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三十二本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3 章肌肉关节运动解剖基础第4 章肌肉起止点与中医经穴的关系
内容开始
 

3

肌肉关节运动解剖基础

第一节关节分类

二、病理性拈连

根据损伤性质有可分为病理性和手术性粘连。
1
.病理性粘连是由于某种疾病破坏了原来的正常组织结构,使骨骼、肌肉、韧带、肌腿、血管遭到破坏,人体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主要靠瘫痕组织增生来完成。如疮疡、疖肿、痈、风湿病等。2 .手术后软组织粘连,这是由于某些疾病,如胃溃疡、胃穿孔、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在手术后愈合过程中,由于疾病因素、手术的创伤以及手术的技巧等因素的影响,组织之间、脏器之间也会发生广泛粘连,从而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当然不是所有粘连的地方都会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和观察发现,粘连这一病理表现均广泛存在于颈部、肩部、胸背部、腰臀部以及四肢关节周围。临床上都表现为慢性固定性疼痛或表现为片状、线状等。

关节的种类可分为只大类:纤维关节、软骨关节、滑膜关节。一、纤维关节为不动关节,即不活动关节。
1
.骨缝连合如颅骨间的连结。
2
.韧带连合如胫膝关节连结处。
3
.嵌合如齿槽。
二、软骨关节为微动关节,即轻微活动关节。
1
.纤维软骨关节如椎间盘、耻骨联合。2 .透明软骨关节如长骨的骨髓板。三、滑膜关节为活动关节,即自山活动关节。
1
.平面或滑动关节如腕关节和躁关节。2 .枢纽关节如指(趾)间关节。
3
.裸关节如膝关节。
4
.球窝关节或杆臼关节如肩关节、髓关节。

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

3 章肌肉关节运动解剖基础因泌

在平地行走时,作用于髓关节的最大合力将是体重的5 6 倍。髓臼与股骨头之间的压应力是地面反冲力、重力、加速度和肌肉拉力的合力。
2
.膝关节的力学性能膝关节是人体承受重力的另一大关节。其稳定性是依靠关节囊、侧副韧带、交叉韧带以及周围的软组织。胫骨平台在膝关节中是主要的负载结构,但半月板也起负载作用,它有助于胫骨平台上的应力的分布。骸骨延长股四头肌的力臂,从而协助伸膝,有利于股骨上压力的分布。
关于膝关节的活动是很复杂的。但主要由伸直运动和屈曲运动,还有旋转运动。当然,骸骨、软骨面、半月板以及股四头肌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
.课关节的力学性能踩关节由距骨、排骨和胫骨组成。在步行时,可将躁关节瞬间中心看作一个点,所受力可高达体重的5 倍或以上。
4
.肩关节的力学性能肩关节由肩脚骨的肩脚盂和肚骨头组成。盂肪关节的稳定性有赖于适当大小的关节盂,肪骨头,完整的关节囊以及功能正常的旋转轴。
5
.肘关节的力学性能肘关节由肪尺关节、肪挠关节和上尺挠关节组成。
肪骨、挠骨和尺骨的咬合,以及周围的关节囊装置,保证了肘关节的稳定性。产生肘关节各种运动的肌肉数量相当多,这使精确地分析肘关节各种运动的力变得复杂化。

不能整个肢体固定,要固定局部,且强调损伤部位的上、下关节和肌肉的运动,促进局部和肢体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和损伤组织的营养供给,促进局部淤血、水肿的吸收,防止组织间的粘连,加速损伤关节软组织的愈合情况,尽早地解除外固定,督促病人忍痛进行关节活动和有利的功能锻炼,力求使关节功能早日恢复。
急性损伤应予有效而合理的固定,盲目的活动只会加重损伤,同时不易愈合,关节功能不易恢复。因此静与动的效应是相对的,也是相辅相成的,要以动为主,以静为辅,动、静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五节关节运动与静止的利和弊

