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和孟昭亮书记在一起
孟书记说:“先治坡,后治窝”
1964 年,是兴平人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年。从这年开始到1 966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开展了以“一平三端”为主要内容的平地改土农田基本建设:共深翻平整土地20 多万亩,治理河滩地1 万余亩,打井2400 多眼,挖筑蓄水池92 个,修渠修路各千余条,渠路两旁植树280 多万株。兴平人民以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了辉煌。那么,创造辉煌、建立丰功伟绩的带头人和发起人是谁?那就是时任兴平县县委副书记的孟昭亮!
提起孟昭亮,全县人民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孟昭亮真是我们的好书记,好领导!"
“孟书记为兴平人民拔掉了穷根子。”
“孟书记是党的好干部,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孟书记是兴平人民的真正功臣。”
“孟昭亮是领导干部的典范,是广大干部的榜样。”
孟昭亮(1916 一1980 ) ,湖北省石首县人。他出身贫穷,7 岁时就给地主放羊,13 岁参加革命,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解放找争中任第一野战军第八师政委,作战勇敢,屡建功勋。建国后曾元后在政务院人事局、公安部任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任青海省盛省长,因一桩错案株连,于1963 年10 月降职调到兴平县,任县委副书记。
孟书记到兴平没有几天,就骑着一辆半新旧自行车来窦马村找我。他个儿不高,胖墩墩,圆脸盘,一双明亮的眼睛里,蕴射着芝睿、活跃和坚定的目光,又透露出慈祥、和善的灵气。身穿一套l 目旅色中山装,裤筒挽到膝盖上,说话时高喉咙大嗓门,没有一点官架子,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深刻印象。
我给他倒了杯白开水,他坐在我给他的小凳子上,边喝水边闷队上的情况,诸如队上的生产情况、群众生活、社员思想情绪、粮食状况以及大队有多少生产队、多少土地、多少人口、多少水井、多少牲畜等,还问到了孩子们的上学情况。他问得很细,还用本子记了二因为谈得时间长了,我也少了生疏感,如实说了情况。我们越谈越多,谈话的主题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大有一见如故、久别重逢之感。
我们第一次见面,他便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从直觉中我便肯定他是一个注重实际、关心群众生活、敢说敢干、吃苦耐劳的好领导,好干部。在他的身上,折射着共产党人那种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优秀传统和高尚品德。
从1963 年年底到1964 年年初,虽然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但余痛依然,百废待兴,粮食紧张,群众生活大都困难。所以,兴平群众乘火车到甘肃等地用粗布、旧衣裳去换粮食的人很多。每逢一月西去的客车或是货车到站,面黄饥瘦的人群便蜂拥而上,秩序非常混乱。因为当时已经开始了“面上社教”,所以粮食部门和社教工作组便组织了许多工作人员去车站阻止。但是,群众因已接近断炊或已断炊,急着换点玉米充饥,自然不听劝阻,于是争吵、甚至打架的事件屡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社员已经濒临在饥饿线上,作为县委、县政府虽也想方设法帮助群众,但因面大人多,发下去的一点救济粮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换粮,也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自救方式。所以,工作组理应因势利导,或是采取必要的自救方式,帮助农民度过难关,却一味地进行强行阻止,严重地影响了党群关系,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孟昭亮同志知道这种情况后,十分着急,既生气,又难过。他向工作组的领导说:“单纯地强行阻止群众出外换粮,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群众饿着肚子,又不叫他换粮,你叫群众吃什么?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这点道理也不懂么?"
当时敢说这种实话的人不多,但是,孟书记就敢说实话,就敢为群众说话。
为了解决当前困难,孟书记采取了协调和互补办法,及时督促很食部门和各公社、特别是原上缺粮的社、队,尽快把返销粮、救济粮分配下去,稳定社员情绪,维持基本生活。同时,他深人到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进行走访调查,与社员谈心,力求全面细致地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生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4 年春季的一天,孟昭亮书记在经过充分调查,把全县各地的水地、旱地、坡地、滩地以及渠边、路边、坟边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之后,在他经过深思熟虑、有了初步设想之后,他来窦马村找我。我们谈了一些群众生产和生活上的事情后,他突然盯着我问道:
“敬章,人民公社化以前,你的贡献为什么那么大呢?" 因为孟书记问得很突然,又弄不清他为什么会突然问到这个间题,竟一时回答不上来。我迟疑了一下,反问道:
“孟书记,依你的看法呢?"
“你是不敢说。”孟书记仍然紧紧地盯着我,那双锐利的目光有着严肃和正气的双重威慑力,使我有些茫然,更有些紧张。他没亏在乎我的情绪变化,“瞎折腾,瞎指挥不得了啊:”话一落音,我的七坪坪直跳。“瞎指挥”这三个有着时代烙印的字眼,很少有人敢于说出口来,更没有像孟书记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敢在一个农村基层干部面前如此直言不讳。孟书记见我有些紧张,站起来转了个压儿,又盯着我说:“一人平均5 亩地能没饭吃?什么原因?除了天灾.我看主要还是人祸!"
