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六本 脊椎病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二章脊椎结构学
内容开始
第一节成骨过程
人体的骨组织来源于中胚层,在胚胎早期,中胚层有3 个主要细胞团,即体节、生肾节及侧中胚层,其中与骨骼发育有关的是体节。体节又初分为生皮节、生肌节和生骨节,后者是疏松的间充组织。原始的胚胎性间充质细胞是单独的移动细胞,包埋于胶状的蛋白质基质里,在分化完成时各依其作用而定名。有些间充质细胞产生结缔组织纤维,称为成纤维细胞;有形成透明软骨基质以自埋的是成软骨细胞;还有的间充质细胞成为成骨细胞,即间充质细胞具有易变性,可因解剖部位及环境不同而衍变为不同的细胞,以上这3 种细胞亦可相互转化。这些由间充组织分化的各种细胞又各有不同的功能:成纤维细胞基本上负责形成网状组织、膛、韧带和蜂窝状组织;成软骨细胞形成软骨;成骨细胞形成骨组织。这3 种细胞都在细胞以外形成这些组织,所以键、软骨和骨的主要体积是非细胞形态的,而软骨和骨都有一部分细胞陷在基质里面。软骨可能成为骨骼的一部分或仅系骨之前身,它是由间充质衍变的成软骨细胞形成的。在软骨形成过程中,集合着的成软骨细胞在它们自己的外围形成软骨基质,被封闭于基质空腔内的细胞称软骨细胞,永久性软骨的细胞即以此种形态存在。
骨的组成成分中有非细胞性成分及细胞性成分。前者之中又分为有机物质及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即骨母质,其中包括着交叉排列着的胶原纤维及位于细胞之外和胶原纤维之间的粘合质(亦称基质)。骨中的胶原是一种纤维蛋白,呈纤细的纤维状。在新生骨中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不规则地交叉排列着,即非层状骨或称编织样骨。而层状骨的胶原纤维较细,绕哈氏管(Haversian ' , 。anal )之长轴平行排列,形成哈氏系统中板层的主要成分。基质是无定形的物质,它来自纤维母细胞或成骨细胞的分泌。在基质中有血管分布,物质交换是通过基质的渗透来进行的。粘合质的化学成分为粘多糖,它的作用关系到胶原纤维的形成连接和矿物化。当原胶原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在粘多糖参与下,原胶原粘合在一起,成为不可溶的胶原纤维。
骨的无机物质主要有磷酸钙、碳酸钙和少量的氟化钙及氯化镁等。成
人产骨骼中,无机成分主要是钙和磷。
骨骼的细胞成分包括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见于生长骨的表面,它的作用是形成骨母质即骨的有机成分并使之钙化,从而形成骨。同时,成骨细胞形成骨母质并钙化后,被包埋于隐窝中,成为骨细胞。破骨细胞是大小不同的多核细胞,它具有破坏、吸收骨质的作用。破骨细胞溶解细胞间的有机成分,于是无机盐类也游离出来,从而造成破骨。在胚胎第7 周,间充质凝集成为一个结实的组织,此组织自行分为许多小段,每一小段成为各个骨骼的发生部位,各小段间的间隙则成为关节的发生部位。间充质细胞通过膜内化骨、软骨内化骨和混合型化骨3 种方式发育为骨骼,这3 种方式都叫骨形成,亦称成骨。其中,膜内化骨,包括头盖骨、颜面骨;软骨内化骨,包括除锁骨外之躯干、四肢骨和颅底骨与筛骨;混合型化骨为锁骨和下领骨。膜内化骨是直接从结缔组织发生,而软骨内化骨则需要先形成软骨,然后把软骨破坏再换上骨质,混合型化骨先为膜内化骨,然后又出现软骨内化骨。不论哪种化骨,其基本过程都相似,即首先由成骨细胞形成含有胶原纤维和粘合质的骨母质,之后成骨细胞被埋于其中,此称类骨。类骨形成后,立即有钙盐沉着而成骨(图2 一1 )。
成骨细胞
形成骨母质{胶原和枯多糖〕
类骨
矿物质沉老或称钙化
一一一一。― 参―
图2 一1 成骨过程示意图
人体骨骼共计206 块,其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就其形状可分为长骨、短骨、扁平骨、含气骨及不正骨5 种。所有骨骼都是外部坚硬而内部疏松,其坚硬部分为致密质,疏松部分为海绵质,海绵质与致密质之多少,因骨的种类而异。沿长骨之长轴切开,可见骨端之大部分系由海绵质所组成,该部相互连接之骨小梁呈细腻的格子状,格子间的间隙即小梁间腔内充以骨髓。' 8 '
骨骼之外层是非常致密的致密层,亦称皮质,其中皮质最厚,越伸向两端则越薄。在骨干中部,还有充填着骨髓的髓管。
构成海绵质及致密质的骨组织成分并没有什么不同。两者的构成细胞及细胞间质都是相同的,所不同者仅其疏松程度及排列方式各异而已。海绵质的间隙较大,呈细小的小梁状,致密质中的间隙窄小,骨组织较多,相互挤压很紧,如象牙状。在所有骨骼中都可看到海绵质及致密质并存,但两者量的多少则不一样。每个骨骼除掉其关节端外,皆被含有弹力纤维的包壳即骨膜包围着。
骨外膜是结缔组织之层,包围着骨表面且与周围之软组织相连。骨膜包裹在骨的外面,除骨的关节面外,都被覆着骨膜。在组织学上,骨膜分内外两层。内层是分化程度较低的造骨层,其中含有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在纤维与纤维之间,有成骨细胞,具有造骨作用。对成年人来说,此层细胞不丰富,但对于年幼者,尤其是胎儿骨膜内层,有较多的细胞,故造骨功能旺盛。骨膜的外层较厚,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在这种结缔组织成分中,除了它所固有的细胞成分和大量的细胞间质外,还有血管网和琳巴管网以及神经成分。
骨膜外层在不同的部位上,其发育程度不同,骨膜在肌肉起始和附着部的地方最厚。
骨的沉着与吸收:由小儿到成人直至老年,骨骼不断地进行着沉着和吸收,变更其大小及形状,以适应各个时期的生理需要。骨沉着是经过两个过程而完成的,即首先由成骨细胞产生有机成分的类骨质,其次,钙盐沉着于类骨质内而成骨。骨吸收则是在一个时期内完成的,是由破骨细胞的作用同时清除了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及无机成分。
在生长发育期,骨的生长胜于吸收,骨质增多、增长、变粗。在性激素影响下,当骨能板完全骨化,骨器与干能完全联合,骨骼就不再增长。到了中年和老年期,由于内分泌状态改变,成骨活动减弱,从而出现老年性骨疏松。骨作为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它具有非常的特殊功能,如成长、体液中矿物质的代谢及血液形成等。成长过程中,骨骼不断改造其形态并增长,而且老骨逐渐被新骨代替。生存骨构成成分中有有机成分、水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分布在密集的骨纤维之间,含有软骨素、硫酸和蛋白质,它和纤维一起占干骨重的35 % ,无机成分占其余的65 %。无机成分中85 %为磷酸钙,1 0 . 5 %为碳酸钙,所以,骨骼又是.人体体内最大的钙及磷的贮藏库。正常人体内约有钙7009 ,其中99 %存在于骨组织内。在骨内亦有大量的磷,约料鲍。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按身体的需要不断地有钙盐沉着于骨骼,或有钙盐由骨内被动员出来进人体液。人体借着体液的传送作用来维持骨内钙磷含量与摄入量的平衡。这种平衡主要受内分泌、维生素和中枢神经系统· 9 ,
的调节。
骨骼之硬度及其弯曲能力皆受其有机成分及无机成分比例的影响。当有机成分增多、无机盐类减少时则骨变软、易弯曲、易被压缩。此等变化将影响到骨的发育形状及结构。反之,当骨中无机成分增多时,骨则变硬变脆,但不易变形。
第二节脊柱的生成
脊柱是由椎骨连接而组成的,所以,了解椎骨的发生过程是必要的。骨骼系统和关节系统来自中胚层。约在胚胎发生的第20d ,轴旁中胚层开始区分为成对的立方形团块,称为体节。每个体节都分为腹内侧的巩节(生骨节)和背外侧的皮肌节。巩节细胞分化为骨、软骨和韧带,皮肌节的细胞分化为骨骼肌和皮肤的真皮。中胚层细胞形成一种疏松的组织,称作间充质或胚胎性结缔组织,间充质细胞能够向不同的方向分化,例如可以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软骨细胞或成骨细胞。
大多数骨的发生,都是首先出现间充质细胞的聚集,由这些密集的间充质细胞形成透明软骨雏形,继而通过软骨内成骨的方式骨化成骨。但有些骨是通过膜内成骨的方式直接发生于间充质的。软骨内化骨,首先出现初级骨化中,白,一定时间后出现次级骨化中心,最后二者间的髓软骨骨化,即停止生长。在胚胎发生的第4 周,体节巩节的细胞向3 个方向迁移:① 向腹内侧迁移,包绕脊索。在胚胎额断面上,可见巩节的间充质细胞沿着脊索密集分布,这部分间充质形成椎体和椎间盘。被包绕的脊索,在椎体部退化,在椎体间的部分膨大形成髓核。髓核形成以后被纤维环纤维环绕。② 向背侧迁移而包绕神经管,这部分间充质细胞将形成椎骨的椎弓。③ 向腹外侧迁移进人体壁,这部分间充质形成肋骨。
在胚胎发生的第6 周,在间充质性椎骨中出现软骨形成中心,形成软骨化椎骨雏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骨化。典型的椎骨骨化过程开始于胚胎期,终止于25 岁左右。
出生前在软骨性椎骨内,于胚胎末期出现3 个初级骨化中心,一个在椎心,另外2 个分别在左半椎弓和右半椎弓。所以,在出生时,每个椎骨都由3 个骨性部分构成,三者之间靠软骨相连。出生后,椎弓的左右两半通常在1 年内并合。椎弓与椎体间借透明软骨连接,至3 岁一6 岁期间,此连接消失。青春期开始后不久,每个椎骨出现5 个次级骨化中心,棘突顶端和左右横突尖端各1 个,椎体上、下而的髓环各1 个,至25 岁左右,次级骨化中心骨化完成,与有关各部愈合(图2 一2 )。
 
椎体
图2 一2 椎骨骨化各阶段演变模式图
A 表示5 周的间充质性椎骨;
B 表示。周的间充质性椎骨,出现了软骨形成中心;
c 表示7 周的轻骨性椎骨,出现了初级骨化中心;
D 表示出生时的脚椎,由3 个骨块构成,在左右两半椎弓之间,在椎弓与椎心之间有软骨相连(椎心弓连接》;E 、F 表示青春期胸稚的侧面和上面观,示次级骨化中心的位置