第四节关节的运动与静止的时机

关节、肌肉的静止和活动不要一概而论,要根据关节、肌肉、肌键和关节囊、韧带实际损伤程度决定。对于关节脱位、骨折,肌肉、肌键撕断,刀割伤等严重损伤,均应给予对症治疗,合理的局部固定,以静止修养,有利于关节的稳定和局部损伤的修复、愈合。但26

关于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损伤,在临床治疗上有很大的分歧,也是中西医争论的焦点之一。ItJ 内外西医专家对关节和软组织急性损伤的治疗是:损伤后为了防止和避免淤血渗出和肿胀的形成,对淤血、水肿已形成的患者,都主张静止不动,重者给予石膏固定,使内部出血减慢或停l 上,防庄病情进一步加重。但损伤的组织因疼痛出现痉挛,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强、组织间渗出液增多,出现肿胀,严重影响了肢体局部的正常血液循环,出现新陈代谢紊乱,不利病情的恢复。若制动过长,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僵直等功能障碍。而中西医结合专家认为:对于关节和软组织损伤的病人,不主张绝对固定和静止不动的处理,主张科学的合理的运动(在床上运用关节的屈伸、收展、旋转以及肌肉组织的主动收缩、牵拉及伸展运动,但必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促使局部的淤血、水肿吸收,解除因损伤疼痛而引起的肌肉或肌纤维等组织痉挛,防止了淤血、水肿的机化和组织间的相互粘连,及时调整、改善局部和肢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了肢体、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给,促使了损伤组织的修复和愈一27

坐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
3 章肌肉关节运动解剖基础因岭

合,使关节和肌肉等软组织功能恢复正常。现将皮肤、肌肉、韧带、关节、神经、血管、骨骼、整体对运动与静止的利和弊分述如下。

差,损伤的组织愈合延缓或不易愈合。

三、初带

一、皮肤

保持全身的关节运动,可增加皮内的血液循环,增强上皮细胞新陈代谢,促进汗腺的排泄,通过关节的活动使皮下脂肪代谢吸收,同时促进了肌肉的收缩、牵拉运动,加强了皮肤的收缩、伸展度和弹性,使皮肤保持光润且富有较强的弹缩力,起到了保护皮肤、防止皮肤粗糙起皱的作用。
如长期不动,皮下脂肪肥厚堆积,皮肤的血液循环较差,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和营养供给,并导致皮肤汗腺和汗毛孔及血管萎缩,同时降低皮肤的收缩牵拉力量,减弱伸展性和弹缩性等功能,为此皮肤一旦损伤,因血运较差,伤口不易愈合,即便愈合也会形成瘫痕,并容易感染,使病情加重,导致其他合并症的发生。此外易产生功能减退、较裂、汗毛孔粗大、皮肤无光泽、无弹性及早期老化等不良反应。

二、肌肉

韧带跨过关节,位于关节远近两端,围绕在关节腔隙的周围,称为关节平衡稳固的支持带和固定环,起着固定和保护关节的作用。关节的屈伸、收展、旋转运动,首先是在韧带的收缩、伸展的情况下完成的。关节经常进行大小力度的运动,使关节周围的韧带纤维增粗、变厚,弹性和伸展度增强,韧带纤维长期的收缩伸展运动,可使韧带上下、深浅两层和左右邻近肌腿等组织间隙润滑而光泽,各组织相互完成各自的功能协调作用,使关节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保证关节的稳定性,不易因外伤而受损。如关节不进行适度的运动,或者静止不动,久之韧带和关节的血液循环较差,韧带纤维由粗厚变为细薄,因关节不运动或运动少,关节周围的韧带纤维不收缩、伸展或小幅度收缩、伸展,使纤维的弹性和伸展度减弱,浅、深两层和左右邻近的各组织粘连在一起,一旦遇到外伤,即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伤后因血运较差,加之L 述因素不易恢复,容易形成失用性萎缩和挛缩,关节纤维性僵直,造成关节韧带松弛或紧张,出现韧带功能紊乱,使关节的稳定性变差,容易导致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