见孟书记这样开诚布公,直言不讳,把广大群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令我激动不已。我进一步看到了孟书记光明磊落蛇人格和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
“从今往后,我们要把劳力往正事上用!”孟书记有些激动,“大寨人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填沟开田,炸山筑坝,我们就不能么?" 一听孟书记的话,我也激动地站起来,说:“对呀!大寨人敢整治穷山恶水,我们也能。而大寨是啥环境?比起人家那大山深沟来.我们兴平条件好多了。”
“所以,我们要决心学习大寨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在全县掀起一个平整土地的高潮,把坡地变成梯田,把大平小不平的旱逐变成水浇地,从根本上进行大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孟书记说得斩钉截铁:" 1958 年完成了渭高抽工程,可是,真正能浇上水的有多少地?真正淌到地里的水又有多少?”他说着,随口念了一段社员们编的快板:
先浇路,
后浇壕,
把地浇成花狸猫。
忙得社员满地跑,
气得队长胡尿跳。
话没落音,我早就笑得抱住了肚子,说:“亏你了解得这么细,记得这么准呀!" 孟书记说罢,也憋不住笑起来,说:" 这是店张、南位、南市一带
刃情况,要放在你们窦马这一线的二道原坡,更不得了呢!" 我说:“可不是么!地没浇完,村子早被水淹了。”孟书记点点头,又问我:“敬章,你读过‘老三篇’没有?"
“咋没读过?“你们窦马有我早都背过了。”13 条沟是不是?愚公都能移山,精卫都能填海,你许敬章就不能填几个沟沟?再说,愚公只靠他的子子孙孙,你了不起,有上千个劳力,我都眼红呢!我听出了孟书记的弦外之音干,我听你的。”,笑道:“孟书记,你说咋干就咋孟书记笑了笑,说:“虽说平地是个出力活,但咱们还没啥实践经验,我想先在你们窦马搞个试点准广,你说行不?" ,总结总结经验,然后再在全县“行呀!”我高兴地说,“窦马这13 条沟,几千亩坡地使我们窦,谁不想把坡地变成梯田呢?只是过去都是单家上集体组织,更是个优越条件。”
孟书记满意地笑了笑,给我提出了两步走的远景规划:' ”先治玻,后治窝”。“先治坡,后治窝?”我感到很新奇。“花几年工夫,出几身汗,先把坡地变成梯田,变成水浇地。产量上去了,社员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把那些破旧的烂瓦房变成楼房,把尘土飞扬的村庄变成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你才怪呢!"
,群众不拥护你才怪呢?
孟书记的话使我很受启发,很受教益。窦马村北原沟渠坡地一f 长满了野篙、灌木和酸枣刺,成了狐、狼、兔和长虫的栖息之地,* . 庄稼历来就是念着广种薄收和靠天吃饭的老经。社员的住房,也是协千百年来传统的土木结构。好点的住房叫“鞍枷”旧子不好的).顺口溜说:
厦子房,真糟糕,墙占得多,人住得少。老鼠刨,麻雀搅,天一下雨光防倒。
我遵照孟书记的设想,结合窦马村的实际情况,又进行了反复思考,特别是怎样组织社员,在哪个生产队进行试点等。在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构想后,又召开了支委会和队委会,提出平整土地、治坡修田的设想,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家意见统一以后,我们就制定规划,落实地块,夯实责任。
1964 年夏收后,我们首先在16 队摆开了治坡乎地战场,共30 亩,由我挂帅成立了平整土地基建队。一片队长许凌光,技术员赵安民;二片队长高志升,技术员高世训,共160 余人。孟书记也常来工地,和社员一起拉车子、铲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因为缺少经验,没有注意保护好浮土,又没经过预先测量和施工时的严格检查,所以质量不高,管理也比较混乱,因此而暂时停工。秋收后,县上对各试点乡村的平地技术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在培训期间,大家总结出了一套既实际又科学的施工技术程序:先测量、后施工;先打埂、后修田;倒桃子,保表土;挖三(30 厘米深)填 在县上的动员和号召之下,许多大队也展开了半赘去哭巴塑大工程· 附近的齐家坡、上官道、北吴、来祁寨等大.田基本建设高潮。“一平三端”的经验,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前来兴平参观学习的外地干部络绎不绝。根据“一平三端”的要求,我们窦马提出的目标口号是:
白天看不见太阳,晚上看不见灯光,走路看不见村庄。
接着又提出了:
先治坡、后治窝,
粮过千斤建新村。
我叫人用石灰水把这些口号刷写在村里几处显眼的墙壁上.以扩大宣传,调动社员群众建设美好新农村的积极性。
1965 年1966 年是兴平“一平三端,,的高潮期。全县各公社、.也各大队全都投人到这场战天斗地的伟大工程之中,所到之处,平整土地的工地上都搭了彩门,挂了高音喇叭,插满了五色彩旗一片红色海洋。
我们窦马村全村除了老、弱、残、幼和饲养员以外,几乎所有男女劳力全都上了工地,平均每天上劳800 人左右。为了落实责任.我们在两个基建大队之下共分了一百多个战斗组,每个战斗组毛人到10 人。整个工地锨撅飞扬,车飞土翻,一片战天斗地的景象:平均每人每天移动土方6 到8 方。
