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八本疼痛诊断治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三十九章周围神经疾病
内容开始
N>滩、氟美松smg 混合液2 3 司或氢化考的松25 哪加1 %普鲁卡因Zd ,缓慢注于腕管内正中神经周围,但不要注射在正中神经内。每周1 2 次,5 次为1 疗程。可收到明显的镇痛效果。多数病例经2 个疗程,能达到基本治愈的疗效。但如第一次注射治疗后无效,则不必再注射。Wexx ]报道对44 61 只腕进行腕管阻滞,卯%在1 月内解除症状。
4
.小针刀疗法是治疗方法之一。宋文阁报道:不仅早期症状轻的患者可通过小针刀疗法治愈,而且对病程较长的病例亦有一定的疗效。

836 · 第四篇常见病症的诊治
5
.几HNS 疗法对早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如采用兼有热疗的几HNS 治疗仪治疗能明显缓解症状,减轻疼痛。
6
.手术疗法对于病程长,已有肌萎缩者,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临床怀疑(不能排除)肿物压迫者则为手术适应证。Garland 认为作肌电图测定肌肉传导时间>4 . srns 者即为手术适应证。观察发现术后1 年内临床及肌电图都恢复正常。
手术方式:① 腕管切开减压探查术:手术切口一般采用小鱼际挠侧缘突向尺侧的弧形切口,并向腕上延长。可以避免损伤正中神经之掌皮支。将掌长肌健及挠侧腕屈肌健向两侧牵开后即可暴露正中神经及腕横韧带,切除腕横韧带后检查正中神经的病理改变。② 神经内松解术:对于正中神经与周围肌腿骨膜有粘连者,则应手术治疗。近年来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使手术效果有了明显提高。Cunis 主张在显微外科技术下进行正中神经内松解术,可解除神经内瘫痕压迫,而正中神经背侧不予松解,可以保护其神经的微循环。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正常者为72 % ,明显好转者为23 %。术者必须有经验,以免增加损伤。
二、挠管综合征
又称骨间背侧神经嵌压综合征、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早在1863 A ew 报道过因肚二头肌腿滑囊压迫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造成瘫痪,以后又陆续有关于骨间背侧神经突发性和进行性瘫痪的报道。1966 年该病引起人们的重视。1 2 Roles Maudsley 提出命名为“挠管综合征,' (耐ial ? 1 synd ? ) ,又称骨间背侧神经嵌压综合征(pastenorinte ? never mp ? ion sy - ndrome )。1 977 年国内积水潭医院首先报道1 例因旋后肌肌腹的条索状瘫痕压迫而引起的骨间背侧神经麻痹。此后不断有大组病例报道。因此,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该征是因挠神经在肌管内受压、损伤而产生的一组症候群。挠神经干由此通过并在管内分为骨间背侧神经和挠浅神经,根据在挠管内神经受压的解剖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挠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受损的不同症状。Roles 认为挠管综合征也是骨间背侧神经受压综合征的一种表现。该症并不少见,但往往被误诊为肪骨外上裸炎。
【 病因】
挠神经在上臂远端肪骨外上裸近端10 Cm 处,由后向前穿过肌间隔,在肪肌之间走行,并绕过挠骨头的掌侧,通过Frollse 弓进人旋后肌深浅两层之间的挠管。挠管长约7cm (成人),上端与肪骨肌管相通。组成上中部的外侧壁为脓挠肌和挠侧伸腕长、短肌,并从外侧呈螺旋状绕至前方覆于挠神经上构成挠管的顶部,挠管的后壁是肚骨小头、挠骨小头和肘关节囊。
催患此症者多为手工劳动者,特别是从事重复单调的前臂旋转动作的工种,引起挠返血管口径增大及Frohse 弓增厚和纤维化以及挠侧腕短伸肌肥厚,加重对骨间背侧神经的压迫。① Fmhse 弓近侧神经与周围的粘连。② 在挠骨头前面有横的纤维束越过神经表面,虽然它很纤细且数目很少,但很结实。③ 挠返动脉及其分支与骨间背侧神经交叉压迫。④ 挠侧腕短伸肌内侧腔样缘压迫,当前臂旋前、屈肘时,骨间背侧神经受压明显。⑤ F h 犯弓压迫。前臂旋前屈腕时,此弓对骨间背侧神经产生压迫。挠神经与骨间背侧神经由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混合组成,故临床可表现为感觉运动异常。
【 临床表现]
症状可以是突发性的,亦可以为逐渐开始的。主要症状特点为早期时外侧及前臂近端伸肌群疼痛,劳累后加重。疼痛呈持续性,即使休息时、夜间也痛,甚至影响睡眠。当前臂旋前、旋后活动时疼痛加剧,并向近、远端放射。握力因疼痛而减弱,有时出现挠浅神经支配区麻木感。晚期则突

