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一本 王福根软组织痛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五章 银质针导热疗法的临床应用
内容开始

第五章银质针导热疗法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头面痛

【 诊断要点】
1 .症候:患者表现为枕部痛、枕顶痛或枕顶额部痛;颞部痛或偏头痛;常有眼眶痛、眼球胀痛、面颊痛或牙痛;还有的患者出现头面部或半身麻木、偏侧肢体发凉、躯干上部出汗、视物不清、心动过速、胸闷、气短。上述症状,可以为间歇发作,重者持续延绵,影响睡眠与工作。
2 .排除颅内外众多引起头面痛的泛发性疾病:如脑干肿瘤、大脑颞叶顶叶肿瘤、颅脑外伤后遗症、硬膜下血肿、鼻窦及牙周病变等。
3 .软组织损害及压痛部位:
(1) 斜方肌、头后大小直肌、上斜肌起在颅骨枕外粗隆下方及两侧上项线附着处,下斜肌起在C2 棘突旁椎板附着处。
( 2 )头夹肌、头半棘肌在乳突后方凹陷上侧的下项线附着处。
( 3 )颈夹肌、颈半棘肌在C3 _5,棘突旁椎板附着处。
【 操作方法】
患者取端坐伏案位。
(1) .斜方肌和椎枕肌起、止处:选用5 号针(最短规格)距枕外粗隆下及两侧上项线下3 cm 平行进针。斜向前上方针尖抵达骨膜引出针感即止。约用针6 枚(左、右各3 枚),针距1 cm 。于C2 棘突旁0 . 5 cm 直刺至骨膜引出针感即止(左、右各1 枚)。
2 .头夹肌、头半棘肌止处:选用5 号针、距乳突后3 cm 、针尖斜向前上方抵达下项线骨膜引出针感即止,用针3 枚,针距为1 cm 。
3 .沿c3 _ 5 棘突旁椎板处:选用4 号针分2 行直刺入肌肉抵达骨膜即止。一行3 枚,距棘突0 . 5 cm , 另一行2 枚,距棘突1 . 0cm ,每行进针点针距为1 . 0 cm 。
【 注意事项]
1 .做上项线、下项线或颈椎棘突旁针刺须熟悉局部解剖,把握好进针方向与深度,使银质针直达骨膜而不致穿透血管神经,严防将针刺人枕骨大孔发生意外。初学者切忌独行针法,须反复练习或在老师指导下方可行此部位。
2 .头颈部血运丰富,起针后需以纱布压迫止血2 一3 min ,以免发生皮下血肿。碘酒针孔消毒后覆盖纱布固定,尔后仰卧位继续平躺10 min ,方可下地。
3 . 1 个月之内勿伏案工作或阅览书报,也不要做颈部功能操或驾驶汽车,以免颈背部肌肉受力过大。
【 临床应用]
自1 992 年始对58 例软组织损害性头面痛症患者施行银质针治疗。临床表现为偏头痛9 例,颞侧痛

25 例(单侧21 例、双侧4 例),侧顶痛21 例,全头痛3 例,面颊痛12 例,牙痛8 例,眼眶痛51 例,耳根痛27 例,后枕部痛26 例。合并有颈背肩胛部痛58 例,上肢及手部麻痛14 例,胸闷26 例,类心绞痛发作6 例,头晕、恶心或呕吐16 例,口腔咽喉异样感觉或痛者11 例.颈背肩胛部软组织具有广泛压痛点,颈部屈伸或旋转功能部分受限,所有病例无神经系统异常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X 射线颈椎屈伸动力位摄片相邻颈椎椎体之间位移大于2 mm 者为节段性不稳,所见颈椎上 部节段不稳者(C 1 _ 3 ) 21 例,中部节段(C3 _ 5 ) 38 例,下部节段(C5一T 1 ) 22 例.颈椎X 射线侧位像,生理曲线变直或向后成角24 例。颈椎CT 扫描或MRI影像显示有多节段间盘膨出或突出者34 例。治疗前均经有关专科检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30 例、神经性头痛16 例、三叉神经痛8 例,原因不明4 例。采用银质针治疗,按疼痛分级、颈部活动度和颈椎X 射线检查结果改善情况做疗效评估。本组治愈显效率为82 . 4 % ( 46 / 58 ) , 疗效满意。
病例1  张某,男性,50 岁,南京市某公司职员。因颈项部不适、头痛反复发作7 年,于2001 年7 月18 日来院治疗。患者于7 年前不明原因,感觉枕后部、前额部胀闷痛,为持续性,工作劳累或久坐后明显加重。疼痛范围逐渐放散到颞侧与头顶部,以右侧为重。并伴有轻度头晕、视物模糊,影响工作与睡眠。经多家医院诊治,诊断为“血管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给予药物和针灸治疗,效果不尽。来院检查:颈部旋转活动部分受限,以右侧为显;后伸部分受限。头颈部压痛部位分布:① 头枕后部上、下项线肌附着处(斜方肌起处、枕后小肌起处或头夹肌、头半棘肌止处);② C2 _ 5 棘突旁椎板与小关节肌附着处(颈半棘肌止处);③ c2 _ 4 横突后结节肌附着处(颈夹肌止处);④ 肩胛骨内上角肌附着处(肩胛提肌止)。颈椎管挤压试验阴性,举臂试验阳性,Hoffmann 征阴性。脑神经检查无异常体征。x 射线检查:生理曲线变直,C3 _ 6 椎间盘变窄,椎体后缘轻度骨质增生;MRI 检查:C3 一4 、C4 一5,、C5 _ 6 椎间盘退变并轻度突出。诊断为头颈肩胛部软组织损害、颈源性头痛、高血压病I 期。治疗经过:按颈部一头部一肩胛部(双侧)顺序,针对软组织压痛点,先后用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两次治疗间隔为l 一2 周,共4 次。头痛基本治愈,降血压药服用剂量减半,睡眠良好,白天工作精神状态明显改善。3 个月后复诊,针对颈部软组织压痛点又进行银质针导热治疗一次。1 年和2 年后随诊头痛消失,疗效巩固。

