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六本 脊椎病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二章脊椎结构学
内容开始
有回旋作用;双侧收缩时,有伸脊柱的作用。
( 3 )第3 层为椎枕肌、横突间肌和棘突间肌。① 椎枕肌:有4 对小肌,发育良好,作用于寰枕和寰枢关节,由枕下神经Cl 一C :支配。② 横突间肌:位于相邻两椎骨横突间,分为内小、外大两肌束,此肌在颈部和腰部较发达。外侧肌束起于相邻两横突间,内侧肌束上起于横突基部的副突,下止于下位椎骨上关节突旁的乳突。脊神经后支自两肌束间穿过,分支供应内侧肌束,外侧肌束由前支供应。单侧收缩时,两横突靠近,从而侧屈腰椎,双侧收缩时,可使脊柱固定。③ 棘突间肌:位于相邻两稚骨棘突间,颈部发育最好,其它部位偶有发现。
《 五)其它有关肌肉
除了上述的脊柱肌以外,尚有些肌虽不起、止于脊柱,但其作用与脊柱运动有关。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横突棘肌、臀肌和胭绳肌等,以上各肌的作用,与脊柱的前屈和旋转亦有一定关系。
1 ,腹直肌
腹直肌位于前腹壁中线两侧,上起于第5 一7 肋软骨及剑突,下端止于耻骨结节,全长为腹直肌鞘所包被。其前面与肌鞘间有3 个一4 个横臆划相连,以增加其收缩能力。受下位肋间神经支配,收缩时除保护腹部脏器外,可自前方拉胸廓前倾,从而有力地使腰椎前屈。
2 .腹外料肌和腹内抖肌
腹外斜肌以肌齿起于下位8 个肋骨外面,纤维斜向前下,后部纤维止于骼峪,中部前部移行为健膜,构成腹直肌前鞘,在中线与对侧相交织,腹内斜肌居其深面,后部纤维起于腰背筋膜外缘、骼蜡及腹股沟韧带外侧部。纤维成扇形斜向内上,部分止于第10 一12 肋下缘,其余向前延伸为膛膜,参与腹直肌鞘的构成。两肌受下位6 对肋间神经和腰1 神经支配。一侧腹外斜肌和对侧腹内斜肌收缩,可使脊柱旋向对侧,双侧腹内外斜肌同收缩,则拉腰椎向前弯,同侧腹内外斜肌收缩,则拉脊柱倾向同侧。
腹内、腹外斜肌连同腹横肌及腹直肌在脊柱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屏气及各腹壁肌同时收缩时,则腰部躯干形成一个总的圆柱体,此时重力中心前移,大大减轻脊柱包括椎间盘的压力,特别是在弯腰搬物时,腹肌收缩可从前面支持脊柱,在后面拉紧腰背筋膜,使竖脊肌更好的发挥作用。3 .横突棘肌
此肌位于横突和棘突间椎板后面的凹中,肌纤维起于横突,向内上斜行止于棘突。根据肌纤维长短和止点的远近,又可分为3 组。纤维向上跨1 个一2 个椎板止于棘突者,称回旋肌,包括短旋肌及长旋肌;跨2 个一4 个稚板者称多裂肌;跨4 个一6 个椎板者,称半棘肌,但3 组间并无明确界限。半棘肌在颈部及头部较发达,腰部仅有裂孔及回旋肌。横突棘肌单侧收缩时,拉腰椎向对侧旋转,双侧收缩,有固定脊柱及少许背伸作用。4 .誉肌和胭绳肌
臀肌中与脊柱活动关系较大的为臀大肌,此肌在人类由于直立姿势的影响最发达,呈方形,起于骼骨翼外面、能骨和尾骨后面以及骸结节韧带,肌纤维斜向外下,上半纤维越过大转子以臆膜连续于骼胫束,下半以健板止于大转子下的臀肌粗隆。臀大肌受能丛的臀下神经支配,纤维来自腰,与能卜:神经前支。主要功能为后伸及外旋下肢。当下肢固定时,可防止躯干过屈,弯腰位时则拉骨盆后伸,协助腰部由前屈变为直立。
股后肌主要有股二头肌、半健肌及半膜肌,统称为胭绳肌。股二头肌长头起自坐骨结节,与短头合并后止于排骨小头;半腿肌、半膜肌上端均起于坐骨结节,半健肌下端以长腔止子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上端为长的健膜,居半膜肌之后,下端肌健分3 束止于胫骨内面、胭肌筋膜及胭肌斜韧带。三肌均由坐骨神经支配,神经纤维来自腰5 及能,一:神经前支。收缩时可后
伸大腿、屈小腿,当下肢站立固定时,此肌拉骨盆由前屈位至直立位,以协助竖起躯干。
