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六本 脊椎病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四章脊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内容开始
PAN lang=EN-US>4 11 )。

月侧、

4 11 脊柱旋转复位后的卧位

卧床时间:静卧休息3d 5d ,以后改为一般卧床(可去厕所大小便和在室内轻微活动),直至急性症状基本缓解为止。起床后,至少在一周内避免腰部旋转和过屈运动,以利恢复。
腰部脊柱旋转复位法的要领:
( l
)要恰当掌握患者腰部前屈、侧弯、旋转的角度。复位时腰部前屈600 70 。,继续向右(或左)侧弯450 (或略大),再让脊柱沿纵轴旋转… … 为大角脊柱旋转复位法;腰部前屈肠。一600 ,侧弯300 ,再让脊柱沿纵轴旋转,为小角脊柱旋转复位法。但在具体治疗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身长、腰部的长短、病变部位的高低、脊柱生理弯曲的变化(存在、消失、变直、反张)、患椎偏歪棘突上下棘间隙的大小、腰肌松紧的程度等具体情况来决定腰部前屈、侧弯和旋转的角度。
( 2
)两个旋转力必须协调一致。坐位复位法,医生拉颈部牵引之手与另一顶推腰椎偏歪棘突之拇指,在复位瞬间是协同动作(切忌作分解动作), 产生的作用力是两个旋转力的合力
( 3
)掌握好杠杆力复位的要领。
( 4
)脊柱旋转复位时,脊柱要处于失稳状态。为了保持复位时脊柱的失稳状态,要求助手和患者要作好协同动作,助手需保持患者复位时的正坐姿势(臀部端坐,两下肢屈膝屈髓900 ,下肢不可伸直,屈髓不可大于90 。),患者在复位时臀部不能随医生向同侧旋转或移动。只有这样,医生才能顺利实施复位手法,以取得复位成功。
· 138 ·

9 .分筋法
用双拇指或单拇指在患处与纤维方向垂直左右弹拨,起到分离粘连、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慢性损伤以用该法为主(图4 12 )。

4 12 分筋法
10
.理筋法
用双拇指或单拇指将移位的软组织(韧带、肌键、肌纤维、神经等)扶正,再顺纤维方向按压、复平,使组织恢复正常(或原)解剖位置,以适应其生理功能,急性损伤以用该法为主(图4 13 )。
4 13 理筋法

11 .镇定法
在分筋、理筋法使肌肉恢复正常(或原)解剖位置后,再用单拇指(或辅以其他指)在患处静压105 2O 。,可使肌肉解除痉挛,起到镇痛作用。12 ‘提拿法
此法主要用于颈椎复位。患者坐姿,医生立于其身后,缓缓旋转其头颅,后用肘钩住其下领,将其适当用力向上提拿,按照变异椎体一个支点、三个中心走向的规律,分别向上左、上右提拿,同时用拇指将偏歪的棘突拨正,使其归到原来的位置上。
13
.棘上韧带复位法
患者端坐方凳卜,医生坐在患者身后,用双拇指触诊法触摸棘突,找到棘上韧带剥离处,然后嘱患者稍向前弯腰,一手拇指按于剥离的棘上韧带上端,向上推按牵引;另一手拇指左右拨动要剥离的韧带,找准剥离面,然后顺脊柱纵轴方向顺压于原位;之后,医生再用其拇指沿脊柱纵轴方向从上而下顺滑按压,嘱患者避免腰部的旋转活动,暂不作身体后仰动作。其复位的要点,一是要找准剥离面,二是一拇指向上逆向牵引,另一拇指沿脊柱纵轴顺滑按压(图4 14 )。

4 14 棘上韧带复位法
14
.梨状肌复位法
患者俯卧位,两下肢贴床,外展、外旋,两上肢后伸,肌肉放松。医生顺患侧梨状肌表面投影,用一手拇指按压触摸梨状肌肌腹情况,其拇指拨动方向与梨状肌纤维方向垂直。拇指首先深压皮肤,通过皮肤、皮下组织和臀大肌来感觉梨状肌肌腹情况,必要时拇指将指下皮肤、皮下组织和臀大肌一起拨动(拇指不能只在皮肤上揉擦),间接体会梨状肌损伤情况,仔细检查,多可触及束状的梨状肌纤维隆起,或弥漫性梨状肌肿胀,压痛十分明显,再触· 140 ,