运动可使肌纤维增粗,肌肉增长,弹性和力量增强,肌肉的收缩、舒张和伸展可加速血液的循环和营养的供给,促进损伤的肌肉修复和愈合,通过运动使淤血、水肿吸收,同时防止因淤血、水肿机化,静止不动而引起的组织间相互粘连.并通过关节的主动收缩、伸展活动撕脱开机化粘连的组织,使肌肉和其他纤维组织功能修复。
关节不活动,肌肉不做牵拉运动,因血运较差,可导致肌肉缺氧,肌肉纤维弱,此时肌纤维与肌纤维、肌肉与肌肉之间粘连,导致弹性差,力量弱,形成失用性肌肉萎缩,使功能受到不同的影响。一旦遭受外伤,患者的关节和软组织就易损伤,因局部血液循环较一28

四、关节

关节的活动,可使关节腔内的润滑液增多,加大关节的活动度和扩‘大关节间隙,增强了关节和关节囊、韧带的收缩性及牵拉力和伸展度,使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收缩和牵拉平衡对称,保障关节的稳定性,加大r 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了灵活性。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卜,通过关节的运动,可使关节腔内的积液和关节外的淤血、水肿旱日吸收,以免在关节腔内形成沉淀物及关节外粘连,而影响关节的功能。
关节如经常不动,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关节韧带弹性和伸展收

3 章肌肉关节运动解剖基础创扮

缩力减弱;长期少动或不动,可导致关节内的血液循环不良,关节间隙由宽变窄,活动范围由大变小,甚至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挛缩、机化、钙化粘连,导致或促使骨质疏松和增生,甚至关节功能受限。一旦遇到外伤史或不同诱因使关节损伤,出现痛、胀现象,因不动、血运较差,伤后不易愈合,同时会使关节症状加重。

五、神经

腔狭窄,血管壁的弹性弱,血液循环缓慢。从而影响了全身各系统的新陈代谢、物质交换和营养供应,导致大、中、小动静脉血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造成血赫稠度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毛细血管萎缩、变小,因此只维持了人体各器官生命活动的血液供应,未能达到劳动和大运动量所需要的血液循环的运送和保障,使整体功能下降,当皮肤、骨骼、肌肉出现损伤或患疾病时,因血运较差,出现延缓愈合,甚至不愈合,使病情加重。

关节和肌肉等软组织的主动运动,可加强中枢神经对靶器官支配的灵活性,增强关节、肌肉、关节囊和韧带的活动度,通过活动,使损伤的神经根、神经支、微小的神经纤维再生爬行延伸,恢复其功能,同时经常不断的运动,可防止因淤血、水肿机化和组织间粘连,并解除对神经根、神经支和神经纤维的压迫。因此保障了神经指挥畅通。
如关节经常或长期不运动,中枢和周围的神经根、神经支不发达,甚至萎缩,因此中枢对周围神经根、神经支及末梢神经纤维支配和传导功能减弱,周围末梢的神经纤维向中枢反馈信息缓慢,同时因关节、肌肉活动幅度小或不动,而神经穿出或通过狭窄部位的其他组织和神经鞘膜及神经纤维相互粘连,影响神经的传导兴奋功能。另外,一旦神经传导受阻或损伤,不能忍痛活动或行走,神经周围的淤血、水肿形成机化粘连,神经损伤的再度压迫,影响了神经恢复,淤血、水肿机化,组织粘连,而加重了损伤和压迫程度。

七、骨骼

运动可促使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骨松质密度增高,并促使骨骼的增长和儿童的发育,如骨折后,给予科学可靠的活动,可促使淤血、水肿的吸收,促使骨痴的形成,使其早日愈合,防止功能障碍,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
不动可使骨的弹性和韧性减弱,小儿会影响发育,成人容易造成骨质疏松,骨皮质由厚变薄,骨小梁由粗变细,使骨小梁萎缩和骨质压缩,一以遇到外伤,易发生骨折,骨折后还会出现不易愈合等不良反应。

