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八本疼痛诊断治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内容开始
 

第一节中医疼痛概论

我国中医学对疼痛即痛症的认识和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积验宏丰,代有发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调治方法,是数千年来不断实践的经验结晶,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的一枝奇葩。传统医学不仅治痛疗效卓著,而且安全简便,毒副作用极少,日益显示着自身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向来为我国劳动人民所钟爱,也为世界各国医学界所重视。

一、中医治痛历史

在漫长的医学历史中,最早对“疼痛”的研究和治疗做出巨大贡献的当属我国的传统医学。早在公元前5 世纪,西医学尚未开化之前,在埃及、印度古国还把“疼痛”认为是“魔鬼”、是“上帝”或神灵对人类的“惩罚”,对疼痛的实际毫无了解的时期,中国医学就已对“疼痛”有了辩证唯物的认识,首先提出了“不通则痛”的理论。中医学对疼痛的研究奠基于秦汉,充实于晋隋唐,发展于宋元,完善于明清,创新于现代。如《素问》中的《 举痛论》 、《 痹论》 ,《 灵枢》 中的《 固痹》 、(论痛》 ,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 ,孙思邀的《 备急千金方》,张从正的《儒门事亲》 ,张景岳的《 景岳全书》 ,刘恒端的《 经历杂论· 诸痛论》 等经典名著,对多种痛证的辨证论治颇为精详,形成理法方药兼备的证治体系,对后世人们辨治痛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医学对疼痛病机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导致疼痛的原因很多,诸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淤血、虫扰、食积、结石、外伤等均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升降失常,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各种痛证,然致痛之病机则不尽一致,综合前贤各家相关学说,结合临床实际,将其归纳于三点,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可执简驭繁。
《 一)“不通则痛”论
“不通则痛”是指某种或某些致痛因素侵袭人体,使其经络、脏腑之气机痹阻,血脉淤滞不通而引起的疼痛之证。“不通则痛”作为痛证的主要病机,最早见于《 黄帝内经》,尤其是《素问· 举痛论》 中所述明确,如谓“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说“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瘴热焦渴,则坚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古今医鉴· 胁痛》 中述“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能为痛”。金元时期李东恒在《 内经》 基础上对痛证病理加以概括,在《医学发明· 泄可去闭萃劳大黄之属》 中明确提出不通则痛的病理学说,同时在治疗上也相应地确立了基本法则― 通利之法,即“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病邪不同,病机也因之而异,不通则痛可分为:
1
.气机阻滞气机致痛与肺、肝、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气机出人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肝郁气滞、肺气郁闭、脾胃气滞时可使经脉流行失常,气血

544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运行失调,奎滞不通而产生疼痛。
2
.淤血阻络血淤于内,脉络自痹,痹则为痛。导致淤血阻络的病机可为气滞血淤、寒凝血淤、湿阻血淤、热奎血淤、痰淤互结。另外,久痛者因气久阻,血亦痛,气血淤,谓“痛则不通也”;运血者即是气,气行血乃流,气虚则血流迟缓,运行涩滞,致淤血痹阻脉络,发为痛证。
3
.寒邪凝滞寒主凝敛,主收引易致经脉发生缩蜷、细急、稽滞、牵引、痉挛,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疼痛。《 素问· 痹论》 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客太阳、太阴、少阴或中厥阴等所属脏腑经络引起痛证为多。
4
.热邪雍遏热邪雍盛,正邪相搏,则影响气血运行;加之血受热煎熬,血热伤阴,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奎滞,可发为痛证。《 丹溪心法》 中云:“痛甚者火多”。《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亦云:“诸病跄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热奎肺络,热郁肝胆,热结阳明,热犯心经,热扰清空,热客肌肤时均可引起疼痛”。
5
.湿邪阻遏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最易阻遏气机,闭阻气血而发生疼痛。湿蒙空窍,清阳不展则头痛如裹,湿遏脉络、关节留而不去,成痹疼痛、沉重,则周身走痛或关节闷痛;湿困中阳,阻遏中焦气机可见院腹痞满疼痛。泄泻。
6
.湿热蕴蒸湿热相合为患,最易阻遏气机,上扰下注,流窜经络,遏止气血,致气血运行不畅,发展为多种疼痛。湿热蒸腾于上焦,困遏清阳,清窍气血奎塞而不行,可发生头、耳、牙、口、舌、咽喉疼痛;若痹遏胸阳,可胸痛、心痛;湿热蕴蒸于中焦,可致胁痛、黄疽、院腹疼痛、腹痛下利;湿热流注于下焦,阻滞气机可致尿痛、尿急、腹痛带下或生痔疮、肛裂等。
7
.寒湿阻滞寒湿同为阴邪,最易伤阳气,阻气机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疼痛,可引起腰痛、关节痛、腹痛、胃院痛等。
8
.饮、食、虫、石闭结痰饮、食积、虫积、结石等滞留于体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可形成

各种疼痛证。
9
.跌仆损伤

因败血淤结于脉络,血麟行耐!起疼痛症。

(二)“不荣则痛”论
不荣则痛是指某些因邪气侵袭或脏腑功能低下,引起阴阳、气血(精)等亏损,人体的脏腑、脉络失于温养、濡润导致的疼痛症状。
1
.阳气虚弱,脉络失煦“气者,人之根本也”,中气不足时可致气虚头痛、胃院疼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肾气虚可致痛经、腰膝酸痛;卫气虚则外邪易于人侵而见风湿痹痛。
2
.阴血亏损,脉络失濡血主濡之,《 灵枢· 本脏篇》 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若血虚不能滋荣,筋脉失养,脉络拘急,就会病发疼痛。正谓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肝血虚可见头晕头痛,筋急而挛痛;心脾血虚,则见产后头痛、身痛、腰痛、心腹痛等;脏腑阴虚,阴虚阳盛或阴蝎时均可引起不同痛症。
(三)“诸痛属心”论
《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心火亢盛,则热奎血滞而痛,疼痛的形成、轻重、转归,多与心神、心脉之功能失调密切相关。1 .心神失常致痛广泛“神者,生之制也”,神是生活活动的主宰。“心主神明”、“精生气,气生神”,一旦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营卫气血失和致神失主宰或影响“形”与“神”的统一、协调、平衡,则可发生人体任何部位的疼痛。在心神失常所致的痛症中,情志内伤是不可忽视的致痛因素。七情中的怒、喜、悲、恐、惊、思、优及寒、劳均可使气机逆乱,血行失常,脏腑失调而形成或诱发疼痛。2 .心脉失和,致病主因心主身之血脉,血液在脉络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流布全身,完全依

l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45

心气、心阳的鼓动。谓之“人心动则血流诸经,而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 ,自无疼痛之患。若六淫、七情、劳倦及外伤等,使心脉失和、脉络枯涩或淤滞不通而发生各种疼

赖利痛

三、疼痛的辫证施治要.点
由于痛症范围甚广,病机复杂交叠多变,其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分,病位有脏腑经络深浅之异,病性有寒热、虚实之殊,病程有长短久暂之别。所以临症必须综合考虑,详细察辨,并采用恰当的立法方药,分而治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辨证施治宜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主症,务在止痛主症是指能揭示疾病本质,可作为辨证主要依据的症候,它可以随痛机的转化而发生改变。临床辨证施治时抓住了主症,就是抓了疼痛的主要矛盾,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病情复杂,诸多症状交织在一起,主症难辨时,需运用“望、闻、问、切”这四诊手段确定主症,重点是权衡病情的轻重变化,分析疾病的先因后果,审辨征象的急缓异同。
2
.辨缓急,标本兼顾“病有标本· · ,…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素问· 标本痛传论》 )。疼痛的辨证施治,必须权衡其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于某些属于标本俱急的疼痛,则应标本同治。
3
.识病性,立法中的疼痛的病性,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宜详察细辨,分而治之。如寒性疼痛,多属阳气亏虚、脉络失养所致,治宜温补阳气、散寒止痛,并视其以何脏为主,而治有主次;热性疼痛或为火热内盛、雍遏气血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或通里攻下;阴虚火旺、脉络挛急所致热性疼痛,治当养阴清热,缓急止痛;虚性疼痛多为正虚、不荣、不充、不调、不煦所致,治为补虚止痛,而不能肆用通利、攻逐之剂;实性疼痛,多为实邪阻滞脏腑,遏塞经络,不通则痛,治依“通则不痛”之旨,采用不同的通利之剂。
4
.察病位,脏腑、经络异治痛症的病位甚为广泛,涉及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上下表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疾病的轻重和痛势的进退,所以详察病位的所在,是辨证施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5
.审病程,法随症转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病程的长短当以阶段性加以区分,疾病的阶段性不仅能反映出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展,而且可以揭示痛机的转化和疾病的预防,故施治方法也应随着病程长短和症候趋势作相应的调整,因证立法,才能紧扣痛机,冀获全效。
6
.制剂型,贵在速效中医中药治疗疼痛,应立足于速效、高效、稳效和简便易用。目前,临床疼痛治疗中,中医疗法、经验、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中药内服法、中药外用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

第二节中药疗法

中药治疗疼痛疾病在临床上通常分为中药内服疗法和中药外治疗法两大类别,现予以分别介绍。一、中药内服疗法
中药内服疗法是中医临床治疗方法中最主要的疗法之一,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药制成汤剂、丸剂、散剂等不同剂型,根据不同需要选用最佳剂型内服,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中药内服法为治疗疼痛症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疼痛疾病,因使用的方药组成不同而