第二节颈肩臂痛

[诊断要点
1 .症候:此症非常多见,往往以颈部不适或“落枕”开始发病,尔后出现颈肩痛、肩臂痛速至颈肩臂痛。大部分患者感觉手指麻木(一指或多指)。始发因素为颈背肩胛部软组织损伤,继发因素为由疼痛所致的肌痉挛或肌挛缩。疼痛以放射性麻痛、刺胀痛、灼热痛居多,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颈部活动增加或处于某一个特定体位姿势疼痛加剧或减轻。
2 .鉴别颈椎管内外病变:银质针治疗主要针对颈背肩胛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以,对颈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者须先控制或消除颈神经根炎症性反应。为此,临床上区分开颈椎管内或颈椎管外的损害性病变至关重要。
椎管内神经根炎症性疼痛,以下特点可供参考。
( l )神经根性放射性上肢痛多呈闪电样疼痛。腹内压增高而疼痛加剧,痛觉范围与神经根受累的特定皮肤区域(皮节)相一致。远端及身体出现麻木感。
( 2 )上肢的感觉减退、肌力减弱与键反射降低改变同神经根节段性损害分布一致。

( 3 )压痛部位主要在颈椎横突前外侧、颈椎小关节后外侧靠近受累的椎间孔处并引出根性放射痛。( 4 )除颈椎深层肌如颈夹肌、颈半棘肌与前中斜角肌处外,其他颈肩脚部肌肉无明显痉挛与压痛。

( 5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即颈部后伸、侧屈与向同侧旋转均可引出上肢疼痛与麻木。

( 6 )颈椎x 射线片显示有相应的椎间孔缩小、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增生变尖等符合临床神经根受累的征象。
3 .软组织损害及压痛部位:① 颈夹肌、颈半棘肌C4 一Tl 棘突旁椎板附着处;② 提肩胛肌止在肩胛内上角附着处;③ 大、小菱形肌在肩胛脊柱缘附着处;④ 冈上、下肌在冈上窝、冈下窝附着处;⑤ 大、小圆肌在肩脚腋窝缘附着处。
【 操作方法 】
患者取端坐伏案位。
1 . C4一T 1棘突旁椎板处布针:选用4 号针,分2 行直刺穿人肌肉抵达骨膜即止。内侧行针5 枚,距棘突0 . 5 cm ,针间距1 . 0 一1 . 5 cm ;外侧行针4 枚,距棘突旁1 . 0cm ,针间距1 . 0 一1 . 5 cm ,每枚针在内侧行两针之间旁开0 . 5 cm 。
2 .肩胛骨 布针:① 提肩胛肌4 枚,针距1. 0 cm ,围绕肩胛内角向一下平刺。② 冈上窝3 枚,针距1 . 0 cm ,向内下斜刺。③ 冈下窝6 枚,针距1 .0cm ,向内下斜刺。④ 小、大菱形肌5 枚,针间距1 . 5 cm ,沿肩胛脊柱缘向下平刺。⑤ 小、大圆肌4 枚,针距1. 0cm ,沿肩脚腋窝缘向内下平刺。

【 注意事项

1 .颈椎棘突旁椎板处行银质针须与皮肤垂直,切忌将针尖斜向刺人头侧,以免将针刺人椎板间隙穿破黄韧带进人椎管腔内误伤脊髓与神经根。
2 .肩胛骨内角、脊柱缘或腋窝缘肌肉附着处的进针点及穿人方向要把握准确,为安全起见,须在治疗前用甲紫液将肩胛骨在体表投影标出并选定进针点,以免因体位改变而将银质针误穿胸膜腔。3 .部分患者并有颈肩背痛,还须在背部T2 _6棘突旁椎板处背伸肌布针两行(单侧),每行针5 枚,针距以1 . 5 cm 为宜。
【 临床应用】
临床上 颈肩臂痛症患者,大多系由颈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和颈椎管外颈背肩脚部软组织损害性炎症反应共同引起。急性期多以颈椎管内硬膜囊外与神经根鞘膜外无菌性炎症病变为主,待急性期炎症得到控制后始可试行银质针治疗。急性神经根鞘膜外炎症反应目前选用两种药物静脉滴注:一种是地塞米松5 一10mg加人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 ,每日l 次,连用5 一7d 。适用于无糖尿病或高血压病患者。另一种是B-七叶皂苷钠25 一30 mg 加人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 次,连用5 -7d 。适用于糖尿病或高血压病患者等,但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若炎症反应剧烈、影响工作、睡眠者,则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通常3d 后颈臂疼痛有明显缓解。
王福根等自1992 年以来,用银质针治疗软组织损害性颈肩臂痛症564 例,其中男性290 例,女性274 例,平均年龄46 . 5 岁,病程2 个月至1 . 5 年,平均为6 个月。治疗前均明确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或神经根一椎动脉混合型,经影像学检查(x 射线片、CT 扫描或MRI 检查)C4_7 有间盘退变、膨出者406 例,有间盘突出者之14 例,颈椎管狭窄等者90 例。急性发病诊治等179 例,呈慢性痛麻者385 例。颈部、背部与肩脚部视病情轻重分次治疗,平均为2 次,间隔时间为2 周。治疗后本组564 例,颈臂痛消失者429 例,显著缓解者102 例,减轻者33 例,治愈显效率为94 .%。治愈者半年后随诊或信访均无复发,疗效巩固。
病例2 付某,男性,70 岁,某部队退休干部。因颈项肩部疼痛及左上肢麻痛2 个月,于2006 年9 月8 日来院治疗。患者既往曾有“落枕”与颈痛手麻的病史,经理疗、针灸与服药等处置症状可以缓解,但时隐时现,伏案工作或长时间坐车后出现颈部发僵、手指轻微麻木。此次发病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来院检查:颈部后伸与向左旋转明显受限。压痛点分布:① C2 _7 ,棘突旁椎板与小关节肌附着处(颈半棘肌止处、颈夹肌起、小菱形肌起处);② T 1_6 棘突旁椎板与小关节肌附着处(背部伸肌附着处处);