社员们在平地治坡战斗中,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虽然吃的是玉米粉子、玉米摸、玉米搅团、玉米发糕或是“钢丝面”(玉面恰烙),很少有人吃上白米麦面,每人每年也只有1 斤多油,但社员们的干劲很大。特别是在三伏天的烈日下,男社员们大都光着上身,下穿一条半截裤,赤着脚,身上的汗水成串儿生往下直淌。被晒得黑黝黝的脊背,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妇女们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了,能拧出水来。头发湿媲挽的,汗水把眼睛也眯糊了。
到了冬季,更是艰苦。有许多社员、许多战斗组不等我开了扩大机喊人,早就上了工地。“三九”寒天,滴水成冰,北风呼啸,寒气袭人,但都争着上工地。一到工地,就脱了棉衣,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那情景真是令人感动。
一些妇女们为了上工地治坡,鸡刚叫就爬起来做饭(大部分不做饭),和丈夫争着上工地。许多人把吃奶的孩子放在家里,怕孩子滚下炕来,就用砖压实孩子两边的被子。孩子稍大的,就提了门槛.锁了门,孩子从门底下爬出爬进。赵安民夫妇怕孩子绊跤跌伤,1965 年的夏天,天不明上工地时,就把孩子绑在窗子枕枕上。解玉玲、张忠元、张凤英战斗组,鸡还没叫,便上了工地,平均每人每天移动土方10 方左右。
13 队分了1300 多土方,.大队要求他们15 天完成任务,结果大家在队长张志宏、许发魁的带领下,大干苦干,7 天就完成了任务。我亲自给这两个队长披红戴花,敲锣打鼓把他们从工地上送回家里,社吊们巾.都兴奋她翁掌祝初,两人灯光满面,光荣得喜竿颜开。为了加速治坡平地进度,我们又在工地上开展了连环赛、擂台件革命歌曲。
在这场农田基建运动中
我基本上每天早晨4 点起床,开机喊上工地,和社员一起劳动。每平出一块梯田,我就领着十多个仁员给田头筑坝。筑坝必须夯实,所以,几百斤重的石夯,整天在工翅上发出响彻云霄的“咚咚”声。要说打夯,有“哑夯”和‘:花夯”。小工程一般都是哑夯,即无人叫号子,8 人或10 人按正常节奏提绳玻夯。花夯就不同了,很有气势,也充满了朝气与活力。花夯有夯歌.夯歌很多,多是见景生情,随口编唱的。领夯的人唱半句,其他的人接下半句;或是领夯的唱一句,其他的人随着节奏和石夯落地的眨间,共同喊一声“晦”。特别是几句过后,便出现一种节奏显明、高亢激越,又充满了欢乐和生气的拖音,诸如“晦呀晦呀― 晦呀嚼呀”、“那个花呀花呀花溜溜的花呀”等等,十分悦耳动听。既能激发大家的情绪,又能协调和指挥大家提绳放夯的节奏,使大家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
打夯也是个十分繁重的活路,所以多是青壮年,许多人的手都被麻绳勒出了血。有一次,活路正紧,谁知有条绳断了,有心回去取绳,又怕耽搁时间,急得我两眼冒火。我向赵安民说:“把他的,这可咋办呀!”安民是个很忠实、干活不顾命的青年,也是我们重点培养的干部。他见我问他,二话没说,解下自己腰上的新蓝布腰带。我一见,忙说:“这不行!新新的腰带,咋敢做夯绳呢!”安民说:“做活要紧!拴上。”说罢就把腰带拴在夯上,大家都很感动。有的青年还开玩笑说:“安民,你不怕媳妇叫你跪下顶砖头么?”安民笑道:“顶就顶,只要咱打夯不停。”
为了表彰先进,调动社员们“一平三端”的积极性,我又在两委会上提出给事迹感人、成绩显著的社员表彰命名的建议,经过会议研究,便在工地上召开社员大会,命名几年没有缺过一晌勤的陈秀芳为“治坡迷”;每天鸡不叫就上工地的冯秀琴为“叫鸣鸡”;治坡平地不顾命的赵安民为“钢铁汉”等10 个治坡功臣。
特别是我们大战“野狐城”的时候,更是万分艰苦。这是窦马村13 条沟中较大的一条,多年来,这里灌木丛生,狼、蛇、兔多,最多志和精神、勇气和毅力、热血和汗水共同交织下的一种辉煌。它.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劳动人民那种艰苦奋斗的崭新风貌,把远三时代“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神话变成了惊天动地的现实。言时,这场与自然决战的伟大运动,把中华民族那种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美德升华到了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孟书记在“一平三端”农田基建中
当“一平三端”在全县全面实施的那几年,孟书记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坚持和干部群众一块生活,一块战斗。他注常来窦马检查“一平三端”。
有时一个人单独前来,有时和马国祯副县长或是其他领导、于部同来。1966 年夏季的一天,天气很热,烈日晒得路面发烫。没有一丝风,整个宇宙象只硕大的蒸笼,到处弥漫着热流。树木被太庄晒得垂着枝叶,显得有气无力。我正和社员们在许家坡上平地,孟书记和两个干部一起来了。我一见他就吃一惊。他戴着一顶旧宜帽,穿着白半截袖衫子,灰裤子仍然挽得老高,满头大汗,脸色憔悴,那双原本明亮有神的眼睛,有着一缕明显的倦意。我忍不住厄道:
“孟书记,几天没见,你咋瘦成这样了?"