546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起着不同的作用效果,临床治疗中仍需辨证施治。其治法是以症候为依据,立法以辨证为前提,根据八纲、脏腑辨证及药物属性组方,分而治之。
立法原则应为协调阴阳,发表攻里,越上引下,温寒清热,补虚泻实。治法有正治与反治之分或称逆治和从逆,正治是逆其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征象而治,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药物的性能
1
.中药的药性分为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及平性。温与热属阳药,寒与凉为阴药。寒症用温热药,热症用寒凉药。用药时也应考虑天时气候,如天气炎热时,应慎用热药;天气寒凉时,慎用寒药。
2
.药物的五味分为酸、苦、甘(包括淡)、辛与咸。药物的气味有厚薄之分,气薄者善发泄,味薄者长于通利,气厚者助阳生热,味厚者补阴泻下。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汗行气等作用,适用于表症和气滞血淤之症;甘味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气血、缓解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症和某些拘急疼痛;酸味或兼涩味,能收能敛,有止汗、止泻、止咳及缩尿等作用;苦味能泄能燥,有泻热燥湿作用;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润肠通便等作用;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作用。性和味结合,如苦寒药能泻火热于内,辛寒药能散风热于外,甘温药可以壮阳,甘寒药可以滋阴。3 .药物的升降沉浮升浮药多主上升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多主下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和泻下等作用。辛甘温热药多主升浮,苦咸酸寒凉药多主沉降。花、叶、皮毛及质轻药物多主升浮(也有例外),子实及矿石等质重药物多主沉降,药物经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敛,盐水炒则下行。
4
.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特殊作用。能止咳平喘药人肺经,能熄风止痉的药物归人肝经,有些药物可兼归数经。五味药物人胃后各归所喜攻,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人肺,咸先入肾。
常用引药归经药物,又称引经药物。能促使药物作用于身体上部的药物有桔梗,能载药物下行者有牛膝。每经都有引经药,使其他药物作用直接达到某特殊经络及脏腑。如手太阳小肠经为黄柏、箕本,足太阳膀胧经为羌活,手阳明大肠经为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胃经为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三焦经上部为柴胡、连翘、地骨皮,中部为青皮,下部为附子;足少阳胆经为柴胡、青皮;手太阴肺经为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白术;手少阴心经为黄连、细辛,足少阴肾经为独活、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丹皮,足厥阴肝经为柴胡、青皮、川芍、吴茱英等。(二)中药内服治疗疼痛大法
内服药物治疗疼痛从病机上分为“补”、“通”两大法则。按疼痛分类则有相应的十一法:1 .祛风止痛法适用于因风邪引起的疼痛疾病。
常用药物:荆芥、防风、独活、羌活、白芷、奠木、威灵仙、秦芜、稀签草、苍耳子、海风藤、桑枝、松节、白花蛇、乌梢蛇、蛆酬、白僵蚕、全蝎、娱蛤、天麻、钩藤、白羡黎等。
外风宜散,常用方:川芍茶调散、大秦芜汤等。
内风宜熄,常用方: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2
.温经散寒止痛法适用于因寒邪引起的疼痛疾病。
常用药物:桂枝、细辛、辛夷、附子、乌头、干姜、肉桂、吴茱英、高良姜、川椒、丁香、草羞、艾叶、小茵香等。
外寒宜祛寒止痛,常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乌头汤、良附丸等。
内寒者宜温阳祛寒止痛,常用方刘: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等。
3
.除湿止痛法适用于湿邪引起的疼痛疾病。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47

常用药物:苍术、蕾香、厚朴、海桐皮、五加皮、木瓜、蚕砂、车前子、惹该仁、防己、木通、瞿麦、篇蓄、草薛、海金沙、金钱草等。
常用方:羌活胜湿汤、荃桂术甘汤、肾着汤等。
4
.清热泻火止痛法适用于火热之邪或五志化火所致的疼痛疾病。
常用药物:石膏、桅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黄芬、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蒲公英、山豆根、漏芦等。
常用方剂:荆防败毒散、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等。
5
.通下止痛法适用于燥结所致的疼痛疾病。
常用药物:大黄、芒硝、积实、厚朴、番泻叶等。
常用方剂:大承气汤等。
6
.理气止痛法适用于气滞所致的疼痛。
常用药物:橘皮、青皮、木香、积实、香附、乌药、沉香、檀香、香檬、燕白、荔枝核、川棣子等。常用方剂:四逆散、柴胡舒肝散、通气散等。
7
.活血止痛法适用于淤血所致的疼痛疾病。
常用药物:川夸、赤芍药、牡丹皮、乳香、没药、郁金、姜黄、三棱、羲术、丹参、益母草、鸡血藤、泽兰、红花、桃仁、延胡索、五灵脂、血竭、三七、牛膝、苏木、刘寄奴、穿山甲、徐长卿、自然铜等。常用方剂:血府逐淤汤、少腹逐淤汤、隔下逐淤汤、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等。8 .消食止痛法适用于饮食所致的疼痛疾病。
常用药物:神曲、麦芽、莱服子、鸡内金、山植、阿魏等。
常用方剂:保和丸、积实导滞丸等。
9
.化痰姆饮止痛法适用于痰饮所致的疼痛疾病。
常用药物:白附子、白芥子、草劳子、法半夏、胆南星、贝母、桔梗、枯楼、胖大海等。常用方剂:草劳大枣泻肺汤、温胆汤、指迷获荃丸等。
10
.驱虫止痛法适用于因肠道寄生虫所致的疼痛疾病。
常用药物:乌梅、使君子、槟榔、概子、雷丸、苦棣根皮、芜黄、鹤虱等。
常用方剂:乌梅丸、化虫丸等。
1 1
.补虚止痛法适用于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的疼痛疾病。
阳虚宜温阳止痛,常用药物:仙灵脾、杜仲、巴戟天、狗脊、川断、骨碎补等。常用方剂:肾气丸、右归饮等。
阴虚宜滋阴止痛,常用药物:鳖甲、女贞子、桑寄生、构祀子等。常用方剂:大补阴丸、左归饮等。气虚宜补气止痛,常用药物:黄蔑、党参、白术、甘草等。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血虚宜补血止痛,常用药物:当归、白芍、首乌、熟黄精、鸡血藤等。常用方剂:四物汤等。益肝肾、补气血常用独活寄生汤等。
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常相互兼夹,而致疼痛的类型亦兼夹相见或虚实夹杂,因而治疗方法亦应两法或数法同施,方药运用又当灵活变通。
(三)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疼痛或其他疾病最常用的一种剂型,而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是否恰当又直接关系着药物治疗效果的好坏。煎煮方法多种多样,或用水,或用酒,或用浆水、燎水、麻沸水;或久煮、微煮、分合煮、去滓再煮、渍取清水煮,以适合不同药物和不同疾病的需要。从某种意义

548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上讲,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本草纲目》 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质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1
.所用器具自古代以来煎煮药物的容器,多用砂锅、瓦罐或陶瓷砂罐。近代也有人使用搪瓷器具或铝锅。但忌用铁器,因铁质与中药可发生化学变化,降低药效。
2
.加水量取用洁净的自来水、井水或河水。加水前要逐一核对药物有无错配情况,对有毒或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注意。加水后浸泡30 一印而n 再煎煮。加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但可根据药物的吸水性能、煎煮的时间以及年龄、病情诸方面灵活掌握。如吸水性强,宜久煎的药物,水就应多些,要避免药汁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能充分煎出;吸水性差,不宜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应少些,以免药液浓度太淡,降低药效;小)L 服药水应少,发汗药、泻下药及成年人服用可适当多加水。这些说明用水量多少应因药而异。第2 次煎煮时加水量应为第1 次煎煮时的1 乃一1 / 2 ,且忌用沸水,因沸水可使有些药物表面的蛋白质凝固,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
3
.煎煮时间和火力① 发表药宜用武火快煎,时间宜短,待药煮沸后5 n 即可,以取其气,再煎煮4 5 n 即可,如荆芥、防风等。② 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以浓缩药液为好,待药煮沸后再继续煎煮30 oo n ,以取其味。如党参、当归、熟地等。③ 贵重药物要单煮另煎,然后对入其他已煎好的药液中同服,如人参。④ 芳香辛散药物宜后下,煎煮时间宜短,如薄荷、蕾香等,要在其他药煎沸5 10 n 后再下并煎4 5 n 即可。⑤ 矿物、贝类药物宜打碎先煎,煎沸20 30 n 后,再放人其他药物同煎,如灵磁石、生龟板等。⑥ 粉末状、粘性及伴有绒毛的药物,应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中同煎,如车前子、滑石、旋覆花等。⑦ 某些毒性较强的药物,应先单独煎煮3O n 以上,再放人其他药物同煎。如川乌、草乌,应以舌尝无麻味为度。⑧ 阿胶、鹿胶、龟板胶之类应先用黄酒炖洋或加水蒸化待药煎好后去滓冲服,怡糖、蜂蜜宜在其他药煎好后去滓对服。⑨ 羚角、水牛角、唬拍、三七、鹿茸等药应先磨成极细粉末或用水磨汁后,再用开水或煎剂冲服。

二、中药外治疗法

中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脑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治疗各种病痛的方法。
中药外治作用迅速,简、便、廉、验,易学易用,容易推广,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患者乐意接受,所以能千载不衰。尤其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它与内服法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更有内服法所不能及的诸多优点。对一些疑难顽症之疼痛,也往往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中药外治与内服法一样,均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要明阴阳五行,识脏腑经络,辨寒热虚实,分标本缓急。所不同的只是一者服药于内,一者施药于外。法虽不同,理本同一,即“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这是中药外治组方立法原则。中药外治的辨证施治应遵循以下五法:一“审阴阳”,以知病情;二“审察四时五行”,以明邪之中人与发病的关系;三“求病机”,以究症候的原委;四“度病情”,以分析知晓发病的种种缘由;五“辨病形”,以确定病痛在何脏何腑。只有精于五法者,方可辨证分明,才能“以膏统治百病”。
中药外治方法种类可达150 多种,今仅介绍经常应用于疼痛临床的几种方法如下:(一)贴药疗法
将膏药或膏药上搀药粉贴于患处的方法,称贴药疗法。本法具有疏筋通络、活血祛淤、散结止痛之功效。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49

