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窦马村精神文明建设
窦马社火
窦马村群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良有影响。特别是卿传统的社火、高跷、锣鼓队、自乐班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月竺些_、__ 据考证,窦马社火始于清代,活跃于清末民初,兴毕布签巴盖1959 年之间。而且,在各个时期都涌现了一批谙于此滇吧手’里无人。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水平提高及州卫更香星生的变化,这种传统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节目不断得到改进、提向利升华,日臻玄妙、精美和富于传奇色彩。
社火表演一般在正月十四至十六之间,遇到特大喜事,收或是大庆典也进行广场表演。窦马社火衣箱齐全,杆、桌、备,而且很有气势四个片进行协商,。每在表演之前,便由赵家、祁家、北许家、如大丰锣鼓齐南许家四个片循环出杆,依次随队表演,一般表演三天。每片都有自己的特色,北许家既有社火,还有高跷,其它三片以老芯子为主。表演的内容大都是传统的故事人物,如《保呈交州》、《三娘教子》 、《 白蛇传》 、《 铡美案》 、《 出五关》 、《 放饭》 ,如《 保皇建》 、《 回荆、《 猪八戒背媳妇》 、《 西天取经》 等等。不论出什么节目(传统戏转转),都含有高台教化的意思。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所有节目的宗旨。表演队伍由彩旗、锣鼓队开道,渲染气氛,后面依次是各种造型别致的芯子。高杆上的演员多是孩子扮演。凡在杆上的演员事先都吃饱象鸡蛋之类的食物。因为表演一般都需半天,甚至大半天时间· 在杆上动弹不得,更不要说吃、喝、拉、撒了。没有节目的人家,当表演队伍过来的时候,就给门前放了麻花之类的食品,并放炮、披红,以示祝贺。
多年来,窦马虽以四片分别化妆出杆,统一列队表演,但都非常团结、和气,基本没有发生大的矛盾冲突。有的片因锣鼓队单薄,就请外村助阵。如二片常请来祁寨的锣鼓队,三片常请齐家坡的锣鼓队,大都近百副镑钱,声势较为宏大。有时,窦马村的社火也被外村请去表演,形成了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共同娱乐的群众文化氛围。直到现在,人们一提起窦马村的社火,仍然赞不绝口。
建国以后,特别是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村上的干部很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我是个秦腔迷,也十分喜爱民间艺术,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大都要组织一次社火表演,让村民一块热闹几天。建国前后,社火老艺人很多,主要有一片的许清林、张富生;二片的高文博、高志升;三片的赵国碧、马德源;四片的许文道、张景才、许世德等。
我们窦马的芯子,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改进愈来愈加完善,社火这种民间艺术,主要突出个“玄”字,所以,我们的芯子在“玄”、“险”、“精”、“妙”上下了功夫,造型优美,设计大方,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品位。
文化大革命前夕,在“破四旧,立四新”时,这些传统的艺术设施被毁于一旦。也有几个老艺人将部分芯子暗自藏了,总算保存了一少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的民间艺术又得到恢复,我便和部分老艺人商量,把窦马社火重新组建起来。经过几年的筹, 村上决定,由高应发带了四、五个人去户县大王镇学,并给大王镇社火队的演员披红
镇社火队的艺人对我们非常热情,看了人家的芯子结构、造型和特点,放喜炮,以示祝贺。所以,大王介绍了他们的情况,我们详细观。到年底时候,县上文化馆来人划习。由于我们已分别制作了
联系春节文化活动,要窦马社火上县表演。由于我们已分别蒯作J 几台芯子,加上原来保存下来的几副杆子,经过重新加工,已有近十副芯子。我们又购置了服装、道具,并派人再次去大王镇联系,请求支持。大王镇的同志满口答应,就派人前来协助我们完善旧有的芯子。到春节活动时,他们又来了几十个艺人,带来了他们近十副芯子,全力支持我们。正月十五日,我们近千人的锣鼓队、社火进城表演,从西关体育场出发,通过县门西街、南大街,到火车站广场卸妆。这次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各乡镇及驻兴各大厂都拿出了自己最高水平的节目,有社火、高跷、竹马、旱船、锣鼓队、舞狮、牛斗虎、花棍、龙舞、秧歌队、各种舞蹈和武术表演,声势浩大,丰富多彩,观众达10 多万人。
