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十六本 当代各家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荟萃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十五章 踝足部软组织损伤
内容开始
第十五章踝足部软组织损伤
第一节踝关节韧带损伤
【 概述】
本病常见为间接暴力所致,如奔走时道路不平、上下楼踝空、骑车跌倒及坠堕等,引起踝关节猛列翻转而受伤。踝部扭伤的类型与暴力大小、受伤时的姿势滇密切关系,比较多见的是踝关节过度内翻扭伤,此种主要引起外踝前下方的距腓韧带的损伤和撕裂。
【 症状与诊断】
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外踝前下方迅速肿胀,疼痛与活动受限。肿胀可蔓延到全踝部,甚至足背、足背外侧,并可见皮肤大片疲斑。外踝前下方压痛明显,踝部不敢拓屈或内翻,足着地时疼痛加重,但一般尚能勉强行走,若外侧韧带完全断裂,踝呈轻度内翻畸形,内翻活动范围加大。若系外翻扭伤,则肿胀以内踝前下方为主,其余症状与内翻扭伤相同。为确定韧带断裂,可在局麻下将踝关节保持被动的尽量内翻的位置,拍X 光照片,并与健侧内翻位X 光片对照,根据关节外侧间隙增宽程度,即可了解韧带撕裂程度。
【 手法荟萃】
林如高手法
对踝关节单纯伤筋者,常采用理筋手法。
患者平卧,术者一手托住足跟,一手握住前部,缓缓作踝关节的背伸、肠屈及内翻、外翻动作,以恢复细微的错位。然后用两手掌心对握内外跺,轻轻用力按压,以消肿止痛。踝部伤筋局部癖肿明显者,忌用按,揉、推、搓等手法在癖肿处施行,以免增加局部的损伤与出血。后期疲肿消退,解除固定后,可作踝关节按揉、推摩、屈伸、摇转等手法,防止踝关节软组织粘连。
黄乐山手法
1 .外踝扭伤治疗手法外踝扭伤,患者取坐位,将足伸出床边,术者采取下列手法:
揉:术者坐于患者对面,一手自外踝后侧托住跺后部,一手拇指置于外踝前方痛点处,余指放于内跺旋转按揉。(图15 一2 ) 摇:术者一手握住踝关节做固定,大鱼际贴靠外踝,另一手拇指在足环侧,余四指在足背侧握住足背,在双手略带牵引下,做踝关节旋转及内外翻活动,然后突然用力外翻踝关节;握踝手的大鱼际用力按压外踝(图15 一3 )。然后一手握足远端,一手握跺关节固定,做踝伸屈活动数次;舒理筋脉。(图15 一4 )
牵:术者双手拇指顶住足拓侧远端,双手三、四指重叠于外踝前缘,在足部极度背伸时,骤然牵拉,有时可听及响声。以纠正由于外踝扭伤并发之足跄关节错缝。(图15 一5 )
压:术者双手握住内外踝对内挤压,以纠正下胫腓联合之轻度分离。(图15 一6 )
疏筋:术者双手拇指在足踢侧,余指在足背侧由近端至足踢理筋数次,并神各足坏。(图15 一7 )
2 .内踝扭伤
揉:术者一手托住踝后部,一手拇指置于内踝前缘痛点,余指放于外踝部,重点揉按内踝部。(图15 一8 )
牵:术者双手拇指顶压足环侧,余指重叠置于内踝前痛点处,在足极度背伸时,用力向远端牵拉,有时可听及响声,但不能强求,然后一手握踝关节固定,一手握足远端做踝关节被动伸屈活动数次。(图15 一9 )
杜自明手法
1 .理筋手法开始首先理筋顺气,自上而下依次施行,约4 - 。遍后,改行点穴手法。
2 .点穴点穴之前应在理筋时有目的的找到压痛最显著的地方,以此作为点穴的重点。手法操作的要求:① 点穴轻重,既要达到医疗有效的程度,又要使患者能够耐受;② 点穴手法宜缓慢有力,若手法过快,其力仅在皮肤表面,既不能收效,又使患者疼痛不适,徒劳无益。因此手法必须稳力深压、力透肌肤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施之得法患者可有既酸胀又疼又舒服的感觉)。点按后气通肿减,轻症即可恢复正常活动,重症亦能减轻痛苦。