1 .适应证适用于肢体各部位及颈、背、腰等处的疼痛疾病。
2
.物品准备治疗盘、药物、酒精灯、剪刀、棉花、纱布、胶布、绷带等。
3
.操作方法清洁皮肤,毛发较长较密时予以剃去。选取大小合适的膏药,剪去其周边四角,置酒精灯上加温,使之软化后揭开(若需搀人药粉,在搀药后边加温边在膏药外面挤捏,使搀药与膏药均匀混合),再在膏药外缘以棉花围绕一周,趁热贴于患处;最后以胶布或绷带固定。4 .注意事项① 烘烤膏药不能过热,以膏药柔软能揭开而不烫手为度,防止粘贴时烫伤皮肤或膏药外溢;② 发现皮肤发红、起疹、出水泡、痒痛应随即取下,暂时停贴;③ 除去膏药后,局部随即用汽油或松节抽、红花油等可擦拭干净。
5
.常用处方
( l
)治三叉神经痛方用白乌膏性川乌巧g ,生草乌巧g ,白芷巧‘g ,黄丹1009 ,香油1009 。将上药用香油浸泡解h ,然后文火煎药,炸焦去渣,在油中徐徐加人黄丹成膏状,再将药倒人冷水浸24h 备用)少许加热摊于纱布块上贴患处。
( 2
)治颖领关节紊乱症疼痛方用活血止痛膏(参三七4 . 59 ,乳香、没药、广地龙各59 ,白芷、红花各39 ,血竭、钻地风各69 ,桃仁4 . 59 ,市售黑膏药肉5009 ,研末制膏)贴患侧下关穴,敷贴4d 后,将膏药取下,再如法贴1 次。
( 3
)治急性腰肌扭伤方将关节止痛膏剪成0 . 5 cmxo . scm 大小的方块,中央放一粒用酒精消毒过的王不留行籽,贴于一侧耳的肝、肾、腰痛点及腰椎、皮质下、神门、膀胧穴。
( 4
)治多种痛症方用寮香宝珍膏(寮香、芸香膏、乳香、没药、公丁香、檀香、山奈、独活、排草、川芍、片姜黄、白芷、细辛、羌活、骨碎补、五加皮、大黄、马钱子等37 味药组成)贴于痛处。治疗腰痛、风湿性关节炎、肩背痛、腕关节痛、足跟痛、躁关节扭伤等。
(二)敷药疗法
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称为敷药疗法。此法通经活络、消肿祛淤、清热解毒,起止痛作用。
1
.适应证风寒湿痹所致的各种疼痛如胸痛、胁痛、偏头痛、痛经、跌打扭挫伤痛、癌肿疼痛以及疖、痈、作等引起的局部疼痛。
2
.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乳钵、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药物调配剂如麻油、怡糖、清水、蜜、醋、凡士林等。
3
.操作方法首先清洁局部,再将调制好的药膏或中草药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另取一块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覆盖在药物上,将四边往里折叠整齐,然后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4
.注意事项① 敷药时必须注意温度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 . 2 o . scm 厚为宜,围敷范围必须超出病痛处1 Zc 叫② 用水或药汁、醋调配的敷药,容易干燥,须用原调配剂加以湿润;用怡糖调配的药膏,热天易于发酵,宜新鲜配制或加适量0 . 1 %一0 . 2 %苯甲酸防腐;③ 敷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全身及局部反应,发现异常,应终止敷药。
5
.常用敷药处方
( l
)治跌打扭挫伤方用桅乳散性桅子加g ,明乳香159 ,生大黄69 ,净桃仁69 ,共研细末,新伤用鸡蛋清调敷,陈旧性伤用陈酒调敷)治疗腕、踩及足背部扭伤血肿疼痛剧烈者。
( 2
)治关节炎方① 穴位外敷发泡散(斑鳌3 份,腰黄5 份共研末)发泡后,换敷青冰散(冰片、青黛、浙贝母、天花粉、赤芍、月石、锻石膏), 24h 后换敷阳春膏(桂心、丁香、乳香、没药、牛膝、血竭、寮香)治疗游走性关节炎、腰能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② 用生川乌、生草乌、附片、当归、丹参、

" O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白芥子各309 ,生麻黄、干姜各159 ,桂枝、木通各129 ,白芍209 ,细辛、乳香、没药各109 ,三七59 , 赓香0 . 59 ,虎力散4 支,马钱子散2 包,葱白4 根,白酒适量,调制后外敷治寒湿痹症。( 3 )治三叉神经痛方用生艾叶1509 捣绒后加水煮沸,纳人鸡蛋清拌匀后再加银屑搅匀,用纱布裹药敷患处。
( 4
)治胸胁疼痛方用伸筋透骨热敷方(伸筋草印g ,透骨草509 ,川乌、草乌各209 ,水蛙、蛇虫各159 )煎汁,趁热浸透多层纱布,敷于压痛明显部位,治疗肋软骨炎。
( 5
)治腹痛方用痛经外敷散(当归、昊英、乳香、没药、肉桂、细辛各509 ,樟脑39 ,研末)于经前3d 外敷脐中,经行3d 后取下,治疗痛经。
( 6
)治癌肿疼痛方① 用活蟾蛛1 只(去内脏),雄黄309 置于其腹内,加温水少许调成糊状,敷痛处,-搬巧了20 n ,可产生镇痛作用,并可持续12 24h 。② 用鳖觅敷剂(活杀鳖头2 具,鲜灰览菜1509 ,水红花籽卯g ,先将鳌头剁成碎块,然后用小铁锤在干净石板上锤成泥状,再将灰觅菜、水红花籽加人共捣如泥),治肝癌剧痛有效。
(三)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部进行熏蒸及洗涤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法通过疏通揍理、流畅气血、清热解毒、除湿祛风,达到止痛目的。常用的有塌渍法、淋洗法、熏洗法。
1
.适应证风湿关节筋骨疼痛、头痛、目赤肿痛,及疖、痈、丹毒、痔痰、软组织损伤、骨折等引起之疼痛。
2
.物品准备木桶、坐浴盆或面盆、小喷壶、洗眼杯、治疗盘、治疗碗、电炉、锅、镊子、毛巾、橡皮单、毯子、纱布垫、消毒换药设备等。
3
.操作方法
( l
)塌渍法将煎好的药汤倒入盆中,盆上放置带孔木架,患肢放在木架上,进行熏蒸。为不使热气散失,要盖上布单或大毛巾。药汤不烫时,再用消毒纱布蘸药汤热榻患处,稍凉时再加或换热药汤,连续趁热塌渍。一般每个部位热塌20 3O n
( 2
)淋洗法将煎好的药液趁热装人小喷壶内,连续淋洗患处。或将煎好的药液倒人盆内,用消毒纱布蘸药汤不断淋洗患处。
( 3
)熏洗法
l
)全身熏洗法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人浴盆内,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人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人一木凳,高出水面10 m ,病员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罩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逸,待药汤不烫时,取出小木凳,病人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然后擦干全身,盖被单或毛毯卧床休息。
2
)局部熏洗法① 手足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趁热倒人盆内或木桶内,将手或足架于其上,用布单盖严,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时,再将手或足浸人药汤中,进行泡洗。② 眼熏洗法: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倒人盆内,用布单将头及盆围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时,用消毒棉花或纱布蘸药汤,连续洗塌患眼,或用洗眼杯洗眼。③ 坐浴法:把煎好的药汤趁热倒人盆中,将盆放置坐浴盆架的木屏上,患者暴露臀部坐在木架上,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时,将肛门、会阴部及臀那浸人盆中泡洗。④ 掩餐法: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倒人盆内,用消毒纱布七八层蘸药汤摊敷患处,另用消毒纱布一块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原摊敷患处保持一定的湿、热度,使之达到持续热渍热餐效果。依法将药物制成粗末,装入布袋并缝好袋口,放人的沙布搪瓷盆内加水煎汤,趁热熏洗,或取出药袋在患处进行湿热敷。
4
.注意事项① 冬季室内注意保温,患者暴露部位尽可能加盖衣被,防止感冒;② 药汤温度要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51

适宜,不可过热或过凉;③ 熏洗前告知病人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排除大小便,洗净患处。包扎部位熏洗时,应先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应及时更换消毒敷料,重新包扎好;④ 患有急、重症及饱食、饥饿、过劳时不宜洗浴,妊娠及月经期不宜坐浴;⑤ 熏洗时要密切观察病人反应,遇有不适,应停止熏洗;⑥ 夏天熏洗,药汤要随煎随用,不要过夜,以免变质影响疗效。
5
.常用熏洗处方
( l
)四肢洗药方桑枝、桂枝、草解、伸筋草、乳香、没药、羌活、当归、落得打、补骨脂各99 ,独活、川牛膝、仙灵脾、透骨草各129 ,红花、木瓜各69 。适用于四肢急性软组织损伤、关节炎引起的疼痛。
( 2
)解毒洗药方蒲公英309 ,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9 ,金银花、白芷、赤芍、丹皮、生甘草各99 。适于疖肿、痈等引起之疼痛。
( 3
)活血止痛散透骨草309 ,川棣子、当归尾、姜黄、海桐皮、威灵仙、力l 牛膝、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获荃各159 ,川椒、乳香各69 。适于软组织损伤、淤血肿痛、骨折愈合后、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之疼痛。一
( 4
)治头痛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羌活、独活、防风、麻黄、细辛、川夸、白芷、晚蚕砂、油松节、僵蚕、生姜、川椒、连须葱白、白酒等煎汤熏洗头部,治疗各种慢性头痛。
( 5
)治肋间神经痛方醋炒青皮和山桅子各309 、蒲公英509 、生甘草209 为基本方,若痛甚于胀者加红花、桃仁;若胀甚于痛者加防风、积壳。水煎,滤渣取汁,采用热餐法。
( 6
)治骨、关节疼痛方用川乌、草乌、白芷、马钱子、红花、细辛、赓香、桐油等煎煮,用纱布蘸药液揉洗患部治关节炎;用威灵仙、生桃仁、生川乌、生草乌、三棱、羲术、羌活、独活、五加皮、秦芜、茜草、牛膝、透骨草、凌霄花、川芍、血竭、细辛煎汤,治疗跟骨刺痛。
(四)涂搽疗法
将搽剂或混悬剂、油剂、配剂、霜剂等,直接涂搽于患处的治疗方法,称为涂搽疗法。本法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定痛之功效。
1
.适应证风寒湿痹所致的各种疼痛。如颈肩腰腿痛、痛经、软组织损伤痛,以及疮疡、痈疽、疖肿、水火烫伤、皮肤病等引起的疼痛。
2
.物品准备治疗盘、弯盘、药物、胶布或绷带、无菌棉签或毛笔或镊子、棉球、纱布。3 .操作方法暴露患处,清洁局部皮肤,如有涂药,先行洗净擦干。用棉签或毛笔蘸药物涂搽患处;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搽。某些病患,尚需用无菌纱布敷盖,胶布或绷带固定。
4
.注意事项① 刺激性较强的涂搽剂,不可涂于面部或阴部,婴幼儿忌用。② 使用混悬剂须事先摇荡均匀;使用霜剂时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揉摩,使之渗人肌肤。③ 涂搽药物不宜过厚、过多;面部涂搽药物时,切勿误入口、眼。④ 涂搽药物后,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如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必要时使用抗过敏药物。
5
.常用处方
( l
)治软组织损伤疼痛方用伤一灵搽剂(参三七709 ,三棱709 ,红花1209 ,生川乌、草乌各509 ,归尾709 ,樟脑1209 ,五加皮509 ,木瓜509 ,六轴子209 ,牛膝,g 。上述诸药浸于70 %乙醇6 XX )耐中备用)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和慢性损伤急性发作者。
( 2
)治颈肩腰腿痛方用吊筋草5 掩,穿山龙翎g ,九龙根、天青地白草、椿树根、南天竹干及根和叶、红花、泽兰叶、归尾、细辛、薄荷梗、木瓜、牛膝、制川乌、制草乌各1509 ,醋1 2 吨,黄酒10 kg ,制成药酒。以头发团蘸药酒,在压痛最明显处进行旋转摩擦,使患处的表皮逐渐潮红,成浅皿度

