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八本疼痛诊断治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内容开始
针或粗圆利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我国“九针”刺法中的“烙刺”发展而来,如《灵枢· 血络论》 说:“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金也”。
本疗法的作用为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消炎解毒,清热消肿,祛痰解痉,软坚散结,调和阴阳,健脾开胃。现代科学证明,挑治疗法能改善人体血液微循环,增强人体白细胞,可使已升高的基础代谢率降至正常水平,可使唾液分泌增加并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等效应。
临床上多用此法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后遗症、顶背疼痛、痹症、肩周炎等疼痛,有独特的疗效。也可治疗偏瘫、面瘫、面肌痉挛、面痉、神经衰弱、甲亢、慢性支气管炎、哮

562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喘、结核、疗疮疖肿、白喉、扁桃体炎、咽喉炎、胃肠病、月经不调等非疼痛疾病。
1
.所用物品治疗盘、无菌粗圆利针或三棱针、2 %碘酒棉球、75 %酒精棉球、胶布、无菌纱布、弯盘等。
2
.治疗部位多在颈项部、肩背部、腰骼部等部位。选择取穴原则为:
川以背俞、夹脊穴为主要定点挑治,如头面颈项部疾病,取颈,_ 7 椎夹脊穴;胸腔内脏及上肢疼痛,取颈3 一胸:椎夹脊穴;上腹部内脏疾病,取胸8 _ , 2 椎夹脊穴;腰部及下腹部内脏疾病,取胸,。-腰:椎夹脊穴;肛门部及下肢疾病取腰2 至骸4 椎夹脊穴。
( 2
)以痛为脑找痛点挑刺就是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治疗,如肩痛多在肩脚骨的表面和三角肌前缘找痛点,腿痛多在腰骸关节表面找痛点进行挑刺。( 3 )选反应点挑刺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相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敏压点、疹点等)进行挑刺。如麦粒肿患者,可在麦粒肿点(胸,一胸:椎旁3 寸的范围内选一点)进行挑刺。
( 4
)从脊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如舌肌麻痹、喉痛失语、哑症可在舌下神经点(下领角与舌骨大角的连线的中点)挑治。
3
.操作方法令患者反骑坐椅上,两手伏于背靠架上或病人俯卧位,暴露颈肩或背腰部,准确选定挑治点(或穴位)用龙胆紫做一标记后,常规消毒皮肤,术者左手拇、示指固定局部皮肤,右手拇、示指捏住针体,中指则在针头处支持和调节,持针将挑治点的表皮划破0 . 2 0 . 3 cm 。然后深人表皮下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将其挑断或切断,挑尽纤维后,消毒皮肤,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
4
.注意事项
( l
)术前向患者交代好,避免情绪紧张,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
( 2
)术前应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术后保护局部清洁,3 sd 不能用水洗,以防止感染。( 3 )针尖在原口出人,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划。
( 4
)术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 5
)孕妇、严重心脏疾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挑治疗法。
四、灸疗法
灸疗法是利用某种易燃材料和某种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灼熏烤,借其温热的刺激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病痛或保健之目的,是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我国以艾作为灸治材料治疗各种病症,在2 《 刀)多年以前已经相当普遍。
(一)灸法的作用
1
.温散寒邪《 素问· 调经论》 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2 .温通经络艾叶辛温,可通经络,逐寒湿,活血逐痹。
3
.固阳固脱《 扁鹊心书》 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
4
.消淤散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灸能使气机温调,营卫和畅,故淤结自散。5 .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院,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可见无病自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二)灸疗法适应证
1
.寒邪所致的各种疼痛如胃肮痛、腹痛、腰背痛、腿痛。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63