1992 年后,村上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对芯子进行了改制,社火杯”大活动、大比赛并决定举办每年一次的“社火杯”大沽动、灭比贾,子白从J ,从人田生活,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社火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便给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中赋予了不少新的内容,如《沙家洪》、《红灯记》 等。通过这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表现了一种祥和、欢乐、团结和文明的生活气息。
歌咏队和图书室
1963 年,我们窦马村以团支部为核心歌咏队。歌咏队以生产队为单位,相继成立了16 个,共约500 人。特别是1964 年农业学大寨前后,虽然劳动十分繁重和紧张, 支部便发动团员青年自愿捐书,并请本村在外工作的乡亲给以大力支持,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图书室很快就收集了各类图书六、七千册。这些书籍以农业技术书籍和文学书籍为主,也有少部分史、地、卫生、辞典等书。经过登记、造册、编号、分类之后,由高广贤管理,每天吃过晚饭之后开放,管理员没有报酬,不记工分。六十年代的农村青年,虽然大都是高小、初中文化程度,但喜欢看书的青年很多,特别是那些反映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文学书籍,深为青年人所喜爱。周转最快的书籍主要有《苦菜花》、《迎春花》 、《 红岩》 、《 敌后武工队》 、《 林海雪原》 、《 青春之歌》 、《 保卫延安》 、《 铜墙铁壁》 、《 红旗谱》 、《 创业史》等。外国作品很少,主要有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复活》 、《 战争与和平》 、《 毁灭》 、《 罪与罚》 、《 父与子》 、《 死魂灵》 、《 铁流》和《 母亲》 等。
通过图书借阅,团支部不定期举办读书座谈会,让大家谈谈读后的感想,有的还写了对某书的读后教益。六十年代流行的书籍,是积极健康的,黄色污染。所以没有一点低沉的情调和污秽的内容,更没有丝毫的,青年人喜爱读书,家长们也都十分放心持。我记得好几个妇女说过溢了都不知道。,她女儿一边烧锅,一边看书,并大力支,锅里的饭很团读由于大队组织了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所以社会风气很正,少有人打架斗殴,更没有人赌博支部组织的社会活动,要求人党。青年人最关心的就是参加党、、人团的心情十分迫切。特别是“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青年”成了青年们的共同心愿。许多团员青年不但通背“老三篇”,有的竟连《矛盾论》、《实践论》 、《 论持久战》 也背得滚瓜烂熟。1 964 年5 月评选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全大队就评出了五十多人,有的还被评为县、地、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窦马团支部也多次被评为县、她先拼团支部。由于青年人积极向上,要求进步,所以,党支部十分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和提拔。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七十年代,我们先后将祁新荣、高更佐、张作斌、高跃群、马水仙、赵长生、赵安民、祁安明、高应发等青年选配到有关领导岗位,经过三大斗争实践,都先后成为窦马村领导班子中的骨干。他们大都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团结群众,工作认真,为窦马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业余剧团
我们窦马村很早就是个有名的“戏窝子”,喜爱秦腔的人很多二正由于我从小在这种浓厚的戏曲氛围中长大,所以也是个忠实的秦腔迷。小时候,农村大戏很少,但皮影戏、木偶戏很多。每逢邻村有戏,不论远近,我就跟上大人一块跑去看戏。我最爱看三国戏,爱看那些背上插着旗旗,穿着恺甲,手拿铜锤、长茅、大刀的英雄好汉和杀富济贫的义士豪杰。一见旦角出场,慢慢吞吞、哭哭啼啼的就有些烦躁。
因为长期看戏,既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也愈加喜欢这种高亢激越的唱腔,久而久之,也就记了不少戏词。所以,每逢在地里做活,特别是吐犁、套耙、赶大车或在麦场上呱碌礴时,总爱吼几句秦腔。一唱起秦腔来,便情绪高涨,精神百倍,真象打了针兴奋剂似的。
和我一样或比我还酷爱秦腔的乡亲更是多得难以计数。窦马村不少戏迷,论文化,大字识不了几个,但他们讲起历史来,那真可谓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从周秦汉唐,能说到宋元明清。他们知道得最多、最细、也最有兴趣的,除了三国,就是列国。这些历史知识不是从学校和书本上学的,都是从戏词上学的。所以很早以前,窦马村的一些戏迷就从各家集资了一些粮款,购置了乐器,还请了教师来村传艺,成立了窦马自乐班。