在椎骨的骨化过程中,某些椎骨的骨化过程有所不同,例如:① 寰椎:由3 个骨化中心进行骨化。当胚胎在第7 周时,出现两个骨化中心,一个位于两侧侧块,与侧块和后弓的骨化有关;另一个在1 岁一2 岁时出现,与前弓骨化有关。3 岁一4 岁时后弓左右两半愈合,7 岁一8 岁时前弓与侧块愈合。② 枢椎:当胚胎第7 周一8 周时,首先出现2 个初级骨化中心,分别位于两侧椎弓部,椎体中部的初级骨化中心出现在胚胎第4 个月一5 个月;齿突的初级骨化中心,位于两侧,出现在胚胎第6 个月,枢椎共有5 个初级骨化中心。次级骨化中心有2 个,1 个位于齿突尖,于2 岁时出现,另一个位于椎体下面,出现在青春期。③ 腰椎:除一般骨化中心外,还有两个附加的骨化中心,位于两侧乳突。④ 抵骨:与一般椎骨相似。但各个椎体与弓的愈合时间不同,上部髓椎为5 岁一6 岁,下部为2 岁左右。两侧椎板于7 岁一巧岁左右愈合,17 岁一25 岁时,由于椎间盘骨化,5 个能椎融合成一块能骨。⑤ 尾骨:每个尾椎只有l 个骨化中心,但第1 尾椎有时出现2 个。其骨化过程自上而下,第1 尾椎先骨化,向下依次骨化。尾椎的融合,第2 一4 尾椎先融合,第1 一2 尾椎的融合须到30 岁左右。
关于椎骨数目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椎骨的总数很少发生变化,多数情况是在各段间移行。如颈椎有8 节时,胸椎则减少;胸椎有11 或13 节时,腰椎可出现4 节或6 节,第5 腰椎与能骨融合时,称腰椎骸化,此时腰椎只有4 节;如果第1 骼椎未与第2 骸椎愈合,则称能椎腰化,腰椎增至6 节。
第三节脊柱的全貌
脊柱位于颈、躯干和骨盆的背面正中。脊柱是人体躯于的中轴,起着支撑头颅和构成支撑胸腔、腹腔、盆腔脏器的骨干,同时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并有负重、运动、缓冲震荡和平衡身体的作用。完整的脊柱是由26 个脊椎骨、23 个椎间盘及方向不一、活动范围各异的小关节和许多坚强的韧带所组成,这使脊柱既有坚韧的弹性,又有较灵活的运动能力。脊柱除第1 、2 颈椎及尾椎外,其余椎骨的解剖结构基本相似,即由1 个椎体、2 个椎弓根、2 个椎板、2 个横突、4 个关节突和1 个棘突组成。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棘突间、横突间和椎板间均有坚强的韧带连接。此外,椎体前侧、椎体后侧和棘突之上,分别有3 条长韧带,上自枕骨下达骼骨,把29 个脊稚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图2 一3 )。
颈椎
椎推
棘突
胸椎
巍鲜
肋凹
横突孔横突肋凹
腰稚
横突
舞骨姆
帐椎尾椎
① 侧面
② 正面
③ 后面图2 一3 脊柱的各面观
(一)脊柱前面观
脊柱前面可以见到各部椎体和椎间盘。椎体的宽度和高低不同,自第2 颈椎向下至第l 胸椎,椎体逐渐增宽,第2 一4 胸椎稍变窄,从第5 胸椎至骸呷又逐渐变宽,尤其是第10 胸椎以下,变化更加明显,这样可以适应人体负重功能的需要。由能骨呷向下又迅速缩窄,正常人可见轻度侧弯。椎间盘的厚度亦由上而下逐渐增加。在椎体两侧可见到横突向外侧伸出,上部颈椎横突变化不明显,颈下部至胸上部较长,在胸下段横突又逐渐变短,至第12 胸椎和第1 腰椎处最明显,向下至第3 腰椎处又变长,向下又变短。
(二)脊柱侧面观
从侧面观察脊柱,可以见到脊柱呈S 形,有颈、胸、腰、散4 个弯曲。颈部凸向前,叫颈曲;胸部凸向后,叫胸曲;腰部凸向前,叫腰曲;骸部凸向后,叫俄曲。这些弯曲的出现,更进一步增强了脊柱的弹性和支持功能,对跑、跳所产生的震荡,起着弹簧样的缓冲作用。胸曲和既曲在胚胎时就已经出现,出生后保持不变。颈曲出现于胚胎晚期,但不明显,至出生后,由于抬头动作而变显著。颈曲凸向前,其范围自寰椎至第2 胸椎,其曲度可因职业和生活习惯不同而发生变化。胸椎突向后,自第2 胸椎至第12 胸椎,如过度后凸则成驼背。腰曲凸向前方,自第12 胸椎至骼呷附近,其最凸段在第3 一4 腰椎处,此曲于人体在站立时最为明显。髓曲凸向后,自能呷至尾骨尖。
从脊柱的侧面观,可以见到各段椎体的厚度亦有变化:颈、腰椎体均为前高后低,椎间盘的厚度亦为前厚后薄。在胸部,推间盘亦为前厚后薄,而椎体为前低后高。这是因为,脊柱各部分的椎骨关节面方向和椎间盘的大小、厚度.与该部分运动的方向及范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侧面观,还可以看到23 对椎间孔,椎间孔呈卵圆形,颈部较小,腰部较大。各椎骨的横突位置也有所不同:颈椎横突位于关节突前方,椎弓的外侧;胸椎横突位于椎间孔及关节突的后方;腰稚横突位于关节突的前方及椎间孔的后方。
(三)脊柱后面观
从后面观察臀柱,正中为由椎骨棘突形成的纵蜻。颈椎棘突一般水平向后伸出,并稍向下偏斜,胸上部棘突则斜向后下,胸中部几乎垂直向下,下部胸椎棘突则逐渐趋于水平;腰椎则为水平向后伸出,且棘突间的间隙较大。棘突两侧为椎弓板,由于腰椎棘突水平向后伸出,相邻椎骨椎板间可以见到较宽的椎板间隙,椎板外侧可以见到由关节突形成的关节柱。
(四)脊柱的功能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具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肋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正常脊柱可作前曲、后伸、侧曲、旋转等运动。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一侧上肢可以持重百余斤,而身体仍能保持平衡,这主要是靠脊柱的平衡作用。脊柱有4 个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大弹簧,增加了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了的稳定性,在跳跃或剧烈运动时,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防止颅骨和脑部受到损伤。
脊柱与肋骨、胸骨和骸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椎骨的解剖
椎骨在幼年时有33 块,即颈椎7 块,胸椎12 块,腰椎5 块,能椎5 块,尾椎4 块。成年后,能椎和尾椎分别融合为1 块能骨和l 块尾骨,故正常人体应有椎骨26 块。
椎骨是由椎体、推弓和由椎弓伸出的7 个突起所构成。
椎体是椎骨前面的短圆柱状骨块,是构成脊柱的基础和支持体重的主要部分,其表面是一层较薄的骨密质,内部由骨松质构成,在垂直与屈曲暴力的作用下,容易被压缩形成骨折。椎弓位于椎体的后方,呈半环形,两端连于椎体,与椎体后面共同围成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叠加成l 条纵行的椎管,管内容纳脊髓及其被膜。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这就是椎弓根。在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为椎骨上切迹和椎骨下切迹,相邻2 个稚骨的切迹形成椎间孔,这是脊神经的通道;椎弓其余部分较宽,称椎板。每个椎弓伸出7 个突起,向后伸出的1 个为棘突,向两侧伸出的l 对为横突,向上、下方各伸出1 对,分别称为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两椎骨的上、下关节突,形成关节突关节。
(一)颈椎的解剖
颈椎有7 块,除第l 、2 、7 颈椎外,一般颈椎椎体较小,呈长方形或横椭圆形,横径大于矢径,、高度为前部高后部低,其前后总和高低可相差5 ~左右。颈椎各径线女性均较男性小。椎体上面在横径上凹陷,两侧翘起称钩突,下而
在矢径上凹陷,两侧呈斜坡状,相邻两椎骨的钩突和斜坡间有钩椎关节。颈推椎弓根较细,自椎体中部向后外方伸出,椎骨上、下两切迹深浅相近。椎骨上切迹的宽度颈,一颈:分别为5 . 6om 、4 . 6mm 、5 · lmm · 5 · 3mm · 5 . 1 mm 。如前方的钩突向后增生,可使宽度减小,从而使椎间孔内径变小,椎板扁平,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关节突呈柱状,位于椎弓根与椎弓板的连接处,关节面是卵圆形,其水平角多在45 。一600 之间(颈,一颈。),第2 颈椎的上关节面近于水平,在6o ? 200 之间,第7 颈椎上关节面近额状位,多在60 ”以上。两侧上关节面水平角完全对称者只有20 % , 80 %不对称。上关节面的朝向有后上方、后上外方和后上内方3 种,其中朝向后上方者占多数。两侧上关节面朝向一致者占多数,不一致者占少数。两侧上关节面朝向不一致者或水平角不一致者,在X 线侧位平片上,由于两侧不能重叠,可出现“双突征”。
颈椎横突略短而宽,根部有横突孔,其中通过椎动脉、椎静脉和交感神经椎动脉丛。横突上面有一深的脊神经沟,沟内有脊神经通过。横突末端分支,分别称为前结节和后结节,前结节系肋骨退化的遗迹,如过分发育,则成颈肋。棘突微向下斜,末端一般分叉,也有不分叉者(图2 一4 )。
椎体
钩状突
横突孔
一横突
脊神经沟
上关节突
图2 一4 颈椎上面观
第一颈椎无椎体,因承托头颅,又名寰椎。分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前弓短,前方有小隆起称前结节,后面有圆形的齿突关节面,又称齿凹,与枢椎齿突相关节;后弓长,后面正中有后结节,后弓与侧块连接处的上面有深沟,名椎动脉沟,沟内有椎动脉和枕下神经通过,此沟有时为一弓形骨片覆盖成孔或短管;侧块为寰椎两侧的肥厚部分,上面有肾形的上关节面,与枕骨裸形成寰枕关节,下面有圆形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侧块内面有一粗糙的结节,为齿突横韧带附着处。横突短小,根部有横突孔,. 15 .
