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八本疼痛诊断治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六章疼痛相关形态学及生理学
内容开始
够感到两次疼痛,依时间排列称为第一痛觉和第二痛觉。并不是所有的人类个体都能明确地辨别两次疼痛觉。另一方面,刺激的条件也起一定的作用。比如,使用热刺激作用于长毛发皮肤区要比作用于无毛发皮肤区更容易诱发这种双重痛觉,因为无毛发皮肤区诱发双重痛觉反应的热刺激阂值为51 ,而毛发皮区的阑值更低些。尽管少数学者持不同见解,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一痛觉具有锐痛的性质,第二痛觉具有灼痛的性质。当刺激作用于四肢、躯体下部的前方时,双重痛觉比较容易辨别;而当刺激作用于躯体的其他部位或者头部、肩部时,这种双重痛觉就不容易辨别。实验研究观察到,第一痛觉的传导速度比第二痛觉的传导速度快2O 倍,用压力止血带可以阻滞第一痛觉的传导而第二痛觉不受影响。这些实验结果表明,这两次痛觉由不同的神经纤维传导:第一痛觉(锐痛)是由赫痛觉感受器产生,第二痛觉由C 纤维传导。电刺激人体皮肤的一定区域可以诱发双重痛觉。双重痛觉也可以通过改变刺激的强度或者通过阻滞粗大的传人神经纤维来诱发。进而,双重痛觉也可以通过将微电极放置于劝纤维或者C 纤维分别诱发锐痛和灼痛。同时将诱发相应感受器所在皮肤区的牵涉痛。
2
.人类痛觉与人类痛觉感受器活动性的相关性~跳y 疼痛感受点的形态结构,很容易使人们与其功能产生联想。刺激疼痛感受点诱发痛觉的刺激闭值仅为。.59 的重量(vonF ’胃实验);赫机械痛觉感受器和c 多元痛觉感受器的痛觉闭值(0 . 7 13 . 29 )覆盖了von Frey 疼痛感受点的痛觉闭值范围。以上2 种感受器的点状感受野内一般都含有大量的疼痛感受点(4O 个/c 时)和痛觉传人神经纤维。一些研究人员对于单个C 多元痛觉感受器所发放的冲动与痛觉的发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偶发的冲动一般不引起任何感觉,当冲动的频率达到一定值时可以诱发痛觉。肠此坷ork 等发现伤害性热刺激与C 多元痛觉感受器冲动发放量以及疼痛程度之间的定量关系。3 ,人类痛觉与动物痛觉感受器活动性的相关性应用分级定量热刺激实验所获得的结果显示,人类心理学实验的感觉一反应结果与从动物C 多元痛觉感受器记录到的刺激一反应曲线具有

