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六本 脊椎病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三章脊椎病学
内容开始
AN>

直立时,就会出现关节间隙一侧增宽,产生负压,将关节滑膜吸人,在腰部伸直时被夹于关节面之间,使滑膜受到刺激而引起剧烈疼痛。在先天性两侧小关节面发育不对称的患者,一侧小关节可发生斜行运动,也可使滑膜容易嵌人面引起疼痛。
( 6
)椎弓峡部不连和脊柱滑脱(移位)这是一种位于骸骨上部的腰椎逐渐向前方滑动移位而产生的畸形疾患。
患者一般都有腰痛或下肢痛史,年轻患者为多。开始时无任何症状,当长时间工作、劳累、运动之后,出现下腰痛或伴有下肢酸痛、沉重等症状,一般都较轻,对日常工作影响不大。当活动增多或劳累时,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往往间歇性发作,可伴有坐骨神经痛,有时无感觉,有时有感觉,如感到运动异常、键反射异常及肌肉萎缩等。因椎弓峡部不连,引起局部不稳,使韧带、筋膜、肌肉等结构组织长期处于紧张的慢性劳损而引起软组织水肿,炎性改变,又刺激周围组织,同时伴有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腰腿痛症状,如腰部畸形、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小腿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异常,键反射迟钝、减弱或消失。如果椎弓峡部不连伴椎体向前移位,移位的椎体与相邻椎体后缘之间形成阶梯状,可牵拉或直接压迫马尾神经根,产生马鞍区感觉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肌肉软弱麻痹等。有时还可见股后侧肌紧张,腰部伸屈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受限等。
椎体严重向前移位的患者,躯千变短,腰部可见环状横沟,肋骨下缘与骼蜻间的距离及胸骨剑突与耻骨之间的距离缩短,骸骨向后突,腰棘突明显隆起,其上部凹陷,有如躯干套人骨盆之中,因面使骨盆上升。
导致椎弓峡部不连和脊柱滑脱移位的原因,既有先天性和损伤性的因素,也有在峡部发育障碍的基础上再加外伤而引起。
此症与日常劳动和外伤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多发生在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者。正常人腰能部位于躯干的中心,上面是活动度大的腰椎,下面是固定的器骨,面且腰骸部是连接二者的枢纽,又是腰椎生理前凸及能椎后凸的交会,在腰5 和器1 间形成腰能角。上半身体重及负荷的重量均要通过腰能部向下传到两个下肢,由于杠杆的作用及腰骸部负重大、活动多,其受伤的机会也多。因此,自上而下的任何压力,均可在两侧关节突关节形成垂直挤压椎间盘和向前滑移的两个分力而导致产生症状。
( 7
)假性脊椎滑移患者一般都有慢性腰痛史,腰部常有酸胀、沉重、乏力感,时轻时重,同一姿势不能持久,有时可伴有臀和大腿痛,如伴有神经根受压时,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出现牵拉、灼痛、麻木、刺痛等。开始时,症状多不严重而不易引起重视,一般可延续数月或数年之久。有的行走劳累时,症状明显,站立或下蹲时可适当缓解,症状较重者,可有单侧或两侧小腿皮肤感觉迟钝,键反射减弱,肌肉萎缩等。但直腿抬高试验常常不受限。
· 邪·

假性脊椎滑移,也可称为退变性滑移,多发生于5D 岁一60 岁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滑移症状以腰。一,为多见。引起椎体滑移的主要原因: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关节紊乱,周围韧带松弛,椎间隙不稳,同时,还常伴有典型的脊椎退行性改变,小关节增生变大,软组织、黄韧带肥厚并向中线靠近,棘突根部变宽并向椎管内突,使椎板增厚变硬而不规则,椎板间隙变小,有时相互重叠而呈瓦状改变等引起症状。
( 8