孟书记笑了笑,仍然高喉咙大嗓门地说:“六月的石头也瘦三分呢,正常现象!”工地上的几个干部端来了凉开水,孟书记咕咚花咚一气子喝了一茶缸,用手背抹抹嘴,便指着工地高兴地说:“不笼不错,许劳模手下无弱兵呀!"
我忙给孟书记汇报了“一平三端”的进度情况,又汇报了秋三管理、棉田管理情况,孟书记满意地说:“好好。这几天正处三伏,要注意社员们的身体呀!开水不要断.干一气子,就叫大家休息一会:早晨提前上工,下午可以来迟一会,分两大晌上工,午饭后让社员们多休息一会。”我连连点头,说:“分两大晌上工,这可是个好主意。
几位老人陪你吃上几牙瓜,解解渴。”
“好呀!”孟书记笑道,“这瓜好大呀!”说着就把西瓜放在自已草帽的沿沿上,拿过瓜刀就切。一边切,一边说:“老哥们,都吃都吃。”他给每人递了一牙,自己也端了一牙,咬了一口,连连说道二“真甜呀!不错,不错。”
支书见状,方才放下心来,忙拿上瓜刀走了。公社的几位领导忙问:“孟书记吃来没吃?”支书笑道:“吃咧吃咧。来,这下大家放了吧?”说罢,也就杀了瓜,请大家一块大吃起来。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孟书记和那几位老人吃罢西瓜,走到支书跟前,递过一元钱,说:“把这钱拿上。”
“这… … ”支书慌得手足无措,憋得满脸通红。
“拿着。”孟书记说:“难得我请老哥们吃一次西瓜。”支书接钱不是,不接钱也不是。一位公社干部忙打圆场,说:“孟书记,算了吧,吃个西瓜有啥呢?这么热的天,你也够辛苦了:' 又一位干部也忙帮腔,说:“是呀!你能来我们这里,也是对我们的关心,吃个西瓜,也是大队干部的一点心意么。”
“这不行。”孟书记坚持道“工作是我的份内,吃西瓜是我请几位老哥们的,这可不能混为一谈。再说,当干部连自己的嘴也管不住,群众不但看不起我们,我们自己也有损于形象呢。”
坟边路坎种南瓜 孟书记提倡锄棉花
1964 年,为了弥补粮食不足,叫社员们都能吃上饱肚子,孟书 记就在三边地上做起了文章。
三边地,即路边、坟边、坎边。多年来,三边地只长野草,不长三稼。而且,人们也长期忽略了这种“微不足道”的三边地。因为过去都是单家独户做庄稼,路是大家的,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把庄稼种在路边,即使有个别人种了,也护不住。坟地虽是各,' _ 的,但各家就那么几个坟地。也都没有充分利用。现在一切都是集体所有,包括土坟也都在集体的田地上,算起来就多了,孟书记整天在农村了解情况,检查、督促生产,所以早把全县大约有多少坟、多长的道路以及坡坎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便号召全县利用三边地,点瓜种豆,向三边地进军,向三边地要吃的。
时值谷雨前后,正是点瓜种豆的最好时机,全县各大队、生产队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潮。,开展了一个轰轰烈烈地点瓜种豆热但是,也有个别同志对这项工作缺乏正确认识
。一是觉得这件事是“敲边鼓”,微不足道;二是怕天气干旱,半途而废。所以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力,任务没有落实度。,质量没有保证,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因为我兼任西吴公社副主任,所以,孟书记就叫我和他骑上自
1965 年春季的一天,我们到桑镇公社去检查,孟书记没有先去公社,而是见坟齐跑,见路齐查。大部分坟边、路边的野草都被锄得干干净净,他就把点种瓜豆的窝儿刨开,看有没有种子,或是看发芽情况。有的点种时浇了水,种子已经开始发芽;有的没有浇水,种子仍在干土上摆着,更有甚者,只见有窝儿,窝儿里却没有种子。这一下把孟书记气火了。
行东,% l1 各公社、大队检查点瓜种豆工作。有路我们检查了几个点以后,便向公社走去。到了公社地点,有数字:,公社领导汇报得有条不紊,有鼻子有眼
,有时间,全社多少大队、多少生产队,全社共有坟家多少,边地有多长,截至目前,共点南瓜多少窝,向日葵多少窝,豆子多少窝,预计秋收时可以收多少,等等。我听了暗自发笑,偷偷看看孟书记,有整有零,外加一点生动事例。只见他正襟危坐,不笑也不怒,显得平和自若。听完了汇报,
孟书记点点头,说:“很好。我们到下边再看看吧。”.公社书记满口答应,亲自带路,但孟书记不到他要引的地万了几个窝窝,都没有种子。他又叫公社书记亲手刨创,看看究竟:公社书记早慌了,勉强刨了两个空窝.,尴尬地说:“咋搞的,得是老鼠刨了。”孟书记再也忍耐不住了,脸色铁青,双目冒火,紧紧习着公社书记,说道:
“你当过兵么?"
