患儿健侧颧骨和下领支,一手以手指扶住患侧顶骨颖侧部,以手掌及前臂抵住患肩脾冈处,将患儿头部旋向患侧肩。应注意,切勿使患儿下领超过肩颈连线。在斜、侧扳过程中,两手肘应将患儿上身夹稳。侧、斜扳可交替进行3 一4 次。
以上手法每日或隔日1 次,10 次为1 疗程。
黄嘉静等手法
1 .患儿仰卧,术者坐其一侧,先用一指弹推法结合揉法顺肌纤维走向自胸锁乳突肌下方斜推至上方,往返数次。
2 .运用推、揉、摩、拿、抹、弹、擦、按八种手法在颈项部的斜方肌、头夹肌、斜角肌、颈阔肌、提肩脚肌等处施治,然后对各临床典型进行辨证施治。
( 1 )肿块型:用重泻法,以推、揉法为主,穴取人迎、水突、扶突、天鼎、合谷、斜颈穴(为肿块中央)。
( 2 )条索型:用轻泻法,以按、摩、拿法为主,穴取人迎、天容、水突、髦风、完骨、天柱。
( 3 )萎缩型:用补法,以推、揉、抹、擦法为主,配合热敷,手法轻柔。穴取人迎、水突、风池、风府、哑门、肩井、合谷、天
( 4 )混合型:手法按肿块型、条索型加减。
3 .在肿块或条索处作垂直于肌纤维走向的弹拨、提拿疏理手法,在患侧畸形面肌处用揉法。
4 .用摇、扳法以牵伸健侧肌肉,扩大颈项活动范围。大于6 个月患儿可用托法,以矫正可能存在的继发性颈胸椎脊柱侧凸。,每次按摩15 分钟,每周3 次;10 次为1 疗程。刘成修等手法
家长双手托住患儿两肩臂处,取仰卧位,术者以左手托住患儿枕骨部,以右手拇、食、中指做对称性揉捻胸锁乳突肌,从耳后高骨乳突处治胸锁乳突肌揉捻到两角处肌腱,约30 一60 次。再以拇、食两指在肿块中央捏5 ? 10 次。继以两手拇指做弹拨胸锁乳突肌两端肌健及肿块部位约60 一100 次;随即用两手拇指指腹部推抹天门、头维、地仓、颊车等穴,以安定小儿情绪。然后患儿取坐位,以两手拇指揉推天柱骨、大椎、风门、风府、风池、肩井、天突等穴约3 一5 分钟。而后一手扶按肩部,另手抓住患儿头顶及耳后高骨处,做摇晃动作约100 次;继以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下领部位向患侧作旋转、拔伸动作3 一5 次,最后以两手拿、揉、抹顺肩颈部结束。
每次约15 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 次为1 疗程。
第五节前斜角肌综合征
[概述】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前斜角肌发生痉挛,强直或慢性炎症时,挤压下臂丛和锁骨下动脉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本病的发生与中斜角肌抵止部的异常,第一肋骨的变异,高位胸骨,颈肋及颈椎病刺激颈神经有关。目前该病以手术松解等治疗为多,伴手法治疗对此也有一定的效果,近来也有使用和报道。
【 症状与诊断】
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臂丛和血管症状。疼痛多位于患侧肩、上臂内侧、前臂和手的尺侧,呈放射性,伴有蚁行、麻木、发凉感觉。颈肩部觉板紧、疼痛不舒。头部向对侧侧屈,深吸气,或患肢作外展上举活动,可诱发或加重疼痛。检查时,可发现锁骨上窝胀满,前斜角肌紧张,有压痛,并有发硬增粗的感觉。Adson 试验阳性。
【 手法荟萃】
贺长宴手法
首先以大小鱼际肌为支撑点,五指指腹推其颈肩约3 ? 5 分钟,而后用拇指指腹揉推压痛点及痉挛的肌肉。若肌束条索状硬韧,压痛明显,指压与弹拨可交替进行。深部前斜角肌的弹拨,拇指于锁骨上窝处向颈侧揉推和弹拨,其余回指以颈部为支撑点,由轻到重。若患者疼痛剧烈,可用1 %普鲁卡因浸润麻醉后进行。
第六节颈椎间盘突出症
【 概述】
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压迫颈脊神经或脊髓而引起症状时,称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好发于25 一56 岁不等,男女之比为2 : 1 强。主要由于进行性的椎间盘退变,加以头颅重力,肌肉牵拉、外力损伤及头颈部活动姿势和力度的失当等因素,致使纤维环向外膨出或髓核向外突出而发病。
