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四本 许敬章回忆录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三章 金色的种子
内容开始
第三章  金色的种子

从蚂蚌麦到302 麦种

麦种是保证丰产的主要条件之一,好的麦种不但抗病、获.抗倒伏,而且颗大皮薄、面白、出粉率高,所以庄稼人也早认设绷子的重要性。初解放,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重视优良品矜州育和推广。自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后,我们就在改良、试验、推一性麦良种上狠下功夫,使窦马村成为全陕西、乃至全国小麦种植习良种推广基地,为大面积提高小麦产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国以前,庄稼人尽管也认识到小麦种子的重要性,但任刊技落后,统治阶级也根本不重视、不关心五谷杂粮的种子间题可不会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同时,农民都是独家生产,养成了”别各”的传统习惯,所以要调换麦种十分困难。新的小麦品种不司毛麟角,更难弄到。因此,人们能做到的,就是用麦子到甘肃清冬带去换种子,叫做麦子“换水土”。
多年来,我们兴平一直种的是蚂炸麦。顾名思义,蚂炸麦贡月蚂炸的形状,麦穗呈四棱形,粗而短,分粟能力低下,病菌多一般亩产120 斤左右。风调雨顺的年代,亩产可以达到200 斤以上。不里=量很低,而且黑穗(黑粉病)很多,于是,一些庄稼人就去外地兑换麦种。
 
要兑换麦种,不但路远、艰苦,而且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除了少数人家有大车外,多数人都是推着硬转辘车子。这种手奄车子叫“狗脊梁”车子,槐木辕、软枣木夹耳,车轮子上面的车厢肠土隆起,状似狗的脊梁。这种车子很结实,负荷量也大。一般去胜麦种的人,车上要装4 口袋麦子,每口袋重约130 斤左右。人们.了换麦种,使麦子“换水土”,以提高产量,就推着五百多斤重的肠膺梁车子,从兴平出发,去甘肃等地兑换麦种,来回就是上千里。卜天起早贪黑地踏两站路,一站五十里,约走一百里路程。因为车于很重,路面又是凸凹不平的土路,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有的人因阵太累,常常车倒人翻,挣病、挣死的也大有人在。缺少劳力的人鑫· 想都不敢想,只好年年老种子,种子年年老,越来越退化,产量趁架越低。


 
更令人担忧和防不胜防的是土匪强盗。他们常常在半路上抢吸抢粮,甚至杀人。所以,谁家的人出门换麦种,一家人就坐卧不安,提心吊胆。
无力出外换种子的人家,就把希望寄托在贩子身上。凡是贩麦和的商人,大都心黑奸诈,纯种子很少。他们弄虚作假,把相似的一巨麦子搅进种子,哄人骗人,所以许多人家常常上当受骗。

解放以后,农业部门十分重视麦子品种的改良工作。1949 年卜半年,县上给我们窦马村派来了工作组,指导生产。秋播前,陕甘片边区有关部门又给窦马调来小麦优良品种3200 斤,由我们繁殖和推广。

302 小麦优良品种拉运回村以后,我便拿着铁皮喇叭筒,满村满街地进行宣传。讲302 麦种的特点、习性和产量。于是,村民们兴高采烈,情绪十分高涨,要新麦种的群众很多。但因地多籽种少,要满足每家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便采取了按需求量的大小进行平均调配,并要求每亩下种10 斤,全村共种了3200 亩。在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又都进行了药剂拌种,并精耕细作,要求颗粒人土。到第二年(1950 年),平均亩产300 多斤,比往年高出20 %。村民们看着熟得圆鼓鼓的麦粒,无比兴奋。这年,我们除了给自己留了部分麦种外,一次就向省农业厅交售良种25 万斤。省农业厅授予我村《 选种之光》 锦旗一面。


