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八本疼痛诊断治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十九章神经阻滞及毁损
内容开始
减轻不必要的阻滞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
与脑脊液等比重的局麻药有2 . 5 %普鲁卡因、1 %地卡因、0 . 5 %布比卡因。临床上多习惯用重比重液,通常加入ro %葡萄糖液,使混合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为5 %一8 % ,其比重增加到1 . 018 - 1 . 035 ,而轻比重液很少采用。
神经破坏药有无水乙醇和酚甘油等。95 %一99 %乙醇在38 时的比重为0 . 78 0 . 79 ,若想将轻比重乙醇准确注人并局限于后根,关键是调整患者体位使患侧处于最高位置,并缓慢注药。每一脊髓节段可注射0 . 5 耐,总量一般不超过2 耐。5 %以上的酚甘油均为重比重液(5 %一7 %酚甘油比重为1 . 25 ) ,临床多采用5 %一10 %酚甘油溶液。每注人0 . 6 而,可毁损1 2 个脊髓节段。应用酚甘油时也应缓慢注药并调整患者体位使患侧处于最低位置,总用量一般不超过ld 。值得注意的是,药液的流动和扩散与注药速度密切相关。缓慢注药时,其流动遵循药液比重的规律;快速注药时,其扩散无规律可循,故注药速度一定要缓慢。
(三)适用范围
1
.脊神经后根毁损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因其并发症常见且较严重,现已基本不用于一般性疼痛治疗,而主要用于晚期癌痛、中枢痛、带状疤疹后神经痛等顽固性慢性疼痛。应用神经破坏药选择性地毁损脊神经后根,效果确切,操作方便,用药量小,治疗上述难治性疼痛效果明显优于硬膜外间隙毁损。
2
.普通脊髓阻滞主要用于疼痛部位的诊断。判断神经破坏药应用后可能获得的结果或并发症。
3
.全脊髓麻醉主要用于中枢痛、幻肢痛等顽固性疼痛。用1 . 5 %布比卡因10 20 而于30 - 605 内注完。观察呼吸及神志变化,约10 一巧而n 后,呼吸消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经气管插管后行人工呼吸。无呼吸状态持续约lh ,注意维持血压、脉搏稳定。待呼吸复现后,神志很快随之恢复。但有时主诉耳鸣、头痛、恶心,可用安定、氟呱咤处理。
(四)禁忌证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颅内高压患者。
2
.肿瘤发生脊柱转移或椎管破坏者。
3
,全身性严重感染或穿刺部位周围有感染者。
4
.全身状况差,无法耐受蛛网膜下隙阻滞者。
5
.疼痛范围不确切又非常广泛者。
6
.精神病患者以及小儿不能合作者。
(五)并发症
1
.头痛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3 %一30 %之间,多由过早活动使颅内压进一步降低所致。大部分自然好转,不需特殊处理。
2
.粘连性蛛网膜炎为无菌性炎症,使第二次穿刺时确认蛛网膜下隙威到困难。

第十九章神经阻滞及毁损· 395

3 .膀胧、直肠功能障碍是由于支配膀胧、肛门括约肌神经麻痹而引起,多在腰能部用药时发生。可应用理疗、针灸等,待数天至1 周后恢复。
4
.运动麻痹在颈、腰能部用药时,上、下肢可发生运动麻痹。穿刺针损伤也可引起。一般局麻药所致者恢复较快,破坏药所致者约需数月,故操作前应明确告诉患者及家属。
5
.化脓性脑脊膜炎多因未按无菌技术操作,将污染的药物注人蛛网膜下隙而引起。典型表现为起病急骤、剧烈头痛、体温升高、颈项强直、抽搐、意识消失。腰穿可见脑脊掖浑浊,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增多、细菌培养阳性,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
(六)注意事项
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及毁损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治疗手段。如果操作娴熟,管理得当,可为多数疼痛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痛等顽固性疼痛患者解除痛苦。但该技术本身可引起患者的生理紊乱,特别是神经毁损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因此在治疗前一定要向患者家属解释清楚,必要时采取协议书方式,征得同意方可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不管是神经阻滞还是神经毁损,不管采用何种进路,选择何种药物,均应备好急救用品和药品。注药完毕应保持适宜体位lh ,密切观察阻滞效果和患者生命指征变化。如出现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首先补充液体,再应用血管活性药多巴胺、阿托品等。如出现呼吸抑制应立即吸氧,辅助呼吸。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疹痒等可对症处理。对大小便失禁、运动神经的毁损等并发症,应重点放在预防。如疼痛部位较广泛,或位于腰以下部位,最好分次进行。一次选取一个脊髓节段,从最痛的部位开始,尽量选用酚甘油,剂量限制在0 . 2 0 . 3 耐以内。避免双侧毁损。即使患者是双侧疼痛,也应单侧分次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运动神经的毁损和括约肌功能的丧失。
三、硬膜外阻滞及毁损
硬膜外阻滞(ePidu 司喊ckor 面嚼罗)系指将局麻药注人硬膜外间隙,透过脊神经根处硬膜暂时性地阻断脊神经根的传导。若将神经破坏剂注入硬膜外间隙产生较长时间的阻滞,则称之为毁损。若将上述药物经能裂孔注人能管,则称之为能管阻滞或毁损。1933 I iotti 首次应用阻力消失法进行硬膜外间隙阻滞,1949 C belo 首先应用硬膜外间隙置管术,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进,该技术已成为我国临床麻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临床疼痛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操作方法
1
,体位硬膜外间隙穿刺时的体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和俯卧位,取后者体位行腰段穿刺时,腹下垫一8 10 Cm 高软枕。
2
.穿刺点的选择主要根据病变区域的神经支配,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及侧别。但晚期癌痛行硬膜外吗啡治疗的患者,可不受疼痛部位的限制,一律采用腰段间隙。遇有肥胖或有移行椎以及脊柱畸形患者,为准确定位,可借助X 光检查,并应用多种方法反复核实病变间隙。
3
.穿刺进路及方法穿刺方法依病变部位、患者情况及操作者的习惯不同而异。传统的方法有直人法和侧入法。一般颈椎、胸椎上段及腰椎多用直人法,胸椎的中下段、老年人、棘上韧带钙化、脊柱弯曲受限等多采用侧入法。也有操作者为了不损伤棘上韧带,任何部位都采用侧人法。近年随着疼痛临床的业务发展,一些新的穿刺入路相继问世,如椎间孔人路、小关节内缘人路、椎板外切迹人路等,大大增加了进人硬膜外间隙的选择余地,使操作者能根据患者情况及病变部位确定最合适的穿刺方法。
( l
)直人法和侧入法基本同蛛网膜下隙穿刺.但只有一次“落空”感,即黄韧带的阻力消失所致。此时应停止进针,应用下述方法确定穿刺针是否进人硬膜外间隙

