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开始:
109 ,厚朴1009 ,白芍1209 ,甘草浸膏39 ,共烘干研面,加鸡矢藤挥发油Zd ,冰片少许)等量混合,每次用200 嗯。 (六)鼻药疗法 鼻药疗法是从鼻部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使机体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营卫通利,阴阳平衡,郁闭之气得以开达,从而邪去正安的作用。 1 .适应证头痛、眼目疼痛、牙痛、乳房疼痛、胸痹疼痛等。 2 .物品准备适合鼻药疗法的药物制剂如药末、药栓、药液等,滴管、注射器、雾化器、鹅毛管、小纸筒、羽毛、纸捻、盛药用器具、棉球或纱布等。 3 .操作方法 ( l )塞、纳法两法意义相近,主要是将药粒或药末制成如鼻腔粗细的栓子,用手指送人鼻中。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53
药栓发挥作用较慢而持久。 ( 2 )滴、注法两法均使用药液。滴法用滴管吸药液滴于鼻咽部;注法则以注射器抽吸药液,以较快速度注人鼻咽部。 ( 3 )嗜、嗅法:嗜法以少量药末置于鼻腔内,使患者随呼吸吸人药末,并吸人药物的挥发气味;嗅法则以药末气味、烟雾剂、气雾剂置鼻前,或用雾化器令患者从鼻吸人。 ( 4 )吹法多用鹅毛管或小纸筒之类的小管径物,吹送药末至鼻腔较深的部位。( 5 )嚏法多用药末或羽毛、纸捻之类物品,对鼻腔进行轻柔的刺激,使鼻粘膜发生反应而打喷嚏。 4 .注意事项① 从鼻给药之前,应先清洁鼻腔,并用手在鼻翼两旁揉按,以利于药物的吸收。② 运用塞、纳法时,栓子大小要适当,且要光滑,以免损伤鼻粘膜。③ 在运用某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应裹以纱布,以减轻刺激强度。吹人的药末越细越好。吹药时,口中宜含水,以免呛咳。④ 在用药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鼻孔热辣、流泪、流涎或喷嚏等刺激症状,是属正常现象。若有鼻出血或呛咳等症状应停止给药;若喷嚏不止,可饮凉水止之。 5 .常用处方治头痛、牙痛方:① 用速效镇痛散(白芷、川芍、细辛、升麻、冰片、薄荷共为末)塞鼻治疗神经性头痛、偏头痛、慢性鼻窦炎所致头痛及龋齿、牙周炎所致牙痛。② 用细辛、川芍各99 , 娱蛤、山奈各69 ,冰片0 . 59 ,分别研成细末后和匀,以纱布或绸布一小块包药末少许塞人鼻孔,左右交替使用,每日更换1 , 2 次,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头痛、枕神经痛等。(七)发泡疗法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称为发泡疗法。本法具有祛邪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 1 .适应证痹痛、痛经、牙痛。 2 .物品准备治疗盘、发泡药物、刀、切板、乳钵、塑料纸、绷带、无菌纱布、棉签、注射器(5 - 10nil )、针头等。 3 .操作方法根据发泡部位不同,嘱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暴露发泡部位,将准备好的中草药洗净,切碎,捣烂,捏成饼状(直径不超过Icm ) ,再将药饼敷于选定的部位,盖以塑料纸、纱布,以胶布固定。待局部自觉有蚁行感,皮肤红、灼、疼痛,即将药饼取下。6 ? sh 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胀满后,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莉人水泡下方,抽出泡内液体。最后消毒针眼,盖上无菌纱布,胶布或绷带固定。 4 .注意事项① 发泡部位应作局部清洁处理,抽液、换药均应按无菌操作,防止感染;若已感染,按感染伤口处理。② 药饼不宜过湿,敷的范围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敷药后需密切观察局部反应。③ 泡液应抽尽吸干,若再有液体渗出,可继续抽吸。④ 体质虚弱者慎用本法,皮肤病变部位禁发泡。 5 .常用处方 ( l )三叉神经痛方贴敷发泡药物的部位选上关穴,牙痛选下关穴或颊车穴,神经痛选阿是穴。( 2 )风湿痛方采用斑鳌丹(斑鳌12 . 59 ,雄黄2 一49 ,共研为细末,加适量蜂蜜制成直径约2 ~的小丹),每次1 粒,贴穴位上或痛点,用胶布固定,8 一解h 揭下,局部有绿豆大小水泡,经过5 一7d 后水泡可自行吸收,一般连用l 一5 次。 ( 3 )坐骨神经痛方采用白降丹(水银、牙硝、白砒、皂矾、食盐、雄黄、硼砂、朱砂经升炼提制而成)0 . 39 置于坐骨神经各明显痛点,外贴伤湿止痛膏,Zd 后发泡。
554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八)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中药离子导人疗法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透人机体,通过电流及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祛痛治病的一种方法。 1 .适应证多种疼痛病症,如头痛、胃院痛、腹痛、胸痛、神经痛、骨质增生及风寒湿痹所致肩、背、腰疼痛等。 2 .物品准备直流电疗机或电兴奋治疗机、衬垫、导线、导线夹子、砂袋、绷带、胶布或塑料布、配制适合浓度的药液。 3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卧位,暴露治疗部位,检查皮肤是否完整。选用大小适宜的电极,在湿布衬垫上洒好要导人的药液。查对极性,将导线连接在治疗机的直流输出端,再将电极置于治疗部位,用绷带或砂袋予以固定。检查机器电位器是否处在“0 ' ’位,接通电源,使整流管的灯丝加热1 一2 而n 后,缓慢地按顺时针方向调节电位器。此时一方面询问患者的感觉,如刺感、蚁走感,同时注意观察毫安表指针。调节到要求的电流强度为止。每次电流量3 一smA 或ro 一20m · A 不等。一般治疗时间为20 一30 而n 。治疗完毕,应按治疗时的相反顺序关闭机器,最后取下电极。