第三十九章周围神经疾病· 837

出表现为伸腕无力及不能伸指。
【 诊断依据】
物理检查时,可在挠骨头远侧发现有局限性剧烈压痛点,该点正是骨间背侧神经自旋后肌通过的部位。有时在肘外侧外上裸、肮挠关节处也会有压痛。伸肘时抗伸中指痛试验阳性。因为挠侧腕短伸肌健止于第三掌骨基底,因此抗伸中指痛试验意味着挠侧腕短伸肌对骨间背侧神经的压迫。伸肘时抗前臂旋前和旋后时痛,伸肘极度受限;上臂充气性止血带加压,当压力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造成静脉充血时,亦可引起疼痛。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确立诊断有帮助。对于骨间背侧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中出现纤维颤动或经过肘部的挠神经传导速度延迟,能明确诊断。但电生理检查正常者,并不能完全排除本征。临床上应与肚骨外上裸炎(网球肘)鉴别。肮骨外上裸炎的特点是:① 压痛局限在肚骨外上裸,休息时不痛。② Mills 征阳性。③ 无皮肤感觉和肌肉运动异常。有时网球肘可以与挠管综合征同时存在。【治疗】
1
.一般治疗早期可采用局部制动、休息热敷、理疗及TEHNS (经皮电热刺激疗法)常可使水肿消退,炎症控制。TEHNS 治疗,可将电极置于肘外侧挠骨头及其上方约10 Cm 相当于挠管表皮投影处等部位,1 次/d ,每次20 n 。有明显止痛作用。
2
.药物治疗以镇痛、消炎、解痉为主,如芬必得300 一仗泊mg ,每日早晚各1 次。速克痛以刃mg ,强筋松粼刃mg , 3 次/d 。也可常规辅助VitB 族制剂。
3
.神经阻滞疗法
( l
)局部痛点阻滞术痛点往往就是病灶所在,即挠管或其附近。方法:将0 . 25 %利多卡因、VitBI : 500 滩、氟美松smg 之混合液,注于挠管内或附近之痛点。
临床上可查出一个以上的痛点,而且每次治疗后痛点有变化。因此每次治疗前应仔细检查定位,选择1 2 个疼痛最明显处作为阻滞治疗点,每点注人混合液1 2 耐。穿刺针进人挠管后,无特殊感觉,患者主述胀沉感明显时可注药。注药后患者感到向前臂挠侧及腕部扩散时,证明药液注人部位正确,治疗效果也明显。
局部阻滞每周2 次,5 次为1 个疗程,一般平均需4 6 个疗程。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松解神经周围组织粘连和嵌压;消肿、消炎、止痛,切断“疼痛一缺血一组织痉挛一疼痛”的恶性循环,使病变减轻或治愈。
( 2
)臂丛阻滞术对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采用臂丛阻滞术。常用腋路人路,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患肢外展卯。,肘屈曲,前臂外旋,先在腋窝触摸到肪动脉搏动,再沿动脉走向向上摸至胸大肌下缘肤动脉搏动消失处略向下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以左示指按在腋动脉上为标志,穿刺针在示指旁斜向腋窝方向刺人皮肤,缓慢进针直到出现鞘膜的落空感时即表明针尖进入腋鞘管。松开持针手指,可见针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可进一步证实针尖在腋鞘管内,回抽无血液后可注人药液。可用局麻药0 . 5 %利多卡因或0 . 25 %布比卡因3 5 耐。疼痛严重者可每日1 次。此阻滞术以止痛为主,同时也因前臂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对病变局部有促进修复的作用。
( 3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操作见有关章节。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使其支配区血管扩张,神经营养改善,肌肉松弛。因此广泛用于治疗头、颈、肩、上肢、胸部以及胸腔内脏器官的多种疾病,且疗效肯定。SGB 可以直接加速本症的治愈,可用0 . 5 %一l %利多卡因7 10 而行同侧SGB ,每日或隔日1 次,5 次为l 疗程。
4
.小针刀疗法详见有关章节。
5
.手术治疗经过上述疗法无效的病例或电生理检查有阳性发现者则应手术治疗。对进一,

838 · 第四篇常见病症的诊治

步检查疑有挠神经头脱位或局部肿瘤压迫者,考虑手术探查。R01es 认为手术指征为伸肘时抗伸中指痛和挠骨前方挠神经走行处有压痛。术式应以彻底松解对骨间背侧神经之压迫为目的。若发现神经周围有粘连或疲痕组织压迫,为了减少术后皮下脂肪形成新的瘫痕,W ? r 提倡应用游离脂肪转移覆盖神经,可防治粘连。据报道,痊愈或明显好转者占81 . 8 %。

三、骨间掌侧神经综合征

骨间掌侧神经综合征(the anterior inle . ? never syn me )是一种正中神经的骨间掌侧神经受压引起它所支配的肌肉麻痹的症候群。1918 Tind 曾叙述过此病变。儿loh N ~在1952 年报道2 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也有人将此征称之为儿loh Nevin 综合征。此病并不多见。【 病因】
骨间掌侧神经在脓骨外上裸以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