2 .气滞血淤、经络淤滞引起的麻木、疼痛、肿胀。
3
.气虚血亏而致的各种虚性疼痛。
(三)灸疗法的取穴原则
灸疗法的取穴原则与一般针刺疗法的取穴原则基本相同。即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经验选穴。另外根据《 千金要方》 “凡灸当先阳后阴… … 先上后下”之说,一般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四)灸法的补与泻
灸法的补泻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艾灸补法:点燃艾灶后,不吹其艾火,等待慢慢地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长,壮数较多。灸治完毕后再用手按其施灸部,这样可使真气聚而不散。艾灸泻法为:点燃艾灶后,以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灶再灸,灸治时间短,壮数较少,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谓之开其穴而邪气可散。
(五)常用的灸疗法
常用的灸疗法有:艾住灸、艾条灸、温针灸、灯火灸等。
1
,艾灶灸艾住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示、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制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小体。大者如半截干橄榄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小者如麦粒大。艾灶灸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灸法,可分直接灸、间接灸等。
( l
)直接灸法又名明灸、着肤灸。是把艾灶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操作方法:
l
)在施灸部位皮肤上涂点酒精,放置中等灸住;或涂点蒜汁,放置小艾柱。点燃施灸,不等艾灶燃尽而患者感到灼痛时,立即用镊子夹去艾住,更换新艾住再灸,一般灸3 7 壮,以局部皮肤红润为止。不要使皮肤烧伤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成灸疮,为无瘫痕灸。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皮肤庆及风寒性疼痛等。
2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住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从而起到治疗保健作用,称为瘫痕灸,又名化脓灸。《 针灸资生经》中说:“凡着灸得疮,所患即建,不得疮发,其疾不愈。”每灸完一壮,即涂蒜汁1 次再灸,一般7 9 壮即可。约1 周化脓,以后每天换膏药l 次,灸疮45d 左右愈合,留有瘫痕。此法适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病、结核、癫痛、高血压等,对预防中风和防病健身都有较好作用。
( 2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艾住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l )隔姜灸取新鲜生姜l 片,切成厚0 . 5 2 m 许的姜片,在中心处用粗针刺数孔,放在应灸穴位的皮肤上,然后再将艾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注燃尽时更换艾炫至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在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感觉舒适为宜,一般每次5 10 壮。此法适用风寒湿痹痛症、痛经及呕吐、腹痛、腹泄、阳痰、遗精、早泄、不孕等虚寒病症。
2
)隔蒜灸以蒜片代替姜片,方法同隔姜灸,适用于治疗虚寒劳顽痹所致疼痛,也可治疗疗、疽、疮、蛇蝎毒所伤,腹中积块及结核等。
3
)隔盐灸取纯净于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后,将肚脐填平,再将艾住或用艾条放在盐上点燃施灸,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一般灸3 ' 9 壮。具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房事过劳、阳虚气短等症。
4
)隔胡椒饼灸以白胡椒研末,调面粉作饼,约0 . 3 m 厚中央按成凹陷,内置药末(丁香、肉桂、察香等)将凹陷填平,上置艾灶灸之。此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痛及局部麻木等症。

564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2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艾绒中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施灸,名为“雷火神针”或“太乙神针”或称药物艾卷灸。
操作方法:艾条灸的种类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和间接灸3 种。
( 1
)悬起灸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如下3 种。① 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3 Cm )进行熏烤,根据病人热感上下移动,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有红晕为度。② 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③ 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记转移动。
( 2
)实按灸将含药物的艾条点燃后垫上纸或布上,趁热按到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1 25 即可。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反复施灸,每穴灸7 次左右。
药物艾条的制作:方① 艾绒1009 ,硫磺69 ,察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积壳、皂角、细辛、川芍、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19 ,上药研成细末和匀,以桑皮纸一张约30cmz ,摊平,先取艾绒259 ,均匀铺在纸上,每次取药末69 均匀搀在艾绒里,然后卷紧成圆筒状,外用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1 层,两头留空3 Cm ,捻紧而成。方② 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川山甲各69 ,察香少许,薪艾印g ,制法同方① 。
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疼痛、痪证、腹痛、腹泄等。
( 3
)间接灸是将艾卷点燃后悬于穴位上,并在穴位或患处覆盖某些物品而施灸的方法,最常用的隔核桃皮壳灸,适用于结膜炎、近视眼、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症。
( 4
)温针灸实为悬起灸的一种特殊操作方法,是针刺与艾条相结合,兼有2 种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如风寒湿痹所致的各种疼痛。
先将针刺入榆穴,得气后留针在适当深度,随之套入厚纸片遮盖四周皮肤,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2 3 Cm 的艾条,点燃施灸,使温热沿针体传至穴内,达到治疗目的。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取下,换柱再灸,灸毕除去艾灰,退出毫针。
(六)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1
.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瘫痕,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烂,不易愈之、
O

2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单页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