末端不分叉(图2 一5 )
前结
齿凹
下关节面
横夹孔
努梅蟋
后结节
上面
下面
图2 一5 寰椎上、下面观
第2 颈椎椎体上面有齿突,寰椎绕齿突作旋转运动,又称枢椎。枢椎齿突与椎体间,在少年时有软骨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骨化,到青壮年时呈软骨岛形式存在,到了老年则完全骨化呈筋线。因此,齿突可分为3 部分,其游离端膨大为头,头下方扼细部为颈,位于枢椎体和两侧上关节突之间的部分为基部。一般所称根部骨折,实则为颈部骨折。以软骨板或软骨岛至齿突尖端的长度平均为1 . 9 。m ,软骨板或软骨岛至第2 颈椎椎体下而的长度平均为0 . gcm ,故由第2 颈椎椎体下面至齿突尖的长度,其上2 / 3 为齿突,其下1 / 3 为枢椎体(图2 一6 、图2 一7 )。
部部部头颐基
今胜『 散概解
软骨岛
图2 一6 第2 颈樵(枢椎)上面观
图2 一7 枢椎体与齿突间的软骨岛
齿突绝大多数向后倾约17 。,也有少数为中立位,个别的向前倾。如过度后倾可压迫椎管内容物,向前倾者可影响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图2 - 8 )。
另外,齿突头部两侧发育约有24 %的个体不等大,故在x 线平片测寰齿间隙时,应注意这一情况。
· 16 ·
第2 颈椎棘突末端特别发达,在项部可作为检查颈椎序数的标志。
第7 颈稚与一般颈椎无大的差异,只是棘突长且末端不分叉,因无椎动脉通过,横突孔较小。其棘突在项根部隆于皮下,又称隆椎,可作为检查椎骨序数的标志。
前倾中立正常
(二)胸椎的解剖
胸椎有12 块,有支持肋骨的作用,并参与胸廓的构成。
图2 一8 枢推齿突的倾角
胸椎椎体呈短柱状,横切面呈心脏形,其矢径比横径略长,上部胸椎体近似颈椎,下部近似腰椎。在椎体两侧上下各有一半圆形浅窝,分别称上肋凹和下肋凹。上下相邻的椎骨肋凹与稚间盘合成一完整的凹,与肋小头相关节。椎弓根短面细,自椎体后面伸向后方。椎骨下切迹较椎骨上切迹深,椎孔较小。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上关节突呈薄板状,近似额状位,发自椎弓根与椎弓板连结处,其关节面平坦,朝向后外方。下关节突位于稚弓板的前外侧面,关节面呈卵圆形,略凹陷,向前下内方。由于胸椎的关节突近似额状位,因此不易发生脱位。
横突呈圆柱状,自椎弓根与椎弓板的连结处,伸向后外方。末端钝圆。前面有一凹面,称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图2 一9 )。
第1 胸椎稚体形似颈椎,其棘突长,呈水平位,有时比第7 颈椎棘突更长,计数椎骨时应注意辨认。
第12 胸椎近似腰椎,棘突水平,末端圆钝,横突短小。
(三)腰椎的解剖
腰椎有5 块,椎体高而大,呈横肾形,上下面平坦,周缘有环形的髓环,环中骨面粗糙,为筋软骨板的附着处;前面较后面略凹陷。椎弓根粗大,椎骨上切迹较浅,椎骨下切迹宽而深,椎弓板较胸椎宽短而厚,椎孔呈三角形、椭圆形、近三叶草形或三叶草形。棘突为长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后,上下缘略肥厚,后缘钝圆呈梨形,有时下角分叉。关节突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凹陷,向后内方,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凸隆,向前外方。在上关节突的后缘,有一卵圆形隆起,称乳突。横突薄而长,前后扁平(除第5 腰椎外),伸向后外方。其中第3 腰椎横突较长。横突根部的后下有一小结节,称副突,副突与上关节突后缘的乳突之间,有一骨沟,其中有脊神经
① 上面
② 侧面
图2 一10 腰椎上面、侧面观
后内侧支通过(图2 一10 )。
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一段椎弓称峡部,峡部的断裂,可导致脊柱失稳,椎体滑脱,这是引起腰腿痛的病因之一。
第1 一3 腰椎的两侧上关节突间的距离,较两侧下关节突间的距离大,第4 腰椎的差别很小,第5 腰椎则相反,两侧下关节突间的距离较大。
第1 一3 腰椎横突逐渐增长,第3 腰椎横突最长,第4 、5 腰椎横突则逐渐缩短,并且向上倾斜。
腰推中第5 腰椎椎体最大,前高后矮,这是为了适应脊柱的腰能曲度。横突粗壮,伸向外侧,然后转向外上,呈现一个明显的角度。棘突较小,末端圆钝,并稍向下弯。
(四)能骨的解剖
骸骨由5 个能椎愈合而成,是脊柱骨中最坚强的骨块,呈三角形,两侧与左右髓骨相关节,组成骨盆。
能骨前面光滑凹陷,有扩大盆腔容积的作用,上缘中部向前突出称能衅。前面中部有4 条横线,是各髓椎体融合的痕迹。横线两侧有对能前孔,内通髓管,有散神经前支及血管通过。
器骨后面隆凸而粗糙,中线处有由棘突融合而成的能中峪,此蜻下端的三角形裂孔为能管裂孔,可经此孔向能管内硬膜外腔行阻滞麻醉。器中峪外侧有一列由关节突融合而成的能关节峙,下端为能角,能角位于能管裂孔的两侧。能关节峭外侧有4 对既后孔,有能神经后支及血管通过。能后孔的外侧,有由横突融合面成的能外侧蜻。
能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部有耳状关节面,与骼骨耳状关节面形成能骼关节,关节而的后方有粗糙不平的能骨粗隆,为韧带附着处。
能骨底中部前方为卵圆形关节面,借椎间盘与第5 腰椎下而相连,后方为能管上口,口两侧有近额状位的1 对上关节突,在关节突根部有容纳能神经后内侧支的浅沟。
骸骨尖端狭小,垂直向下,下而有一卵圆形关节面,与尾骨相接(图2 - 11 )。
能骨底举节突
髓管
耳状面
能后孔
一能管裂孔俄角
前面
后面
前面后面
图2 一11 能骨和尾骨
(五)尾骨的解剖
尾骨为三角形小骨块,通常由4 个尾椎融合而成。幼年时彼此分离,成年后才互相融合。
第五节椎骨的血液供应
供应脊柱的动脉主要来自节段性动脉。颈段来自椎动脉,胸段来自肋间后动脉,腰段来自腰动脉,能段来自能外侧动脉和能中动脉。此外,在脊柱周围的一些动脉也分支参与供应,如颈部的颈深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和腰段的骼腰动脉等。
各节段动脉的后支在椎间孔附近发一脊支,在进人椎间孔前分为前、中、后三支,分别布于椎体、脊髓及被膜、椎弓和突起(图2 一12 )。
前支供应椎体,其分支在椎体表面形成网。前支主干在椎体后面分为升支、降支,分别向上、下斜行,与对侧和相邻上、下的分支吻合,终支进人椎体,终支进人椎体后,布于椎体的中心部。节段动脉另发支至椎体的前外侧面,互相吻合成网,由网发支进人椎体,分布于椎体的周围部。
中支不分布于椎骨,穿人神经根轴,供应硬脊膜、主干和脊髓。后支主要进人椎弓,供应椎弓、横突和棘突,与相邻的动脉吻合。椎骨的静脉汇人围绕脊柱及椎管内的静脉丛(图2 一13 )。
图2 一12 椎骨的动脉
图2 一13 椎骨的静脉
第六节椎骨的连接
在入体脊柱中,椎骨的连接,除了第1 、2 颈椎间连接和能、尾骨的连接外,可以分为椎体间连接和椎弓间连接两大部分。
椎体间连接有椎间盘和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弓间连接有关节突关节和有关韧带。
(一)椎体间连接
1 .推间盘
除寰椎、枢椎之间的关节为动关节外,每两个椎体之间,都夹有一层和椎体紧密结合,其形状也和椎体一致的纤维软骨盘,这就是椎间盘(图2 一14 )。
上关节面
椎间孔
椎间盘
黄韧带棘突
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腰推小关节棘突
图2 一14 腰椎间盘在腰椎关节的解剖位置
椎间盘在人体脊柱中共有23 个,它不仅是坚韧地连接和支待椎体的主要结构,而且也是脊柱能够运动和负重的关键结构。椎间盘的存在和它的功能,在人体的运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稚间盘在受到压缩和牵引后,能够很快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它的可塑性使人体在各种活动中得以保护和控制脊柱的运动平衡。稚间盘如同弹性垫一样,能够承受身体的重力和外力给予脊柱的负荷,并将这种压力吸收和重新分布,从而起到消震的作用。在脊柱下部的5 个腰椎间盘,因为人体的运动和持重所产生的压力都落在了这些部位,所以显得格外的重要。
椎间盘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为椎间盘是含水量很多的纤维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含水量降低、纤维变性而出现退变。人在出生时,椎间盘的水分含量在88 %左右,在18 岁时,为80 % ,到了77 岁时,只有69 %左右。其中纤维环在出生时为78 % , 30 岁时为7o % ,以后数值几乎不变,至老年始稍下降。髓核内的水分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稳步下降。
