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六本 脊椎病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五章临床典型病案
内容开始
="FONT-FAMILY: 宋体">作,5 个月后随访,疗效稳定。

第十节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是“腰椎后关节错缝”、“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腰椎后关节炎”的统称,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也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一般是在受到外伤或退变之后较易发病。单个或儿个腰椎发生细微的解剖位置的变化而引起腰椎后关节错缝、创伤性关节炎和椎间韧带损伤为其主要的病理改变。
腰椎后关节是微动关节,周围包以薄而紧的关节囊,主要功能是稳定脊柱。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脊柱运动的基础是椎间盘和后关节,运动的动力是腰背腹部诸肌肉,脊柱内外平衡协调一致,是其完成各项复杂运动的先决条件,当内外平衡失调时,则会导致脊柱病理状态而产生临床症状。成年以后,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韧带、脊椎等组织器官都逐渐地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变,使内平衡的稳定性降低。在这时如果外平衡未能协调适应内平衡的变化时,若再遇到适宜的外力,尤其是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作某些突然的脊柱旋转活动,如失足踏空、踩滑、腰部突然“闪”、“扭”等,或腰肌处于松弛状态时,作某些不在意的动作,如弯腰取物、转身倒水、起坐等,会常因脊柱内外平衡来不及协调适应这种变化,使内平衡缺乏外平衡的保护,着力点的椎体及椎间组织在不稳定状态下承受较大的力,这就容易受到损伤而造成单个或数个椎体的移位,产生后关节错缝。这种位移或错缝,不同于‘,创伤性脊椎脱位”, 它是一种细微的解剖位置的变化,只引起后关节错缝和椎间软组织损伤,有时在关节开张时(尤其是腰能关节多见),关节滑膜嵌入,即形成“后关节滑膜嵌顿,' ,两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患椎棘突偏歪。
椎间韧带和后关节囊、硬脊膜等,均为极敏感的组织,有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其受到刺激或损伤后,可引起急性腰背痛,疼痛常常是很剧烈,表现为腰肌痉挛、板腰、腰部曲度的改变、出现功能性障碍等。
后关节错位,若不进行及时、准确的治疗,移位的椎体得不到复原,拖延下去就会变成慢性腰痛。在慢性的发展阶段,由于后关节处于异常位置,使得磨损增大,关节面软骨被破坏,骨质代偿增生,关节囊增厚面形成“后关节炎”。由于内平衡失稳,常在适宜外力的作用下重复并加重原部位损伤而出现急性发作。
腰部后关节运动范围最大的是第4 和第5 腰椎,所以它们的关节囊较松弛,当腰部伸、曲同时合并旋转运动时,若用力不均衡,就很可能发生后关节错缝或滑膜嵌钝。所以,腰。、腰,是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好发部位。

1 .临床症状
患者一般主诉有急慢性下腰痛或单、双侧腰肌酸痛,甚至有向臀部、大腿或能尾部的牵扯痛,一般无腰腿串痛。腰痛常在卧床休息翻身时加重,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疼痛明显,作轻微活动后症状减轻,但在劳累之后又会加重。2 .检查
检查时一般没有神经根性刺激症状,双拇指触诊时可发现棘突偏歪、韧带钝厚活剥离,棘突和椎旁关节突压痛,但不伴有放散痛,无棘间隙变化。临床证实,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以腰。棘突偏歪者为多。X 线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发现。当后关节炎时,可见关节面变硬,关节突关节羽毛样改变,关节间隙变窄等。
3
.治疗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治疗,应以非手术的手法复位为主,同时应配合中药热敷和分筋理筋、平复韧带。复位后必须卧床休息2d 3d ,在一周内不许作腰部剧烈的旋转活动,之后,可参加一些轻微活动的工作。在痊愈后,应坚持腰背肌的功能锻炼,以加强自身外平衡的保护,稳固内平衡,这是预防复发的积极有效的措施。
4
.典型病例
( l
)童某某,女,40 岁,工人,1996 11 19 日就诊。
主述:ld 前在车间弯腰搬放机器零件,正在用力时,腰部突然感到一“闪”,随后疼痛难忍,并向右大腿放射,疼痛已持续ld
检查: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谈,直腿抬高试验,左45 。,右15 。。”指”诊检查,发现腰。棘突偏右,压痛(+ ) ,放射性压痛(一),棘间隙无明显改变,棘上韧带可触及一纤细纵行条索剥离。
诊断: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治疗:施用脊柱旋转复位法复位,拨正偏歪的棘突,同时施用分筋理筋手法,将棘上韧带理顶、复平。经门诊治疗,基本恢复正常,直腿抬高试验,左90o ,右90o ,腰部活动,鳗,sd 后复诊,一切正常。