“当,当过… … ”
“是干部,还是战士?"
“连,连级… … ”
“你白吃了几年军粮!”孟书记怒冲冲地说,“在战场上,你哨翻上没人,还能打仗吗。”“这是大队干部… “你是干啥吃的?
光坐办公室呀?大队干部敢弄虚作假
是跟你学的!你把我往哪里引?你引的地方我才不去呢!你想二谁?你哄的不是我,是哄你自己,同志!… … ”
公社书记忙作检讨,孟书记打断他的话,说:“我不听,我要看实际行动,明白吗?"
过了两天,我们又去那里检查,果然都种上了种子,也都浇丁水,草比过去锄得更净了。孟书记向公社书记笑道:
“这就对了嘛!工作,就要认真,就要实干!话说一万,不如干。那天我批评了你,态度不好,请你千万不要计较。咱们都当兵,这兵脾气还真难改呢。”
“不,不”公社书记感动地说,“都是我思想不重视,工作不侧实,你批评得对。”
这一年,我们窦马大队也在近千个坟上和各条路旁、坎边种1 了南瓜、豆子和向日葵。到秋中、秋末,隔几天就给社员们分一次亩瓜,家家户户的南瓜吃不退。虽说是瓜菜代的日子,但都吃饱了里子.田击南爪很劣,杆吊们春加何吃南瓜卜巾:发明了许多花样。
除了南瓜包子、熬南瓜非常好吃。、炖南瓜、蒸南瓜,还创造了一种“南瓜盖被”, 到秋收季节,全县三边地的瓜、豆程度不同地都获得了好收成,特别是桑镇公社的产量最高真是老百姓的恩人。”,农民既高兴又感激,说:“孟书记孟书记不但工作扎实一股子忘我的精神。,爱和老百姓交心,而且干什么事情都有
1964年夏忙前的一天下午,我领着一伙青年在地里补栽棉花苗苗。我这人没有什么能耐,‘准有蹲在地上一响不起来的畔于毛而且千起活来,从不东张西望。这天下午我和青年们正在不卜色芥然发现有几个姑娘不住地看我,还不时发出窃窃的笑声。_我正妥‘毕评她们,不料刚一抬头,却见孟书记笑眯眯地站在我的身旁,一边擦汗,一边用草帽扇凉。我忙站起来,说:“难怪姑娘们偷着笑呢,原来是你来了。”孟书记笑道:“你干活可真专边干活。”心呀!”说着也蹲下来。“咱们边说虽然还是阳历五月中旬,但天气已经有些炎热。我见他满头的汗水,又风尘仆仆的,就叫他坐到路坎上说话,但孟书记已经蹲了下来,说:“别误了干活。”说罢,就和我们一块干起来。棉花属锦葵科,我们当地人称它为“大头田禾”。下种以后,如果没有适时雨水说:“棉花不知羞,或是地皮结甲,一直出到六月,棉苗就很难顶破土甲出苗。农谚六”,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补棉苗说轻却累,因为必须蹲在地上干活。一般人跄跳一会儿就腰疼腿酸,直不起腿来。就是一些妇女、姑娘娃,虽说腰软腿软,旦要整晌整天地干这种活儿,也有些畏难情绪旬,身体又胖,三折儿窝着,就不由得直喘粗气。孟书记已经年过五。看着他那份难受的样子,我心里老大不忍也不好劝阻。,几次想劝他歇歇,但他的脾气我知道,所以
孟书记边补苗,边问大队一些情况,后来他又向姑娘们讲起了全国植棉能手吴吉昌移栽棉苗的“三字经”:
苗要小,水要少,尖要好,坑要小。
这时,有个姑娘向他问道:“孟书记,你提倡干锄棉花,有啥呀处?"
“有啥好处?”孟书记笑道,“哈哈!你们有全国劳模呢,倒问毛我来了。”他看着我说:“敬章,你说说好不好?"
我也笑了笑,说:“锄头上带着三分水啊!"
孟书记又问:“那么权头头上呢?"