)腰髓椎先天性异常① 脊椎裂:脊椎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畸形,是由胚胎时期脊椎骨化中心的发育障碍,致使两侧椎弓未能相互连接,在椎板和棘突间产生大小范围不等的裂缝,脊椎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以腰5 、髓1 最为多见。如果只单纯是骨骼上的裂缝,称为隐性脊推裂;如果同时伴有脊髓膜突出者,称为显性脊椎裂。隐性脊椎裂畸形较轻,因无临床症状,常不引起注意,绝大多数是在腰椎拍片时偶然发现的。临床中脊椎及脑脊膜发育正常,只是一个或几个椎弓后中部未完全融合,可为一侧椎板细小裂隙或椎板缺如,在较宽的裂隙中间漂浮棘突(游离棘突),有时还可有几个椎板及棘突同时缺如形成更宽更长的裂隙。有时骸管全长均未愈合,形成完全性裂隙,脊椎裂也可合并其它种畸形。显性脊稚裂是在出生时在缺损部位正中或偏侧方有圆形或椭圆形囊状肿块,可随呼吸运动而改变大小。随着发育成长,由于圆锥或马尾神经受到牵拉压迫,慢慢出现神经症状,下肢疼痛麻木,单侧或双侧瘫痪,足部畸形,还可伴有胫骨骨髓发生滑脱,神经性关节的改变,足部营养性溃疡等。显性脊椎裂的临床表现共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脑脊膜膨出、脊髓与脑脊膜膨出、脊髓中央管膨出和脊髓膨出。② 腰能部移行脊椎:腰骼部移行脊椎系指在发育过程中,因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腰椎髓化,即第5 腰稚一侧或两侧横突异常肥大坚固,与骼骨或骼骨相连,有时形成假关节,使正常腰与横突及骼骨之间裂沟变成圆孔,形似翼状。有时只与骼椎间稍有间隙,形似能稚。这样,正常的5 个腰椎就变为4 个,称为腰椎骼化。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发育异常,第1 骸椎发生一侧或两侧与髓骨分离,即形成能稚腰化,使腰椎数目增至6 个,能椎数目则减少1 个。腰椎骸化和骸椎腰化,都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因某种缺陷而引起的先天性畸形。两侧对称时,一般无临床症状。如果两侧不对称或有假关节形成时,与正常关节的解剖结构不同,软骨太薄,无关节囊及滑膜,这称为幼稚关节。由于缺少正常关节的功能,在日常脊柱负重活动中,不够协调,极易遭受慢性损害,可产生韧带、肌肉劳损,周围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增厚,导致压迫或牵拉神经末梢或关节炎症而引起症状。③ 钩状棘突:此症系一种棘突发育畸形,正常棘突为次发化骨中心之一,大约在25 岁左右融合。而以腰,棘突细长,远端增宽和向下方弯曲,当腰部后伸活动时,棘突尖端与骼1 椎板后侧正中部位相互碰撞,日久之后可造成局部损伤,引起局部组织炎性改变或形成滑囊等。如在骼骨上部同时有足够大的能椎裂存在,棘突尖端可直接撞击硬膜· 艇·

囊,这不仅可产生腰痛症状,有时还会出现会阴部麻木、下坠感和小便功能异常,同时,也可向臀部及大腿呈放射性刺痛而感不适。④ 关节突异常:腰骸椎部关节小而的形状、方向常有变化,关节突正常解剖为颈椎略呈前高后低水平方向,胸椎为上下垂直及前后方向,腰部为矢状位稍有倾斜,至腰骸部关节突斜度又有增加。关节小面也有扁平等变化。正常脊柱各段的两侧关节突及小面形状、方向,为了适应功能的需要,呈互相对称,活动协调。否则,日久可引起劳损或关节炎性改变,产生腰痛症状。⑤ 接触棘突:两个邻近的棘突靠拢.经常相互磨擦,可形成滑囊或假关节样改变,产生腰痛症状,称为接触棘突。椎间盘正常时,纤维环可限制脊柱某一节段的正常活动幅度,相邻近的两个棘突不能互相接触。当椎间翻且变合并异常活动时,棘突才能发生碰撞。虽然此种情况可产生局部滑囊炎和加重腰椎节段不稳定症状,但绝不是唯一的疼痛原因。因为行棘突部分或完全切除术后,脊椎节段不稳的病理因素仍然继续存在并产生症状。所以,接触棘突的治疗应该是脊椎节段不稳并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9 )腰骸部强直性脊柱炎:腰髓部强直性脊柱炎,过去曾被认为是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实际上,这两种疾病有很多不同。强直性脊柱炎是侵犯脊椎木身及其附属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常可造成严重残废。本病对人的身体健康、生活和工作有极大的影响。