【 症状与诊断】
临床上,根据椎间盘突出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侧方突出型、旁中央突出型、中央突出型三种类型。
侧方突出型,主要为压迫脊神经而产生根性症状。临床上出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类似症状与体征。
旁中央突出型,因突出部位偏向脊髓与脊神经中间,临床上常出现神经根与脊髓型混合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
中央突出型,该型为脊髓受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节段以下的长束症状,重者可造成瘫痪。
X 光片可显示颈椎侧弯、生理曲度平直或反弓,椎间隙改变或有骨赘形成。碘油造影(脊髓),可见突出部位有尧盈缺损,部分或完全梗阻影象。CT 扫描或核磁共振可明确椎盘突出部位与程度。本病根据以上的症状,体征、结合X 光片、CT 或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 手法荟萃】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手法,一般与颈推病相同,根据病情酌情选用,具体手法可参考本章第七节。
手法治疗对侧方突出型和旁中央突出型效果较好,对中央突出型主要应手术治疗。在手法治疗的情况下,应酌情进行颈椎牵引。
第七节颈椎病
【 概述】
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一种复杂的症候群。故也称颈椎综合征。临床上一般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本病患者多数在30 岁以上,40 一50 岁患者尤为多见。颈5 一6 为好发部位。
颈部软组织的劳损和颈椎间盘退行性改赞是引起颈椎病的主要原因。颈椎的活动度大,负重也多,在解剖结构上又相对薄弱,因而容易发生劳损。由于长期劳损和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椎间盘的进行性退变,颈椎小关节、关节囊的松弛,椎体间异常活动,椎间隙变窄、滑膜关节的骨质增生、黄韧带的肥厚,以及椎间孔的狭窄等改变,导致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
【 症状与诊断】
本病症状与体征,根据病变所在部位、程度不同而异。
1 .颈型本病起病缓慢,开始时有颈肩部疼痛不适,或经常有落枕症状,颈部较为板紧不适,继续发展颈肩部较为明显。酸痛或钻痛,头颈部活动时加剧,部位多深在而弥散,可累及上背部,甚至向枕部及上肢扩散,但无神经放射痛。X 光片可有颈椎生理前凸平直,椎间盘轻度变窄等。
2 .神经根型典型的症状是神经根性痛。系由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臂丛部及至前臂手指放射,多呈一侧肢体(亦有双上肢的)。伴有颈肩部疼痛,或上背部疼痛,疼痛与颈部的活动与姿势有关,咳嗽、头颈部过屈过伸等活动常可诱发或加剧疼痛。多数患者有患肢沉重无力、麻木、或有蚁行、手指发凉的感觉。
颈部僵直,在棘突、横突、肩脾内缘等处常有较明显的压痛点。臂丛牵拉试验,压头试验,引颈试验常为阳性。受累神经支配的皮肤痛觉迟钝或消失,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反射改变或肌萎缩。X 线摄片可有颈曲前曲消失,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稚间孔变小或椎管狭窄的表现。
