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色的种子
从蚂蚌麦到302 麦种
麦种是保证丰产的主要条件之一,好的麦种不但抗病、获.抗倒伏,而且颗大皮薄、面白、出粉率高,所以庄稼人也早认设绷子的重要性。初解放,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重视优良品矜州育和推广。自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后,我们就在改良、试验、推一性麦良种上狠下功夫,使窦马村成为全陕西、乃至全国小麦种植习良种推广基地,为大面积提高小麦产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国以前,庄稼人尽管也认识到小麦种子的重要性,但任刊技落后,统治阶级也根本不重视、不关心五谷杂粮的种子间题可不会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同时,农民都是独家生产,养成了”别各”的传统习惯,所以要调换麦种十分困难。新的小麦品种不司毛麟角,更难弄到。因此,人们能做到的,就是用麦子到甘肃清冬带去换种子,叫做麦子“换水土”。
多年来,我们兴平一直种的是蚂炸麦。顾名思义,蚂炸麦贡月蚂炸的形状,麦穗呈四棱形,粗而短,分粟能力低下,病菌多一般亩产120 斤左右。风调雨顺的年代,亩产可以达到200 斤以上。不里=量很低,而且黑穗(黑粉病)很多,于是,一些庄稼人就去外地兑换麦种。
要兑换麦种,不但路远、艰苦,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除了少数人家有大车外,多数人都是推着硬转辘车子。这种手奄车子叫“狗脊梁”车子,槐木辕、软枣木夹耳,车轮子上面的车厢肠土隆起,状似狗的脊梁。这种车子很结实,负荷量也大。一般去胜麦种的人,车上要装4 口袋麦子,每口袋重约130 斤左右。人们.了换麦种,使麦子“换水土”,以提高产量,就推着五百多斤重的肠膺梁车子,从兴平出发,去甘肃等地兑换麦种,来回就是上千里。卜天起早贪黑地踏两站路,一站五十里,约走一百里路程。因为车于很重,路面又是凸凹不平的土路,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有的人因阵太累,常常车倒人翻,挣病、挣死的也大有人在。缺少劳力的人鑫· 想都不敢想,只好年年老种子,种子年年老,越来越退化,产量趁架越低。
更令人担忧和防不胜防的是土匪强盗。他们常常在半路上抢吸抢粮,甚至杀人。所以,谁家的人出门换麦种,一家人就坐卧不安,提心吊胆。
无力出外换种子的人家,就把希望寄托在贩子身上。凡是贩麦和的商人,大都心黑奸诈,纯种子很少。他们弄虚作假,把相似的一巨麦子搅进种子,哄人骗人,所以许多人家常常上当受骗。
解放以后,农业部门十分重视麦子品种的改良工作。1949 年卜半年,县上给我们窦马村派来了工作组,指导生产。秋播前,陕甘片边区有关部门又给窦马调来小麦优良品种3200 斤,由我们繁殖和推广。
302 小麦优良品种拉运回村以后,我便拿着铁皮喇叭筒,满村满街地进行宣传。讲302 麦种的特点、习性和产量。于是,村民们兴高采烈,情绪十分高涨,要新麦种的群众很多。但因地多籽种少,要满足每家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便采取了按需求量的大小进行平均调配,并要求每亩下种10 斤,全村共种了3200 亩。在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又都进行了药剂拌种,并精耕细作,要求颗粒人土。到第二年(1950 年),平均亩产300 多斤,比往年高出20 %。村民们看着熟得圆鼓鼓的麦粒,无比兴奋。这年,我们除了给自己留了部分麦种外,一次就向省农业厅交售良种25 万斤。省农业厅授予我村《 选种之光》 锦旗一面。
302 麦种的繁殖和推广,更激发了我热爱种子的积极性。过去,我不懂得啥叫科学,但通过县上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和生产实践,我也慢慢对科学的概念有所了解,并一心扑在科学种铂上,扑在小麦良种工作上。当302 小麦种子下种以后,我几乎天天要跑廷地里去看,有时一天看几回。在这方面我很细心,更有热情。我观察麦子几天便可出苗,几天可显行,几天长一片叶子,几天分一支孽,到冬季时,一般共发几个头。又把许多种户的麦地进行对比,分桑多的,长势好的麦子,我就问主家是咋作务的,上了多少粪。麦子在第二年初春返青后,我整天就像鬼牵神使一样,有空就往地里跑,观察长势,检查有无病虫害。有时,我还把关键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以后进行研究和参考的第一手资料。302 麦种基本很纯.但到麦穗出齐以后,仍有极少的杂穗,我就要求各户在三、五天之内,必须把所有的杂穗抽掉,进行“提纯复壮”。村民们都很自觉,两天就抽完了杂穗。于是,一片接一片的麦穗儿,齐刷刷地好看。周围村子的乡亲们见了,爱得挪不动脚步,纷纷要求给他们留些麦种。
当然,我爱小麦优良品种,更热爱科学选种工作,除了希望提高产量,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要对得起上级,对得起党和毛主席。党和毛主席这么重视农业,重视种子工作,处处为我们农民着想,绝不能叫党、叫毛主席失望。另外,我也看到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看到了科学种田的前途,看到了打破旧的耕作习惯所开辟出来的广阔天地。所以,在繁殖和推泛小麦优良品种的基础上,我对种子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决心子工作上做出新的贡献。
碧码一号和6028 麦种
1951 年,302 小麦优良品种经我们大面积推广以后,在全省农胜线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更引起了省上和咸阳专署的高度重视。三衬的声誉也因推广小麦品种和首先建立农业互助组而名扬省内外。
一天,我正在地里劳动,有人跑来告诉我说,西北农学院的辛卜和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教授来了,要我赶紧回去· 我一听是农卜家来了,十分兴奋几乎是一路小跑着回来。
我在裤子上擦擦手,和两位专家握了手,连忙倒了两杯白开卜二两人都穿着很俭朴的八个兜的中山服,布鞋,没有一点大官和阵级知识分子的架子。辛院长总是慈眉善眼地微微笑着,有些文,赵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从事农作物育种学教学卜,麦杂交育种工作多年。他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先后培育出了碧码1号丰产3号等,他给我说明了来意,说:“你们成立了互助组,这很好。最无一我培育了一种小麦新品种,叫‘碧码一号’,想和你商量一下,能下重由你们进行繁殖和推广?"
我一听是小麦新品种,便高兴地说:“这么好的事,打上灯笼也准找呢,还能不同意?再说,您和辛院长能亲自跑来,把新麦种的繁恤任务交给我们,也是对我们的信任,高兴都来不及呢。”辛院长笑着点点头,说:“我们来你这里,就是因为你热爱种子二趁,又认真负责,我们很放心。而且,你们推广302 小麦品种也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有一些头践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赵洪璋教授说:“农学院离窦马村也不远,我会经常来的。”我忙说:“那就太好了。有您常来指导,我这胆子也就正了。”我们谈了一些细节问题和注意事项之后。,他们就起身告辞了。我再三留他们吃饭,也被他们婉言谢绝。送走{辛院长和赵教授,我尹。里热烘烘的,不禁想至旧社会”。有这样的好事呢?我们这些做庄稼的农民,怎么能见上这些全国有名的农业专家呢?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单页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