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二十八本疼痛诊断治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四十三章部分非疼痛性疾病
内容开始
诱发眩晕的体位,3 65 常可出现眼球震颤,为潜伏期特征。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但应与前庭中枢病变相鉴别。
病程一般持续数周或数月即可自限性痊愈,一般预后良好,但易复发。发作期可选用内耳性眩晕病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注意避免头位的急剧变动,防止发作。

四、中耳炎所致的迷路炎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可导致迷路炎,多因中耳病变(胆脂瘤、炎性肉牙组织等)直接破坏迷路的骨壁引起,少数为炎症经血行或淋巴扩散所致。患者表现为阵发性眩晕,伴恶心、呕吐,重症患者亦可出现眼球震颤等。患者常有听力障碍及平衡失调,可有全身症状。
本病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必要时可采用对症治疗措施。

第六节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由于患者精神活动长期过度紧张,引起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而导致精神活动能力减弱的病症。临床特点是易于兴奋和迅速疲劳,伴有各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病因】
社会心理因素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凡能导致精神活动长期过度紧张的各种因素,如学习任务过重、工作忙乱、缺乏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主客观矛盾未能正确处理、长期情绪紧张或心情郁闷

第四十三章部分非疼痛性疾病· 侧刃等,均可促发神经衰弱。但是并非所有受强烈的精神刺激或进行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者都会发病,有易患素质者,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影响后,较易发生本病。
本病的病理基础是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减弱,神经细胞易兴奋、易衰竭,大脑皮质功能减弱,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控功能减弱因而出现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 临床表现J
本病占内科门诊初诊病例的10 %左右,占神经精神科门诊初诊病例的50 %以上。大多发生于16 一叨岁之间,男女发病率相似,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发病率为13 . 03 %。患者叙述的症状非常广泛,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过度敏感患者对细微躯体不适特别敏感,常诉说头晕脑胀、胸闷、心悸、腹胀、关节酸痛等,对外界强声、强光感到厌恶,不愿到人多嘈杂的场所活动,稍遇不如意事就易激惹、甚至暴怒,事过又觉后悔。
2
.容易疲劳特别是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十分突出,患者常感到精神疲乏,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困难,新近发生之事难以回忆,看书不易掌握中心内容,用脑稍久则觉头痛、眼花、不能坚持。此外,还感到肢体无力,不愿多活动,工作和学习既不主动,又不能坚持。显示患者神经兴奋过程不足,反应低下。
3
.睡眠障碍患者常感入睡困难,多恶梦、易惊醒,醒后难再人眠,多梦的患者常以为梦境白占了睡眠时间,使脑子得不到休息。有的患者虽然能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但醒后仍然困倦,疲乏不能解除。有的患者夜间不眠,白天嗜睡,但一旦上床又无法人眠。
4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偏高或偏低、多汗、肢体发冷、厌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频繁遗精、早泄或阳痰等。患者常自觉消瘦,有的可出现昏厥发作。5 .疑病和焦虑这是一类继发的病理心理反应。许多患者在躯体不适感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影响下,常集中注意于自身的各种变化。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可产生各种疑病观念。如因心悸或脉搏增快而疑有心脏病,或因治疗未立即见效、时好时坏而自认为患了不治之症,从而焦虑不安,使神经活动过程更加紧张,症状也进一步加重、增多。症状的变化反过来又可加重患者的疑病和焦虑。
本病大多逐渐开始,症状时轻时重,病程可迁延很久,病因消除或休息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如遇工作繁忙、休息不足或心境不佳,症状可再加重。
I
诊断】
目前尚缺乏客观体征和辅助检查作为神经衰弱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① 有神经衰弱的基本症状;② 病史和系统的检查未发现相应的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③ 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密切联系;④ 病程有反复和迁延的倾向,其波动与精神因素有关。
本病应与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鉴别诊断。【 治疗】
神经衰弱的治疗原则是:精神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相结合,同时应注意安排合理的作息制度和进行合理的体格锻炼,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1
.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高度关心患者的情感,引导患者认识所患疾病是可治愈的,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作息制度,指导患者用脑卫生,生活规律,多参加文体活动,纠正不良性格和生活方式。
2
.药物治疗可应用抗焦虑药安定每次2 . 5 5 . omg 口服,每天3 次,催眠药舒乐安定2 . omg

910 · 第四篇常见病症的诊治

睡前口服,同时可辅以物理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
3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抑制交感神经干,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增加脑血流和脑供氧,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增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内能量储备,促进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功能恢复。可用1 %利多卡因或0 . 25 %布比卡因8 10 血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双侧交替进行,每日或隔日1 次,首次治疗后患者症状即有所缓解,4 周后可痊愈。