上述各肌群在脊柱维持姿势和人体活动上起着互相协调的作用。人体在安静站立状态时,靠关节传导重力,靠韧带紧张维持姿势。但人体站立位的静止不是绝对的,人体经常处于少许的摆动状态,是借助骼腰肌、臀肌、股后肌及背部短肌的经常短暂调整来维持站立姿势的。当腰椎前屈时,虽由腹部肌发动但主要是由背深肌来控制其活动,使前屈适度。只有在过伸位前屈或抗阻力前屈时和仰卧起坐时,腹直肌才起较大作用。过度屈后背肌即不再收缩,此时姿势是靠椎间盘及韧带来维持的。腰部由屈位变直或后伸时,主要由背伸肌作绞链式牵引,但阻力大或持重物时则隔肌固定腹肌收缩,以辅助背肌,同时臀肌及股后肌拉骨盆旋转,使躯干直立。在腰部过伸时,腹肌收缩协助维持位置正常及防止过伸。侧倾时,则侧腹壁肌及腰方肌收缩,对侧逐渐放松,臀中肌亦协助维持姿势。转身时则靠一侧腹外斜肌及另一侧腹内斜肌共同作用;而回旋运动是各组肌肉协同运动的总作用。因此,人体的运动有赖于有关肌群的功能完整,否则将使运动完成不全或使某些组织受到较大的劳损,甚至会使脊柱变形。
第九节脊柱的筋膜
为了保证肌肉充分发挥作用,人体内尚有强大的筋膜,作为肌肉的起点和保护装置。
在脊柱周围的筋膜,主要有椎前筋膜、项筋膜和胸腰筋膜。
(一)椎前筋膜
椎前筋膜,是项筋膜的一部分,在颈深肌和颈椎体前面,此层筋膜向上附于颅底,向下移行于胸内筋膜。椎前筋膜与颈椎骨膜之间的间隙,称椎前间隙,间隙内有颈长肌、头长肌及其表而的交感神经干。椎前间隙向下可通连胸腔的后纵隔。
(二)项筋膜
项筋膜,遮盖在头夹肌、项夹肌和头半棘肌的表面,上方附着于枕骨上项线,下方移行于胸腰筋膜,内侧附着于项韧带、第7 颈椎和上位胸椎的棘突。自该层筋膜的深而向项部各肌之间,伸出许多筋膜隔,构成各肌的纤维鞘。
‘三)胸腰筋膜
胸腰筋膜又称腰背筋膜,这是全身最厚和最强大的筋膜之一,是包绕脊柱后群肌的筋膜,并作为背阔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键膜的起始处。腰部发达,胸背部转为薄弱。胸腰筋膜可分为浅、深两层(图2 一谕)。
腰大肌
下后锯肌背阔肌
深层1 _ r 胸腰筋膜浅层J
叽颧翼撇争}
能棘肌
图2 一科胸腰筋膜(横断面)
1 ,浅层
浅层较厚,起自腰椎及骸椎棘突、棘上韧带及骼嗜,位于背深肌的背面,向上移行于项筋膜,向下附着于骼蜡和既外侧峙;内侧附着于胸、腰椎棘突、棘上韧带和能中峙;外侧在胸背部附着肋角,腰部在骸棘肌外缘处与深层愈合,浅层在胸背部较薄,在腰部有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起始健加强面特别厚。浅深两层筋膜在能棘肌外缘相合形成宽阔的膛膜,作为腹横肌及腹内斜肌的起点。2 ‘深层
深层起自腰椎横突,位于能棘肌与腰方肌之间。其上部增厚形成腰肋韧带,连结于腰,横突和第12 肋之间,限制第12 肋的活动。向上附着于第12 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骼峰,内侧附着于腰椎横突,外侧与浅层融合,构成腹肌的起点。深层筋膜位于第12 肋与第1 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特别增厚,称腰肋韧带,腰动脉的后支及腰神经的后支经常位于此层筋膜内,在能棘肌外缘,深、浅两层筋膜会合处穿出至皮下。
腰方肌筋膜前层位于腰方肌之前,与腹横筋膜相连续,属腹内筋膜一部分,后层与腰背筋膜深层相接。腰大肌筋膜为腹内筋膜所形成的单独筋膜鞘,· 向下与骼肌筋膜腔相连续。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穿能棘肌后,在腰背筋膜浅层下走行一段,然后穿此筋膜外缘至皮下浅筋膜中,越骼晴后形成臀上皮神经。受筋膜嵌压,可产生腰及臀部痛。
第十节脊柱的生理曲度
人体正常的脊柱,应具备4 个生理曲度。