八、整体

六、血管

通过关节和肌肉等软组织的运动,可加速动脉、静脉血液的输送和回收,促进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同时使毛细血管管径增大,储血量增加,保障了肢体和局部的营养供给,维护了整体循环的平衡。
关节和肌肉不经常运动,周身各器官的血流量减少,血管的管一30

运动是人生命的支柱,长期运动,使周身的关节、韧带、肌肉、神经、血管、心、脑、肺、川二、脾、胰、胆、肾、月两、胃肠等器官均处于正常运行之中。随着运动,各脏器的功能加强,使人的整体器官功能由始至终保持在一个正常的平衡状态,一旦个别系统出现紊乱或异常,其他器官相互紧密协调,致对异常的系统进行代偿、抵抗和隔绝性治疗,以整体抵抗功能代替个别异常器官功能,使其随动而治,增强整体效应。
人体关节不运动,除了上述的影响外,还可导致整体运动器官功能偏差不协调,同时使心、脑、肺、脾、肝、胰、胆、肾、胃、肠等系统功能减弱,甚至引起功能紊乱,使整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整体31

创泌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

功能不平衡,给各种致病因子侵人机体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时机。各种病一旦形成,器官功能下降,整体抵抗力较弱,治疗起来效果缓慢,恢复相对困难,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4 章肌肉起止点与中医经穴的关系

第一节肌肉起止.奴与阿是穴的关系

肌肉是肢体运动的动力,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肌肉收缩完成各种运动。全身骨骼肌约600 多块,约占成人体重的40 %。肌肉的大小、形态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 种。肌肉一般附着于邻近2 块或2 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1 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牵动骨,引起关节运动。骨骼肌具有展长性、弹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肌肉可发生牵拉、断裂、劳损、弛缓或痉挛,从而出现了肌肉起止点疼痛以及肌肉牵拉伤、断裂伤、无力或僵硬等。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系指某一部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点,但该点并非病灶。一般而言,阿是穴多位于肌肉的起点、止点处或靠近起IL 点处,亦有位于该肌肉的肌腹高点上。很显然肌肉起止点与阿是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临床上很有诊断和治疗价值。

第二节肌肉起止点与十四经络的关系

一、穴位结构与神经的关系

穴位与周围神经有密切的关系。上海第一医学院对324 个经穴进行尸解分析,发现穴位与神经有关者竟达323 穴,占99 . 6 % , 33

创匕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
4 章肌肉起止点与中医经穴的关系创匕

其中与浅层皮神经有关者304 穴,占93 . 8 % ,与深部神经有关者170 穴,占52 . 8 % ,发现同一穴位与浅层皮神经和深部神经均有关者149 穴,占45 . 9 %。上海中医学院的穴位解剖资料:全身十二经脉309 穴,穴位针刺点恰于神经干者152 穴,占49 . 18 % ,穴位针刺点旁边有神经干者157 穴,占50 . 81 %。大连医学院解剖308 个经穴,其中刺中神经干或在神经干旁。.gcm 以内者有214 穴,占69 . 10 %。南京第一医学院陈俊俞等解剖66 穴,发现针刺点靠近神经干者54 穴,占81 . 8 % ,石中梁解剖全身301 个经穴,报道与神经有关者205 穴,占56 . 8 %。以上资料足以表明,穴位与周围神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经穴与神经束的关系,日本学者森秀太郎通过研究认为,全身经穴中约有100 个常用经穴在其下面的组织中有神经束走行,穴位则相当于神经束的皮下导出部位,因而易受物理压迫而致神经生理障碍并形成压痛点,而巨可山该点向远隔部位反射性地投射二次性的反射点。此外,还可以由于内脏体壁的反射作用,而具有上述特殊结构关系的经穴部位,并且在形成反射点的同时,亦成为临床上的治疗点。

