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仨书籍管理系统
您现在的位置:所有书籍第三十六本颈肩腰腿痛应用诊疗学 详 细 内 容:  
文章标题:第一章邵福元无痛疗法的学术思想
内容开始
上肢传导痛5 )眩骨小结节晴:有背阔肌、大圆肌附着。后者附着于脓骨前方结节间沟的内侧一边缘两者非常接近或相互融合。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引起肩前方痛和上肢传导痛。一6 )脓骨大结节晴:有胸大肌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肩前方痛以及上肢或前胸的传导一痛。
一7 )脆骨三角肌粗隆:有三角肌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肩外侧痛和卜肢传导痛,患肩一外展时局限痛更加明显。
一8 )脓骨内上课及尺神经沟:前者有前臂屈肌群(屈指浅肌、屈指深肌、尺侧屈腕一肌、挠侧屈腕肌和旋前圆肌)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肘内侧痛和沿屈肌群走向的传导痛18



今·
突尖有骼腰韧带附着。该处病灶引会引起腰疼。其中L3 横突尖部最易发生腰背筋膜破裂与皮神经、骸棘肌外缘不同程度粘连。形成所谓L3 横突综合征。另外,L , _ 3 横突尖痛常会并发肋弓痛、上腹部腰带样紧束感、腹部不适、腹痛、腹胀、暖气、返酸、呢逆、食欲不振、胃纳不佳、习惯性便秘与慢性腹泻交替发生等。上腰段的双侧横突尖痛,可向上传导,汇集于Tl ,、T12 或LI 棘突部,形成传导区的棘突痛和传导性病灶。当检查者双拇指尖分别按压两侧LZ 横突尖引出疼痛时再按压T ,王、ToZ 或L ,棘突,则此传导区的棘突痛和传导性病灶均会自行消失。但当停止两侧LZ 横突尖的按压,则此传导征象又会重演:说明两者之间也有因果关系。只有当横突尖痛经久不愈,致使上述疼痛传导区的软组织出现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则两侧L :横突尖按压时只能缓解传导区的部分棘突痛和压痛而不能全消。另外LZ 横突尖痛还可向前传导引起腹痛。其中有些并发腹痛病例的原发性腰痛严重,继发性腹痛较轻;有些病例的继发性腹痛严重,原发性腰痛并不突出,往往主诉仅有腹痛,但在检查时方明确腰部有高度敏感的潜性病灶存在。这些病例常因腹痛导致肠痉挛而形成一腹部包块,触痛难忍,易误诊为腹部肿瘤或其他腹部疾患等。
2 )第12 肋骨下缘:有下后锯肌、腰骼肋肌以及腰背筋膜前叶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腰痛。还可沿肋骨向上腹部传导,形成肋弓痛以及似LZ 横突尖引起的一系列腹部症状。
3 )腰椎棘突和骸中峙:有腰背筋膜后叶(LI 一54 )、下后锯肌(TI 一LZ 棘突)、多裂肌、回旋肌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腰骼尾部疼痛,其中以玩一5 .棘突多见。4 )腰椎椎板和骸骨背面:该处病灶引起除引起腰骸痛以外,还有可能向上、向下或向前引起躯干上部、躯干下部或腹部等诸多并发症。
5 )腰椎后关节:有多裂肌和回旋肌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腰部疼痛和后伸受限。6 )腰部深层肌筋膜病灶:以竖脊肌、多裂肌、回旋肌的肌腹以及腰背筋膜后叶为主,可产生顽固性腰腿痛。L 。一52 的腰部深层肌损害性疼痛有可能向前传导,引起下腹部不适、下腹痛、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痛、男性或女性的性功能减退或消失、月经失调、行经不畅(包括早期闭经)、慢性阴道溃疡等征象。在骸骨下段的腰部深层肌损害时,疼痛也可向前传导,引起肛门或会阴不适、刺痛、麻木、麻刺感、下垂感或两者间的软组织痉挛等征象。L , _ 3 的腰部深层肌损害性疼痛有可能向前传导,引起肋弓痛、上腹部腰带样紧束感、腹部不适、腹痛、腹胀、暖气、返酸、呢逆、食欲不振、胃纳不佳、习惯性便秘与慢性腹泻交替发生等征象。一般L 。一52 的腰部深层肌骨骼附着处属软组织损害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较其上下两处多见,但也有少数L , _ 3 或骸骨下段腰部深层肌损害较L 。一52 段的征象更为突出者。
