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四本 许敬章回忆录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八章 和孟昭亮书记在一起
内容开始
第八章  和孟昭亮书记在一起

孟书记说:“先治坡,后治窝”

1964 年,是兴平人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年。从这年开始到1 966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开展了以“一平三端”为主要内容的平地改土农田基本建设:共深翻平整土地20 多万亩,治理河滩地1 万余亩,打井2400 多眼,挖筑蓄水池92 个,修渠修路各千余条,渠路两旁植树280 多万株。兴平人民以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了辉煌。那么,创造辉煌、建立丰功伟绩的带头人和发起人是谁?那就是时任兴平县县委副书记的孟昭亮!
提起孟昭亮,全县人民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孟昭亮真是我们的好书记,好领导!"
“孟书记为兴平人民拔掉了穷根子。”
“孟书记是党的好干部,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孟书记是兴平人民的真正功臣。”
“孟昭亮是领导干部的典范,是广大干部的榜样。”

孟昭亮(1916 1980 ) ,湖北省石首县人。他出身贫穷,7 岁时就给地主放羊,13 岁参加革命,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解放找争中任第一野战军第八师政委,作战勇敢,屡建功勋。建国后曾元后在政务院人事局、公安部任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任青海省盛省长,因一桩错案株连,于1963 10 月降职调到兴平县,任县委副书记。
孟书记到兴平没有几天,就骑着一辆半新旧自行车来窦马村找我。他个儿不高,胖墩墩,圆脸盘,一双明亮的眼睛里,蕴射着芝睿、活跃和坚定的目光,又透露出慈祥、和善的灵气。身穿一套l 目旅色中山装,裤筒挽到膝盖上,说话时高喉咙大嗓门,没有一点官架子,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深刻印象。
我给他倒了杯白开水,他坐在我给他的小凳子上,边喝水边闷队上的情况,诸如队上的生产情况、群众生活、社员思想情绪、粮食状况以及大队有多少生产队、多少土地、多少人口、多少水井、多少牲畜等,还问到了孩子们的上学情况。他问得很细,还用本子记了二因为谈得时间长了,我也少了生疏感,如实说了情况。我们越谈越多,谈话的主题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大有一见如故、久别重逢之感。
我们第一次见面,他便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从直觉中我便肯定他是一个注重实际、关心群众生活、敢说敢干、吃苦耐劳的好领导,好干部。在他的身上,折射着共产党人那种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优秀传统和高尚品德。
1963 年年底到1964 年年初,虽然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但余痛依然,百废待兴,粮食紧张,群众生活大都困难。所以,兴平群众乘火车到甘肃等地用粗布、旧衣裳去换粮食的人很多。每逢一月西去的客车或是货车到站,面黄饥瘦的人群便蜂拥而上,秩序非常混乱。因为当时已经开始了“面上社教”,所以粮食部门和社教工作组便组织了许多工作人员去车站阻止。但是,群众因已接近断炊或已断炊,急着换点玉米充饥,自然不听劝阻,于是争吵、甚至打架的事件屡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社员已经濒临在饥饿线上,作为县委、县政府虽也想方设法帮助群众,但因面大人多,发下去的一点救济粮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换粮,也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自救方式。所以,工作组理应因势利导,或是采取必要的自救方式,帮助农民度过难关,却一味地进行强行阻止,严重地影响了党群关系,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孟昭亮同志知道这种情况后,十分着急,既生气,又难过。他向工作组的领导说:“单纯地强行阻止群众出外换粮,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群众饿着肚子,又不叫他换粮,你叫群众吃什么?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这点道理也不懂么?"
当时敢说这种实话的人不多,但是,孟书记就敢说实话,就敢为群众说话。
为了解决当前困难,孟书记采取了协调和互补办法,及时督促很食部门和各公社、特别是原上缺粮的社、队,尽快把返销粮、救济粮分配下去,稳定社员情绪,维持基本生活。同时,他深人到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进行走访调查,与社员谈心,力求全面细致地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生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4 年春季的一天,孟昭亮书记在经过充分调查,把全县各地的水地、旱地、坡地、滩地以及渠边、路边、坟边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之后,在他经过深思熟虑、有了初步设想之后,他来窦马村找我。我们谈了一些群众生产和生活上的事情后,他突然盯着我问道:
“敬章,人民公社化以前,你的贡献为什么那么大呢?" 因为孟书记问得很突然,又弄不清他为什么会突然问到这个间题,竟一时回答不上来。我迟疑了一下,反问道:
“孟书记,依你的看法呢?"
“你是不敢说。”孟书记仍然紧紧地盯着我,那双锐利的目光有着严肃和正气的双重威慑力,使我有些茫然,更有些紧张。他没亏在乎我的情绪变化,“瞎折腾,瞎指挥不得了啊:”话一落音,我的七坪坪直跳。“瞎指挥”这三个有着时代烙印的字眼,很少有人敢于说出口来,更没有像孟书记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敢在一个农村基层干部面前如此直言不讳。孟书记见我有些紧张,站起来转了个压儿,又盯着我说:“一人平均5 亩地能没饭吃?什么原因?除了天灾.我看主要还是人祸!"
见孟书记这样开诚布公,直言不讳,把广大群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令我激动不已。我进一步看到了孟书记光明磊落蛇人格和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
“从今往后,我们要把劳力往正事上用!”孟书记有些激动,“大寨人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填沟开田,炸山筑坝,我们就不能么?" 一听孟书记的话,我也激动地站起来,说:“对呀!大寨人敢整治穷山恶水,我们也能。而大寨是啥环境?比起人家那大山深沟来.我们兴平条件好多了。”
“所以,我们要决心学习大寨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在全县掀起一个平整土地的高潮,把坡地变成梯田,把大平小不平的旱逐变成水浇地,从根本上进行大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孟书记说得斩钉截铁:" 1958 年完成了渭高抽工程,可是,真正能浇上水的有多少地?真正淌到地里的水又有多少?”他说着,随口念了一段社员们编的快板:
先浇路,
后浇壕,
把地浇成花狸猫。
忙得社员满地跑,
气得队长胡尿跳。

