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三十四本李义凯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一章中国脊柱推拿的历史
内容开始
》 :“摩腰膏治老人虚人腰痛,并治白带· ,, ,二候药尽粘腰上为度,烘绵衣缚定,腰热如火,间二日用一丸。”( 244 页〕 其所载的摩腰摩在明清时代极为盛行,清徐灵胎在其著作《 兰台轨范》 中说:“此法(指丹溪的摩腰膏)近有人专用此治形体之病,凡虚损老人,颇有效验,其术甚行。”而至清代昊师机对于推拿治疗则更注重与外治药物的结合,如《理论骄文》 曰:“后宫之病,熨脊、摩腰,固之以芙蓉金锁。”即为以膏摩结合手法治疗肾虚腰痛的成功范例。同时该书还强调“运手法于炒熨、煎抹之中,以药力到为候,对于不同疾病,“看症用药”分别进行治疗,如对形体之病,老人虚证用“丹溪摩腰膏”烘热摩腰,小儿急惊证用蜂蜜擦,邪在膀胧经用羌活擦背,疟证则用柴胡擦背等。
(二)捏脊法
捏脊法是利用拇指和食指尖,在患者脊椎两侧使用点捏来进行疗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儿科,对于成人消化、生殖系统疾患也有较好的疗效。我国民间有拈脊、按脊、拿积、捏积等各种名称。捏脊疗法的治疗对象主要是一周岁到七周岁的儿童。我国用按捏脊椎治病的方法,流传也非常久远。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活卒腹痛方》 中,载有:“… … 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说明,我国早在晋代就已掌握利用按捏脊椎的方法来治疗疾病了。唐代的《外台秘要》 中则详细记载了以按脊加拔罐治疗成年人“疥缭”的过程:“以壮大夹屈手头指及中指夹患人脊骨,从大脊向下尽骨极,指腹向上来去十二三回,然去中指于两畔处弹之… … 数如此角之,至恶物出尽,乃即除。当日明身轻也。”而后明俞弃在其著作《 续医说》 之《 卷九一痘疮虚实,摩脊法》 中说:“小儿初见发热,痘疮未出之时,预先用芝麻油酷手研热,按儿背摩数遍,能令轻者不出,重者虽出稀少,此亦古人按摩之法,盖所以散寒水逆流之毒;背为太阳膀胧经也4 · · · · 一小儿惊风发搐,两眼反视,药至中即吐出,… … 按摩小儿,自额上起,直至背心,两手足心数十遍,仍以薄荷煎汤,渐渐与之饮,逾时,惊搐遂平,热退而愈。”在明清两代,小儿推拿渐成体系,根据明清时期相关的著作,小儿脊柱推拿手法以捏脊为主,还包括按、揉、旋推、擦、掐等。脊背部位的穴位包括大椎、风门、肺俞、腰俞、中枢、七节骨、龟尾、脊柱、青筋缝、剿等10 个穴位,如《 幼利一推拿秘书》 :“风门穴,在脊骨二节上,… … 风门,咳嗽揉之,取热。”又说:“七节者,从头骨数第七节也,… … 七节骨水泻,从龟一13

需中国登柱推拿手法全书傍

尾向七擦如数,立刻即止,若痢疾必先从七节骨往下擦之龟尾,以去肠中热毒,次日方自下而上也。”又如《厘正按摩要术》 :“推肺俞,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对乳引绳取之。须蘸葱姜汤左旋推属补,右旋推属泄,但补泄须分四六数用之,治伤寒。”又说:“推骨节,由项下大椎直推至龟尾,须蘸葱姜汤推之,治伤寒骨节疼痛。”