通常所取穴位,按主次先后的顺序有:① 踝关节外侧损伤取丘墟、申脉、昆仑、商丘、解溪等;② 跺关节内侧损伤则取太溪、照海、商丘,昆仑等。有时外侧伤加阳陵泉、足三里、承山;内侧伤加地机、鑫沟、三阴交如橄穴的时间无硬性规定,须根据病人体质、受伤的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按至患者感到疼痛减轻或不痛即应停止。点穴完毕再行理顺手法2 一3 遍。
3 .内磨外磨与镇定法内磨合桦、外磨活动关节囊,镇定伸筋,各有目的。以左踝为例(坐位与前同),术者右手握于患者小腿下端,紧靠蹂关节处,左手手掌与足环相对于足拓远端,以小腿长轴为轴心作内外旋转后各10 一20 下(新伤少转,旧伤多转),最后用力使踝背屈,镇定1 分钟,同时并连续伸屈5 - 6 次,治疗手法至此告终。镇定时也可配施小腿拔络法。然后让患者站起来作下蹲、踏步及行走,行走时足必须放平、身体重量平均放于两腿,保持端正步姿。
章宝春 手法
轻度内翻与外翻踝关节,使关节肌筋恢复到正常位置。2 .推揉点按一般在肿痛减退后,先在筋损处推擦伤药酒,由上而下,顺其筋络推揉点按筋损处,并点按昆仑、丘墟、商丘、太溪、解溪等天位,以活血舒筋镇痛。
3 .推按散法术者一手握住足环部并加以牵位,将踝关节尽.量肠屈,并轻度内翻或外翻,另一手拇指在筋损处与腿垂直方向进行推按,此法可分离粘连,舒筋散结。
4 .最后将每个足趾进行拔伸抖动,以达到舒筋通络的作用。
魏指薪手法
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一手握住患者足背,将足踝放在极度内翻位置上,足背固定不动,而后用拇指徐徐推按患处来回数次,通常推按摩揉压痛点最剧处,使血肿向四周散开;再将足部放在正中位,勿使内翻或外翻,然后使踝关节背屈至极度位,当背屈至极度位后,一手仍托定伤处,一手握住趾场部,突然用力作跺关节环屈,向下一拉,此时可听有“的嗒”响声。以上3 步手法,作为1 节,急性踝关节扭伤,只作1 节手法即可,以后可单用药物治疗,直至功能恢复。如有骨折或筋断,可按法将血肿推散,但过屈过伸手法不宜使用。
张仲田手法
1 .外踝伤筋
( 1 )令患者取端坐位,患肢自然伸直。助手站在外侧,双手紧握并固定患肢小腿中段。术者坐在患者足端外侧,双手拇指并列抵于外跺,两手余指分别经过踝关节前后置于踝骨内侧,向远端牵拉。(图15 一10 )
( 2 )术者一手保持下解手法,另一手用拇指指腹置于外踝痛点处或痉挛之筋的内侧缘,向后下方拨动(图15 一11 )。此时如感到滑动,便是筋已复正。
( 3 )再以一手拇指腹在痛点处按揉1 一2 分钟(图巧一12 ) ,以善其后。
2 .内踝伤筋
( 1 )患者和助手的位置同外踝伤筋。术者坐在患肢足端内侧,双手拇指并列抵于内踝,余指经过踝关节前、后侧,置于跟骨外侧,同时向远端牵拉。(图15 一13 )
( 2 )术者一手保持下解,另一手用拇指指腹置于痛点处向前上方拨动(图15 一14 )。此时指下如有滑动感,且疼痛即刻减轻、运动自如者,说明筋患解除。
( 3 )拨后,术者再以一手拇指指腹于痛点处按揉(图15 一15 ) 1 一2 分钟,以消散气血。
患者仰卧硬板床手法:
李建萍手法
1 .揉捏理筋法,患足跟垫一小枕,术者高于患侧,施行以下以右手拇指自患肢飞扬穴至申脉;阳陵泉至临泣:足三里至内庭;阴陵泉至商丘;三阴交至照海,由上而下顺经揉捏,余指在对应部位配合捏拿舒筋共6 遍。
2 .循经点穴法以拇指指峰点按昆仑、申脉、悬钟、丘墟、临泣、解溪、陷谷、太冲、商丘、太溪、照海等穴,各点按9 次。
3 .拔伸旋转法术者左手握足跟,右手握足背,行拔伸牵引数分钟,在拔伸下将踝关节向扭伤的相反方向内翻或外翻数次,再向顺、反时钟方向旋转活动各9 次,每至第9 次时突然向前向上提抖2 - 3 次。最后以右手食指与中指逐个夹住足趾向远端提拉数次。
4 .归合跺法归背伸,左手托住足根,右手握足前部,将足向上轻稳推反复9 次。
5 .掌根颤压法术者双掌根分置两踝尖下方,大鱼际置踝尖前方,小鱼际置踝尖后方,双掌对挤颤压约3 分钟。
6 .反推抚摩法术者以拇指及大鱼际从患足远端向近心端推揉至膝部,反复9 次,再以掌面抚摩至表面发热为止。
巴熙林 手法