552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烧伤创面样,不使其出血而仅有组织液渗出。然后贴上加有丁桂散之膏药,并予包扎。治疗慢性劳损、慢性风湿性纤维组织炎、慢性风湿性脊柱炎所致之颈肩腰腿痛。
( 3
)治痹症疼痛方用四乌一子酒(川乌、草乌、乌梢蛇、乌梅、草子各巧g ,浸人500 司白酒内,1 周即可应用),以布蘸之,外搽痛处,以有热感为度,治疗痹痛。
(五)脐疗法
脐疗法是选用适当的药物填脐、敷脐,或在脐部给予一定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神胭穴乃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药物通过脐疗法能影响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皮肉筋骨,有利于药物归经,循经直趋病处,从而取得治疗效果。
1
,适应证腹痛、痛经。
2
.物品准备药末、水或酒、醋、鸡蛋清、药汁、纱布、干棉球、绷带、塑料薄膜、胶布、小药杯、玻璃棒、药匙等。
3
.操作方法先将脐部清洗干净并擦于,然后按以下方式将药物置于脐部:① 将药末撒脐中,以填满脐窝为度,用胶布固封;② 将药物用水或黄酒,或其他溶剂调和成糊剂,敷填脐孔,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③ 将药末用鸡蛋清调和,敷贴脐孔,并覆盖塑料薄膜固定;④ 将药末用纱布包好,置于脐部,再用胶布固定;⑤ 用熟鸡蛋1 个,对半剖开去蛋黄,取半只蛋白纳人药末,覆于脐上,外用绷带固定;⑥ 将药粉制成饼贴脐,外用胶布固定。
4
.注意事项① 施药及换药时,应将脐部洗净拭干;② 脐疗用药量少,选药宜气味俱厚,避免使用能使皮肤起泡、溃烂的药物;③ 注意观察脐疗后病人的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予以及时处理;④ 凡用水、酒、鲜药汁调敷药时,需随调随用,因其易蒸发,所以应勤换药。5 .常用处方
( 1
)治痛经方取山植、葛根、乳香、没药、山甲、川朴各1009 ,白芍1509 ,甘草、桂枝各309 ,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将山植、葛根、白芍、甘草共水煎2 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人溶于适量的95 %乙醇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山甲、川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和冰片,充分混合,过1 的目筛,贮藏待用。患者于经前3 sd 用温水洗擦脐部,取上药0 . 2 0 . 259 ,气滞血淤型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型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内,外用胶布固定。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3 天去药。
( 2
)治多种疾病引起的疼痛方① 胃肠炎方:艾叶少许切碎,酒炒布包热熨脐中,或用仙人掌根捣烂敷脐;腹痛用白胡椒末29 ,白芥子末49 ,生姜309 共捣如饼贴脐;或生白芷末印g ,小麦粉巧g ,食醋调糊敷脐。② 肝炎、肝癌疼痛方:穿山甲末1009 ,喷人乳香、没药乙醇浸液70 耐,烘干研末,再加人鸡矢藤挥发油0 . 5 耐、冰片少许。每次用Zoomg ,食醋调糊敷脐,5 7d 换药1 次。③ 治三叉神经痛方:前述之肝痛药加腹痛药(山植浸膏109 ,厚朴1009 ,白芍1209 ,甘草浸膏39 ,共烘干研面,加鸡矢藤挥发油Zd ,冰片少许)等量混合,每次用200 嗯。
(六)鼻药疗法
鼻药疗法是从鼻部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使机体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营卫通利,阴阳平衡,郁闭之气得以开达,从而邪去正安的作用。
1
.适应证头痛、眼目疼痛、牙痛、乳房疼痛、胸痹疼痛等。
2
.物品准备适合鼻药疗法的药物制剂如药末、药栓、药液等,滴管、注射器、雾化器、鹅毛管、小纸筒、羽毛、纸捻、盛药用器具、棉球或纱布等。
3
.操作方法
( l
)塞、纳法两法意义相近,主要是将药粒或药末制成如鼻腔粗细的栓子,用手指送人鼻中。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53

药栓发挥作用较慢而持久。
( 2
)滴、注法两法均使用药液。滴法用滴管吸药液滴于鼻咽部;注法则以注射器抽吸药液,以较快速度注人鼻咽部。
( 3
)嗜、嗅法:嗜法以少量药末置于鼻腔内,使患者随呼吸吸人药末,并吸人药物的挥发气味;嗅法则以药末气味、烟雾剂、气雾剂置鼻前,或用雾化器令患者从鼻吸人。
( 4
)吹法多用鹅毛管或小纸筒之类的小管径物,吹送药末至鼻腔较深的部位。( 5 )嚏法多用药末或羽毛、纸捻之类物品,对鼻腔进行轻柔的刺激,使鼻粘膜发生反应而打喷嚏。
4
.注意事项① 从鼻给药之前,应先清洁鼻腔,并用手在鼻翼两旁揉按,以利于药物的吸收。② 运用塞、纳法时,栓子大小要适当,且要光滑,以免损伤鼻粘膜。③ 在运用某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应裹以纱布,以减轻刺激强度。吹人的药末越细越好。吹药时,口中宜含水,以免呛咳。④ 在用药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鼻孔热辣、流泪、流涎或喷嚏等刺激症状,是属正常现象。若有鼻出血或呛咳等症状应停止给药;若喷嚏不止,可饮凉水止之。
5
.常用处方治头痛、牙痛方:① 用速效镇痛散(白芷、川芍、细辛、升麻、冰片、薄荷共为末)塞鼻治疗神经性头痛、偏头痛、慢性鼻窦炎所致头痛及龋齿、牙周炎所致牙痛。② 用细辛、川芍各99 , 娱蛤、山奈各69 ,冰片0 . 59 ,分别研成细末后和匀,以纱布或绸布一小块包药末少许塞人鼻孔,左右交替使用,每日更换1 , 2 次,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头痛、枕神经痛等。(七)发泡疗法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称为发泡疗法。本法具有祛邪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
1
.适应证痹痛、痛经、牙痛。
2
.物品准备治疗盘、发泡药物、刀、切板、乳钵、塑料纸、绷带、无菌纱布、棉签、注射器(5 - 10nil )、针头等。
3
.操作方法根据发泡部位不同,嘱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暴露发泡部位,将准备好的中草药洗净,切碎,捣烂,捏成饼状(直径不超过Icm ) ,再将药饼敷于选定的部位,盖以塑料纸、纱布,以胶布固定。待局部自觉有蚁行感,皮肤红、灼、疼痛,即将药饼取下。6 ? sh 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胀满后,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莉人水泡下方,抽出泡内液体。最后消毒针眼,盖上无菌纱布,胶布或绷带固定。
4
.注意事项① 发泡部位应作局部清洁处理,抽液、换药均应按无菌操作,防止感染;若已感染,按感染伤口处理。② 药饼不宜过湿,敷的范围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敷药后需密切观察局部反应。③ 泡液应抽尽吸干,若再有液体渗出,可继续抽吸。④ 体质虚弱者慎用本法,皮肤病变部位禁发泡。
5
.常用处方
( l
)三叉神经痛方贴敷发泡药物的部位选上关穴,牙痛选下关穴或颊车穴,神经痛选阿是穴。( 2 )风湿痛方采用斑鳌丹(斑鳌12 . 59 ,雄黄2 49 ,共研为细末,加适量蜂蜜制成直径约2 ~的小丹),每次1 粒,贴穴位上或痛点,用胶布固定,8 一解h 揭下,局部有绿豆大小水泡,经过5 7d 后水泡可自行吸收,一般连用l 5 次。
( 3
)坐骨神经痛方采用白降丹(水银、牙硝、白砒、皂矾、食盐、雄黄、硼砂、朱砂经升炼提制而成)0 . 39 置于坐骨神经各明显痛点,外贴伤湿止痛膏,Zd 后发泡。

554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八)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中药离子导人疗法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透人机体,通过电流及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祛痛治病的一种方法。
1
.适应证多种疼痛病症,如头痛、胃院痛、腹痛、胸痛、神经痛、骨质增生及风寒湿痹所致肩、背、腰疼痛等。
2
.物品准备直流电疗机或电兴奋治疗机、衬垫、导线、导线夹子、砂袋、绷带、胶布或塑料布、配制适合浓度的药液。
3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卧位,暴露治疗部位,检查皮肤是否完整。选用大小适宜的电极,在湿布衬垫上洒好要导人的药液。查对极性,将导线连接在治疗机的直流输出端,再将电极置于治疗部位,用绷带或砂袋予以固定。检查机器电位器是否处在“0 ' ’位,接通电源,使整流管的灯丝加热1 2 n 后,缓慢地按顺时针方向调节电位器。此时一方面询问患者的感觉,如刺感、蚁走感,同时注意观察毫安表指针。调节到要求的电流强度为止。每次电流量3 smA ro 20m · A 不等。一般治疗时间为20 30 n 。治疗完毕,应按治疗时的相反顺序关闭机器,最后取下电极。4 .注意事项① 治疗前应先检查机器回路是否正常工作,输出电流是否平稳。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要移动或振动机器。每次治疗后机器需休息6 8 n 。② 治疗机需接地线,治疗中患者不要触摸接地金属物品,以保安全。③ 药物溶液应新鲜,一般不超过1 周。治疗时应注意药物极性和电极极性相同。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治疗前应做皮肤试验。④ 治疗宜在饭后1 . 5 Zh 进行,饱食、酒后不予治疗。
若有较大的皮肤破损或有皮肤病如湿疹、皮炎、化脓性感染及有出血倾向、严重疾病者,不可进行治疗。
5
.常用处方
( l
)治骨质增生方用乳香、白芷、没药、川芍、羌活、天南星、蒲公英、草乌、赤芍、当归、干姜等煎液,进行离子导人,治疗颈、腰、胸、膝、跟骨的骨质增生。本方通过其祛风散寒、活血行气而达到止痛作用。
( 2
)治痹症疼痛方① 生草乌1009 ,生洋金花209 , 75 %酒精1 以刃而。先将上药捣碎或为末,置人已备好的酒精瓶内,闭封浸泡3 7d 后备用。多用于风寒湿痹。② 生洋金花009 ,生草乌109 ,生当归209 ,生川芍rog , 75 %酒精1 仪℃ rul 。制法同① 方,多用于外伤淤阻性的疼痛。( 3 )治腰腿痛及软组织损伤方用乌头、丹参、虎杖各309 ,牛膝、红花各159 ,以50 %酒精sood ,浸泡24h 后去渣,取液离子导人。
( 4
)治头痛方将白芷煎为5 %的溶液,常规平流电离子导人,前额衬垫阳极,枕部为阴极,治疗功能性头痛。
( 5
)治神经痛方以乌芍汤(川乌、川芍、白芷、片姜黄、玄胡、防风)为基本方,痛甚加草乌,坐骨神经痛加川牛膝,枕神经痛加羌活、细辛,有痰阻经络者加天南星。以直流感应电疗机离子透入,部分病例配合乌芍汤汤剂内服效果更佳。