( 2 )二腹肌― 由三叉神经(前腹)、面神经(后腹)支配。( 3 )茎突舌骨肌― 由面神经支配。
( 4
)颊舌骨肌― 由舌下神经支配。
( 5
)胸骨舌骨肌― 由颈丛(颈,一3 )支配。( 6 )胸骨甲状肌― 一由颈丛(颈。一3 )支配。( 7 )肩脚舌骨肌― 由颈丛(颈,一3 )支配。( 8 )甲状舌骨肌― 由颈1 一:通过舌下神经支配。3 .颈部肌群
( 1
)颈阔肌一一由面神经颈支支配。
( 2
)胸锁乳突肌― 由副神经、颈卜3 神经前支支配。( 3 )颈长肌一一由颈3 一:神经前支支配。( 4 )头长肌― 由颈._ 6 神经前支支配。( 5 )头前直肌、头侧直肌-一由颈,一:神经前支支配。( 6 )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由颈5 _ ‘神经前支

支配

二、肌肉起止点与十田经络的关系

(一)支配肌肉的分布神经
1
.面肌
( l
)枕额肌-一由面神经颖支、耳后支支配。( 2 )眼轮匝肌由面神经颖支、颧支支配。( 3 )鼻肌一由面神经颊支支配。
( 4
)口周围肌由面神经颊支、颧支、下领缘支支配。( 5 )咬肌由下领神经、咬肌神经支配。
( 6
)颖肌l F 领神经、颖深神经支配。
2
.舌骨上、下肌群
( l
)下领舌骨肌由三叉神经支配。
34

4 .胸前外侧肌群
( l
)胸大肌-一一由胸内、外侧神经(颈7 、颈,、胸1 )支配。( 2 )胸小肌― 由胸内侧神经(颈:、颈8 、胸1 )支配。( 3 )锁骨下肌― 由锁骨下肌神经(颈。、颈6 )支配。( 4 )前锯肌― 由胸长神经(颈5 一:)支配。5 .腹前外侧壁肌群
( l
)腹直肌一由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 2 )腹外斜肌一由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支配。( 3 )腹内斜肌-一由骼腹下神经支配。( 4 )腹横肌一由骼腹股沟神经支配。6 .脊柱区肌群
( 1
)斜方肌一由副神经、颈3 、颈。神经支配。( 2 )背阔肌由胸背神经、颈6 8 支配。( 3 )头夹肌、颈夹肌由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颈卜5 )支配。一35

创睡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
4 章肌肉起止点与中医经穴的关系创旨

 ( 4 )肩脚提肌― 由肩脚背神经(颈2 5 )支配。
( 5
)菱形肌一一由肩脚背神经(颈4 6 )支配。
(的上后锯肌一一由肋间神经(胸,_。)支配。
( 7
)下后锯肌― 由肋间神经(胸卜l : )支配。
( 8
)竖脊肌-一由脊神经后支支配。
( 9
)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 由枕下神经后支(颈。_: )支配。
( 10
)腰方肌― 由腰神经支配。
( 11
)腰大肌― 由腰神经支配。
7
.肩部肌群
( l
)三角肌一由腋神经支配。
( 2
)冈上肌、冈下肌― 由肩脚上神经支配。
( 3
)小圆肌― 由腋神经支配。
( 4
)大圆肌一一由肩脚下神经支配。
( 5
)肩脚下肌一由肩脚下神经支配。
8
.上臂肌群
( 1
)肪二头肌― 山肌皮神经(颈卜:)支配。
( 2
)缘肪肌― 由肌皮神经(颈。_: )支配。
( 3
)肪肌― 由肌皮神经(颈5 _ : )支配。
( 4
)肪三头肌― 由挠神经(颈5 8 )支配。
( 5
)肘肌一一由挠神经(颈5 _ : )支配。
9
.前臂前肌群
( 1
)肚挠肌― 由挠神经(颈:、颈。)支配。
( 2
)旋前圆肌一一由正中神经(颈6 、颈:)支配。
( 3
)挠侧腕屈肌一由正中神经(颈。、颈:)支配。
(钧掌长肌由正中神经(颈6 、颈7 )支配。
( 5
)尺侧腕屈肌一由正中神经(颈。、胸1 )支配。
( 6
)指浅屈肌一由正中神经(颈:、颈,、胸】 )支配。( 7 )拇长屈肌一山正中神经(颈:、颈8 、胸,)支配