7 )骼后上棘内侧缘:有骼棘肌外缘附着,此点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腰腿疼患者长期久治不愈,不能彻底根治,往往与此点有关。该处病灶可引起臀后、股后、小腿后症状,腰部后仰加重。
8 )骼后上棘外侧缘:骸中晴外侧缘,有臀大肌,骼骼后长韧带附着,该处病灶可引起臀部、股后、小腿后、小腿外、外踩、足背姆趾症状。
9 )骼后上棘:在体态较瘦的人呈骨突起,肥胖则呈凹陷,有腰背筋膜、竖脊肌附
颈肩腰腿痛应用诊疗学
神经总称为臀上皮神经。常在骼峪下2 cm 处出现病灶。可引起臀部疼痛、腰疼、股后中段疼痛或坐骨神经疼、弯腰受限,前弯时症状加重。
17 )阔筋膜张肌处病灶:阔筋膜张肌附着于骼前上棘外缘和外后方的骼翼外面上。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引起髓外侧痛,久坐站起时常使征象突出;疼痛还会向下肢外侧传导,是小腿外侧痛麻的主要发病部位之一;与大腿根部软组织损害一样,患肢不能在坐位做剪脚趾甲的动作。
18 )臀小肌病灶:臀小肌附着于髓外侧的骼翼外面,位于臀中肌附着处的下外方,阔筋膜张肌附着处的后方和股直肌髓臼上部附着处的上方。
19 )臀中肌病灶:臀中肌附着于骼翼外面的内上方,位于骼肌的下方,臀大肌内侧端附着处的外方及臀小肌的内上方,下角齐坐骨大切迹边缘。
上述三肌附着处的病灶可引起臀前、股外或小腿外、足部痛麻。
20 )坐骨大切迹后缘(和内后缘)、中缘(和内中缘)(旧称坐骨大孔上缘和内上缘)病灶和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病灶:坐骨大切迹位于臀中部,其后缘(和内后缘)、中缘(和内中缘)的骨膜是臀中肌骼翼外面骨膜的连属部分。梨状肌自骸骨骨盆面附着处出发,通过坐骨大切迹的下方向外横行穿出坐骨大孔,远端形成一健性束条附着于股骨大粗隆。坐骨神经处于梨状肌前方也从此孔引出,并在梨状肌下出口,延伸到下肢。如果坐骨大切迹后缘(和内后缘)、中缘(和内中缘)的骨膜以及梨状肌下出口的坐骨神经周围结缔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则两者均会引起臀痛和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双侧坐骨大切迹后内缘臀中肌病灶亦可引起髓尾部疼痛和肛门会阴部不适感、下垂感或疼痛等征象。
21 )臀下神经处病灶:骸骼关节外缘,骼后下棘下方,为臀下神经进人臀大肌处。该处病灶引起臀部及髓尾部疼痛或并发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
22 )臀上神经处病灶:位于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的外上方,也就是约在其骼胫束压痛点与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压痛点的连线之中点。该处病灶引起臀部痛或并发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
23 )骸尾骨背侧病灶:此处为臀大肌内端下部骨骼附着处。其无菌性炎症病变常与此肌内端中部的骼翼外面内侧附着处损害一起出现,还与此肌外端下部股骨臀肌粗隆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一并发生,会引起髓尾痛、臀痛或并发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严重病例还会引起肛门、会阴的不适感、下垂感或疼痛,患者因此只能站立多不能就座。
24 )腹直肌和棱锥肌在耻骨联合处病灶:此两肌均附着于耻骨联合包括两侧耻骨结节在内的上缘,与腹白线平行。棱锥肌为一小三角形的肌肉,位于腹直肌附着处的前方,且被腹直肌筋膜所包围。该处病灶除引起耻骨联合部的疼痛外,还会向上产生下腹痛,腹部或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胃纳不佳等征象;腹直肌和棱锥肌耻骨联合病灶常与骼峙附着处的软组织病变、腹股沟处软组织病变等并存,决非单独发生的病种。25 )骼前下棘病灶:为股直肌直头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发生髓前方不适或酸痛,可传导至膝盖上方。但其固有征象常被腰臀部和大腿根部软组织损害的继发性骸下脂肪垫损害或原发性骸下脂肪垫损害两者所并发的膝盖上方传导征象所掩盖,很
