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十七本 冯天有—软组织损伤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十五节 椎弓峡部裂及脊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内容开始
椎弓峡部裂及脊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冯天有
据资料,椎弓峡部裂和脊椎滑脱症占脊柱畸形发病率的5 % ,以LS 多见,其次为L 。,个别亦有多发者。脊椎峡部未能骨化,只以纤维组织相连,在这些纤维组织尚在坚固的时期可无临床症状,称之为椎弓峡部裂。在椎弓峡部裂的基础上,一旦遭受某种程度的外力作用,这些纤维组织受到牵扯,或使受累脊椎的椎体连同以上的脊柱向前(或后)滑移,乃引起脊椎滑脱,病人可有腰痛和双(单)侧坐骨神经痛以及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体征。
一、应用解剖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每个脊椎都是由三个成骨的初发中心所生成,一个中心生成椎体。其他两个中心各形成椎弓的一半。在青春发育期,又出现五个次发中心,其所形成的骨髓即为添加于椎体的上下髓板及椎间盘,以及添加于棘突和横突的尖端。
初发中心发育受阻时,可致成椎弓后面不完全闭合的现象,同时此处的脊髓和脊膜自裂口膨出称之为脊柱裂;椎弓初发骨化中心又在每侧分为两个小骨化中心小体,前者以后变为椎弓根及上关节突,后一中心小体以后发育构成下关节突及棘突,如果前后两个骨化中心小体不发生正常连接,中间为纤维组织所代替,则形成椎弓裂。次发中心的髓板发育受阻时可致成青年期脊柱侧突,C6 、C :的横突以及Ll 皆可发生畸形而致成颈肋和腰肋。
二、临床表现
( l )发病年龄30 ? 40 岁多见。
( 2 )一般均有腰部扭伤史。
( 3 )顽固性下腰痛或伴有双(单)侧坐骨神经痛。
( 4 )不能久坐、久站及长途行步,劳动后腰痛加重,休息后好转。骑自行车时腰腿疼痛减轻。有的则以骑自行车代替长途行走为特点。
( 5 )尿频、尿急或小便失禁,大便不成形。
( 6 )检查
① 腰椎曲线前凸加深,腰显短,可有一横沟纹(图1 ) ,肋缘距骼峪近,胸骨剑突距耻骨变短。腹部触诊可摸到向前位移的腰椎椎体。
② 端坐位双拇指触诊:LS (或S , )棘突明显高隆,其上一脊椎的棘突向内隐陷,多呈一凹窝(椎体有滑脱时该凹窝加深),严重情况,LS 的棘突在背部成一凸包,在腰骸关节处呈肿瘤样。高隆或隐陷的棘突偏歪(偏左或右);偏歪棘突旁压痛明显;偏歪棘突上下棘间隙无著变。
( 7 ) X 线检查。椎弓峡部裂及轻度的脊椎滑脱,临床确诊需依靠X 线检查。
① 前后位:椎弓峡部裂在前后位片上常不易显示。如有明确的峡部裂隙,且当裂隙之平面恰与X 线平行时,则可在环形的椎弓根影下看到一密度减低的斜行裂隙,多为两侧,亦可单侧发生。当有明显滑脱时,则滑脱椎体之下缘看不清楚,由于同下位椎体相互重叠,可致局部密度增深,有时呈现新月形浓白影,并与两侧横突阴影相连,形成一“弓形影”。有时可见滑脱椎体之横突与骸椎重叠,棘突向上翘起,与上部腰椎之棘突不在一条线上。
② 侧位:如有两侧椎弓裂,可在椎弓根的后下方、上下关节突之间,亦即椎间孔的后上角,看到一透明的骨质裂隙(图2 )。裂隙的宽度与是否有滑脱及滑脱的轻重有关,位移愈明显则X 线显示裂隙越宽。
明显的脊椎滑脱在侧位片上易显示。病程较长者,在骸椎的前方可有骨质增生硬化、骨赘形成以及腰骼关节变窄等继发性改变。比较轻微的脊椎滑脱往往需要仔细研究方能决定,有时可采用卧位与直立位,或过伸位与过屈位摄片对照。对确定是否有脊椎滑脱以及其滑脱程度介绍二种简单而常用方法:
迩尔兰氏法:如L 。以上的椎体有滑脱,可根据邻近椎体前后缘的关系来测定。如系L 。滑脱,则可自S ,之前上缘向骸椎平面作一垂线,正常或仅有椎弓裂而无滑脱者,LS 椎体之前下缘位于垂线后方约1 一smm 。当有滑脱时,LS 前下缘则与垂线接触或在垂线前方,即为迎尔兰氏征阳性。
