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三十六本颈肩腰腿痛应用诊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一章邵福元无痛疗法的学术思想
内容开始
>第一章邵福元无痛疗法的学术思想
很快因组织内血肿,局部组织张力提高,以及致痛介质释放而出现剧烈疼痛。二期炎症岌应后期,临床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镜下观以血管反应、细胞浸润与水肿为特征。三期再生修复期,自创伤2 一3d 开始,表皮肉芽等组织增生修复,以肉芽组织增生最为活跃,第2 周达到高峰,组织间产生粘连、血肿渐渐机化,肿块变硬,关节叽肉僵硬,活动不便,局部疼痛和肿胀好转。四期为瘫痕形成期,创伤第3 周肉芽组织渭生停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收缩形成瘫痕和软组织挛缩。第一、二期称临宋早期,以无菌性炎症为特征,第三、四期称后期,以瘫痕挛缩为特征。无菌性炎症学说与软组织损伤病理改变相吻合,从微观上揭示厂慢性软组织成因和治疗规律。无菌性炎症学说对软组织病的治疗,早期主张“去痛致松”,后期则取“以松治痛”。对早期肌肉附着处仅有炎症反应与炎症粘连引起肌痉挛的病例,由于肌肉和筋膜本身没有质变,可在其附着处施行各种有效非手术疗法,对神经末梢与其周围炎性组织起到间接的松解作用,从而阻断疼痛的传导,促使肌痉挛随之放松;对肌挛缩初期和后期已形成变性的病例采用适当手法、针刀疗法或软组织松解术以达到“松而痛去”的目的。
邵福元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把该类软组织损伤性疾患分为伤、炎、痉、挛、变五个病理阶段。依每个病理过程的特点摸索出一套与损伤修复相吻合又乐于被当代人所接受的具体措施,即前提是促进软组织的愈合,又不给患者增加痛苦(哪怕是暂时的)的手法操作。因临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本身就是以疼痛为主诉来诊,一听是痛点按摩或强刺激手法,先自恐惧,有一种本能的躲闪抗拒心态,或有些就明确表示拒绝该疗法,碰到这种意志坚决者,“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也”, “病为本,工为标”,所以重视医患合作,医患融洽亦常常是取效的一方面。邵福元在当初创立“无痛疗法”时已把这种思想融人了进去。对“伤炎”期,一切治则围绕消除无菌性炎症为主旨,包括轻柔理筋等手法,同时一借鉴西医消炎止痛类药物、脱水剂的应用,中医应用活血化淤、攻逐水饮、缓急止痛药;对“痉挛期”应用揉按等手法并创立了增力点压法,配合西药解除肌肉紧张等肌肉松弛剂的应用,中医缓急止痛、祛风除湿、益气养血药物的应用;对“挛变期”手法可相应采用大力度,配和应用补肝肾、壮筋骨、益气养血之剂。各期再辅以相应的声、光、电、磁、热、药等理疗。形成一套既遵循“治病求本,医乃仁术”,又符合与时俱进易被当代人接受的治疗颈肩腰腿痛的“邵氏无痛疗法”。三、压痛点与牵涉痛在颈肩腰腿痛病中的认识
过去在软组织疼痛诊疗方面的应用上,祖国医学是遵循有关经络经筋理论的取穴原则,或以痛为输的“阿是穴”,历史悠久;西医是“激痛点”或“触痛点”(靶点、扳机点),部位在神经肌肉的运动点上。邵福元所称的引发痛点(区)大多位于肌肉筋膜在骨骼附丽处的起点或者止点上,触动该区域可引起相邻或远隔部位的不同反应。若施以恰当的手法,患者会感到主诉的局部和患肢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从而达到治愈;临床上患者常常述说的疼痛部位很明确,但其自指的痛区与实际的引发区(真正的致痛部位)是不一致的。
临床上邵福元认为痛点、压痛点、压痛放射点、治疗点是有根本区别的,是不能混淆的。国内外医生和患者都把痛点、压痛点、压痛放射点视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一一一



痛点(区、线):是患者自觉疼痛部位,属主观感觉,不是用手按压触摸到的痛点,患者自压时无压痛或当医生检查按压时也确实无压痛及压痛放射痛,这个地方的痛是其他地方牵涉引起的。它也可属于原发病灶的继发痛的早期现象,尚未发展到炎性病变,这种情况,只要是专科医生谁都遇到过的。
