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三十四本李义凯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一章中国脊柱推拿的历史
内容开始
PAN>

在魏、晋、隋唐时期,脊柱推拿的概念被进一步丰富,治疗手法被扩充,治疗范围有所拓展,诸多医家纷纷著书立说,由于战乱不绝,骨伤科有了长足的进步,脊柱推拿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收获就是整复手法的出现和成熟.这一时期对脊柱推拿作出重要的贡献的医家有葛洪、蔺道人等,其他如巢元方、工煮、孙思邀等人也都在其著作中对脊柱推拿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 中提出了脊柱推拿疗法用以治疗小儿措积和成人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致的体弱多病、易感易传的虚证,并首次详细介绍了其部位、方法;隋代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全面系统的论述了痹症和腰痛病诸候,并在其后提出了多种导引按摩的补养宣导方来治疗,升辟了脊柱自我推拿保健治疗的先河;而后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 在伤科诊断和治疗方面辑录了葛洪《肘后备急方》 的内容,但在治疗方法中又特别加人了孙氏自已经验和当时流传的自我保健按摩方法,如《 养性· 按摩法》 一篇中介绍了天竺国按摩法与老子按摩法,详细论述了自我保健按摩的操作方法与功效。唐代王燕等人编撰的《外台秘要》 详细记载了以按脊加拔罐治疗“痊察”的过程;到了唐代,正骨推拿手法开始出现在脊柱推拿之中。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蔺道人的《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据说书原序记载蔺道人在唐会昌年间(公元841 ? 846 年)时已年“百四五十岁”故据此推断蔺道人应生活于公元700 845 年之间,《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在唐、宋、元的正史之中均未出现,现行版本是据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即公元1368 1398 年)刻本排印。在后世的正骨科著作中,有很多方药、手法等都是源于此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首次将推拿与正骨手法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正骨推拿的概念。《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全书分为三节:首论“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次论“方论”,后论“又治伤损方论”,其内容涉及全身各部位损伤及后遗症的诊断、治疗和方药。<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5 -

袭中国脊往推拿手法全书豁

的学术思想源于《 内经》 和《 难经》 ,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继承了葛洪、《 千金要方》 和《外台秘要》 等伤科方面的成就;将整复手法作为治疗脊柱损伤的主要手段,其所提出的整复手法有“相度”、“忖度”、“拔伸”、“搏捺”和“捺正‘’。如“凡认损处,只要揣模;骨头平正不平正便可见。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知大概。”即是用揣、摸、捻捺的手法,来“忖度”伤损情况;而后则有“凡拔伸,民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若骨出向左,则向右边拔人;骨向右出,则向左拔人”。根据损伤的方向来决定止或斜向的整复,并且,蔺氏还指出行此方法时,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手法的力量和位置,“凡拔伸,或用一人,或用二人、三人,看难易如何”。“拔伸,当相近本骨节损处,不可别去一节骨上”二而与拔伸法相配合的“蹲捺”是一种挤压类手法,在拔伸后应用,如“拔伸不入,蹲捺相近,要骨头归旧,要蹲捺皮将就入骨r ,。用力收人骨后,再行“捺正”或称“捻捺”如“相度骨缝,仔细捻捺”。而在七述手法之后,需要用按法、摩法以及被动活动的方法,如“凡捺正,要时时转动使活”以及“善系缚,按摩导引”来“令血气复也”。蔺氏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一书首次提出了正骨推拿的概念,成为现代脊柱推拿手法的依据和基础,而其整复和活动相结合的治疗观点,也成为了后世一千多年脊柱手法整复治疗的原则和准绳,至今还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中阅夺柱推拿的发展和进步(束、辽、金、元)

这一时期是中国临床医学迅速成长的时期,如宋朝的科技发展、金元时期各医家的学术争鸣,都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而且由于这一时期,各民族来华,尤其是元代时吸收阿拉伯来的“回回医”,使中国医学有了与其他国家民族医学交流的机会,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这一时期脊柱推拿最主要著作当属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 ,其书共20 卷,按元代十三科分类,刊于至正五年,即1345 年,此书方药多属转载古方,但在伤科方面却多有创新,成为此书的主要成就。尤其是宋元时期治伤科的方书甚多,谈及外治手法的则少有所见,所以明方贤在(奇效良力· 卷五十六》 中言道:“正骨兼金锨科,惟危氏言其整顿手法”。嘴世医得效方》 在继承《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在脊柱整复手法上有了自已独特的创新。《世医得效方》 书中除运用蔺道人五种正骨推拿手法之外,还独创了用悬吊牵引复位的方法,用于散关节和脊柱的骨折脱位,对于脊椎骨折,危氏认为单纯用手法整复是不可能的,故而必需采用悬吊的方式以达“坠下身直”,只有脊柱处于过伸位时才能复位,他所采用的“未直则未归案”的过伸复位原理在我国甚至世界医学史上都是一个创举;而与此同一时代的另外两部著作《永类铃方》

和(回回药方》 ,虽无世医得效方的影响之大,但两部著作中则分别对于脊柱损伤的手法复位做了详细介绍。它们之间的对比见于表一1 。从表可以看出,《 永类铃方》 和《 回回药方》 中

的整复方法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牵引下施用手法;而危氏认为脊椎骨折是由于挫伤,也即间接

暴力引起。这种间接暴力的结果往往造成脊椎压缩性骨折,故强调不能用手法,与现代医学理论较为符合,这种方法减少了因施用手法不当而造成脊神经损伤。当时其他有影响的著作如

