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六本 脊椎病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三章脊椎病学
内容开始
和臀部疼痛,或腰部和臀部同时疼痛,各种疼痛可形成复杂的临床症状,例如:腰痛急性发作者,人体活动十分困难,不能翻身,不能平卧;臀痛急性发作者,患者走路十分困难,不能久坐,不能下蹲;腰臀疼痛同时急性发作者,痛苦异常,改变体位都十分困难和痛苦异常。急性发作时经治疗少数患者的症状可消退,但多数患者还会遗留疼痛,或相隔数月、数年以后再次发作,甚至还见有经常持续腰臀疼痛者。有些慢性腰臀部筋· 87 ·

膜炎患者,持续艘臀邵疼痛,以致难忍,不能久坐或久睡,久坐久睡后疼痛加剧。有些急性腰臀肌筋膜炎患者,其病变部位的皮肤有增厚及皮下水肿,有时可见有橘皮样改变,反映出皮肤与筋膜粘连明显,因此,疼痛也因之而加剧。皮下水肿范围与病变范围成比例,一般可有手掌大小面积。腰臀肌筋膜炎的局部压痛点常较显著,多在病变肌肉的起止点处。
( 3
)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后,它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均非特异性。患者常有外伤史或腰痛反复发作史,尤其在稍有负重或突然挺腰时,容易发生下腰段疼痛,有时疼痛十分剧烈。患者在弯腰时,常感到腰部疼痛且无力,有时有断裂样的感觉,有时还伴有能棘肌紧张,以致出现强迫性体位等症状。
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是两椎之间的构成纤维关节的重要结构,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均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通过肌电图观察发现,当脊柱向前弯曲到一定程度后,能棘肌即完全松弛,而由韧带维持脊柱姿势。由此可见韧带的牵张拉力是很大的。另外,整个脊柱的棘上韧带有95 %终止于腰月、。棘突,止于腰5 棘突的只占5 %。而腰5 、能,间无棘上韧带。因此,当极度弯腰时,,下彝段和棘间韧带所承担的限制腰部过度向前弯曲的作用,其牵张拉力要比上腰段的或其它部位大得多。当膝关节处在伸直位弯腰时,骨盆被拉紧的胭肌固定在旋后位,棘间韧带遭受到高度的牵拉张力,如果在这样的体位下受到损害,韧带会因突然负重而造成损伤。
棘间韧带损伤容易发生在腰,、能1 间,这一部位处于脊柱活动与稳定的交界部位,腰椎的任何活动都将加大棘间韧带的磨损、退变和损伤。另外,棘间韧带还可因腰部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的存在而加重损伤。同时,棘间韧带的退行性变,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包括纤维束断裂、坏死、脂肪变性和钙化等。
棘间韧带损伤后,因失去原有的张力而使脊柱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并因此而引起局部疼痛,这也是下腰痛的病因之一。
( 4
)臀上皮神经嵌压症臀上皮神经嵌压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疼痛,临床有比较固定的压痛点,这种疼痛常常是持续发生的,很少有间断发生者,当炎性变急剧发展时,腰臀部疼痛明显加剧。
腰部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前支较粗,构成腰和能神经丛;后支较细,又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向下走行,在横突基部经过浅沟并在同一平面的椎间关节的前下缘被横突间韧带所遮盖和固定,并在这个平面发出小分支进到椎间关节的关节囊。内侧支的主干继续向下走行,并又发出分支到棘突两旁的肌肉、韧带,以至皮下及皮肤。在前进途中,再次发出小分支到下一个平面的椎间关节的内侧及其上部的关节囊。每个内侧支除要供给同一平而椎间关节外,还要供给下一椎间关节,也就是说,每一个椎间关节至少要· 朗‘