在颈肩腰腿痛病中,此自觉痛的出现有其规律性而表现出特有的形式、形态范围,并随着功能运动的改变而减轻或加重。也有人称此点为运动点,这种自指痛对临床诊断治疗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即出现疼痛的部位不一定是原发病灶,而真正引起疼痛的病灶可能就在其疼痛部位的上下、左右、前后(深层、浅层)或远,或近区域。压痛点:指医生检查治疗时的按压痛点。压痛点的形成出现有几种:① 急性外伤多在直接着力点上或外感风寒湿邪。② 慢性积累性劳损,多因工作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导致肢体久置不移或频繁重复某一动作而疲劳,这一类压痛点常在肌肉、筋膜、韧带起止点上,尤其是起点部位(其部位相对固定),因为这些起止点是人体机械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受到的拉力大,易引起纤维结构受伤而出现压痛点。③ 急性外伤后失治、治不得法而后遗变成慢性损伤。
临床上,邵福元将慢性损伤形成的压痛点分为两种,一种叫潜伏压痛点,即病灶处从未自觉痛过,或按压有疼痛但与现在的自觉痛线不一致,即现在的痛点不是由这个点的压痛引发的,这个压痛点还暂时未发病。提示损伤程度轻,还没有积累到产生临床症状的程度,患者自我感觉安然无恙。这是一种早期痛症,日久或遇诱因可以发作,如果及早治疗则有预防保健作用;此时相当于软组织的亚健康状态。这种潜伏压痛点的转归有:
( l )通过自体合理锻炼、休息而逐渐自行消失或专科医生体检时发现而治疗消除。( 2 )以下几种情况转为显性压痛点:① 上呼吸道感染(经常感冒、扁桃体炎、咽炎、鼻炎)或其他发热炎症、内分泌紊乱、身体过劳等内部因素。② 长时间慢性劳损,或某一次急性外伤或外感风寒湿邪的刺激而诱发加剧,使潜伏的压痛点转为显性压痛点。
另一种情况:压之疼痛,不烦躁不放射,而且可以缓解主诉症状,说明该压痛点是引起自觉症状的真正引发区,叫显性压痛点,这个压痛点就是临床需要的所谓治疗灶(区)。
压痛放射点:有些压痛点一旦触及即可引发放射性痛(有些敏感或有些敏感性差些)。
国外有人称此为靶点(区)或扳机点。邵福元认为属神经支受压刺激或软组织肌筋膜病变刺激卡压神经血管(或皮神经)所致。分为三种情况:① 脊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如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相应椎间隙棘突旁按压即会出现相应神经根分布区的放射痛:② 神经干受到卡压或者刺激,沿神经干也会引起压痛放射。③ 属软组织病变,当软组织出现了无菌性炎症,在“伤炎痉”早期阶段以及“挛变”的后期阶段,因急性期致痛致炎性化学物质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及粘连挛缩变性的机械性卡压刺激同样可以导致放射性疼痛。临床上前两种情况涉及“放射痛、反射痛”、“根性痛、干性痛、丛性痛”,后一种情况涉及“牵涉痛”概念。区分清这几种情况有助于临床的诊治。放
… 00
封痛和反射痛在腰腿痛中指的是腰髓部神经根于椎管内或外部遭受炎症的刺激引起典型约坐骨神经痛,可以涉及下肢麻木及神经功能受累,多见于小腿与足部,称为“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因脊神经后支或硬脑膜返支分布区域的组织遭受到炎症刺激传人中枢造成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仅局限于大腿外侧而无小腿麻木及神经功能受累的体征,称为“反射性坐骨神经痛”。在颈肩臂痛方面和腰腿痛相同,也分为“放射性臂神经痛”和“反射性臂神经痛”。“根性痛、干性痛、丛性痛”是按照发病的神经解剖部位划分的,从它们的发病部位(椎管内)、发病原因(神经根受机械性压迫致痛)和临床表现(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典型的“臂神经痛”)来看,两者全属传统的“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或“放射性臂神经痛”的翻版。当人体某一处发生软组织损伤后,常可见到疼痛不仅产生在某处的损伤局部,而且疼痛可见放射或转移性地涉及肢体的其他部位,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牵涉痛原本是指“内脏某一脏器有病变时,常在特定体表发生疼痛”。它是通过同一体节的感觉神经而牵涉到表浅部位的,如心脏缺血时有心前区、左肩及L 臂内侧痛;胆囊炎时,出现右肩及肩脚区疼痛。而临床常见各种牵涉痛可能发生在神经节段的相同部位,也可能发生在完全无关的神经节段上。在软组织损伤性颈肩腰腿痛中也存在有牵涉痛,如CS 、6 椎病变时,除根性痛外,也有颈根、肩、肩脚间区痛。L4 、5 腰骸关节突病变时,除在局部有压痛、深压痛外,还有大腿后侧牵涉痛。这种现象对临床医生定位、诊断、鉴别诊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邵老在临床中总结出的牵涉痛规律将在痛区痛线诊法中介绍。