108 · 第二篇基础理论

高度平行关系。与之相反,不论是从朋痛觉感受器还是特异温度觉感受器观察到的资料与人体实验结果均无相关性,伤害性化学刺激可以诱发痛觉或者疹痒。朋痛觉感受器对伤害性化学刺激无反应,而伤害性化学刺激可以激活C 多元痛觉感受器。目前发现存在2 C 多元痛觉感受器均可被伤害性机械刺激和伤害性温度刺激所激活,微电生理实验结果显示其中一种C 多元痛觉感受器仅对致痒刺激发生反应,产生痰痒感觉,另外一种C 多元痛觉感受器为痛觉感受器。冷刺激可以诱发钝性疼痛觉。阻滞A 纤维可以消除冷刺激诱发的钝性疼痛觉或者将冷刺激诱发的钝性疼痛觉转化成烧灼性疼痛觉。实验观察结果不支持冷刺激诱发的钝性疼痛觉是由于C 多元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的结果,提示这种冷刺激诱发的钝性疼痛觉是由皮下感受器受刺激而产生的。快速冷冻刺激可诱发锐痛,这种锐痛是由于肪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其刺激阂值一般为9 . 7
4
,痛觉过敏皮肤的损伤往往伴随痛觉过敏,表现为自发痛和痛觉闭值降低。痛觉过敏可以分为初发和继发2 种。前者发生于损伤区域,后者发生于包括损伤部位周围一定范围。研究结果显示,至少引起痛觉过敏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痛觉感受器的致敏。Meyer camphell 报道了他们用53 30 。的热刺激诱发人类皮肤痛觉过敏和致敏动物(猴)的朋痛觉感受器(而不是C 多元痛觉感受器)的实验结果。该实验是用热刺激作用于无毛发皮区,在使用305 热刺激之前,受试者感觉到的疼痛的程度与动物实验中用同样强度刺激诱发的C 多元痛觉感受器的反应是一致的。同时显示,这种情况下劫机械性痛觉感受器不发生反应。当使用了30 秒热刺激以后,受试者(人)的痛觉阂值明显降低,表现为用致敏前同样的刺激诱发的痛觉的程度明显增强。用同样的实验方法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C 多元痛觉感受器的反应性在致敏后明显减弱;与此相反,在致敏性热刺激作用后,朋机械性痛觉感受器的反应性明显增强(与人体实验结果一致)。提示痛觉过敏是由于肪机械性痛觉感受器的致敏引起的。
1982
年认Motte 等报道了在使用50 1005 的热刺激(不同于Meyer 等的实验条件)作用于受试者的皮肤,观察到人类受试者首先出现痛觉迟钝,随后又出现痛觉过敏。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们观察到,肪和C 多元痛觉感受器随损伤性热刺激作用后的不同时间出现不同反应。尽管动物实验中观察到了舫痛觉感受器出现致敏现象,但是与人类受试者实验资料不吻合。用压力阻滞方法阻断人类受试者实验皮区的周围神经,并未改变热刺激后的双相反应,即最初出现痛觉迟钝,随后出现痛觉过敏。比较两组实验人员所用实验方案发现,他们所用的热刺激的强度不同,观察到不同的结果。由此得出目前比较公认的结论是:C 多元痛觉感受器和朋痛觉感受器均与机体痛觉过敏有关,C 多元痛觉感受器与轻微损伤后痛觉过敏有关,筋痛觉感受器则主要在较严重损伤后的痛觉过敏的产生中发挥作用。
5
.痛觉感受器活化与致敏的化学基础目前认为,在痛觉的传导中化学物质至少发挥三方面的作用:① 激活痛觉(伤害性刺激感受)传人神经纤维产生痛觉;② 协助物理或者化学性刺激致敏痛觉感觉末梢诱发痛觉;③ 引起血浆内物质渗出增加,使血浆内有关活性物质到达并刺激痛觉感觉末梢。
学术界认为,痛觉感受器的反应有赖于受损伤组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支持这一论点的实验显示,动脉血管内注射某些化学物质,如乙酞胆碱、组胺、5 一经色胺和缓激肤可以激活痛觉感受器。但是这些化学物质不仅仅激活痛觉感受器,它们可以使机械刺激感受器活化。因此,学者们提出了痛觉感受器的活动是以某种(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为递质的,而且认为,痛觉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受刺激局部释放有关特异性化学递质。另外一种重要的可以活化痛觉感受器特别是C 多元痛觉感受器的致痛化学物质是辣椒素(Capsaicin )。不论是皮下注射或是局部使用小剂量的辣椒素均可以