接受两个脊神经后支发出的关节支。在腰部的脊神经后支,它的外侧支向下向外走行,其肌支支配器棘肌,后支向下走行至臀部,构成臀上皮神经。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分走行在软组织中。臀上皮神经与骼峙在人臀点处紧密接近,并有纤维性管所固定,神经由此孔道穿过,该孔道对该神经起着保护作用,以免遭到挤压。但该孔道因病理情况而致缩窄时,也能导致压迫神经而出现疼痛。臀上皮神经在进入臀部后,仍在浅筋膜中走行,向下可达到胭窝平面之上,所以,有些患者因此而表述说疼痛串至胭窝。( 5 )第3 腰椎横突综合征第3 腰椎横突综合征,容易发生在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中,常有轻重不等的腰部外伤史。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症状严重者还有沿着大腿向下放射的疼痛,可至膝平面以上,极少数病例疼痛可串至小腿的外侧,但并不因腹压增高(如咳嗽、喷嚏等)而增加疼痛症状。这是由于股内收肌是由腰,一4 发出的闭孔神经所支配,当腰,一3 发出的脊神经后支遭受刺激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股内收肌肌紧张性痉挛的缘故。( 6 )梨状肌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在临床上可以检查到沿骸骼关节、坐骨切迹及坐骨神经走行的压痛点。有慢性发作者,也有急性发作者。当走路较多或增加活动时,可增加上述症状,甚至出现间歇性破行。
梨状肌综合征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梨状肌起于能2 到器4 水平能骨侧方骨盆面上,有一部分起自能骼关节的关节囊前方及能棘韧带和能结节韧带的骨盆部分,向外侧走行成为肌腿,止点在大粗隆的上部内侧面,几乎完全充满坐骨大孔。
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神经嵌压综合征,坐骨神经本身不一定有改变,而是由于梨状肌受到刺激后发生痉挛、肥大、增生,甚至挛缩,从而导致压迫坐骨神经所致。患者多数有臀部外伤史,直接或间接导致梨状肌的损害。也有当能骼关节和髓关节有病损时,或骨盆底横隔肌有病损时,引起梨状肌的病损,并因导致起梨状肌综合征。
2
,腰臀部骨关节疾患
( l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正常的椎间盘是由纤维环、上下软骨板和髓核组成。软骨板位于椎体的上下方的翁环内,厚度约为1 mm 左右。纤维环分为外、中、内3 层,外、中层纤维位于上下两个椎体的髓环之间,内层纤维位于软骨板之间,其中一部分纤维进人髓核,并与髓核细胞间质相连。纤维环的前方和两侧为最厚,后方最为薄弱。各层纤维互相交叉重叠。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髓核具有弹性,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使脊柱能均匀地随负荷和缓冲震荡。椎间盘是人体中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其营养主要依赖软骨板和纤维环的被动弥散途径,维持水、溶质、氨基多糖蛋白和胶原的固有平衡。
引起椎间盘的退变原因主要有生理性退变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生物力· 朋·

学因素。① 生理性退变因素:椎间盘的退变,是人体衰老过程的一部分,好发于下腰段。椎间盘在出生时的含水量约为80 %一90 % ,到18 岁时腰5 椎间盘的含水量约为70 %一80 % ,到35 岁时则降到65 %一78 %左右。由于含水量的减少,推间盘浓缩,使椎间隙高度降低而变狭窄,因而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高会稍变矮。幼年时椎间盘几乎全为髓核所占据,外周仅有薄层纤维环包绕,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逐渐缩向中心部,其周围的纤维环增厚,而且成为椎间盘的主要部分,由于髓核含有丰富的氨基多糖蛋白,使它具有弹力和膨胀性能。成年以前氨基多糖蛋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25 岁以后则逐渐减少,并趋向胶原化,失去弹性和膨胀性。由于椎间盘纤维环各层互相交叉,加强了纤维环的韧性和弹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部分产生变性并失去原来的层次和韧性,成为纤维环上的薄弱点。