清梨状肌原位的沟痕,一拇指顺纤维方向上牵,另一拇指将其按压于原位或松解、舒顺肌纤维,指下已感到肌束平复,用单拇指指腹深压该病变部位不动,取镇定手法约10 , ,可解痉、镇痛。〕
梨状肌复位法的要领:
( l
)患者的体位要正确,一定要使臀大肌、梨状肌松弛;医生检查部位要准确(按表面投影),重视梨状肌损伤部位细微解剖位置的变化;施理筋、分筋的手法时要深压,同时指拨舒顺后再镇定3oin
( 2
)急性损伤以理筋为主,梢以镇定手法,弹拨肌纤维只1 3 次,且忌揉擦;慢性损伤以分筋为主,辅以理筋、镇定手法。
( 3
)用力大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15
.臀上皮神经复位法
臀上皮神经复位法按臀上皮神经表面投影或压痛点实施复位。患者端坐于方凳上,两脚分开与肩等宽,两手扶于膝上。医生正坐于患者身后。用双拇指触诊法按到异常滚动或高起的“绳索样”物后,再触清原位的沟、痕。一拇指将其向上牵引,另一拇指使之按于原位,再顺向按压。双拇指触诊已感平复,手法即毕。

第二节推拿疗法

推拿即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此治疗脊椎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700 年),生息在黄河流域的中华祖先,就初步总结了先辈们为求生存在与大自然搏斗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原始推拿经验,使推拿这一起源于人类自卫防御本能自发的医疗行为,逐步发展或为人类早期的医学模式。据《史记》 记载,黄帝时代(相当龙山文化时期)的名医俞附,已将“案机”这一古代推拿术应用于临床。春秋战国时期,按摩基本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而被广泛应用。如当时的名医扁鹊就曾用按摩、针灸等综合疗法治愈彼太子的“尸厥”症,获得了起死回生的奇效。秦汉三国时期,我国的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 十卷问世,可惜此书现已铁。与此书同时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 ,对按摩的起源、手法、临床应用、适应症、治疗原则等各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手法治疗的机理,书中已阐述的相当精辟,有的至今仍指导着临床。隋唐时期是中医推拿的盛世,按摩作为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在基础理论、诊断技术与治疗方法等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远传阿拉伯等世界各地。
中医推拿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与分支。象整骨推拿、小儿推拿、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点穴推拿、内动

推拿、外伤按摩疗法、指压推拿、脏腑经络推拿、子午流注推拿、捏脊疗法等等。近百年来,中医推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实践证明,推拿疗法对治疗脊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1
.原理
推拿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调解机体的解剖位置与机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具体地说,就是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运用相应的手法,可起到矫正骨与关节解剖位置异常,改变肌肉系统与神经血管系统的功能,调整脏器失常的生物信息以至人体全身的机能平衡。临床对人体软组织疼痛,推拿具有独到的疗效。
人体肌肉附着点及肌键、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受到损害后,必然产生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发出疼痛信号,继而造成反射性肌痉挛。推拿是解除肌痉挛、消炎镇痛的有效手段,通过增加病变软组织的血供,消除炎症,解除局部组织的疼痛,充分增加伸展痉挛的肌组织的综合功效,达到舒筋活络,消炎镇痛,松弛肌群,打通血脉的目的。
推拿手法可以整复筋骨,重建力学平衡。通过手指细心触诊和X 线辅助诊断,发现软组织损害的各种病理形态及其相应的脊柱、骨盆、靛关节等解剖位置的改变与力线异常,然后经理筋分筋、关节整复等手法消除软组织异常应力,恢复推间及各关节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重建软组织与脊柱力学平衡。人体软组织病变经躯体内脏反射可引起相应的内脏功能改变,而推拿可以调整阴阳,改善内脏功能。临床上表现为许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征象,如头晕、目胀、目痛、视力减退、耳鸣、牙根痛、舌麻木、头面痛、胸痛、心悸、假性心绞痛、腹胀、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痛经、月经不调、生殖器痛等症状。如施以较强而深的推拿手法,作用于特定的软组织压痛点,或相应的脊椎节段俞穴处,产生适时的生物信息,经过神经或经络传递系统输人相关的脏器,调整脏器失常的生物信息,改善脏器功能。根据神经生理学观点,较强的推拿手法可以引起中枢兴奋,周围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处子优势状态;长时间的柔弱推拿手法,可使中枢抑制,周围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状态。所以,临证时,可以针对不同部位的疼痛及脏器功能的改变,采取适宜的推拿手法及作用时间,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推拿对人体的作用可表现为以下几方而。
( l
)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按摩可促使病变部位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新陈代谢加快,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
( 2
)对淋巴系统的影响按摩可促使淋巴流动加速,加强水肿吸收,对浸出起到治疗作用。
( 3
)对关节、肌肉、韧带、肌键和鞘膜的影响在受到损伤时关节可发生轻度错位,关节滑膜可能发生嵌顿。在按摩推拿中抖动、牵拉、摇滚等手法可起到" 142 '