4 .注意事项① 治疗前应先检查机器回路是否正常工作,输出电流是否平稳。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要移动或振动机器。每次治疗后机器需休息6 一8 而n 。② 治疗机需接地线,治疗中患者不要触摸接地金属物品,以保安全。③ 药物溶液应新鲜,一般不超过1 周。治疗时应注意药物极性和电极极性相同。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治疗前应做皮肤试验。④ 治疗宜在饭后1 . 5 一Zh 进行,饱食、酒后不予治疗。 若有较大的皮肤破损或有皮肤病如湿疹、皮炎、化脓性感染及有出血倾向、严重疾病者,不可进行治疗。 5 .常用处方 ( l )治骨质增生方用乳香、白芷、没药、川芍、羌活、天南星、蒲公英、草乌、赤芍、当归、干姜等煎液,进行离子导人,治疗颈、腰、胸、膝、跟骨的骨质增生。本方通过其祛风散寒、活血行气而达到止痛作用。 ( 2 )治痹症疼痛方① 生草乌1009 ,生洋金花209 , 75 %酒精1 以刃而。先将上药捣碎或为末,置人已备好的酒精瓶内,闭封浸泡3 一7d 后备用。多用于风寒湿痹。② 生洋金花009 ,生草乌109 ,生当归209 ,生川芍rog , 75 %酒精1 仪℃ rul 。制法同① 方,多用于外伤淤阻性的疼痛。( 3 )治腰腿痛及软组织损伤方用乌头、丹参、虎杖各309 ,牛膝、红花各159 ,以50 %酒精sood ,浸泡24h 后去渣,取液离子导人。 ( 4 )治头痛方将白芷煎为5 %的溶液,常规平流电离子导人,前额衬垫阳极,枕部为阴极,治疗功能性头痛。 ( 5 )治神经痛方以乌芍汤(川乌、川芍、白芷、片姜黄、玄胡、防风)为基本方,痛甚加草乌,坐骨神经痛加川牛膝,枕神经痛加羌活、细辛,有痰阻经络者加天南星。以直流感应电疗机离子透入,部分病例配合乌芍汤汤剂内服效果更佳。
第三节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用于治疗疼痛或其他各科疾病,在我国已有30 [ X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扶正去邪、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消炎止痛的作用。由于操作简单、治病止痛效果确切、无毒副作用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患者喜爱。针灸疗法实际上是分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55 为针法和灸法。 一、针刺镇痛作用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镇痛主要作用机制可归纳为: 1 .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作用通过针刺深部组织的提插捻转等手法,刺激了很多感受器、神经末梢和神经干,加强了传人的粗神经纤维(。、p 、下类)活动,减弱了传入的细神经纤维(c 类)活动。这两种镇痛与疼痛刺激信息在经过脊髓背角时,于脊髓水平发生相互作用,在经过脊髓以上的中枢核群以及人体的大脑皮质时,均会发生一系列的相互制约与影响,最后达到镇痛效应。2 .疏通经络及其调整作用根据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的理论,经络循行不畅是引起疼痛的原因,针刺后疏通经络是治疗疼痛的重要法则,经络还与自主神经有密切联系,针刺后自主神经功能可以得到稳定,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内环境的作用。 3 .中枢神经递质和体液因素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针刺后中枢性5 一经色胺和乙酞胆碱增多,可能对针刺镇痛起加强作用。针刺后血中吗啡类物质含量增高,增高程度与针刺镇痛效果成平行关系。在人和动物针刺实验时可从脑脊液中提出一种肤类物质,称为吗啡肤,是一种内源性镇痛物质。 二、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针灸治疗要针对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脆穴和针灸方法加以配伍组合,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 (一)选穴原则 1 .近部选穴又称局部选穴,就是在病痛的肢体、脏腑、五官部位,就近选取腑穴进行针灸治疗,如头痛取百会和风池,膝痛取膝眼、膝关等。 2 .远部取穴又称远道取穴,就是在疼痛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如“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就是范例。 ( l )本经取穴按诊断病变属于何脏何经后,即在该经选取有关穴位治疗,如肺病取太渊、鱼际,急性腰痛取人中等。 ( 2 )异经取穴许多疾病的病理变化在脏腑与脏腑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故治疗时需统筹兼顾。 ( 3 )循神经干取穴按病情所在穴位,沿神经干走向取穴来进行镇痛治疗。 ( 4 )对症选穴是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根据标本缓急选穴,痛点选穴(阿是穴)属于对症选穴。“以痛为偷”, “在分肉间痛而刺之”,如(针灸聚矣· 肘后歌》 所说“打仆损伤破伤风,先于病处下针攻”。 (二)配穴方法 在经穴主治纲要和选穴原则之基础上,根据不同疼痛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2 个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应用。常用配穴方法: 1 .远近配穴如胃病足三里配中院。 2 .左右配穴如胃痛双内关、双足三里。 3 .上下配穴合谷配内庭治疗牙痛。 4 .表里配穴也称阴阳配穴,如取胃经的足三里配脾经的至阴治疗消化不良。 5 .前后配穴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