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三十四本李义凯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一章中国脊柱推拿的历史
内容开始
AN lang=EN-US>16 叮年)、熊应雄的《 小JL 推拿J " ’意》 (1676 年),张振均的《 厘正按摩要术》 (1899 年)、骆如龙的《 幼科推拿秘书》 (】 784 )、夏云集的《 保赤推拿法》(1885 年)、周松龄的《 小儿推拿辑要》 (1843 年)都对小儿推拿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清末民初这段时期,虽然民间推拿盛行,但由于西方医学的传人、影响和壮大,加之在中国历史上推拿一直被中医同行视为“医家小道”,而倍受歧视和冷落。因而在官方的氏疗机构尚未延续明初的做法,未将接骨科单独列出。
六、建闯以来的中闻眷柱推伞
建国后,脊柱推拿在20 世纪7o 年代仪前发展缓慢,处于继承和应用前人脊柱推拿手法的阶段,也没有将脊柱推拿单独列出,没有基础研究。20 世纪70 年代以冯天有为代表的脊柱旋转手法的提出,使中国脊柱推拿进人一个新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的脊柱推拿在医、教、科及专著出版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拿流派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脊柱推拿已经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医学术语,进行了大量的与脊柱推拿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脊柱推拿新生- 10

掩第一率中国脊杜推拿的历史扮

力量不断涌现:进人21 世纪,脊柱推拿更是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推拿教育的蓬勃发展
建国初期国家将有经验的老‘扣医或按摩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组织起来,当教员带徒弟,传授按摩技术: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先后在北京、」_海、成都等地分别举办了按摩训练班。]958 1 ]月_仁海成立了三年制的推拿专科学校(后改名为t - -海中眯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由著名的一指禅推拿专家朱春霆任校长,先后招收8 届学员,培养500 多名推拿专业人才。1 960 年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为全军开设两年制推拿专业班,成都体育学院将按摩列为运动保健系的主课之一,继后在其他一些体育学院也把按摩列为运动保健课的重要内容。1960 1974 1985 年上海先后举办花届全国推拿师资培训班。1974 年上海中医学院率先开设了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978 年改为针灸推拿专业,1979 年设立针灸推拿系,1984 年设立推拿系,培养推拿本科生,继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高级推拿人材。从此推拿人材的培养,包括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学习都转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其后全国许多高等中医院校相继开设了推拿、针灸推拿专业或开设了推拿课程。据《中国中医药年鉴》 (1991 )统计,全国有13 所高等中医院校、23 所中医学校或卫校、按摩学校开设推拿或针灸推拿专业。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各地不断举办长期或短期的推拿学习玖,亦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推拿学,为培养推拿人材做出了贡献。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出版了很多介绍相关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专业书籍.各地也不断举行各类长短期学习班及再教育学习班介绍和推广各类或各流派的脊柱推拿手法,其中包括国外的一些脊柱推拿手法。
为了适应和满足推拿发展的需要,促进高等医药院校推拿教育事业的发展,土海中庆学院率先编写了专业的推拿学教材,在其中介绍了很多脊柱推拿手法。之后由安徽、南京等8 所中医学院组成编委,出版了推拿学的大专系列教材,供推拿专业教学和参考。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各校充分运用现代视听手段,如放映《中医推拿》 、《 推拿流派手法介绍》 等教学片,运用录像、幻灯开展电化教学,在这些教材和学习材料中,都介绍不少的脊柱推拿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家专门教授脊柱推拿手法的学校(院),很多学生仅是从各个医院的专科或师带徒的形式学习脊柱推拿手法的技艺。
(二)推拿医疗与学术的繁荣
建国以来,全国许多省、市送院先后开设淮拿(按摩)科、推拿门诊部,如1958 3 月上海成立了推拿专科门诊,同年在上海的青海路创办了推拿门诊部。开始运用一些脊柱推拿手法治疗一些脊柱疾患。新医正骨疗法的出现代表着脊柱推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全国各地的中医大专院校及附属医院、县以上中医院、中医门诊部、省市一级的中庆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相继成立,从事推拿的人数不断增加,推拿事业蒸蒸日上,繁荣昌盛::据《中国中医药年鉴》 (1991 )记载,1990 年全国除台湾未计人外,按摩推拿科共有4 9 人,县及县以上按摩推拿科床位数为267 张,分布于全国各地。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1979 5 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79 7 月上海中医学院受只生部委托主办“全国第一次推拿学术交流会”,会上各种流派和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交流、探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各省相继召开推拿学术会议,成立推拿(按摩)学会或推拿专业委员会,组成研究协作组、研究会。如1985 10 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r 成立大会。1984 年创办了《 推拿医学》 季刊,二年后因故停刊口1985 年创办《 按摩与导引》 杂志,为推拿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园地。1991 年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研究院成立推拿研- 11 -