复位作用。在体育运动或劳动甲过士坡分或一些小协调的动件叫遣成肌冈盯痉挛,按摩可使肌肉放松和解除疲劳。由于损伤和退变,肌肉、肌健和键鞘及韧带可发生变性粘连和疤痕化。按摩除手法能直接机械性地分离粘连外,还可促进局部血液、淋巴流动、营养状态的改变而使粘连吸收。疤痕和变性的组织可恢复为柔软而有弹性的组织。对挛缩的肌肉和关节囊,按摩亦可使之松懈,逐步回复及加大关节的活动幅度。
( 4
)按摩推拿可起到镇痛作用推拿可促进体内止痛物质内啡肤含量的增加,致痛物质单胺类排泄减少,恢复细胞膜及钾离子通道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疼痛症状缓解。按摩还可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调节作用,起到镇痛效应。2 .方法
手法治疗虽有其优点,亦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具体的治疗,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法。
( l
)常用组合手法下列手法中的前5 种主要为使肌肉放松,且每种手法可多次重复后再进行下一项。在肌肉松弛的基础上进行以后的几项重手法,才能对椎间隙起到扭转、震动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除需一定的体力外,更需施以巧劲,这样才能使患者即能感到舒适,又能达到满意的疗效。手法治疗时,患者需俯卧子专用的按摩床上。
点:以双手拇指指腹前部从肺俞穴开始,顺棘突两侧点按各俞穴直到膀胧俞。
压:术者双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上背部按压棘突逐渐向下直至腰骸部。在每次按压时应附加双手向上下方分开的力量。揉:单手张开虎口,以拇指及其它四指分别置子两侧肾俞穴,轻轻颤动、揉按。亦可只用双侧拇指分别按于两侧肾俞穴进行上述手法。
推:用两手掌按压于脊柱两旁,给予一定压力并推向两侧。
摇:双手掌置于腰部正中,推摇患者,使患者身体左右摆动,使肌肉放松。抖:让患者两手扶于床缘,放松肌肉,医生站于患者足侧,双手握住患者跺部,用力将患者提起并在空中作抖动动作。然后使患者躯干呈波浪状轻轻落下,此时患者腰背肌肉进一步松弛。这一手法特别强调要用力而又轻巧,切忌把患者用力提起后又重重摔在床上。
扳腿:取俯卧位,一手按压第3 4 腰推旁位,另一手托住患侧膝关节,使髓关节过伸到一定程度,双手同时相对交错用力,有时可感到腰部有弹响,左右各作1 次。
扳肩:俯卧位,一手按压第4 5 腰椎,另一手插于患侧肩下,慢慢将肩部扳起到一定程度,然后双手同时相对交错用力。有时可感到腰部有弹响,左右各作1 次。
侧扳:俯卧位,患侧在上,健侧腿伸直,患侧腿屈曲。医生立于患者腹侧,一· I 拐·

手置于骼晴处,另一手放于肩部。当使患者躯干扭转到一定程度时,轻轻晃动。待患者肌肉完全放松时,双手向相反方向猛然同时交叉用力,此时可感到腰部有明显弹响,改换体位后再在对侧重复1 次。此手法亦需注意轻巧及掌握好时机。
盘腰:仰卧位,屈俄屈膝。医生立于患者右侧,用双手扶持其膝部并使膝部贴近胸前,推动双膝先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幅度由小到大,旋转数次后,左手固定患者右肩,右手向对侧下压双膝,扭转腰部到一定程度,双手突然相对交错用力。然后医生立于患者左侧,同上方法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数次后,以右手压住左肩,左手压膝向对侧到一定幅度后亦双手相对交叉用力,可再重复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