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一本 王福根软组织痛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四章 颈腰背痛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一节
内容开始
e="cm" sourcevalue="30" hasspace="Tru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30 cm 的长圆枕垫置在患者前胸部,使腰椎呈超伸展位。然后检查者以拇指再在原压痛点上用同样压力深压,询问患者疼痛增减,有无臀部、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③ 腰椎过前屈位压痛测定。将长圆枕向下移置于腹部,大致位于脐部,使腰推呈过度前屈位。然后检查者再用拇指尖深压原痛点,询问患者疼痛增减,有无臀部、下肢放射痛或麻刺感。
( 2
)临床意义:① 若在腰椎过度前屈位上测定,使原有在超伸展位上引出的深压痛、传导痛或下肢酸麻感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者,则可判断为腰椎管内发病因素或以腰椎管内病变为主的腰腿痛的阳性体征。② 若原有疼痛等症状有轻度减轻,则应判为腰椎管内外混合性病变引起的腰腿痛病。③ 原有疼痛等症状无改变或加剧,则可基本排除腰椎管内发病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可考虑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
2
.腰脊柱侧弯试验:
( l
)检查方法:患者站立位,双臂自然下垂。下肢直立,足跟靠拢,令患者躯十保持适度后仰体位。检查者站于其后方,一手按住患者健侧肩外上部,另一手放在患侧骨盆的髓外侧部。然后一手按住骨盆制动,另一手把健肩推向病侧方向,使躯干连同头部缓慢弯向患侧。当弯到极度时,询问患者有无患侧腰骼痛或并发下肢传导痛及酸麻感。令患者指明疼痛部位。然后检查者双手调换位置,用同法把腰脊柱逐渐弯向健侧,达到极度时,再询问患侧腰部有无疼痛出现。
( 2
)临床意义:① 脊柱弯向病侧引发腰骸部深层疼痛或并发臀部和下肢放射痛或酸麻感者,则为本试验阳性,可判断有椎管内发病因素。② 脊柱弯向健侧达到极度时,使原患侧侧弯试验引出的腰骸部深层痛与下肢症状完全消失,也判断为本试验阳性。若脊柱弯向健侧而出现患侧腰部疼痛者,可判断为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③ 无论是脊柱向患侧或健侧弯曲时,均引出腰部或腰骸部疼痛者,则判断为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引起的腰腿痛。
3
.胫神经弹拨试验:
( l
)检查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检查者一手提起患侧躁部,使膝关节屈曲成90 " ,胭窝部软组织因之完全松弛;另一手的中指尖在胭窝正中偏内处先找到胫神经干,在其上做轻巧的横向弹拨。询问患者有无局部疼痛及小腿后侧传导性酸麻感,再在健侧胭窝部做相同的对比检查。
( 2
)临床意义:凡检查时弹拨胫神经于出现局部疼痛或小腿传导性酸麻者均属本试验阳性,说明胫神经、坐骨神经或者神经根处于敏化状态,一般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为椎管内外病理性损害的共有体征。若手指重按神经干或膝关节后部关节囊,则可引出假阳性体征。
4
.颈椎管加压试验:
( l
)检查方法:患者端坐,头颈部居中位,双眼平视。检查者站立于其背后,以一手扶住患者一侧