颈肩腰腿痛中有关牵涉痛的几个问题:
( l )神经生理学说解释牵涉痛现象:当人体某处发生软组织损伤后,常可见到疼痛不仅产生在某处的损伤局部,而且疼痛可放射或转移性地涉及肢体的其他部位。原发病部位与牵涉痛部位因相关的神经节段而相应。可用中枢的会聚现象解释以及伴有交感神经反应的内脏或深部结构的皮肤反射或肌肉反射因素来解释。另一类,至于牵涉痛发生在完全无关的神经节段,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节段所支配的组织也可能存在损伤或者病变。因为两侧眶皮层通过脐眠体而相互联系,所以使牵涉痛现象有时甚至出现易侧现象,即牵涉痛发生在身体对侧肢体。
( 2 )当医生按压刺激一个压痛点时,患者感觉到疼痛的地方一般不限于或根本不在压痛点的地方。而疼痛分布在相当广阔的范围,或者放射至与压痛点有相当距离的其他区域(不循神经走向排列,亦不循传统经脉走向)。在颈肩腰腿痛病中这种牵涉痛相当普遍,叫做压痛点牵涉痛。例如医生检查按压肩部冈下肌的一个压痛点,患者会感到疼痛主要在三角肌,有的诉说疼痛可扩散到整个上肢外侧,有些患者则反映疼痛一直放射到手指。如果按压臀中肌、臀小肌的一个压痛点,疼痛可以传至下肢外侧甚至足跟。由此可见,压痛点产生的牵涉痛,患者诉说的疼痛位置与疼痛的实际发源地可以完全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广阔范围的疼痛,可以来源于一个细小的病灶,它可以存在于这个广阔范围内,也可以存在于远离这个疼痛区域的某一个地方。这个事实在临床治疗上的意义是显然的。
在牵涉痛涉及的范围内,常见一个或者几个痛的最厉害的中心点,在这些地方一般还有痛过敏的现象,通常不会引起痛的轻微刺激在这里就可以诱发剧烈疼痛,这种牵涉
9 一一
第一章邵福元无痛疗法的学术思想
痛区域内的痛过敏现象叫做“牵涉性痛过敏”。有时在牵涉痛已经消失之后,这种牵涉性的痛过敏现象还可以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是这种牵涉性痛过敏的压痛点与原发病灶所出现的压痛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把由于损伤性病灶而产生的压痛点称为“真性压痛点”,把因牵涉性痛过敏的压痛点称为“假性压痛点”,二者决不可混淆。应在临床诊断、治疗中认真比较总结。一般来说,在牵涉性痛过敏区引起的压痛点不像病灶之压痛点那么强烈而固定不变,而巨不再产生另外牵涉痛现象,对二者的分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这种正确的判断来自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和对压痛点生理病理的认识深度:在临床中有许多病例,针对原发病灶的压痛点,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可以把压痛点消除,同时把病症治愈,起到一针除顽疾的效果。但实际在颈肩腰腿痛病中,压痛点在人体的各处发生、分布情况不同,加上各部位解剖上的差异,病程的长短及病灶的深浅不同,只凭表面的穴位而无立体概念,封闭往往不能准确地到达损伤病灶,这是本类病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亦为邵氏疗法具体实施提供了依据。
邵福元对有临床意义的压痛点、压痛放射点,根据实际需要分为治疗点(灶)、喜治点(灶)、副治疗点(灶)、忌治点(灶)、放射点、厌烦点、敏感点用以指导临床,髻使医者临证时做到条理清晰、有规有矩、有主有次、标本缓急、心中有章可循而不致慌霍张忙乱、漫无目的。遵循首先找准治疗点原则,在病情复杂、治疗点难辨的情况下再寻傅喜治点、副治点,经过一段治疗,病情进一步好转,待忌治点、厌烦点转化为治疗点后里予以全部消除。
寥四、颈肩腰腿痛病治疗最终目标