与此同时,软骨板也变薄,破裂而不完整,并产生囊样变性,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附着点变松弛,并牵拉椎体上下端的骨皮质骨环产生牵拉性骨赘。随着椎间盘的退变,发生脊柱不稳、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纤维环破裂、后小关节退变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的改变。② 生物化学因素:椎间盘是人体中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其营养成分主要经过软骨板,少量则通过纤维环进人髓核。髓核与纤维环之间的交界区域最缺乏营养,也就是椎间盘退变的最早开始发生裂隙的地方,这些周边的裂隙削弱了纤维环各层次,再加上切线应力的存在,可使纤维束断裂。③ 生物力学因素:椎间盘退变容易发生于下腰段,这与旋转或剪力的作用有关,无症状的创伤包括轴向压应力、旋转运动等,也可产生椎间盘的损伤,脊柱椎弓峡部不连、脊柱侧弯、移行椎等,均可引起椎间盘的退变。关于椎间盘退变的节段,中等程度退行性改变以腰,一4 最为多见;而严重的椎间盘退变如骨赘与椎间隙狭窄则以腰5 、能1 为多见。临床实践表明,90 %以上的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一5 、腰,和能:,而最多的则是腰,和能工。
椎间盘的任何一部分都可发生退变,如髓核浓缩、纤维环撕裂、软骨板破裂等,均可使椎间盘失去其光滑的球形运动,导致邻近的椎体节段产生不平滑、不规则和过度的运动,退变的使椎间盘处于节段性不稳定阶段。在这一阶段,脊柱过度屈曲和伸展时上、下椎体间可发生向前的或向后的滑动性运动,在临床上,这种异常的运动可以在脊柱过屈和过伸位的X 线上显示出来。由于椎间盘退变,节段性不稳,活动时纤维环的牵拉而产生牵拉性骨赘,椎间盘继续退变,接着便产生节段性过伸。正常情况下,因纤维环前方纤维的牵拉,腰脊柱的过伸受到限制,而退变使这些纤维失去韧性和弹性,从而使受累的一个节段或数个节段发生过伸。因为椎间盘中髓核脱水、浓缩,故椎间盘失去了原有的高度,后关节突发生重叠,或半脱位,致使椎间隙狭窄。后小关节突间关节的半脱位或反复性损伤,也导致退行性改变,这· 9O ·

就胳放为育住天节灸。
因为椎间盘退变而引起的节段性不稳本身并不引起疼痛,但却可使脊柱更容易遭受损伤。外力和没有防备的活动所产生的力量集中于不稳定的节段上,极易产生后关节突间关节扭伤或半脱位。反复的损伤可产生软骨骨折或小关节游离体。由于脊柱的过伸,小关节处在极度的过伸位,‘使小关节活动超出了正常生理允许的范围而产生疼痛。
( 2
)腰椎退行性(肥大症)骨关节病本病患者常有间歇性腰背部酸痛、沉重、不灵活感。在病情未发作的间期可完全正常;发作时,疼痛可放散至臀部、大腿,偶尔到小腿。腰向前屈或搬重物、坐姿不对、床垫太软等,均可加重症状,多数患者感到直立位或坐有椅托的椅子感到舒适,可因活动过多而加重,休息后减轻。当急性发作症状加剧时,感到活动困难,严重时甚至卧床不起。
腰椎是本病易发部位,这与腰椎的解剖特点、活动度大及负荷大有关。退变一般发生在中年以后,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但也可见于30 岁左右的青年人。老年人的腰稚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其症状轻重不一,也可以没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退变的严重程度虽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一致。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退变和增生,不是炎性改变。
( 3
)小关节疾患小关节(也称脊椎关节突间关节)疾患,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① 原发性:如炎症(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创伤性滑膜炎)、外伤(关节突骨折、嵌顿)、肿瘤(如骨肿瘤)、单纯性小关节退行性改变及骨性关节炎。有些部位小关节退变与椎间盘退变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有时其退行性改变的严重程度与椎间盘退变恰恰相反,例如,在颈椎上段小关节退变,并不与其相应的椎间盘退变同时并存。明显的下颈段椎间盘退变时,其相应的小关节可为正常,其在胸和腰椎也有相类似的现象。