1 .痛点逆向推挤点压术者一手固定踝关节,一手握于足部,在重复损伤机制下(外翻位损伤在外翻位下,内翻位损伤在内翻位下施行手法),用拇指由踝的远端弧形向近端逆向推挤点压痛点。
2 .拇指横向分筋弹拨在同一姿势下,用拇指从踝部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运用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的手法进行横向分筋弹拨。
3 .拔伸旋摇、背屈踌屈术者一手握住患足跟部,另一手握住患足前部,作纵轴拔伸牵引1 、2 分钟,后改为顺时针、逆时针旋摇足踝关节十数次,并逐步将足踝关节背屈、坏屈数次。旋摇幅度和背、坏屈幅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限。
4 .三指顺向疏筋理络在完成以上3 法后,即用食、中、无名三指,从足的近端向远端顺向疏理,疏理的力量要轻重适宜。
沈跃生手法
1 .踝关节矫正法患者端坐或仰卧,术者双手交叉抢住足远端,先使足部背曲,用力拉开外翻,常有“嘀嗒”响声,以活动关节。局部轻揉。对皮下血肿,向近心端按揉;对陈旧性血肿,向远心端按摩。保持中立法,然后用“8 ”字绷带外固定。(图15 一32 )
 2 .足趾运摇法术者左手固定患足前端,右手拇、食二指钳住小趾第一节,轻轻牵引,并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摇动患趾8 一12 次。然后用拇、食二指沿足趾纵轴来回揉捏数遍。(图15 一33 )
 3 .蹊关节揉担洛患者仰卧或坐位,术者一手固定患肢足远端,使跺关节呈中立位,另一手拇指及其余指从伤处自下而上沿小腿揉捏,重复数遍。然后再用按摩法按摩韧带,分解和软化粘连的瘫痕组织,每次按摩2 一3 分钟。
4 ,痛点推、揉、切法在痛点处及有疲结包块处,用拇指推揉法和指切法,使包块消散。患者有痛感,但需配合。
5 .按跟腱法 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小腿下垫一棉枕,足跟呈中立位。术者以双手拇指分别于刁、腿后下方跟腱两侧,自上而下着力,均匀地向跟骨粗隆推按,重复数遍。6 .踝关节摇摩法患者坐于床上,患肢屈曲,术者一手捏住小腿下部,固定足跟;另一手握住足前部,摇摩踝关节。每次3 一5 分钟。
李墨林手法
1 .准备手法
( 1 )按压太溪穴1 分钟。起手时,右手食指向上推挤。
( 2 )按压解溪穴1 分钟。
( 3 )牵引、推按、提拉踝关节。
( 4 )按压足三里穴1 分钟,并用两手捏拿小腿,向下滑行至跺上,反复3 次。
( 5 )提拉股四头肌联合腱。
( 6 )按压风市穴1 分钟,按压冲门穴半分钟。
2 .治疗手法
( 1 )术者以右手紧握患者足趾,向上牵引。牵引半分钟后,先外翻扩大踝关节内侧间隙,以左手食指压入其间隙内,在继续牵引下,内翻扩大踝关节外侧间隙,以拇指压入关节间隙内。在左手拇及食指夹持踝关节、右手牵引下,将患足左右摇摆,内翻与外翻1 - 2 次。
( 2 )术者右手仍在牵引下,左手拇及食指夹持踝关节间隙,用力向后下部推按踝关节,同时右手将患足强度背伸。而后在踢屈的同时,左手拇及食指在用力捏压下,食指向上提拉,拇指沿外踝前上缘用力向后下方推按,同时背伸跺关节,继而向前滑行至外踝前侧,对准第四踢骨纵轴,以拇指挠侧缘徐徐向前推按。
( 3 )术者两手拇指放于足背部,两拇指指端相距1 寸,自跺关节前侧开始,至踢骨头止,向中线作对抗挤压推按,反复1 - 2 次。然后以同法施于踝关节前外侧,反复2 - 3 次。
( 4 )术者右手持握足踢,左手掌自足背外侧向内推按,反复2 一3 次。
杨希贤手法
1 .患者仰卧,足伸出床尾。术者在跺关节周围施以摩法,并点按绝骨、解溪、太溪、昆仑、申脉等穴位。
2 .助手双手握小腿上方,术者一手握足跟,另一手握足部,徐徐地用力相对拔伸。、
3 .术者一手托踝关节,拇指和其余四指从两侧扣住内外踝;另一手握足前部施行摇踝法。
