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八本疼痛诊断治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四十三章部分非疼痛性疾病
内容开始
 

疼痛治疗科采用以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其确切的疗效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另一方面,许多非疼痛性疾病经该科治疗亦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本章将着重介绍其中几种非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俪ial ? tis )是位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非化脓性炎症所导致的面部肌肉无力或面肌瘫痪,临床上又称周围性面瘫或面神经麻痹。由于贝尔(Ben )最先对本病加以描述,故又称为氏n 麻痹。
[病因】
引发该病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推测病因的假说有以下几种:
1
.寒冷学说该学说认为因寒冷对局部产生激惹或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而发病。2 _缺血学说认为因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而导致缺血,使面神经管内的神经鞘发生水肿,从而引起继发性缺血,压迫神经导致面神经麻痹。
引起血管痉挛的因素包括寒冷、缺氧、二氧化碳蓄积、血管运动神经功能不稳定、中毒、感染、激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变态反应等。
3
.免疫学说认为Guillain B ~综合征患者有时亦伴发氏U 麻痹,两者皆突然发病,能自然恢复,有神经水肿及髓鞘变性,可能是原因不明的变态反应所致,两者不同的是,Gui 】 】 ain 一价沉综合征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而压n 麻痹患者的脑脊液正常。
4
.病毒学说认为因单纯疤疹病毒或带状疙疹病毒感染,引起面神经炎症、水肿及神经组织退行性变,导致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发现,约20 %患者血中的带状疤疹病毒抗体效价升高。5 .血管压迫学说认为面肌痉挛与面神经起始部受动脉压迫有关,临床上在牵拉小脑桥角部的血管压迫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神经麻痹。
以上学说中,最受重视的是缺血学说和免疫学说。变态反应、微血栓使面神经局部血管缺血,同时伴有水肿及轴索变性,还与激惹、高血压、高血脂、搪尿病等有关。
【 临床表现]
本病常因受风寒风湿侵袭、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三叉神经痛而诱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20 40 岁的成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绝大多数为单侧发病,可复发。患者常因受风寒后突发一侧面肌瘫痪,表情面肌瘫痪常在数小时或1 Zd 达高峰,表现为面部动作不灵,嘴脸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皱额整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嘿嘴等动作障碍,食物残渣常停留在病侧齿颊间而需用手掏,口水下淌,泪水溢出,病侧眼轮匝肌反射减退或消失。此外,病侧舌前2 / 3 的味觉可能丧失,泪液及唾液分泌减少,患侧出汗障碍,乳突及耳廓部位疼痛等。实验室检查常无特殊发现。
整个病程可分为3 个阶段:急性期(发病1 2 周内)、恢复期(第2 周末至2 年)和后遗症期(2 年以后)。

第四十三章部分非疼痛性疾病· 897

【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典型的病史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即可作出诊断。但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 .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不全性面瘫,常只限于病变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上面部正常。
2 . Hunt
综合征有眩晕、重听等前庭功能障碍的表现,同时伴有耳部、三叉神经及颈2 3 脊神经支配区域疙疹和疼痛。
3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一般表现为双侧性,同时伴有对称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实验检查脑脊液呈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
4
.其他颅内外肿瘤、中耳炎、腮腺肿瘤等亦可引起面神经麻痹,应加以鉴别。【 治疗】
本病因容貌改变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故应及时正确地采取心理治疗和其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治疗原则因病程的不同时期而各异。急性期主要是控制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神经压迫;恢复期主要是尽快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和加强肌肉收缩;后遗症期可施行神经移植或整容手术及神经切断等。
(一)急性期治疗
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生活规律,避免劳累,可给予局部热敷、肌肉按摩、短波透热、红外线照射等,不宜采用强刺激疗法。同时应注意保护眼睛,以防止引起眼内感染,尤其是角膜损害,可使用眼罩、点眼药、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风吹等。
2
.药物治疗
( l
)皮质激素应在发病后立即给予,可用强的松30 一印m d (严重者120n d )或强的松龙60 In d ,口服,连续服用2 3d 后逐渐减量。疗程不超过10do
( 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5 50 d ,肌内注射,连续5 7d 后改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 3 )阿司匹林0 . 5 1 . 0 岁次,口服,每日3 次。
( 4
)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Bl loomg 、维生素Bl : 250 500 滩。肌内注射,每日2 次。( 5 )其他疑有病毒感染者可用抗病毒药。
3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解除颈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痉挛,增加其分布区的血流,改善其分布区的血液循环,消除神经鞘水肿,改善神经营养状态及缺氧,防止继发性神经损害。常用1 %利多卡因或0 . 25 %布比卡因10 耐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每日l 2 次,直至痊愈。本法疗效显著,如早期(发病1 周内)应用,治愈率可高达100 % ,且无后遗症发生。
4
.中医中药治宜祛风通络,药用牵正散(僵蚕、全蝎、白附子各39 ) ,每日一剂,还可加人适量川芍、红花以活血化淤。
5
.针刺及经皮神经、穴位电刺激疗法(TENS )发病第1 周内慎用,1 周后可选用颊车、四白、听会、耳门、下关等穴位,进行弱刺激。
(二)恢复期治疗
1
.表情肌锻炼嘱患者继续保护眼睛,并对着镜子进行。
2
.药物治疗包括肌内注射维生素Bl 、维生素Bl : ,口服烟酸、地巴哇等;亦可肌内注射加兰他敏,每日l 次。
3
.针刺、TENs 及理疗给予面部肌肉电刺激、电按摩或碘离子透人疗法,亦可采用针刺或TENS ,取穴为地仓、翁风、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采用强刺激疗法。
仍可积极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效果良好。中药以活血化淤、调气补血为主,可选用当归、党