302
麦种的繁殖和推广,更激发了我热爱种子的积极性。过去,我不懂得啥叫科学,但通过县上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和生产实践,我也慢慢对科学的概念有所了解,并一心扑在科学种铂上,扑在小麦良种工作上。当302 小麦种子下种以后,我几乎天天要跑廷地里去看,有时一天看几回。在这方面我很细心,更有热情。我观察麦子几天便可出苗,几天可显行,几天长一片叶子,几天分一支孽,到冬季时,一般共发几个头。又把许多种户的麦地进行对比,分桑多的,长势好的麦子,我就问主家是咋作务的,上了多少粪。麦子在第二年初春返青后,我整天就像鬼牵神使一样,有空就往地里跑,观察长势,检查有无病虫害。有时,我还把关键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以后进行研究和参考的第一手资料。302 麦种基本很纯.但到麦穗出齐以后,仍有极少的杂穗,我就要求各户在三、五天之内,必须把所有的杂穗抽掉,进行“提纯复壮”。村民们都很自觉,两天就抽完了杂穗。于是,一片接一片的麦穗儿,齐刷刷地好看。周围村子的乡亲们见了,爱得挪不动脚步,纷纷要求给他们留些麦种。
当然,我爱小麦优良品种,更热爱科学选种工作,除了希望提高产量,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要对得起上级,对得起党和毛主席。党和毛主席这么重视农业,重视种子工作,处处为我们农民着想,绝不能叫党、叫毛主席失望。另外,我也看到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看到了科学种田的前途,看到了打破旧的耕作习惯所开辟出来的广阔天地。所以,在繁殖和推泛小麦优良品种的基础上,我对种子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决心子工作上做出新的贡献。

碧码一号和6028 麦种

1951 年,302 小麦优良品种经我们大面积推广以后,在全省农胜线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更引起了省上和咸阳专署的高度重视。三衬的声誉也因推广小麦品种和首先建立农业互助组而名扬省内外。

一天,我正在地里劳动,有人跑来告诉我说,西北农学院的辛卜和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教授来了,要我赶紧回去· 我一听是农卜家来了,十分兴奋几乎是一路小跑着回来。
我在裤子上擦擦手,和两位专家握了手,连忙倒了两杯白开卜二两人都穿着很俭朴的八个兜的中山服,布鞋,没有一点大官和阵级知识分子的架子。辛院长总是慈眉善眼地微微笑着,有些文,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从事农作物育种学教学卜,麦杂交育种工作多年。他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先后培育出了碧码1号丰产3号等,他给我说明了来意,说:“你们成立了互助组,这很好。最无一我培育了一种小麦新品种,叫‘碧码一号’,想和你商量一下,能下重由你们进行繁殖和推广?"
我一听是小麦新品种,便高兴地说:“这么好的事,打上灯笼也准找呢,还能不同意?再说,您和辛院长能亲自跑来,把新麦种的繁恤任务交给我们,也是对我们的信任,高兴都来不及呢。”辛院长笑着点点头,说:“我们来你这里,就是因为你热爱种子二趁,又认真负责,我们很放心。而且,你们推广302 小麦品种也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有一些头践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赵洪璋教授说:“农学院离窦马村也不远,我会经常来的。”我忙说:“那就太好了。有您常来指导,我这胆子也就正了。”我们谈了一些细节问题和注意事项之后。,他们就起身告辞了。我再三留他们吃饭,也被他们婉言谢绝。送走{辛院长和赵教授,我尹。里热烘烘的,不禁想至旧社会”。有这样的好事呢?我们这些做庄稼的农民,怎么能见上这些全国有名的农业专家呢?