4 .以拇指在肿痛明显处从上向下推按,反复数次。若为慢性踝关节扭伤,除以上手法外,还应做局部拨筋和按揉痛点。若收放不快,亦可在局封后加上拨筋和按揉,可收到明显效果。
张长江手法
1 .距腓前韧带损伤(以左足为例)
( 1 )指掌摩法术者以左手握患者足趾,右手从足背第五拓骨开始向上抚摩,经踝至小腿下端,然后依次由第四、第三趾骨向上抚摩。
( 2 )点按法:术者以拇指点按揉压足三里、申脉、金门、仆参等穴。
( 3 )术者右手拇指与四指分开拿患者跺关节,左手拿患者足趾
 ( 4 )术者以左手鱼际肌按揉患者距腓前韧带,右手握患足使其缓缓抨足外翻及内翻。足内翻时,对新伤者动作要轻柔,否则会加重损伤。
( 5 )术者仍以左手拿握患者足趾部,右手用虎口处卡按在足背外侧,轻轻揉擦,以使受伤部软组织感到发热,疼痛顿时减轻。
2 .外侧韧带损伤(以右足踝为例)
(1 )指掌摩法:患者左下肢放松,术者右手以拇指及手掌在小腿外侧沿徘骨长短肌、腓骨第三肌反复摩动约2 一5 分钟。
( 2 )按压阳陵泉、足三里、仆参、丘墟穴。
( 3 )垒引:患者足跺侧置于床,术者双手拇指按置外踝侧副韧带附着处,双手其余四指分别拿握住患者足背及足跟压缘缓缓用力牵引约2 分钟。
( 4 )术者两手将患者足置于中立位,同时术者两手腕环形旋转用力举起患者跺关节摇动。
( 5 )揉法:术者以右手拿推患足跟使其左右摇动,左手拇指以外跺尖沿外跺侧副韧带轻轻向下揉动。
( 6 )搓法:术者两手对置患小腿下端至跺关节两侧,反复搓动约2 一5 分钟,以踝关节周围均感到发热为宜。
王中衡等手法
1 . 与腓肠肌劳损的第1 、2 部治疗方法相同。
2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术者立于其下方,一手扶定其患跺足背部;另一手扶住足跟,双手同时用力突然向后牵拉足踝部。
骆派手法
1 .轻度损伤型
( 1 )揉足三里法。
( 2 )推足外侧法。
( 3 )揉委中法。
( 4 )跺背屈法。
以上手法均见有关章节的骆派手法。
【 手法荟萃】
葛长海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用按揉法,按揉跟腿双脉,再由跟健部向上拿揉小腿肌肉至腓内脉,然后再用拇指点揉法,点揉踝前脉和跺侧双脉,最后做踝活动。
张长江手法
1 .捏拿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以左足为例。术者左手握患者趾部,右手拇指与四指分开反复捏拿小腿外后侧。
2 .按揉法术者右手用掌根放于外跺后侧方轻轻揉按,拇指与其它四指拿握踝关节,左手仍握患者足趾部部分使足拓屈,右手揉按患者外后跺的同时,使足逐渐内翻。
3 .用卜骨长短肌腿变位法术者右手沿腓骨长短肌反复向下揉推3 一5 次,然后以拇指在外跺后下方向后按压推挤腓骨长短肌腱,同时右手将足背伸。
骆派手法
1 .股内侧重搓法站于床上,一手拉紧扶手固定身躯后,用一足之足底部置于股内侧上方的阴廉、五里穴处,自上而下经血海、阴陵泉至三阴交穴止,反复重搓1 一3 分钟。(图15 - 37 )
2 .揉委中法
 3 .推足外侧法。
4 .踝背屈法。
以上3 、4 两法均见于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章节的骆派手法。
第三节 跟腱周围炎
【 概述】
跟腱是小腿三头肌的延伸组织,附着于跟骨结节,是人体最强大的肌腱。在三头肌收缩时,有屈小腿、提足跟和固定踝关节及防止身体前倾等作用。跟腱周围炎是指跟腱的周围组织因受到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的炎性改变。
【 症状与诊断】
急性损伤后,跟腿周围肿胀、压痛,跺关节的屈伸可引起疼痛。足拓屈抗阻力试验疼痛加重。早期治疗不当,时间长以后,则可造成跟腱周围变硬,踝关节由屈伸疼痛变成屈伸受限,疼痛可能减轻,但踝关节活动不便,上下楼梯时更觉困难。X 线照片可能发现有跟腱周围的变性钙化影。
【 手法荟萃】