( 2 }冯某某,女,38 岁,干部,1997 9 2 日就诊。
主述:患慢性腰痛已有7 年多,不敢后仰或前曲,扫地困难,直腰费力,需叩打腰能部才感舒适。不能走长路,否则会感到腰部酸胀、困痛。近来症状越发严重,在来我院之前未作过特殊治疗。
检查: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腰部前曲、后仰困难,触诊发现腰4 棘突偏左,· 190 ·

棘间隙无变化,无放射性压痛。
治疗:施用脊柱旋转复位法复位,将偏歪的棘突拨正,再施用分筋理筋手法平复受到损伤的韧带。经一次门诊整复,基本临床治愈,弯腰时手指尖可触及脚尖,后伸接近正常。7d 后复诊,一切正常。

第十一节棘上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患病后活动受限,起卧困难,有强迫性体位,极为痛苦。如急性损伤得不到不及时治疗,常会拖延成慢性损伤,不仅患者痛苦,而且给治疗带来困难。
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顶上的索状纤维软骨组织(据统计,73 %止于第4 腰椎,22 %止于第3 腰椎,5 %止于第5 腰椎),比较坚强,该解剖结构的特点是下腰部比较薄弱,而下腰部的活动量又是较大的,另外,在30 岁一40 岁左右,有75 %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腰椎棘间韧带组织变性,所以这就极容易使棘上韧带受到损伤。椎体棘突借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互相连接,棘间韧带比较薄弱,棘上韧带与黄韧带在棘间韧带的协同下,可以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这些韧带在正常情况下,皆受抵棘肌的保护而免受损伤。但在人体充分弯腰搬移重物时,能棘肌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推为杠杆将物提起,支点位于腰既部,此刻,韧带无能棘肌保护,所以,作用力就全部落在了韧带上,因而,用力过猛,或躯干骤然屈曲时,极易造成棘上韧带自个别棘突上被撕脱。长期的劳损(包括生理性劳损和病理性姿态劳损),也能使棘上韧带从棘突上分离。这种棘上韧带的撕裂伤,以腰部为多见。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所以一旦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人中枢,虽然范围很小,但却可以造成严重的腰痛或伴牵扯性腿痛。1 .临床症状
急性棘上韧带损伤,多因突然使腰椎向前屈曲的暴力所致,多见于弯腰劳动、搬取重物、运动训练、比赛之中等,若发生此韧带断裂时,患者可自觉有一突然的响声,并随之产生宛如腰部“折断”的感觉,不能弯腰,坐卧困难,局部疼痛剧烈,在前屈时更为明显,后仰可减轻疼痛,腰部的前屈、侧屈及旋转明显受限。
慢性棘上韧带损伤,多是由于腰部的长期反复的损伤所引起的,常有弯腰受伤的历史,一般多发生于30 岁左右的中年人,主要表现是腰背部的疼痛,以酸痛为主,可向臀部放射,疼痛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2
.检查
用双拇指触诊法检查。