3、脊髓型颈肩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肌力减弱,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双下肢无力,发紧,抬步笨拙,行走不稳,脚尖不能离地,甚则站立不稳而跌倒,双上肢出现神经根型的症状及体征,动作不灵活,部分患者出现胸腹部束带感,或尿急、排便困难。绝大多数患者有痛、温觉减退而触觉完全正常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现象。检查时,可有腱反射亢进,Hoffmann 征阳性,躁骸阵挛,Babinski 征阳性等锥体束阳性征。但完全瘫痪者极少。X 线摄片多呈椎体后缘严重骨赘、椎间孔显著缩小、椎管狭窄等表现。
4 .交感型主要表现为颈肩部酸困、压迫性或灼性钝痛,头痛头晕,眼干涩,视物模糊,眼胀痛,或胸闷、心慌、失眠、心律不齐等。有些病人可有患肢发凉、麻木、水肿,一侧面部无汗或多汗。常伴有神经根型的刺激征象。X 光可有颈椎病的退行性改变。
5 .椎动脉型患者除颈型颈椎病的颈肩部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眼干涩、视物模糊、幻视、失眠、健忘。部分患者可有碎倒现象。症状可因头颈部的姿势改变而诱发或加重。旋颈试验阳性。X 光片可有颈椎病的退行性改变、椎间孔变小。
6 .混合型根据临床症状,有所偏重,或二型混合,或多型混合
【 手法荟萃】
李墨林手法
1 .准备手法患者坐位,按压合谷、阳溪、阳谷、曲池、小海穴。2 .治疗手法
( 1 )按压天鼎、缺盆穴
( 2 )术者按压(拇指)缺盆穴后,向外上方约移半厘米处,力量由下向后,再按压半分钟。
( 3 )术者双手拇指沿两侧颈后肌向下滑行至第7 颈椎棘突的两侧大椎穴处,两拇指指端相对,用力横向挤压,患者头部同时向后仰倾斜,按压半分钟,然后在两侧肩上部由颈根部至肩井穴处分3 点按压。
( 4 )按压附分、魄户、膏育、神堂、谙嘻穴。
( 5 )术者左前臂屈肘,自后侧插于患者右腋下,右手持患腕略向下压。术者用左前臂用力向上向外提肩牵引1 分钟。
( 6 )按压极泉、曲池、小海穴。
( 7 )术者左手四指搭于右肩上,拇指顶住肚骨颈后侧,右手腕向前外侧极伸,同时左手拇指顶住肚骨颈后侧向前顶送,患肢再向后伸。反复数次。
( 8 )以患肩为中心,右手持腕部做顺时针方向旋转,再做逆时针旋转。反复数次。然后,再持腕用力向前拔伸上肢4 一5 次。
( 9 )术者两拇指放于颈后肌两侧,两指横向,由上向下滑行,两拇指对挤3 次。
( 10 )术者两拇指放于第7 颈椎两侧椎突大椎穴处,先向中线推挤,再滑向上继而向下,同时按压半分钟,起手时向上压挑,并向外旋放松。
( 11 )术者在患者背侧,两前臂尺侧,置于患者两肩上,用双手掌压住双侧下领(无名指扶于下领骨体,小指在下领骨下方,中指及食指放在双侧颧骨弓下缘),拇指顶于患者枕骨下后侧凹陷处,即风池穴。用力向上拔伸头部,拔伸时头稍向前倾,拔伸1 分钟逐渐放松,拇指在原处向外旋转。然后两拇指在颈后肌两侧向中线对挤并向下滑行,对挤至第7 颈椎平面为止。反复2 一3 次。( 12 )嘱患者用力扒住坐凳。术者仍依原式抱住头部两侧,拇指置于耳后,向前上方牵引颈椎,半分钟后在牵引下,将头先向健侧徐徐旋转至45 度,再徐徐转向患侧至45 度,然后再转回中立位。在轻度牵引下,将头前屈后伸,继而再稍前屈位,将头再做左右旋转各1 次,不过其旋转速度稍加快一些。最后全部放松,恢复原位。
( 13 )术者立于健侧后外方,左手扶住头顶,右手扶住患侧肩顶部,两手向相反方向分离,以牵拉其右侧颈部,同法施于左侧。
( 14 )术者两拇指在颈后肌两侧向中线对挤,并向下滑行,对挤至第7 颈椎平面为止。反复2 一3 次。
( 15 )术者双拇指放于第1 胸椎棘突两侧旁开各1 厘米处,两拇指向中线挤压,挤压至中线时,拇指向上向外旋转,向下滑行,对挤至T12 为止,反复2 一3 次。
