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四本 许敬章回忆录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一章 土生土长在窦马村
内容开始

第一章 土生土长在窦马村

古老的村堡

1920 年农历12 n 日,我出生在今兴平市西吴镇窦马村一个农民家庭。
窦马村位于兴平东部,与秦都咸阳接壤。西傍享誉中外的汉武夸茂陵,北倚黄土高原,南有陇海铁路及西宝公路纵贯,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一个古老的村堡,也是兴平东乡第一大村。建国以前,村子西城门上就刻有“始平旧址”四个大字(1952 年,西城门楼被拆除)。据有关史料记载,兴平地区在周时称犬丘,秦为废丘,汉置瑰里,后又设茂陵、平陵县。三国魏文帝时,因平陵地处始平原,故又改平陵县为始平县。前秦符坚永兴元年(357 ) ,始平县治所迁到茂陵故城(今窦马村)。北魏永安元年(528 )移至今县城北15 里处的固显村。从公元357 年到公元528 年的171 年间,茂陵故城一直为始平县治所所在地。
窦马村村名的出处没有正式史料记载,但据考究,窦马村是东汉大司空窦融、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乡,所以便用二人的姓氏“窦、马”为村名。
窦马村地处兴平二道原坡,北高南低。建国前,全村共有土地9700 这里沟壑纵横,多亩,三分之二分布在坡源沟壑。320 多户,1900 余人。住户集中,房舍都为土木结构,也有少数草屋。村子以东西街道为主,属标准的关中农村传统布局。据土改时的资料统计,全村12 户地主、富农,共占有土地1600 亩,多是平坦、大块的好地。308 户贫农、中农,有土地8100 亩,大部分都是坡地。因为全属旱地,所以每年只种一料麦子,亩产170 斤左右。由于产量很低,加上社会上的各种因素,村民都很贫穷,特别一到青黄不接的二、三月,许多人家便饥一顿、饱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村里便

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借着吃,打下还,跟上碌碑过个年。稀半年,稠半年,卖儿卖女把帐还。

特别是解放以前,人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碰上风调雨顺的年月,村民的日子便会好些;一旦天旱,庄稼不仅大幅度减产,有时几乎颗粒无收,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会卖儿卖女,卖房卖地,甚至发生饿死人的现象。至于出外逃荒、沿门乞讨的人就更多了。民国十八年(1929 )到二十年,是陕西关中历史上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三年六料几乎无收,全村被冻死、饿死和出外逃荒的就有一半人家,绝户的也为数不少。民国十九年,人们好不容易种上庄稼,却又遭了虫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把太阳都遮住了,一片一片的青苗被吃得净光。人们火烧烟熏、驱逐赶打,都无济于事。望着眼前的惨状,家家都动了哭声。
虫灾过后,虎列拉(霍乱)又到处流行,来势凶猛,传染极快,死人很多。往往正埋这个,那个又倒了下去,几乎没有再埋死人的人了,我们村的人死得很多很惨,有的死得绝了户,到处是一片哭声。窦马原本是个大村,却显得空荡荡的,到处长满了荒草,野篙一片一片的,长得比人还高,一派荒凉景象。恶狼野狐很多,叼鸡、叼猪、吃人的现象常常发生。
除了旱灾、虫灾、瘟疫外,烟毒也成了村民们一大公害。种大侣、抽大烟和瘟疫一样可怕,许多人因抽大烟卖房卖地,倾家荡产,有的连自己心爱的妻子儿女也卖了。国民党也常令禁烟,甚至杀一橄百,但屡禁不止,烟民越禁越多。其根本原因是大小官员多是烟鬼,并贩卖大烟,从中牟取暴利。于是上行下效,殃及百姓。窦马村卫有许多烟民,不少烟民为抽大烟弄得父子反目,兄弟分家,妻离子散,倾家荡产。
村民最怕的是抓丁、要捐、派款。人们每逢穿灰皮子的、拉丁的和手提板子催粮要款的,就吓得心惊肉跳。乡亲们编了这么几句顺口溜:

盒子炮,六轮子,打着百姓要银子。织下布,是保长的;生下儿,是老蒋的。

祖祖辈辈的窦马人,就是在这种天灾人祸中繁衍、生息、拼搏净扎.过着艰难困苦、牛马不如的生活。然而,祖祖辈辈的窦马人又继承着中华民族勤劳、朴实、节俭和顽强的传统美德,在这块干旱、贫痔的黄土地上流汗、耕作、下种、收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 年建国后,多灾多难、落后贫穷的窦马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石氏(1880 1953 ) ,祖籍咸阳平陵乡白良寨址。她是个勤劳节俭、心底善良、深明事理的农家妇女。我家祖祖辈辈种田,她过门后,和我的父亲永兴相依为命,共同操持着这个清贫苦难的小家庭。一年四季,晚睡早起。父亲主外,整天忙在地里;母亲主内,除了做饭,就是织布、纺线、喂猪、养鸡,难得有一时的清闲。我们兄弟二人,哥哥明章,比我大15 岁,他天资聪睿,读过高小,写得一手好字。1 922 年,父亲因病不幸逝世,当时我年仅3 岁。父亲的突然去世,对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我已记不清母亲当时那种悲痛欲绝的情景,更记不清是如何把年仅40 多岁的父亲送到墓地的。但是,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在父亲去世后,以惊人的勇气、毅力和勤奋,度过了她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把我们兄弟抚养成人。
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在封建落后的旧中国,母亲,一个妇道人家,只能依靠手中的那辆纺车来维持我们全家的生计。母亲的那辆纺车,既纺出了她那最悲哀、最凄凉的人生,也纺出了她那最壮丽、最辉煌的功绩。
兴平地处八百里秦川中部,是全国主要粮棉产区之一。所以,在建国前后,纺线织布不仅是兴平妇女的主要职业,而且是农家小户经济收人的主要来源。当时,关中的土布分两种,一种叫“穿布”, 是用比较好的棉花纺织的,宽一尺二寸,美观、光洁、皮实,是为自己量体裁衣的上等布,后来人称“关中呢”。另一种叫“换布”,是用一般棉花或是次花纺织的,宽一尺,长五丈二尺,又称“五二布”,每匹五二布可以做两套成人衣服。顾名思义,“换布”即是用以交换物资的布匹。当时,这种换布在关中各处市场十分走俏,是农村经济有场流通的支柱。其交换物品的范围非常广泛,市场物价的调节几乎是由“换布”的价值来决定,甚至定媳妇的礼钱,也可以以几匹一换布”来顶替。而且,关中的换布远销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经营换布的商贾很多。他们虽然从中牟利,但也起到了两地物品的交换和互补作用,有利于经济流通。
正因为换布用途广泛,流通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所以关中的农村妇女都是纺棉织布能手。她们大都从六、七岁时便开始学习纺棉,稍长便学习织布、裁布、做衣、扎花和刺绣。所以我们这里给挂定媳妇,首先就讲究个心灵手巧。手巧就是指她会不会、精不精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女工”活。
我的母亲就是一个大伙公认的、非常优秀的纺织能手。