( 8 )指深屈肌― 由正中神经(颈:、颈:、胸,)支配,而内侧半I 白尺神经支配(颈,、胸,)。
( 9
)旋前方肌― 由正中神经(颈:、颈8 、胸,)支配。10 .前臂后肌群
( 1
)挠侧腕长、短伸肌一由挠神经深支(颈5 _ : )支配。( 2 )指伸肌一由骨间后神经(颈。_。)支配。( 3 )小指伸肌― 由骨间后神经(颈。_8 )支配。( 4 )尺侧腕屈肌一一由骨间后神经(颈6 _ 8 )支配。( 5 )旋后肌-― 由挠神经深支(颈5 一。)支配。( 6 )拇长展肌― 由骨间后神经(颈。_: )支配。( 7 )拇长、短伸肌― 由骨间后神经(颈卜:)支配。( 8 )示指伸肌― 由骨间后神经(颈。_: )支配。n .手内肌群
( 1
)短展肌由正中神经(颈。、颈;)支配。( 2 )短屈肌一由正中神经(颈6 、颈:)支配、尺神经(颈。)支配。
( 3
)对掌肌一山正中神经(颈6 、颈7 )支配。( 4 )拇收肌-一由尺神经(颈。)支配。
( 5
)叫状肌由正中神经(颈。、颈7 )、尺神经深支(颈。)支配。
( 6
)骨间掌侧肌由尺神经深支(颈:)支配。( 7 )骨间背侧肌一一由尺神经深支(颈。)支配。( 8 )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对掌肌― 由尺神经深支(颈:) 支酉己。
12
.臀肌群
( 1
)臀大肌一由臀下神经(腰5 一骸2 )支配。( 2 )阔筋膜张肌一一由臀上神经(腰,一髓,)支配。( 3 )臀中肌--一由臀上神经(腰。一慨,)支配。(们梨状肌一由梨状肌神经(髓l 、髓2 )支配。

创匕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

4 章肌肉起止点与中医经穴的关系创岭

( 5 )闭孔内肌、上开肌一一由闭孔内肌神经(腰5 一骼2 )支配。( 6 )下仔肌― 由股方肌神经(骼,、骸:)支配。
( 7
)股方肌― 由股方肌神经(骼1 、骸:)支配。
( 8
)臀小肌― 由臀上神经(腰。一骸1 )支配。
( 9
)闭孔外肌― 由闭孔神经(腰2 _ . )支配。
13
.大腿肌群
( l
)骸腰肌(腰大肌、骼肌)― 由腰丛(腰._。)、股神经支配。( 2 )缝匠肌一一由股神经(腰卜。)支配。
( 3
)股四头肌― 由股神经(腰2 _ 4 )支配。
( 4
)耻骨肌一一由股神经与闭孔神经(腰2 一。)支配。( 5 )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 由闭孔神经(腰卜。)支配。
( 6
)股二头肌、半键肌、半膜肌― 由坐骨神经(腰。一骼:) 支配。
14
.小腿肌群
( l
)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姆长伸肌― 由排深神经(腰。一骸:)支配。
( 2
)脉骨长肌、排骨短肌― 由排浅神经(腰5 一骸:)支配。( 3 )膝肠肌、比目鱼肌、拓肌、胭肌、趾长屈肌、册长屈肌、胫骨后肌一由胫神经(腰。一骼3 )支配。
15
.足肌群
( l
)姆短伸肌、趾短伸肌― 由排深神经(腰。一骸2 )支配。( 2 )姆展肌、姆短屈肌― 由足底内侧神经(腰。、腰5 )支配。( 3 )踢收肌-一由足底外侧神经(骼,、骸:)支配。
( 4
)趾短屈肌由足底内侧神经(腰4 、腰:)支配。( 5 )足底方肌一由足底外侧神经(骼:、骸2 )支配。( 6 )蜘状肌由足底内外侧神经(腰。一骼:)支配。( 7 )骨间足底肌、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 由足底外侧神经(骸1 、骸:)支配。
38