( 16 )术者双手分别搭于双肩根部,拇指在肩后侧,四指在肩前侧,用力抓捏两肩肌肉,并向外侧滑行。抓捏至肩峰为止。反复3 一4 次。
每日按摩1 次,直至症状基本消失为止。症状严重者可同时采用头部吊带牵引法辅助治疗。
郑怀贤手法
1 .手法与取穴按摩手法,通常采用抚摩、揉、揉捏、搓、叩击等。经穴按摩手法,采用按、推、掐、揉等。常用穴位有颖乳、池旁、隐池、别天、肩三对、肩背、肩喜等。
2 .操作过程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后方,先在颈后部位,自上而下,又由下而上返往3 一5 次,再延伸到双肩部,背部。对上肢有症状的病人,可延伸至患肢。此后,再进行穴位刺激。配合颈部功能锻炼,内服抗骨质增生丸等,效果更佳。
杨清山手法
常规手法
1 .掌指摩法
( l )双手:用双手指掌面,从患者后头部开始,滑至中线稍外摩至第7 颈椎以下,再从第7 颈椎两侧向外摩至肩关节背面,再向下转变方向。最后将摩力放松于腋下,往返3 一g 次。
( 2 )单手:位患侧方,一手扶托,一手操作,方法同上。2 .揉法按部位分掌揉、指揉、指掌揉和前臂揉四种。( 1 )掌揉法:术者于患者侧方。一手在肩前扶托,一手从肩关节背侧开始,向内揉至脊柱稍外,以同样的方法将肩背部揉遍即可。再从肩峰处开始,沿肩外向上揉至风池穴,往返数次后,一手在肩关节背面扶托,另手从肩前始向内揉至胸前,转变方向,向下揉动,最后揉力放松于腋下,往返3 一5 次。
( 2 )指揉法:一手扶托,一手拇指的指腹从枕外隆突外侧开始向外揉动,突出虚面,如此沿颈部从上而下,揉至颈椎周围,3 一5 次。以同样手法再揉对侧。
( 3 )指掌揉法:一手扶托,另一手指的掌面和手掌,从上颈部开始,向下外揉至肩上部,再从第7 颈椎稍外,向外揉到肩部,最后揉力松于腋下,双侧交替。
( 4 )前臂揉法:一手在肩前扶托,另侧前臂从肩背部开始向内揉动,最后揉力松于腋后壁。双侧交替。
以上手法旨在解除颈部肌肉痉挛,止痛、消肿,加强循环。
3 .指压法一手于前头部扶托,另手拇指的指腹沿后中线向下,在各棘突和棘突间向前深压,寻找痛点。压后,再在棘突旁从下向上深压,寻找痛点,找到痛点后,用指揉法送到痛点周围。如遇棘突向后高起,可在高起处向前深压,使后突复位。
4 .指弹法是骨关节和软组织复位的主要手法。多用于脊柱侧突、关节错位和肌痉挛等。如侧突弹指时,一手在头部扶托,一手拇指的指腹,在突起处,先以指腹的后三分之一处定位,再逐渐将力量移至指腹的中三分之一,向对侧下压,并迅速弹起。
5 .指撬法多用于脊柱前突。操作时在颈侧部(双侧操作)。一手在头部扶托,一手拇指的指腹,在突起的侧部,先以指腹的前部分一处定位,再向前下深压,并迅速向后撬起。弹撬可从上至下交替。3 ? 5 次即可。
6 .弹剥法手肌缘处,用拇指和其余指对称捏住肌缘,先提起,再迅速放下,使肌肉受到弹力为主。
7 .托拉法一手在患者下领的前正中扶托,另手在后头部固定,双手配合用力使头向左右旋转,转后再适当向侧方拉动。不能过猛,以防发生意外。
8 .颤动法在颈背部和肩上缘交替掌颤。
9 .振动法为恢复手法。在患者肩背部用掌拳等方法振动,使各组织受到缓解作用为度。振后指掌摩3 一5 次结束。重点手法
在按摩过程中,骨质增生,生理曲度变化,椎间隙狭窄等患者,加重指压、弹撬等手法。‘除力量加重外,次数加多。软组织病变明显的,加重揉、弹剥等操作。
冯天有手法
1 .整复手法摸准偏歪棘突后,向颈部活动受限侧主动旋转,稍向前倾,然后术者上肢将头颈沿矢状轴提牵,并继续向受限侧旋转,同时拇指将偏歪颈椎棘突拨正,若已旋转到较大角度,病人疼痛或复位姿势不佳时,可以复位,拇指力量不松。头颅继续逆向旋转,与之同时将棘突拨正,至较大旋转角度后,再后倾旋转头颈。若患椎只沿额状面旋转棘突顶线不偏歪仅表现叉沟一侧高隆者,定位时,顶椎棘突高隆处的拇指可向气管方向顶推。