成人的椎间盘比其所连接的椎体稍大,厚度约等于所连接椎体厚度的1 / 3 左右。椎间盘是一个无血管的组织,是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3 部分组成,与椎体和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在脊柱中起着弹性垫的作用(如下图2 - 15 )。
( 1 )软骨板软骨板覆盖于椎体上、下面器环中间的骨而,胎儿时期有自
椎体供应髓核的血管穿过,lo 岁左右此血管通道大部闭锁。因此,成人髓核的代谢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软骨板的通透性。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将胶状的髓核密封,当软骨板完整时,髓核不能突人椎体;如软骨板不完整时,髓核突入椎体后,就会产生病痛反应。软骨板有如半透膜,椎体内的水份和营养物质可以通过软骨板到达髓核,髓核中的水分可透过软
间关节
图2 一15 腰椎间盘的形态<自下面观)
骨板至推体。所以,液体交换与软骨板关系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板渗透性能降低,髓核内的水分亦会减少。
( 2 )纤维环纤维环位于髓核的四周,成年后,纤维环和髓核互相延续,两者之间无明确分界线。纤维环由纤维软骨构成,在横切面上,可见多层纤维软骨呈同心圆排列,相邻的板层中纤维排列呈相反的斜度而交叉,约有300 - 600 。这样的纤维排列和走向,可以限制扭转活动和缓冲震荡。纤维环周边部纤维穿人稚体器环的骨质中,较深部的纤维附着于透明软骨板,中心部的纤维与髓核的纤维互相融合。纤维环前部较后部宽,板层间的间隙大,因此,髓核偏于椎间盘后部,脊柱的运动轴通过此部。由于纤维环后部较薄,板层间的间隙小,板层密集,力量较弱,所以,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
( 3 )髓核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可随外界压力改变其位置和形状。髓核中大部分为水分,其含水量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纤维环和软骨板将髓核固定,使整个椎间盘似一个水袋,髓核在其中滚动,将所受压力均匀地传递到纤维环和椎体软骨板。椎间盘的弹性和张力与其含水量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含水量减少时,其弹性和张力均减退。椎间盘受到压力时,水通过软骨板外渗,含水量减少。当压力解除后,水又进人,体积增大,弹性和张力增高。髓核中的水分在一日之中,是随着人体的活动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人体脊柱的长度在一日之中亦有所变化(如下图2 一16 )。
在儿童时期,髓核的结构与纤维环可明显划分,但到了老年.由于髓核纤维变粗,两者的划分就不明显了。在不同的年龄,髓核的密度不同,其密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的。
( 4 )椎间盘的血管和神经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在胎儿时期,来自周围组织和稚体,成年时期来自阶段性动脉,这些阶段性动脉分支至椎间盘的前后缘,且只分布到纤维环的周边部分。
椎间盘的神经分布,一般认为与血管相似,即在纤维环的周边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其深部、软骨板和髓核内没有神经纤维。周边部神经的来源有多种,· 22 .
图2 一16 椎间盘的液压机制示意图
A 表示正常静止状态下的椎间盘,内部压力作用于各个方向;纤维环处于紧张状态;e 表示承受着压力的椎间盘,位核液体不能压缩,故纤维环向四周膨出;c 表示脊柱屈曲,液体移位,体积不变;前部纤维环变短,后部纤维环拉长;W 表示压缩件重力压
前部和两侧主要接受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纤维,后部则接受窦椎神经和脊膜返支的纤维。一条窦椎神经可以分布一个以上的椎间盘,交感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血管,其它纤维可能与痛觉有关。纤维环破裂或向椎间盘内注射液体等刺激,可以引起肩部、颈部和上肢背面的放射痛。
胎儿时期椎间盘的血管来自周围组织和椎体,椎体的血管穿过软骨板至纤维环深部,出生后,血管逐步闭锁,至12 岁左右,完全闭锁。到成年时,除了纤维环周边部分外,其它部分无血管存在。髓核和纤维环深部的营养,靠周围渗透供应。
2 .前纵韧带
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上起于枕骨底部和寰椎前结节,下至能骨上半部。韧带的宽窄厚薄各部有所不同,在胸椎段各椎体前面,较窄面略厚,在颈、腰两段则相反。前纵韧带由3 层并列的纵行纤维构成,浅层纤维跨越3 一4 个椎体,中层则跨越2 一3 个椎体,深层连于相邻的2 个椎体之间,它与椎体和椎间盘前缘紧密相连。前纵韧带有限制脊柱过伸的功能(图2 一17 )。3 .后纵韧带
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部,上起枢椎,与覆膜相续,下达骸骨,较前纵韧带狭窄,韧带的宽窄与厚薄各部不同,颈椎、上部胸椎和椎间盘的部分较宽,下部胸椎、腰椎和各椎体的部分则较窄。其浅层纤维可跨越3 一4 个椎体,深层只连接两个椎体。韧带与椎体上、下缘之间紧密相连,与椎体间留有空隙,有椎静脉通过。
 
3 .深层
深层肌有长、短两类,长肌位于浅层,短肌位于深层,按其层次可分为3 层。
( l )第1 层为夹肌和骸棘肌。① 夹肌:此肌又分头夹肌和项夹肌。夹肌起于项韧带下部、第7 颈椎棘突、上部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肌纤维向上外,头夹肌止于颖骨乳突后缘和枕骨上项线,项夹肌止于第2 、3 颈椎横突后结节。夹肌单侧收缩时,可使头转向同侧,两侧同时收缩时,可使头后仰,夹肌受颈神经后支cZ 一c 。支配。② 骸棘肌:此肌又名脊柱竖肌,为一纵长肌群,是背肌中最强大的,特别在腰部。此肌下端起于能骨背面、腰椎棘突、骼峙后部和腰背筋膜,沿脊柱两侧上行,为腰背筋膜所包被,肌束上行分为3 组,自外向内为骼肋肌、最长肌和棘肌。能棘肌受腰神经后支供应,从形态结构及位置上,此肌两侧皆收缩时,可背伸脊柱,单侧收缩时,可使脊柱向同侧倾斜。
在器棘肌上行中,自外向内又有3 组肌群,即骼肋脉,最长肌、棘肌。骼肋肌位于外侧,分为腰骼肋肌、背骼肋肌和项骼肋肌,其互相重叠。腰骼肋肌起于总腔,止于下位6 个肋骨肋角下缘;背骼肋肌起自腰骼肋肌止点内侧,止于上位6 个肋骨肋角的下缘;项骼肋肌起于背骼肋肌止点的内侧,止于第4 一6 颈推横突后结节。骼肋肌一侧收缩时,可使躯十屈向同侧,两侧收缩时,可竖直躯干。此肌由脊神经后支C ,一Ll 支配。最长肌在骼肋肌内侧,亦分背最长肌、颈最长肌和头最长肌3 部分。除起于总腔外,还起自全部胸椎和第5 一7 颈椎横突,止于全部胸椎横突及其附近的肋骨、上部颈椎横突和颖骨乳突。棘肌紧贴棘突两侧,分背棘肌和项棘肌两部分。起于下部椎骨棘突,肌束一般越过l 一2 个椎骨棘突,止于上部椎骨棘突,自上腰部一直延续到下颈部。
骸棘肌的作用:当脊柱直立或中立位时,骸棘肌不紧张,肌肉作用很小。当脊柱前屈时,能棘肌立即强度收缩,当腰部完全前屈时,肌肉又变为松弛。当从完全前屈到直立时,肌肉又重新收缩直至恢复原位。这说明,在直立位时,身体重量全部传递至椎体和椎间盘,所有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当运动至极限时,重量部分落于节制韧带,肌肉重新松弛,肌只在活动过程中承受一部分重量。因此,肌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诱导管制运动,另一方面在任何位置(除在直立位或运动到极限情况下)尚受重力。如韧带受伤,在重量部分落于韧带的位置时,必然产生疼痛。此时骸棘肌必须继续紧张收缩来协助韧带,由于肌肉容易疲劳,在屈曲时间过久的情况下,起立时会使人感到腰痛和强直。
