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四本 许敬章回忆录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六章 科学种田
内容开始

第六章 科学种田

初施化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生产实践,三-认识到肥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月关中腹地的农村,人们长期使用的都是单一的土肥。土肥鱿:份虽多,但肥源有限,使用起来又十分笨重,要大幅度提高产量1 常困难。
从互助组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我们每年都在搜肥、积更施肥上狠下工夫。特别是每年冬季、春季,几乎把三分之二的劳二畜力和时间都用在搜肥施肥上,平均给每亩麦地施土肥五至,车。但因肥源关系,有些土肥的质量很差,导致施肥成了“黄二l 家”的无效劳动。1956 年春季,苏联一位农业专家来我社访问:吧详细调查了我社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情况,经过研究,向我们提二-三点不足:一是大面积丰产密度不匀;二是磷肥施的太少;三是”家肥施的面积不大。三条中就有两条是肥料问题。所以从19 乏一,开拾,我们就千卞百计存肥源卜士做文童。除了广积家畜家粪外,又在速效肥上打主意。所谓速效肥,就是老房、老墙、老炕,有计议迪进行逐年更换。1 958 年平均每亩施上土肥10 大车,分两次施之,1959 年又提出大抓肥料,巧施追肥,大面积丰产田施追肥三食· 平均亩施土肥16 大车。一般秋田施追肥一至二次,平均亩施土眨三至六大车。按照这个计划,共需土肥13275 大车,但满打满算,获有7000 大车,尚缺6275 大车。于是,我们便采取搜、积、制肥并套石措施和集体积肥与个人积肥相结合的办法,七月突击,八月奋班.每个生产队挖土坑多处,以青草、禾杆沤肥,广积圈粪,大量制遥土化肥,大张旗鼓地进行四换:换旧房、旧墙、旧炕、旧锅台。又发之吐员进行三挖:挖涝池,挖渗井,挖后墙底,共搜肥制肥一万大王.完成了施肥计划。
然而,这些措施虽然有效,但“四旧”毕竟有限,几年工夫,该换军娜已换了,肥源又出现了新的危机,而且,花费的劳力很多,收效启不大理想。所以,要解决肥源不足的问题,只有依靠化肥了。但是,农民对这种新肥料产品十分陌生,很少有人相信它的作毛二这不仅反映了绝大多数农民的传统意识和耕作习惯,同时也反奋了我国长期贫穷落后的现状和农民文化水平低的现实。正由于芝翻原因,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就号召全国广大农民群众读书认艺· 学习文化,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工作。并提倡科学种田,大力宣专、普及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1953 年,咸阳专署和兴平县人民政,。就给我村派来了农业技术员。但农民只知道出力下苦,不知道性三稼也有很深的学问,有至关重要的科学性。经过农业技术专家右宣传和具体指导,我们方才对科学种田有了一些认识。特别是推一称培育小麦优良品种,使我们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感受到了落李种田的无穷潜力。
但是,当大部分村民们还没有一点科学意识的时候,科学种田住谁推广。长期形成的生产习惯和浓厚的迷信思想,严重束缚着人汇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当我们刚刚建立了农业互助组以后,县上农业部门为支乡,马村的生产,给我们分了一批化肥。我虽然也没用过这种肥料.怪我却绝对相信它有百利而无一害。原因很简单:党和政府能提健色用化肥,肯定就是正确的。另外,村上的农业专家也给我介绍二二种化学肥料成分、效果及其科学原理。所以,我到处宣传化肥王亡势,但是,绝大多数村民不太相信。有的人说:“胡说啥呢!盼E 正面还没有咱的圈粪臭,咋能壮地呢?”还有的村民认为,化肥即反万效,一亩地施一、二十斤,象点眼药水似的,能有多大的增产效士。我知道,农民是现实主义者,只看重事实,不管你说得有多冬听。于是,我决心先带头施用。谁知桂英和许多村民一样,也常电肥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当时人们把化肥都叫“白撂,”说什么“白落白撂”,一点不要;黑豆油渣,有多没少都留下。”所以她坚决下理意,说白撂钱事小,把庄稼上瞎了,哭都来不及了。我说,咱政行扭倡施用化肥呢,绝对没问题。她还是不同意,我急得在屋里打转转我深深明白,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个开头难的问题,这第一脚‘”乒’二出去,今后还搞什么科学种田?自己是村主任、互助组组长,整王才员人家,自己却不首先施用,村民们就会更加怀疑了。桂英见我盆得直打转转,也理解我的心情和处境,最后勉强同意先上二、三画.开春正好下了一场春雨,我便抓紧机会施上了化肥。有人见了二说我是胡闹呢。
尽管绝大多数人不相信肥料,不了解肥料的价值和增产效要但也有极少数人在我的带动和影响下,也有上一亩的,二亩的费知道他们仍然对肥料持怀疑态度,但能慢慢接受,毕竟是个可喜奋开端。
第二年,凡是上了化肥的麦子比一般麦子长势都好,而且后更很大。许多村民看了,很是惊讶。收割后,我的小麦产量比别沪J 睡亩高出50 80 斤。村民们这才服了,说这化肥是咋日鬼的,撒了么一点,劲就这么大!