第三节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用于治疗疼痛或其他各科疾病,在我国已有30 [ X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扶正去邪、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消炎止痛的作用。由于操作简单、治病止痛效果确切、无毒副作用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患者喜爱。针灸疗法实际上是分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55 为针法和灸法。
一、针刺镇痛作用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镇痛主要作用机制可归纳为:
1
.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作用通过针刺深部组织的提插捻转等手法,刺激了很多感受器、神经末梢和神经干,加强了传人的粗神经纤维(。、p 、下类)活动,减弱了传入的细神经纤维(c 类)活动。这两种镇痛与疼痛刺激信息在经过脊髓背角时,于脊髓水平发生相互作用,在经过脊髓以上的中枢核群以及人体的大脑皮质时,均会发生一系列的相互制约与影响,最后达到镇痛效应。2 .疏通经络及其调整作用根据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的理论,经络循行不畅是引起疼痛的原因,针刺后疏通经络是治疗疼痛的重要法则,经络还与自主神经有密切联系,针刺后自主神经功能可以得到稳定,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内环境的作用。
3
.中枢神经递质和体液因素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针刺后中枢性5 一经色胺和乙酞胆碱增多,可能对针刺镇痛起加强作用。针刺后血中吗啡类物质含量增高,增高程度与针刺镇痛效果成平行关系。在人和动物针刺实验时可从脑脊液中提出一种肤类物质,称为吗啡肤,是一种内源性镇痛物质。
二、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针灸治疗要针对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脆穴和针灸方法加以配伍组合,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
(一)选穴原则
1
.近部选穴又称局部选穴,就是在病痛的肢体、脏腑、五官部位,就近选取腑穴进行针灸治疗,如头痛取百会和风池,膝痛取膝眼、膝关等。
2
.远部取穴又称远道取穴,就是在疼痛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如“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就是范例。
( l
)本经取穴按诊断病变属于何脏何经后,即在该经选取有关穴位治疗,如肺病取太渊、鱼际,急性腰痛取人中等。
( 2
)异经取穴许多疾病的病理变化在脏腑与脏腑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故治疗时需统筹兼顾。
( 3
)循神经干取穴按病情所在穴位,沿神经干走向取穴来进行镇痛治疗。
( 4
)对症选穴是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根据标本缓急选穴,痛点选穴(阿是穴)属于对症选穴。“以痛为偷”, “在分肉间痛而刺之”,如(针灸聚矣· 肘后歌》 所说“打仆损伤破伤风,先于病处下针攻”。
(二)配穴方法
在经穴主治纲要和选穴原则之基础上,根据不同疼痛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2 个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应用。常用配穴方法:
1
.远近配穴如胃病足三里配中院。
2
.左右配穴如胃痛双内关、双足三里。
3
.上下配穴合谷配内庭治疗牙痛。
4
.表里配穴也称阴阳配穴,如取胃经的足三里配脾经的至阴治疗消化不良。
5
.前后配穴称为偶刺。如胃痛时前取梁门后取胃仓。

556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6 .链锁配穴是在相同的一侧肢体同时取2 3 个穴位,上下相连,互相配合。如上肢痛,取肩骼、曲池、合谷。

三、针刺方法

针刺疗法(又称为针法、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在人体特定部位(穴位)皮肤皮面刺入,施以不同手法,达到治病止痛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针刺疗法有毫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电针疗法、耳针疗法、皮内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等。
(一)毫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上运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法,适用于身体各部位疼痛的镇痛治疗。针的长度为0 . 5 4 . 5 寸,规格为26 28 30 号等种。
1
.针刺方法根据操作治疗需要不同,选用患者舒适且能耐久的体位,如仰卧、侧卧、俯卧、仰靠坐位等体位。由于穴位所在部位和病情需要不同,所以进针角度也不一样。按针刺的角度分为3 种刺法。
( l
)直刺就是手持针体垂直刺人。凡在肌肉比较丰厚地方的穴位,均可采用直刺,此法应用比较广泛。
( 2
)斜刺就是手持针体斜行刺人,适用于肌肉较薄或靠近内脏的地方,如头部、脸上、胸部等处的穴位。
( 3
)横刺又称沿皮刺。就是手持针体沿着皮下横行刺人,此法多用于头部及某些有重要脏器所在的部位。
2
.进针也叫下针,最常用的方法有:
( l
)单指押手法用左手的拇指尖压在被针刺的穴位上,右手拿针,针尖靠着左手拇指甲刺人穴位内,往下捻进,这种方法适用于短针进针,如合谷、列缺等。
( 2
)双指押手法先用左手拇、示二指捏住针尖稍上一点的部位,对准穴位,右手拿针柄,然后左手拇、示指往下一按,右手趁针尖刺人穴位的同时,将针往下捻进,这种方法适用于长针进针,如刺环跳、足三里等。
( 3
)挟持押手法左手拇、示二指将穴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拿针刺人,本法适用于肌肉较薄的地方,如面部印堂、人中等。
( 4
)管针打人法先将比小管长一点的毫针套在管内,套人后针尖与管口取平按压在所取的穴位上,用左手扶住,右手示指弹击露出在管上口的针柄,使尖迅速刺人,然后将管拿掉,再行捻进,此法多用于怕痛的病人或小儿。
3
.针刺的感觉当针扎入穴位达到一定深度时,病人往往产生酸、胀、沉重等感觉,同时医生指下也有一种沉紧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得气”,将针刺人穴位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的针刺手法称为运针或行针,行针手法多用提插捻转等方法。
4
.针刺的补泻法针刺的补法或泻法是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决定的,一般对于体质较强的病人用泻法,体质虚弱的病人用补法,对一般性疾病或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的疾病,可用平补、平泻手法。常见的补泻手法有:
( l
)提插补法针刺人穴位“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先浅后深,来回重插轻提就是补法;相反,先深后浅,来回重提轻插就是泻法。
( 2
)捻转补泻针刺人穴位“得气”后,将针捻转,拇指偏重向前多捻,就是补法,拇指偏重向后多捻,就是泻法。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57

( 3 )平补平泻法针尖刺人穴位“得气”后,用拇、示二指均匀地捻转或上下同等加重提插。这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另外,在行补泻方法时,常暂不起针,让针留在穴位内一定时间再起针,叫做留针,也叫行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补泻作用。
5
.出针法出针也叫起针,左手用消毒干棉球压在针旁皮肤上,右手缓缓捻动针柄将针退出,不可猛拔。等到针一起出,随即用干棉球在针过的穴位上轻轻揉按几下,以防止针孔出血。6 .注意事项① 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应注意少针或缓针;② 孕妇的腰部、腰能部及其一些能引起剧烈针感的脑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穴位应禁针;③ 位于重要脏器及大血管附近的瑜穴,应斜刺或浅刺,以免发生事故;④ 针刺后应注意患者的情况,特别要防止异常现象的发生,一旦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折针、血肿、气胸等,应采取应急措施;⑤ 起针时应核对所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留于病人身上。
(二J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根据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与耳部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理论,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达到治疗病痛目的的一种疗法。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在耳壳上有各自代表区,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患病时,就会在耳壳上的特定区域出现反应点,如压痛点、电阻变低、变形、变色、鳞屑、水泡等,这些反应点称耳穴,是耳针治疗的针刺点。
耳针疗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各种疼痛的镇痛治疗,也可治疗身体各部位的非疼痛性病症。1 .所用物品治疗盘、探针或耳针电阻测定仪、无菌针盒、毫针或欺针镊子、棉球、胶布、2 %碘酒、75 %酒精。
2
.针刺方法用探针或耳针电阻测定仪在耳郭上点按探寻反应点,或在患侧耳郭上相当于肢体或器官的相应区,选准穴位,常规消毒皮肤,术者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半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人,深度以刺穿软骨而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或用掀针压人穴位,外用胶布封固。若用短毫针,留针20 30 n 后取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如用特制的耳针,则留针l 7d ,在留针过程中可行针。用毫针时,每5 10 n 捻针1 次,如用特制耳针时则病人每日自行按压数次,以加强疗效。也有用磁石、菜子、绿豆、王不留行等圆形硬粒,按压在耳穴上,外用胶布固定,此方法称为耳压疗法。
3
.注意事项① 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见有针眼红肿,应及时涂擦2 %碘酒或口服抗生素以预防软骨炎发生;② 耳郭冻伤部位禁止针刺;③ 耳针每次用穴不宜过多,一般卜2 个,多则3 ? 5 个穴位,连续多次治疗时,宜每次针一侧,两侧耳壳交替使用。
(三)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是用5 7 枚钢针固定在针杆的一端,医者持针杆的另一端,根据不同疾病,在病人的一定皮肤区域向皮肤进行弹刺性叩打的一种治疗方法东又称皮肤针疗法。
本法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适用于头痛、胸胁疼痛、腰背疼痛、痛经、扭挫伤等疼痛疾病。
1
.所用物品治疗盘、无菌梅花针、镊子、棉球、75 %酒精棉球等。
2
.叩刺部位根据病情可选择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和局部叩刺3 种。
3
.操作方法将选择好的叩刺区域或经穴部位皮肤常规消毒,术者右手握住针柄右段,示指伸直压住针柄中段,利用腕关节弹力进行叩刺,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垂直,针尖触及皮肤后迅速弹起,连续叩刺,每分钟70 90 次,叩刺完毕,将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
刺激强度根据病人体质、病情、年龄及叩刺部位不同,分为3 种刺激强度:① 弱刺激,用较轻腕

