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腰下三角腹外斜肌
图5 一12 腰上、下三角
由下后锯肌及第12 肋的下缘、腹内斜肌上缘及竖脊肌的外缘围成腰上三角(Grynfel :三角)(图5 一13 )。有时,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在第12 肋骨上的附着不相衔接,由第12 肋骨构成另一边而呈菱形区。表面为背阔肌覆盖。腰上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键膜,膛膜深面有3 条与第12 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ubcostal nerve )、骼腹下神经( 11 沁hypogastriC neoe )和骼腹股沟神经(111 , ) inguiol neoe ) : 腰上三角为腹后壁薄弱区之一,
腹腔器官可经此二角向后突,形成腰疵。
腹外斜肌
(切断)
能旋上棘
腹横肌
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往下翻)
腹外斜肌膜膜
腹环精索
(往下翻》 反转韧带
腹股沟镰
提肇肌
方‘叹犯
图5 一13 腹前壁下部肌
(三)腹横肌
腹横肌(t mn 、,阴5 ab 由minis ) (图5 一13 )为腹部阔肌中最深和最薄者,大部分被腹内斜肌遮盖,最上部肌纤维被腹直肌遮盖。起点广阔,自卜而下起自第7 一12 肋软骨的内面(自肋缘向上约· 手掌宽的地方,其肌齿与隔肌的肌齿相互交错)、腰背筋膜、骼峪前部的内唇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 / 3 。肌纤维向内横行,移行于键膜。在半环线以上腹横肌腿膜参与腹直肌鞘后壁;在半环线以下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并向内止于腹白线:最下部的肌束,也参加提肇肌和联合健的构成。腹横肌受下6 对胸神经及第l 腰神经腹侧支支配。
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主要作用如下:
川为背肌的拮抗肌,可使躯干前屈。
( 2 )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的外侧部,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前屈;一侧收缩叮使脊柱侧屈,其余部分使躯干旋转。单侧腹外斜肌收缩时使躯干转向对侧,而单侧腹内斜肌收缩则使躯下转向同侧。
( 3 )向卜牵拉肋骨,使胸廓横径变小,胸廓容积缩小,帮助呼气。
( 4 )这3 层阔肌的肌纤维相互交错,其结构恰如三合板的结构,功能较强,与其他腹肌位旧腹直肌、锥状肌)共同作用,可维持和增加腹内压。腹内压对维持腹腔脏器的位置有重要的意义。若这些腹肌张力减弱时,可促使腹腔脏器下垂.位置改变,以致影响其功能,由于神经损伤(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引起腹肌瘫痪时,在患儿哭泣或深吸气时,则瘫痪的一侧腹壁向外膨出。
( 5 )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内压力,挤压腹腔脏器,促使其内容物的排出,以完成多项生理功能,如排便、分娩、咳嗽、呼气和腹腔静脉血回流等
欲蜻腰腿伟厅门解剖学432
月洲
(四)腹直肌
腹直肌(。ctu , abdoinis ) (图5 一14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腹白线与半月线之间,居腹直肌鞘内。为_卜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两侧腹直肌内侧缘以白线相隔,因白线在脐以上呈带状,脐以下为线形,故两侧腹直肌仁部距离较远(约l : tn ) ,而下方几乎相贴。起自第5 一7 肋软骨的前面和剑突,肌纤维直向下方,止于耻骨上缘(耻骨结节与耻骨联合之间)及耻骨联合的前面。肌纤维被整个锯齿状的触划分隔,这种瞪划与分隔肌节的组织同源,因此证明,腹直肌是由多数肌节合并而成的。在人类通常只有3 个键划:最上方的1 个在胸骨剑突的稍下方,最下方的1 个居脐的水平线上.中间的1 个界于上述二者之间。这些腿划为狭窄(宽约工Cm )的结缔组织索;与腹直肌鞘前壁密切愈着。另外偶尔在脐以下也可发现第4 个腿划〔〕 此肌的主要作用是使胸廓和骨盆相互接近(即弯曲脊柱)。如起床时,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仰起,颈椎屈曲,腹直肌收缩使胸、腰椎妞曲,骼腰肌收缩使髓关节屈曲,实现起床的动作。此外,腹直肌还可帮助维持腹压和协助呼吸。腹直肌受肋间神经(瓜一,。)支配。
胸大肌
腹外
腹壁卜动脉腹外斜肌腹横肌
第五章腹前外候壁
腹直肌鞘前壁〔 切缘)腹直肌
腹直肌稍后璧腹内斜肌毛直肌鞘前壁(切缘)
弓状线腹横筋膜腹壁下动脉锥状肌
图5 一14 腹直肌、锥状肌
(五)锥状肌
锥状肌(pyralnidalis ) (图5 一14 )为长三角形的小扁肌,在脐与耻骨联合线的中点以下,居腹直肌鞘内,腹直肌下端的前面。起自耻骨上支前面(耻骨结节与耻骨联合之间),肌纤维斜向内上方,止于自线。在人类此肌属退化肌,甚至缺如。其收缩时可拉紧腹白线‘,锥状肌受肋下神经支配。
(六)白线
白线〔 lin 图alba )为1 条窄带形结缔组织,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端起于剑突,下端止于耻骨联合。白线匕宽而薄、下窄而厚,分别称为腹白带和腹白线;上方的宽度与剑突宽度相合,于脐一耻骨联合连线上、中l / 3 段交界平面处陡然变窄,下方则同耻骨
联合的宽度一致二
图5 一15 腹前外侧壁上份内面观箭头示白线被神经、血管穿过而致的薄弱〔 腹膜及腹膜外脂肪等已剥除)
腹自线系山3 层腹壁阔肌的键膜,在两侧腹直肌内侧缘之间交错编织而成:约在白线的中点处有疏松的瘫痕组织区,称脐(? bili 。潞)。在相互交织的结缔组织纤维束之间,留有若干椭圆形小孔(或裂隙),供血管支及神经支通过〔 图5 一15 ) ; :有时腹膜外蜂窝组织、腹膜外脂肪或甚至小范围腹膜也可经此孔突出至皮下,成为白线汕(图5 一16 ) :白线在脐上部分较宽,故庙多发生在腹仁部分,因而又称土腹部病〔一旦有庙形成,即压迫血管神经而出现症状〔 〕
扣渭爬越痛应未解刹学
皮肤浅筋膜
软产一一腹直肌
正常白线
白线病
图5 一16 白线病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膜横筋膜腹膜
腹白线的深面与腹横筋膜相贴,更深层是腹膜前组织和前腹膜壁层二(七)弓状线
弓状线(a 二uat 。Iitl 。)又书肠眼las 半月壁,为腹直肌鞘后壁的游离下缘(图5 一
435 -
第五拿腹前外W . ]壁
8 ) ,由腹内斜肌腿膜后叶和腹横肌腿膜形成。此线以下的腹内斜肌键膜及腹横肌键膜.均改道行至腹直肌前方,构成腹直肌鞘前壁。如果2 种键膜在同一平面改道,则弓状线明显易辨,反之.即可能无明显的弓状线。弓状线通常旱弧形,凹侧向下方,或向下外侧方。绝大部分弓状线(94 % )见于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