1956 年后,凡是政府供应的化肥我们都要。同时,我把磷贬硝氨、尿素、氯化氨等不同成分的化肥都做了试验。通过试验,惹贯现不同的农作物对于不同的化肥所产生的效果均有差异,而里诬明了哪些化肥适宜于哪种农作物,以及什么时候施肥、每亩施多少最好,等等。
比如磷肥作为底肥效果最好,趁上瓜果虽能增产,但瓜汁不甜。

上油菜产量最高,油质最好。硝氮肥可以促使农作物枝繁叶茂,了葵增多,籽实饱满。合理使用化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们村的农科站在研究,意识得到了提高。

斯大林八十号

建立拖拉机站目的在于发展农业机械化,以先进的机械耕作代替千百年来的“老牛烂车疙瘩绳”。因而,对于改革传统落后蛇兰产工具,无疑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来,随着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国家有关部: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力度不断加大。工具的改革本身就标孟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反映,也是社三文明的一种表现。人类从刀耕火种、秦锨汉犁到农业机械化,经三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阶段,终于以聪明智慧创造了奇迹,以才能贡毅力编织着人类美好的明天。
1 951 年到1956 年之间,在短短的几年内,在农机行业的努力下,许多工人、技术人员热衷于研究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先后笠现了七寸步犁、双轮双桦犁、马拉收割机等。在长期贫穷落后的长村,对于长期因循守旧于传统的生产工具的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人新的开端,新的起步。这类新发明、新生产出来的工具,尽管存在,许多弊病,而且绝对算不得机械和高新技术,但却反映了一个很!要的社会现象:人们逐渐增强了农业机械化的意识。
1952
12 月我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时,虽然只有短短的10 天时间,但维也纳整洁美丽的市容以及毛气化、机械化的先进技术,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加上1953 年元旦前后,我们又在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参观了部分工厂育集体农庄,更使我羡慕不已。有个集体农庄建于1 927 年,800 户生员。开始小麦亩产170 斤,经过20 多年的奋斗,农业全部实现了获械化。1952 年,小麦亩产已达到600 多斤,每个庄员全年可做旦400 6 。。个劳动日,每个劳动日除了分得5 个卢布以外,还可以分到4 斤杂粮,8 斤细粮,10 多斤蔬菜。农庄里设有专门电影院、及舞厅、洗澡塘、俱乐部等多种福利事业。庄员们的生活为什么这趁幸福呢?主要原因就是组建了集体农庄,土地连片,适宜于机械化耕作。他们从整地、播种、施肥、锄草到收割、脱粒、处理饲料等等,都是机器操作,速度极快。