迈尔丁氏法:此法简单,将S ;上面纵分为四等分。正常L 。后下缘与S ,之后上缘构成一连续的弧线。当有滑脱时,LS 前移,根据LS 后下缘在骼椎上之位置,分别称为一度、二度、三度或四度滑脱。③ 斜位:对诊断椎弓峡部裂是最好的投照位置,因为单侧峡部裂在正侧位片上不易看到,而在斜位片上甚易显示。
如有椎弓峡部裂,则在猎狗颈部可见一带状密度减低的裂隙、黑影、碎裂的小骨块或硬化,形象称为狗脖子戴项链。如有脊椎滑脱,则因横突及上关节突随椎体前移,形似猎狗被砍头。因椎弓裂有的是单侧的,一般需拍左右两侧斜位片。
三、发病机理的探讨
正常人体腰骸部有一夹角, ( L ,椎体纵轴线与骸骨纵轴线的交角称为腰骸角,正常为120 ”一140 " 致使作用于LS 椎弓峡部的剪刀力很大,至局部成一凹窝。人体是个对立统一的整体。面,还要看到机体修复、适应、对待疾病的认识,不但要看到致病因素、畸形和症状、体征的一个方代偿和(或)失偿的另一个方面;既要把人体看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又要着眼于病变部位的特殊体征及其因果关系。
在椎弓完整时,椎体间力的传导赖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椎间韧带。椎弓裂病人峡部裂隙横跨患椎上、下关节突之间使单个脊椎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包括椎体、椎弓根、横突、上关节突;后部包括椎板、下关节突和棘突),并以纤维软骨组织充填,直接影响了椎间力的传导,峡部软组织缓冲了来自上(或下)关节突的力量。这样在脊椎的连结中就存在一个缺陷,对构成正常脊柱连结和脊柱内外平衡是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峡部裂隙的形成,为适应椎间力的传导,患椎在与上、下位椎体的连结上和互现转化为病理状态,出现临床症状。
( 2 )随着重心轴线后移,依其后移程度不同,尚可出现以下改变:患椎椎体后缘着力增强而变成楔形椎体;关节峡部承受压力增强,形成骨性深凹;关节突关节面增生硬化;椎间盘变窄,相邻椎体缘硬化;椎间韧带肥厚,承受负荷力量增强;腰背肌和腹肌发生相应变化等。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峡部裂属腰骸部畸形性疾病显著临床症状。,但由于人体有敏锐、协调的适应能力,常不出现脊柱内外平衡的代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可以互相转化。因而是相对的,与失偿往往在适宜外力作用下峡部裂病人无症状时,脊柱腰段生理弯曲虽然略有变化,但在前后位观椎体棘突的顶线相连成一直线,患处无压痛,即使患椎棘突上有一深凹,x 线片示患椎椎体滑脱,这时病人为适应脊柱曲线的改变,产生一系列的代偿变化,而常常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由于暴力损伤或不协调的外力作用于患椎破坏了患处力的适应平衡,表现峡部裂的前后两部分或与上位(或下位)脊椎相对位置略有变化。端坐位双拇指触摸时除峡部裂腰椎曲线特殊体征外,同时可触及患椎棘突或上位(下位)脊椎棘突偏歪。这样,作用于患椎峡部软组织就有一个扭曲力或伸张力(上、下位脊椎棘突偏歪可改变其关节突关节与患椎峡部的力平衡关系)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区此可波及患椎椎间孔及神经根,临床除表现为持续性下腰部酸痛外还有根性症状及体征。确定诊断后茄手法将患椎后部或上、下位脊椎棘突拨正,恢复原脊柱力的平衡关系,去除峡部软组织的扭曲力或伸弘力,组织结构恢复常态,不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临床症状、体征就可消失。