③ 肩胛骨内上角肌附着处(肩胛提肌止处);④ 肩脚骨脊柱缘肌附着处(大、小菱形肌止)。

挤压试验阳性,举臂试验阳性,Hoffmann 征阴性。X 射线检查:生理曲线变直,C 4_7椎间盘变窄,

椎体后

缘有双边征象,C 5 _ 7,椎间孔狭窄;MRI 检查:C4_5,C5 _6、C6 _7 ,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轻度肥厚。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颈神经根炎;头颈背部软组织损害。治疗经过:首先以药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mg、胞二磷胆碱0 . 5g 、三磷酸腺普40 mg 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 , 1 次/d ,共3d 。尔后按颈部一肩胛部一背部之顺序,针对软组织压痛点,用银质针导热治疗4 次,两次治疗间隔为l 周。静脉滴注后上肢痛麻明显减轻,银质针导热治疗后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颈椎管挤压征转为阴性,左上肢及手指痛麻基本消失。随诊l 年疗效巩固。

r5第三节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组肩部软组织损害总称。其好发于中老年人,原因尚未明了,大多数有自愈倾向。
目前所知该病症与肩部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如肩峰下狭窄空间限制肱骨大结节的外展上举与旋转功能,肩峰下滑囊和旋转肌腱袖易受损伤且缺乏血供,故难以愈合修复导致长期的损伤性炎症反应。肱二头肌长腱及键鞘的炎症致使肱骨大、小结节之间(结节间沟)发生肌健滑脱与键鞘狭窄而限制孟肱关节的活动(肩外展下旋转)。肱二头肌短键在肩胛骨缘突外缘的附着处损伤性炎症反应及挛缩也是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后伸内旋)。此病的发生,还有血管神经因素的参与,即与颈部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而肩部的损伤(撞击或扭闪)往往是最常见的前置因素)
【 诊断要点1
1 .症候:肩关节周围炎乃是一组肩部软组织损害的总称。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原因尚未明了,大多数有自愈倾向。 该病的临床发病过程一般经历肩部软组织炎性肿痛期。此期肩功能基本正常,以肩痛为其特征,夜间尤为明显,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有一定止痛效果。经过1 一2 个月部分病例转入肩部软组织炎性痉挛期,此期肩痛略减,而肩功能明显受限,且呈多方向活动范围变小,但做肩外展位关节牵引(引伸)时并无剧痛,相反尚能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少数患者病情较重而发展为炎性粘连期,严重限制了肩关节活动,其特征为肩峰外间隙消失并外展受限,结节间沟及喙突外侧间隙肱二头肌长、短键无明显的收缩功能。肩外展位关节牵引时患者感觉剧痛,提示肩周软组织发生严重的炎性变性粘连,临床上 称为“冻结肩”。
2 .肩部软组织压痛点分布:① 肌健袖于肱骨大结节附着处。② 冈上肌、冈下肌与小圆肌起处,即冈上窝、冈下窝、肩胛骨腋窝缘附着处。③肱二头肌长腱于肱骨结节间沟处:④ 肱二头肌短腱于肩胛喙突附着处。
3 . X 射线检查:部分病例可见肱骨大结节骨皮质变薄,肩峰下缘与肱骨头间距变小或增大,前者提示肌腱袖挛缩变性粘连,后者表明其功能低下,但无粘连。少数患者冈上肌键发生钙化,充气造影见有肌腱袖或关节囊破裂,余无特征改变。
【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冈上肌、冈下肌与小圆肌),或仰卧(肌腱袖、肱二头肌长腱、短健)。于上述肩部软组织压痛点分别布针4 一6 枚,每个部位进针方向为沿着肌腱走行斜行穿入骨膜附着处,引出强烈的针感即可。
【 注意事项】
本方法对肩周炎软组织痉挛缺血型疗效显著,患者用其他非手术疗法久治不能奏效者,银质针疗法具有独到的效果。上述发病部位可以分2 次治疗。对有肩周炎软组织粘连严重者须采用手法解冻术后进行银质针针刺,单纯进针效果不佳。针刺后约l 周开始肩功能锻炼,常进行肩部三维方向练功。循序渐进,如辅以中药外敷疗效更佳。练习姿势有:① 拱手上举;② 外展上举;③ 展臂扩胸。

【 临床应用]
王福根等自1992 年以来采用银质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76 例,男性35 例,女性41 例;年龄42 一70 岁,平均53 . 5 岁;单侧发病72 例(右侧33 例,左侧39 例),双侧发病4 例。,病程2 个月至2 年。颈部与肩周部软组织损害的压痛区分布:肩峰外下处肌键袖76 例、肱骨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键58 例、肩脚骨喙突外缘处肱二头肌短键62 例、冈下窝肌附着处76 例、冈上窝肌附着处76 例、肩胛腋窝缘小圆肌附着处76 例、肩胛下 角大圆肌附着处53 例、C4 _ 7与T1 _ 4 椎旁软组织压痛76 例。所有病例均摄双侧肩关节正位(或轴位)X 射线片。发现有患肩肱骨头下缘骨皮质变薄与骨质疏松43 例,肌腱袖钙化3 例。本组中68 例经外院长期推拿、理疗、封闭、针灸、服药等治疗无效而转来接受银质针针刺疗法。

 治疗结果:① 肩部疼痛和功能评估。疼痛四级分类:O 级,无痛;1 级,轻度疼痛,间断性;2 级,明显疼痛,频发性,服药控制;3 级,严重疼痛,影响睡眠,服药难以控制。功能四级分类:O 级,无限制;1 级,轻度受限,肩外展上举>90度; 2 级,中度受限,肩外展上举〉60度;3 级,重度受限,肩外展上举<60 度。② 疗效评定。治愈,肩痛缓解或消失,肩功能正常达到O 级;显效,疼痛与肩功能均提高2 级:有效,疼痛与肩功能均提高1 级;无效,肩部症状同治疗前。本组76 例治愈53 例( 69 . 73 % ) ,显效19 例(25 . 00 % ) ,有效4 例(15 . 27 % )。治愈显效率为94 . 73 %。