据统计,全苏联共有集体农庄93000 多个,而拖拉机一项就有120 万台。其中莫洛托夫等集体农庄的机械之程度更高,庄员生活更富裕。当时我就想我们中国要是实现了农

立机械化,那该多么令人振奋呀!但是、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建国后的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重视农业机械化,研以,我国的农业实现机械化只是时间问题常的广播节目中,整天宣传着“耕地不用牛,。特别是各种报纸和日点灯不用油”的社会主义前景,这也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早把电器化、机械化纳人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一”一”正由于宣传力度很大,农民虽然还未见过真的拖拉”L ‘不都犷村民见过拖拉机图片),但对拖拉机的向往已经十分迫切。为此,人门编了一段顺口溜:

拖拉机,是铁牛,不吃草,光喝油。

还有一段编得十分形象生动而又风趣:

运气不顺,跟上拖拉机拾粪。只听突突,不见后粪。

就在人们日思夜想的时候。,被人们称作“铁牛”的拖拉机,真的开进了窦马村

1954 4 月的一天,万里无云,天气一片晴朗。这天,窦马村像过新年一样,全村充满了欢乐喜庆的气氛。而且,方圆十里的村民,成千上万地来到窦马,挤满了大街小巷。大路两旁更是人山人海,一片沸腾。人们敲锣打鼓放喜炮,成群结队地欢迎拖拉机进村二这是茂陵拖拉机站新进的、也是从古到今第一次人们看到之新式农业机械― “斯大林八十号”。三台“斯大林八十号”拖拉机披红戴花,被人们打扮得流光溢彩,庄重俏丽而又威武雄壮。我带着村干部和许多村民,直跑到马刨泉去迎接。马刨泉在窦马村以南,与窦马村相距2 华里左右。我们见三台拖拉机缓缓开了过来,激动得雀跃欢呼,把手掌都拍红了。当拖拉机要过马刨泉舫土桥时,人们都捏了一把汗,只怕压塌了小桥,把拖拉机掉进沟里:但司机很有经验,他下车仔细看了看土桥,方才满有把握地把拖拉机开了过去。
拖拉机开到窦马,人们前后左右地看着这个奇怪的铁疙瘩,弄不清这家伙怎么就会犁地。为了让群众见识见识机械化的威力,提高群众对机械化的认识,我和站长商量了一下,决定当着成千上万的群众,进行第一次试耕。
拖拉机耕田,这是窦马村乃至全兴平甚至全省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壮举,它标志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良好开端和美好的前景,标志着我国农业走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是我国农业从人力迈向机械化的一个划时代的大转折。所以试耕的消息一传出,广大群众异常兴奋,人人欢天喜地,个个满面春风。人们像要观看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争先恐后地观看拖拉机如何犁地。
在人山人海的浪涛中,三台“斯大林八十号”拖拉机象三位巨人似的,神采飞扬,意气风发地向村外行驶。到了地头,司机象耍魔术似地放下了机子后面高高翘起的三桦犁。然后“嗯呕”几声,车头上的烟筒里便喷出了一股黑烟,继而,拖拉机犹如战马驰上沙场.威风凛凛地向前驰去,后边的犁桦深插土层之中,随着拖拉机的行.卷起了一层层土浪。土浪哗哗起落,在金色的川儿I ’切。。问,队认二一阵阵浓郁的泥土气息。看那犁沟,足有一尺多深,许多人见状,息得瞳目结舌,真不敢相信这种铁牛会有那么大的劲儿。人们再一次欢呼起来,跳跃起来:“这家伙咋揭得这么深!"

“你看多快呀,

刷地过去就是一片子。

“揭过的地又平又软

,咱人老八辈子谁见过!"