当患椎椎体滑脱时,常合并椎体旋转、椎管的矢状径拉长,峡部软组织受到较大的牵拉而使其伸弘或损伤,造成下腰酸胀不适,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可有好转。椎体旋转后,使患椎前后两部或与上下位脊椎关系位置发生变化,峡部软组织再承受一扭曲力,使椎管横径变小,造成继发性椎管狭窄,问压迫马尾神经,临床上出现马尾性间歇性跋行,常自诉不能走远路,有的只能走百余米(或几十米〕 就要休息,否则下肢麻木、发胀、疼痛,不能提腿,蹲下休息片刻(几分钟)即能缓解,有的则以驻自行车代替长途行走为特点(在站立和行走时有轻度腰前突增加,进一步减少了椎管内容积,因而隆碍神经组织在椎管内的滑动,神经组织因受到牵扯而影响它的微血管循环,结果延迟神经传导。在坐位、下蹲或骑自行车时脊椎立即恢复轻度后突,椎管内容积增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症状立即缓解:有人发现在髓腔造影时出现的梗阻可由于弯腰或于卧床休息后造影剂能通过而证实上述观点)。这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症状极为相似,但此类病人下肢动脉搏动良好。
峡部裂伴椎体滑脱时,常因影响椎管的容积或局限性椎管狭窄压迫刺激骼神经根及骸部植物神经;伴发椎间盘突出时可压迫相应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向前滑脱的椎体直接压迫、刺激降结肠直肠,影响膜眺容量,临床上常可出现顽固的下腰痛伴单(双)侧坐骨神经痛及尿频、尿急,或小便失禁、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四、治疗
治疗原则与复位手法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基本相同。术中拇指拨动偏歪的棘突时,应向对侧水平方向用力(该力为一分力较腰椎间盘突出症复位手法力弱,适于峡部不连病人),棘突拨正后病人症状体征多即刻减轻,经休息和理疗(包括弯腰压腹及仰卧起坐锻炼、腰背肌锻炼)可临床治愈。一般情况下慎用手术疗法。
五、新旧方法的对比
以往大部分学者认为峡部裂使“脊柱失其稳固性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久之会致脊椎滑脱而引起更严重的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对此病“严禁推拿”,认为推拿必使滑脱加重,招致所谓使人“散架”的严重后果。
西医则在“裂”上下功夫。国内多采取植骨融合固定术。但对何时固定最适宜,各家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早期手术,认为即使无位移发生,也应施行手术固定。有的主张在无滑脱前宜配带围腰,待发生滑脱后再手术固定。但不管手术迟早,均认为“如无特殊情况(年龄太大或其他疾病不适于外科手术者)一律应采用植骨固定术”。为了提高疗效,人们一直在寻求新的手术方法稳定脊柱。由最早的后路植骨固定术,发展到前路植骨及新近的侧路植骨;由单纯的长条碎骨植骨发展到关节突螺丝固定加植骨固定及最近的椎间融合等方法。各家手术疗效不一。总地看来术后部分病人症状消失,大部分缓解,少数无改变。有的甚至经过几次手术,效果仍不理想。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现象用原观点难以解释,如有的人有“裂”而无症状,常在腰邻外伤后出现症状而长期不愈;许多病人虽有“裂”,但仍可参加强体力劳动,如我国某著名举重运动员虽患峡部裂,多年来仍能连续几次打破世界纪录;临床症状并不与滑脱程度一致,一个有I “、n “滑税的病人.可无显著症状.而仪有轻度滑脱或仪有峡部裂者,却有相当明显的腰痛:此类病人大都有特沐攫型,州瞪惟四玫刚曲洲天、l 乡r 姊状柳关排夕U 寺;出现症状的峡邵裂炳人除特殊腰型外,多司发现患椎前后两部或与上、下位椎体发生微细解剖位置的变化,经施手法治疗后多有立竿见影之效等。