2 .按摩臂丛神经患者端坐位取锁骨中点直上1 厘米锁骨上窝处,用双(或单)食指点穴按摩1 分钟使患侧上肢有触电样感。手法可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3 .按摩双侧风池穴患者端坐,术者一手掌扶持病人前额部,另手拇、食二指指尖分别点按风池穴约1 分钟。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4 .按摩发际旁枕小(大)神经、项韧带及棘突韧带,施分筋、理筋手法;环椎横突最宽,其上附之肌肉起止端,常表现一侧肌纤维肿胀、钝厚、压痛,可施分筋、理筋手法;患椎两侧的关节突关节处,多因软组织变性、增生、肥厚而伴一侧高隆。其上附之肌纤维多钝厚,压痛阳性。可施分筋、理筋手法。
沈跃生手法
1 .颈部推法患者坐位,术者立身后,用手指或掌侧小鱼际肌置于颈部两侧,着力适度,自颈上部向肩部推动。然后以双手拇指自肩井穴向风池穴推按,或以拇指点揉上星穴,并沿两侧发际推至头维穴。每穴按压片刻,以使局部有酸胀感,皮肤发热发红为宜。如有后头部痛或颈项痛,可按压风池穴和哑门穴。有手指麻木者可配合少海穴、养老穴等。
2 .颈部拿法患者坐位,术者立身后,用单手或双手捏拿颈后及颈两侧肌肉组织。在捏拿时双手交替用力。即左手提拿时,右手放松;右手提拿时左手放松。
3 .颈部揉搓法患者坐位,术者立身后。以双手拇指或掌侧小鱼际肌部置于颈部两侧。着力均匀,上下揉捏10 一20 次。4 .颈部运摇法患者取坐位,两上肢反抱于背后。术者立其身后,放松局部肌肉,两眼向前平视,双手置于颈领部,并用力向上提颈(向上拔伸),慢慢用力使头部向左、右两侧各旋转30 ? 40 度,重复8 ? 12 次。
5 .颈部侧屈法患者坐位,双上肢反抱于背后。术者立其身后,双手掌侧小鱼际部紧贴于颈部两侧,然后双手交替着力,使头部向左右作侧屈运动,反复8 一12 次。
6 .按肩搬头法患者坐位,双上肢反抱于背后,术者立于后侧,左手按于右肩,右手置于头顶,用力将头颈部向右侧搬动。然后用同样的手法,右手按子左肩,左手置于头顶,用力将头向左侧搬动,双侧交替施8 一12 次。
7 .指压穴位法
( 1 )神经根型:风池、肩井、肩缪、外关、少海、后溪等。( 2 )椎动脉型:风池、太阳、列缺、百会、听宫等;头昏、眩晕、眼胀明显发作,加头维、土星。
( 3 )脊髓型:肩井、髦风、肩中俞、肩骼、期门、阳陵泉、阳溪等。( 4 )交感型:百会、肩井、颧褶、神门、外关、足三里。若头晕、头痛、眼胀痛加睛明、攒竹、太阳。
以上手法1 天1 次。
杨希贤手法
以有压痛点、感觉迟钝或弯曲旋转的颈椎为重点,然后在痛处施以揉法1 一2 分钟。
3 .颈椎两侧肌肉施以拨法2 分钟。
4 .捏拿风池、风府、天柱、大椎以及痛点各5 一6 次。
5 .在颈项部及肩部施以滚法约2 分钟。
6 .捏拿双肩井7 一8 下。7 .轻度地转动头颈,逐悉渐增加颈部的活动范围。翔手法亚
1 .患者取坐位,术者立其身后,双前臂抵于患者双肩上,双手分别托扶住下领两侧,用力徐徐地将头部向上端提,直至患者臀部稍离开椅面。
2 .患者稍屈颈,术者左手扶额部,右手自上而下捏拿颈椎两侧肌肉10 遍。、3 .在患臂内、外侧处,自上而下捏拿胧二头肌10 遍,以刺激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续而在上臂后侧沿挠神经沟以拨法拨动挠神经10 遍。
手法
1 .用扳颈法(图7 一1 、2 )拨正偏歪的颈椎。
2 .按揉颈椎两侧肌肉,重点揉压痛点处。
3 .术者位于恿者前侧,一手扶患侧颖部,另手握患肢手部,使其屈肘,并以肘后顶住患者肘窝,然后双手缓缓用力,向相反方向推拉,以拔伸舒展颈肌。
以上手法可以单独使用或轮换使用。
狄任农手法
1 .旋转松肩法
( 1 )患者端坐,术者双手指捏拿肩部两侧斜方肌,使之松弛。
( 2 )将患臂高举过头,手心朝上。术者一手托其肘部,另手的手心对患者手心,直线向下按压1 一2 分钟;继而将患侧肘部屈曲,手臂从患侧腋下向后拉出,使肩部肌肉放松。
( 3 )术者用一手食指和中指置于患侧耳部前后,用手掌托住下领部,令患者向健侧看。另一手握住手腕部,使患侧手臂上举过头,并缓缓用力向后放下。