兼中国脊枉推拿手法全书费

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建立推拿临床医疗中心,同年11 月武汉召开首届国际按摩导引学术研讨会。2002 年又创刊了蔺中华推拿疗法杂志》,为推拿同行们提供了新的学术交流园地。
建国以来对明清时期的推拿古籍作了点校、铅印、影印的文献整理工作,使传本稀少的古籍得到广泛的流传。如清代(厘正按摩要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55 年据述古斋原本出版了影印本,1990 年又出版了曲祖贻的点校本。清代《动功按摩秘诀》 原来仅见于《 济世全书》 丛书中,为了便于读者翻阅,1989 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傅景新校点的单行本。为了满足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的检索需要,王德深主编了《推拿按摩气功养生题目索引》 (1950 1985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自走982 年起每年编制截国内期刊中医论文分类目录》 ,能及时了解国内学术动态。据统计,1950 1986 年,共发表推拿按摩文献800 篇。
推拿著作方面,如冯天有主编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 和俞大方主编的<推拿学》 以及骆竟洪主编《 中华推拿医学志一手法源流》 ,汇集了古今31 个流派300 种推拿手法,填补了国内推拿医学手法这一项目的空白。李义凯主编的《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 (2001 年)也填补了脊柱推拿基础研究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空白。已经出版的由门人后裔整理或名师自著的推拿著述甚多,如李国衡整理的(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郑怀贤编著的《 伤科按摩术》 ,即为此类代表作。综合性的著作,如金义成、彭坚编著的(中国推拿》 ,孙承南主编的<齐鲁推拿医术》 ,曹仁发主编的若中医推拿学》等。李勇元编著的(推拿意外的预防及处理》 ,吴文豹著的《 颈肩腰腿痛推拿疗法》 等。同期出版了多种外国按摩著作的译本。

第三节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分类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种类很多,按照其作用部位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分之为松解类和整复类两部分。

一、粉解类手法
其作用原理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刺激相应穴位

按法、摩法、捏法、揉法等针对经络穴位来操作,经常与导引

,调节脏腑功能以治疗疾病,手法以、药摩、膏摩等方法配合治疗内科儿

科疾病。其中,文献中记载较多的包括按摩法和捏脊法。
老一户按康法
按、摩法是文献所载的最早的脊柱推拿手法,后代脊柱推拿手法的多样化发展则都是源于

按摩法。现代按摩法主要见于内功推拿流派之中。(五十二病方· 雇病》 中记录了以摩法治

“逢”(雇闭症)的方法:“逢,播陈当若陈新,令病者北(背)火灸之,两人为靡(磨)其民,逢

。”( 127 页)而其稍后的《 内经》 则对于脊柱推拿的记载则以按法为主,如《灵枢·

疗已

第七十五》 说:“上寒下热

刺节真邪

而妄见、妄闻,

慰项与肩脚,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大热遍身,狂

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

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

,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堰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

也。”( 235 出于背者- 12

,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

页)此一法即是用按和推法来祛除热病;又如《 灵枢·

皆挟脊相去三寸所… … 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背腑第五十一》 说:“五藏之脸( 175 页)记录了用按法止痛;

势第一束中国誉柱推拿的历史需

《 素问· 举痛论》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62 页)用按法祛除寒症;(灵枢· 癫狂篇》 中:“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103 页)等等。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各代医家又在按、摩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诸如推、揉、擦等推拿手法,但发展的最为完善的方法莫过于膏摩法,膏摩是一种外用药物和摩法相结合的治疗手段,利用药物来增强推拿手法的功效,始于战国。在《内经》 中称作“药熨”,在汉代才开始称为“膏摩”,而在晋代,葛洪较多的运用了“摩膏”如‘’丹参膏”、“莽草膏”来与按摩相结合“皆摩傅之”,并主张以酒浸或送服来活血,如《肘后备急方· 卷四》 :“治反腰有血痛方,捣杜仲三升许,和苦酒和涂痛上,干复涂。”( 125 页)主要用于治疗痹症。宋代通过膏摩治疗疾病非常普遍,<太平圣惠方》 中,不但将各种腰痛加以详细分类,以不同病机治疗,而且介绍了四种摩腰膏的成分、治法与功用如:“治五种腰痛,肾气衰冷,阳惫腰痛,宜用摩腰散方… … 人少许赓香丸摩腰,须臾即效。”( 64 页)又有治疗急性腰痛之摩腰丸:“以腻丸、康香等十三味药为密丸,… … 以指研之令细,旋旋以指点摩腰上,候热彻,摩尽为度,便以绵裹肚系之。”( 101 页)元朱丹溪又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药摩治疗脊柱疾病的内容,如《丹溪治法心要· 腰痛第四十三



       上一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