通过实践,我们感到以往多重视内在平衡薄弱造成脊柱不稳的一面,未重视脊柱外在平衡可以通过锻炼而有“加固”、“稳定”内在平衡的一面。所以,在非手术治疗中,只注意了配戴腰围,加强外固定,其结果更不利于外在平衡的代偿适应,不利于脊柱的稳定,更易出现滑脱或临床症状。只看到峡部裂和脊柱滑脱这个表面现象,未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峡部裂产生后,脊柱内外平衡发生的一系列适应代偿变化,所以在手术治疗上必然把“裂”作为引起临床症状的惟一原因,把用椎体间植骨融合以使脊柱稳定作为治疗的根本目的,这就忽略了人体适应代偿机能,就容易造成治疗上的片面性。椎弓裂病人在脊柱连结和脊柱内外平衡中存在薄弱环节,故此处易受损伤,尤其当年长、椎间盘及椎间韧带发生退变后,一个轻微的外力或遇适宜暴力作用于局部,就会破坏脊柱的代偿性内外平衡关系而呈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在峡部裂病人临床发病中抓住脊柱内外平衡失调这一主要矛盾进行诊治,尽管峡部裂隙或椎体滑脱依然存在,同样能取得满意疗效。绝大多数病人勿需手术治疗,即可达临床治愈。
八、典型病例
病例1 郭xx ,女,39 岁,工人,1975 年8 月6 日就诊。
9 个月来腰痛伴双下肢麻痛,不能走路,近20 天加重。
病人1974 年12 月不慎扭腰。疼痛向双下肢放散。腰部活动受限。经常出现尿急,“尿裤”,便稀,不成形等。不能走长路,行走时大腿“发沉”。每走二十步就要蹲下休息片刻,方能再走。先后经许多医院诊断为“L 。峡部裂伴椎体I ”滑脱”,均建议手术治疗。
检查: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前弯腰两手指尖离地40cm 。后伸10 “左右,侧弯20 " ,直腿抬高试验右侧30 ”、左侧20 “。
双拇指触诊:玩棘突隐陷、偏右。LS 、51 棘突高隆。LS 棘突上方形成一明显的凹窝。棘上韧带钝厚、压痛(+ )。
X 线平片:1975 年8 月4 日X 线片示LS 双侧峡部裂,LS 椎体向前I “滑脱。
治疗:1975 年8 月6 日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拨正偏歪棘突。当即前弯腰双指尖距地30cm 。直腿抬高试验左40 ”、右45 ”。
1975 年8 月16 日复诊:术后腰部和左下肢“困痛”明显。4 天后原左腿发麻现象消失,可以平卧。大腿沉重感减轻。能走soom 路。前弯腰双指尖距地20cm 。直腿抬高试验左70 ”、右75 ”。1975 年8 月22 日复诊:右腿恢复正常。左脚拇趾轻度麻木。走ro 分钟仍可再走。尿急、尿失禁现象消失,大便成形。前弯腰双指尖距地15 。m 。直腿抬高试验左85 “、右90 ”。检查腰部情况良好。1975 年9 月26 日复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前弯腰双指尖距地巧Cm 。直腿抬高试验双侧均900 。LS 棘突上凹窝明显变浅。X 线片示:L ,椎体滑脱也有恢复,椎体后缘平直。
1975 年12 月n 日信访,自述:疗效很好,临床症状消失,已恢复原工作。
病例2 刘xx ,男,42 岁,干部,1976 年3 月29 日就诊。
七年多以来腰痛伴双下肢痛,行走困难。
病人于1969 年6 月驯马时不慎扭腰,次日即不能起床。整个左下肢疼痛剧烈,说话、咳嗽时疼痛如重。不能翻身。在本单位注射“止痛针”,吃“跌打丸”和“保太松”等药,半月后慢慢下床活动。匾仍有腰痛伴双下肢痛,以左侧为重。经某医院按“坐骨神经痛”诊治无效。走路稍多即感腿麻、胀、枣痛、无力。自1970 年以来,长期稀便,次数增多(每日三四次)。大便镜检(一)。经消化道钡餐造影亦无阳性发现。1974 年9 月乘汽车挤了腰部,致使腰、腿痛加重。每夜常痛醒三四次。双下肢无力.
1976 年9 月15 日随访,病人已恢复工作,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