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发病与治疗的商榷
冯天有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起着支持头颅和构成支持胸腔、腹腔、盆腔脏器的骨干,同时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并有负重、运动,吸收震荡和平衡身体的作用。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并受年龄、脊柱功能活动度的大小、关节突关节运动的方向和负重情况所影响,临床以颈、腰段脊柱为多见。常见的有寰枢椎半脱位、颈椎病、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腰后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峡部裂等。目前国内外对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病因、病理等存有不同看法。对其发病机理大致有如下几种学说:退变学说、椎间盘突出学说、软组织粘连变性学说、椎管狭窄症或椎管矢状径狭窄学说等。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侧面,加深了对该病的认识。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损伤和(或)退变是损伤性脊柱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有以下几种情况:
( l )起病方式不一。一种人脊椎骨质增生或退行性改变严重,但并无临床症状,当一次挥鞭性损伤,俗话说脖子(或腰)“撑”了一下突然发病;另一种人三天两头出现“落枕”,脖子经常疼,时间长了便呈斜颈外观,逐步牵扯到胳膊和手指麻疼,或出现其他症状;也有经常因不随意的动作而诱发腰痛,经休息或治疗后好转,日久致成腰腿窜痛,活动障碍。说明起病不一定与骨质增生或退变完全一致。
( 2 )临床症状不一定与脊椎骨质增生和退变程度完全一致。有些患者X 线照片显示明显骨质增生,而神经受压症状并不明显;有的患者发病后,早期症状很明显,而X 线摄片不一定有骨质增生。( 3 )治疗效果的取得并不完全取决于骨质增生是否去除。多数患者经牵引、按摩、推拿等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4 ) X 线照片显示明显的骨质增生或退变的颈椎病患者,经手法治疗后纠正了颈椎曲线,数年后随访,x 线照片原骨质增生变小了,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了;也有患者早年腰腿疼痛,x 线照片无显著异常改变,若干年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观察腰椎X 线片已有显著增生或退变,甚至椎体间已成骨桥。
( 5 )经手术治疗的部分患者,颈(或腰)椎植骨融合后,骨刺逐渐自行吸收、减少;而融合欠佳或附件切除过多的椎体其骨刺可以增大。
以上现象仅用上述诸学说难以解释清楚。近几年来我们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试图从脊柱内外平衡失调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这些临床现象,初步总结出一些看法。
一、发病机理的探讨
脊柱的椎间盘负重和关节突关节稳定脊柱的功能,在脊柱运动时可以互换,可以使双侧或单侧关节突关节暂时性负重,胜任脊柱后伸、侧屈、旋转三个方向的功能活动。
椎间盘由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弹性的软垫,根据解剖结构的特点,两椎体间可以产生角动和摇椅样运动,但受到椎间韧带和关节突关节面方向的节制。人体在肩杠、背、抱、单(双)手搬提重物或四肢运动时,脊柱承受拉、压、旋转、剪切等应力,尤其当脊柱在直压旋转受力时,如弯腰左手拾落在右脚旁的物体时,腰部脊柱处前屈右旋位,着力点(在腰。椎体)外平衡。
脊柱协调的内外平衡是胜任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重要条构成脊柱的内外平衡因素由于积累性劳很容易破坏脊柱协调的内
损和(或)退变使椎间隙变窄、髓核弹性减弱、关节囊和椎间韧带松弛、肌肉萎缩等使脊柱的稳定性相对减弱。若在特定体位(如人体在直立位或脊柱前屈至极限时,骸棘肌松弛,椎间韧带松弛,身体重量全部传达至椎体及椎间盘)内平衡负重缺乏外平衡支架的保护,或急剧的体位变化,使影响体位姿态的内外平衡因素来不及迅速协调适应,很容易造成着力点部位单(多)个椎体的轻度位移及其软组织的损伤。它是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改变,所以某退变椎间隙(或正常椎间隙)承受超负荷直压旋转外力是造成单(多)个椎体位移的直接原因。
脊柱运动的维持,一方面靠神经、肌肉和韧带的作用;另一方面靠骨骼和关节的结构。所有这些必须保持平衡,其中任何一部分失去常态,运动必会受到影响。正常脊柱在小关节面对称的情况下,小关节面没有摩擦,但若单(多)个脊椎位移后都可使伸屈活动的协调失去平衡。骨性关节炎的研究提示,炎性刺激或酶的活动使关节呈退行性改变,是由于异常机械的应力所引起的。当单(多)个脊椎错缝、半脱位或脱位后,使椎间孔和椎管矢状径变小,椎间软组织损伤,破坏也引起了外在平衡的相应改变。脊柱内外平衡的失调使脊柱应力改变呈现强硬、减轻或消除神经、血管受压,就出现代偿性脊柱曲线,来稳定损伤后的脊柱。久之疼痛、活动受限。机体为了增大椎间孔和椎管的直径,由于椎体间盘韧带间隙发生出血、机化、骨化和椎体缘受韧带、关节囊牵拉,出现代偿性骨质增生;同时,椎间韧带由于损伤而引起肥厚、变性、钙化、骨化,这些变化又起了维持和稳定损伤后的代偿性脊柱曲线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