脊柱是由颈椎(7 节)、胸椎(12 节)、腰椎(5 节)、骸椎(5 节合成一块)和尾椎(3 一4 节)连接而成,并形成4 段生理弯曲,颈椎段前凸,胸椎段后凸,腰椎段前凸,器椎后凸。自第2 颈椎以下至能椎以上,各椎体间均有富于弹性的椎间盘联接,以利脊柱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等各方向活动。连接脊柱有许多韧带,如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黄韧带等,以限制脊柱过度弯曲活动,从而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图2 - 45 )。
脊柱的中立位
脊柱的前屈活动图2 一45
脊柱的后伸活动脊柱的侧弯活动
脊柱的生理曲度
当脊柱处于静止的状态时,颈椎有一条凸面向前的前凸曲线,颈椎曲线的重心与其下面的胸椎后凸曲线,并依次同腰椎的前凸曲线平衡在一条线上。腰椎前凸是主要曲线,它影响着其上方的两条曲线,但反过来它又决定于器骨基底的倾斜角度。所有脊柱的曲线都必须与一条重力铅垂线相交切,并保持着重力的平衡。因此,任何一条曲线其曲度的增加,必须要由另外两条曲线成比例地、对称地增加或减少其曲度来代偿。胸椎曲线在矢状面上变化很小,因此,明显的变化必然发生在下腰部(腰椎前突)和颈椎(前凸)曲线上。当企图改变颈椎曲线而忽视整个脊柱的曲线顺列时,各曲线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显示出重要的临床意义了。
从前方或后方观察脊柱时,存在着一条相似的重力铅垂线,穿过各椎体的中央部直到骸骨尖,并位于双侧魏关节和躁关节的中间。正如从侧面所见到的,随着能骨基底倾斜角的改变脊柱曲线发生相应变化一样,从更面可见,窟着骨盆底自水平位的倾斜就出现曲线位移变化。如果一条腿娜则喻侧骨盆卞
垂,而脊柱随着骨盆的倾斜而斜移向对侧,重心垂线的移动也会影响这一部分脊柱的曲线。
从侧而观察静态直立的脊柱,它所具有的4 个生理曲线,这在大体上描绘出了人体的基本姿势(图2 一45 、图2 一46 、图2 一47 )。
图2 一46 颈部活动范围
图2 一47 腰部活动范围
第十一节脊柱的运动
脊柱的运动是指脊柱的运动幅度和运动功能。
脊柱的运动是神经和肌肉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肌肉的发动,脊椎起动,从而达到运动的目的。与运动肌相对抗的是拮抗肌,它给起动肌以约束或控制,并因而达到协同的目的。
脊柱的运动,产生于相邻两椎骨之间,两椎骨间的运动范围很小,但合起来,作为整个脊柱的活动范围则很大。脊柱可沿着冠状轴作屈伸运动,沿
着天状釉作侧属运动,猫看纵釉作洲旋运动,也叫以作以上3 钾赵叨凝甘的环转运动。脊柱各个部分的运动范围不同,主要取决于关节突关节面的形状和方向、椎体的形态和宽窄、椎间盘的厚度等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脊柱运动的范围、强度、韧性等,与年龄、性别和特殊训练等也有关系。脊柱的不同部位(颈段、胸段、腰段)有着不同的活动幅度,还因椎间关节的关节突而有不同的活动定向。两个脊椎之间的活动是很小的,几乎没有独立行动,常常要由几个节段联合起来行动,才能达到功能要求。躯干的胸廓结构和骨盆,对脊椎活动功能的发挥方面没有什么作用,反而限制了胸椎和腰椎的活动。只是在当骨盆倾斜到一定角度后,才增加脊椎的活动幅度。
(一)站立位
当人体处于站立位时,脊柱因有椎间盘、纵向韧带和黄韧带等连接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矢而上的生理性曲线也给脊柱带来弹性,所以,脊柱具有承受较大负荷的能力。另外,躯干肌肉在活动时能稳定脊柱,在任何位置情况下,都能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站立位时,维持其姿势的肌肉只需很小的工作量。