《 太平圣惠方》 和(圣济.急录》 ,都是由宋太医局组织编著的综合性医著。《 太平圣惠方》 成书

于公元992 年,书中以方药为主,对于脊柱推拿的贡献在于在脊柱推拿手法治疗之中引人一些推拿介质,《太平圣惠方》 不但将各种腰痛加以详细分类,针对不同病机治疗,而且介绍了四种摩腰膏的成分、治法与功用;《 圣济总录》 成书于北宋末年(约公元11H 1117 年),体例与《 太平圣惠方》 类似但论述更详细,在“折伤门”中强调了伤科复位的重要性,同时它在《内经》 的基

础上,对于推拿理论进行了完整的总结和归纳,探讨了按摩手法的机理和适应证,还提出了按- 6

禽第一军中国誉柱推拿的历欠袭

摩相关手法的禁用证。元朱丹溪又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药摩治疗脊柱疾病的内容。以上各位医家和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脊柱推拿的理论和经验。

1 1 三部著作中有关脊柱损伤复位手法的比较

著作手法

(世医得效方》

《 永类铃方》

操作

悬吊过伸
“凡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使自归案,未直则未归案,须要坠下,待其骨直归案。”见gDD

拔伸加按压
“凡腰骨折断.先用门翩一片放地上,一头斜高些,令患人俯卧,以手伸上,攀住其门,下用三人拽伸,医者以手按损处三时久。’‘见80

嚎回回药方》 拔伸加按压
”用一张床.使病人俯卧,将棉布十字缠胸上,又在膝上复缠至腰间,用力扯,医人以脚踏出骨节上,用力搏人本处。”见120

五、中目夺柱推争的成熟(明、清)

至明清及民国时期,脊柱推拿得到迅速发展,脊柱推拿的多种治疗形式发展到明、清时代都趋于成熟,如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药摩推拿,使脊柱推拿在多个不同方面得到发展和丰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儿脊柱推拿理论和脊柱正骨推拿方面的逐步完善。明初,太医院分为十三科,其中包括“接骨”科,隆庆五年(公元巧71 年)年更名为”正体科”(正骨科),主要治疗骨折脱位及跌打损伤,故后称“伤科”。这一时期,手法整复技术迅速提高,积累了宝贵经验。公元1742 年,清吴谦等人编辑了《 医宗金鉴》 一书,其《 正骨心法要旨》 一篇包括“手法总论”、“释义”和“器具总论”等,载有骨折复位及固定器材图,并总结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的“正骨八法”等整复方法,起到了集大成的作用,(医宗金鉴》对于脊柱疾患的推拿手法及器械治疗都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如其在《 正骨心法要旨· 外治法手法总论》 中(22 幻一2282 页)说:“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 · … 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翎,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扣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在手法释义中,则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确立了脊柱正骨推拿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如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接法:“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旁突,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端法:' ’端者,两手或一的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持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提法:“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按摩法:“按者,谓一一7 一一

需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豁

以手法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朱断折者设也。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奎聚,以散痕结之肿,其患可愈”;推拿法:“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或有筋急而转摇不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以络气血也。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2282 文)同时又提出了两种脊柱正骨推拿的器具,如《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中用通木治疗“脊背跌打损伤,讴楼难仰者”,用腰柱治疗“腰间闪挫岔气,腰节骨被伤错损筋斜讴楼者”。又云:“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枢楼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青始直。’”振挺用于:“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疲聚肿痛者,皆为可治。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以振挺轻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L 下宣通,癖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呱,而心神安矣。”腰柱用于“凡腰间闪挫岔气者,以常法治之。若腰节骨被伤错笋,普肉破裂,筋斜沤楼者,用醋调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骨两旁,务令端正”〔 2283 2284 页);夏伤科汇纂》 是清朝胡廷光18 巧年编辑而成,是胡氏“遵御制金鉴(即医宗金鉴)正骨要旨四卷为经,以诸子百家为纬,博搜伤科诸要,更参以家传之法,汇辑成编。计续辑诸伤四十四门,附增单方一千有奇,类分六集,卷为十二”(自序),其中所辑录(陈氏秘传》、《 可法良规》 以及胡氏自己的整复技术,较此前的《 止骨心法要旨》 在脊柱推拿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在手法与器具篇中,此书主要源引《 医宗金鉴》 .伤科证治,则悉考薛氏堵正体类要》,并灵素经旨。此书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十四幅手法复位图,其中三幅图为脊柱推拿手法(图1 1 一图l 3 )。

1 l 整背骨突出用手提法

1 2 治颈骨缩进用汗巾提法一8

袭第一幸中国脊柱推拿的历史嗓

另外,1807 年口本人二宫献彦著《 中国接骨图说》,此书总结了朴了又世纪中国骨科的主要经验。全书列“接骨总论”、“正骨图解”和“经验接骨方”。”‘接骨总论”中有:检骨、脉证治法、十不治症、敷药法、药熨法、熨斗烙法、馒熨法、振挺法、腰柱法、杉篱法、裹帘法;“正骨图解”中绘有十五母法、注十六子法的骨折整复图及其说明。其中三幅为脊柱推拿手法(图1 4 、图1 5 )。这一时期对于脊柱保健推拿、药摩治疗的论述也较多见,如清陈士铎在其著作《 石室秘录》 中记载了脊柱推拿治疗颈项强痛的方法:“颈项强直,乃风也,以一人抱住下身,以一人手拳而摇之,至数千下放手.深按其风门之穴,久之,则其中酸痛乃止。七次而后已,一日而痊。”其他如明朱木肃的《普济方》 (1406 年)、方贤的《 奇效良方》 (1470 年)、陈

年)都有论述伤科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等内容。另一方而,在明、清两代数百年的时间,小JL 推拿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期间的著作包括龚廷贤的《 小儿推拿秘旨》 (1604 年)、周于蕃的若小儿推拿秘诀》(



       上一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