纺线声,嗡嗡嗡,四两棉花一盏灯。纺棉纺到大天亮,织成换布度光景。

这是妇女纺线时的一首古经。这首古经不知念了多少年,既美面,又辛酸;既流畅抒情,又凄凉忧伤。纺线虽说不是重活,但一坐裁是半天,就是整夜,像春蚕吐丝那样艰辛,那样富有毅力。而且右手摇纺车,左手捏棉絮,那只左手便整天整夜地一上一下在空中舞之.不少妇女因为成年累月地纺线,患了严重的坐骨神经、肩肘炎等病症。
我的母亲就是一个念了一辈子纺线古经的妇女。她纺线的姿势优美,神情专注,的布又光又漂亮。动作娴熟而且自如。她纺的线又细又匀,织出来特别是在冬天,天寒地冻,像冰窖一样寒气人骨。尽管烧了火炕,但破旧的屋子仍然每天晚上,醒来,娘还在不慌不忙地纺着,娘就坐在炕上纺线。我睡了一觉纺,虽然满脸憔悴,一脸倦意,看起来十分耐心;鸡叫了,她还在也她有冷得缩着身子,可她硬是坚持着。我躺在被窝里,可娘就这么一整夜地冻着、总是慈祥地看着我,微微一笑,忙碌着。我催她睡觉,给我压压被头一次,我突然发现娘的手背上裂了许多口子,,说:“你睡,听话”。红红的血丝。我再也忍不住了,哭了。有的口子里还渗出了忽地撑起身子,叫声“娘”便哇哇地主命,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娘把自己的全部贡献给了这个苦难的家庭,贡献给了我。她爱我,胜过爱惜自己的生命。
记得我n 岁那年,家里断了炊,娘把她不知攒了多长时间的两元钱给了我,要我去西吴镇余点玉米。
当时,兴平共有4 个集镇,即西吴、店张、马鬼、桑镇。西吴镇在草下,离窦马约十里路。我在西吴镇上买了3 玉米,装在布兜兜,急忙忙往回赶。
3 玉米约有10
斤重,因为年小力怯,走到高渡村坡上时,就l 界得没了一丝劲)L 。这条土路也只七、八尺宽,车辙很深,路面凸凹口天平,不料脚下一绊,布兜兜便摔在地上,玉米撒了一地。我吓了一. ‘趁.当时就哭了。我知道娘在等着我,等我买的玉米下锅呢。我急J 了一边哭着,一边爬在地上捡玉米颗儿。因路不平,玉米豆儿蹦的.灵处都是。我一颗一颗地捡着,在干泥缝里抠着。这时,有个老汉奋过,看到这种情况,很是同情,就蹲在地上帮我捡起来。他一边安七我,一边说:“娃呀,粮食是没眼眼的珍珠,金贵得很呢。咱这儿遭三谨,就是因为没了粮食,所以才饿死了那么多人”。几十年过去厂.这位老人把粮食叫“没眼眼的珍珠”那句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当我有气无力地赶回家里时,天已经黑了。借着傍晚朦胧的光称我见娘站在门前,不住地向远处张望。她一见我回来,就急忙跑二畏· 接住布兜儿,不安地问:“咋才回来… … ”
一见娘,我就禁不住哭了。我知道她很担心。当时狼很多,土互、喊娃也和狼一样奸诈凶狠。娘见我哭了,也禁不住鼻子发酸。她之:一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我边硬咽边说了撒了玉米的经过,旗下了没有埋怨我,反而悔恨地说:“娘不该叫你一个人去呀,都怪娠把你当大人使唤呢。只要我娃平平安安地回来,娘就放心了”。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娘的那几句话,我的鼻子就禁不住丈支· 母亲对儿子的至爱和深厚的感情是无与伦比的。在这种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娘和我们兄弟相依为命粼了也渐竺乒大成人,娘又吃苦当难地为哥哥和我先后成了家。后来,哥哥竺亨已赞居另灶,娘和我一同过活。我妻子叫王桂英,娘家在南位望开牛村。_虽说她比我大3 岁,但她人好,。好,又很勤决,懂得事誉。娘守寡将我们兄弟抚养成人,并成家立业,回想起来,实在不易。

娘还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常言说的好,

耀戏小止一伏地盯找说:”常言说的好,衙门里弄的钱是一包烟,经商挣的钱只能用个三几年,庄稼汉从地里刨出来的钱能用万万年。”又说:“庄稼汉过日子,稠吃三年,折一座房;稀吃三年,置几亩地。大手大脚、胡吃浪董的人,过不成好日子。”娘说的这些话,是教我如何做人的道理。我一生都很自觉地遵循着母亲的教诲,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干事,俭俭朴朴地生活。