396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l )抽吸试验接一注射器,反复轻轻抽吸,应无脑脊液或血液流出。
2
)气泡外溢试验将带有空气的生理盐水2 耐快速注人,取下注射器,可见有气泡外溢现象。3 )负压现象在穿刺针进人黄韧带之前,在针尾上悬挂一滴生理盐水,继续缓慢进针,当针尖穿透黄韧带进人硬膜外间隙时,可见悬滴被吸人,即负压现象。也可在针尾接装有液体的玻璃管,当进人硬膜外间隙时,管内液体被吸人并随呼吸而波动。
4
)气泡压缩在穿刺针进人黄韧带之前,在针尾接一带气泡的生理盐水注射器,轻轻推动注射器针栓,有回弹感,同时气泡压缩。此时继续缓慢进针,一旦突破黄韧带,阻力消失,气泡不再压缩,表明针尖已进人硬膜外间隙。
5
)置管试验需要置管的患者,如针尖确实在硬膜外间隙,置人导管一般较顺利。如遇阻力难以置人,则很有可能不在硬膜外间隙。
( 2
)椎间孔人路腰椎的椎弓根较厚,从胸l :一腰,间的椎间孔实际上是一个短管,它由上、下、前、后四壁和内、外两口构成。其内口因含有神经袖和神经根,故又称神经根管。穿越椎间管的血管神经束的走行规律提示,在其内口神经根靠近上壁,在其外口神经根靠近前下壁。椎间孔外口注药,其穿刺点定在腰椎棘间隙中点外侧3 3 . 5 cm 处。先与皮肤垂直穿刺直达横突(3 4 m ) ,然后退针少许,向内侧倾斜200 25 。角,沿横突上缘或下缘进针约1 1 . 5 Cm ,到达椎间孔外口附近常出现异感,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可注药。椎间孔内口注药其穿刺点远离后正中线6 8 cm ,针向内倾斜45 。进针到达椎间孔外口,再沿椎间管后壁缓慢推进,掌握好到内口的深度,经验证后再注药。但在内口的穿刺和注药,损伤神经根和(或)神经根袖的几率大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腰5 横突粗壮伸向后外上方接近骼峙后部,两者间又有强大的骼腰韧带相连接(常有钙化和骨化)。这样在腰,椎间管外口的后外方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骨纤维性屏障,上外方为横突,下外方为骼晴后部和骸骨翼,因此从侧后方无法进针,由此椎间孔人路只适用于腰4 以上的腰椎间隙。
( 3
)小关节内缘进路传统的直人或侧人进路,均是将药物注人硬膜外后间隙,间隙较大,药物扩散范围较广,而在疼痛临床常见的腰腿痛患者,多为单侧病变,仅涉及几条脊神经根。治疗时需要将药物集中注射到病变局部,而不需要扩散较广甚至到双侧,以免降低疗效。椎间孔人路虽可将药物注射于单侧,但椎间孔人路的穿刺点远离后正中线,穿刺路径长,组织损伤多,而且穿刺难度较大,往往需要在x 线引导下进行,使医患双方增加了射线损伤。另外,椎间孔人路在腰5 间隙的限制也影响了相当一部分腰椎疾患的治疗。
小关节内缘穿刺点的定位需借助X 光平片进行个体化测量,这样消除了个体差异,使穿刺准确率大大提高。首先要准确确定病变间隙,这是穿刺成功并保证疗效的第一步。病变间隙的确定可通过几个方面进行:① 观察X 光平片上骼岭的高度与腰椎水平的关系。如X 光平片上骼峪平腰5 椎体上缘,则在患者身上触诊骼峙可能平腰4 _。间隙。② 测量等比例x 光平片上能角连线中点至病变间隙的距离,再在患者的能角连线中点测量该距离,找到病变间隙。③ 由尾端向头端连续触膜能中岭,第一个明显的凹陷为腰5 一骸1 间隙。据此确定病变间隙。④ 最明显压痛点的确定。腰椎病变有时可以有多个间隙的压痛,但病变间隙的压痛最明显。如风_5 间隙病变,可以表现腰3 _ 4 、腰4 5 、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