陈正光手法
1 .分筋与刮筋俯卧,于跟后,主要在跟腱附着点和腱中偏外滑囊痛点,用拇甲对筋结进行分筋与刮筋。两个手法都为重手法,
2 .揉筋与上法俯卧,屈膝,双拇指于跟腿两侧相对错揉(上下)挤压(相对),指感甚敏,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效果更佳。上法主要作用跟腿附着处,此法常用于浅表的部位,即以此法最宜。
张长江手法
1 .捏跟腱法患者俯卧,术者双手捏跟腱反复数次。
2 .捏拿跟腿法体位同上,术者双手拇指与其它四指拿患者跟腱并向上提拉3 - 5 次,最后提拿跟腱向两侧轻轻扳动。
3 .推跟腿法体位同上。术者托拿患者小腿下端,一手以拇指从足跟经跟骨结节至腓肠肌反复推动5 一10 次,使之有发热感,皮肤略微红。
4 .点按法术者以拇指点压患者委中、承山、跌阳、悬钟、大钟、昆仑穴。
5 .揉跟腱法体位如前,术者以掌跟鱼际肌在跟健周围缓缓揉动,范围逐渐加大,约3 一5 分钟。
6 .踝关节屈法术者一手托拿后踝,一手拿握足趾,将踝关节牵拉约2 分钟后,使足反复背伸。
沈跃生手法
1 .揉按法患者俯卧位,小腿及足跟部垫一软小枕。术者用一,手揉捏跟腿周围。由轻到重,由浅入深,从上到下,反复8 - 12 次,以使患者有酸胀感为宜。
图15 一40
2.拍打跟腿及运摇法患者俯卧,足跺部垫一软小枕松跟腱部位。术者从上而下反复拍打患处,约3 一5 分钟。顺时针方向运摇踝关节,速度再慢,幅度逐渐加大,8 一12 次为宜。
 
杨希贤手法
1 .患者俯卧,在跟腿上施以摩法,并点按承山、太溪、昆仑、申脉等穴位。
2 .术者双手捏拿跟腱,反复多次。(图15 一41 )
3 .在跟腱处从上到下施以滚法。
4 .患足置环屈位,术者一手握足前部,另一手拇指按跟腱下端,两手互相配合,随足逐渐背伸,同时拇指沿跟腱缓缓用力向上按推,反复数次,以松解粘连。
5.若跟腿上有结节,应在局部按揉,以促使结节软化。
6.术者一手托棵部,另一手握足部摇转踝关节。
刘寿山 手法
1 .患者仰卧,患肢伸直,术者一手拿住足趾,使足肠屈再背伸;另一手拇、食二指在小腿后方,在小腿中、下部持顺之。
2 .患者俯卧,患肢屈曲,术者一手按于足踢部位。使足背屈,小腿腓肠肌处于紧张状态,另一手用劈法。而后用拇、食二指在痛处捻散之。
第四节 跟痛症
 
【 概述】
跟痛症是由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的以足跟着力部疼痛为主的病症,多发于中老年妇女。发病可由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引起。急性者,如走路时足跟踩着小石头或下楼时用力过猛足跟着地时,都可发生。但跟痛症患者多无明确的外伤史,逐渐发现足跟疼痛。这类患者,多为中年人,因肝肾不足,筋骨衰弱,而身体又骤然发腓,足跟负重增加等原因,足跟下软组织遭受反复挤压性损伤,即可出现跟痛症。病程日久,可在跟骨结节负重面产生骨质增生― 跟骨骨刺,使症状加重。踢筋膜的劳损性病变或滑囊炎,也可引起局部癖血疼痛,且能加速骨刺的生长。
【 症状与诊断】
急性损伤引起者,表现为足跟着力部急性疼痛,不敢走路,尤其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更畏行走,局部微肿,压痛明显。慢性者主要表现为起病缓慢,每天早晨开始下床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则痛减,若行走过久则又感疼痛难行。多数为一足发病,偶有二侧足跟俱痛者,病程较长;跟骨痛常与跟骨滑囊炎或环腱膜炎合并存在。若为单独存在,跟骨痛之压痛稍钝,位置稍偏后较局限。跟骨骨刺较大时,可在局部触到骨性隆起,若系环腿膜炎或滑囊炎之急性期,则触痛较敏感,触痛部位较广泛,位置稍偏前;X 线拍片检查可发现软组织增厚,或见鸟嘴样跟骨骨刺,同时有助于排除跟骨的其它疾患。
【 手法荟萃】
李绍启手法