话没落音,我早就笑得抱住了肚子,说:“亏你了解得这么细,记得这么准呀!" 孟书记说罢,也憋不住笑起来,说:" 这是店张、南位、南市一带

刃情况,要放在你们窦马这一线的二道原坡,更不得了呢!" 我说:“可不是么!地没浇完,村子早被水淹了。”孟书记点点头,又问我:“敬章,你读过‘老三篇’没有?"

“咋没读过?“你们窦马有我早都背过了。”13 条沟是不是?愚公都能移山,精卫都能填海,你许敬章就不能填几个沟沟?再说,愚公只靠他的子子孙孙,你了不起,有上千个劳力,我都眼红呢!我听出了孟书记的弦外之音干,我听你的。”,笑道:“孟书记,你说咋干就咋孟书记笑了笑,说:“虽说平地是个出力活,但咱们还没啥实践经验,我想先在你们窦马搞个试点准广,你说行不?" ,总结总结经验,然后再在全县“行呀!”我高兴地说,“窦马这13 条沟,几千亩坡地使我们窦,谁不想把坡地变成梯田呢?只是过去都是单家上集体组织,更是个优越条件。”
孟书记满意地笑了笑,给我提出了两步走的远景规划:' ”先治玻,后治窝”。“先治坡,后治窝?”我感到很新奇。“花几年工夫,出几身汗,先把坡地变成梯田,变成水浇地。产量上去了,社员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把那些破旧的烂瓦房变成楼房,把尘土飞扬的村庄变成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你才怪呢!"

,群众不拥护你才怪呢?

孟书记的话使我很受启发,很受教益。窦马村北原沟渠坡地一f 长满了野篙、灌木和酸枣刺,成了狐、狼、兔和长虫的栖息之地,* . 庄稼历来就是念着广种薄收和靠天吃饭的老经。社员的住房,也是协千百年来传统的土木结构。好点的住房叫“鞍枷”旧子不好的).顺口溜说:

厦子房,真糟糕,墙占得多,人住得少。老鼠刨,麻雀搅,天一下雨光防倒。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单页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