在青壮年时期,腰椎退行病变存在时,不一定其相应的小关节也存在退行病变,反之亦有类似情况。但在45 岁以后,大部分患者(尤其在下腰椎)可见两者同时并存,因此,原发性小关节退变可单独存在。② 继发性:常见于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突出患者。电于由此而引起的椎间隙狭窄,小关节也相应变位,它大致呈现两种类型:一是下腰椎椎间隙狭窄所致的小关节变位与退变;二是整个腰段的(甚至包括胸腰段)椎间盘退变和移位,而致小关节松弛(不稳定松弛性腰椎)。这类不稳定脊柱,大多是由于腰部长期过度屈曲及旋转性损伤所致。因此,它的预后还要取决于后方各韧带结构是否完整(如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小关节囊和黄韧带)。
与其它滑膜性关节一样,小关节也会因急性创伤、扭伤等因素而导致创伤性滑膜炎,出现关节积液、肿胀、充血和活动障碍,导致疼痛。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所致的炎症、移位、不稳、关节囊松弛及神经组织

刺激等,均是引发腰椎病的致病因素。
( 4
)关节突间关节错位慢性腰痛患者突然发生急性剧烈疼痛,可同时伴有“咔嚓”的响声,被迫卧床不能活动,有时经简单的手法推拿,重复又听到响声后,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通常认为这是小关节突错位被复位了,这在临床上称为关节突间关节错位。实际上,这也是腰椎后关节紊乱的一种表现。
关节突间关节错位在各个年龄均可发生,以青壮年为多,。尤其与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发病率较高的有关职业,如久立、久坐、长期持重、固定体位性工作的店员、司机、机关干部、打字、缝纫等。其病程可长可短,短至ld ,长至几年不等。患者常有慢性腰痛史,急性患者平时可无明显症状。急性患者多有外伤史,受伤后突然不能活动,被迫卧床休息。慢性患者由于小关节突间关节磨损和持重,发生退变,使小关节的灵活性、协调性及平衡性均受到破坏。这时,只要有某种可使小关节损伤的外力,哪怕是一个轻微的、不在意的动作,如刷牙、洗脸、搭毛巾、弯腰拾物、起立等,即可扭伤腰部。这类患者会经常腰痛、局部发僵,少数可有放射性疼痛,活动受限,不能久坐、久立等。
大家知道,每二节相邻的腰椎,由前面椎间盘和后面两侧各一关节突间关节构成三点,整个腰椎可分为支持结构和活动结构。· 支持结构包括椎体和椎弓根的一部分;活动结构包括椎间盘和上下关节突,而上下关节突是腰椎活动的支点。相邻两个椎体在椎间盘和韧带支持结构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当腰椎前屈时,椎间盘前窄后宽,同时,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向上移位,减少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对合面;后伸时,椎间盘后窄前宽,上下关节突关节面紧密对合;在侧弯运动时,椎间隙一侧宽,一侧窄,不同部位的关节突间关节可有轻度的旋转活动。随着年龄的增大,椎间盘髓核的水分含量减少,椎间隙变狭窄,使相邻两个小关节面重叠增加。由于纤维环松弛,椎体间活动度增大,影响关节突间关节的稳定性,从而产生剪式应力,因此可引起小关节间关节错位,甚至半脱位,出现腰痛等症状。
( 5
)关节突间关节滑膜嵌顿患者多为青壮年,老年人亦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弯腰拾物、刷牙洗脸、扭身泼水,或在整理床铺直腰的过程中,腰部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其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扭伤,腰部立即变得僵硬,表情紧张,不敢活动,甚至正常呼吸也可使症状加重,这就是俗称的“闪了腰”。其疼痛的范围可位于腰部、腰能部,有时放射至臀部或大腿后侧。在腰部的小关节突关节囊相对比较松弛,前屈时关节囊紧张,后伸时松弛。在腰椎屈伸活动时,小关节可有一定的移动度,关节囊亦随着活动,故关节突间关节滑膜嵌顿多发生于腰及腰髓部。当关节因退变而不光滑、肌肉疲劳、运动不协调时,尤其是在缺少准备的日常活动中,如突然转身或伸腰·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