腰能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程十分缓慢,一般可达数年和数十年之久,也有病程较短者。大多数病变是从能骼关节开始,早期常有下腰部酸痛、不灵活感,不能久坐或站立时间太长,活动后加重,休息则减轻。有时夜间因腰部酸痛、僵硬而影响睡眠,甚至需要起床活动一下才能缓解症状。胸椎段受累时,可有胸闷、呼吸不畅及带状疼痛,不敢用力咳嗽和打喷嚏。不少病人发展成脊柱僵直和不同程度的驼背畸形。在脊柱逐渐产生骨化僵硬的过程中,疼痛症状可缓解或消失。病情较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乏力、低热、食欲不振、贫血、易出汗、气短、心跳加快,导致全身健康状况下降,有的还合并有其它呼吸、循环和消化系统疾病等。
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病变,侵蚀脊柱附近的关节滑膜、关节囊、韧带及肌键附着部位。开始时有充血、水肿及圆细胞浸润,逐渐形成肉芽组织,关节软骨被破坏而形成纤维组织。同时,关节囊、韧带和肌臆亦受肉芽组织侵蚀、破坏、增生、纤维愈合和新骨生成,最后完全骨化。严重时,关节突关节、肋骨横突关节、胸骨柄部关节以及棘上、棘间韧带、前后纵韧带和纤维环外层也骨化,在韧带附着处向外隆起,使脊柱呈竹节状。由于骨化,脊柱可完全僵直,失去活动或伴有脊柱驼峰畸形,胸部扩展受限,影响肺心功能。强直性脊柱炎完全骨性强直后,病变和症状可以稳定,此病不仅累及肌肉、骨骼系统,还可侵犯心血管,使心脏扩大、传导异常,可发生心肌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20 岁一30 岁左右的男性,与遗传、自身免疫、感染、内分泌障· 如·

碍及神经系统病变有关,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的发病卒高。
( 10
)强直性骸骼关节炎强直性能骼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下腰段酸痛不适、沉重感或僵硬,间歇加重和逐步向上蔓延的趋势,时轻时重,经休息后症状可适当缓解,多活动则加重,有时影响正常睡眠,需起床轻轻活动才可缓解症状,常有翻身困难,需用手从两侧骼部固定以协助翻转身体,两侧臀部及大腿酸痛,坐久后站起来不方便,行走时不敢迈大步和受颠簸,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可有低热、乏力等症状,血沉加快;
强直性骸骼关节炎,常常是强直性脊柱炎开始起病的部位,20 岁一30 岁的男性青年易发此病。
( 11
)致密性能骼关节炎此病常见于20 岁一40 岁的女性,患有复发性下腰痛,有时可向下放射至两侧臀部和大腿,但不是根性疼痛,下腰活动时可加重症状。从X 线片中可以见到,邻近骸骼关节的骼骨硬化改变,常累及关节远侧1 / 2 区域,有时两侧同时受累。
( 12
)骸骼关节松弛(关节半脱位)骼骼关节松弛,一般无明显症状,但有时在无意中变换体态如转身取物或由坐位起身站立之际,突然产生下腰部剧痛和活动受限。
能骼关节和其它关节一样,可以发生关节松弛(半脱位)。当能骼关节的稳定性被削弱时,如严重外伤、骨盆环遭破坏或手术切除骼峪而损伤坚强的骼腰韧带,都可影响到关节的稳定性。另外,女性在怀孕后期和分娩时,卵巢内分泌使骸骼关节韧带松弛,也容易引起损伤。
3
.腰推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在最初形成时,几乎全部为髓核占据,其外周仅有薄层纤维环包围。在出生时,纤维环含水约80 % ,髓核含水约90 % ,而到了35 岁左右,纤维环含水降至65 % ,髓核含水降至78 %。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脱水而逐渐缩小至中心部,周围纤维环亦增厚,从而使成人髓核的弹性下降,到50 岁左右时,椎间盘的脱水就更加明显了。