558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感受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症及头面等肌肉浅薄处;② 强刺激,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适用于年壮力强、实症患者及肩、背、腰、臀部等肌肉丰厚处;③ 中等刺激,介于强弱两种刺激中间。以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为度。适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均可用此法。
4
.注意事项① 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向下,以减少疼痛;② 局部皮肤有损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③ 叩刺局部皮肤如有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感染;④ 叩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忌慢刺、压刺、斜刺、拖刺。
(四)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疗法,又称刺络疗法、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小眉刀等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古代称之“刺血络”。《灵枢》中曰:“病在经络病痹者,取以缝针,腕陈则除之”。《 素问》 日:“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才能“泻之万全”。
本方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镇定安神等作用。适用于实证、热证、淤血和经络淤滞等疼痛之症,如急性腰扭伤、咽喉肿痛、风寒风湿性疼痛、感冒、中暑、中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咳嗽、气喘、精神病、头痛、眩晕、失眠、昏迷、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痛经、小儿惊厥、脉管炎、疗疮疖肿等。
1
.所用物品治疗盘、无菌三棱针(或粗毫针、小眉刀、缝衣针、刀片)、镊子、干棉球、75 %酒精棉球、2 %碘酒棉球等。
2
.治疗部位取穴原则与毫针疗法相同,以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为主。本法常用穴位:十宣、十二井、四缝、鱼际、曲池、尺泽、委中、八风、八邪、印堂、太阳、百会、耳尖、屏尖、耳背、金津、玉液等。
3
.操作方法常用有点刺、缓刺、挑刺和散刺4 种方法。
( l
)点刺又称“速刺”。先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而用2 %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 %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示、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示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 2 分,对准已消毒的部位或瑜穴,刺人1 2 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挤压针孔,此法适用于四肢末端穴或表浅静脉浅刺放血。
( 2
)缓刺先用橡皮带在应刺部位上端束扎,术者用右手持针对准穴位或静脉怒起处,刺人1 2 分,然后将针退出,待黑色血出尽变为红赤色,可将橡胶带解开,用消毒棉球揉按针孔,此法适用于静脉放血,如曲池、委中等穴。
( 3
)挑刺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脑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深人皮内,将针身倾斜并轻轻地提高,挑断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此法适用于胸、背、耳后静脉放血以及沿四肢经脉循行神经分布,需多处治疗者。
( 4
)散刺又称“围刺”。是在病灶周围,用三棱针等由外向内点刺数针,然后用两手轻轻挤压或者辅用火罐吸拔,使恶血出尽,以消肿痛。
4
.注意事项① 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② 点刺放血时,手法宜轻、宜浅、宜快,出血不宜过多,注意勿刺伤深部动脉;③ 对体弱、贫血、低血压、孕妇及产后等情况宜慎用,有出血倾向及血管瘤患者不宜使用本法;④ 本法刺激量较强,注意患者体位应舒适,避免晕针。
( 5
)每日或隔日1 次,每穴放血量数滴至3 5 时为宜,1 3 次为1 疗程。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59

(五)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针刺穴位得到感应后,在针柄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电刺激,代替或加强手法的机械刺激,从而达到治病除痛的一种方法。其优点:能代替长时间的持续运针,可以节省人力,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也可以用电极片贴在穴位表皮代替针刺,减少针刺的痛苦,如中华疼痛学会主席韩济生教授发明创造的韩氏神经穴位刺激器面世以来,深受国内外疼痛患者的欢迎。
本法适用于能用毫针治疗的所有疼痛,如急慢性疼痛病症,尤其对某些神经性疼痛或麻痹的疾病,疗效显著,还常用于针刺麻醉。
1
.所用物品治疗盘、电针仪、无菌针盒、各类毫针、镊子、干棉球、75 %酒精棉球。2 .刺激部位可用于全身各部的穴位治疗,取穴配穴原则同毫针疗法,但需成对取穴,且l 对以上。
3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针刺穴位的皮肤,按毫针刺法进针,得气行补泻手法后,先把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0 ' ’值,将1 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2 根针的针柄或体上。然后打开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需要的波型和频率并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通电时间长短应按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临床上常用于止痛的波型有以下3 种:① 密波,能降低神经应激能力,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的痉挛、针刺麻醉等。② 疏密波,是疏波和密波自动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常用于止痛。治疗扭伤挫伤、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气血运行障碍等。③ 方波,具有消炎止痛、镇静催眠、解痉、止痒、降压作用。常用于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头痛、牙痛、关节炎、末梢神经炎、胃肠痉挛、神经性皮炎等。
电针疗法一般每次通电10 20 n ,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到“0 ' ’值,关闭电源,取下导线,退出毫针,针孔用消毒的于棉球按压。
4
.注意事项① 电针刺激量大,需防止晕针,调节电量时应从小到大,不能突然增强。以防止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弯针、断针。② 心前区部位,针刺时不能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③ 孕妇慎用。④ 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量太大,以免发生意外。
(六)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是在穴位或相应部位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及药理作用,来调节机体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的治病机制是综合性的。它是经络学说、神经体液学说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互结合的共同效应。针刺和药物作为一种刺激因素而激发了经穴的感应,同时药物还可以将其药理作用沿一定的途径到达相应的部位,这种途径一般认为是经络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反应快而敏锐,但不持久,内分泌系统作用慢但却广泛并持久;经络系统居中,并有综合前二者效能的作用。
穴位注射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神经及疼痛等各科,其中对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疗效尤为显著,如腰腿痛、颈肩背痛、头痛、关节痛、神经痛及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神经性头痛、胆绞痛、痛经以及一般针刺治疗的适应证均可配合穴位注射。1 .所用物品
( l
)器具无菌普通2 5 而注射器、无菌针头(可用齿科无菌针头,普通5 7 号针头或5 9 号心内注射长针头)、治疗盘、镊子、棉球及2 %碘酒棉球、75 %酒精等。
( 2
)常用药物① 局麻药类:0 . 5 %一2 %普鲁卡因,0 . 1 %一1 . 0 %利多卡因;② 维生素类:维生

560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B ,、氏、Bl :、C D 、烟胺等;③ 能量类:ATP 、辅酶A ;④ 解痉类:阿托品、654 2 ;⑤ 镇静、降压类:硝酸镁、利血平、冬眠灵;⑥ 一般液体类:注射用水、生理盐水、5 %一25 %葡萄糖;⑦ 气体类:氧气等;⑧ 酶类:如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等;⑨ 激素类:氟美松、利美达松、康宁克通A 、强的松龙等;⑩ 中草药制剂类: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
.注射部位根据辨证施治,选取相应的脑穴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注射部位。3 .操作方法选择大小适宜的无菌注射器和穿刺针头,抽吸好适合病情的药液或其他物品,常规消毒选好的穴位局部皮肤,按穴位所规定的方向和深度将针头快速刺人穴内,上下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物或其他物品注人,要求强刺激者快速推人,轻刺激者慢速推入,也可根据需要改换几个方向注射。注射完毕,快速拔针,用干棉球轻按针孔,无出血后可用创可贴覆盖针孔1 Zd ,急性病可每天注射1 次,慢性病可2 3d 注射1 次,有的药物可5 10d 注射1 次。一般10 次为1 个疗程,可重复应用。
4
.注意事项① 治疗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② 2 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时须注意配伍禁忌,并了解有无过敏史;③ 一般药液,不宜注射到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④ 颈项、胸背部注射时,切勿过深,注射宜缓慢,为避免损伤神经,应避开神经干;⑤ 孕妇及年老体弱者,剂量宜少或慎用。
(七)皮内针疗法
皮内针疗法,又称埋针疗法(或皮下埋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刺人脑穴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给局部以较长时间的刺激,达到防治病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上对于需作浅层长时间留针的病症,多采用本法,在耳针治疗时也较常采用。本法常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久治难愈的疼痛性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肩痛、三叉神经痛、胃痛、胆绞痛、肾绞痛、痛经、腰腿痛、牙痛、各种痹症疼痛、神经衰弱、哮喘病、高血压、顽咳、面肌痉挛、月经不调、遗尿等。
1
.所需物品治疗盘,无菌针盒,镊子,麦粒型或掀针型皮内针,75 %酒精棉球,胶布。2 .治疗部位选穴部位以不妨碍正常动作为主,一般多采用背穴、四肢穴和耳穴,取穴原则根据针灸疗法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取穴,同时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反应不明者可取有关脑穴进行治疗。
3
.操作方法治疗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将所选用针具刺人皮内,具体行针方法如下:( l )麦粒型皮内针用镊子夹住针身沿皮横刺人皮内,针身埋人皮0 . 5 1 Cm ,然后用胶布将留在皮外的针柄固定。
( 2
)欺针型皮内针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人,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此针多用于耳穴。
皮内针留置时间根据季节不同而定,夏天一般留置1 Zd ,冬天可留置3 7d 。留针期间,每隔4h 左右用手按压留针处1 2 n ,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4
.注意事项① 关节附近,胸腹部因经常活动不宜留针;② 取穴部位有皮下出血、溃疡、有炎症、肿块时不宜留针;③ 留针后局部疼痛或红肿,或有分泌物时应将针取出;④ 留针期间,留针处不可着水,避免感染。
(八)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根据不同的病症,将铬制羊肠线埋藏于相应穴位中,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治疗疾病。如在穴位内埋人动物脏器组织,则称为埋藏疗法。
本疗法可治疗胃院痛、痛经、腰背痛、腿痛等痛证,临床上常多用于治疗久治难愈的慢性支气管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61

炎、哮喘、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肠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遗尿、遗精、阳疾、屈光不正、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面瘫、癫痛、失眠、鼻渊等。
1
.所用物品O 2 号铬制羊肠线,大号三角针或腰穿针,持针钳,洞巾,医用无菌手套,5 ? 10 耐注射器,5 6 号针头,0 . 125 %一0 . 5 %利多卡因,弯盘,药杯,消毒纱布,胶布,切开法用手术刀片,刀柄等。
2
.治疗部位选择部位及取穴原则同针刺疗法,但多选肌肉比较丰满部位的穴位,以背、腰、腹部最常用,取穴要精简。
3
.操作方法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在距离穴位两侧1 2 m 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在标记处用0 . 125 %、0 . 5 %利多卡因做浸润麻醉,然后进行埋线操作,根据所用器具不同分3 种操作方法介绍。
( 1
)缝合针埋线法术者用左手拇、示指紧绷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用持针钳钳住已经穿好的羊肠线的缝合针,从进针处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将针由出针处穿出,紧贴皮肤将羊肠线末端剪断,然后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针孔处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3 sd 后去掉纱布。
( 2
)腰穿针埋线法取1 2 cm 长的无菌羊肠线,放置在腰穿针管的前端,再将针芯(前端磨平)插入针管后端,左手紧绷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腰穿针迅速刺人穴位,穿过皮下,达所需深度或到达另一穴位时,即缓慢退针,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置同(1 )。
( 3
)切开埋线法用刀尖刺人切开皮肤0 . 5 Icm ,先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找敏感点,按摩数分钟,休息1 2 han ,然后用0 . 5 1 m 长的羊肠线4 5 根埋人肌层内。切口处皮肤用缝线缝合,覆盖无菌纱布,5 7d 后拆去缝线。一般每次可埋线1 3 个穴位,20 30d 埋线1 次。
4
.术后反应
( l
)正常反应术后1 sd 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个别反应较重者可有少量渗出液,术后患肢局部体温可升高,持续3 7d 。少数有全身反应者,于治疗后24h 内体温上升(约38 ),持续2 4d 后即恢复正常,一般认为有上述反应者疗效较佳。
( 2
)异常反应若治疗后3 4d 局部红、肿、热、痛较剧,并伴有发热者,为伤口感染,应给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如切口处有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做抗过敏处理或其他相应处理。5 .注意事项① 严格无菌操作,线头不得外露,以防感染;② 埋线深度应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处,不宜埋于脂肪组织之中,以防脂肪液化而渗液;③ 伴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者及年老体弱、孕妇不宜用本法;④ 掌握埋线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九)挑治疗法
挑治疗法又名“截根法”。是在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三棱针或粗圆利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我国“九针”刺法中的“烙刺”发展而来,如《灵枢· 血络论》 说:“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金也”。
本疗法的作用为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消炎解毒,清热消肿,祛痰解痉,软坚散结,调和阴阳,健脾开胃。现代科学证明,挑治疗法能改善人体血液微循环,增强人体白细胞,可使已升高的基础代谢率降至正常水平,可使唾液分泌增加并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等效应。
临床上多用此法治疗顽固性头痛、偏头痛、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后遗症、顶背疼痛、痹症、肩周炎等疼痛,有独特的疗效。也可治疗偏瘫、面瘫、面肌痉挛、面痉、神经衰弱、甲亢、慢性支气管炎、哮