庄稼行当有句农谚:

麦六十,
豆八颗,
神仙的日子福窝窝。

根据长期的生产经验,麦子的每株穗穗上能结60 粒,苑豆8颗,就是罕见的大丰收。

兴奋得直喊:“不得了,不得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麦”。在收割碾打日子,我们坚持单收单打,严禁和另的麦子混杂。我渔各家的麦场上检查,要求不能出一点点问题。碾打完毕,经过三场晒后,平均亩产300 斤,比往年高出100 斤。1.7 亩小麦丰产平均亩产570斤。
由于我们连续在繁育小麦品种上做出了贡献,这年我们互助组被评为平县人民政府评为特等模范互助组,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旱地小麦特等丰产模范,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我“西北区使亘三‘模范”,并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书3 年,窦马村向县上交售碧码一号麦种60 万斤。这些麦种t 二各级政府协调,除按计划供应关中小麦产区外,又调运到山篇了二、河南等地。后来,碧码一号小麦优良品种几乎传遍了大半诬生12 13 日,天气虽然很冷,但却晴空万里。我们窦马村一二套了5 。辆畜力大车,打着横幅、红旗,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8 ;气一路上受到附近群众的夹道欢迎。县委书记刘怀德在欢迎贾兰二.对窦马村积极交售爱国余粮的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表彰。

1957年,我又在西北农学院引进了陕农9 号小麦品种和在赵鉴玉致授那里引进了他亲自培育的6028 小麦优良品种。6028 小麦有抗旱、抗病、分桑多、产量高、品质好和早熟等多种特点,是他叮妈一号之后最为优良的品种之一。我们把6028 小麦种在小块王渔三里进行观察,后来方才移到大田,进行大面积种植和推广,一号还要稳定高产。没有几年功夫,6028 小麦又和碧码一号一样,覆盖了几个省的大部分农田。
赵洪璋教授不愧是培育小麦良种的专家。他竭尽全力、含辛茹李漪育了不少优良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祖国的农科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我们庄稼人都十分感谢他。

五田法”与一把阿勃麦良种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我们一直十分重视试验、繁截推广小麦优良品种,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窦马村的小麦产量,而到省内外许多小麦产区提供了大量的优良品种。
在不断推广新品种、取得新成就、做出新贡献的同时,我一步认识到优良品种的优势及其重要意义,认识到农业科技胡大潜力和远大前景。因此,也就更加调动和激发了我们继续繁靓种和进行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通过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农业技术专家的悉心指导,我们创步提高了科技意识。1957 年,我在我们窦马高级农业社里成一个“七一试验站”。

试验站一成立,就围绕培育、试验、繁殖、农作物品种开展工作,研究、探索提高粮、推广小麦良种和荆棉产量的途径。参加剑站的社员都是热爱农业科技的骨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动摘闷的人。我除了经常参加试验工作外,就组织大家学习。学习的范叠翻广泛,有党的方针、政策,有外地的先进经验,有具体的科技笼篇强调科技工作必须细心、扎实、认真、负责,实事求是。要有目,要有详细记录。同时,了一个关于培育种子的“认具、贝贡,买事求是。要有试验绷我又和我们社里的农业技术员高中正习

五田法”。

“五田法”在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农业八字宪法一个“种”字。但要培育良种,其整个过程中又都包含着“种”的七个环节,或是七种要素。

“五田法,,即种子田、丰产田、水肥试验田、密度试验田、验田。我们规定,任何新品种在未经过试验田种植,都不能急于天面不能盲目推广。通过在试验田里小面积种植,以便观察其衬于自然环境、气候、水肥等等的适应性,并通过各种方式。

1957 年春,我在省上参加一个会议,省农业厅厅长赵锦峰同石找到我说,他从阿尔巴尼亚回来,带了一把阿勃麦种子,要我进于试验和繁殖。我高兴地接过种子,说:" 赵厅长,你就放心吧。”我把这把小麦种子包了一层又一层,当做珍珠豆豆保存起夸女觉得这不仅是一把珍贵的麦种,而且是赵厅长为了发展我们农盛生产的一份心意,并寄托着他无限的希望。到种麦时,我把这一把种子一粒一粒地种在试验田里,精心管理.到第二年收割后共打了8 斤。第二年又在种子田里种了九分逛,第三年收了900 斤。我又把这900 斤麦种,分给一、六、十这3 、兰六队繁殖,共种了67 亩,第四年平均亩产800 斤,共收5 万斤。