第四节颈性眩晕

[诊断要点]
1 .临床特征:依据眩晕发作伴有头痛、心跳加快、多汗、头面部麻木、眼球胀痛等具有明显的颈交感神经功能增强的特征性表现。头颈背肩部和锁骨上窝处存在特定的软组织压痛点,且按压这些压痛点可引发临床症状。颈部活动功能检查,可反映颈椎节段不稳及软组织损害部位,同样也能诱发出眩晕征象。除眩晕外,可能还有或以往曾有颈臂痛麻的症候。针对颈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病变的治疗,均可缓解或消除眩晕症状。
2 .影像学检查:X 射线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向弯曲,病变节段的棘突连线偏离[中轴线,侧位片提示生理曲线变直或反向弯曲,病变的椎间盘变窄,椎体后缘增生。颈椎屈伸动力位摄片显示病变椎体相邻椎体前后位移,提示可能存在颈椎节段不稳现象〕 如有颈椎椎动脉沟环者,侧位片可清晰见到半环状或全环状的沟环(后小桥),此沟环是以寰椎上关节突上后方经过椎弓动脉沟上面至椎弓后部的骨性连桥。 据文献报道,颈性眩晕患者中有沟环者占7 . 4 % ,半环形骨棘间距愈大,刺激椎动脉的机会就愈多,因为椎动脉在寰椎后弓的动脉沟中位置随颈部后伸或前屈活动相应的分别向前上或后下滑移,若动脉沟旁出现骨刺,易刺激动脉引起其痉孪,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T 扫描或MRI检查,均可见病变椎间盘以多种形态突向椎管,病变久者椎间盘突出形态可变为“蘑菇状”提示椎间盘内压力明显降低,椎间盘趋于稳定。60 岁以上人群中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均已普遍,不能视为引起症状的原因。

3 .颈部软组织压痛点分布:
( 1 )颈椎前屈肌群:前中斜角肌起处、提肩胛肌止处、胸锁乳突肌止处。
( 2 )颈椎后伸肌群:斜方肌起处,头夹肌、头半肌止处,颈夹肌、颈半棘肌止处,枕后小肌(椎枕肌)在C 1- 2 肌附着处。
( 3 )颈椎旋转肌群:单侧斜方肌上项线附着处,胸锁乳突肌止附着处,单侧头夹肌下项线附着处,上斜肌上项线附着处,下斜肌C2棘突旁椎板附着处。
【 操作方法]
患者取端坐伏案位,额部垫枕。
1 .于枕骨上项线(双侧)、下项线(双侧)、c 2 _ 4 棘突旁椎板(双侧)分别布4 一5 号银质针6 枚、

6 枚和14 枚(单侧减半),治疗颈椎后伸肌群损害。
2 .于C 5一Tl 棘突旁椎板处(双侧)、提肩胛肌止肩胛骨内角附着处(双侧)、胸锁乳突肌止处(双侧)分别布针14 枚、8 枚和6 枚(单侧减半),治疗颈椎前屈肌群损害。
【 注意事项]
1 .做头颈部治疗时,要把握好行针方向与深度。如上项线、下项线处行针方向须斜刺对准其肌附着点,切记将针刺向枕骨大孔或颅底而发生意外。为此,该部位操作须由训练有素者来施行。2 .头颈部软组织损害对针刺的胀沉痛十分敏感,对难以承受者采用俯卧位(胸部垫枕)行针,并且适当减少行针数。也可分成两次实施,这样能避免发生晕针此部位治疗也不宜空腹状态,术前对患者均要详情交代。其他注意事项同头面痛症和颈肩臂痛治疗。
【 临床应用]
王福根等用银质针针刺疗法治疗颈背部和锁骨上窝部软组织损害所致的眩晕症82 例,平均年龄44 岁,病程平均9 . 5 个月,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间歇性症状发作56 例,重症突发性眩晕26 例。B 型超声椎动脉内径测量平均为(2 . 2 士0 . 283 ) mm ,与正常组100 例对照(3 . 4 士0 . 662 ) mm ,统计学处理P < 0 . 01 ,相差非常显著。治疗结果治愈47 例,显效30 例,无效5 例,治愈显效率93 . 9 %。文献报道,正常人两侧椎动脉及在脑桥下缘汇合成的基底动脉供应脑部血液的15%,主要供应部位是内耳、小脑、脑十和大脑后1/3,椎动脉血流量为(173 , 4 士7 . 46 ) ml/min ,若椎动脉狭窄在30 %以上,其血流量明显下降。本组82 例,椎动脉管社的均值较正常组相比狭窄35 % ,认为可以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征象。经银质针治疗后治愈患者B 超测量椎动脉内径增大为2 . 7 一3 . 4 mm ,明显改善了内耳和脑部的供血。
病例3 彭某,男性,74 岁,空军某部干部,因头晕、眩晕多次发作伴颈项部痛3 个月,于2006 年5 月17 日来院治疗。患者既往有“颈椎病”史,曾经发生颈痛手麻,经牵引、理疗与整骨推拿治疗后,颈臂及手指麻痛症状得到缓解。此次发病,虽经上述非手术治疗,未能奏效。眩晕发作时,伴有恶心、心悸,左耳轻度耳鸣,头部后仰或旋转可以使眩晕诱发。来院检查:颈部后伸与旋转明显受限,以左侧旋转为重;前屈部分受限。头颈背部与肩脚部压痛点分布:① 头枕后部上、下项线肌附着处(斜方肌起处、枕后小肌起或头夹肌、头半棘肌止处);② C2一7 棘突旁椎板与小关节肌附着处(颈半棘肌止处);③ C3 _ 6 横突后结节肌附着处(颈夹肌止处);④ T1 _6棘突旁椎板背部伸肌附着处。颈椎管挤压试验阳性,举臂试验阳性,Hoffman 征阴性,神经检查无异常体征。X 射线检查:生理曲线变直,C3 _ 7椎间盘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并有双边征象。MRI 检查:C3 _ 4 、C 4_5 、C 5 _ 6 、C 6_7 椎间盘退变并突出,部分后纵韧带骨化;C5_ 6 、C6_7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诊断为头颈背部软组织损害、颈源性眩晕。治疗经过:按颈部一头部一背部之顺序,针对软组织压痛点,用银质针导热治疗3 次,两次治疗间隔为1 周。视物清晰,头晕基本消失,无眩晕发作。1 年后随诊无复发。

第五节腰腿痛

银质针治疗的腰腿痛病症,主要是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致的腰痛、腰骶痛、腰臀痛或臀腿痛,或表现为下肢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软组织损害腰骶臀腿痛的发病机制存在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软组织急性损伤后遗的或慢性劳损引起的疼痛,此为原发因素,其好发部位多为肌肉与筋膜在骨骼上的附着处,形成有规律的、具有无菌性炎症病理变化的压痛点群。二是由疼痛引起持续的肌痉挛和肌挛缩,疼痛与肌痉挛互为因果,产生正反馈效应,使原有的炎症反应向着炎症粘连、变性挛缩等病理过程发展,成为难以逆转的严重的腰痛、腰腿痛病。这些病变组织受到体内感染、过度劳累、轻微外伤、不良姿势或风、寒、湿等内外因素的诱导,可以引发疼痛。