562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喘、结核、疗疮疖肿、白喉、扁桃体炎、咽喉炎、胃肠病、月经不调等非疼痛疾病。
1
.所用物品治疗盘、无菌粗圆利针或三棱针、2 %碘酒棉球、75 %酒精棉球、胶布、无菌纱布、弯盘等。
2
.治疗部位多在颈项部、肩背部、腰骼部等部位。选择取穴原则为:
川以背俞、夹脊穴为主要定点挑治,如头面颈项部疾病,取颈,_ 7 椎夹脊穴;胸腔内脏及上肢疼痛,取颈3 一胸:椎夹脊穴;上腹部内脏疾病,取胸8 _ , 2 椎夹脊穴;腰部及下腹部内脏疾病,取胸,。-腰:椎夹脊穴;肛门部及下肢疾病取腰2 至骸4 椎夹脊穴。
( 2
)以痛为脑找痛点挑刺就是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治疗,如肩痛多在肩脚骨的表面和三角肌前缘找痛点,腿痛多在腰骸关节表面找痛点进行挑刺。( 3 )选反应点挑刺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相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敏压点、疹点等)进行挑刺。如麦粒肿患者,可在麦粒肿点(胸,一胸:椎旁3 寸的范围内选一点)进行挑刺。
( 4
)从脊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如舌肌麻痹、喉痛失语、哑症可在舌下神经点(下领角与舌骨大角的连线的中点)挑治。
3
.操作方法令患者反骑坐椅上,两手伏于背靠架上或病人俯卧位,暴露颈肩或背腰部,准确选定挑治点(或穴位)用龙胆紫做一标记后,常规消毒皮肤,术者左手拇、示指固定局部皮肤,右手拇、示指捏住针体,中指则在针头处支持和调节,持针将挑治点的表皮划破0 . 2 0 . 3 cm 。然后深人表皮下挑出皮下白色纤维样物,将其挑断或切断,挑尽纤维后,消毒皮肤,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
4
.注意事项
( l
)术前向患者交代好,避免情绪紧张,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
( 2
)术前应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术后保护局部清洁,3 sd 不能用水洗,以防止感染。( 3 )针尖在原口出人,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划。
( 4
)术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 5
)孕妇、严重心脏疾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挑治疗法。
四、灸疗法
灸疗法是利用某种易燃材料和某种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灼熏烤,借其温热的刺激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病痛或保健之目的,是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我国以艾作为灸治材料治疗各种病症,在2 《 刀)多年以前已经相当普遍。
(一)灸法的作用
1
.温散寒邪《 素问· 调经论》 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2 .温通经络艾叶辛温,可通经络,逐寒湿,活血逐痹。
3
.固阳固脱《 扁鹊心书》 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
4
.消淤散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灸能使气机温调,营卫和畅,故淤结自散。5 .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院,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可见无病自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二)灸疗法适应证
1
.寒邪所致的各种疼痛如胃肮痛、腹痛、腰背痛、腿痛。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63

2 .气滞血淤、经络淤滞引起的麻木、疼痛、肿胀。
3
.气虚血亏而致的各种虚性疼痛。
(三)灸疗法的取穴原则
灸疗法的取穴原则与一般针刺疗法的取穴原则基本相同。即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经验选穴。另外根据《 千金要方》 “凡灸当先阳后阴… … 先上后下”之说,一般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四)灸法的补与泻
灸法的补泻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艾灸补法:点燃艾灶后,不吹其艾火,等待慢慢地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长,壮数较多。灸治完毕后再用手按其施灸部,这样可使真气聚而不散。艾灸泻法为:点燃艾灶后,以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灶再灸,灸治时间短,壮数较少,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谓之开其穴而邪气可散。
(五)常用的灸疗法
常用的灸疗法有:艾住灸、艾条灸、温针灸、灯火灸等。
1
,艾灶灸艾住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示、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制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小体。大者如半截干橄榄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小者如麦粒大。艾灶灸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灸法,可分直接灸、间接灸等。
( l
)直接灸法又名明灸、着肤灸。是把艾灶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操作方法:
l
)在施灸部位皮肤上涂点酒精,放置中等灸住;或涂点蒜汁,放置小艾柱。点燃施灸,不等艾灶燃尽而患者感到灼痛时,立即用镊子夹去艾住,更换新艾住再灸,一般灸3 7 壮,以局部皮肤红润为止。不要使皮肤烧伤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成灸疮,为无瘫痕灸。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皮肤庆及风寒性疼痛等。
2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住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从而起到治疗保健作用,称为瘫痕灸,又名化脓灸。《 针灸资生经》中说:“凡着灸得疮,所患即建,不得疮发,其疾不愈。”每灸完一壮,即涂蒜汁1 次再灸,一般7 9 壮即可。约1 周化脓,以后每天换膏药l 次,灸疮45d 左右愈合,留有瘫痕。此法适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病、结核、癫痛、高血压等,对预防中风和防病健身都有较好作用。
( 2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艾住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l )隔姜灸取新鲜生姜l 片,切成厚0 . 5 2 m 许的姜片,在中心处用粗针刺数孔,放在应灸穴位的皮肤上,然后再将艾灶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注燃尽时更换艾炫至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在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感觉舒适为宜,一般每次5 10 壮。此法适用风寒湿痹痛症、痛经及呕吐、腹痛、腹泄、阳痰、遗精、早泄、不孕等虚寒病症。
2
)隔蒜灸以蒜片代替姜片,方法同隔姜灸,适用于治疗虚寒劳顽痹所致疼痛,也可治疗疗、疽、疮、蛇蝎毒所伤,腹中积块及结核等。
3
)隔盐灸取纯净于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后,将肚脐填平,再将艾住或用艾条放在盐上点燃施灸,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一般灸3 ' 9 壮。具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房事过劳、阳虚气短等症。
4
)隔胡椒饼灸以白胡椒研末,调面粉作饼,约0 . 3 m 厚中央按成凹陷,内置药末(丁香、肉桂、察香等)将凹陷填平,上置艾灶灸之。此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痛及局部麻木等症。

564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2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艾绒中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施灸,名为“雷火神针”或“太乙神针”或称药物艾卷灸。
操作方法:艾条灸的种类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和间接灸3 种。
( 1
)悬起灸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如下3 种。① 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3 Cm )进行熏烤,根据病人热感上下移动,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有红晕为度。② 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③ 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记转移动。
( 2
)实按灸将含药物的艾条点燃后垫上纸或布上,趁热按到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1 25 即可。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反复施灸,每穴灸7 次左右。
药物艾条的制作:方① 艾绒1009 ,硫磺69 ,察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积壳、皂角、细辛、川芍、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19 ,上药研成细末和匀,以桑皮纸一张约30cmz ,摊平,先取艾绒259 ,均匀铺在纸上,每次取药末69 均匀搀在艾绒里,然后卷紧成圆筒状,外用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1 层,两头留空3 Cm ,捻紧而成。方② 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川山甲各69 ,察香少许,薪艾印g ,制法同方① 。
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疼痛、痪证、腹痛、腹泄等。
( 3
)间接灸是将艾卷点燃后悬于穴位上,并在穴位或患处覆盖某些物品而施灸的方法,最常用的隔核桃皮壳灸,适用于结膜炎、近视眼、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症。
( 4
)温针灸实为悬起灸的一种特殊操作方法,是针刺与艾条相结合,兼有2 种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如风寒湿痹所致的各种疼痛。
先将针刺入榆穴,得气后留针在适当深度,随之套入厚纸片遮盖四周皮肤,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2 3 Cm 的艾条,点燃施灸,使温热沿针体传至穴内,达到治疗目的。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取下,换柱再灸,灸毕除去艾灰,退出毫针。
(六)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1
.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瘫痕,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烂,不易愈之、
O

2 ,重要脏器部位、乳头、大血管、肌键所在部位,不宜直接灸。
3
.妊娠期小腹部、腰能部不宜施灸。
4
,空腹、过饱、极度疲劳以及对惧灸者,不宜施灸;体弱患者艾柱不可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5 .昏迷、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者,勿灸过量,并避免烫伤。

第四节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按跷、摩掌、理筋等。推拿疗法是医者根据病种的不同,施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机体表面的一定穴位或部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推拿疗法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为基础理论,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运用不同的手法,通经络,平阴阳,和营卫,理气血,调脏腑而治疗疾病。是我国古代人民向疾病作斗争的一种最早而又简便的医治方法,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我国古代最早医典《黄帝内经》中的《 素问》 写道:“其病多痪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以按摩、醛药。”隋朝《 诸病源候论· 腕伤初系缚候》讲道:“卒然致,故血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65

气隔绝不能周荣。”局部肿胀、疼痛,须用“按摩导引,令其血气复也”。就是用按摩手法,疏畅气血,使伤痛得以修复。长期的临床医学实践证明,推拿是治疗、解除疼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经济简便,而且疗效好,见效快,无副作用。