颈根部,另一手掌心向下置于患者头顶部。然后分两步操作,先用扶头顶之手引导患者头部渐渐后仰至45度,再对颈脊柱中轴施压,询问患者背部肩脚间区有无酸胀疼痛、颈项部疼痛有无加重。( 2 )临床意义:患者背部肩脾间区出现酸胀疼痛或颈项部痛加重,均为本试验阳性。说明颈椎管内硬膜囊及脊髓有压迫性缺血或炎性病变,颈椎后伸可以加重对硬膜囊压迫与刺激,产生背部的牵涉痛。5 .颈椎间孔挤压试验:r> ( l )检查方法:患者端坐,头颈部居中位,双眼平视。检查者站立于其背后,以一手扶住患者患侧颈根部,另一手掌心向下置于患者对侧头顶部。令患者头部轻度后仰,然后置于头部之手向患侧渐渐做侧屈施压,询间患者检查侧(患侧)肩臂部及手指有无传射性疼痛麻木,再以同法检查对侧做出比较。( 2 )临床意义:侧屈施压时,患者出现同侧肩臂部及手指疼痛或麻木者为阳性。说明颈椎侧椎管或椎间孔处神经根有压迫性病变或炎性反应,或有占位性病变(肿瘤)。
6
.举臂试验:
( l
)检查方法:患者端坐,头颈部居中位,双眼平视。检查者面对患者,令其患侧手臂垂直举起,掌心向前五指分开,持续举臂1 min 。观察患者的手掌与手指颜色是否变白,与对侧手掌与手指比较(掌心向上自然放置于大腿)。同时询问患者掌心与手指有无麻木感或发凉的感觉,肩臂有无酸胀或酸沉的感觉,再以同法检查对侧做出比较。
( 2
)临床意义:检查侧举臂时手掌与手指如果出现皮肤颜色变白、手指有麻木或发凉感觉或肩臂有酸胀沉的感觉,该试验即为阳性。表明前、中斜角肌或肩脾提肌、斜方肌有损害C
(三)影像学特征
1 . x
射线平片:以下改变作为参考。
( l
)间盘变化:椎间盘高度变窄。椎体后缘变为磨角(钝角)或增生,间盘关节面硬化,后纵韧带钙化骨化,椎间假性滑移及椎间盘缺失等形态改变。
( 2
)正侧位椎体间序列:曲线改变。腰椎管内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发生腰脊柱侧凸与腰脊柱后凸,在腰部或臀部软组织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发生,临床上往往表现为严重的腰椎管内外混合性病变。以下情况可引起腰脊柱凸向病侧:单侧能棘肌为主的损害,L4 51 部位多裂肌与旋椎肌损害,单侧臀中小肌损害。以下情况引起腰脊柱过度前凸:腰部深层肌中以腰背筋膜后叶与骼棘肌为主的严重损害。以下情况引起腰脊柱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后凸:多裂肌、旋椎肌与腰背筋膜前叶为主的严重损害。过度前凸者多是前屈受限,且疼痛增剧,后伸时疼痛减轻,过度后凸者则多是前属时疼痛减轻,后伸受限,且疼痛加剧二
2 . CT
扫描或MRI 检查:对椎管的大小测定,即有无狭窄(中央椎管、侧椎管、椎间孔)及内容物的结构形态变化可作为提示。对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部位、节段范围及与硬膜囊、神经根的关系可较明确地做出诊断。对椎管肿瘤的检出率也很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EMG )检查可区分为神经源性损害与肌源性损害,均表明来自椎管内病变。1 .神经根受累:如胫前肌(L45)、排骨长肌(L 5S1 , )发现大量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同时动作电位减少,而波幅、波宽无明显改变,则表明L5脊神经可能受累。若再在L5所支配的骼棘肌中也查得失神经支配电位,则可确定蛛神经根节段受累。如在几支配的骼棘肌未发现异常电位,应考虑是周围性病变。大部分肢体神经根性疼痛的定位可以据此来确定。如在萎缩肌群中查得大量失神经自发电位,同时又有运动单位减少,而传导速度正常,动作电位幅度高、宽度大,表明脊髓病变的可能。2 .肌源性损害:肌电图所测骸棘肌的运动电位平均时限比正常值明显缩短,而无或很少(偶见)出现正相电位和纤颤电位等失神经支配的异常波形。动作电位亦无减少且波幅较低,宽度较窄、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则多属于肌病。单纯的动作电位平均时限缩短表明肌肉组织因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刺激反应的影响而出现功能失调。