898 · 第四篇常见病症的诊治

参、赤构、川夸、红花、桃仁、熟地等。
(三)后遗症期治疗
大多数患者经治疗于l 3 个月内完全恢复,有lO %一16 %的患者2 年后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面瘫、鳄泪(即进食时流泪,为味觉一泪腺异常反射所致)、面肌痉挛。此期仍可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确无效果者可行相应神经切断术,面瘫者可施行面神经与副神经或面神经与幅神经吻合术以及整容手术。鳄泪可行舌咽神经颈静脉孔切断术、耳鼓膜附近味觉神经切断和蝶额神经节无水乙醇注射(化学性切断),面肌痉挛可采用面神经及其分支毁损或手术切断(详见面肌痉挛节)。

第二节痉挛

一、面肌痉孪

面肌痉挛(俪ial spasm )又称面肌抽搐或面肌阵挛,系一侧面部表情肌阵发性不规律的痉挛性疾病,大约占门诊面神经疾病的25 %。
【 病因】
面肌痉挛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部分患者继发于面神经麻痹。有人认为系因中枢神经刺激所致,因为痉挛时肌肉放电频率较随意肌收缩时放电频率为高,所以认为是中枢性的。反对的意见是皮质延髓传导通路发生脑出血时不出现面肌痉挛及面肌痉挛患者发生脑出血时痉挛情况不变。也有人认为面神经水肿或因神经变性产生纤维间人工突触所致。有报道所有位于颖骨内面神经附近的肿瘤,早期都有面肌痉挛,因而认为与肿瘤压迫有关。还有人认为是血管(椎动脉及脑基底动脉)压迫所致。
诱因为精神紧张、不安、疲劳、面部肌肉运动、饮食及眼过劳等。
【 临床表现1
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尤以40 5o 岁者居多,女性稍多于男性,左侧发病略多于右侧,双侧同时发病者极为罕见,约占0 . 7 %。病程发展缓慢,有时为亚急性发病,常呈进行性进展,开始患者感觉眼眶周围(尤其是下眼睑)肌肉跳动,范围很小,以后跳动范围逐渐增大,频率逐渐加快,2 年内逐渐累及颊肌和眼轮匝肌,甚至颈阔肌。
面肌痉挛导致眼裂变小,嘴脸歪斜,患者感到眼部活动和说话极为不方便。尤其于疲劳、情绪波动、注意力集中时更加明显,睡眠中消失。部分患者因累及蹬骨肌而出现耳鸣,少数患者可伴有同侧舌前味觉改变,听觉过敏。有人报道约8 %的患者伴有三叉神经及其分布区域感觉迟钝。【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面肌痉挛(如桥脑小脑角炎症、肿瘤等)、瘾病性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舞蹈症、Jacb n 癫痛、眼睑痉挛等相鉴别。【 治疗】
大多数病例经治疗后症状可稍改善或经历一段时间的缓解后亦可有复发的倾向。1 .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或轻症患者。① 安定每次2 . 5 5 . omg 口服,每日3 4 次;② 利眠宁每次10mg 口服,每日3 4 次;③ 苯妥英钠每次0 . 19 口服,每日3 次;④ 卡马西平每次100 Zoomg 口服,每日3 次;⑤ 氯丙嗓每次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