第六章疼痛相关形态学及生理学· 109 诱发烧灼痛和痛觉过敏。目前认为,辣椒素有较强的感受器特异性。它能够激活温暖感受器和C 多元痛觉感受器,但是对冷刺激感受器和机械刺激感受器以及朋痛觉感受器没有作用。辣椒素具有双重作用,即诱发疼痛和镇痛作用。辣椒素作用于C 多元痛觉感受器的传人神经纤维可以阻断该纤维的传导作用达数小时之久;辣椒素作用于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可以引起感觉神经末梢对机械刺激丧失反应;对热刺激的反应闹值明显升高。辣椒素作用于周围神经引起脊髓传人神经末梢内P 物质、缩胆囊素和抗氟酸性磷酸酶的耗竭。不论是新生大鼠还是成年大鼠全身使用辣椒素后都引起脊髓、皮肤和其他周围组织神经末梢内P 物质的耗竭。同时,胃动素、缩胆囊素、肠道血管活性多肤和抗氟酸性磷酸酶都被耗竭。行为实验结果显示,辣椒素可以引起机体对致痛化学物质的反应性降低,在一定条件下也降低机体对热刺激的反应性。辣椒素对内脏疼痛有确切的镇痛作用。辣椒素的镇痛作用与P 物质的耗竭有关。
相关的形态学研究发现,辣椒素作用于新生动物选择性地引起脊髓背根无髓鞘神经纤维和部分细的有髓神经纤维丧失。辣椒素可以引起动物与痛觉有关C 神经纤维的变性而对自主神经中的C 神经纤维没有影响。
受损伤组织所释放的化学物质的另外的作用是致敏痛觉感受器。有关实验表明,动脉内注射缓激肚不引起痛觉感受器的活化,但是可以增加痛觉感受器对伤害性热刺激的反应性。除了缓激肤以外,P 物质和前列腺素也显示同样的特性。另外,P 物质能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导致血浆内物质渗出,血浆内的活性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其致敏。随着辣椒素引起P 物质的耗竭,P 物质对血管的通透性的影响消失,进而对痛觉感受器的致敏作用消失,引起痛觉感受器对致痛刺激的反应性降低而产生镇痛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以下物质拮抗:缓激肤灭活剂(倒叔叮邵两山哪B )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i omethaCin ) ,组胺拮抗剂(m 印界别.ne ) , 5 一经色胺拮抗剂(洲油尽哈de )。这些物质均可以减弱C 多元痛觉感受器的反应性,尤其是上述化合物联合使用时作用更明显。这些事实表明,痛觉的传导受多因素的调节。
6
.痛觉过敏的解剖分布如前所述,当皮肤受损伤时,皮肤的相关区域可能出现痛觉过敏。在伤口周围皮肤出现的痛觉过敏称为继发性痛觉过敏。关于继发性痛觉过敏的发生机制,玫丽5 ( 1942 )曾经提出伤害保护神经系统的存在及其在继发痛觉过敏发生中的作用,但是至今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随后的研究发现,皮肤发生损伤时,受损伤区域内的C 多元痛觉感受器被致敏,而且发现位于伤口邻近区域皮肤的C 多元痛觉感受器也被致敏。实验人员用丫组实验对继发痛觉过敏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用剪刀在动物的皮肤上做了一个小切口,在距离切口5 ? 10 ~处观察C 多元痛觉感受器对热刺激的反应。研究人员在切口与观察区之间注射局部麻醉剂,企图在重复实验中阻止继发痛觉过敏的发生,但是结果证明,在观察区内仍然发生了痛觉过敏。因此,学者们认为,继发痛觉过敏的发生可能与逆行性神经活动一神经反射与受损部位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扩散至邻近区域所引起的邻近区域痛觉感受器过敏均有关。另外,学者们还认为,继发痛觉过敏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有关。
四、肌肉的痛觉感受器
除了众所周知的机械运动感受器以外,肌肉组织还拥有其他类型的感受器,包括痛觉感受器。重要的痛觉感受器有第三组(细的有髓纤维)和第四组(无髓纤维)传人神经纤维。肌肉的痛觉感受器主要以神经末梢的形式分布于肌肉组织的结缔组织、血管壁和肌健。
(一)第三组传入神经纤维(肌肉痛觉感受器)
第三组传人神经纤维也称为第三组肌肉感受器,对牵拉刺激不敏感,而对压迫刺激表现出活跃

110 · 第二篇基础理论

的反应性。缺氧和二氧化碳对这种感受器没有明显的作用,因此,Paintal 为代表的学者称之为肌肉内的压痛感受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肌肉压力感受器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感受器主要感受肌肉与肌健连接处的压力变化;另一种感受器主要对肌腹的压力变化敏感。这些感受器有宽阔的感受野,并不受肌肉收缩的影响。还有一些感受器主要对肌肉间和肌肉组织表面的刺激敏感。最后,还有一部分感受器可以被牵拉刺激激活(第三组肌肉感受器中对牵拉刺激敏感的感受器属于功能感受器,而不属于痛觉感受器)。目前认为,第三组肌肉感受器中有一部分参与了痛觉的感受。动脉内注射致痛化学物质可以使70 %以上的第三组肌肉感受器活化,这些化学物质主要包括缓激肤、5 - 经色胺和钾离子。
(二)第四组传入神经纤维(肌肉痛觉感受器)
该种感受器主要对冷、热刺激比较敏感,对缺血刺激也有微弱的被活化作用,动脉内注射致痛化学物质可以激活动脉所供区域的肌肉组织的第四组传人神经纤维(第四组肌肉感受器)。这些化学物质主要包括:缓激肚、5 一经色胺、组胺和钾离子。重复注射同样剂量的缓激肤产生重复的效果。而重复注射5 一经色胺引起对5 一经色胺的快速耐受但是仍然保留对缓激肤的反应性,表明这两种化学物质作用于感受器膜的不同部位。前列腺素(PGEZ )和5 一经色胺具有增强感受器对动脉内注射缓激肤反应性的作用。
第四组肌肉感受器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