 “把几千年的死土都翻上来了“把草根草籽象埋到井里一样

,你说咋能不增产?" ,地里将来也没啥杂草了。”

“有这家伙,咱们以后也轻松了。”

人们情绪高涨,议论纷纷。面对这种新的事物,不禁感慨万端。特别是一些老农,想想过去,看看现在,象是做梦一般。人们深深懂得揭(翻)地的重要性,更懂得深耕的好处。可是,过去穷人大都没有牲畜,很少深耕。只有日子好一些的人家,因有牲口,收了麦子,麦茬地一般都要犁两遍。当然,没牲口的穷人有时也借亲戚或是本村相好人家的牲口犁地。所以庄稼人一爱土地,二爱牲口,牲口对庄稼人至关重要。许多老农吃尽了没有牲口的苦头,现在有了拖拉机,真是农民的福气呀!
有了拖拉机,就须培养拖拉机驾驶员。茂陵拖拉机站刚刚成立,人手很少,底子也薄,培训拖拉机驾驶员成了当务之急,但是,许多青年人不愿当拖拉机手,只想着进城当工人,既轻省,又不见风不见雨,一下班还能穿皮鞋。当拖拉机驾驶员,说来说去还是种田,而且风里来,雨里去,农忙季节,又没黑没明地在地里“突突”, 整天一身土,一身油,又脏又累。所以,拖拉机站招工多日,没人报名。

实现农业机械化?加上我又在报纸上看到了中国第一位女拖扛机手的事迹,她叫梁军,报上有她的照片。她的模范事迹很多,也很感人,最关键的二条,还是她勇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和旧芝传统观念决裂,不怕苦、脏、累,第一个驾起拖拉机,耕耘在祖国之土地上。这则报道对我启示很大。
于是,我就动员我的大女儿许秀琴去机站报名。秀琴生于1935 年,正是青年,聪明而且听话。她起初也有顾虑,说脏苦她又怕,只是一个女孩子,有时深更半夜还要在野地里犁地,心里害怕:她妈不同意,说再没啥工作可干,咋叫娃弄砂卜事呢!我知道这是.丢想观念问题,便耐心说服,并念了梁军的先进事迹。几天后,她终于同意了,经过培训,秀琴便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后来的事实证明,秀琴当时的思想顾虑确有道理。因为在她独立工作不久,有天晚上在原上耕地,突然碰上了一只野狼。当时厚上的狼很多,很凶残,常在夜间出没,叼猪叼羊叼鸡,伤人的事也时有发生。据秀琴说,当时她很害怕,只觉得头皮嘈嘈地响,脸上没有了血色。但她心里明白,在这深更半夜时分,不会有人帮她,只能仃靠自己。又仔细一想自己在驾驶室里,只要关好车门,狼也对她无可奈何。于是她壮着胆子,继续耕地。回车时,她故意灭了灯,又突然对准蹲在不远处的恶狼,把灯打开,强烈地灯光哗地向恶狼轰去,吓得恶狼没头没脑地落荒而逃。
秀琴从1 954 年当上拖拉机驾驶员,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把亡己的一生精力贡献给了农业机械化,直到1989 年退休。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在她的带头下,村里还有几个青年也陆续当上了拖拉机手。
窦马村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化最早和最出色的村子,到联产承包前,已具有较高的机械化耕作水平。而且,全村已拥有链滚拖拉机3 台,胶轮拖拉机5 台,汽车一辆和榨油机、轧花机、磨粉砚及不少粉碎机、磨面机。



一切从实际出发

1958 年大跃进时期,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人头脑发热,恶略了自然科学,忽略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奄人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脱离实际的口号。有人谎二扭亩产7236 。。斤小麦,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有一次,赵洪章教.硬剥良坦率地对我说:“一亩小麦产723600 斤,完全是一种弄虚作饭的表现,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空想主义。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但是面对愈魏愈烈的浮夸风,谁也不能给群众的这种“积极性”泼冷水。我相信公学,也多次被科技人员那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所感动。1954 年,碧码一号小麦在我县部分地区出现了吸浆虫,驻村的农技干部王佐礼同志非常着急,他叫农科是高遂初同志取土化验虫害的分布情况及其深度和密度。高遂初砚志去北马村取了方方正正一块土,进行了分层化验,他那种严肃石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令人感动不已。王佐礼常说:“科学不是套当然。搞科学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通过长期相处,我觉得性们共同的特点是:人品好,干实事,认真负责。那个年代,我的思想还比较冷静,1958 年曾刮起了一阵“密植风”,胡说什么“种千千,打百石”,各地纷纷仿效。我们窦马一些干部和社员,也看着眼找· 要求“密植”。
所谓的“密植”,就是每亩下种一千斤。按照关中一带小麦的下神量,每亩一般下种10 多斤,现在每亩要下种一千斤,岂不是明显石错误?不要说每亩下种一千斤,自古到今,每亩从来也没有产过一千斤的纪录。
一千斤种子撒在地里,就是厚厚一层子,究竟怎么个种法?于是,有人别出心裁,提出一个所谓“密植”的诀窍:把种子一粒一粒地密密麻地纸上,一一地地上,用粪土!后,再挑水浇灌。当时各村都成立了“青年突击队”,突击大搞青年丰产田,种全国都在“大干”的形势下,是在劳民伤财,违背科学原理,