“权头上带着三分火。”
“对呀!”孟书记说:“有人对我提倡干锄棉花有意见,说是瞎于点灯白费蜡,这是不懂得科学的表现嘛。天旱了锄地,就是为了保墒。你锄虚了表土,阳光就晒不进去,墒情也不容易跑掉。”接着,孟书记又说:“你们关中人做庄稼,下得苦,但是太粗:" 他实在蹲不住了,就一条腿跪在地上,继续说道,“这么好的黄二地,全国不多呀!这种土质种植啥作物都一样长呢,可以说种啥长啥。建国前,兴平一带没种过红芋,现在种了,产量不但很高,品贡也很好嘛!以后还可以大面积种植果树,要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再就是套种。这棉花畦梁上栽红芋,棉花你长你的,红芋我长我的,虽然也争肥争水,但产量也不低呀!我调查了,三百米长的一个棉花畦梁,平均可以收获到2 至3 千斤红芋,这么好的事,过于咋就没有想到呢?这两年光这一项,多产多少红芋?鲜红芋既好吃· 又顶饭,还可以磨淀粉、挂粉条,粉渣又能喂猪。干红芋片能磨百咋做咋中吃。不但粮棉双丰收,还可以粗粮细粮相搭配,解决了单一的饮食习惯。而且,粉条卖了钱,就能提高生活水平,就能发展生宫,走起路来胸脯也挺得直了,是不是?”他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烘供的。他最后又说:“别看做庄稼是个粗活,其实,做庄稼除了出力流汗外,还是个细活,有很多的科学性呢。”他边说边干,两条腿不时地换着跪在地上。眼看着夕阳西下,他还继续地干着。这时,几个姑娘不住地给我使眼色,又指指晚霞满天的西方。我知道村里晚上演电影,姑娘们一提起电影就心急如焚。过去有时
附近村庄有电影,她们不管远近,成群结伙地一呼百应,一路嘻嘻哈哈,叽叽喳喳,遗了一路的笑声妙语。今晚上本村放电影,片子是《青春之歌》,所以心早跑了,我理解娃们的心情,几次想给孟书记张口,却咋也说不出来。又干了一会,天快黑了,我才鼓起勇气向孟书记说道:“孟书记,今晚村上放电影,娃们的心都跑了,咱们就收工吧。” 阿!”孟书记着看天,抱歉地说,“好好,叫娃娃们先回去吧,咱俩个把这一畦子补完。”
姑娘们一听,一个个跳起来,咯咯地笑着,一溜烟向村里跑去。晚霞也渐渐地淡了,将要成熟的麦子在晚霞的余辉里静静地挺立着。一只只麻雀从头顶飞过、欢快而轻捷。下工的社员拉着长长的队伍,也向村里急促地流动着。
我和孟书记又补一会,终于到了地头。他拍了拍裤腿上的土,说:“我也不回县城了,你好歹给我弄点吃的。”
我笑道:“天都黑了,你想走我也不放。窦马这么大个村子,能饿下自己的县委书记?"
孟书记吃搅团
孟书记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从不讲究吃穿。他经常骑着一辆,日自行车,穿身平平常常的制服,裤腿挽得老高,整天在农村跑来跑去。全县三百多个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汗水。每个村庄他聋十分熟悉,包括各条道路上的坡坡坎坎,他都摸得一清二楚。他履少在公社的干部灶上吃饭,大都在农民家里吃派饭,而且做什么屹什么。六十年代,农民都很贫穷,细粮很少,大都是玉米杂粮,但惬却吃得津津有味。
1964 年8 月的一天,我刚吃完午饭,因为天气很热,就坐在匀口乘凉。这时,孟书记骑着他那辆旧自行车,风风火火地来了。性穿件被汗水湿透了的半截袖白衬衫,灰色的良裤子,裤腿挽到膝盖上。头戴一顶破草帽,脸上挂满了汗珠,在炙热的阳光下闪闪发光:他一跳下车子,就风急火燎地向我喊道:“敬章,快,有啥吃的没有?"
我早站起来,忙走出大门,接过车子,说:“唉呀,啥时候了,咋还没有吃饭?' ’说着,我们一同进了大门。我给他递过一只小凳子.他一边坐,一边取下草帽扇凉,笑道:“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不是我跑得快,早被人家逮住了。”说罢,由衷地哈哈大笑。
我忙给他端了一盆凉水,有些惊诧地望着他那张圆盘脸膛,反道:“咋回事?谁吃了豹子胆,敢逮你县委书记?"
孟书记一边擦脸,一边说:“先弄点吃的,不然,说话也没劲了。”
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犯难了。因为既没有摸了,午饭又吃生是搅团。
孟书记见我有些迟疑,就说:“咋?不给吃?不给吃我就走呀!- 我慌忙拉住他说:“不是不是!我正琢磨着给你做啥饭呢。”“不要另外再做了。这么热的天,别再麻烦孩子他娘了。你晌午吃的啥,有剩的就行。没有剩饭,拿几个摸也成。”
我十分为难地说:“剩饭倒是有呢,可… … ”
“咋啦?"
