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一本 王福根软组织痛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五章 银质针导热疗法的临床应用
内容开始

第五章银质针导热疗法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头面痛

【 诊断要点】
1 .症候:患者表现为枕部痛、枕顶痛或枕顶额部痛;颞部痛或偏头痛;常有眼眶痛、眼球胀痛、面颊痛或牙痛;还有的患者出现头面部或半身麻木、偏侧肢体发凉、躯干上部出汗、视物不清、心动过速、胸闷、气短。上述症状,可以为间歇发作,重者持续延绵,影响睡眠与工作。
2 .排除颅内外众多引起头面痛的泛发性疾病:如脑干肿瘤、大脑颞叶顶叶肿瘤、颅脑外伤后遗症、硬膜下血肿、鼻窦及牙周病变等。
3 .软组织损害及压痛部位:
(1) 斜方肌、头后大小直肌、上斜肌起在颅骨枕外粗隆下方及两侧上项线附着处,下斜肌起在C2 棘突旁椎板附着处。
( 2 )头夹肌、头半棘肌在乳突后方凹陷上侧的下项线附着处。
( 3 )颈夹肌、颈半棘肌在C3 _5,棘突旁椎板附着处。
【 操作方法】
患者取端坐伏案位。
(1) .斜方肌和椎枕肌起、止处:选用5 号针(最短规格)距枕外粗隆下及两侧上项线下3 cm 平行进针。斜向前上方针尖抵达骨膜引出针感即止。约用针6 枚(左、右各3 枚),针距1 cm 。于C2 棘突旁0 . 5 cm 直刺至骨膜引出针感即止(左、右各1 枚)。
2 .头夹肌、头半棘肌止处:选用5 号针、距乳突后3 cm 、针尖斜向前上方抵达下项线骨膜引出针感即止,用针3 枚,针距为1 cm 。
3 .沿c3 _ 5 棘突旁椎板处:选用4 号针分2 行直刺入肌肉抵达骨膜即止。一行3 枚,距棘突0 . 5 cm , 另一行2 枚,距棘突1 . 0cm ,每行进针点针距为1 . 0 cm 。
【 注意事项]
1 .做上项线、下项线或颈椎棘突旁针刺须熟悉局部解剖,把握好进针方向与深度,使银质针直达骨膜而不致穿透血管神经,严防将针刺人枕骨大孔发生意外。初学者切忌独行针法,须反复练习或在老师指导下方可行此部位。
2 .头颈部血运丰富,起针后需以纱布压迫止血2 一3 min ,以免发生皮下血肿。碘酒针孔消毒后覆盖纱布固定,尔后仰卧位继续平躺10 min ,方可下地。
3 . 1 个月之内勿伏案工作或阅览书报,也不要做颈部功能操或驾驶汽车,以免颈背部肌肉受力过大。
【 临床应用]
自1 992 年始对58 例软组织损害性头面痛症患者施行银质针治疗。临床表现为偏头痛9 例,颞侧痛