自乐班先有20 多人,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每到农闲季节或是雨天,便在空场或是谁家大房里· 拉几条板凳,干鼓、大锣一响,便“自乐”起来。自乐班唱戏大都是折戏,也不注重表演,只注重道白和唱腔。
开始时,自乐班主要以犷自乐”为主,来了就唱,完了就走,没有报酬。所唱的折戏主要有《三娘教子》、《 放饭》 、《 别窑》 、《 探窑》 、《 回窑》、《 打镇台》 、《 审苏三》 、《 走雪》 、《 辕门斩子》 、《 花亭相会》 、《 斩单童》、《 杀庙》、《 斩秦英》 、《 周仁回府》 、《 祭灯》 、《黄鹤楼》 、《 祭灵》 等。没有妇女参加,一律男子汉。但许多戏剧中都有旦角,便有人“男扮女装”,把原本粗犷的嗓音作得细细的,扮唱旦角来声音很细,却唱得十分吃力,直挣得满脸通红。。扮唱旦角,听起但大家却十分爱听,说这才是真正的戏味。
建国后,自乐班的活动更加经常。我虽然工作很忙,但一听到锣锣响,心里就美滋滋的如醉如痴,所以也常蹲在一边听戏,有时也吼几句,虽少味儿,却也人弦合韵。到了1963 年,我下了决心,扩大自乐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成立了窦马村业余剧团。大家情绪很高,自愿出资,购置了常用的衣箱和道具,并通过测试,选录了30 多个男女青年。接着又请来戏剧专家进行排练和指导。剧团成立后,由戏迷赵富学任团长。他积极热情,只要是为了剧团,他啥都舍得,无偿投人,要胳膊连腿都给。所以剧团既有凝聚力,又很团结。开始排练了几个折戏,接着又排出了《铡美案》、《下河东》 等几个本戏,同时排演了《 新婚之夜》 等几个现代戏。因为演员缺少功底,所以表演、做戏都较粗糙业余剧团排戏非常认真,主要仍以唱为重。,几乎天天晚上都在活动,但极少有人请假。虽然不记工分,大家的热情却有增无减。我也常去现场,见大家那么认真,非常高兴。观看排练的群众也很多,许多老人吃过晚饭提上旱烟袋,是照看不误。拎只小凳子,就往排戏地点跑,风雪再大再冷,也排了几个折戏和几个本戏以后,许多群众就整天要求“公演” 让大家好好热闹热闹。我们搭了一个简陋的舞台,拉了电灯,安上扩音喇叭,就自己给自己演出。虽然演技逊色,服装平平,设备简陋,但全村的人都兴奋不已,争相前来观看,都有一种亲切感。许多人边看边笑,说谁谁谁这患娃子还弄得在行,不停地评头论足。演员们也是竭尽全力,尽量发挥,所以效果的确不错。
到1964 年,窦马业余剧团又增添了设施设备,购买了衣箱道具,演员也逐步提高了演出水平。春季,我们参加了县上举办的业余剧团会演,声势浩大,轰动了全县。
当时兴平各地的业余剧团很多,主要有店张业余剧团、定周业余剧团、三渠业余剧团、桑镇业余剧团、王堡业余剧团和窦马业余剧团,另外,城关业余剧团也非常活跃。这次会演是全县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也是对全县业余剧团乃至群众秦腔演唱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会演一共进行了7 天,观众云集,竞争也十分激烈。经过评选,窦马业余剧团荣获优秀奖。
与此同时,文化系统在各地掀起了小戏会演、故事演讲热潮。兴平是文化大县之一,这方面的活动尤为频繁。小戏和故事脚本全是自编自演,而且内容和思想主题都是以描写、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旋律,尤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为主要题材。
1965 年春,县文化馆派人给我们业余剧团送来了几个小戏脚本,要我们排练,准备参加咸阳地区的小戏会演。其中有冯萌献编写的《 号声燎亮》 、尹宏俊编写的《渠岸上》及另一位作者编写的《一篮杨树叶》 等。我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满口答应下来,并要求县上能给我们来位导演,帮助我们排练。接着,我把赵富学、张忠孝、高文博等同志叫到大队,交待了任务。听说要参加咸阳地区小戏会演,大家很激动,当时就以脚本上的人物选定了演员。
接着,我把这件事情在党支部会上又作了汇报,并强调了任务的重要性。同时决定给参加演出的社员每人每天记个全劳工分,但必须连夜加班排练,平,更要为县.吐争光。
经过十多天的紧张排练,县文化馆又幂术扰柳但几几赞犷岁后,大家都觉得比较满意。在参加会演之前,在县上采排到会演结束,县文化馆给全体演职人员每人每天一兀饮,兵甲四角黔眷渠瓢戳思{氰们虽些些张,但大家情绪很高,也充满了信心。经过会演,我们荣获了二等奖。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衣箱被毁,宣传队”。在此期间,文艺活动很少,