( 2 )第2 层为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属于横突棘肌,其特点是起于下位椎骨的横突,止于上位椎骨的棘突(图2 一43 )。① 半棘肌:位于浅层,按其止点分布可分为背半棘肌、项半棘肌和头半棘肌。此肌起自第2 颈椎至第12 胸椎的横突,肌束向内上,跨越4 一6 个椎骨,止于上部胸椎、第2 一7 颈椎棘突和枕骨上、下项线之间的骨面。背、项半棘肌单侧收缩时,可使部分脊柱转向对侧,· 衬·
头后小直肌
头上斜肌
头下斜肌
头后大直肌
~预半棘肌
半棘多裂
旋椎肌
腰方肌横突间外侧肌
图2 一43 半棘肌、多裂肌和其它背深短肌
头半棘肌则使头转向对侧。双侧收缩时,则伸脊柱,使头后仰。此肌受脊神经后支支配。② 多裂肌:位于中层,较短,位于骼骨到第2 颈推之间,在腰部和颈部比较发达。起于骸骨背面、腰椎和胸椎横突和第4 一7 颈椎的关节突,肌束跨越2 个一4 个推骨后,止于全部椎骨〔除寰椎外)的棘突,由颈3 一能5 神经后支支配。③ 回旋肌:有20 对,分布于腰、胸和颈段,可分为腰、背和项回旋肌,腰部发达。起于下位推骨横突根部和关节突,止于上位椎骨棘突根部及部分椎板,间或有跨越1 个椎骨者。多裂肌和回旋肌单侧收缩时,对椎骨有回旋作用;双侧收缩时,有伸脊柱的作用。
( 3 )第3 层为椎枕肌、横突间肌和棘突间肌。① 椎枕肌:有4 对小肌,发育良好,作用于寰枕和寰枢关节,由枕下神经Cl 一C :支配。② 横突间肌:位于相邻两椎骨横突间,分为内小、外大两肌束,此肌在颈部和腰部较发达。外侧肌束起于相邻两横突间,内侧肌束上起于横突基部的副突,下止于下位椎骨上关节突旁的乳突。脊神经后支自两肌束间穿过,分支供应内侧肌束,外侧肌束由前支供应。单侧收缩时,两横突靠近,从而侧屈腰椎,双侧收缩时,可使脊柱固定。③ 棘突间肌:位于相邻两稚骨棘突间,颈部发育最好,其它部位偶有发现。
《 五)其它有关肌肉
除了上述的脊柱肌以外,尚有些肌虽不起、止于脊柱,但其作用与脊柱运动有关。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横突棘肌、臀肌和胭绳肌等,以上各肌的作用,与脊柱的前屈和旋转亦有一定关系。
1 ,腹直肌
腹直肌位于前腹壁中线两侧,上起于第5 一7 肋软骨及剑突,下端止于耻骨结节,全长为腹直肌鞘所包被。其前面与肌鞘间有3 个一4 个横臆划相连,以增加其收缩能力。受下位肋间神经支配,收缩时除保护腹部脏器外,可自前方拉胸廓前倾,从而有力地使腰椎前屈。
2 .腹外料肌和腹内抖肌
腹外斜肌以肌齿起于下位8 个肋骨外面,纤维斜向前下,后部纤维止于骼峪,中部前部移行为健膜,构成腹直肌前鞘,在中线与对侧相交织,腹内斜肌居其深面,后部纤维起于腰背筋膜外缘、骼蜡及腹股沟韧带外侧部。纤维成扇形斜向内上,部分止于第10 一12 肋下缘,其余向前延伸为膛膜,参与腹直肌鞘的构成。两肌受下位6 对肋间神经和腰1 神经支配。一侧腹外斜肌和对侧腹内斜肌收缩,可使脊柱旋向对侧,双侧腹内外斜肌同收缩,则拉腰椎向前弯,同侧腹内外斜肌收缩,则拉脊柱倾向同侧。
腹内、腹外斜肌连同腹横肌及腹直肌在脊柱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屏气及各腹壁肌同时收缩时,则腰部躯干形成一个总的圆柱体,此时重力中心前移,大大减轻脊柱包括椎间盘的压力,特别是在弯腰搬物时,腹肌收缩可从前面支持脊柱,在后面拉紧腰背筋膜,使竖脊肌更好的发挥作用。3 .横突棘肌
此肌位于横突和棘突间椎板后面的凹中,肌纤维起于横突,向内上斜行止于棘突。根据肌纤维长短和止点的远近,又可分为3 组。纤维向上跨1 个一2 个椎板止于棘突者,称回旋肌,包括短旋肌及长旋肌;跨2 个一4 个稚板者称多裂肌;跨4 个一6 个椎板者,称半棘肌,但3 组间并无明确界限。半棘肌在颈部及头部较发达,腰部仅有裂孔及回旋肌。横突棘肌单侧收缩时,拉腰椎向对侧旋转,双侧收缩,有固定脊柱及少许背伸作用。4 .誉肌和胭绳肌
臀肌中与脊柱活动关系较大的为臀大肌,此肌在人类由于直立姿势的影响最发达,呈方形,起于骼骨翼外面、能骨和尾骨后面以及骸结节韧带,肌纤维斜向外下,上半纤维越过大转子以臆膜连续于骼胫束,下半以健板止于大转子下的臀肌粗隆。臀大肌受能丛的臀下神经支配,纤维来自腰,与能卜:神经前支。主要功能为后伸及外旋下肢。当下肢固定时,可防止躯干过屈,弯腰位时则拉骨盆后伸,协助腰部由前屈变为直立。
股后肌主要有股二头肌、半健肌及半膜肌,统称为胭绳肌。股二头肌长头起自坐骨结节,与短头合并后止于排骨小头;半腿肌、半膜肌上端均起于坐骨结节,半健肌下端以长腔止子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上端为长的健膜,居半膜肌之后,下端肌健分3 束止于胫骨内面、胭肌筋膜及胭肌斜韧带。三肌均由坐骨神经支配,神经纤维来自腰5 及能,一:神经前支。收缩时可后
伸大腿、屈小腿,当下肢站立固定时,此肌拉骨盆由前屈位至直立位,以协助竖起躯干。
上述各肌群在脊柱维持姿势和人体活动上起着互相协调的作用。人体在安静站立状态时,靠关节传导重力,靠韧带紧张维持姿势。但人体站立位的静止不是绝对的,人体经常处于少许的摆动状态,是借助骼腰肌、臀肌、股后肌及背部短肌的经常短暂调整来维持站立姿势的。当腰椎前屈时,虽由腹部肌发动但主要是由背深肌来控制其活动,使前屈适度。只有在过伸位前屈或抗阻力前屈时和仰卧起坐时,腹直肌才起较大作用。过度屈后背肌即不再收缩,此时姿势是靠椎间盘及韧带来维持的。腰部由屈位变直或后伸时,主要由背伸肌作绞链式牵引,但阻力大或持重物时则隔肌固定腹肌收缩,以辅助背肌,同时臀肌及股后肌拉骨盆旋转,使躯干直立。在腰部过伸时,腹肌收缩协助维持位置正常及防止过伸。侧倾时,则侧腹壁肌及腰方肌收缩,对侧逐渐放松,臀中肌亦协助维持姿势。转身时则靠一侧腹外斜肌及另一侧腹内斜肌共同作用;而回旋运动是各组肌肉协同运动的总作用。因此,人体的运动有赖于有关肌群的功能完整,否则将使运动完成不全或使某些组织受到较大的劳损,甚至会使脊柱变形。
第九节脊柱的筋膜
为了保证肌肉充分发挥作用,人体内尚有强大的筋膜,作为肌肉的起点和保护装置。
在脊柱周围的筋膜,主要有椎前筋膜、项筋膜和胸腰筋膜。
(一)椎前筋膜
椎前筋膜,是项筋膜的一部分,在颈深肌和颈椎体前面,此层筋膜向上附于颅底,向下移行于胸内筋膜。椎前筋膜与颈椎骨膜之间的间隙,称椎前间隙,间隙内有颈长肌、头长肌及其表而的交感神经干。椎前间隙向下可通连胸腔的后纵隔。
(二)项筋膜
项筋膜,遮盖在头夹肌、项夹肌和头半棘肌的表面,上方附着于枕骨上项线,下方移行于胸腰筋膜,内侧附着于项韧带、第7 颈椎和上位胸椎的棘突。自该层筋膜的深而向项部各肌之间,伸出许多筋膜隔,构成各肌的纤维鞘。
‘三)胸腰筋膜
胸腰筋膜又称腰背筋膜,这是全身最厚和最强大的筋膜之一,是包绕脊柱后群肌的筋膜,并作为背阔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键膜的起始处。腰部发达,胸背部转为薄弱。胸腰筋膜可分为浅、深两层(图2 一谕)。
腰大肌
下后锯肌背阔肌
深层1 _ r 胸腰筋膜浅层J
叽颧翼撇争}
能棘肌
图2 一科胸腰筋膜(横断面)
1 ,浅层
浅层较厚,起自腰椎及骸椎棘突、棘上韧带及骼嗜,位于背深肌的背面,向上移行于项筋膜,向下附着于骼蜡和既外侧峙;内侧附着于胸、腰椎棘突、棘上韧带和能中峙;外侧在胸背部附着肋角,腰部在骸棘肌外缘处与深层愈合,浅层在胸背部较薄,在腰部有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起始健加强面特别厚。浅深两层筋膜在能棘肌外缘相合形成宽阔的膛膜,作为腹横肌及腹内斜肌的起点。2 ‘深层
深层起自腰椎横突,位于能棘肌与腰方肌之间。其上部增厚形成腰肋韧带,连结于腰,横突和第12 肋之间,限制第12 肋的活动。向上附着于第12 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骼峰,内侧附着于腰椎横突,外侧与浅层融合,构成腹肌的起点。深层筋膜位于第12 肋与第1 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特别增厚,称腰肋韧带,腰动脉的后支及腰神经的后支经常位于此层筋膜内,在能棘肌外缘,深、浅两层筋膜会合处穿出至皮下。
腰方肌筋膜前层位于腰方肌之前,与腹横筋膜相连续,属腹内筋膜一部分,后层与腰背筋膜深层相接。腰大肌筋膜为腹内筋膜所形成的单独筋膜鞘,· 向下与骼肌筋膜腔相连续。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穿能棘肌后,在腰背筋膜浅层下走行一段,然后穿此筋膜外缘至皮下浅筋膜中,越骼晴后形成臀上皮神经。受筋膜嵌压,可产生腰及臀部痛。
第十节脊柱的生理曲度
人体正常的脊柱,应具备4 个生理曲度。