25 例(单侧21 例、双侧4 例),侧顶痛21 例,全头痛3 例,面颊痛12 例,牙痛8 例,眼眶痛51 例,耳根痛27 例,后枕部痛26 例。合并有颈背肩胛部痛58 例,上肢及手部麻痛14 例,胸闷26 例,类心绞痛发作6 例,头晕、恶心或呕吐16 例,口腔咽喉异样感觉或痛者11 例.颈背肩胛部软组织具有广泛压痛点,颈部屈伸或旋转功能部分受限,所有病例无神经系统异常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X 射线颈椎屈伸动力位摄片相邻颈椎椎体之间位移大于2 mm 者为节段性不稳,所见颈椎上 部节段不稳者(C 1 _ 3 ) 21 例,中部节段(C3 _ 5 ) 38 例,下部节段(C5一T 1 ) 22 例.颈椎X 射线侧位像,生理曲线变直或向后成角24 例。颈椎CT 扫描或MRI影像显示有多节段间盘膨出或突出者34 例。治疗前均经有关专科检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30 例、神经性头痛16 例、三叉神经痛8 例,原因不明4 例。采用银质针治疗,按疼痛分级、颈部活动度和颈椎X 射线检查结果改善情况做疗效评估。本组治愈显效率为82 . 4 % ( 46 / 58 ) , 疗效满意。
病例1  张某,男性,50 岁,南京市某公司职员。因颈项部不适、头痛反复发作7 年,于2001 年7 月18 日来院治疗。患者于7 年前不明原因,感觉枕后部、前额部胀闷痛,为持续性,工作劳累或久坐后明显加重。疼痛范围逐渐放散到颞侧与头顶部,以右侧为重。并伴有轻度头晕、视物模糊,影响工作与睡眠。经多家医院诊治,诊断为“血管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给予药物和针灸治疗,效果不尽。来院检查:颈部旋转活动部分受限,以右侧为显;后伸部分受限。头颈部压痛部位分布:① 头枕后部上、下项线肌附着处(斜方肌起处、枕后小肌起处或头夹肌、头半棘肌止处);② C2 _ 5 棘突旁椎板与小关节肌附着处(颈半棘肌止处);③ c2 _ 4 横突后结节肌附着处(颈夹肌止处);④ 肩胛骨内上角肌附着处(肩胛提肌止)。颈椎管挤压试验阴性,举臂试验阳性,Hoffmann 征阴性。脑神经检查无异常体征。x 射线检查:生理曲线变直,C3 _ 6 椎间盘变窄,椎体后缘轻度骨质增生;MRI 检查:C3 一4 、C4 一5,、C5 _ 6 椎间盘退变并轻度突出。诊断为头颈肩胛部软组织损害、颈源性头痛、高血压病I 期。治疗经过:按颈部一头部一肩胛部(双侧)顺序,针对软组织压痛点,先后用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两次治疗间隔为l 一2 周,共4 次。头痛基本治愈,降血压药服用剂量减半,睡眠良好,白天工作精神状态明显改善。3 个月后复诊,针对颈部软组织压痛点又进行银质针导热治疗一次。1 年和2 年后随诊头痛消失,疗效巩固。

第二节颈肩臂痛

[诊断要点
1 .症候:此症非常多见,往往以颈部不适或“落枕”开始发病,尔后出现颈肩痛、肩臂痛速至颈肩臂痛。大部分患者感觉手指麻木(一指或多指)。始发因素为颈背肩胛部软组织损伤,继发因素为由疼痛所致的肌痉挛或肌挛缩。疼痛以放射性麻痛、刺胀痛、灼热痛居多,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颈部活动增加或处于某一个特定体位姿势疼痛加剧或减轻。
2 .鉴别颈椎管内外病变:银质针治疗主要针对颈背肩胛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以,对颈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者须先控制或消除颈神经根炎症性反应。为此,临床上区分开颈椎管内或颈椎管外的损害性病变至关重要。
椎管内神经根炎症性疼痛,以下特点可供参考。
( l )神经根性放射性上肢痛多呈闪电样疼痛。腹内压增高而疼痛加剧,痛觉范围与神经根受累的特定皮肤区域(皮节)相一致。远端及身体出现麻木感。
( 2 )上肢的感觉减退、肌力减弱与键反射降低改变同神经根节段性损害分布一致。

( 3 )压痛部位主要在颈椎横突前外侧、颈椎小关节后外侧靠近受累的椎间孔处并引出根性放射痛。( 4 )除颈椎深层肌如颈夹肌、颈半棘肌与前中斜角肌处外,其他颈肩脚部肌肉无明显痉挛与压痛。

( 5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即颈部后伸、侧屈与向同侧旋转均可引出上肢疼痛与麻木。