对急性棘上韧带损伤,可发现棘上韧带有Icm 左右范围浮起,拇指左右拨动时有紧缩感,与下面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未粘连,多见0 . 1 m - 0 . 2 m 宽,最宽不超过0 . 3cm ,常见此段损伤韧带位于棘突旁。另外一种急性损伤,是以肿胀为主,患处明显钝厚,弹性变小,韧性很差,稍隆起,压痛明显,但未触及呈条索状剥离,经双拇指按其方向顺压后,症状立即缓解。这种类型的棘上韧带损伤称为“显微撕裂”。
对慢性棘上韧带损伤,触摸时可发现棘上韧带成片或成条索状与下面剥离而浮起,多见长1 m 4em ,宽0 . Zcm 0 . scm ;用拇指轻轻左右拨动感觉张力较小,与下无粘连,无钝厚的感觉,此为陈旧性损伤,病史多已数年。常见部位为颈7 一胸2 ,胸,, ,。,腰2 一亏,触及患处时患者无剧烈疼痛或无痛,仅有酸胀感。
如伴有棘间韧带损伤,常在患处(两棘突间)可触及一高起的、膨隆成半球状的软块,压痛明显。
3
.治疗
施用棘上韧带复位法复位(参见第4 章),急性患者可即时临床治愈;对慢性患者需继续进行分筋理筋、平复韧带,隔日次。
4
典型病例
( l
)崔某某,男,17 岁,学生,1997 10 ZH 就诊。
主述:lh 前在进行足球比赛时被撞伤,腰背痛,不敢弯腰,咳嗽时疼痛加重。
检查:腰前屈0o ,后仰15 。,左右侧屈均为100 ,旋转受限,患处压痛明显。诊断:腰部棘上韧带急性损伤。
治疗:施用棘上韧带复位法复位,并施分筋理筋手法平复韧带后,一切活动正常,临床治愈。
( 2
)朱某某,女,30 岁,打字员,1 997 6 5 日就诊。
主述:2 年前正在全神贯注地打字时,有人在窗外突然向她开玩笑,她猛地一转身,当时就觉左侧脊背和腰部有憋胀感,未在意。但自此之后,这种憋胀感一直持续了半年多,曾到医院检查末果。后这种憋胀感转变成酸痛,并逐渐向下肢放射,后经按摩治疗,不但没有减轻症状,反面使酸痛演变成为疼痛,且更加严重。
检查:左侧脊背及腰部棘上韧带损伤,有条索样硬条,压痛明显。诊断:棘上韧带慢性损伤。
治疗:住院治疗。施用分筋理筋手法,平复韧带;同时中药热敷患部,隔日1 次,经过20d 的治疗痊愈出院。

第十二节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梨状肌起自能椎:一前面,肌纤维经过小骨盆内面,穿过坐骨大孔进入臀部,最后止于股骨大粗隆,坐骨神经在臀部深层与梨状肌相邻。正常情况下,坐骨神经基本上应全部由梨状肌下缘穿出,但许多人的坐骨神经与梨状肌之间有一定的解剖变异。在这种变异的基础上,如果一旦由于梨状肌受到急性或慢性损伤,或由于炎性反应、痉挛等刺激、压迫坐骨神经干,则可产生放射性坐骨神经痛,这就是所谓的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在临床中,往往容易把此症误诊为“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坐骨神经炎”、“臀肌筋膜炎”、“风湿性肌炎”等,这样,治疗措施不当.拖延病程,使梨状肌由急性损伤转变为慢性过程,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1
‘临床症状
大部分患者有肩扛重物或在站立、下蹲体位时下肢有“闪”、“扭”的外伤史,也有部分患者仅有夜间受凉史;自觉患肢变短,走路跋行,腰臀部困痛或一侧臀部深层酸胀并伴随一侧下肢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的放射性疼痛,偶有小腿外侧发麻;腰臀部的疼痛向小腹部及大腿外侧放散,会阴部不适,阴囊、皋丸抽痛、举阳不能,使患者处于强迫体位,走路时身体半屈曲、鸭步移行步态;严重者臀部呈刀割样疼痛、剧痛难忍,夜不能眠,生活不能自理;大便、小便、大声咳嗽增加腹压时,造成一侧下肢串痛等。
2
.检查
施用拇指触诊法检查时,可感到下列两种情况。
( l
)急性患者梨状肌某些肌束局限性、条索样隆起,指触钝、厚,压痛十分明显;拇指触及梨状肌肌腹弥漫性钝厚,压痛明显,肌肉松软,弹性和韧性下降。
( 2
)慢性患者患侧臀部肌肉萎缩(以臀大肌、臀中肌为多见),触摸梨状肌时感到臀部有空虚感,梨状肌弥漫性钝厚(肿胀)或肌纤维束局限性变硬,弹性、韧性明显减低(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