在遥不干不密植就犯“错误”;干吧,阮侧当时我也急得手足无措。后来灵乙一动,便找来我们村的青年突击队队长,我说:“人家都‘密植’呢,咱不‘密’也不行。我的意见先密植一分.' 突击队长很为难,说:“许书记,这怕不行吧。公社要求我仁要我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说:“你看来灵灵醒醒的,么糊涂!这是试验田,试验田你懂么?不试验,全瞎了,嘴里撑棍棍呀?' ' 这会儿咋这叫全村人王突击队长原本不傻,听了我的话,马上就明白过来,高兴地 “对呀!还是许书记想得周到。”

结果,第二年春天麦子起身后,凡是密植的麦子因为通风透交太差,越长越密,越长越软,越长越黄,一片一片地爬在地上。又用铁丝、绳子搭架,用风箱从四面给麦地里吹气,结果还是了。有的村显积极,一家伙密植了几亩乃至几十亩,损失惨重极了.而我们只有那么一分地。于是,人们编了个快板说:

丰产丰产,一亩打一碗。卫星卫星,一亩打一升。小的小麦真好看,说是茴香不爨,说是小麦没有面。

浮夸风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而且范围越来越广,继而又欢起了“人人都是科学家、发明家,人人都是革新能手。”盲目地进行革新,进行试验,盲目地向“科学”进军。于是,农村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千奇百怪的事情。有人把尖权轴辘拆下来做车子轮轮,有人鼓吹“滚珠化”,把大耙、铁齿耙全部截了砸滚珠;还有人把人尿烧开晾冷上地,美其名日:大办尿素厂;还有人搞什么“牵引犁”等等。不但没有搞出真正的新成果,反而劳民伤财,破坏了许多生产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采取“试验”的方法进行搪塞。1954 年以后,我们有了拖拉机,不少村社也都请机站的拖拉机耕田,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极端:许多村社认为大家畜没有多大毛场了,所以轻视了大家畜的饲养和繁殖。特别是1956 年夏收期司,阴雨连绵,麦子普遍出芽,麦秸腐烂发霉,牲口没了草源。到了冬季,各村社的牲口死亡十分严重。1 959 年到六十年代初,牲口又出现大批死亡。机械耕作满足不了要求,加上有的村队没钱机耕,便普遍出现了返祖式的原始耕作方式:人拉车,人拉犁,人拉耙的现象。因为牲口大批死亡,有的社员便悲愤地说道:

不难受,不难受,提上篮篮去分肉。

但是,我们窦马村的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充分认识到虽然有了雍拉机,但机耕程度并不很高,机械化也只刚刚起步,大家畜仍然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经常在干部会议、党团员会议和饲养员会议上,要求大家既要有发展的眼光,又要尊重现实。我和村上的干部一起,为各饲养室制定了饲养员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959 年到1961 年,是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十分紧张,所以各地的饲养室便出现了饲养员偷料的问题。人们编了段新民谣说:

牛哭呢,
猪笑呢,
饲养员学着偷料呢。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在窦马村出现,经过研究讨论,我们大队一班干部分片包干,进行业务管理,加大监督机制,并经常教育饲养员爱社如家,提高他们维护集体利益、热爱集体事业和维护集体财产的思想觉悟,所以全窦马各生产队饲养室都没有发生过饲养员偷料的事件。而且,各队六畜兴旺,保证了正常生产。事实证明,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1971
年,县上派刘福寿同志到窦马村当党支部副书记,我非常欢迎。我了解福寿同志,他出身好,有知识,当过公社书记,精明强干,年轻有为,办事从不拖泥带水,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很强。当时他被“挂”了起来,所以才被派到窦马当我们的副书记。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间虽然很短,但配合默契,工作雷厉风行,在“抓革命.促生产”方面,常在全县名列前茅。后来他建议我承包了油库工程.使当年每个劳动日价值提高到8 角钱,属全县最高水平。社员们在年终分红后,人人喜气洋溢,家家兴高采烈。所以,我总觉得不论是种田,还是用人;也不论是技术革新,还是科学实验,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刘福寿同志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被挂起来,但因为我了解他,所以不因他被“挂”起来就蔑视他,或是否定他的一切。看人要看本质,要尊重事实。

第一眼高原土机井

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见“水”在农业八字宪法中石重要作用。
窦马村地处二道原坡,历来“靠天吃饭”,没有地面水源,一般二深十几丈,穷苦人家打不起水井,成年累月靠人家的水井绞水。攻冬用水量较少,五天六天绞一次水,但是一到夏天,隔两天就得音绳、借桶绞水。每家都备有一只大水缸,盛三担乃至五、六担水。云为每绞一次水都很困难,所以,每次也都尽量把水缸盛满。但是,只要谁下绳绞水,不一会儿,就陆续来人排队,有时一老晌时间才孟纹满水缸。有时,还常为排队绞水吵架,甚至打架。正因吃水困难,外地人如从门前路过,讨碗水解渴,主人家宁给一个摸,也舍不得端来一碗水。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不知从什二时候起,原上的村子都修有蓄水的涝池。涝池都修筑在村口,有几分地大的,也有一亩大的。每逢天雨,雨水便从四面八方淌进涝生,有了涝池,可供牲畜饮水,妇女洗衣,可以少绞些井水。至于说尧地灌田,想都不敢去想。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大力宣传、倡导、鼓励甸支持群众兴修水利,创造条件,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因此,从互兄组成立以后,我就组织群众掏老井、打新井、挖涝池、打水窖、开戈水源,广蓄雨水,一旦天旱,还可担水浇地。1959 9 月逢百日大旱,我们曾提出“一亩百担一千苗”的口号,虽说保住了少部分秋言,但大部分还是旱干了。
要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象,兴修水利便成了头等大事。1958 军,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沿线各地、县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吞J 渭上原,完成了“渭高抽”工程,把宝鸡以东至咸阳以西的原上旱也变成了水地,原上沿线的农民敲锣打鼓,欢呼祝贺。但是,由于渭高抽灌区面积太大,所以一遇大旱,上下游争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常为争水打群架,并多次伤人死人。而且,渭河一旦反沙,就无法抽水上原,眼看着一片一片的田禾被旱得枯萎而死。
面对这种情况,我常常被水的问题困扰着。要得丰收,要夺高产,没有水源,或是水源不足,稳产高产是无法保证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打井。
1965
年春,我常到县上找主管农业的马国祯副县长汇报二作,马国祯副县长也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农村检查、指导工作,到窦马来的次数最多。通过长期接触,我们的关系也很要好。我把给窦马村打机井的想法给马副县长作了汇报,并向他介绍了窦马村周围的地下水资源情况。因为在我萌发了打井的念头之后,我就对村周围地下水资源做了详细地考察。村子东南有一万泉,名日“马刨泉”。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因征战路过此地,当时‘、困马乏,又饥又渴,但无水可饮。战马渴得难耐,一阵狂跳嘶鸣· 夏蹄乱刨,不料一股清凌凌的泉水喷涌而出。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泉水仍然流淌却是事实。县西二十里的马鬼镇也有清泉日夜流涌:万马鬼镇和窦马村虽然相距甚远,但东西都在同一原坡。由此证赎· 窦马村东边肯定有可观的地下水资源。在建国前夕,兴平南市乡芝韩威西任国民党陕西省财政厅长时,曾提倡在家乡打过“自流井一并在县西打了一口,据说井水很旺。后来由于政局混乱,韩威西无力顾及,没人管理,只好报废了。因此,窦马村完全有打井的资源条件。
马国祯副县长听后,也很激动,表示大力支持。并和我多次云县水利部门,了解水文资料,经过反复论证之后,又经过县委、县荃委会研究,同意窦马村打原上第一眼大口土机井。
我又在村里多次召开支部会、支委会和大队小队干部会,研究讨论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特别是选址问题。
在选址问题上,干部争议较大。因为各生产队都想把机井打在

