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十七本 冯天有—软组织损伤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十四节 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内容开始
=GramE>1989 9 月住院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2 例的近期疗效,见表1
同时对1980 11 月一1987 6 月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到278 人,随访时间最长2669 天,最短265 天,平均1391 天。患者年龄最大61 岁,最小14 岁,平均39 . 22 岁,见表2

三、CT 、核磁共振(MRI 对腰惟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价值
CT 和核磁共振(MRI )的问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无创伤的诊断技术有了划时代的提高。CT 能直接地显示出突出的椎间盘。核磁共振较CT 对软组织细微结构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及其软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诊断可靠,与临床符合率约80 %。曹氏〔 ’〕 认为椎体后缘中间或一侧发现局部隆凸的椎间盘以及鞘膜前方的脂肪位移或消失,鞘膜前缘受压变形或移位以及神经根鞘受压移位等是椎间盘突出的CT 表现。日常临床工作中遇到许多情况与CT 、核磁共振的结论不符。( 1 ) CT 和核磁共振确诊患病的间隙,患者可不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或者与其程度不相符合。( 2 ) CT 和核磁共振确诊多间隙突出,临床上仅个别间隙有相应症状体征。
( 3
)患者临床治愈后症状体征消失,而CT 和核磁共振检查显示的形态学变化多数不明显,亦有个别相符者。
( 4
)检查者虽无重要症状和体征,但CT 和核磁共振报告多间隙(5 6 )椎间盘突出给他(她)们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导致长期失眠、精神崩溃,对疾病丧失治疗信心。
以往研究〔 8 〕 表明脊柱在三维空间内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同时,也会发生长度或形态的变化,由此可引起椎管容积、横截面积、脊髓、硬膜囊、神经根、硬膜外脂肪及静脉丛等的相应变化。近年来有人提出“硬脊膜鞘”的概念,硬脊膜前表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它的变形及张力变化对疼痛带来影响〔 ’〕 。影响硬膜囊运动和形态学改变的因素很多,其中椎间盘向后膨出起重要作用;椎间盘向后膨出程度的增加,必然使硬膜囊局部受阻变形。戴氏等〔 ’。〕 经尸体实验研究证实,当脊柱运动时,硬膜囊在椎管壁的压力作用下,必然向阻力相对较小的部位膨出变形。硬膜囊前间隙内有丰富的静脉丛,与椎体内和椎旁的静脉相交通。同时,由于静脉瓣缺如和不完全,当硬膜囊因椎管容积改变而发生变形时,静脉丛易被压缩,从而缓解了硬膜囊内的压力升高;还可以通过硬膜囊尾端的轴向运动及伸展时向下延伸,使压力得到缓冲;再者脑脊液的回流与吸收亦能有一定作用。这些机制就减缓了硬膜囊内的压力或张力升高。即使硬膜囊被向后突出的椎间盘推移变形,神经根淹没,或脂肪间隙消失尚未达到相当程度时临床亦可以不出现典型的症状体征。人体有敏锐的修复、适应、代偿的能力。这些因素就可以恰当地说明CT 和核磁共振检查只是对椎管横截面或状切面影像学的描述,对其致病和抗痛代偿的脊柱生物力学因素不能确切表达,临床上只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四、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简称手法治疗)腰推间盘突出症的治愈机理

手法治疗后可使部分髓核还纳,解除或改善与神经根的关系,减轻鞘膜囊(由硬膜和蛛网膜构成的膜,它包围蛛网膜下腔,正常鞘膜囊为圆形,对称 使脊柱稳定,恢复椎体间力平衡(或代偿平衡)。

1 .蒋氏图脊髓碘油造影24

手法治疗前均有患椎间隙造影剂充盈缺损或压迹存在,经手法治疗后1 3个月复查结果:弧形压迹消失3 例,明显缩小或压迹不清楚者5 例,该8 例均为初次发病,椎间隙无明显狭窄或增生。我们认为此种类型的间盘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完整分还纳,使受压变形的鞘膜改变了原形态,髓核的弹性尚好,通过手法治疗可能使突出物还纳或部弧形压迹消失。

2 .脑脊液动力学改变的临床研究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脊髓碘油造影,在x 光机下做动态观察,可以看到碘油柱在患椎间隙通过时呈蜡滴状、不完全梗阻甚至完全梗阻遇过叮呈精胸状、小兄全梗阻甚至完全梗阻,侧方可见弧形压迹,盲端呈尖刀状或神经根显示不清。

我们对部分患者手法治疗前及治疗后当即碘油柱变化的情况进行观察,见表3 ,可以看出手法治疗侧神经根袖由不显示到轮廓清晰;患病间隙后方碘油弧形压迹变小。推断可能手法治疗后使突出物部分还纳,松解了与硬膜囊关系;解除了对神经的压迫或改变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使脑脊液回流通畅,患病间隙水平鞘膜囊(包括根袖部分)发生了形态和张力的变化,使有效横截面积及有效容积量增加,致腰腿痛缓解消失。临床体征转为阴性,也说明解除了神经根的压迫。
小结:生物力学是力学向生物学、医学的渗透,它是活跃在自然科学前沿的新兴边缘学科之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际上才不足30 年。脊柱好像一个连续均匀的弹性直杆,支持头、躯干及上肢在各种不同体位上的杠杆链系运动。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问题的深人研究有赖于生物力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 D . C .萨比斯顿主编.克氏外科学(下册).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 3 .黄家驯,阶平.外科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 670 4 .戴力扬.椎间盘退变腰椎活动节段力学模型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9 , 5 .王德琪.人体生物力学基础.第一版.北京:九三学社内部资料,1983 : 242 6 .冯天有.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及其原理探讨.中华医学杂志,1975 7 曹丹庆.实用CT 诊断.第一版.北京:计量出版社,1985 . 344 8 .郭世级.临床骨科解剖学.第一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 138 9 .蒋位庄.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8 例临床分析.中医杂志,1981 , 22 10 .戴力扬.腰椎屈伸活动对腰硬膜囊的影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9 , ro ( l )


[第1页] [第2页][单页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