患者取坐位,穿硬质平底鞋,在平坦硬质地面上,将患足足跟最痛处踩在直径5 厘米左右的铁球上,使铁球在足跟下旋转滚动称为滚跟。开始滚时足跟疼痛,一会疼痛减轻,这时可逐渐增加足跟对铁球的压力,用力持续滚跟10 一15 分钟后,用足跟痛部在铁球上跺10 一20 下,用力的大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天2 一3 次。若双足患病可同时进行治疗。
杨忠、杨以庭手法
器械木棒捶击法:患者俯卧于床上,患者屈膝,足底向上,先触明压痛点,术者一手握足前掌,一手持木棒(接触皮肤处的一头宜5 一10 下,后突然改用重力为方形),对准压痛点处,先用轻力捶击5 一10 下,左猛击2 - 3 下后结束,让患者下床试之,大部分可治1 次痛止而愈,若未全消者,过3 一5 天后再用上法重复1 次。
马在山手法
1 .按摩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旁,从患肢小腿腓肠肌起,至跟骨基底部止,自上而下用抚摩法、揉捏法、推按法、点压法、叩击法烦序施术,使局部术后有热胀及轻松感
。也可配合点压临近穴位,临床辨证常用穴:三阴交、金门、中封、太冲、大钟、照海、昆仑、申脉,以助行气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各类型治疗。
2 .锤击法患者俯卧屈膝位,足心向上,术者摸准骨刺部位压痛点,一手握住患者跺部固定,一手拿木捶先轻叩击,最后用力叩击痛点,以击破局部滑囊为主。
葛长海手法
让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木锤或硬橡胶锤进行锤击,锤击时的用力要准确而轻快,不可用力过猛。也可用“T ”形棍用力顶压。对年老体弱的患者,可用拇指刮法,用力刮足跟压痛处。
孙维良手法
1 .患者俯卧,术者用一手五指指面自腓肠肌胭窝处向跟腿处捏拿,并点压承山穴,以缓解肌肉痉挛。
2 .患者俯卧,术者拇指与食指的指面在跟骨内外两侧提捏,再用拇食二指相对挤压太溪、昆仑穴,以改善跟骨周围血液循环,通经活络。
3 .患者侧卧,术者用拇指指尖按压足根处压痛点,若属纤健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用拇指指面推揉拓腱膜,以消散痪滞。
4 .对跟骨骨刺所致足跟痛者,在采用以上方法的同时,让患者俯卧,屈膝,足底向上,术者用木锤或硬橡胶锤在痛点处锤打,用力宜轻快准确,不可用力过猛,患者若是老年,可改用拇指指尖按压。
王中衡等手法
1 .与腓肠肌劳损的第1 、2 部治疗方法相同。法时,患者侧卧,患肢在下,健肢在上。
2 .用拇指端点按跟骨内侧、后侧及后下方的的部位,即3 个痛点处各点按3 分钟。
杨希贤手法

1 .患者俯卧,屈膝90 度,术者双拇指叠按于足跟底痛点处,双手余指扶踝部两侧,至足跟底发热为止。,然后拇指用力自痛点处向后按推,反复数次,
2 .术者一手握前足掌,尽量将其背伸,另一手握拳猛力叩击痛点10 余下,继而以拇指按揉痛点。
3 .将踝关节反复屈伸活动数次。
张长江手法
1 .跟痛症的一般治疗
( 1 )揉跟腱法:患者俯卧,术者双手拇、食指从两侧拿起跟腿,然后逐渐放松,同时进行揉按。
( 2 )点按法:术者以拇指揉压涌泉,点按承山、委中、仆参、申脉在跟骨下脂肪垫处用力揉按,约3 一5 分钟。
( 5 )创擦足跟法:术者以两手五指交叉,两掌跟分别从两侧夹挤跟骨,缓缓用力揉动跟骨至足跟部感到发热
2 .加减手法,并左右旋动约3 一5 次,反复擦揉,直
( 1 )跟骨皮下滑囊炎:加拇指刮滑囊炎法,捏揉小腿法。
( 2 )跟骨骨质增生:
用木锤或硬橡胶锤进行锤击,锤击时用力要准确而轻快。
用“T ”形棍用力顶压,以痛镇痛法,3 一4 次即可。
对老年体弱患者用拇指刮法,用力刮足跟压痛处。
 ( 3 )跟骨下脂肪垫及跟骨下骨膜炎:
急性期:足跟揉法,点按水泉、仆参穴。
慢性期:同跟骨增生治疗法。
( 4 )踢腿膜炎:加揉涌泉穴,推坏腿膜法。
第五节跗跖关节扭伤
【 概述】