我们及时将阿勃麦种植和丰收的情况向县、地、省作了汇报,里习了各级政府的表扬圣上又调去了两万多斤,并要求我们继续进行大面积繁殖。同时,,有计划地在全县推广。我们村上留了两万

1960 年以后,我们每年向国家交售阿勃麦良种70 万斤多县几乎全都换成了阿勃麦种,平均亩产都在600 斤以上,个达到了千斤。仅兴平地区每年增产都在1 千万斤以上。当时,关于阿勃麦是如何引进的传说很多,而且大都富有传周色彩。其真实情况,就是我上边所叙述的过程,也就是阿勃麦科趁来龙去脉和发展前景。
后来,我又和我们大队科研室的高中正、高碧芳等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于1962 年培育出了“窦马青年2 号”小麦良种。这个日种是以碧码一号作母本、华山红作父本杂交培育成功的,也是我犷窦马农民第一次在农业科技上的重大成果,从而开创了我们农习培育小麦良种的先例。
窦马青年2 号小麦品种和当时推广的4732 小麦良种相比,苦产都在500 斤左右,但窦马2 号杆低、抗倒伏,且品质也比4732 支些,所以不少县、区很喜欢种植。户县县委书记苏耀先同志,带领多县各公社书记前来参观。陕西省农业厅种子处处长李白禄等领与看了以后,觉得很有推广价值,并将种子带到广州交易会上展出1963 年,第一次便向外地推广窦马2 号良种3 万余斤。从1950 年至1963 年期间,窦马村共向省内外推广各种小剑良种110 。多万斤,为增产增收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自贡献。
除了培育和推广小麦品种外,我们又在培育棉花优良品种」狠下功夫。1957 年,陕西省农业厅从山东省调回1818 棉花品云6000 斤,交给我们种植试验。我们以每亩3 . 6 斤播种,共点播100 亩。由于多种原因,自农历4 7 日下种,直到5 1 日不见出苗急得我们坐卧不安。
棉花属“大头庄稼”,顶土能力差,我们虽然有这方面的经验但从来没有经过20 多天不出苗的现象。社员们议论很多,我急得心如火焚,天天给地里跑,刨着,看着。后来发现许多棉籽的确已经艺不但总是顶不破土层。于是,我先刨了几窝,揭去地皮上的薄月卜鉴三天苗便出土了。我高兴极了,连夜开会,要求各生产队组织临曦男女劳力,每人用铁丝做个有两个齿儿的小耙子,下地揭夹。一亚多天,每天出动男女劳力1 千余人,硬是蹲在地上,一窝一窝曰阮创二有的人蹲得时间长了,两腿麻木,直打颤颤,就跪在地上抠.互着,真是一场“揭地皮大会战”。
经过这番细致、艰辛地努力,几天后,所有棉苗终于出土了,我了三长松了口气。
夸着,我们又加强了棉花生长期间各个环节的管理,诸如锄梦之获锄、间苗、防虫、施肥、打尖、扳权等等,当年夺得了亩产皮棉蔗二编好收获。这个产量,也是我们当地产棉史上的最高纪录。攻获后,我们给县上交售了2 万斤棉种,给省农业厅交了3C ,二棍种。于是,1818 棉花品种便在全省产棉区开花结果了。三于1818 棉花来之不易,产量又高,色白、绒长、质量好,因宝趁员又高兴、又有些憋气地编了一段顺口溜:

1818 , 把人整扎!苗不出来,就用手抓。长成棉花,把汗流扎。结成吃瘩,亩产88

平心而论,当时我之所以获得各级政府的多次表彰,荣获全国李遨模范的光荣称号;窦马村之所以出名,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就是提前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就是培育和推广了大批的粮棉优良品种。这不仅仅是我和窦马全体干部、全体村民的功劳,也是各级农业技术专家的功劳:更是党和各级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关心、爱护、培养和支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