【诊断要点】
1 .症候: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病可分为椎管内、椎管外和椎管内、外混合型二种类型。区分腰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在临床上十分重要,两者治疗原则与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单纯性腰椎管内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累及神经根者,会出现主诉严重的腰骶痛或腰臀痛,且疼痛向股后侧传射,有时出现小腿后侧或后外侧酸麻痛或足部足趾的麻刺感,仅有少数患者表现典型的下肢放散痛(称为“根性痛”),而单纯性腰臀部软组损害疼痛均局限于病变区,即可以引发不典型的下肢牵涉痛,还可以引发典型的下肢放射痛,即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其发生率超过腰椎管内病变。但要较严格地区分腰椎管内外病变,还须行“腰脊柱三项试验”,即采用脊柱侧弯试验,胸腹垫枕试验和胫神经按压试验。三项试验的共同阳性体征属于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神经根受累)的特异性体征。“三项试验”阴性,临床有放射性下肢痛、腓总神经按压试验阳性和规律性压痛点,均是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固有的征象和体征。若具备上述征象和体征而“三项试验”检查阳性者,则应该诊断为腰椎管内外混合型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这种情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占有较高的发生率。
2 .腰臀部或合并髋前侧部规律性压痛点:
( l )腰部:髂后上棘内侧缘与髂嵴后1 / 3 处骶棘肌附着处,L3 一S5棘突旁椎板处,骶骨背面处及L2 _ 4 横突肌筋膜附着处。
( 2 )臀部:髂骨翼臀中小肌起附着处,坐骨大孔内上缘与股骨转子间窝臀中小肌止附着处,髂后下棘与骶髂 关节外缘臀大肌起附着处,坐骨结节上部股方肌附着处,股骨大粗隆尖部梨状肌附着处。

( 3 )髋前部:股内收肌群耻骨上支、下支肌附着处,髂腰肌股骨小粗隆肌附着处,髂前上棘外下侧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处。
【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腰部),侧卧位(臀部)或仰卧位(髋前侧部)。
1 ,腰部:骼后上棘内侧缘与髂嵴后1 / 3 肌附着处沿骨盆髂嵴缘弧形布针2 行,针距为1 . 0 一1 . 5 cm , 每行6 一8 枚即可。L3 一S 2棘突旁椎板处及骶骨背面沿棘突旁1 . 0 一2 . 0 cm 直线布针2 行,针距为1 . 0 - 1 .5cm 。,每行为5 一6 枚,垂直进针。L2_4 横突处每处布针2 枚,横向斜刺至横突背面及末端。2 .臀部:根据病损治疗需要,于上述各压痛部位布针。臀中小肌骼骨翼肌附着处(12 枚)分3 行直刺达骨膜。 坐骨大孔内上缘(8 枚)分2 行向前上斜刺达骨膜。股骨转子间窝(8 枚)分2 行向前下斜刺达关节囊。骼后下棘与骶髂关节外缘(8 枚)分2 行内前方斜刺达骨膜。坐骨结节上部(6 枚)分两行呈弧形直刺达骨膜。大粗隆尖端部(4 枚)直刺达骨膜。
3 .髋前部:耻骨上支(6 枚)耻骨下支(4 枚)分2 行沿股内收肌走行向内后方斜刺达骨膜。小粗隆(6 枚)分2 行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3 cm 外侧向后上方斜刺达骨膜。骼前上棘外下沿阔筋膜张肌与骼胫束布针(8 枚)直达骨膜。
【 注意事项】
1 .腰腿痛患者,通常包含腰椎管内病变和椎管外软组织损害两个发病因素。银质针松解术主要针对腰臀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临床治疗的指征为腰椎管内硬膜囊外与神经根鞘膜外的无菌性炎症得到缓解或控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2 .治疗部位的选择因人而异,依据病情轻重、压痛部位多少而定。腰痛为主者仅选择腰部各压痛区进针即可,腰臀痛或腰腿痛患者往往要选择腰部、臀部甚至还要加髋前部诸压痛区域,才能消除疼痛。治疗顺序是腰一臀一髋前。间隔时间为1 一2 周,因银质针治疗之肌肉在1 一2 周内处于肌无力状态,所以不能连续的治疗,必须给予所治肌肉恢复正常功能状态的时间。
3 .腰臀部软组织银质针治疗后,2 一4 周内不能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这段时间松解的肌肉处于功能低下状态,需要积聚能量,充分修复。,大运动量锻炼是不适宜的,仅允许漫步或做些床上关节运动。

【 临床应用]
王福根等自1992 午以来共用银质针针刺疗法治疗重症腰腿痛862 例,其中,单纯椎管外软组织性

腰腿痛104 例,腰椎椎管内、外混合型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75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01 例,腰椎滑脱症25 例,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犯例)。 男性519 例,女性343 例,病程为半年至14 年,平均2 . 5 年。所有病例经物理学检查、X 射线片、CT 扫描或MRI 检查确诊后,依据患者腰臀部特定区域压痛点群选定进针范围与针数,每个区域仅施行一次治疗,每个患者一般选定2 、3 个区域。疗效评定按疼痛分级与腰髋部功能改善情况做出评估。治疗结果:治愈显效率为90 . 6 % ,随访1 一4 年,治愈者复发率为6 . 5 %。本组中有20 例经医用热像仪测定进针区域热像图,局部温度治疗后1 周均增加1 . 14 ℃ 。说明银质针针刺治疗确有增加局部血流量的功效,而且能有持久的作用:

第六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不同病因,股骨头血运受阻所致的最终结果。本病症因股骨头塌陷导致髋关节病残,治疗上虽然采用多种手术方法,如股骨头钻孔及植骨术、粗隆旋转截骨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肌骨瓣移植术等,手术的远期疗效尚待观察,有的手术还因易发生并发症,医患均持审慎态度。非手术疗法,如下肢牵引、理疗、带助行器行走等,不仅治疗持续时间长(6 一24 个月或更长时间),而且疗效不很肯定,目前主要用于未成年者。因此,对本病的治疗,已引起医务界的关注。银质针疗法在松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痉挛、改善关节范围及祛痛作用方而具有确切的疗效。
【 诊断要点】
1 .症候:早期常无临末症状,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为最先出现的征象,而髋部又以内收肌痛(腹股沟处与股内侧部)为主。疼痛呈间歇性,重者可为持续性,药物止痛难以缓解。外伤后会引起髋痛发作。随着病情加重,下肢行走困难、破行或持拐。
2 .软组织压痛部位:① 股内收肌群在耻骨上支、下支骨附着处;② 骼腰肌在股骨小粗隆骨附着处;③ 内收大肌在坐骨结节内下部附着处;④ 臀中、小肌在髋后部转子间窝与髋臼缘附着处。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屈肢、内旋、外展最为明显,提示髋部前侧肌群损害性痉挛最严重。髋关节屈曲位旋转功能的部分丧失或疼痛是此病早期体征,应引起重视。
3 . X 射线检查:可将股骨头缺血分为四期。第I 期:股骨头外形完整,持重区关节软骨下骨质可见1 一2 mm 宽的弧形透明带(“新月征”) :第11 期:股骨头外形完整,关节间隙正常,持重区节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其周围点片状性密度减低。第3期:股骨头变扁塌陷,关节间隙存在,持重区节软骨下骨质有碎裂、塌陷、扁平、密度增高。第4期:股骨头持重区严重塌陷变平,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 Shenton 线不连续),关节间隙可变窄,髋臼外上 缘常有骨赘形成。
4 .其他早期诊断方法:
( l )血流动力学检查:粗隆区基础骨内压>4 . 0 kPa ( 30 mmHg ) ,压力实验>1 . 3 kPa ( 10 mmHg ) , 有一条以上骨外静脉充盈不良及造影剂反流到股骨干等结果可视为股骨头缺血坏死。
〔 2 )静脉造影:股骨上端的动脉走行与分布较规则,行径弯直曲度自然连续。如有动脉的异常改变(动脉分支减少缺如、栓塞、异常弯曲变细等)可提供诊断依据。
( 3 )骨核素扫描:常用“Tc 一MDP (Tc 一11 甲基二磷酸盐)15 -20 mCi ,经静脉注人患者体内Zh 后,核素扫描自动记录股骨上端区域。如股骨头出现放射性缺损区,表明无血供;如在缺损区旁有一条放射性浓集带,表明周边已有新生血管长入;如股骨头出现放射性浓集,表明该区存在血管再生及组织修复。
【 操作方法】
1 .耻骨上、下支股内收肌群附着处:布针2 行,每行5 、6 枚,间距1 . 5 cm ,沿内收肌向后方斜刺达骨膜。

2 .股骨小粗隆骼腰肌附着处:布针2 行,每行4 一5 枚,间距1 . 5 cm ,腹股沟卜侧沿股前向卜后方斜刺达骨膜。
3 .坐骨结节内下部内收大肌附着处:布针3 枚,斜刺达骨膜〔〕 骸后部。转子间窝与髓臼缘布针呈弧形8 一12 枚斜刺达骨膜。
【 注意事项]
1 .选择病例为股骨头缺血坏死Ficat 分期为2 一3 期;影像学检查:股骨头未崩塌变形,关节间隙存在,未出现骨性关节炎。采用银质针治疗能收到明显的髋周肌肉松解、血供改善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与增加髋关节功能。
2 .耻骨上下支行针时,切忌将针刺人闭孔或腹股沟韧带下 间隙,以免刺伤闭孔血管或旋股动脉引出闭合性大出血。且治疗时须将阴囊(男性)连同精索用纱布托起,否则,会刺伤精索。3 .操作完毕,要在每行银质针之间填好纱布条(约4 层),银质针与阴囊之间、与股内侧之间亦须填入纱布条,以免银质针针体接触阴囊和股内侧皮肤而发生灼伤。艾绒燃完后起针。须压迫止血2min,碘酒消毒、纱布覆盖后,还要用小沙袋置于腹股沟行针部位压迫2h ,防止术后肿胀渗血。3d 内以卧床为主,以免腹股沟及股内侧皮肤摩擦引起进针点感染。
【 临床应用】
王福根等采用银质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 例,临床人选病例为年龄在60 岁以下,临床分期为第I 一3期,股骨头外形基本完整或轻度塌陷,关节间隙存在,无股骨头向外卜方移位或骨性关节炎严重者。本组病例男性16 例,女性9 例,年龄在21 一57岁。病程l 一3 年。单侧发病者19 例,双侧发病者6 例。由髋关节外伤引起者8 例,较长时间使用激素者13 例,其他原因不明者4 例。全部病例做X 射线或CT 扫描检查,6 例患者进行骨核素扫描,均支持临床诊断。
治疗前髋关节痛(部分伸膝关节痛)轻度10 例,中度11 例,重度4 例:功能障碍(以髋关节屈曲、旋转、外翻为主)轻度4 例,中度巧例,重度6 例二其中8 例需持拐行走。治疗后髋痛基本缓解或消失;功能障碍改善明显者21 例,其中3 例可弃拐行走。

第七节强直性脊柱炎

【 诊断要点
1 .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常见于青年男性,占90 %以上,家族遗传倾向明显,直系亲子遗传并不少见。发病多在15岁以后,20 -40 岁居多。起病缓慢,表现为腰痛、晨僵,活动以后减轻,逐渐向胸椎发展,少数还侵犯颈椎。部分病例呼吸动度减少,伴肋间神经痛。病程长达10 一20 年,最后脊柱、骶髂关节及髋关节发生强直,但疼痛症状也随之消失。髋关节被累及,关节常呈内收或外展屈曲畸形位。
2 .体征:脊柱棘突旁小关节及软组织僵直变硬,如同坚实平板。腰椎及骨盆活动度部分或全部受限。若病变尚未累及髋关节,则患者的屈髓功能可以补偿腰部的前屈活动度。骶髂关节、腰椎椎板小关节部位有压痛或叩击痛体征。
3 . X 射线检查:骶髂关节最早出现变化,两侧关节大致相仿。特征性改变是关节面骨质边缘不齐,模糊不清,出现硬化,典型者呈锯齿状破坏。最后关节间隙消失、既髂关节融合,腰椎和胸椎骨质疏松、增生、椎间隙变窄,前后纵韧带均有钙化,而使临近椎体相互连接呈竹节状。部分病例髋关节也被病变侵犯,股骨头颈区骨质破坏及同时出现索条状硬化骨,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发生骨性融合。4 .免疫学检查:人类白细胞抗原亚型B27 绝大多数为阳性,而类风湿因子(RF )常为阴性,少数患者免疫球蛋白(IgC 、IgA、IgM )可有升高。