1 最大限度维持脊柱关节的稳定性、保护患者劳动力、提高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是颈肩腰腿痛病治疗中始终遵循的理念。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颈肩腰腿痛病的治疗标准需要重新认识。如果只注
意所谓的病变(损伤病灶)已经停止继续伤害人体,治病因素已经排除,而忽略四肢百骸功能情况,忽视对人整体的身体状况有何影响,忽视对人的工作生活能力有何影响,忽视本次的治疗是否为以后的再次伤害埋下伏笔,那么即使我们治愈了成千上万的患者,都是一个残疾或者半个残疾的人,那我们的医疗价值就会降低很多,因为我们面对的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病”,立足点从“人的病”,到“病的人”,首先应树立如何最大限度保证人的肢体功能正常、形态结构完整的指导思想,然后再考虑制定具体祛除病灶的措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对减少个人和社会负担都有积极意义。中医治病是以人为背景的,是治疗“有病的人”,将人的自觉症状、精神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工作的行为动作、生存质量作为其构成部件的。颈肩腰腿痛患者的主诉之苦既包括了形体的主观感受、主动被动运动障碍,又包含了生活质量下降的精神痛苦。所以我们将恢复患者运动、劳动的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作为取效和治愈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比如临床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95 %的不需要手术,只有在出现马尾受压症状伴双下肢广泛麻木及疼痛剧烈卧床不起且经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因手术后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容易引起功能性并发症,尤其对作为社会主力军的青少年来讲更为重要。人的活动以腰部为主宰,脊柱靠周围的神经、肌肉、筋膜和一节一节的椎间盘维持其稳定和运动功能。脊骨叠垒起为骨性支架,为了维持它们的形状及灵活性,还需依靠


,一?
咐着于骨骼周围的神经、血管、肌肉、筋膜、韧带及椎间盘等约束装置及动力装置;如奥贸然手术,骨骼的完整性遭到永久性破坏,筋无以附,伴随无法避免的术后粘连,必然影响其对脊柱的约束力,减弱其运动力度,最终导致功能低下。
由于本专业从事的软组织损伤专业属运动系疾患,所以“动”为它的第一本能,不管病之前与病愈后,都存在着“动”的问题,研究颈肩腰腿痛病的病理不可能离开动态而孤立静止地进行,只有在动态情况下研究才能抓住它的第一位的因素,才能抓住此类疾病的本质。只有恢复了患者的劳动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才是医生、患者、社会追求的根本目标,融人了这种理念的治疗方案才是合理、完善、有生命力的方案。
第三节邵福元诊断法
邵福元无痛疗法的学术思想
邵福元经40 余年的临床实践,在平衡学说、无菌性炎症学说、牵涉痛理论及最大限度保护颈肩腰腿痛患者劳动力提高生存质量的理念指导下,加以总结形成了其独特的、快速的邵福元诊断法。它的诊法现阶段包括六种,分述如下:
一、病灶诊断法
现代对软组织损伤检查治疗的各家流派都非常重视对压痛点(实际上是压痛点之下的病灶)的查找、消除,认为很大一部分软组织损伤性颈肩腰腿痛病中不管你使用什么疗法,只要能消除病灶所致的压痛点,就能使疼痛消失,把病症治愈,所以如何使各种疗法在治疗过程中能针对压痛点进行准确、全面、快速地消除,成为一切疗法的治疗原则。下面简述邵福元对病灶及依病灶而诊病总结出的认识和规律。
(一)病灶的发病及形成机制
发病原因一般有三类:一类急性外伤或外感六淫:跌扑闪挫、挨伤等动力因素可以造成肌筋膜肿胀淤积病灶;风寒湿邪亦是该经筋病的常见致病因素,机体遇寒首先揍理毫毛络脉收缩,随之肌筋收缩挛缩不解,发生筋结,久结不去,成为可触及的结块病灶,故筋病患者对异常气候变化比常人敏感。二类慢性劳损:由于频繁细小的动力损伤,或长时间的静态体位造成静态性的肌筋损伤,渗出充血形成病灶,该类病灶虽不至于使人一次发病,但此肌筋内伤性形成的病灶由微到著,由量变到质变具有隐形损伤特点,一旦发作则缠绵难去。三类急性后遗或慢性损伤基础上的急性发作或二者兼而有之。