跗跖部位于足背中部,上有附骨,下有足掌骨。足附骨与足掌骨之间有足背侧韧带和趾长伸肌腿与腿鞘。由于直接暴力打击、压砸或足背着地等原因使足前部过度肠屈,而使跄踢部之韧带、关节囊及伸趾肌腱受到牵拉伤,甚至可致其部分断裂,关节失去稳定性,并可出现微细错位。该部位软组织少,伤后血肿较为明显。
【 症状诊断】
足背部肿胀明显,并见有青紫色癖血斑,疼痛剧烈,站立时伤足不能负重,步行困难。术者以拇、食二指轻轻触摸,可觉附拓部凸起,压痛明显,前足伸屈不利。
【 手法荟萃】
刘寿山手法
1 .拔戳法患者正坐床上,将足伸出床边。助手用两掌相对,双拇指在足背,食指在足底,余三指在后,兜住足跟,固定不动。术者双手拇指按压跄环骨,余四指在足底拿住伤足(图15 一44 )。用揉捻法按摩舒筋。
2 .踩法用于陈旧性损伤。患者站立于床边,脱去伤足鞋袜,伤足心置于一半圆形木块(或一卷绷带)上。术者站在伤侧,将脱去鞋袜之同侧足,踩在伤足上,足心置于伤处。术者用手臂推患者之胸,使患者跌坐在床上,同时足用力踩踏伤处。使1 次复1 次。此外,刘寿山对附踢部内侧软组织损伤施行手法如下:患者侧卧,伤足在下。助手双手握住伤侧小腿下端,固定不动。术者一手虎口扣住足跟,拇指按在伤处,另一手拇指在足底,余四指在足背,拿住足环部,环转摇晃6 - 7 次,再向足趾方向拔伸。(图15 一45 )  
黄乐山手法
患者坐在诊床上,患足伸出床头。术者坐于对面,先以双手拇指及其余四指捏法(拇指在环侧,其余四指在背侧), 由近端向趾端疏理数次,然后用双手拇指顶住足踢侧远端做支点。一手以三、四指为主,勾住足背侧患处,另一手四指重叠其上,以助其力,在足背、外旋情况下,令患者放松,双手突然用力牵拉,如有“咔噎”样回位声,说明向背侧错动之附骨在牵拉压迫下已经回位复位后一手握附关节处未听及响声,可反复牵拉数次。复位后一于涯研大卫处,一二二二足远端,顺踌背侧轻轻活动数次,使错缝进一步合槽,筋脉舒展。此法习惯称为“带法”,适用于向背侧错动的患者。(图15 - 50 ) 如向环侧错动(以般骨为多),复位时可将带法改为顶压法。即一手拇指顶住环侧散骨部位,另一手按足背远端,使之坏屈、内翻,两手同时交错用力,拇指向背侧顶压,可听及回位声(图15 一51 ) '
张仲田手法
1,患足放在矮凳上。术者坐在对面,一手捏住蔬骨远端施以解法内侧拨动(图15 一52 ) 行走。’;另一手拇指指腹置于跻附关节的背侧面。待指下有滑动感后,疼痛改善,即可下地
2 .拨后,术者一手持续下解,另一手用拇指指腹在痛点处按揉1 一2 分钟。
摩按踝关节周围,捏跟腱,推足背,捻趾,对患处拨刮。摇踝关节和强行屈伸、摇拓趾关节,拨伸趾而结束。
第六节趾关节挫伤
 
【 概述】
趾骨共入块,除跄趾为2 节外,余四趾皆为3 节。拓趾关节及趾间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关节囊、侧副韧带及其周围的软组织来维持,如有蹲、震、戳、蹂,或有压砸,可致趾箭伤筋。
【 症状与诊断】
伤箭肿胀,疼痛难忍不息,行走不便,重者有青紫色察血斑散露于皮下。
【 手法荟萃】
刘寿山手法
患者正坐床上,伤足伸出床边。术者坐在伤足外侧(若伤在四、五趾,则坐在伤足内侧),用双手拇、食指分别捏住上、下节趾骨,将远趾节环转摇晃6 - 7 次,然后拔伸,再将受伤足趾屈伸数次。用一手拇、食二指捏住伤趾关节两侧,揉捻舒筋。
张长江手法
1 .趾捻法 患者把足放在床上,术者一手握足背,使患足固定,另一手拇、食指衔患趾趾根上下轻轻捻动约2 一3 分钟,以使患趾有酸胀麻木感并可使疼痛减轻。
2 .活趾牵拉法术者握足背一手固定患足,另一手拇、食指拿患趾末节轻轻牵拉并向内外侧旋转5 一10 次。
3 .足趾抖拉法术者拇、食指拿患趾向内、向外环形摇转。当摇转至足背近侧及掌侧时稍用力向上下远端牵拉,最后在牵引下抖动患趾数次。
4 .点按法 患足自然放平,术者以拇指指峰选穴按压。足跄趾扭伤时,以拇指指峰掐按患足阴谷、阴陵泉、公孙、隐白;第二趾损伤时,掐按足三里、解溪、冲阳、足三里、丰隆、内庭阴穴。