第七节不安腿综合征

不安腿综合征或不歇腿综合征(心tless leg 卿‘Ine ) ,最先由Willis 1685 年描述,1861 Wittrrlanck 命名为不妥胫(? etas tibi ? )。1861 1923 年曾有人将本征视作瘾病和神经官能症,并未预以特别重视,直到19 科年,Ek 】 ~才对本征做了全面的研究和阐述,并将此病列为一种独立的综合征。本症给予内科一般常规保守治疗预后较差,很少得以根治,而麻醉治疗的效果则较好。【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有关研究认为本征发病可能与下肢局部的血运障碍有关,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下肢局部缺血、循环功能障碍等,使局部组织的代谢产物蓄积并刺激神经肌肉炎性反应而引发本病,支持该观点的根据是本征可于服血管扩张药、发热、运动后得以缓解,并可因着凉、长期站立行走、过度疲劳及饮酒而诱发加重。
由于本征常有不安、精神紧张、神经衰弱和精神抑郁状态等,所以有人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本症常并发于尿毒症,有人将其归类于泌尿系统疾病之神经损害中。另外,妊娠、贫血、神经肌肉疚病以及糖尿病、乙醇中毒等代谢性疾病亦可诱发本征。
【 临床表现】
本病以自觉症状为主,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年老者多于年轻人,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膝以下至足背之间有难以忍受的蠕虫爬行感或虫啄样不适感,使患者不断起来走动或挥动双腿,以驱散不适。因此患者就诊时双下肢一刻也不安宁,除小腿是常发部位外,个别还可见于大腿、足尖甚至上肢。
不快感的部位可在皮肤表面,也可位于骨骼或肌肉深处,多在安静时发作,特别是在夜间发作尤为多见,以致影响休息与睡眠,久而可形成精神紧张、不安、失眠等神经衰弱而加重本征病情。发作时程度轻重不一,发作时间长短不定,短者数分钟,长者可达数小时,甚至彻夜难眠。每遇站立时间过长、长距离行走或下肢过度疲劳以及天气变化着凉等可诱发加重。发作时虽有酸胀不适及难以言表的痛苦,但一般均无明显疼痛、麻木及不适。
【 诊断】
1
.在健康人群患者,如果出现上述不适感,并于安静时特别是夜间频繁发作,迫使患者不断摇动肢体,症状便可缓解或减轻,而无其他明显的合并疾病,一般即可作出明确诊断。
2
.部分患有糖尿病、尿毒症、神经肌肉等代谢性神经疾病,以及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如果出现两小腿蠕虫爬行样不适感,并被迫两侧肢体不断摇动即可诊断本征。
3
.患者多同时有神经衰弱或瘾病样发作。
4
.体格检查无局部血管疾患,动脉搏动正常,皮肤温度正常,精神系统检查未发现感觉、反射、肌力、肌张力等方面的明显异常,肌电图、肢体血流图及X 线检查均无异常改变。
符合诊断标准1 3 4 条或符合2 3 4 条即可确诊。

第四十三章部分非疼痛性疾病· 911

【 鉴别诊断】
1
.低血钾周期性麻痹发病以20 40 岁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均在夜间睡眠后清晨起床时突然发现肢体酸软麻木,不能活动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肢体酸胀不适,针刺样或蚁行感觉,双侧瘫痪,近端肢体重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疲劳、受凉、精神刺激和酗酒、饱食可诱发。每次发作持续数天。实验室检查血清钾降至3 . 5 InrnoFL 以下,ECG 检查呈现低血钾性改变。肌电图检查提示电位幅度降低,数量减少,静息膜电位低于正常,即可作出明确诊断。
2
.下肢雷诺病该病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端小血管痉挛或功能性闭塞性局部缺血现象,易发生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胶体血管痉挛伴有肢端温度降低,下肢酸胀不适,皮肤发凉出冷汗,常伴有蚁行感、麻木或疼痛。缺氧期明显可见感觉障碍,肢端青紫或蜡状,疼痛较明显,晚期可见溃疡或坏疽,肌肉可有轻度萎缩。遇寒冷、着凉、精神刺激及其他因素可诱发加重。血管造影可见下肢血管显影差,末梢血管管腔直径缩小等,可资鉴别。
3
.血叶琳病血叶琳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原因不明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变。周围神经症状表现为下肢肌力软弱,酸胀不适,肌张力降低,胜反射迟钝。感觉可有下肢麻木疼痛、烧灼感。精神症状可有神经衰弱、意病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尿、便可有尿叶琳和粪叶琳存在;血中网织细胞增多;骨髓象见红细胞母细胞增生,内含大量尿叶琳及粪叶琳即可做出诊断。【治疗】
1
一般治疗一般常选用血管扩张剂、镇静剂或精神安定剂治疗。烟草酸每次0 . 19 口服,3 次/d ;苯巴比妥0 . 03 0 .肠mg 口服,每晚1 次。② 地巴哇每次10mg 口服,3 次/天;安定smg 口服,每晚1 次。③ 必要时可舌下含服化硝酸甘油片以暂时缓解症状。
2
.硬膜外阻滞可用0 . 5 %利多卡因18 间、醋酸强的松龙印mg ( 2 . 5 时)或东食若碱0 . 3mg 的混合液实施硬膜外阻滞,每周1 次,4 次为1 疗程。
据报道,硬膜外间隙注射药物是治疗本征最为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健康人群患病而无其他夹杂症者有独特疗效,一般经2 次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并治愈。愈后随访1 年,返诊率仅为8 . 8 %。而采用内科常规保守治疗的患者,治愈率为84 % ,返诊率为41 . 6 % ,与硬膜外阻滞治疗患者相比有明显差别。
3
.其他疗法对于自觉症状较重者,应给予局部按摩、针灸、推拿、理疗等综合治疗。对于患有尿毒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神经疾病变者以及患缺铁性贫血者,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第八节肢端感觉异常症

肢端感觉异常症是一组不同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致感觉异常的独特临床症候群。本病虽为神经系统的非器质性病变,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非常痛苦,由于无明确的病因,所以治疗起来亦无从下手,用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的药物,有一定的效果,但缓慢且复发率较高,采用麻醉方法治疗,效果确切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