呱冷诊
颈肩腰腿痛应用诊疗学
戛声… 22 好嘎



第一章邵福元无痛疗法的学术思想
难分清。髓部不能完全下蹲,否则会引起髓前方痛加重。
( 7 )大腿部病灶分布规律:
l )股骨臀肌粗隆:有臀大肌下部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臀后及不典型下肢放射疼。2 )股骨干前侧、内侧或外侧:在股骨干前侧附着的有股间肌;内侧附着的有股内肌和股间肌;外侧附着的有股外肌和股间肌以及后侧附着的有大收肌和股二头肌短头。该处病灶引起股前、股内、股外局限痛。
3 )股骨内上裸:有大收肌远端、排肠肌内侧头、胫侧副韧带和内侧膝关节囊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膝内侧疼痛。严重者可引起小腿内侧、内踩、足内侧或姆趾疼痛。4 )股骨外上裸:有骼胫束远端、排侧副韧带、胖肠肌外侧头、踌肌、胭肌和外侧膝关节囊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膝外侧疼痛。严重者可引起小腿外侧、外躁、前足外侧或小趾痛。
( 8 )膝关节处病灶分布规律:
l )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隙: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与紧密连接的滑膜附着处出现无菌性炎症病变,就会引出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隙的疼痛。
2 )骸下脂肪垫病灶:骸下脂肪垫前上缘附着于整个骸尖粗面涉及骸骨的下1 / 2 段边缘。该处病灶可引起:① 骸骨下方痛;② 向后向下引起胭窝痛或小腿后、跟键、足跟或跟底部的疼痛;③ 向前上方传导,引起股四头肌不适、酸胀感;④ 向前下方传导,引起沿胫骨前方直至足背和2 一4 趾背面不适、酸痛、麻木、麻刺感,个别病例足趾活动受累。还可伴膝关节活动无力,上下楼梯及跨高时症状加重。
但多数病例的骸骨痛向后传导,引起胭窝不适、肿胀、酸痛、拘急感等,影响行走。胭窝征象又常向后下方传导,引起排肠肌不适、酸胀、痉挛痛、跟腿痛、足跟痛(常误诊为“跟骨滑囊炎”)、足跟痛(常误诊“跟骨骨刺痛”)等。
3 )骸韧带:骸韧带起始于骸骨下缘,抵止于胫骨粗隆处。病灶多位于骸骨下缘的骸尖部位。该病灶会引起屈膝到伸直时感疼痛无力,平地行走可无明显症状,但上下坡、上下楼梯腿部用力时可出现突发性的疼痛,骤感疼痛无力而导致跌倒,为常见的膝部慢性损伤的一种症状。
4 )骸上滑囊:骸上滑囊位于股四头肌的下部后和股骨前面,骸骨底的上缘,与膝关节相通,其滑膜细胞分泌滑液,滑利关节和滋养关节软骨。病灶多呈肿胀样,日久产生滑膜增厚粘连样病灶。膝关节在主动极度伸直时出现疼痛。
5 )内外侧副韧带:膝关节内外侧各有一条副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分别起自股骨内、外裸到胫骨内、外裸下缘。韧带的深层与半月板相连。其主要作用是加强膝关节侧面的稳定性。病灶呈肿胀样,日久成增厚样。侧方活动及屈伸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9 )小腿和足部病灶分布规律:
l )胫骨粗隆:骸韧带下端附着于胫骨粗隆。胫骨粗隆是伸直膝关节骸韧带收缩时的应力点,受力较大而集中。过度剧烈运动或外伤可产生充血水肿样病灶或胫骨粗隆因青少年患者未发育完全成骨细胞产生增生现象。X 线片可见该处有钙化或碎裂骨片现象,可产生局部酸疼活动受限。
2 )胫骨骨干内侧或外侧:胫骨骨干内侧骨面附着的全属骨膜;胫骨骨干外侧卜
爵瀑一…
g
1 / 3 段骨面附着的有胫骨前肌,下2 / 5 段骨面附着的为骨膜;胫骨骨干外侧的骨间缘通过附着的骨间膜与排骨干内侧的骨间缘相连接。该处病灶产生小腿内侧或外侧的痛、麻或奇冷感。