( 4 )一手固定下领部,并用肘部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置于患侧耳后,前臂掌侧紧贴头顶部,双手同时用力向相反方向拉扳。
( 5 )术者一手固定下领部,另手欺定后枕部,在颈部微屈曲姿势下,双手同时密切配合,用适当的力量使头部向左、右侧旋转,此时可听到弹响声,示意手法成功。(图7 一3 )。
2 .推扳法凡颈椎两侧软组织痉挛明显,或兼有头痛者,运用此法有时效果明显。
患者头部姿势为前屈位,术者站在一侧,运用双手拇指指腹将头半棘肌、头夹肌和颈夹肌等,由颈椎棘突边缘由上而下向外侧紧推,左右轮换操作。
3 .棘突偏歪纠正法触诊者发现某一颈椎棘突有偏歪时,采用此法纠正。
以颈椎棘突偏右为例。患者正坐,术者站其后方,左手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其余四指紧贴后枕部,右手掌托住患者左面颊
6 .扳颈被动活动颈部,将头尽可能屈、后伸、左右侧弯,分别运动到最大极限时,再稍用力压之,以不引起剧痛为度。
孙树椿 手法
1 .预备手法
( 1 )揉捏法:患者正坐,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在两侧颈部肌肉处自上而下做回旋揉捏。用力均匀,力达深部肌肉,在痛点上可做重点揉捏,一般每次施手法4 一5 遍。( 2 )滚动法:姿势不变,术者以滚动手法施于头颈根部及双肩部,着力深透,一般为2 一3 分钟。
2 .治疗手法
( 1 )旋转复位: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其身后,稍微侧耳,以右旋为例。用右手或右臂置于患者领下,左手托住枕部,轻提并且旋转颈部活动2 一3 次,使其颈部放松,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后伸,牵引的同时,将患者的头颈右旋到有固定感时,右臂再稍加用力,右旋颈部,此时耳听到一连串的弹响,一般响声清脆者为佳。立即以同样的手法向左侧旋转1 次。用力应稳、准、轻柔,切忌粗暴。
( 2 )提端摇晃法:适用于颈部肌肉痉挛,尤其胸锁乳突肌痉挛者。患者取坐位,术者立其身后,双手虎口分开,拇指顶住枕部,其余双手四指托住下领部,双前臂压住患者肩部,双手向上提端,同时手腕立起,在维持牵引下,双手腕做回旋活动6 一7 次,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后,将患头部在屈曲时旋转至左(右)侧。下步手法以左侧为例。用右手扶住下领,同时术者用右肩、枕部顶住患者头部,在持续牵引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沿左侧痉挛的颈肌走向,自上而下揉捏到肩部,同时向右侧旋转到颈部。以同样手法施于对侧。3 .善后手法
( l )劈法:双手五指分开放松,以手掌尺侧劈打双肩及背约1分钟。
( 2 )散法:用双手掌指挠侧在两侧颈部交错散之,用力按压之后,散法效果才好。再从上到下至肩部,用掌侧散之,做2 一3 遍。
( 3 )拿法:于肩部拿挫,拇指环行运动1 一2 分钟。
( 4 )归合法:双手交叉,以两手掌大小鱼际置患者颈部及肩部相对归挤,自上而下,2 一3 遍。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可加用叩法、抖肩法及抨顺法。
江安民手法
1 .诱导手法
第一步:患者端坐位,术者立其身后偏左侧,以左手支撑住患者头前额,右手拇、食指端分别按压左右风池穴,使之产生沉重酸胀感,约1 分钟。
第二步:嘱患者将双臂上提高于肩部,然后以左右手拇指指端同时依次按压左右肩中俞、肩井、肩外俞穴各1 分钟。2 .治疗手法
第一步:术者双手掌搓推患者颈后肌群,自上而下或前后往返推动,使局部组织充分放松。