二、主复类手法

整复类手法是依据历代积累的解剖知识的经验来调节矫正脊椎骨关节的位置紊乱,主要通过提拉、旋转、按压等手法来治疗伤科疾病,并经常通过一些外固定器械来辅助治疗并巩固治疗效果。在施行此类手法之前,须了解局部骨关节结构,在施行手法时,则要注重手法的轻、巧、稳、准,注重软组织的保护。如王肯堂在《证治准绳· 损伤门》 中说:“凡捺,要手法快,便要皮肉相执平整,整拔亦要相度难易,或用三四人,不可轻易。”《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则指出“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2281 页)总结历代医书中的手法,应用较多的包括以下几种。
‘一)摸法
摸法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治疗时各种复位方法首先应用的步骤,此法首见于蔺道人《 仙授理伤续断方》 一书,书中所说“忖度便知大概”便是此意,也正如《医宗金鉴》 所云“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者.也即我们现在临床所常提及的“手摸心会”之意,此法可以说是整个脊柱推拿整复方法成功与否的前提和保证。
〔 二)拔伸法
拔伸法有关此法的详细介绍始见于蔺道人,此一方法现代亦十分常用。他说:' ’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若骨出向左,则向右边拔人;骨向右出,则向左拔人。”根据伤损的方向来决定正或斜向的整复,并且蔺氏还指出行此方法时,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手法的力量和位置,“凡拔伸,或用一人,或用二人、三人.看难易如何”“拔伸,当相近本骨节损处,不可别去一节骨上。”危氏则称之为“拽”,由于在脊骨骨折中其不主张应用手法,故危氏将其法用于其他损伤的治疗,如在“脚大腿根出臼”和“手六出臼四折骨”和“脚六出日四折骨”中都以拽法为主要复位方法。与危氏不同的是,当时的另两部著作<永类铃方》和《 回回药方》 则采用了拔伸加按压的方法来治疗脊骨骨折。《 普济方》 中又称“扯拽”“拽伸”,也就是拔伸牵引。清代沈金鳌在《 杂病源流犀烛》 (1773 年)中亦采纳了危氏的“拽”法,但又加以提到:' ’若只拽,不用手整,便成疽疾,· · ,… 当临时相度,随其伤处,用法整顿归元。”此法以一人或数人之力,作反向牵引,来恢复骨关节正常形态,在笛医宗金鉴》 之中则把此类方法名为“提法”, “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主要应用于不复杂的颈椎和四肢骨关节伤损。
〔 三)后伸法
此法主要用于脊柱部位的压缩性骨折的牵引复位,在现代腰部的后伸扳法即与此法原理相同。通过过伸位的维持来缓解周围肌肉的痉挛。此法在历代伤科论著中都有论述,其多为危氏惫吊复位法发展而来,如表1 2

从表1 2 可以看出,上述三法操作各有不同
14
,危氏强调不可用手法,纯粹以自身悬吊牵引

兼第一章中国务枉推拿的历史兼

以维持过伸位,后世的<普济方》 、《疡医准绳》 都推荐危氏此法;嘴医宗金鉴》 中医者’‘将后腰拿住”以手法助过伸牵引复位,并巨’‘腰下以枕垫垫之”,是在施行过伸复位后维持近伸位的复位法,此点亦是《医宗金鉴》 的一大进步,目前在诸多脊柱疾病如腰间盘突出等的推拿治疗过程中,都提倡此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后的《 伤科大成》 《 伤科补要》 等伤科论著也基本加以采纳,现代顾氏对此法则专门作了动物实验证实了此法的正确;胡氏在《伤科汇纂》 中首次指出腰椎有“突出”和“陷人”两型折损,对于“突出”型胡氏采纳了《 医宗金鉴》 的方法,对于‘’陷人”型,胡氏则利用此法使腰椎生理性前凸反向过伸,“如此则鞠曲其腰”,再借助扁担的压力促其复位,可见这种方法是符合人体生理状况的科学的复位方法,现代针对于腰稚疾病的脊柱推拿手法很多都是来源于此法。

l 2 历代伤科论粉中对友位法的论述

《 世医得效方》

《 医宗金鉴》

《 伤科汇纂》

悬吊过伸
”凡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便自归案,未直则未归案,须要坠下,待其骨直归集”

操作

攀索叠砖法
“先令病人以两手攀绳,足踏砖上,将后碘章住,各抽去砖一个,仍令直身挺胸,如此者三,其足著地,使气舒窟散,则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也… … 但宜仰睡,不可俯卧或侧眠,腰下以枕垫垫之,勿令左右移动”

腹部枕缸法
“夫腰骨脊骨断者,令患者俯卧凳上,再用物置于腹,布带缚其肩押千凳脑上,又缚其足两腿于凳脚横木,如此则鞠曲其腰,折骨自起而易入案臼也。又用扁担一根,从背脊趁起时.直压其断骨处,徐徐相接归原”〔图l 3 )