( 6 )颈椎x 射线片显示有相应的椎间孔缩小、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增生变尖等符合临床神经根受累的征象。
3 .软组织损害及压痛部位:① 颈夹肌、颈半棘肌C4 一Tl 棘突旁椎板附着处;② 提肩胛肌止在肩胛内上角附着处;③ 大、小菱形肌在肩胛脊柱缘附着处;④ 冈上、下肌在冈上窝、冈下窝附着处;⑤ 大、小圆肌在肩脚腋窝缘附着处。
【 操作方法 】
患者取端坐伏案位。
1 . C4一T 1棘突旁椎板处布针:选用4 号针,分2 行直刺穿人肌肉抵达骨膜即止。内侧行针5 枚,距棘突0 . 5 cm ,针间距1 . 0 一1 . 5 cm ;外侧行针4 枚,距棘突旁1 . 0cm ,针间距1 . 0 一1 . 5 cm ,每枚针在内侧行两针之间旁开0 . 5 cm 。
2 .肩胛骨 布针:① 提肩胛肌4 枚,针距1. 0 cm ,围绕肩胛内角向一下平刺。② 冈上窝3 枚,针距1 . 0 cm ,向内下斜刺。③ 冈下窝6 枚,针距1 .0cm ,向内下斜刺。④ 小、大菱形肌5 枚,针间距1 . 5 cm ,沿肩胛脊柱缘向下平刺。⑤ 小、大圆肌4 枚,针距1. 0cm ,沿肩脚腋窝缘向内下平刺。

【 注意事项

1 .颈椎棘突旁椎板处行银质针须与皮肤垂直,切忌将针尖斜向刺人头侧,以免将针刺人椎板间隙穿破黄韧带进人椎管腔内误伤脊髓与神经根。
2 .肩胛骨内角、脊柱缘或腋窝缘肌肉附着处的进针点及穿人方向要把握准确,为安全起见,须在治疗前用甲紫液将肩胛骨在体表投影标出并选定进针点,以免因体位改变而将银质针误穿胸膜腔。3 .部分患者并有颈肩背痛,还须在背部T2 _6棘突旁椎板处背伸肌布针两行(单侧),每行针5 枚,针距以1 . 5 cm 为宜。
【 临床应用】
临床上 颈肩臂痛症患者,大多系由颈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和颈椎管外颈背肩脚部软组织损害性炎症反应共同引起。急性期多以颈椎管内硬膜囊外与神经根鞘膜外无菌性炎症病变为主,待急性期炎症得到控制后始可试行银质针治疗。急性神经根鞘膜外炎症反应目前选用两种药物静脉滴注:一种是地塞米松5 一10mg加人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 ,每日l 次,连用5 一7d 。适用于无糖尿病或高血压病患者。另一种是B-七叶皂苷钠25 一30 mg 加人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 次,连用5 -7d 。适用于糖尿病或高血压病患者等,但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若炎症反应剧烈、影响工作、睡眠者,则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通常3d 后颈臂疼痛有明显缓解。
王福根等自1992 年以来,用银质针治疗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臂痛症564 例,其中男性290 例,女性274 例,平均年龄46 . 5 岁,病程2 个月至1 . 5 年,平均为6 个月。治疗前均明确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或神经根一椎动脉混合型,经影像学检查(x 射线片、CT 扫描或MRI 检查)C4_7 有间盘退变、膨出者406 例,有间盘突出者之14 例,颈椎管狭窄等者90 例。急性发病诊治等179 例,呈慢性痛麻者385 例。颈部、背部与肩脚部视病情轻重分次治疗,平均为2 次,间隔时间为2 周。治疗后本组564 例,颈臂痛消失者429 例,显著缓解者102 例,减轻者33 例,治愈显效率为94 .%。治愈者半年后随诊或信访均无复发,疗效巩固。
病例2 付某,男性,70 岁,某部队退休干部。因颈项肩部疼痛及左上肢麻痛2 个月,于2006 年9 月8 日来院治疗。患者既往曾有“落枕”与颈痛手麻的病史,经理疗、针灸与服药等处置症状可以缓解,但时隐时现,伏案工作或长时间坐车后出现颈部发僵、手指轻微麻木。此次发病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来院检查:颈部后伸与向左旋转明显受限。压痛点分布:① C2 _7 ,棘突旁椎板与小关节肌附着处(颈半棘肌止处、颈夹肌起、小菱形肌起处);② T 1_6 棘突旁椎板与小关节肌附着处(背部伸肌附着处处);