人体椎间盘由3 部分组成,即椎体软骨板、髓核及纤维环。髓核是一个半流体状物质,被纤维环在四周包围,上方下方是软骨板,髓核被紧紧包围在其中,没有上下活动的余地,只有前后的移动,而腰椎椎体是前低后高,因此,髓核位置就略偏于后方。由于腰椎间盘承受着人休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劳损程度比其它组织要重,同时,椎间盘仅有少量的血液供应,营养极为有限,从而极易发生退变或损伤。
临床中腰椎间盘可以向各方突出,可通过纤维环、软骨终极,甚至椎体骨本身。但由于前纵韧带坚强,前方及两侧纤维环均厚,在此不易突出。而最常见的突出方向及部位是垂直向椎体内突出,其次,是向后外侧及后方突出。真正的后正中突出是极少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可双下肢痛或先一侧痛而后· 96 ·

盯侧也涌,为一俩变为早恻洒变由径迩渐变得增重井移全后纵韧带中央部,最终在偏中线侧出现。后外侧突出容易压迫刺激神经根引起坐骨神经痛,向后偏中央突出的突出物往往较大,易压迫马尾神经,产生马尾综合征。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以下列症状最为多见。( l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早期的症状,95 %以上的患者都有这种症状。产生腰痛的原因很多,除了极少数患者是急性外伤引起之外,其余是因慢性劳损、退变等,再进一步发生椎间盘突出。慢性劳损本身就有腰痛,它可以先是软组织的慢性损伤,然后影响到小关节等处。由于软组织的慢性劳损和不利于腰部软组织及小关节等修复的外力继续存在导致黄韧带、小关节突、椎间纤维环继续损伤,发生退化性改变。这种退化性改变,使上述软组织失去正常的保护功能,产生新的腰痛。病情继续发展,就会使小关节发生退变,直接使纤维环及髓核受到外力,使纤维环破裂而导致后突,压迫硬脊膜及后纵韧带,成为最多见的椎间盘突出性腰痛.大多数椎间盘性腰痛在此时才加重。这种腰痛在平卧时稍好,站立或屈腰时加重。( 2 )股神经或坐骨神经部位的下肢放射痛这是椎间盘发生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或股神经的某一支神经根所致。由于椎间盘突出多在一侧,所以就形成单侧的股神经或坐骨神经痛。放射痛多起于臀部,逐渐下行放射,但放射至哪一部位,就要根据突出.的部位决定。① 腰,散1 间突出:放射经大腿后,经胭窝到小腿后、礁部及小趾。② 腰。一5 间突出:放射经大腿外后处,经胭窝到小腿外方,止于足背及姆趾。③ 腰3 4 间突出:放射经大腿前方,下行小腿内前方,到足背内前方。腰一,突出,可以有腰,器,突出的放.射痛;腰3 4 或腰:一,也可以有腰一,和腰5 能:突出的症状,这就要看突出的位置及放射的区域来判断。单侧的股神经或坐骨神经痛是椎间盘突出的最大特点,当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可以有两侧坐骨神经痛,而单侧坐骨神经痛,也可发生在非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如附件结核、肿瘤或散骼关节病变等。
神经痛的性质,有麻痛、刺痛、胀痛等,一般是以麻痛为最多见。疼痛可因咳嗽、打喷嚏而加重(这些动作,可临时使椎管内静脉扩张,增加椎管内压,蛛网膜内压也增高,更增加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步行过久或站立也可加重疼痛,常因此不能持久步行。站立时椎间盘受压大,膨出也较大,神经受压也重。
神经痛可以逐渐发生,也可以突然发生。腰痛持续一段时间后,纤维环已经起变化,损害是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在长期的腰痛之后,经过一个小的损伤(如咳嗽、上公共汽车等动作),椎间盘即刻突出,发生坐骨神经痛,也有坐骨神经痛是逐渐发生而慢慢加重的,有的放射痛并不下行,而止于大腿上部或胭部。
神经痛出现后,腰痛可以减轻,突出物的压迫主要集中压在神经根上,所

以腰痛转换成为腿痛;另一个原因,是神经根受压的腿痛较腰痛更重,因而掩盖了腰痛。这是因为较重的神经痛通过大脑皮层而产生反射性抑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