【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人高度适宜的枕头口
1 .腰部深层肌与小关节进针法:于脊椎L 1一S1 椎板及小关节囊处,左右各侧分成2 行布针12 枚,每行6 枚,针距为l 一2 cm 。银质针直刺到达椎板骨膜处,浓度通常约为3cm。
2 .骶髂关节进针法:左右各侧分成2 行布针6 枚,每行3 枚,针距为1 cm 。由后内上方向前外下主斜刺,穿过能骼关节长短韧带及骨间韧带直达关节内。
3 .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外缘进针法:左右各侧分成2 行布针8 枚,每行4 枚,针距为1 一2 。m 。由后外上方向前内下方斜刺,分别穿过肌层达髂棘肌起及臀大肌起处。
【 注意事项】
1 .银质针治疗前应先采用牵压整脊疗法,松解腰部深层肌及小关节,一般松解L 3一S1 三个节段即可明显改善腰部活动度。整脊松解手法每周1 次,手法后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二磷酸腺苷、肌苷、地塞米松等药,连续3d 。
2 .银质针疗法与药物治疗并用才有良好疗效。首选柳氮磺胺吡啶(SASP )用药4 一8 周后可有显效,剂量为1 . 5 一3 . 0 留d 。非甾体抗炎药(NSAID )雷公藤制剂、硫哇嚷吟等药也可酌情选用

3 .针后l 周开始用自制中药外敷3 一4 周。中药主要成分为川乌、草乌、透骨草、红花、防风、土鳖虫、地龙、蜂房、杜仲等。每剂中药用两层纱布缝制成袋装药备用。每剂药用2d , 2 次/d 。用药期间开始腰髋部功能锻炼。
【 临床应用
王福根等用银质针疗法辅以手法、中药外敷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4 例,其中:男性25 例,女性9 例,年龄在18-46 岁(平均为30 . 2 岁)。病程为中期的26 例,晚期的8 例(髋关节有骨关节炎)。治疗后3 个月评定疗效。腰髋部疼痛缓解者33 例(96 % )腰椎各方向活动(伸屈、侧弯)改善者29 例( 84 % )。胸廓扩张动度增大者9 例(35 . 3 % )。

第八节慢性膝关节痛

【 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髌下脂肪垫炎性病变(损害)是慢性膝关节痛病中最常见的病损。起病缓慢,初起觉膝部酸痛不适,怕冷发软,关节欠稳,由间歇性发展为持续性膝前部痛。患者多有下蹲痛、上下阶梯痛。重者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少数患者可突发膝部肿胀,关节积液而膝部功能障碍,站立和行走困难。病变久者,还可以继发膝后部胀痛与吊筋感,甚至跟脖痛、足跟底痛而诊断为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痛。
2 .压痛点检查及髌下脂肪垫挤压征:患者仰卧,检查者站立于患者右侧。先令患者下肢肌肉放松,检查者的拇、食指端按住髌骨底部上缘内外侧,将髌骨推向远侧足方,使髌间部向前凸出,若髌垫损害严重时,此刻即可引出膝部疼痛,这是由于髌下脂肪垫被挤入髌股关节的髁间之故,称为髌垫挤压征。然后,检查者右手拇指掌侧朝天,指腹间部针对髌骨下部粗糙面及边缘,由下向上、由后向前方向适度触压或滑动按压,将引出难忍的剧痛。若与健膝对比按压,轻重相差甚显,可判为本病的阳性体征。

3 . x 射线检查:在做出本病的诊断以前,应先与下列膝部病损相鉴别,如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关节滑膜软骨瘤病、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关节内结核或肿瘤等。上述病损通过X 射线、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但常与髌下脂肪垫损害合并存在。所以,X 射线检查可见膝关节退行性改变、胫骨平台密度增高、髁间棘变尖、关节边缘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积液者则关节间隙可增大等。

【 操作方法l
从髌骨下缘髌韧带两侧相当于膝眼处布针,一侧2 行2 一3 针,针间距为1 cm 。针尾呈扇状刺人髌骨下

l / 2 段髌尖粗糙面,艾球燃l 壮后起针。针间刺人髌骨深部粗面,不能有穿透落空感。

【 注意事项]
1 .银质针治疗该症多可收到满意效果,绝大多数患者经2 次针刺(间隔2 一4 周)能获得治愈。只有对银质针难以治愈的少数顽固病例,由于附着处滑膜病变严重或脂肪垫挛缩变性,才采用髌下脂肪垫松解手术。对继发性髌垫损害则应对原发性髋关节或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害进行治疗。
2 .对膝关节肿胀,关节积液反复发作者,须做膝关节积液抽吸、冲洗及关节内注药(地塞米松和抗生素),关节包扎加压、制动,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待关节肿胀消退后再行银质针治疗。

 3 ,银质针治疗后一般2 周内控制下地行走,减少次数与时间,且限于平地行走,不宜上下阶梯。2 周后如能配合中药外敷,疗效更佳。1 个月后进行股四头肌锻炼,,以增加关节稳定性与远期疗效。

【 临床应用】
王福根等采用银质针治疗慢性膝关节痛病136 例,共178 个(侧)膝关节。其中男性59 例,女性43 例。年龄20 一76 岁,平均44 . 9 岁。病程为6 个月至20 年,平均5 年。合并病损类型:半月板损伤5 例,交叉韧带损伤1 例,关节内游离体1 例,滑膜炎(关节积液)13 例,骨关节炎41 例,大骨关节病2 例〔 ,临床征象:上下阶梯或半蹲痛136 例,需持拐行走15 例,膝关节伸屈功能受限或下 蹲困难28 例。全部病例其有髌垫挤压痛且压痛点检查阳性。
膝关节痛疗效评估标准,采用拟订的四级分类:① 0 级,无膝痛,股四头肌力5 级,膝关节功能在正常范围,不影响上作与生活;② 1 级,蹲起痛或上下阶梯痛,股四头肌力5 级,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不影响工作;③ 2 级,步行痛,下蹲受限,股四头肌力4 一5 级,膝关节活动度受限<1O度,需间断治疗;④ 3 级,静止痛,下蹲困难,踱行,关节肿胀,股四头肌力3 一4 级,膝关节活动受限>10度,须连续治疗和休息。本组治疗前l 级25 例,2 级55 例,3 级22 例,治疗后为0级67 例,1 级25 例,2 级6 例,3 级3 例;优良率为90 . 2 %。随访1 . 5 一8 年,平均3 . 2 年,远期疗效满意。