③ 肩胛骨内上角肌附着处(肩胛提肌止处);④ 肩脚骨脊柱缘肌附着处(大、小菱形肌止)。

挤压试验阳性,举臂试验阳性,Hoffmann 征阴性。X 射线检查:生理曲线变直,C 4_7椎间盘变窄,

椎体后

缘有双边征象,C 5 _ 7,椎间孔狭窄;MRI 检查:C4_5,C5 _6、C6 _7 ,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轻度肥厚。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颈神经根炎;头颈背部软组织损害。治疗经过:首先以药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mg、胞二磷胆碱0 . 5g 、三磷酸腺普40 mg 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 , 1 次/d ,共3d 。尔后按颈部一肩胛部一背部之顺序,针对软组织压痛点,用银质针导热治疗4 次,两次治疗间隔为l 周。静脉滴注后上肢痛麻明显减轻,银质针导热治疗后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颈椎管挤压征转为阴性,左上肢及手指痛麻基本消失。随诊l 年疗效巩固。

r5第三节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组肩部软组织损害总称。其好发于中老年人,原因尚未明了,大多数有自愈倾向。
目前所知该病症与肩部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如肩峰下狭窄空间限制肱骨大结节的外展上举与旋转功能,肩峰下滑囊和旋转肌腱袖易受损伤且缺乏血供,故难以愈合修复导致长期的损伤性炎症反应。肱二头肌长腱及键鞘的炎症致使肱骨大、小结节之间(结节间沟)发生肌健滑脱与键鞘狭窄而限制孟肱关节的活动(肩外展下旋转)。肱二头肌短键在肩胛骨缘突外缘的附着处损伤性炎症反应及挛缩也是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后伸内旋)。此病的发生,还有血管神经因素的参与,即与颈部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而肩部的损伤(撞击或扭闪)往往是最常见的前置因素)
【 诊断要点1
1 .症候:肩关节周围炎乃是一组肩部软组织损害的总称。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原因尚未明了,大多数有自愈倾向。 该病的临床发病过程一般经历肩部软组织炎性肿痛期。此期肩功能基本正常,以肩痛为其特征,夜间尤为明显,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有一定止痛效果。经过1 一2 个月部分病例转入肩部软组织炎性痉挛期,此期肩痛略减,而肩功能明显受限,且呈多方向活动范围变小,但做肩外展位关节牵引(引伸)时并无剧痛,相反尚能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少数患者病情较重而发展为炎性粘连期,严重限制了肩关节活动,其特征为肩峰外间隙消失并外展受限,结节间沟及喙突外侧间隙肱二头肌长、短键无明显的收缩功能。肩外展位关节牵引时患者感觉剧痛,提示肩周软组织发生严重的炎性变性粘连,临床上 称为“冻结肩”。
2 .肩部软组织压痛点分布:① 肌健袖于肱骨大结节附着处。② 冈上肌、冈下肌与小圆肌起处,即冈上窝、冈下窝、肩胛骨腋窝缘附着处。③肱二头肌长腱于肱骨结节间沟处:④ 肱二头肌短腱于肩胛喙突附着处。
3 . X 射线检查:部分病例可见肱骨大结节骨皮质变薄,肩峰下缘与肱骨头间距变小或增大,前者提示肌腱袖挛缩变性粘连,后者表明其功能低下,但无粘连。少数患者冈上肌键发生钙化,充气造影见有肌腱袖或关节囊破裂,余无特征改变。
【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冈上肌、冈下肌与小圆肌),或仰卧(肌腱袖、肱二头肌长腱、短健)。于上述肩部软组织压痛点分别布针4 一6 枚,每个部位进针方向为沿着肌腱走行斜行穿入骨膜附着处,引出强烈的针感即可。
【 注意事项】
本方法对肩周炎软组织痉挛缺血型疗效显著,患者用其他非手术疗法久治不能奏效者,银质针疗法具有独到的效果。上述发病部位可以分2 次治疗。对有肩周炎软组织粘连严重者须采用手法解冻术后进行银质针针刺,单纯进针效果不佳。针刺后约l 周开始肩功能锻炼,常进行肩部三维方向练功。循序渐进,如辅以中药外敷疗效更佳。练习姿势有:① 拱手上举;② 外展上举;③ 展臂扩胸。