脊柱的任何活动,都会产生重力的移动,因此也产生力距的变动。为了保持平衡,肌肉活动是主要的抗衡力量,其中有能棘肌、骼腰肌和腹肌为主要的调节肌。脊柱的运动不是孤立的,其中骨盆的位置对脊柱的稳定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椎向前向下倾斜,倾斜的角度是有临床意义的。当站立位时,其倾斜的角度成900 ,为了适应这种倾斜,腰能椎间盘的楔形改变起着明显的代偿作用。如果骨盆向后倾斜,腰椎的前凸将消失,角度就减少,同时还将影响胸椎,胸椎将出现轻度的后伸,以调整重力中心,整个脊柱的弧度也将变浅。骨盆向前倾时,骸角增大,为适应骨盆的前倾,腰椎向前凸和胸椎向后凸,这种姿势的改变,同时有肌肉参加了活动。
(二)坐位
当人体处于坐位时,腰椎间盘的负荷要比直立位时为大。其原因是,当坐位时,骨盆处于向后倾斜的位置,这时,腰椎的前凸弧形消失,原在腹侧的重力线则更向前移动,增加了力距,若躯干向前屈,力距将更进一步增加。若采用正直的坐位,骨盆前倾,腰椎前凸增加,力距减少,腰椎的负荷也将减少。
(三)卧位
当人体处于卧位时,脊柱的负荷最小,椎间盘的负荷也最小。因为此时
脊柱已经不受自身体重的影响,只因肌肉、韧带仍牵连着脊柱,使脊柱仍有负荷。例如,髓关节伸直时,腰肌将牵拉着推体,可产生对腰推的负荷;当靛关节屈曲和膝关节也处在屈曲位时,腰椎因腰肌放松而成平直,这时腰椎的负荷当然就小。因此,放松腰肌是减少腰椎负荷的重要方法。
(四)屈伸运动
脊柱屈曲的程度最大。当脊柱屈曲时,前纵韧带松弛,椎间盘前部受挤压,髓核后移,纤维环后部受牵张。至运动到极限时,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均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同时,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也滑至下位椎骨上关节突上部,关节面错开,关节囊紧张,椎板间隙增大。一般认为,除前纵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外,其余韧带均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背部的伸肌也是制止脊柱过度前屈的主要因素。
当脊柱后伸时,上位椎骨椎体向后倾,椎间盘纤维环后部受压,前部受牵张,髓核向前移动,前纵韧带紧张,后纵韧带松弛,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对合,脊椎棘突后倾,甚至相邻两棘突相抵而受限。后伸运动,以颈、腰段较自如,胸段由于胸廓骨骼的影响,故活动受限。
(五)侧屈运动
侧屈运动是椎骨沿着矢状轴旋转,向侧弯方向倾斜,椎间盘在侧屈一侧受压,对侧受牵张,髓核向对侧移动。横突间韧带在侧屈侧松弛,对侧紧张。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屈侧向下,对侧则上升,对侧的关节囊紧张。关节囊及韧带的紧张,有限制侧屈的作用,对侧的拮抗肌也有限制侧屈的作用。侧屈运动在颈部和腰部比较灵活。
(六)旋转运动
脊柱的旋转运动,是围绕着纵轴运动的,由于各段椎骨关节突的方向不同,纵轴的位置也不同。颈、腰段的关节突的关节而近于额状位,其旋转纵轴近于椎间盘的中心。在腰椎关节突呈矢状位时,其纵轴在椎间盘后方。由于各段椎骨关节突的水平角不一,旋转运动在颈椎最大,上胸段尚有活动,腰段最小。
(七)环转运动
环转运动是上述屈伸、侧屈和旋转3 种运动的连贯动作。
(八)脊柱各段运动的幅度
脊柱各段运动的幅度,各种记载不完全相同,表2 一l 、表2 一2 、表2 一3 的记载数据是综合性的数据,供参考。
' 52 '
表2 一1 脊柱向各方向弯曲和旋转的幅度
在日常生活中,脊柱各段的运动常与其它关节活动相关联,如脊柱颈段活动时,常与头部的寰椎关节运动联合;腰段活动时,常与魏关节的运动相联合,所以,在分析脊柱运动的幅度时,必须排除其它有关联的关节活动。(九}脊柱运动时对椎管内容的影响