第九节跟底痛

【 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跟底痛轻者表现为针刺样痛,刚着地时痛甚,迈步片刻后痛有所缓解或消失,连续行走多时又感足底疼痛,以锐痛居多,重者足跟无法踩平或负重,甚至跛行,引起跟底痛的原因非由骨刺形成直接所致,主要因为足底历筋膜在跟骨棘附着处应力增大而导致的软组织损害引起,造成肠筋膜应力增大的因素有过度肥胖、行走爬山频繁、慢性膝关节痛、陈旧性跟骨骨折后遗、内踝或外踝后下方软组织损害等,为此须分别加以排除。
2 .压痛点检查:医者用拇指指间紧压跟底部跟骨棘的跖筋膜附着处,引 出剧痛即为阳性,如果由助手紧压跟骨棘处,引出剧痛而保持拇指尖的压力不变,检查者当即进行同侧膝关节髌下脂肪垫损害的压痛点检查从而能使跟底压痛即刻消失,可认为髌下脂肪垫压痛(损害)与跟骨棘软组织痛有因果关系。同样,内外踝后下方的胫骨后肌、腓骨肌键鞘压痛及引出踝痛而使跟底压痛立即消失,这说明两者有因果关。临床事实证明,跖筋膜附着的跟骨骨刺不是跟底痛的致痛原因,不需鉴别。
3 , x 射线检查:部分病例跟骨常规X 射线侧位摄片提示,断筋膜附着处骨棘有骨刺形成。跟骨棘增生变尖,大小与跟底痛严重程度不相一致,说明跟骨棘骨刺形成,是整个病程发展的一种结果与形态学表现,跟骨棘的大小长短反映发病过程的持续长短。
【 操作方法】

1 .选定部位:原发性跟底痛选定足底跟骨棘的跖筋膜附着处,继发性跟底痛选定在髌下脂肪垫(同侧膝部)或内踩后下方踝管处,外踝后下方腓骨肌腿腱鞘处。针一般以4 一5 枚为宜(详见第十节的内容)。
2 .进针方法:患者取卧位。膝踝下垫枕,足踝外翻。取内踝后下方两指处,2 行定针4 枚,间距为1cm 。采用局部(l %利多卡因)皮下浸润麻醉,为保证跟骨刺的跖筋膜附着处进针时无痛,须在胫后神经跟骨支走行处(内踝后方与跟骨后下端中点)做2 %利多卡因2 cm 阻滞麻醉,4 个进针点对准跟骨棘软组织损害压痛区呈扇形逐一进针,深度为]. 5 一2 . 0om ,刺到骨棘部位有受阻感,患者有酸胀沉觉,提示抵达病变处。
【 注意事项
针刺疗法后,1 周内可下地行走。1 周后每日用自制中药袋外敷或用温热水浸泡(约20 min )。1 个月内勿行爬山或跳跑活动。
【 临床观察
王福根等用此法治疗跟底痛36 例(41 侧),除5 例治疗2 次外,大多1 次治疗即取得显著效果。治疗后一般在3 个月内进行疗效评定,本组优良率为94 . 7 % ( 38 / 36 )。

第十节踝关节软组织痛

【 诊断要点
多出现于内踝或外踝的后下方软组织处,即外踝后下方的腓骨肌腱健鞘,内踝后下方的踝管,两者可同时发生。无外伤史者起病缓慢,初为踝后方的不适、酸痛,久站或步行会使疼痛加重,日久失治,如内外踝软组织同时损害,则可形成跟底痛,此种疼痛易误诊为跟骨骨刺。少数病例能引出足趾痛,夜眠时,患足不能覆盖被褥。外踝后下方痛可沿腓骨肌向近侧传射引起小腿外侧酸胀痛,内踝后下方痛也可沿胫骨后肌向近侧传射引起小褪后方深部酸痛,胫后神经受周围变性挛缩软组织的机械压迫引起足跟、足底和足趾感觉缺失或功能障碍者较少见。单独的外踝前方痛多为跟、距骨与筛骨之间的附骨窦脂肪垫损害所引起,临床上也称为踝部脂肪垫肥厚变性。
【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足踝部用枕头垫起,局部浸润麻醉。
1 .内踝后下方软组织进针法:于内踝后和下方各一横指交界处,分2 行沿踝管布针,每行2 一3 枚,针距1 cm ,针端指向近侧,每针须刺入胫骨后肌腱鞘内,因沿键鞘走行,可避免伤及胫后神经或胫后动、静脉。针刺入深度为1 一1 . 5 cm 。
2 .外踝后下方软组织进针法:于踝关节直角中立位,取外踝后方和下方各一横指交界处,平行腓骨轴向分2 行布针,每行2 一3 枚,针距1 cm ,针端指向近侧,每针须刺入膝骨长短肌总腱鞘内,针刺深度为1 一2 cm ,当进针刺入鞘内敏感的炎性粘连组织时会引出明显的疼痛,但不会伤及腓肠神经。

3 .咐骨窦脂肪垫进针法:于外踝前方在踝关节跖屈足内收位布针6 枚,分2 行,每行3 枚,针尖斜向趾短伸肌沿跟骨体外上方附着处及附骨窦脂肪垫。针端可触及距跟旁前侧韧带和距跟骨间韧带。进针中一般不易伤及腓浅神经。
【 注意事项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害所致的疼痛,大多为慢性迁延过程,症状顽固,时轻时重,一般疗法难以奏效。采用银质针治疗效果显著,起到“以针代刀”的局部松解作用。但是,患者须在l 个月内避免跳跃、长途步行或登高运动,使踝周软组织得以较充分的修复,从而能逐步适应日常活动。治疗时要选用4 号针或5 号针,这样针体不会倾倒接触皮肤而发生灼伤。对于部位多、病程长、症状重的患者,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