剧团也改为“毛泽东思想文艺主要是投人到斗争的大风大浪中讲行,演出,而且也出外进行联欢演出这时候剧团阵容比过去更加强大,演出水平空前提高,衣箱道具也较齐全。自建国以来,先后主要的演职人员有、高世宗、张凤英、高爱芹、张建玺、张忠孝、赵富学、赵金铮、高志高文博、许文斌、祁百、高作春、许天祥、赵焕民等。,虽然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的道路,但大家业余剧团自组建以来,团结共勉,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都能任劳任怨,热爱秦腔艺术事业,团结共勉,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树立社会新风尚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贯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草老爵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八十年代,又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我们窦马党支部把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尊婆爱媳,夫妻互敬,和睦四邻,团结友爱,建设精神文明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从五十年代开始,通过宣传新婚姻法,我们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支持男女青年的正确婚恋观。六十年代便评选“五好社员”、“五好家庭”、“模范媳妇”和“模范丈夫”,起到了良好的典范作用。过去,有的媳妇虐待婆婆,也有的婆婆虐待媳妇;有的夫妻不和,经常吵架,甚至一室干戈,流血事件也屡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而且,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常常被村里屡屡发生的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和邻居之间的矛盾缠得头昏脑胀,又气又急。为了解决这些说不清、理还乱的家务琐事和一些打架斗殴事件,大队又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由治安主任牵头负责,民兵、妇联协助,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陷于事务圈子,注重了协调关系,解决矛盾,忽视了宣传和教育,忽视了把矛盾化解于冲突之前,所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发生了。通过开展“评选”活动之后,各种矛盾便愈来愈少了,并涌现了许多尊老爱幼、互帮互敬的先进人物。我们村有个姑娘,名叫许莉星,全家7 口人,有父、母、兄、嫂和侄女。嫂子进门时,她只有13 岁,但却很懂事理,把嫂子当做自己的亲姐一样看待。兄嫂有了孩子,她一放学回家,就帮嫂子料理家务,特别是烧锅做饭,揽柴洗衣,照看孩子,千方百计减轻嫂子的负担。有一次,妈妈发零用钱,给嫂子15 元,给她10 元,她觉得嫂子在家里做的活多,受的苦大,而且又有孩子,15 元太少,就征得母亲同意,把自己的10 元钱也给了嫂嫂,嫂嫂很受感动。莉星又很疼两个侄儿,不仅经常料理孩子的穿衣吃饭,还教孩子识字、算算术,所以,嫂子逢人就夸,两人也像亲姊妹似的。有一次,母亲和嫂子发生口角,她便从中调解,说这个劝那个,直到母亲转气为喜,嫂子喜笑颜开,两人重新和好如初。
社员荆彩琴家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好媳妇”。多年来,荆彩琴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同时,为树立新的道德风尚做出了表丰。她们全家互尊互爱,互帮互敬,团结和睦,同心同德,在理解别人、谅解别人的同时,各人都能够严格要求白己。所以有事大家商量,老人没有家长作风,不专断独行,不发号施令,异常关爱媳妇;晚辈尊老敬老,关心老人起居,有事也不擅自做主。而且勤劳节俭,一年四季,全家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宁静而又温馨。荆彩琴参加队上劳动,一天三晌,很少缺工。回到家里,又洗衣做饭,料理家务,一天到晚,手脚不闲。她又是个深明事理的人,说话和气,办事稳妥,和全生产队的人都能和睦相处。又能关心别人,谁家有啥紧事,宁可撂下自家的活路,也要跑去帮忙。她常说,谁没有父母,而且我们自己也要做父母,要老,关心和爱护老人是晚辈的责任。
我们在开展评选“五好家庭”的同时,还注意普法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要求村民做一个知法守法、维护社会公德的公民。在埋葬老人方面,我们提倡厚养薄葬;办喜事方面,提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很受群众欢迎。因此,窦马村不但涌现了许多“五好家庭、”“文明家庭”,而且村上也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