一、推拿治病机制与适应证
中医认为疼痛(谓痛症)是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等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升降失常,导致“不通”、“不荣”而表现疼痛。通过一定的推拿手法,能够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淤,解除痉挛,消肿镇痛,理筋正骨,达利关节,分离粘连,促进伤痛恢复。现代医学认为,推拿可改善病痛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促进局部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利于无菌性炎症的消退,利于伤病组织的修复,并使机体尽快恢复其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推拿疗法可泛治临床各种痛症,适用于急性骨关节扭伤和慢性软组织伤痛引起的疼痛。例如:1 .躯干、四肢部位软组织损伤(包括腰背部急性扭伤),四肢骨关节扭伤及其慢性劳损等。2 .创伤后遗症,躯干、四肢外伤后软组织粘连所致功能障碍,如脊柱关节闭和性骨折、关节脱位或因骨折引起的骨质增生与软组织神经粘连者。
3
.增生或退行性病变所致下肢肌肉萎缩和神经症状者。
4
.因椎间盘突出所致躯干及下肢功能障碍者。
5
.脊椎紊乱症及脊椎后关节错位者。
6
.因风寒等引起的颈椎、腰椎及四肢关节疼痛者。
7
.腰椎及四肢属无菌性炎症引起功能受限者。
8
.颈椎骨质增生引起脑供血不全者。
9
.轻度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活动障碍者。
10
.脑血管病变后遗症半身功能障碍者。
1 1
.严重腰椎滑脱症,椎弓根不连者。
12
.外科手术后瘫痕组织挛缩粘连者。
二、操作方法
推拿疗法内容非常丰富,治疗方法因病而异,多种多样,但其常用于疼痛治疗的手法为: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捏法、揉法、搓法、擦法、摇法、引法、理筋、弹拨等手法。
(一)推法
用手指前端、大鱼际肌、小鱼际肌和手掌根部,于受伤体表以适当力量,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推动(可分为单手、双手和八字分推法、虎口和掌根推法5 种),推时手掌或指腹应紧贴于病变部位的皮肤,着力均匀地推动,使治疗部位的皮肤发红、发热为宜。
(二)拿法
用手指提拿病变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肌肉、肌健。用拇指和另外二指或四指施术提拿。指腹着力将伤部组织钳起,一并向上提拿,使钳住的组织呈半圆顶形,然后突然放松,由轻至重,以达到深层组织。提拿时,方向与肌腹垂直,重复数遍。
(三)按法
术者用手掌或掌根、手指或拳式,在病变部位按压,手法可分指按法、掌或拳按法和肘按法3 种。一般先轻后重,逐渐用力向深部按压。术者依自身的重力,通过肩、肘、腕关节施术,手掌应以闪颤动作向组织深部按压,至病员深部组织有酸胀麻感为宜。

566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四)摩法
术者用手指或手掌作按式,于病员伤部做摩擦、移动和旋回动作,此法常与按法配合运用。摩法种类繁多,常用直摩法、合摩法、斜摩法。
(五)揉法
基本操作与摩法相似,但用力重,刺激性强。该法动作要缓慢,重力要集中,用手掌或握掌在病变部位做环行揉动,常用掌揉法、肘揉法、指揉法。
(六)捏法
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在病变部位捏拿软组织后,手指作对合收缩运动或旋转动作向前移动。本法常与揉法相配合,交替运用,此法也叫揉捏法。根据不同部位,有三指捏法和五指捏法。(七)搓法
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病变部位反复搓动。搓动时动作应均匀而柔和,自上而下地进行,其速度为每分钟50 次以上。此手法多用于颈、胸、背、腰、四肢及手指等部位,分为掌式搓动法、拳式搓动法、指式搓动法。
(八)摇法
是摇动关节的一种手法。将患肢左、右、上、下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摇,也可握住患肢远端向下抖动,摇动的幅度由小到大,直至最大可能的限度。本法常用来预防和治疗各关节的旋转功能障碍,常用的摇法有:摇肩、摇髓、摇躁等法。
1
.摇肩法就是摇动肩关节,促其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手法,可治疗肩周炎。操作时患者取坐位,患肢自然下垂,肌肉放松,术者以左手固定患肩,右手握住患肢腕部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摇动,摇动幅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并逐渐增加其活动量。
2
.摇髓法患者仰卧,自然屈曲患者肢、膝、髓关节,术者以一手握定躁关节,另一手扶定膝关节,使髓关节屈曲后,再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摇动,摇动的速度由小到大,每次治疗每侧运摇8 12 次即可。本法对腰臀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及腰椎后关节紊乱、活动受限等腰痛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3
.摇躁法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患侧跺伸出床沿之外,术者以骑马式站于其远侧,右手握住足背,左手握住足跟,双手同时反方向摇动,使踩关节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活动,每次治疗反复摇足15 20 次。
(九)理筋法
运用双手拇指或一手的拇、示指在受损的肌肉、肌健、韧带、神经束或偏歪的棘突部位,施以垂直方向的挤压和按摩,使移动的软组织复位,尽快恢复生理功能。
(十)弹拨法
运用一手或两手拇指或肘尖,在病人治疗部位的肌肉、肌腔或穴位上,以垂直肌肉、肌腔的方向用力进行横向拨动。此手法刺激性强,施法时用力要均匀,强度应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适用于治疗腰、背、肩等部位的肌肉、肌健的炎性疼痛、痉挛,有较好的缓解痉挛、松解粘连的作用。一般一个部位可连续弹拨10 20 次。
(十一)抖法
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微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或抖动,用于四肢部位,尤其是上肢部。
(十二)叩法
用指峰或大、小鱼际肌或掌根于治疗部位进行有节奏地敲打,动作要轻快,富有弹性。常用的

, .瑞肠动函翻加

第二十四章中医中药疗法· 567

有:
1
.指峰叩可三、四、五指聚拢呈梅花形,沉肩、展肘、松腕,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叩击之。2 .虚掌叩自然屈肘,五指并拢屈曲,掌心弯空,腕带虚掌,蓄气有节律地连续上下叩击。3 .掌背叩手指微屈,掌心向上,单手、双手背齐叩或交替有节奏规律地操作。叩法适用于头、胸、腹背、腰及四肢部位。
(十三)剁法(切击法)
以单掌(或双掌)合掌的小指掌侧面,如刀剁式,节奏均匀地快速击叩治疗部位。本法适用于胸腹、背、腰及四肢部位,可舒筋活血、通畅经络、理气祛痛。
(十四)扳法
以单手或双手分别相对固定于应取活动关节部位,行一种或几种方向的扳转移动手法。医者应屏气施术,两手有机配合,扳动方向准确,快慢适度,动作灵巧,听到“嘎叭”响声为度,适应颈、肩、背腰及上、下肢等部位。分为直扳、斜扳、圆旋扳等法。
1
.直扳法双手分别卡住一定部位,同时用手或双手一前一后亦可,上下交错,用力做直向扳动。运用于肩周炎、肩关节部位。
2
.斜扳法病人侧卧,患侧在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曲。医者站在病人背后,一手扳病人肩部,一手前推病人骼部,两手缓缓反方向用力,幅度与节奏逐渐加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再突然用力,可听到“喀喀”响声。此法适用于腰部扭伤、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的治疗。3 .圆旋扳法本法细分为头颈圆旋扳法及腰圆旋复位法。
( 1
)头颈圆旋扳法病人端坐,放松颈部肌肉,术者立于病人后方,揉压双侧风池,弹拨颈部痉挛的肌肉,推抚颈、肩、臂及背部肌肉,双手掌分别固定病人颖领部,相对用力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圆旋扳动,节奏由缓至中,幅度由小至大,再突然用力扳动,听到“喀喀”响声为止。如未达到目的,可一手拇指顶推治疗部位椎体棘突,另一手掌心抱住后枕部,屈肘托住下领,上臂及前臂紧贴下领两侧,沿颈椎纵轴向上提牵,并朝向活动受限方向旋扳头部,两手应轻柔、协调、稳准地同时用力,听到“咯瞪”响声,拇指下可有棘突位移感,然后顺压棘突和项韧带,松动两侧颈肌。此法适用于颈椎病、颈椎间关节紊乱症、寰枢椎半脱位、落枕等。
( 2
)圆旋扳腰复位法病人坐在床边或凳上,医者站立于病人对面,两腿夹住并固定病人的双膝部,两手扶住病人双肩,左右旋转扭动,在旋扭至最大限度时,突然用力扳动,可听到“喀喀”声,后改另一方向行相同手法。经上法不效时,可让病人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医者可改坐在病人后方,轻揉病人腰骸骨肉,使其放松,用双拇指触诊找到偏歪的棘突后(以左侧偏歪为例),右手从病人右腋下伸向前方,并扳住其左肩,左手拇指顶推在偏外歪棘突的右侧;助手与病人对面站立,两腿夹住病人的左大腿,双手按住病人的左大腿根部,以达固定骨盆之目的。让病人上身前屈侧护一7 护,右侧屈45 。以上,在最大的弯位,医者用右上肢使病人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并逐渐使腰伸直,同时左手拇指用力向右顶推左偏棘突,随着病人躯干旋转和腰部伸直,医者可感到手下棘突错动,并听到“喀啪”声响,矫正手法结束。双拇指理顺棘上韧带,揉推两侧能棘肌。棘突右偏者,医者换手操作方向相反。本法适应证同斜扳法。
三、注意事项
1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发病部位,选用合适的手法,严肃认真地进行操作。2 ,选择合适的体位及姿势,调控好室温。
3
.术前施术者应洗净双手,修剪指甲。

568 · 第三篇诊断治疗方法
4
.在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尿,妇女经期、孕期时,不宜在上述部位施以手法治疗。5 .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和多少,灵活地掌握操作时间,一般每次10 30 n
6
.为减少阻力,减少患者及术者组织擦伤或增强推拿效果,术者手上可蘸润滑剂、姜汁或酒等。7 .严重心脏病、出血性疾病、肿瘤、结核病、局部皮肤损伤及骨折处均不宜行推拿手法治疗。四、常见疼痛病症的推拿治疗
1
.枕后头痛可选用推抚法使颈后及背部肌肉放松,再用轻揉压法、拿法在风池、风府穴和头夹肌处施术,最后用推抚法、擦法,在颈、肩、背部施术,手法结束。
2
.落枕及颈部软组织损伤首先同1 处理,再在明显压痛点施行弹拨法,然后应用扭头旋转法改善颈部活动功能,最后施行推抚法、擦法。
3
.肩周炎病人正坐,术者应用柔手法使肩周肌肉放松。在压痛明显处及主要病变肌肉施行分筋法、弹拨法及揉压法治疗,再施行肌肉放松手法。肩关节明显受限者,行扳肩法。外展受限者,行外展扳肩法;医者站于病人患侧,取半蹲位,将病人患肩搭于自己肩上,两手抱住病人肩部,导引摇动,并逐渐站立,双手同时下按患肩,可听到撕裂声,达病人能耐受的最大限度。最后以疏揉手法结束操作。让病人配合功能锻炼。下次操作,可在这次基础上,再增加外展、上举扳肩度数,一次比一次增加,最后完全恢复肩部外展、上举功能。同理,内收后伸受限者,也可采用内收后伸扳肩法,逐渐恢复其功能。
4
.岔气及胸腹痛可选用指背部推拿法或锁叩开岔法治疗。
5
.急性腰扭伤先用推抚法、擦法在腰背及下肢治疗,再在压痛敏感点行分筋法、弹拨法、揉按法、拿法治疗,最后以疏揉手法结束操作。亦可在上述手法后,采用反背法、扭腰法、斜扳法等手法治疗。
6
.后关节紊乱症手法选择及治疗顺序基本同5 。多数后关节紊乱症仅用反背、扭腰、斜扳、旋转复位等简单手法可收到手到病除的效果。
7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选择及治疗顺序基本同5 。必要时再加用旋转复位或拉压复位法,且最好是在行硬膜外间隙阻滞、肌肉放松后,施行手法治疗。

(张典学姜风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