“上午吃的是搅团,就剩些凉鱼鱼咧。”
我一直看着孟书记吃鱼鱼,心里非常不安,总觉得对不起他:我说:“我们乡里人把这种饭叫‘哄上坡’,饱得快,胀得快,也饥得J 决,一般男人家都不喜欢吃搅团。最爱吃搅团的,就是妇女。她们喜欢吃酸吃辣,肚皮子又松,一吃就是几老碗。有句顺口溜说:妇女有三爱:棉花、搅团、首蓓菜,眼下细粮太少,人们就用杂粮变着法儿做调和饭。”
孟书记听了,点点头说:“所以,党和政府一再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我们的担子不轻啊!"
见他吃饱了,我才问起他为啥没有按时吃饭的原因。这一问.孟书记自己先笑了,才说了他没有吃饭的详细过程。
原来,这天上午,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南位公社一个大队检查平整土地的情况。检查以后,又向另一个大队奔去。不料紧跪慢赶,到了这个大队,已是午饭时候。到大队部一看,大门锁着,便向大队书记家走去。路过一座饲养室,又想顺便看看槽上的牲口· 便撑了车子,推门进去。饲养员不在,大约是回去吃饭去了。他在槽头走了个来回,详细看了看所有的牲口。东边拴着四匹马,两匹骡子,三头毛驴;西边拴着十多头牛,站的站,卧的卧,安安静静的:这槽牲口虽然膘头一般,但毛色还算可以。他又转到后圈,虽然弥漫着一股粪尿味儿,但圈里也垫了干土,路道扫得干干净净,觉得比较满意。
这座饲养室约有十间,坐北向南,大门东边盘了一个大炕,再北檐墙上都有带着木桃的窗户,两头通风,还真有些凉意,又见槽前有两只大水缸,盛满了清凉凉的井水。突然,他灵机一动,也是莽急了,便取过盆子,淹了水,脱了长裤、衬衫,便痛痛快快地洗了起来。
洗了以后,立刻凉爽多了,他用水洒了路道,穿了衣服,便躺在炕上,想小憩一下再走。谁知,他整天跑来跑去,也是50 多岁的了,便觉得有些困倦,一躺下来,很快就进人了梦乡。
饲养员吃罢饭,嘴里嚼着小烟袋,还自娱自乐地哼着“有寡人清诸葛三顾茅舍… … ”当他走到饲养室门口,见门外撑着一辆旧自行车,便意识到饲养室里有人。推门一看,炕上躺了一个黑黑胖壁的汉子,看打扮相貌,是个干部,斯声如雷,睡得十分香甜。这饲养员看来看去,有些面生,又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竟也想不起来, “你知道他是谁?"
‘好像见过,却咋也记不起来。你认得?"
“咋不认得!"
“是谁?这么大惊小怪的?"
“是孟书记!就是咱们的县委书记!"
“娘呀!”饲养员拍着脑袋,“我说呢么,好像在哪里见过,想不到孟书记还能睡到饲养室的炕上!”饲养员又惊又喜,“称说咋办呢?"
治安主任想了想,说:“咱先找书记去,孟书记能来,肯定是检查工作来了。咱们先给书记说说,叫他也有个准备。”说罢,两人急忙走了。
孟书记一觉醒来,已是下午两点了。有心去大队书记家,知道人家饭时已过,若还另做,一要给人家增添麻烦,二来也怕给自己搞特殊化,想了想,决定南下窦马便一些,好歹吃饱肚子也就是了。去。过了汉武帝茂陵,一路下坡。。许敬章是老朋友,在他家比较随于是,他连忙骑了车子,向南驰车速很快,扇起了阵阵凉风。太阳火辣辣的,正晒得精神。玉米已经半人多高了,一片连着一片,缘湛湛的,像一池池春水。路边长满了野草野花,不时有黄鼠跑过:约摸半个小时,孟书记便到了窦马村。.
听了孟书记的叙述,我也乐了,说:“县委书记睡饲养室,还真是条新闻呢,只可惜今天碰得不巧,只吃了两碗搅团。”“搅团好呀!”孟书记笑道,“人乡随俗,也算享受了兴平的风味小吃了。”
孟书记人民永远怀念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波及全国。兴平也不例外,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贴满了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各大队的墙壁,到处喊着:“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作为县委副书记的孟昭亮,无疑成了全兴平县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打着各种旗号的“造反派”到处都是。其“革会热情”之高,斗争之坚决令人惊心动魄。一条条莫须有的罪名,一顶顶令人胆战心惊的帽子,接二连三地强加在孟昭亮的头上:“火烧孟昭亮!"
“打倒罗瑞卿、王昭的黑千将孟昭亮!"
“打倒以生产压革命的走资派孟昭亮!"
“油炸假革命、真反动的孟昭亮!"
接踵而来的,就是游街、揪斗,孟昭亮多次被揪着头发,反扭着双手,被“革命小将”押上批斗会,一批斗就是大半天。在这种混乱的连生命安全也无法保证的形势下,在多次严酷的批斗、揪发、弓腰,甚至挨打、屈膝的情况下,孟昭亮仍然忘不了“一平三端”,忘不了平地改土,忘不了造福后代。一有空,他仍然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从这村跑到那个村,指挥农田基本建设。褪理直气壮地说:“党号召我们抓革命,促生产;革命要搞,平地治度也不能停!"