3 )用卜骨骨干内侧或外侧:排骨骨干内侧的骨间缘有骨间膜附着,通过此膜与胫骨骨干外侧的骨间缘相连接;胖骨骨干内侧骨面中间偏下段有伸姆长肌附着,其上段和下段骨面各附有骨膜;排骨骨干外侧骨面有伸趾长肌、排骨长肌、排骨短肌和伸踢长肌附着,下l / 4 段骨面为骨膜。该处病灶产生小腿外侧会出现与胫骨内侧或外侧相同的压痛点和痛、麻或冷感,也多属腰臀部和大腿根部软组织损害所继发的传导征象。4 )踩前方关节囊:位于胫骨下关节面前方和排骨外躁关节面前方,该处病灶会引起躁前方痛。
5 )内躁后下方:胫骨后肌在胫骨内跺沟的键鞘中通过,其外侧被分裂韧带所包围。该处病灶产生内躁后下方痛。若系股内收肌群病灶继发该处病灶则疼痛可向下传导,引起跟骨内侧痛;再向前传导,引起足内侧、跟底内侧和姆趾的痛、麻感,影响行走。
6 )外躁后下方:排骨长肌和排骨短肌在胖骨外踩后下方的总键鞘中通过,其外侧被排骨肌上、下支持带所包围。该处病灶产生外躁后下方痛。若系腰臀部软组织病灶继发该处病灶则疼痛可向下传导,引起跟骨外侧痛;还会继续向前足外侧、足背、足底外侧和小趾传导,引起继发性痛、麻感,影响行走。内躁后下方与外躁后下方软组织损害同时并存时,两者向下的传导痛可汇集于跟骨底中央部就引起跟底痛。
7 )跄骨窦:位于躁关节外下前方,窦中有一块脂肪垫,附着于窦四周的骨骼和韧带上。该处病灶引起躁下前方痛,影响行走。重症病例常合并外跺后下方软组织损害,逐渐发展成为“痉挛性平踌足”。
8 )舟骨粗隆:有胫骨后肌附着。该处病灶引起局部疼痛,亦可由内踩后下方软组织继发形成。
9 )跟骨结节周围病灶:该处有跟腿附着于跟结节;跟键外周被腿鞘所包围;跟健前方有一脂肪垫勃附,与躁后关节囊相间隔。该处病灶产生跺后方痛。亦可由骸下脂肪垫继发引起。跟腿前方脂肪垫损害常与内外踩后下方软组织损害并存。临床常见的严重跺关节痛多属踩前方、内跺和外踩后下方软组织、跄骨窦脂肪垫、跟腿前脂肪垫损害的组合:应全面排查各处病灶。
10 )跟底:该处为踢腿膜附着。该处病灶引起跟底痛。
11 )拓骨干内、外侧:第1 踢骨内侧和第5 踢骨外侧附着的是骨间背侧肌。该处病灶引起局部疼痛。若系股骨干或胫排骨干内侧或外侧软组织损害继发引起,亦会产生足前部的痛、麻或奇冷感。
二、痛区、痛线诊断法
痛区、痛线诊断法是根据患者的自觉疼痛部位及牵涉痛的区域而总结出来的诊断方法。所谓痛线就是将原发灶疼痛与牵涉痛贯穿起来的区域,该诊断法以主线(线路最长、最全、有线头和线尾)为主,兼顾副线(比主线出现的晚,不是最全,也不是最长),线头指首先出现的疼痛部位,线尾一般是指手足末梢部位或最后出现的痛麻部位
穿}童〕 畏褪痛布一币诊疗学
第一章邵福元无痛疗法的学米思想
或称远端。一条痛线主要是根据线头线尾及通过其间的痛点连成的线组成,有疼痛的部位相连,没有疼痛的部位不相连,可以隔断连线,客观如实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代表真正的痛线。
邵福元总结出的痛区痛线有A 、a 、d 线(相当于督脉、膀胧经侧线)及A 、B 、C 、D 、E 、F 区等。该法已在本院推广应用,学者均能重复出效果。简介如下:A 线:指棘突连线。A 线病指与A 线有关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引起的疾病。
a 线:指小关节突连线。a 线病指与a 线有关的滑膜、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引起的疾病。
d 线:指横突连线。d 线病指与d 线有关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引起的疾病。A 区:指玩一SIA 线至a 线之间的肌肉、韧带、筋膜,A 区病指与A 区软组织有关诸如竖脊肌、背阔肌、横突棘肌、腰背筋膜、棘上棘间韧带等引起的疾病。B 区:指52 一54 骸中峪、髓关节峙、骸外侧峰。
C 区:指55 一C0 部位。
B 、c 区病指与之相关的软组织诸如臀大肌、竖脊肌、背阔肌、腰背筋膜、臀筋膜、骼结节韧带、髓骼后长短韧带等引起的疾病。
D 区:狭义D 区指L3 的a 线至d 线(包括横突尖背),广义D 区包括D 上区、D 下区、D 区。D 上区指TI :一L3 的a 线至d 线。D 下区指L3 一骼岭缘的a 线至d 线。D 区病指与之相关的软组织诸如骸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腰方肌、腰大肌、腰背筋膜、腰肋韧带等引起的疾病。其痛线类似足太阳膀胧经及其经筋在下肢的循行路线。E 区:指骼后上棘。分上、中、下三部,a 、b 、d 、f 四点。骼后上棘上1 / 3 为上部、中1 / 3 为中部、下1 / 3 为下部。以骼腰韧带为界,其在骼峙内唇止抵处以上(约51 水平)为E 一a 点;在骼晴内唇抵止处以下(约52 水平)为E 一b 点;在骼峙内唇止抵处以外,与骸棘肌外侧相连部分为E 一d 点;臀大肌上部(梨状肌上缘以上部分)E 一双点。E 区病指与之相关的骸棘肌、背阔肌、臀大肌、腰方肌、腰背筋膜、臀筋膜、骼腰韧带、髓骼后长和后短韧带等软组织引起的综合征。E 区病痛线类似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胧经及其经筋在下肢的循行路线。