土地情

由于我家祖祖辈辈种田,我从小大。在这种强烈的农事氛围中,就在耕种和收获的环境中长就爱上了土地,术。我受到了有益的、长期的熏陶,从小爱上了牲畜、车辆和农具,爱上了庄稼和农业技多少年来,庄稼人就做着“三十亩地一头牛,的田园美梦,多少代、老婆娃娃热炕头”力奋斗。可是,多少人为这个小康温饱的目标披星戴月,竭星移斗转,改朝换代,庄稼人眼里的天堂日子?又有多少人家真正过上了这种过我,激励过我。日子不可。这种温馨的日子和遥远的目标也曾影响我也暗暗下过决心,非过上“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做庄稼是粗活,也是细活;是谁也能干的事,定都能干得好的事。人常说:“窍门遍地跑,也是每个人不一么?是庄稼人那种朴素的技术概念。看你找不找!' ’窍门是什二:龙庄你人刀p 柳朴索的技术概念。人们通过长期的种田实践,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符合科学原理的宝贵经验。例如在施肥方面就有. 气准上金,十一月上银,腊月上土”的农谚。在天雨和麦子的直接是蚕二· 就总结出了“麦收八、十、三(月)场雨”的重要性,还有什么一t 娜泥窝窝,狗吃白蒸摸”等。把麦子的播种期分为上、中、下三个希暇一是“秋分前十日不早,后十日不迟”为最佳期;二是“过了寒不丽二仔”的经验;三是“参不落(券即二十八宿之一的参宿,也就无必,星座。猎户座中央三颗明亮的星,又叫“三星”,冬季天将黑分衣东方升起,天将明时,在西方落下。),地不冻,少牛缺车奈何叼r 呀以,会做庄稼的人,不仅技术要好,而且还要会看天看地看缺应一至于庄稼行里的各种技术,那才精深、复杂呢。
.、常说,十年能学个秀才,学不下个庄稼汉。
被三稼除了勤快能吃苦外,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也是关奄提笼撒籽,扬场折项,装车揉秸,铡草递麦秸,不是每个庄稼人袱奄二辱好的。就拿摇麦褛来说,就讲究个“脚踏胡基(土块)手摇攀贡眼不住盯稀稠”。要说撒籽扬麦才难呢。有经验有技术的庄t . _一式会一看风向,二观墒情,三看地面打藉得粗细,才能决定每;借之夕斤种子,才能手脚协调,撒匀籽种,不出现“交籽”和“马犷阵别是大忙天扬场,那才叫真技术、绝活儿呢。拿扫帚落麦的邀哑得“抿嘴扫帚”、“张口扫帚”,扫帚还要像“龙摆尾”才算把亡提木锨的人,得会倒脚换手左右锨。这都是红麦项里的绝活。俘盆户毛堆子”才不容易,首先得看风向、风力大小和会寻“麦项”。万”' _做了一辈子庄稼,就是不会扬场。一个麦堆子被戳得七零八职若奚就是扬不出“红麦廿。
轰狄小就爱农业行道,所以对一些农业技术十分喜爱,于是也谕二乏夫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不相信别人会干的我就干不‘一毛人笺掌握的技术我就掌握不了。一个人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导_葵气和毅力。所以到临解放的时候,我已经是个农业上的全画赶式了:而且,又爱动脑子,创新套套,我所种的庄稼,产量都比人家高。

革命引路人

我爱土地,爱农业,所以我的一生便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革命引路人
中国农民勤劳、善良、纯朴.所以兴平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木匠住的耗权房,大夫守的病婆娘,织布的穿着补丁袄,做庄稼的天天吃不饱。

一心想做好庄稼的我,断肋骨,也于事无益。渐渐悟出了点道理:“三十亩地一头牛”世道不好,即使挣民来说,仍然只是一个美丽的梦。那种理想,对绝大多数农这时,我的堂兄鉴章,利用教书的合法身份,下活动。他是个很有才学,很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哥,倾向革命,他们常常给我讲一些共产积极从事党的地二嫂也很支持二救劳苦大众的事迹和革命道理,党抗日救国、反对内战、拯革命书籍。由于家贫,也暗暗叫我看一些二哥带回来的我只念过几年私塾,虽然识字不多,但意思却

很爱秦腔戏,常看一些传统剧本,半盯也认J 小鉴章的影响下,我渐渐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也深深好日子,只有跟着共产党9 日,兴平解放了。

一二解放前夕,即18 日夜间,解放军向兴平进军,国民党的党汀筐.、员闻风丧胆,早已逃之夭夭。部队到达县城时,因城门封闭,三石曹成门轰了一炮,部队始得进城。进城以后,纪律严明,秋毫无些兰玲全部露宿城内街头,第二天一早离开兴平,没有惊扰居民。流”日,地下党及时进驻县城,维护城内秩序。先在县商会会议,子二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下午又在城内“马号”召开了千人大弓卜宣布兴平解放。会上鞭炮齐鸣,口号震天。
这年,我正好30 岁。
关平解放后,我便积极投身革命工作,被大家推选为窦马村村兰王二我立刻组织村民,为西进的解放军筹集军粮、组织担架队、发翻吐至鞋、支援前线。7 月中旬,我军又取得了“扶眉战役”的彻底璧御一诱宗南的主力基本被歼。
二姑。年秋,县上进行第一批土地改革运动,我们窦马村积极娜应:土改时,我既是村主任,又是宣传员、土地评议员。我每天拿母毛获支砸的喇叭筒,站在土堆上、粪堆上或是碌礴上,宣传党的之1 动法令,讲土地改革的意义和目的。连续几个月,我没黑没明幼汗会、丈量土地、研究方案、解决矛盾、请示汇报,忙得团团转。当侧卜天家的情绪都非常高涨,不知道疲劳,更无人计较报酬。经过土改,我们窦马村150 多户贫雇农,共分得土地3350 亩,' =住进了新分得的房子。平均4 5 户分得耕牛1 头,7 8 户分带下三1 辆。人们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全村到处洋溢着一片欢腾冬三蛇景象。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过支前和土地改革,我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提高悟党。1 951 年,经道常村宇文通介绍,我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