第二步:术者一手扶住患者头顶部,另手以小鱼际揉滚发病区软组织,3 一5 分钟。
第三步:术者双手拇、食指自上而下反复弹提颈椎旁软组织2 一3 分钟。
第四步:术者立于患者肩外侧,一手托住下领部,另手托住枕后部,做颈椎牵引2 一3 分钟,然后恢复至术前位,再做颈部来回摆动、前后屈伸运动数遍,复回中立位。
第五步:用手掌轻搓推颈后左右侧,以放松肌肉,最后以双手虚拳扣打背部,结束手法。
各型施治:颈型按照手法步骤反复进行,一般均能治愈;神经根型以二、四步手法为重点,症状重者可重复施术2 遍;椎动脉型在手法中加重风池穴的按压和采用第四步手法;混合型,根据主症
杨加录手法
患者或坐位,于颈部有压痛、放射痛明显之部位,或临床体检神经受累节段的相应点,一般选在颈棘突连线及两旁2 ? 4 厘米之范围内。局部常规消毒后铺巾,用1 %普鲁卡因作皮内浸润麻醉后,用布巾钳穿过皮肤,夹住项韧带或斜方肌健膜,深度约1 . 5 一2 厘米。然后用手握住钳柄进行提拉,力量由轻到重,拉力为5 一10 公斤,手法要快提快放,频率为每分钟100 次左右,每次提拉10 分钟。方向为上、下、左、右变换,以患者舒适为准。提拉完毕后退出钳,用干棉球稍加按压以止血,然后在创口上敷以极薄姜片,再以无菌纱布重叠固定即可。每周2 次,3 周为1 疗程。一般1 一2 个疗程可愈。
王万明手法
用揉、按、拿、抹、弹、拨手法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然后按揉风池、天柱,拿天窗,点按大椎、天宗穴,拿揉患侧上肢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针刺大椎、天宗、外关、内关、支正、偏历等穴。神经根型用泻法,椎动脉型用补法,脊髓、交感神经型用平补平泻法。戴俭国等手法
1 .取穴风府、风池、大椎、陶道、请嘻,肩中俞、天宗、印堂、太阳、缺盆、阿是穴。
2 .基本手法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立于后侧,拿肩井、按天宗并揉之,从风府推至陶道,按揉颈强及两侧,指拨并按揉颈肩部两侧(重点患侧);拿风池、肩中俞、阿是穴并揉之,活动颈部,配合摇法;按揉颈项部,点请嘻、阿是穴,按揉拍打背部,击肩部并搓揉之。
3 .分型治疗神经根型用上述基本手法加点拨颈椎两侧(从枕骨粗隆到第7 颈椎横突下方),手弹患侧颈部并揉之,掖颈肩及患侧上肢,端压颈肩。椎动脉型,上述手法加推印堂到风府,按百会、揉太阳,沿少阳经推至肩中俞,梳头部两侧,振击百会。交感型
李奇炎手法
患者取端坐位,术者立于后侧,先用揉捏等手法放松治疗部位。
1 .旋转屈伸按压法术者一手扶患者头部,另手拇指按压在患侧颈肌的上部,然后两手相互配合同时用力。其中,边使病人头部向患侧旋转到最大角度,边用拇指在患侧距脊中线旁开0 . 5 寸或1 . 5 寸或3 寸处做对抗性按压,当患者有胀痛感即还原为旋转按压;边使患者头部尽量前屈,边用拇指向下按压颈动脉或距脊中线。.5 寸或1 . 5 寸处,当患者有牵拉胀痛感即还原为前屈按压;边使患者头部后伸,边用拇指指端顶住颈脊中线旁开0 . 5 寸或1 . 5 寸处,当患者感到胀痛即还原为后伸按压。每次手法还原后,再用拇指顺势轻揉被挤压的部位。用此法,沿第1 颈椎,到第1 胸椎顺序而下。各反复3 次,压痛明显处可重复数遍。
2 .颈椎扳动法患者低头,术者一手扳住其下领并徐徐向棘突偏歪方向旋转,另一手拇指指端向健侧方向抵住偏歪的棘突处(或横突处)。当感到旋转力到达拇指指端所抵的患椎处时,然后施巧劲双手相向用力,此时可听到颈椎关节错动响声,从而纠正旋转的椎体。
3 .点穴法点揉患侧颈肌,风池至大抒穴,一般由上而下反复3 遍;点揉百会、大椎、擅中、秉风,点揉头、颈、肩和背及上肢阿是穴,每穴6 遍。点拨天柱、缺盆、天宗、背孺、小海穴,每穴3 遍;点拿颈、肩、背、腋窝前后肌筋,点拿极泉、曲池、合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