脊柱是由颈椎(7 节)、胸椎(12 节)、腰椎(5 节)、骸椎(5 节合成一块)和尾椎(3 一4 节)连接而成,并形成4 段生理弯曲,颈椎段前凸,胸椎段后凸,腰椎段前凸,器椎后凸。自第2 颈椎以下至能椎以上,各椎体间均有富于弹性的椎间盘联接,以利脊柱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等各方向活动。连接脊柱有许多韧带,如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黄韧带等,以限制脊柱过度弯曲活动,从而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图2 - 45 )。
脊柱的中立位
脊柱的前屈活动图2 一45
脊柱的后伸活动脊柱的侧弯活动
脊柱的生理曲度
当脊柱处于静止的状态时,颈椎有一条凸面向前的前凸曲线,颈椎曲线的重心与其下面的胸椎后凸曲线,并依次同腰椎的前凸曲线平衡在一条线上。腰椎前凸是主要曲线,它影响着其上方的两条曲线,但反过来它又决定于器骨基底的倾斜角度。所有脊柱的曲线都必须与一条重力铅垂线相交切,并保持着重力的平衡。因此,任何一条曲线其曲度的增加,必须要由另外两条曲线成比例地、对称地增加或减少其曲度来代偿。胸椎曲线在矢状面上变化很小,因此,明显的变化必然发生在下腰部(腰椎前突)和颈椎(前凸)曲线上。当企图改变颈椎曲线而忽视整个脊柱的曲线顺列时,各曲线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显示出重要的临床意义了。
从前方或后方观察脊柱时,存在着一条相似的重力铅垂线,穿过各椎体的中央部直到骸骨尖,并位于双侧魏关节和躁关节的中间。正如从侧面所见到的,随着能骨基底倾斜角的改变脊柱曲线发生相应变化一样,从更面可见,窟着骨盆底自水平位的倾斜就出现曲线位移变化。如果一条腿娜则喻侧骨盆卞
垂,而脊柱随着骨盆的倾斜而斜移向对侧,重心垂线的移动也会影响这一部分脊柱的曲线。
从侧而观察静态直立的脊柱,它所具有的4 个生理曲线,这在大体上描绘出了人体的基本姿势(图2 一45 、图2 一46 、图2 一47 )。
图2 一46 颈部活动范围
图2 一47 腰部活动范围
第十一节脊柱的运动
脊柱的运动是指脊柱的运动幅度和运动功能。
脊柱的运动是神经和肌肉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肌肉的发动,脊椎起动,从而达到运动的目的。与运动肌相对抗的是拮抗肌,它给起动肌以约束或控制,并因而达到协同的目的。
脊柱的运动,产生于相邻两椎骨之间,两椎骨间的运动范围很小,但合起来,作为整个脊柱的活动范围则很大。脊柱可沿着冠状轴作屈伸运动,沿
着天状釉作侧属运动,猫看纵釉作洲旋运动,也叫以作以上3 钾赵叨凝甘的环转运动。脊柱各个部分的运动范围不同,主要取决于关节突关节面的形状和方向、椎体的形态和宽窄、椎间盘的厚度等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脊柱运动的范围、强度、韧性等,与年龄、性别和特殊训练等也有关系。脊柱的不同部位(颈段、胸段、腰段)有着不同的活动幅度,还因椎间关节的关节突而有不同的活动定向。两个脊椎之间的活动是很小的,几乎没有独立行动,常常要由几个节段联合起来行动,才能达到功能要求。躯干的胸廓结构和骨盆,对脊椎活动功能的发挥方面没有什么作用,反而限制了胸椎和腰椎的活动。只是在当骨盆倾斜到一定角度后,才增加脊椎的活动幅度。
(一)站立位
当人体处于站立位时,脊柱因有椎间盘、纵向韧带和黄韧带等连接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矢而上的生理性曲线也给脊柱带来弹性,所以,脊柱具有承受较大负荷的能力。另外,躯干肌肉在活动时能稳定脊柱,在任何位置情况下,都能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站立位时,维持其姿势的肌肉只需很小的工作量。
脊柱的任何活动,都会产生重力的移动,因此也产生力距的变动。为了保持平衡,肌肉活动是主要的抗衡力量,其中有能棘肌、骼腰肌和腹肌为主要的调节肌。脊柱的运动不是孤立的,其中骨盆的位置对脊柱的稳定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椎向前向下倾斜,倾斜的角度是有临床意义的。当站立位时,其倾斜的角度成900 ,为了适应这种倾斜,腰能椎间盘的楔形改变起着明显的代偿作用。如果骨盆向后倾斜,腰椎的前凸将消失,角度就减少,同时还将影响胸椎,胸椎将出现轻度的后伸,以调整重力中心,整个脊柱的弧度也将变浅。骨盆向前倾时,骸角增大,为适应骨盆的前倾,腰椎向前凸和胸椎向后凸,这种姿势的改变,同时有肌肉参加了活动。
(二)坐位
当人体处于坐位时,腰椎间盘的负荷要比直立位时为大。其原因是,当坐位时,骨盆处于向后倾斜的位置,这时,腰椎的前凸弧形消失,原在腹侧的重力线则更向前移动,增加了力距,若躯干向前屈,力距将更进一步增加。若采用正直的坐位,骨盆前倾,腰椎前凸增加,力距减少,腰椎的负荷也将减少。
(三)卧位
当人体处于卧位时,脊柱的负荷最小,椎间盘的负荷也最小。因为此时
脊柱已经不受自身体重的影响,只因肌肉、韧带仍牵连着脊柱,使脊柱仍有负荷。例如,髓关节伸直时,腰肌将牵拉着推体,可产生对腰推的负荷;当靛关节屈曲和膝关节也处在屈曲位时,腰椎因腰肌放松而成平直,这时腰椎的负荷当然就小。因此,放松腰肌是减少腰椎负荷的重要方法。
(四)屈伸运动
脊柱屈曲的程度最大。当脊柱屈曲时,前纵韧带松弛,椎间盘前部受挤压,髓核后移,纤维环后部受牵张。至运动到极限时,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均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同时,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也滑至下位椎骨上关节突上部,关节面错开,关节囊紧张,椎板间隙增大。一般认为,除前纵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外,其余韧带均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背部的伸肌也是制止脊柱过度前屈的主要因素。
当脊柱后伸时,上位椎骨椎体向后倾,椎间盘纤维环后部受压,前部受牵张,髓核向前移动,前纵韧带紧张,后纵韧带松弛,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对合,脊椎棘突后倾,甚至相邻两棘突相抵而受限。后伸运动,以颈、腰段较自如,胸段由于胸廓骨骼的影响,故活动受限。
(五)侧屈运动
侧屈运动是椎骨沿着矢状轴旋转,向侧弯方向倾斜,椎间盘在侧屈一侧受压,对侧受牵张,髓核向对侧移动。横突间韧带在侧屈侧松弛,对侧紧张。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屈侧向下,对侧则上升,对侧的关节囊紧张。关节囊及韧带的紧张,有限制侧屈的作用,对侧的拮抗肌也有限制侧屈的作用。侧屈运动在颈部和腰部比较灵活。
(六)旋转运动
脊柱的旋转运动,是围绕着纵轴运动的,由于各段椎骨关节突的方向不同,纵轴的位置也不同。颈、腰段的关节突的关节而近于额状位,其旋转纵轴近于椎间盘的中心。在腰椎关节突呈矢状位时,其纵轴在椎间盘后方。由于各段椎骨关节突的水平角不一,旋转运动在颈椎最大,上胸段尚有活动,腰段最小。
(七)环转运动
环转运动是上述屈伸、侧屈和旋转3 种运动的连贯动作。
(八)脊柱各段运动的幅度
脊柱各段运动的幅度,各种记载不完全相同,表2 一l 、表2 一2 、表2 一3 的记载数据是综合性的数据,供参考。
' 52 '
表2 一1 脊柱向各方向弯曲和旋转的幅度
在日常生活中,脊柱各段的运动常与其它关节活动相关联,如脊柱颈段活动时,常与头部的寰椎关节运动联合;腰段活动时,常与魏关节的运动相联合,所以,在分析脊柱运动的幅度时,必须排除其它有关联的关节活动。(九}脊柱运动时对椎管内容的影响
脊柱运动时,椎管内的脊髓和马尾也产生被动性的活动。在枕骨大孔处,脊髓与脑相连,离枕骨越远的部位,活动度则越大。所以,在脊柱运动时,马尾部活动度最大。由于马尾部无齿状韧带,游离在脑脊液中,其本身具有弹性,当前屈到极度时,马尾也不显得紧张。在脊柱运动时,硬脊膜也随之伸长,在前屈时,硬脊膜前壁可延长smm ,后壁延长1 lmm 左右。
第十二节脊柱的X 线解剖
在人体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钙和磷,这些物质能吸收较多的X 线,所以,其显影之浓度较周围软组织者大,其轮廓及内部结构可以清楚地显于X 光照片上。长管状骨外面的骨皮质显影浓度最高。在骨干中部,皮质最厚,浓度也最高,越伸向骨之两端则皮质逐渐变薄。长管状骨之两端富于海绵质,其浓度略低于皮质,其显影如细腻的网眼状。骨髓填充于髓管及骨髓间腔内,因骨髓之主要成分为脂肪、血管、神经及体液,吸收X 线都很少,故在照片上显透亮像,与骨质显像成鲜明的对比。