【 临床应用]
王福根等自1992 年以来采用银质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76 例,男性35 例,女性41 例;年龄42 一70 岁,平均53 . 5 岁;单侧发病72 例(右侧33 例,左侧39 例),双侧发病4 例。,病程2 个月至2 年。颈部与肩周部软组织损害的压痛区分布:肩峰外下处肌键袖76 例、肱骨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键58 例、肩脚骨喙突外缘处肱二头肌短键62 例、冈下窝肌附着处76 例、冈上窝肌附着处76 例、肩胛腋窝缘小圆肌附着处76 例、肩胛下 角大圆肌附着处53 例、C4 _ 7与T1 _ 4 椎旁软组织压痛76 例。所有病例均摄双侧肩关节正位(或轴位)X 射线片。发现有患肩肱骨头下缘骨皮质变薄与骨质疏松43 例,肌腱袖钙化3 例。本组中68 例经外院长期推拿、理疗、封闭、针灸、服药等治疗无效而转来接受银质针针刺疗法。

 治疗结果:① 肩部疼痛和功能评估。疼痛四级分类:O 级,无痛;1 级,轻度疼痛,间断性;2 级,明显疼痛,频发性,服药控制;3 级,严重疼痛,影响睡眠,服药难以控制。功能四级分类:O 级,无限制;1 级,轻度受限,肩外展上举>90度; 2 级,中度受限,肩外展上举〉60度;3 级,重度受限,肩外展上举<60 度。② 疗效评定。治愈,肩痛缓解或消失,肩功能正常达到O 级;显效,疼痛与肩功能均提高2 级:有效,疼痛与肩功能均提高1 级;无效,肩部症状同治疗前。本组76 例治愈53 例( 69 . 73 % ) ,显效19 例(25 . 00 % ) ,有效4 例(15 . 27 % )。治愈显效率为94 . 73 %。

第四节颈性眩晕

[诊断要点]
1 .临床特征:依据眩晕发作伴有头痛、心跳加快、多汗、头面部麻木、眼球胀痛等具有明显的颈交感神经功能增强的特征性表现。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处存在特定的软组织压痛点,且按压这些压痛点可引发临床症状。颈部活动功能检查,可反映颈椎节段不稳及软组织损害部位,同样也能诱发出眩晕征象。除眩晕外,可能还有或以往曾有颈臂痛麻的症候。针对颈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病变的治疗,均可缓解或消除眩晕症状。
2 .影像学检查:X 射线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向弯曲,病变节段的棘突连线偏离[中轴线,侧位片提示生理曲线变直或反向弯曲,病变的椎间盘变窄,椎体后缘增生。颈椎屈伸动力位摄片显示病变椎体相邻椎体前后位移,提示可能存在颈椎节段不稳现象〕 如有颈椎椎动脉沟环者,侧位片可清晰见到半环状或全环状的沟环(后小桥),此沟环是以寰椎上关节突上后方经过椎弓动脉沟上面至椎弓后部的骨性连桥。 据文献报道,颈性眩晕患者中有沟环者占7 . 4 % ,半环形骨棘间距愈大,刺激椎动脉的机会就愈多,因为椎动脉在寰椎后弓的动脉沟中位置随颈部后伸或前屈活动相应的分别向前上或后下滑移,若动脉沟旁出现骨刺,易刺激动脉引起其痉孪,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T 扫描或MRI检查,均可见病变椎间盘以多种形态突向椎管,病变久者椎间盘突出形态可变为“蘑菇状”提示椎间盘内压力明显降低,椎间盘趋于稳定。60 岁以上人群中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均已普遍,不能视为引起症状的原因。

3 .颈部软组织压痛点分布:
( 1 )颈椎前屈肌群:前中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单页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