他们的地界上。但是,我们把村子东、西、南、北的地块都作了对比,认为第十八生产队地处水脉正中,成功的系数最大。最后,经支委会和管委会决定,井址选在十八队。

决定以后,我们便统一指挥,分头筹备。我天天给县上跑,找物、水利局、地下水工程队、供电局及有关部门。好在各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加上县上领导也很重视,所以很快办完了各种手续联系好了施工单位。大队的其他干部和十八队干部一起,筹备后勤二作,拉运材料,落实劳力,架线通电等等。

1965 年冬季正式破土开工,拉开了打全县原坡第一眼土机井的序幕

按照设计,这眼机井为大口高原挡井。所以我们采取了土法上马的办法,主要靠人力挖掘井筒分为两层,第一层的井口很大,土方很大多,但因越打越深,约人躲都无法躲避

出土非常困难。加上破岩层、,而且相当危险。。第二层井筒虽一旦出事,井下掏沙、供氧等等环节,更令人提心毛胆。

从正式开工,我天天都在工地守着,和大家一起干活,时时刻匆都在担心着安全问题。工地离我家足有五里路程,我天天跑三个干回,天天三十里路。跑的天数多了,

鞋帮子烂了,露出了脚趾头。习机井工地前来视察,因为来得突然,我没有准备,只好和那位考导吃毗在地上说话。我怕他看贝L 我脚卜露出了楷斗的俨鞍,就下趁衷子磨透了,脚后跟磨得起了一层茧子。有一次,省上有位领导识地用草帽捂着双脚,不料那位领导却风趣地笑道:

“捂啥呢,我早看见了。有你这种精神,我放心了― 鞋都张开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其实不光我一个是这样,别的干部称社员也一样了大口,水能不上来吗?" 。为了打好这眼井,大家真的都脱了一层皮啊!" 我说这话并不过分。十/又队的队长祁中兴,真的瘦了一圈子。

他是个,“能叫挣死牛,不叫打住车”的硬汉子。干活生龙活虎,舍得出力,又能操上心,我非常喜欢这样脚踏实地的干部。但是,机井打成后,他为了庆贺,也为了搞劳出了力的干部和社员,却杀了一头猪,为这件事我批评了他,这是后话。
经过39 天的艰苦奋战,这眼机井终于打成了。
出水这天,县委副书记孟昭亮和副县长马国祯等领导同志熟窦马村祝贺。机井周围人很多,外村不少社员也跑来观看。当清澈甘甜的井水抽涌而出后,鞭炮动地,锣鼓喧天,人们砂呼雀跃,一片沸腾。
井水随着新修的渠道哗哗流淌,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了一缕缕耀眼的银光。这是大干的硕果,是丰收的希望。
虽然一眼机井远远满足不了窦马村抗旱浇地的需要,但却开创了高原打深井的先例,创造了高原打深井奇迹,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望着潺潺流淌的井水,不知怎的,我心头一热,泪水刷地流了下来。我怕别人见了笑话,忙背过了身子。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晌午。桂英专门给我调了一碗干面,说:“看你瘦成啥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