临床可以通过X 光照片,清晰地观察到脊柱各个部分的构造以及各种病变。
在整个脊柱中,除第l 、2 颈椎及能尾椎外,每节脊椎都是由前部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所组成,两者之间形成稚孔,诸椎体的稚孔共同形成椎管。椎体之间借椎间盘相隔开,X 线照片上表现为椎间隙。椎弓由左及右椎板联合而形成,上下相邻的椎弓之间形成椎间孔,椎弓借椎弓根与椎体相连接。在椎弓有1 个突起,即上、下关节突各1 对,横突1 对和1 个棘突。相邻的上、下关节突之间为稚弓关节。
脊椎正位尤呈直线状排列。侧位则显出脊稚的生理性弯曲。颈椎向前弯,以第4 颈椎处最甚;胸椎向后,以第7 胸椎处最突出;腰椎向前,以第4 腰椎处最明显;能椎向后,而构成双“S ”状弯曲。初生儿的脊椎侧位尤呈弓状后弯,而双“s ”状生理弯曲是在以后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常成人脊椎侧位尤上,诸椎体前缘连线,后缘连线(即椎管底连线),关节块连线及稚管顶连线为大致相互平行、平滑而和谐的曲线。当脊椎受到外伤、脊椎退行性变或脊椎滑脱时,
上述诸曲线可出现角折现象。在侧位片上,正常成人第5 腰椎之长轴线与第1 能椎长轴线相交之角为143 " ;沿骸骨上缘引一条线与水平线相交之角称腰骸角,其正常值为340 ,脊椎不稳固时,此角可能增大(图2 一48 )。由出生到成年,按年龄不同,脊椎的x 线长也有些差异。
(一)稚体
婴儿稚体侧位尤如横卧卵形,窄的部分
图2 一48 腰髓角
向前,又于椎体之前及后面都有横“V ”字形切迹。前切迹又称Hahn 氏裂隙,系椎体内残存的较大窦状隙,并非为真正的皮质凹陷或切迹。后切迹为真正的皮质切迹,系椎体静脉及动脉的穿出和进人的部位。直至学龄前,小儿椎体侧位片大致为矩形,其角还是钝的。至6 岁一9 岁,椎体的角才逐渐变为直角。椎体前缘上下角可呈阶梯状,尤以腰椎为著,为环状软骨所致。约至12 岁,椎体上及下面的环状软骨开始骨化,乃出现环状骨器像,呈细线状致密影像,他与椎体之间隔着透亮带。因椎体前缘上下角处之环状软骨较厚,故在侧位片上成三角形。至15 岁,环状骨能开始与稚体联合;至25 岁,乃完全联合。有时,环状骨能不联合乃形成边缘骨,属正常变异。成人椎体的高度,前后可不相等。胸椎椎体后部的高度大于前部。第5 腰椎椎体前部高,后部矮,其侧位像呈楔形,第12 胸椎及第1 腰椎椎体的前部矮,后部高,其侧位像亦呈楔状,并非为挤压性骨折。椎体下缘后部由于受椎间盘影响,呈轻度凹陷。第1 张稚的上面可轻度凹陷。
(二)椎板
在出生时,位于椎体后方的左及右侧椎板尚未联合起来,它们和推体之间也隔着透明软骨。在X 侧位片上,在椎体与椎板之间可见一透亮带,宽约1 mm 一Zmm ,这就是透明软骨之投影。待至3 岁一6 岁,这些软骨骨化后,透亮带乃消失。至出生后1 年,左、右两半椎板在后面相当于棘突处联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椎弓。这种联合过程,在出生后1 年末,自颈椎开始,其它部位依次逐渐联合。腰椎、骼椎及环椎的左右椎板联合较晚,约至5 岁一6 岁左右才与棘突联合在一起。第5 腰椎及第1 张椎的椎弓常不联合。第4 、5 能椎无后弓,面是裂开的。椎板的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位称为峡部,可能发生不联合现象,多见于下腰椎。
(三)椎弓根
椎弓与椎体相接处称椎弓根。在正位片上,椎弓根与椎体影像相重合,呈椭圆形。两侧椎弓根内缘间的距离称稚弓根间距离。椎弓根的形状、大小和椎弓根间距离因部位不同而异。上段颈稚椎弓根因与颅骨像相重而显示不清,一般只能看到平直的内缘。胸腰段椎弓根则呈椭圆形或圆形,内缘稍凸。第l 、2 腰椎椎弓根则较狭长,内缘亦较平直。第5 腰椎及第1 骸椎则为三角形,第2 能椎以下则不易显出椎弓根影像。椎弓根间距离自第2 颈椎向下逐渐增大,止于第3 胸椎;自第4 胸椎至第10 胸椎为最窄,其宽度上下一致,平均为17 ~一18 二洲自第11 胸椎至第1 骼椎又逐渐增宽,平均为35om 。椎弓根间距离男性大于女性,平均为Zmm 。
(四)关节突
上关节突起于椎弓根与椎板相接处的上方,向后上方伸延;下关节突起于椎弓根与椎板相接处之下方,向前方伸延。相邻的上及下关节突间形成椎弓关节。胸椎关节突的关节面呈冠状方向排列,腰椎则成45 顺斜。
(五)棘突
位于椎弓之正后方中线上。颈椎中段和胸椎中段棘突明显向下倾斜,而颈椎段和腰椎则近于水平方向。第2 一4 颈椎及第11 、12 胸椎的棘突先端可能呈分权状。于棘突之先端可能存有副髓,于16 岁出现,25 岁联合,但亦有持久不联合者。
(六)横突
横突自上及下关节突之间向侧方伸延。上颈椎横突短而粗。胸椎横突自上而下逐渐变短,在正位片因于肋骨相重迭故显示不清。腰椎横突最长,其大小、形状变异都较大,一般第3 腰椎横突最大,第4 腰椎横突上翘。有时,在横突附近可能出现多余的副突。副突除可见于腰椎外,还可能出现于第11 、12 胸椎。第1 一1 。胸椎之横突均有关节面与相对应的肋骨相关节。
(七)椎间隙
是一种少动关节,位于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呈横形透亮间隙像。小儿椎体骨化尚不完全,椎间隙宽。新生儿椎间隙的高度与椎体高度大致相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椎体高度逐渐增加,椎间隙相对变窄。成人颈椎及上胸椎椎间隙的最大平均高度为4mm 一5 ? ,下胸段为6 。一8 ? ,腰段为10 ~一1 Zmm 。第5 腰椎与散骨间的间隙通常较它处窄。
(八)椎间孔
颈椎椎间孔呈卵圆形,自第2 颈椎至第5 颈椎逐渐变小,向下则轻度增大,胸椎椎间孔较颈椎、腰椎要小,腰椎的椎间孔最大。
(九)椎旁及椎前软组织
1 .预推
颈椎前方软组织包括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及食管上端。咽后壁软组织在儿童期由淋巴腺样体组成,故较厚。成人腺样体萎缩而变薄,相当于第6 颈椎水平处,咽后壁的厚度为1 . 3cm 。(图2 一49 ,图2 一50 )
2 一胸稚
在前后像位上,沿胸椎之左侧由第4 胸椎至第10 或11 胸椎可见一条密度增, 56 ,
1 .齿状突2 ,环椎横突3 .椎弓根与关节突重合像4 椎间隙5 .第5 颈椎横突6 ,第6 颈推横突7 .第,颈椎横突8 .第l 胸椎横突9 .第2 胸推横突10 .第3 颈推棘突n .第4 颈推棘突12 .第5 颈推棘突曰.第6 颈椎棘突14 .第7 颈椎棘突15 .第1 胸椎棘突16 .第1 肋骨头17 .第1 肋骨结节18 .第l 肋骨颈19 .第1 肋骨与第I 胸推间的关节20 ,气管21 .声门22 .真声带23 .喉头24 .第3 颈椎体25 .第4 须椎体场.第5 须椎体27 .第6 颈椎体28 .第7 颐椎体29 .第l 胸椎体30 .颅底31 .颈部软组织32 .甲状软骨
图2 一58 颈椎侧位像线图
1 .环椎椎体2 .枢椎椎体3 ,第3 颈椎体4 .第4 颈推体5 .第5 颈椎体6 .第6 颈推体7 .第7 颈椎体5 .第l 胸椎上缘9 .环椎棘突10 .枢椎棘突11 .第3 颈椎棘突12 .第4 颈椎棘突13 .第5 颈椎棘突14 .第6 颈椎棘突巧.第7 颈推棘突16 .乳突17 .横突15 .第3 颈椎上关节突19 .第4 颈椎上关节突20 .第5 颈椎上关节突21 .第6 颈椎上关节突22 .第7 颈椎上关节突23 .第2 颈推下关节突24 .第3 颈椎下关节突25 . 第4 颐椎下关节突26 .第5 颈推下关节突27 .第6 颈椎下关节突28 .脊椎上切迹29 . 脊椎下切迹30 .环椎前结节31 .椎前软组织32 .喉头33 .椎间隙34 .下领角35 . 环椎稚弓36 .枢椎椎弓
1 ,第4 胸椎体2 第5 胸椎体3 .第6 胸推体4 ,第7 胸椎体5 .第8 胸稚体6 .第9 胸椎体7 .第10 胸椎体8 .第n 胸稚体9 .第12 胸椎体10 ,第l 腰椎体11 .第5 肋骨后段12 .第6 肋骨后段13 .第?肋骨后段14 .第8 肋骨后段巧.第9 肋骨后段16 .第10 肋骨后段17 .第n 肋骨后段18 ,第12 肋骨后段19 .上关节突20 .下关节突21 .脊椎上切迹22 .脊淮下切迹23 .椎弓根24 第1 肋骨前段25 .第2 肋骨前段26 .第3 肋骨前段27 .第4 肋骨前段28 .第5 肋骨前段29 .第6 肋骨前段30 .第7 肋骨前段31 .胸骨柄32 .胸骨体
图2 一61 腰椎正位像线图
1 .第1 腰椎体突7 .第12 肋骨12 .腰推椎弓根