F 区:指臀中肌。分为前、中、后三束。其肌纤维起自臀前线以上、臀后线以前的骼骨背面,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的上面和外侧面。F 区病痛线类似足太阳膀恍经、足少阳胆经及其经筋在下肢的循行路线。
因临床的复杂性,亦可常常碰到合病及并病现象。合病即多条区线同时发病,并病指一区一线病未愈又继发它区它线之病。
三、功能症状诊断法
我们所研究的颈肩腰腿痛属中医痹症、屡症范畴,相当于祖国医学经筋病范畴,西医属运动系统疾患,总之与筋骨的活动有关。人每天的基本生活自理动作,工作职业行为,体育锻炼均离不开行、坐、站、卧、蹲,离不开躯干四肢关节的屈、伸、展、收、旋等各种运动。正常人体能够随意灵活的完成,一旦某些动作不能轻松进行且产生一定的痛苦,即为临床症状。根据这一现象总结出其内在的规律而进行诊断的方法就叫功能
症状诊断法。颈肩腰腿痛的各种功能运动之所以能产生临床症状,其原因在于:躯体的每一运动都是靠相应的运动因素协调完成的,以骨骼为支架,横纹肌的收缩舒张为动力来完成的,当这种运动器官受到损害,肌筋膜组织再受到体位的改变使其负重或牵张,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而产生症状;相反,如果该组织由紧张变松弛,神经血管的刺激得到解除,症状随之缓解。疼痛的发生还有另一原因:即感觉神经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感觉神经在穿人时要经过肌筋膜,因肌肉痉挛时不但要牵动筋膜,而且和筋膜之间也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肌筋膜与皮下组织之间也有相当位移,这是常规情况。但是,当肌筋膜有炎症时,或因炎症产生不同的粘连瘫痕时,穿过筋膜的感觉神经亦会同时被粘连,使正常的位移受到限制,在肌肉收缩活动或痉挛时,随之受到刺激引起疼痛或放射疼,此种病变一旦出现,当运动到出现症状时,做详细记录,这就是功能运动检查法。临床亦可常利用患者的主动运动或医者的被动动作来改变患者的强迫体位或形体的姿势,来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从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变化来判断疾患的部位,比如:让患者由高座移动到低座再至蹲位,或由蹲位移至坐位,观察自致痛的变化,邵福元称此试验为功能位变化试验。
据郑州市颈肩腰腿痛医院多年来住院门诊病历的统计结果看,促使患者来医院就诊的情况有两种:① 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的(占绝大多数)。② 即使可勉强维持但影响了生活质量,甚至产生了心理负担者。
功能症状诊断法是邵福元诊断法的又一大鲜明特色。比如邵福元根据日常生活中肩关节的功能活动总结出的诊断肩周炎的四种方法既简便实用又精确:即肩关节前屈内收搭肩检查法、后伸旋内内收检查法、中线抬举检查法、卡腰运动检查法。该检查方法首先进行功能活动分级检测,明确有或无病,再确定疼痛及活动受限的级数和关系。进行分解检测,确定受累肌群,此后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即可做出正确诊断治疗。该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在于快速、精确的诊断,提高临床出人院诊断符合率。因肩关节是人类活动范围最大、最广也最灵活的关节,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都离不开该关节的运动,从晨起到晚睡,从穿衣、洗脸、刷牙、吃饭、劳动到娱乐等诸事都需要肩关节的运动参与。而肩关节周围组织炎,虽说不是什么