(四)端提法
此法在脊柱多用于颈椎。近代的颈椎斜扳法与其类似。《 医宗金鉴》 中称:“端者,两手或一的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么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持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此法与拔伸法的区别在于其主要目的是在牵引下进行手法操作。元代李仲南首次记载了类似方法:“凡挫进颈骨,用手巾一条绳一茎,系在杨上垂下来,以手中兜缚颊下,系于后脑杀缚接绳头,却以瓦髻一个五六寸高,看挫人浅深,斟酌高低,令患人端正坐于其罄上,此一方法在令伸脚坐定,医用手采捺平正,说话不觉,以脚一踢去婴子。如在左用手左边缀出,在右边右边缀出。又一法,令患人卧床上,以人挤其头,双足踏两肩即出。”此法是根据颈推的解剖生理特点,利用身体重力与布兜的拉力做对抗牵引以得以复位,这是一种快速复位法,后世的许多脊柱推拿手法与此法类似,但必须指出,这种方法针对颈椎的骨折脱位则存在相当程度的危险性,目前临床常用的颈椎的旋转扳法也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而后《普济方· 折作门》 也转载了此法。并又提出另一种“牵头推肩”法,方法是让伤员仰卧床上,医者坐于伤员头部上方,双足踏住病人双肩,用手牵摇病人头部以复位,此法简便易行,且危险性要小得多,后世运用此法者颇多,如赵廷海的(救伤秘旨》(1851 年)中记载’‘夫头颈从高坠下者,先用消风散,或住痛散,加痹药昏昏散服之。令患人仰卧,用绢带兜其下颊,直上头顶,再将头发解伸,同绢带奴作一把,令其头睡得平正,医者坐于地下,伸直两脚,踏患人肩上,用力徐徐拔伸,归原合好”。胡氏则将其- 15 -

兼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余

法改良为“汗巾提法”,即用布兜将病人自下须及脑后固定,系于医者颈项,医者用双足踏病人双肩以牵引,同时双手施用手法治疗。而后钱秀昌的碱伤科补要》(1818 年)脱下颇一篇里首次记录了失颈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夫人之颈,赖气血充养,寒则筋挛,热则筋纵,筋失营养,伸舒不便。感冒风寒,以患失颈,头不能转,使患人低坐,用按摩法频频揉摩,一手按其头,一手扳其下颊,缓缓伸舒,令其正直。”其后赵镰的《伤科大成》 (1875 年)、徐瑛的(接骨全书》 (1883 年)基本引用了此法。
(五)捺正法
此法主要应用于脊柱的小关节紊乱等症,此一病名在现代以前的文献中尚无此叫法,其相关的叫法在《 医宗金鉴》 多称为“错缝”,如“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持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又如“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奎聚,以散癣结之肿,其患可愈”。“其或有筋急而转摇不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以络气血也”。又云:“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枢楼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臂始直。”以上介绍使用了端、按摩、推拿等法治疗筋骨错缝的方法,而谈及具体手法则在《正骨心法要旨· 腰骨篇》 中:“若跌打损伤,癖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宜手法将两旁脊筋向内归附普骨,治者立于高处将病人两手高举,则脊筋全舒,再令病人仰面昂胸,则替骨正而患除矣。”其后的中国接骨图说则绘制“鹤跨法”母、子二图(图1 6 ) ,以上方法与日前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及胸胁屏伤的方法相符合。

需第一束中国资柱推拿的历丈需

第四节对中国脊柱推拿未来发展的展望

长期以来,中国脊柱推拿在中医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由于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内轻外的特点以及缺少足够的学术交流,中国脊柱推拿的理论体系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提高。当今社会,由于科学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了大量广泛的接触和交流,这就给脊柱推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所作的自然科学发展战略报告中指出:“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技术应用开发的源泉和先导。”我们只有吸取国内外医学的科学理论,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先进蚊果,来弥补中医脊柱推拿在这方面的不足,才能够完善脊柱推拿的理沦体系;而在充分考虑中、西医治病(包括中、西药等),在原理、方法和标准上的根本性差别后在治疗中建立量化、规范化的指标,建立中医自主、独立的标准化体系,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规范和评价脊柱推拿的疗效,也是脊柱推拿发展的一个关键之处,将促进脊柱推拿治疗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清,吴谦.医宗金鉴【 M 〕 .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 : 22 引一2323
2
周一谋.马王堆医书考注「M 〕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 16 17
3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谓南史家新石器时代遗址【 J ] .考古,1978 01 : 41
4
周信文.推拿手法学仁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 6
5
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 M 〕 .卷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 21
6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M 〕 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 111
7
唐,孙思道.备急千金要方【



       上一条: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