2 .第2 腰椎体3 .第3 腰稚体4 .第4 腰椎体5 .第5 8 .第12 胸椎体9 .腰椎上关节突10 .能椎上关节突11 13 .腰椎棘突14 腰椎椎板15 .骼骨蜻场.能椎上缘15 .椎间隙19 .腰大肌外缘
腰稚体6 .横腰推下关节突17 .髓懈关节
图2 一62 腰椎侧位像线图
1 .第1 腰椎体2 .第2 腰推体3 .第3 腰椎体4 ,第4 腰椎体5 .第5 腰椎体6 ,第1 腰推椎弓根7 .第2 腰椎椎弓根8 .第3 腰椎推弓根9 .第4 腰椎椎弓根10 .第5 腰椎椎弓根11 .横突12 .脊椎上切迹13 ,脊推下切迹14 .第2 腰椎下关节突巧.第3 腰椎上关节突16 .第3 腰稚下关节突17 .第4 腰椎上关节突]8 .第4 腰推下关节突19 .第5 腰椎上关节突20 .第2 腰推棘突21 .第3 腰椎棘突22 .第4 腰稚棘突23 ,第5 腰椎棘突24 .椎间隙25 .第12 肋骨26 .第11 肋骨27 .第10 肋骨
1 .第4 腰椎椎体2 .第4 腰椎棘突3 .椎间隙4 .第4 腰椎下关节突5 ,第5 腰椎推体6 .第5 腰椎棘突7 .第5 腰椎横突8 .上节能椎棘突9 .第5 腰椎椎弓10 .第5 睽椎下关节突11 .上节能椎上关节突12 .内侧孤骨蜻上部13 .能椎上缘拼.铭骨内缘15 .低骼关节前部拓能骼关节后部17 .第5 腰椎下部15 .第5 腰椎椎弓根19 .铭骨20 .骼骨翼21 、关节嗒22 .抵骨管23 .能骨孔24 .结肠内气体25 .尾骨
骸尾椎侧位像线图
1 .能椎上面2 .第5 腰椎椎体3 腰能椎间椎间隙4 、内侧能骨鳍5 .大能铭凹6 . 能骼关节部位7 ,横线8 .能骨尖9 .能尾关节10 .第l 节尾骨11 .第2 节尾骨砚.第3 节尾骨13 .第4 节尾骨14 .坐骨婿15 .坐骨上枝16 后下骼骨蜡17 .闭孔怡.舰关节19 .部分股骨头加.直肠内气体21 .髓椎关节睛22 .第4 节孤椎23 .第5 节能椎
第十三节脊柱的C 丁解剖
x 线cT 扫描机(comPuted tom 。脚曲y ) ,简称cT 。它是70 年代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X 线诊断医学科目。CT 机是把X 线与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并把其所摄取的影像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直观的影像方法和贮存方法。CT 与普通X 线摄影的相同点,都是以X 线为照射源;CT 与普通X 线摄影的不同点是:① 图像为检查部位的横断面,其厚度为lmm 一IOmm ;② 图像是经过信息转换和计算机处理后的重建图像,其分辨率高,在普通x 线图像中不易显示的组织器官和病变,在CT 图像中能够得以显示出来;③ 图像是层面图像,解剖关系清楚。所以,近年来,CT 机以它的分辨率高、诊断效果好、方法简便、迅速安全、无损伤、无痛苦等特点,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CT 扫描还不能作为检查脊柱和脊髓病变的首选方法,因为它有一定的适应症和扫描的限度。
(一)CT 的图像密度
cT 是以图像密度来观察体层的。组成人体各器官、脏器的密度是不同的,
而同一器官本身也由不同组织组成,而在cT 图像上密度的高低,是以CT 值来表示的。同一组织的CT 值又受到CT 装置、扫描条件以及邻近组织密度等因素的影响,cT 值可有所变化。仅以满足临床诊断而言,cT 值可大体反映出正常与病变组织密度的一个定量指标,且不可以以CT 值的多少及变化,作为定性诊断的依据。
与正常组织密度相比,CT 将异常病灶的密度分为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及混杂密度4 种密度,反映在CT 图像上。
1 .高密度
病灶的密度高于所检组织的密度称高密度性病灶,呈白色。如钙化、出血、部分肿瘤的瘤体等。
2 .低密度
病灶的密度低于所检组织的密度称低密度性病灶,呈黑色。如水肿、坏死、气泡等。
3 .等密度
病灶的密度与所检组织的密度相似称等密度性病灶。如血肿吸收期和某些肿瘤瘤体等。
4 .混杂密度
病灶内共存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等多种密度病变,称混杂密度性病灶。如某些肿瘤瘤体内有液化、坏死及钙化病灶同存、血肿吸收过程等。5 .增强扫描后的密度变化
增强扫描后病灶的密度可出现不同种度和类型的增高,常见的有均一性强化、斑状强化、环状强化不规则性强化,以及混杂强化等,仍有部分病灶的密度无变化,如钙化、坏死等。
(二)脊柱的CT 正常表现
脊柱包括骨性脊柱、椎间盘、椎间关节、关节突关节、韧带及椎管内结构等,均能在CT 图像上显示出来。
1 .骨性脊柱
在cT 图像上,骨性脊柱分为椎体、椎弓、椎板、棘突、横突、上下关节突等。矢状或冠状面图像上呈矩形。在横断面上,椎体呈卵圆形或肾形,其后缘略平直或凹陷。在椎弓层面上,椎管呈环状骨性结构,而在椎板层面上,椎骨呈不完整的环状结构(图2 一66 )。
椎体自颈椎、胸椎至腰椎,其体积逐渐增大。在CT 横断面上,箭骨上部较宽,向下逐渐变小,能骨的两侧耳状关节而与骼骨相关节,在CT 图像上可以清晰地显示能铭关节间隙。
2 .推间盘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及其上、下软骨板组成,腰椎间盘的前部较宽,因此形成了腰椎前凸。腰椎间盘的厚度约在smm 一”mm 之间,腰髓椎连接部的椎间盘厚度低于1 Omm ,层厚在3mm 以下时,可清晰显示出椎间盘的形态,腰,一,至腰。,,椎间盘形态大致相似,呈‘肾形,CT 值在5 OHu 一1 IOHu 左右。年轻人椎间盘后缘略凹,凹陷部分与后纵韧带的走行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后缘可变平直。腰,、骸1 椎间盘在CT 图像上与其它椎间盘表现不同,呈后缘较平直或轻度膨出(图2 一67 )。
图2 一66 正常稚体CT 图像
图2 一67 正常推间盘CT 图像
3 .稚间小关节及韧带
由上、下关节突构成的关节突关节,在CT 图像上可显示出狭窄间隙,正常情况下,此间隙约为Zmm 一4mm (图2 一68 )。
前纵韧带覆盖在椎体和椎间盘的前缘和侧缘,后纵韧带覆盖在椎体及椎间盘的后缘,在CT 图像上,一般很难与推体及椎间盘相区分,只有发生钙化时,才可以显示出高密度的影像。
黄韧带是一弹性韧带,位于椎板间隙的前部,在CT 图像上的密度介于鞘膜囊和椎间盘,与肌肉的CT 值相似,可显示出来。腰椎节段,黄韧带的厚度约在3mm 一smm ,而颈段、胸段黄韧带较薄(图2 一69 )。
(三)椎管的CT 正常表现
各脊椎骨的椎孔相连形成椎管,侧壁为椎弓根及其间的椎间孔。诸段椎管的形态不一:颈段椎管近似三角形,矢径短,横径宽,平均矢状径为1 som ;胸段椎管大致呈圆形,前后缘与横径相似,平均为14mm 一巧。;腰段椎管在
图2 一68 正常椎间关节间隙CT 图像
图2 一69 正常黄韧带CT 图像
腰卜:多呈卵圆形,腰3 一约为三角形,腰5 多呈三叶形,腰椎椎管前后径平均为17mm ,横径平均为24mln 。侧隐窝为侧椎管,CT 图像上均能得以清楚的显示(图2 一70 )。(四)脊位的CT 正常表现脊髓的表面包有3 层被膜,即硬膜、蛛网膜、软脊膜,以及由此形成的硬膜外间隙、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在硬膜外间隙含有神经、血
图2 一70 正常椎管cT 图像
管、脂肪和结缔组织,作CT 增强扫描时,由于大量静脉丛存在于硬膜外间隙,使得硬膜外间隙明显增强。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在CT 图像上位于脊髓与骨性椎管之间的环形低密度带。颈段蛛网膜下腔前后径平均为12mm ,胸段蛛网膜下腔前后径平均为1 Zmm 一13mm 。蛛网膜下腔在腰段较为宽大,其下端约终止于第2 骸椎平面。
脊髓位于椎管中央,其周围有脑脊液的衬托,可在CT 图像上清晰显示。增强扫描时,脊髓可以增强,显示的更为清楚。在CT 横断面上,颈椎呈椭圆形,前后径平均为6mm 一7mm 。胸髓在横断面上呈圆形,前后径平均在7 . smm - 8 . smm 。脊髓过了腰膨大段后逐渐变细、变小,形成脊髓圆锥,约在腰、或腰,平面以下形成终丝,终丝止于能:椎体平面。马尾包括腰、骸背侧和腹侧神经根,在圆锥的两侧下行,在圆锥以下,马尾神经几乎平行下行,在C 伽图像上,脊髓圆锥和马尾均可显示出来(图2 一71 )。
} 图2 一71 正常椎管、脊髓CTM 图像



       上一条:第一章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