6 .推法 术者一手拇食指拿患者趾端,另一手拇指或鱼际肌自患趾末节向近端、向足背侧反复推动约2 - 5 分钟,使局部温度增高,肿胀消除,疼痛减轻。
张仲田手法
1 .令患者取端坐位,患足放在矮凳上。术者坐在对面,一手拇、食指分上下捏住并固定患趾中段;另一手拇、食指捏住趾骨远端,施以解法、
2 .术者一手保持下解,另一手拇指指腹置于痛点,逆筋走的方向进行拨动,使其回复原位。
3 .拨后,再用拇指指腹在痛点处按揉2 - 3 分钟,以疏通气血,消除疼痛。
 
 
主要参考资料
1 .孙树椿等,《 中医筋伤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年,第1 版。2 .张安祯等,《 中医骨伤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年,第1 版。3 .俞大方,《中医推拿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年第1 版。4 .宋一同等,《 软组织损伤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 。年,第1 版。5 林子顺等,《 林如高正骨经验荟萃》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 。年,第l 版。
6 .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年,第1 版。7 .奚达等,《 刘寿山正骨经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 年,第1 版。8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年,第1 版。
9 .李墨林等,《 李墨林按摩疗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年,第1 版。10 .曹锡珍,《 中医按摩疗法》 ,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年,第1 版。H .张世垣等,《黄乐山骨科临床经验选》 ,北京出版社,1983 年,第1 版。12 .郑怀贤,《 伤科诊疗》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2 年,第1 版。13 .李国衡,《 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第1 版。
14 .张安祯等,《 林如高正骨经验》 ,福建人民出版社,1977 年,第1 版。15 .杨清山,《 杨清山按摩经验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16 .太和县中医院,《张仲田正骨经验》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第1 版。
17 ,章道胜等,《 章宝春伤科临床经验》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第1 版。
18 .陈占魁,《 陈氏整骨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1 版。19 .隋书义等,《 董万鑫骨科秘验》 ,北京出版社,1990 年,第1 版。20 .陈新民等,《杨希贤疗伤手法》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年,第1 版。
21 .狄任农,《 伤科手法治疗图解》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第1 版。
张长江等,《 中医骨伤科推拿手法》 ,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