二、确定病变部位

( 一)颈椎管内外损害
1
.颈椎管内损害:
( l
)颈部功能活动受限:反映不同的运动节段。颈部后伸受限损害,主要反映颈中上节段(C1 _ 5 ) 功能损害;颈部前屈受限,主要反映颈中下节段(C4 7)功能损害;颈部旋转受限,主要反映颈上节段( C1 _ 4 )功能损害;颈部侧屈受限,主要反映颈下节段(C5T 1 )功能损害。当然,这是椎管内外损害的共同特征,是颈椎椎间不稳的临床症候。一般来说,活动受限越严重,应考虑颈椎管内的病变为主要因素。
( 2
)压痛点检查:颈椎棘突或棘突旁椎板间压痛,可以提示椎管内节段性损害乃棘突间压痛同时具有棘突旁椎板间压痛及上肢痛表示硬膜囊受压或损害;颈椎小关节后外侧或者横突前侧压痛,表示颈神经根受压或刺激,压痛部位对区分颈椎的不同节段损害具有重要价值。
3 )神经定位体征;具很高的诊断价值。
1
)感觉减退或消失:颈背部感觉神经分布,主要为脊神经后支支配;椎管内感觉纤维分布是由其后支发出的椎窦神经支配,上肢体则以颈神经前支所组成的臂丛神经发出的感觉支支配,所以受累神经根支配相应的皮区感觉障碍可以作为颈椎管内病变的诊断及其定位体征。但是前提是首先在分清椎管内外两种病变之后。因为肩脚骨肌附着处、胸出口处软组织损害,如冈上下肌、大小圆肌、前中斜角肌损害时,臂丛神经及其分支受到病变处软组织痉挛或变性挛缩压迫,也会产生与颈神经根本身损害一样的所支配的皮感区域感觉减退或消失。
临床所见的臂丛神经痛与上肢尺侧的痛觉过敏或减退,是椎管内外损害两者共同所有的体征。① 上臂外侧皮区:来自臂丛(C 5 _ 6 )神经分支。② 上臂内侧皮区:来自腰丛(C8Tl )神经分支。③ 前臂外侧皮区、挠侧3 个手指皮区:来自臂丛(C6 _ 7)神经分支。④ 前臂内侧皮区、尺侧2 个手指皮区:来自臂丛(C7_8)神经分支。
2
)肌力减弱:不同部位肌力减弱反映受累神经节段。如肱二头肌肌力减弱反映C5 _6节段性受累(屈肘减弱);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反映C 6_7 节段受累(伸肘减弱);胸大肌肌力减弱反映C5T1节段受累(手掌前推减弱);拇指对掌肌力减弱反映C5 _ 7节段受累(拇指对掌减弱)。但须注意肌力减弱或萎缩也是推管内外病变所共有的体征。
3
)反射障碍:上肢键反射较准确的定位意义,在椎管内病变中能确定受累的神经节段。肱二头肌健反射降低或消失反映C5 _ 6 节段的病变。肱三头肌腿反射降低或消失反映C6 _ 7节段的病变。挠骨膜反射降低或消失反映C 6_7 节段的病变。出现霍夫曼征多半为病理性反射,尤其C5 以上脊髓损害性病变,此征为阳性。
2
.颈椎管外软组织损害:
( l
)压痛点:
l
)颈椎棘突压痛点:项部肌肉压痛点,颈椎横突压痛点,提肩脚肌肩脚骨附着处压痛点,肩脚骨脊柱缘压痛点,冈上肌肩脚骨附着处压痛点,斜方肌肩脚骨附着处压痛点,冈下肌肩脚骨附着处压痛点,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脚骨附着处压痛点,肩脚骨嚎突压痛点,胸锁乳突肌下端压痛点,前斜角肌压痛点,胸椎棘突压痛点,胸脊柱背伸肌群压痛点,肪骨外上骸压痛点,肪骨内上裸压痛点与尺神经压痛点。
2
)腰臀部及下肢压痛点:下胸段或腰部棘突间、棘突旁、骼中岭压痛点(棘上、棘间韧带),骼后上棘内缘及骼峙后1 / 3 压痛点(骼棘肌),耻骨联合上缘压痛点(腹直肌与棱锥肌),骼靖压痛点(腰方肌、腹外、内斜肌),胸腰椎椎板及小关节突压痛点(腰部深层肌之棘肌、多裂肌、小关节囊), 腰椎横突与第12 肋骨下缘压痛点(腰方肌及腰背筋膜),骼后上棘与骼尾骨下外缘及臀肌粗隆压痛点(臀大肌),骸骼关节压痛点(长短韧带、关节囊),骼骨翼及坐骨大孔内上缘、股骨转子间窝压痛点

(臀中、小肌),骼前上棘后方及股外侧压痛点(阔筋膜张肌、骼胫束),坐骨结节外侧压痛点(股方肌),坐骨结节上内侧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