( 8 )骨间背侧肌--一由足底外侧神经深支(骸1 、能2 )支配。(二)十四经络的分布规律
1
.头面“头为诸阳之会”,只有阳经分布,没有阴经分布。卜足阳明经分布在面部,手太阳、手足少阳经分布在头侧部,足太阳经分布在头顶、脑后,督脉在头部置于前后正中线。2 .躯干胸腹部为手足三阴经和任脉的总会,足太阳分布于r 丫腰部,督脉位于脊柱正中,足少阳分布于胸侧,唯足阳明胃经分介门:胸腹。
3
.四肢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线;手气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线;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线;足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前(阳明)、外(少阳)、后(太阳)线。从解剖位置上看,大体在髓棘肌的内外缘,四肢的经络循环路线从本上在肌间隙,这与敏感区(点)的分布位 

置大体相符;敏感!K (点)大多在经络纵横交错或俞穴比较集中的位置,如颖部耳根周} ! ' }等。
(三)+四经脉走向规律
总规律(双手高举)是阴升阳降。一般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只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阴经与阳经在手足衔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相接,阴经, J 阴经在胸部交接;督脉、任脉始于会阴部,督脉向后行于脊柱达暇顶,沿前额止于鼻柱;任脉沿腹内经关元、中院、腋中达咽喉部,经11 唇、面部人11 眶下与督脉衔接。
(四)十四经循行线路
1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卜络大肠,还循胃[l 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糯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人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J 七端。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端循指上廉,出合骨两骨间.循39

创泌肌肉起止点疼痛治疗

4 章肌肉起止点与中医经穴的关系“岭

第三节肌肉起止.毅与祖国医学的经络穴位的关系

肌肉起止点疗法是在对软组织损伤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疗法。它是建立在人体解剖、人体生物力学的基础之上。我们人体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键、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这些软组织经常(遭受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跌仆闪挫,或因劳累过度,或因慢性劳损等)产生损伤。外力导致损伤而无骨折、脱位者亦称为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无菌性炎症、粘连、移位、结节、痉挛、条索、活动受限。它与祖国医学中的经络穴位有许多相似部位,但是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否则会造成误会,造成学者和使用者的疑惑、混乱,不知如何选择为好。
祖国医学的经络穴位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品,古人观察认识到在人体器官、肌肉或功能不良时会出现敏感点(敏感区),当治愈有关疾病时此敏感区(点)消失。他们还观察到刺激适当的或有关的皮结节内任何一点都可能有效,他们就是这样观察总结不同器官或肌肉功能建立一种医学体系叫经络和穴位。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证实经络穴位是一个解剖实体,在解剖L 它不同于已知的神经和循环结构以及感觉终末器官。
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Melzack 等人在20 世纪70 年代时研究发现肌肉起止点和肌痛点与经络穴位有71 %呈现解剖和临床相关性,Me ! zack 认为它们有相关的神经机制。但是在80 年代后期他发现肌疼痛触发点的现象源自于失能的运动终板附近,这使他此后认为经络穴位与肌痛点及起止点治疗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应区别开来。尽管经络穴位与肌痛点及肌肉起止点疗法在位置上相类似,但客观的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应区分两者的本质不同,它们42

址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临床实体。它们的不同在于医学理论的基础及病理生理学上。在祖国医学文献《黄帝内经》 、《 针灸甲乙经》 、《 针灸大成》 等明确阐述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经外奇脉阿是穴等,属一个完整的以功能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并以此理论指导应用于l 价.床医疗实践。而肌肉起止点和肌痛点,它已经被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和病理学上证实,它的作用点是在失能的运动终板上。因此,只有明确认识它们的不同点后在临床实践中才有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