第二类在当今社会有愈来愈多的趋势,且为今后研究重点。第三类体现了临床上的复杂性,区别主次矛盾,标本缓急,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病灶形成的物质基础离不开肌肉、神经、血管,三者关系密切;生理上每块肌肉均有自己的神经支配及丰富的血液供应,每块肌肉实际上就是一个器官。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末梢能把来自神经中枢的冲动传导到肌肉,引起肌肉收缩,调节肌肉紧张度以维持身体的各种姿势。肌肉的感觉神经末梢除了感受痛觉和温度觉以外,还主要传导肌肉收缩地感觉到神经中枢以实现各肌肉之间的协调。肌肉的血管呈网络分布,在多数情况下,比较粗大的血管与神经相伴进
人肌肉;一般情况下.血管的主要分支穿经每块肌肉时,其经过方向与神经经过方向并不一致,因其有丰富血液供应的生理特点,容易遭到损伤,损伤后易出现无菌性炎性反应,依病程出现各类病灶,相对容易修复;而肌键、韧带内缺乏血运,靠周围血管的渗透来滋养.一般不易损伤,一旦损伤又不易修复,此情况临床上可得到验证。从病灶的软硬度可大致判断出损伤的时间,病史的长短。在损伤早期(伤炎阶段):① 由于机体受伤后的自然应激反应,使该处神经兴奋性提高,血管扩张,血管、毛细血管的血液充盈,局部便出现充血的现象。② 急性外伤可使局部出现纤维断裂,血管破裂而出血形成血肿,或慢性劳损使肌纤维拉细拉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外组织液渗透平衡失调,组织液聚积在组织间,使伤部出现水肿状态。上两种情况,不管出血、充血、渗出均是液态,积累到一定量时被医生检查到的便是水肿、肿胀样膨大质软的病灶,此为病灶的早期形态,有温度,能感到外形,压之生痛有波动感,宜轻柔不易重按:此阶段多为敏感期,如果经恰当的治疗、合理的调养可以很快在此阶段愈合;一方面,如果失治、延误、误诊,病情进一步发展,血肿、水肿由于人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逐渐机化,损伤处组织出现过度增生修复,这种结缔组织的增生特别容易造成粘连,使肿块逐步变硬,关节变得僵硬、不灵活。另一方面,由于受伤组织肿胀、组织受压、血管痉挛、栓塞,引起损伤局部缺血缺氧,组织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不能及时运到,代谢的产物不能及时运走(组织代谢不充分),不能进行充分的有氧分解而产生乳酸及诸如K ’、H 十、5 一经色胺、组胺、色络胺、缓激肤等一些致痛、致炎的化学物质,从而产生又酸又痛的临床症状。人的痛觉感受器实际上是一个化学感受器,在这些化学物质中,有些能直接兴奋痛觉的神经末梢,有些还能提高神经末梢对痛刺激的兴奋性,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紧张、痉挛。此时医生检查到的病灶即为痉挛性病灶,从损伤升炎症反应一肌肉疼痛一肌肉痉挛紧张,这一病理变化过程中,持续的肌肉痛到肌紧张又是一个可逆的恶性循环过程,这一过程是要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这里有一个兴奋脊髓中枢的环节:脊髓中枢若在强烈持久的痛刺激下是可以发生兴奋亢进的,从而引起肌肉收缩(而且当这种变化发生后,痛刺激即使停止,这种兴奋性亢进还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肌肉持久紧张的累积效应可能导致肌纤维和纤维结缔组织的代谢紊乱,也要经过因肌肉疲劳和缺血而释放各种化学物质这个环节(一些化学物质的释放在肌肉紧张停止后仍然能持续进行,从而维持肌肉痛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亢进)。如果长期的肌紧张痉挛这种病灶生成之后,可以成为独立存在的痛过敏灶,不再依靠肌紧张来维持。
在肌肉疼痛护肌肉紧张这个恶性循环圈中,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都可以引起持久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无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