在他的带领下,副县长马国祯等同志,忍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屈辱和摧残,照样大抓“一平三端”,全县的广大社员,也都没有因为。各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革命”、“造反”而停止平地改土。各大队的双田量小连仅土咫二,仍然红旗漫卷,铁锨飞扬,车水马龙,土浪翻滚,呈现着一派热火朝天的战斗景象。正值数九寒天,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有一天中午,孟书记骑着车子,突然又到了窦马村,而且用他那条灰色的围巾拴着一头牛犊,边走边喊:“这是哪个大队的牛犊呀!" 原来,他从原上下来,走到窦马的半坡上,发现了一头牛犊在精树皮。他一急,撂下车子,去逮牛犊。牛犊在前边跑,他在后面追,厦和牛犊在路上、地里截起了“花花羊羔”。跑得他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终于揪住了牛犊的耳朵,忙用围巾拴了牛脖子回村里。,方才一路拉牛犊是六队的,原本拴在饲养室里牛犊交给六队饲养员,说要把牲口拴好,不知怎么跑了,别让它再跑了。,不是遭踏庄稼,就是啃树皮呢。饲养员满口答应后,孟书记把牛犊跑出,他才找到我一见他,竟大吃一惊。我知道,这几天“革命”,还有人暗里明里监视他,正紧,红卫兵不以防他“图谋不轨”。而且,在这种“革命大潮”中,很多人见了他,大都避而远之,只怕被“造反派”怀疑,给自己戴卜一顶堂而皇夕的“误卓殉”的帽子.常常批斗他,拉他游街听以,他今天一个人骑车前来,不知要担多大的风险呢。我忙迎上去,拉着他走进家里,请他坐了。我见他憔悴了许多,也黑了许多,加上衣帽不整,胡子拉茬,心里很是难过。我说,“孟书记,你今天来… … ”看看平地情况,没停,”我说," ”他轻轻松松地说," ‘一平三端’停没停呢!" 冬闲正是大搞农田基建的大好时间,咋敢停
“没事。”孟书记坦然地说:“枪林弹雨、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过来了,还有什么可怕的?身正不怕影子斜民就对了。”他又问了我目前的处境,
,只要咱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我轻轻地说了几句,他听后: “要正确对待群众运动,不管乱到什么程度上,我们都要相信,相信人民。另外,要干咱的正事,坚决把‘一平三端’干到底!" 说党我连连点头,说:" 对,咱干咱的正事!" 不久,孟昭亮书记被罢了官,面还加了一个“狗”字。而且,给他的名字后面和官字前
千人斗,
万人批,
越斗越批越没了啥神气!
这是兴平广大人民群众对批斗孟昭亮书记不满的一种发泄和讽刺,也是对孟书记的一种尊敬和同情。自始至终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忠于社会主义事业。我孟昭亮问,。无愧,我孟昭亮是水远打不倒的!
孟昭亮打不倒!
孟昭亮才真正是党的好干部!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孟昭亮无罪!孟昭亮有功!
孟昭亮才是老百姓的真正恩人!当兴平人民看着一层层梯田、一展展平地、一片片水浇田的时候;当一行行高插云天的箭杆杨、白绵杨、加拿大杨挺胸昂首,屹立在路边、渠边遮荫滴翠的时候;当二道原坡、沿渭北岸形成了春华秋实、果林溢香的时候;当数十万兴平人民把稀溜溜的玉米粉子、玉米面狗舌头摸换成了雪白雪白的干面锅盔、饭汤上漂起了一层香喷喷的菜油花儿的时候;当兴平千万个儿童背着书包,唱唱跳跃地向学校走去的时候;当文学家、史学家拿起书写春秋的大笔描绘兴平“一平三端”那段不平凡的历史的时候,谁会忘了县委副书记孟昭亮?谁不敬仰、缅怀老百姓的父母官孟昭亮!
兴平,这颗八百里秦川的明珠,永远折射着我们县委副书记孟昭亮辉煌的业绩、光辉的形象和高尚品德。
1971 年3 月,经中央领导亲自批示,孟昭亮同志方才出了监狱,获得自由,到北京治病。1975 年10 月,孟昭亮又被调到湖北省,任咸宁地委书记,后又调任国务院第八公安处处长。在此期间,洛生华同志因事去北京,兴平许多老同志请她向孟书记问好。洛生华同志带着自产的新鲜蒜苔,专门拜访了孟书记.孟书记非常高兴,问县上的“一平三端”,特别询问了窦马、杏花村及二道原坡的平地情况和绿化情况。当洛生华同志代表许多老同志向他问好时,孟书记非常激动,并要她转告大家,孟昭亮向大家问好,向全县人民问好。洛生华也很激动,说兴平人民都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他给兴平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
1980 年4 月28 日,孟昭亮同志因病不幸逝世。消息传到兴平,许多人都哭了。想起自己和孟书记在一起的情景,我心里发酸· 眼泪刷刷地淌下来。我们村上许多干部和群众,也不禁伤心得流下泪来。
孟昭亮书记,兴平人民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