脊柱运动时,椎管内的脊髓和马尾也产生被动性的活动。在枕骨大孔处,脊髓与脑相连,离枕骨越远的部位,活动度则越大。所以,在脊柱运动时,马尾部活动度最大。由于马尾部无齿状韧带,游离在脑脊液中,其本身具有弹性,当前屈到极度时,马尾也不显得紧张。在脊柱运动时,硬脊膜也随之伸长,在前屈时,硬脊膜前壁可延长smm ,后壁延长1 lmm 左右。
第十二节脊柱的X 线解剖
在人体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钙和磷,这些物质能吸收较多的X 线,所以,其显影之浓度较周围软组织者大,其轮廓及内部结构可以清楚地显于X 光照片上。长管状骨外面的骨皮质显影浓度最高。在骨干中部,皮质最厚,浓度也最高,越伸向骨之两端则皮质逐渐变薄。长管状骨之两端富于海绵质,其浓度略低于皮质,其显影如细腻的网眼状。骨髓填充于髓管及骨髓间腔内,因骨髓之主要成分为脂肪、血管、神经及体液,吸收X 线都很少,故在照片上显透亮像,与骨质显像成鲜明的对比。
临床可以通过X 光照片,清晰地观察到脊柱各个部分的构造以及各种病变。
在整个脊柱中,除第l 、2 颈椎及能尾椎外,每节脊椎都是由前部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所组成,两者之间形成稚孔,诸椎体的稚孔共同形成椎管。椎体之间借椎间盘相隔开,X 线照片上表现为椎间隙。椎弓由左及右椎板联合而形成,上下相邻的椎弓之间形成椎间孔,椎弓借椎弓根与椎体相连接。在椎弓有1 个突起,即上、下关节突各1 对,横突1 对和1 个棘突。相邻的上、下关节突之间为稚弓关节。
脊椎正位尤呈直线状排列。侧位则显出脊稚的生理性弯曲。颈椎向前弯,以第4 颈椎处最甚;胸椎向后,以第7 胸椎处最突出;腰椎向前,以第4 腰椎处最明显;能椎向后,而构成双“S ”状弯曲。初生儿的脊椎侧位尤呈弓状后弯,而双“s ”状生理弯曲是在以后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常成人脊椎侧位尤上,诸椎体前缘连线,后缘连线(即椎管底连线),关节块连线及稚管顶连线为大致相互平行、平滑而和谐的曲线。当脊椎受到外伤、脊椎退行性变或脊椎滑脱时,
上述诸曲线可出现角折现象。在侧位片上,正常成人第5 腰椎之长轴线与第1 能椎长轴线相交之角为143 " ;沿骸骨上缘引一条线与水平线相交之角称腰骸角,其正常值为340 ,脊椎不稳固时,此角可能增大(图2 一48 )。由出生到成年,按年龄不同,脊椎的x 线长也有些差异。
(一)稚体
婴儿稚体侧位尤如横卧卵形,窄的部分
图2 一48 腰髓角
向前,又于椎体之前及后面都有横“V ”字形切迹。前切迹又称Hahn 氏裂隙,系椎体内残存的较大窦状隙,并非为真正的皮质凹陷或切迹。后切迹为真正的皮质切迹,系椎体静脉及动脉的穿出和进人的部位。直至学龄前,小儿椎体侧位片大致为矩形,其角还是钝的。至6 岁一9 岁,椎体的角才逐渐变为直角。椎体前缘上下角可呈阶梯状,尤以腰椎为著,为环状软骨所致。约至12 岁,椎体上及下面的环状软骨开始骨化,乃出现环状骨器像,呈细线状致密影像,他与椎体之间隔着透亮带。因椎体前缘上下角处之环状软骨较厚,故在侧位片上成三角形。至15 岁,环状骨能开始与稚体联合;至25 岁,乃完全联合。有时,环状骨能不联合乃形成边缘骨,属正常变异。成人椎体的高度,前后可不相等。胸椎椎体后部的高度大于前部。第5 腰椎椎体前部高,后部矮,其侧位像呈楔形,第12 胸椎及第1 腰椎椎体的前部矮,后部高,其侧位像亦呈楔状,并非为挤压性骨折。椎体下缘后部由于受椎间盘影响,呈轻度凹陷。第1 张稚的上面可轻度凹陷。
(二)椎板
在出生时,位于椎体后方的左及右侧椎板尚未联合起来,它们和推体之间也隔着透明软骨。在X 侧位片上,在椎体与椎板之间可见一透亮带,宽约1 mm 一Zmm ,这就是透明软骨之投影。待至3 岁一6 岁,这些软骨骨化后,透亮带乃消失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单页显示]


       上一条:第一章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